[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0号

两次神学会议的报告


谷寒松
亚洲神学家会议(亚神会)
Asian Theological Conference(ATC)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斯里蓝卡
中国神学探讨会(中神会)
Chinese Theologians’ Colloquium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至十日,香港
 
 
放眼今日世界,一方面我们体会到世界愈来愈成为所谓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够否认国家或种族主义的强烈倾向,及地方文化新的浪潮。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天主教会发表了论教会在现代世界收职宪章,决定性地选择了进入这个世界。因此,在它内你可找到「全球村」的因素;也可发现国家化和地方化的运动。
教会普世性要求有全球性的会议,而它的国家和地方性也需要国家和地方的集会。除了这两个幅
203
度外(普世而国际性及国家和地方性),我们还有第三个幅度,就是所谓的「第三世界」。具体说来,这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个名称虽然有些模糊,但在历史的现阶段它被普遍地应用,并代表世界上许多未开发和穷困的地区。它们正在为从压制中获得自由,建立一个以平等、友爱和自由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
就是在现有第三世界的境遇中,产生了「第三世界神学家大公协会」(Ecumenical Association of the Third World Theologians 简称 EATWOT)。
该协会于一九七六年八月五至十二日在东非坦尚尼亚首都达莱撒兰城举行第一次会议(房志荣神父曾在本刊(29)404、430、458页;(30)563-579页报告它的缘起内容及对未来的计划)。
按照EATWOT的全盘计划,在第三世界的三大洲,各应举行一次神学家会议。非洲的会议已于一九七八年在迦纳(Ghana)举行;拉丁美洲将在一九七九年举行此一会议;而亚洲的亚神会则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十二日在斯里蓝卡举行,主题是:亚洲为完满人性的奋关,寻求一个相关的神学。请注意EATWOT的全盘计划中提到,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神学家们,将于一九八一年举行一个普世性的神学会议。
中国神学探讨会(简称中神会)把注意力集中于今日在世界各地中国人的情况。它可以称为是一个民族层次的会议,因为中国人民都有一个基本文化的认同;虽然很难恰当的描写这个认同(这个会议在香港举行,毫无疑惑地证实了这一点);但你也可以称它为国际性的会议,因为中国人遍布全球各地。
204
甲、亚神会:亚洲为完满人性的奋斗
    为了清楚起见,我们的报告将分为五部分:(一)意念型态的背景;(二)对组织者和与会者加以简述;(三)报告亚神会过程的主要阶段,并指出它的某些特性;(四)我们将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及会议的缺点。当我们看完了这些以後,读者将以批判的态度去欣赏并阅读这次会议的最後声明,这就是第五部分。
一、意念型态的背景
这个题目已被写成了好几本书。为了对我们的描写加以限制,所以我们集中在三个因素。首先是第三世界的现实和在这世界中政治、经济、文化、种族以及宗教层次的许多无情的事实。就是在这个贫穷、为强国压制、军事独裁、而在宗教和文化上富有的具体世界中,产生了我们现在的“第三世界神学”。第二项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型式,似乎在第三世界不是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因为第五世界受到的剥削,正是来自资本主义的国家。参加亚神会的许多代表们都表达了这种意见。另一种吸引第三世界中相当多人的意识型态,就是马克斯主义。有许多人说马克斯思想帮助他们分析了真实的世界;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必须接受马克斯思想所包含的无神主义。在第三世界中,重要的事是要找到一个分析真实情况适当的工具,为了帮助人从一切压制、不自由中得到释放而奋关。第三项因素是一旦这种意识散布在一些神学家的思想中,我们就可更清楚地了解以下一九七六年在坦尚尼亚的声明:
的确,为了忠於福音和同胞,我们必须对自己情况中的种种现实加以反省,并在与这些现实的关联中解释天主的话。我们摒弃与行动分离的学术性神学,把它视为不相关。我们准备在认识论上
205
作一个根本的分离上个新认识论,使献身成为神学的首先行动,致力于对第三世界现实中的实践作批判性反省」(31号)。
坦尚尼亚的最后声明,继续谈到科际综合的方式来研究神学,以及神学与政治、社会、心理分析之间辩证性的关系。教会应当有力地跟随与受压制牺牲老站在一起的耶稣;因此,也暴露在罪恶的现实中。「在解放他们脱离罪恶的权势,使他们与天主彼此和好时,它使人获得人性的完满」(33号)。这项声明也提到基督信仰需要与第三世界的宗教和文化进行交谈(34号)。最后,在35号的声明中,使人清楚地看出,亚洲神学会议将要做什么:
「我们所赞同和鼓吹的,是一积极推动正义的系统,就是希望它真能防止剥削,防止财富累积在少数人手中、防止种族和性别歧视,以及任何压迫、歧视、降低人性的其它方法。
我们更深信一个神学家应该更彻底地了解,什么是在圣神内生活;因为这种生活包括一种生活格调。就是与穷人及被压迫者同甘共苦,并为了他们而卷入行动。任何神学需要一个意念型态,并且神学就是意念型态。在我们的国家里,神学的任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就是要与弱小者一同生活和工作,引导他们体验到释放及和好。一如我们承认,基督是释放老及使人和好者一样」。
因此,一九七六年坦尚尼亚的会议,为在斯里蓝卡举行的亚洲神学会议定立了方向。
二、亚神会的组织者和与会者
Tissa Balasuriya OMI 神父曾参加坦尚尼亚的会议,并负责组织斯里发卡的会议,以保证它
206
和前者的连续性。此外,有其他几位人帮助他、把达莱撒兰的意念带进亚洲的状况中。在这些人中有Sergio Torres(智利籍神父),他曾是 EATWOT整个会议的主脑人物。一旦读者抓住了意念型态背景的气氛,就会很自然地了解,为什么组织者只邀请了亚洲人作完全的与会者(实际上,本文作者是唯一非亚洲人而能作完全与会者。此外,他也是从台湾去的唯一代表;他认为自己能代表台湾参与斯里蓝卡的会议,是极大的荣誉)。第二,他们邀请大半是在生活和思想中对穷人开放的人。不过,他们选择的标准很难由完全地确定。他们邀请了三类人参与:(1)那些直接与穷人及受压制老生活的人:我们有两位从香港来的工人与会,他们使整个亚神会有一种接触现实的感觉。(2)教会的领袖:在他们中只有一位枢机主教,他是来自印尼的  Justinus  Darmoy Uwono,他单纯而深刻的牧者心胸,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菲律宾的 Julio X.Labayen 主教及斯里蓝卡的 Leo Naaya Kkara 主教,这两位都是在亚洲为争取一个更合乎人性作奋关而国际知名的人物。我们也有两位圣公会的主教参与会议,一位年轻印度东方礼的主教。对我个人来说,来自 Bausladesh 的 Joachim Rozario  CSC 主教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具有远见及天主之人的胸怀。(3)第三类的与会者是具有不同神学观点的神学家们。不过,比较保守的神学家在会议中遭到困难。我们共有六十六人,加上九位专家(resource Person),其中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UNCTAD)的秘书长Camani Corea博士。一位印度纯粹马克斯主义者 Matthew Kurien博土。还有一些相当有献身精神的神学家们,他们对所谓的「组织」(establishment)的神学颇有困难。此外,还有七位弟兄代表,在他们中有智利的Sergio Torres神父,他是整个运动的马达。James H.Cone(美国),是「黑人神学」Black Theology 一书的作者。Enrique Dussel 教授(阿根廷)是解放神学著名的代表。
207
组织这种八十二个人的会议,而让每一个人都感到积极参与,的确并非易事。但是,亚神会却在这方面作得很成功,主因是有清楚策划好的会议程序。这将是我们在第三部份中所要报告的。
三、亚神会过程的主要阶段和几个特性
整个的过程是根据归纳法进行,就是从具体的经验开始对它们加以反省,去了解它们;然后,再按一位基督信友的身份去透彻地了解它,就是按神学的方式去了解它。但是,只有当这个神学了解(理论)导引人真正参与贫穷被压制的人中去时,也就是有实际的行动表现时,它才能证实是有效的。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辨认出四个阶段,首先与会者选择参加一些小组,这些小组为了使开会者能够真正与在斯里蓝卡的穷人有相遇的机会,这些穷人包含农场工人、渔夫、贫民区的居民,工业区的工人、农夫……等等。第一天在一个简单的导言后,我们就选择了小组;然后花四天的工夫分散到各地去与穷人接触。在这四天中,我们本应开始反省的过程,但是由于和如此多的陌生人和具体挑战性的环境相遇,实在很少余暇来作反省(作者选择参与工业区工人的小组)。
在第二阶段中,当我们从「文化震惊」回来以后,各小组对自己经验的了解和反省,作一个详尽充实的报导。在两天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验到几次很激烈而感人的会议:一个小组曾到Tamil人地区去,Tamil人是一个来自印度的少数民族,但有斯里篮卡国籍。这小组为了反对统治他们的Singhalese人,要唱一首解放歌曲(lilberation song。这件事情之所以有趣,也是因为亚神会的主要组织者是 Sinshalese人。由于许多理由(本国的和国际间的),斯里蓝卡由 Sinshalese人组成的政府,要求会议对Tamil问题要非常小心。所以,主要的组织者阻止人唱这首歌。我们却活生生
208
的经验到在斯里蓝卡的紧张情况。
这种具体而动人的事情给与亚神会一些大地的气息,使我们不能起飞到一些高超系统化的神学推理中(永不能忘记来自香港工人不断重覆的话:「我不懂你们在说什么。」的确,我们神学的用语使他们听起来非常奇怪)。
第三个阶段的工作是在温那布瓦。在那里,我们以一个更系统化的方式去了解各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请了一些专家,来供给我们分析和了解所需要的工具。我们听了有关下列问题的演讲;亚洲的社会——经济情况,亚洲的文化和宗教,耶稣基督的角色;妇女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演讲代表基督信仰中比较开放的态度;但有时却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演讲以后的讨论帮助人们澄清了某些最尖锐的夸大。整个会议似乎在政治、社会——经济的问题层次上停留了很久。因此印尼的枢机主教提醒大家说:「朋友们!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并不比参加一个研究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情况的会议更多;我想现在是进入讨论神学的时候了。」
此后,我们就进入亚神会的第四阶段,就是在亚洲的境遇中作神学反省。说老实话,我们除了苦心研究出来一些在亚洲相关性神学应有的因素外,我们没能作更多的事。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时间,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亚洲本地原有的多元性。亚洲有三个或更多的文化及宗教区域,就是印度区、马来区和中国区。不过,在亚洲境遇中的神学,却具有几个共同的特性,最后声明的第四部份将对它们加以解释。
在亚神会的过程中,以下的一些词汇很富有意义而常为人所用:为释放而奋关(struggle forliberation),资本主义(capitalism),剥削人exploitation),压制(oppression),社会主义
209
(socialism)( 一般说来,“共产主义”一词很少出现),被制的阶级(class of the oppressed),行动(action),实践(praxis),献身(commitment),与穷人合一(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oor ),亚洲的境遇(context of Asia),以及其它的词汇。这些词汇使人看出整个的会议并非在典型亚洲静观和静听的方式下进行。有时候给我们的印象是:太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在听。许多的与会者表现一种很强的西方式的冲力,对他们的讯息加以坚持。到此,我愿使读者注意在亚神会中的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缺点。
四、未解决的问题和缺点
由于对「神学」、「宗教」、「现实」、及「理论和实践间的关系」等名词缺乏基本描述性的定义,使会议遭到相当的损失。此外,我们也没有时间去对某些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亚洲境遇中,静默与话之间的和谐;对天主的经验和对人关心之间的和谐,对权威和自由之间的和谐;如何在向今日亚洲现实投身、因而失去信友身份、与保持信友身份之间取得平衡,圣经、传统及教会训导(按天主教的了解)之间的相互关联。
另一个比较严重的空档,是许多(并非全部)与会者对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势力没有警觉。由于亚神会中许多人意念型态的背景,他们只谈社会主义,却没有很清楚地体会到共产主义是最具压制性的系统。这件事偶然被人提到,一瞬即过。
亚神会最严重的缺点也许是,对现代科技给亚洲人思想的冲击,缺乏完全的意识。以上对亚神会简单的描写,希望能帮助读者以批判的态度阅读亚神会的最后声明。
210
五、亚神会的最后声明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亚洲为完满人性的奋斗寻求一个相关的神学。
I、导 言
我们是来自亚洲的一群基督信友,及从其它各洲来的弟兄代表,为我们与自己的同胞达到完满人性而共同奋斗,因在耶稣基督内的共同信仰所推动,从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共同集会于斯里蓝卡的温那布瓦。
我们带著在自己国家内所有奋闹的经验,来到了斯里蓝卡。藉著四天「同居共处」的方法,我们也分享了此地重众为正义奋验的生活境遇。
在随后的日子中,我们更加意识到,在我们背景中所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也加深我们认识亚洲同胞所有的富源和痛苦。
作为亚洲人的我们认出在我们面前所有重要的任务。在我们各个地区现实中所已作的反省J使我们这些献身为亚洲穷人奋斗者之间所有的分享及互相影响的过程更为丰富。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这些反省只是一个集体而继续在亚洲寻求有相关性神学开始的一部份。
 
II、亚洲的境遇
亚洲在一个强力造成的贫穷下受苦。它的生命曾被几世纪以来殖民主义和最近的新殖民主义所截
211
断。它的许多文化都被边缘化;它的社会关系被扭曲。许多城市中悲惨的贫民窟挤满了从乡下被赶出来的贫穷农人,形成了一副恣情纵欲的富有及一贫如洗同在一起的图画。这是亚洲大多数国家所共有的。这种极端的差距,是阶级矛盾及继续统治亚洲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势力所造成的。这种资本主义宰制的后果使所有的东西,包括时间和生命的本身,都变成商场上可贩卖的物品。一小部份财产所有人、规定了生产者(工人、农人及其他的人)所有精力、智力、技术以及维持他们生活物资的价格。因此,也决定了这些人生活的素质。超国性的大公司与各国的优秀份子合作,受到政治和军事势力公开或暗地的支持,决定要生产什么东西,如何及在何地生产,为何人生产。
提倡社会主义的人,会勇敢地与这些势力奋斗。这种(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秩序是与在城市和乡村亚洲群众的渴望相符合。因为它许诺他们以自己的手来掌握自己生命的权利,决定控制他们幸福有关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在一个长期的奋斗以后,亚洲的一大部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秩序。不过,我们必须指出,在这些国家中,社会主义的改变并没有完成上些国家应该以一种继续不断的自我批评方式,把他们自己从各种的扭曲中解放出来。
在亚洲如果社会主义运动在为完满K性的奋斗中,不能从自我追求及剥削性的本能中有一个内心的释放,那么,这些运动也不会是彻底的。亚洲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同教及基督教)的丰富传统,给予了许多灵感。这些财富不是以哲学系统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在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表达,它们是:舞蹈、戏剧、诗和歌,也在神话、礼仪、比喻和传奇中表还出来。只有当我们使自己沈浸于老百姓的文化中,我们的奋斗才能够得到本地化的幅度。
不过,宗教和文化系统在社会作用是模棱两可的,这也是同样的真实。在过去,宗教和文化系
212
统,会在使封建关系合法化中担任一个角色。但是,在宗教和文化内所包含的自我批评的原则,在今日资本主义的价值和意念型态的统治中,可成为释放的泉源。
因此,我们觉得亚洲的境遇规定了亚洲神学的要素:它应包括在为完满的人性奋关中,社会政治的一方面,以及心理和精神的一方面;这种为所有人的释放,不但是社会性的,也是个人性的。
III、所有的问题
我们体会到大群的男和女在社会方面受到剥夺,并逐渐的被迫远离生命和意义的中心,这并不是由意外事件或全国性的大灾难所造成。事实上,从巴基斯坦到韩国,经过亚洲的边缘及东南亚,除了日本以外,几乎所有的议会性政府都一个个变为军事或专制性的政体。在这些国家中,不只是政治的权利被压制,而且工人们在城市中罢工的权利和农人们在乡村中组织自己的权利也被压制。许多与统治团体有不同政治观默的领袖和人民,常没有经过合理的审判过程就被定罪,并在监狱中度过许多年。
在「法律和秩序」的伪装之墙下,亚洲廉价而温顺的劳工和法律,使国家受到外国资金毫无限制的剥削,而它的利益却归于少数的优秀份子。在这些国家的双重经济中,我们应找到一个更深的逻辑。为国家的优秀份子所专利的工业领域中!是发照一种出日经济的路线而发展。它与当地百姓的需要并不相合;它也很深刻的依恃外国的资金与技术。由于不平等贸易关系及这些国家的弱点,所产生的结果是使他们的负债和依靠增长到超过他们能控制的程度。国际性的银行和商业公司成为了亚洲政治和经济的新主人。
213
同时、在这些国家的乡村地区,却停顿在一种滞留状态。所谓的农村改革并没有改变乡村地区在生产方面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绿色革命」的利益只归属于那些有能力供应技术改进的中型和大型的地主们。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逐出,而在亚洲膨胀城市的贫民窟中落脚。另一方面,在这种方式累积下来的农村剩余,又再一次地投资可出口的农作物中,或是城市的工业中,阻止了食物出产的成长;其结果是在农业上富有潜力的亚洲,却从它以外进口食物;其数量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继续增加。在未来的许多年中,饥饿和贫穷将是亚洲大量群众的命运。
在被压制的百姓中逐渐增长的警觉是一个有希望的记号。它促使在城市和乡村地区人民的组织成长和增加。大部份的亚洲国家,已看到农民的起义与城市的骚乱。这些运动被血腥的压制及监禁和刑罚所威胁。其中有许多进入地下及变成一个长期性的奋斗,作为他们改变社会唯一的途径。我们并不必赞同这些无法避免的暴力,同时对强制执行的「法律和秩序」也加以疑问和反对。这种「法律和秩序」巩固有权优秀份子的统治,并解除受剥夺大多数人所组织的出自良心的反抗。当法律化的暴力不给百姓们留任何余地,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惨状无法获得自由时,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们被迫诉诸暴力而惊奇呢?基督教会是否足够了解在亚洲革命性暴在中所含的讯息:现有的经济——政治结构中有一种内涵的暴力;而革命性的暴力是反抗这种内涵暴力,使人得到释放,而达到政治独立及社会发展。
亚洲人口的大部份是年轻人,正在继续不断地成为牺牲品。他们形成了逐渐增长而缺少就业机会的劳工力量。大部份的年轻人来自乡村地区,在这些地方缺乏适当的教育设备,就业机会的逐渐威少,形成了他们向城市中心移民不可扭转的趋向。同时,在城市地区,年轻人成为消费文化攻击目标;变成了反文化的传达工具。我们强调,有些学生、年轻人或工人,在为受压制人民获得基本权利的奋斗
214
中,担任了一个批判和献身力量的重要角色。同时,他们之中也有些人,在政客和获利集团的权力政治中,出卖了自己;因此,失去了他们真诚的相关性;有时甚至在突发的暴力中被牺牲了。
与已建立权力中心相连的教育系统,也为扩展这种对年轻人的控制而服务。它们变成只是为了传播工业技术和知识的孔道,而与人性的价值没有关联。在教育上,金字塔式优秀主义的结构,是用来不断地制造失败者,这些失败者也继续不断地受到剥削。
我们深刻地才认到,女人也同样是控制、剥削结构的牺牲者。在亚洲宗教和文化的境遇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统治。在社会较贫困的队层中,这种情形更坏:因此,女人面对不可宽恕的双重压制。
在经济层次,一个由男人统治的社会,贬低了女工的「价格」,也限制了在生产过程中「各层次」(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女人参与的范围。在政治的层面,女人们警觉到国家的政治处境。但是,她们的能力和活动,却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在一个社会中,传统和现代的力量(特别是观光事业)强迫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消费价值观妥协。女人在如此的社会中容易受到性及理智的伤害,它使她们成为娼妓。那些剥削她们的男人指责女人,却不指责那强迫女人成为娼妓的制度。
我们体会到,在每一个亚洲国家都有少数民族的存在。他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都是属于最受剥夺的一台。他们面对很大的不平等为自决而奋斗;但是他们这种真实的奋国常为权力的中心所利用,以煽动种族仇恨来掩饰自己,并破坏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中人的团结。
大众传播工具,包括印刷的文字、电影、电视等,都被统治的优秀份子所控制,传扬他们主要的
215
价值系统和神话:造成了一个反人性、自私自利消费者的社会。虽然如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更富有创造性的小型传播了(micro-media)出现,它真实地报导了被统治人民的奋斗。
我们也需要提到,都市化和不合理工业化所带来不断增加的冲击,女人、小孩和男人都得面对在教育、住宅和健康上越来越少受到服务,因为这些社会需要都被市场的势力所决定。由于工业化的国家,把生产和机械化的场地转移的缘故,使大多数亚洲国家都遭到环境污染,形成生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愿和我们的渔夫联合在一起,反对来对来自日本、台湾和南韩等国家毫无忌惮的作法而奋斗。
我们也体认到,在亚洲历史的过程中,宗教在立法方面所有的角色,宗教形成了整个社会现实完整的一部份,与所有各种不同行动的范围是无法分开的。在亚洲,世世代代以来,宗教和政治之间一直有许多交互作用。今天在传统制度之外,由宗教所得到的灵感形成了有意义的社会革新运动。我们应该强调宗教和文化所具有批判性和转变的因素;一个认真对社会——政治现实的分析,以及参与政治和意念型态的奋斗,应被视为宗教担任批判角色富有活力的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们体认到文化把人民集在一起,并给他们在奋关中一个认同感所具有创造性的力量。具有批判性的文化行为会毁坏古老的神话,创造新的象徵,使过去的文化财富得以延续。
IV、寻求一个相关的神学
在亚洲现实中所有生死攸关的问题,指出在亚洲主要宗教两可性的角色,向我们提出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向神学反人性的现况挑战,为了要使神学有相关性,它必须经历一个根本的变换。我们都意识这是一项事实。
216
1、释放:关心的领域
亚洲千千万万的人处于贫穷、受统治和剥削的境遇中,我们的神学一定需要有一个确定的、释放性的冲力。
神学的第一个行动,也是它的核心就是献身。这种献身是对穷人为完满人性奋斗中所提出挑战的一个答覆。我们肯定在亚洲的穷人和受压制者,是被天主召叫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或工程师。因此,神学以受压制者对完满人性的渴望开始,并信赖他们对历史中一切真理的障碍增长的意识,以及他们愿意克服这些障碍不断扩充的努力。
2、 神学的主体
为了使神学真正地具有释放性,它必须来自有释放意识的亚洲穷人。它应由压制团体,藉用圣经学家、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其他专家所有的专业知识加以表达。表达的方式是多元的,藉艺术形式、戏剧、文学、民间故事、本地智慧以及在道理和牧灵的生命中。
绝大多数的与会者认为每个神学都受到了神学家的阶级地皮和阶级意识的限制。因此,真正有释放性的神学,最后必须是亚洲穷人的产品,他们正在为完满人性而奋斗。他们要对自己在释放奋斗中所有的信仰经验加以反省,并说出它究竟是什么。但这项工作并不排除所谓的神学专家。专家们以自己的知识可以辅助基层民众的神学工作,他们这项工作只有植根于穷人或受压制人奋斗的历史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
217
3、释放、文化和宗教
真正亚洲的神学,必须浸润在我们历史文化的境遇中,并从其中成长。那从百姓为释放而奋斗生出来的神学,将会自然而然地以百姓们宗教文化的习惯用语表达出来。
在亚洲许多地区,我们必须把其它大宗教的领悟和价值整合在我们的神学内;但是这整个的工作应在对百姓奋斗、行动和献身的层次上进行,而不只是理性上的推论或在优秀份子中产生。亚洲主要宗教的传统,好像以两种意义来了解释放:从个人或社会的自私中释放出来;这些宗教传统也包含一种为个人生活皈依的强烈动机。这些宗教与我们本地文化连在一起,可以在产生新人和新团体的任务中给予一种亚洲的气息。我们把这些视为对任何已建立的秩序一种恒久批判原则的潜在来源;也把它们视为建造真正合乎人性社会的指标。不过,我们也意识到,在过去,这些宗教所扮演驯服人的角色。所以,我们也需要把宗教和文化安置于一个持续的自我批判之下。在这样的境况下,所谓「神学本地化」或是「本色化」的学术性工作如与历史中释放性的奋斗分离,我们对它表示怀疑。今日,在我们的国家中。,如果神学不是真正具有释放性,它也不可能真正的本地化。参与被压制者奋斗的历史,才能保证我们的神学既是有释放性的,也是本地化的。
4、社会分析
为穷人释放而工作的神学,必须以工具来分析亚洲的社会现实,也才能进行它的任务。如果我们不了解奴役穷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那么我们怎能使穷人获得释放呢?对完满人性
218
的憧憬,和达到目的所作奋斗的复杂性,不断地为混合的动机和利益受到挑战和扭曲。这些混合的动机和利益,是由外表功现象和真实的情形交织而成。这种分析必须延伸到亚洲全部现实的长度和宽度、高度和深度,从家庭到村庄、城市、国家、全洲和全球。经济和社会——政治互相依靠,使地球缩小为一个全球村。这项分析应该与正在进行的历史过程同步前进,以保证它能对宗教意念型态和各种制度、团体和人民阶级有一个继续不断地自我批判与评价Q因为这些事物,从它们的本性,就有危险形成违反人性的官僚形式。
5 、圣经的观点
因为神学认真地重视人的全部境遇,它应被视为天主与百姓在历史中相遇一种在信仰中所表达的反省。对基督信友来说、在进行神学工作中,圣经成为重要的泉源。天主与历史中的百姓相遇并非别事,就是他在耶稣基督的生活、死亡和复活中启示了他自己。我们相信天主和基督在百姓达到完满人性的奋斗中,不断地与他们同在,同时,我们也在希望中期待一切事情的完满。到那时,天主是在万有事物中的万有。
当神学从现在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偏见中释放出来时,它可使自己为人民服务,而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在耶稣内的信友,参与在亚洲正在进行为保存自我和人性尊严的奋斗。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发展一些神学崭新的领域,例如:了解耶稣生命中革命性的挑战,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一个真正被释放的女人,并参与耶稣和他人民的奋斗,缩减各教会之间的距离,以及从亚洲穷人的观点下,重写亚洲教会的历史。
219
V、神修和培养教育
信仰生活和服务的培养教育,应在参与我们百姓的奋关中进行,这要求我们发展一个与境况相呼应的神修,这神修其有下列特性:能以某种方式排除剥削的系统;在过程中,被贬到社会的边缘;在献身中恒久不懈;能承当冒险;在积极参与百姓的奋关中,能达到更深的内心平安。
在亚洲监狱中成为常客的信仰伙伴,给那些受到耶稣感召的同胞,带来了新的忠实(于信仰)的因素。对那些被囚者,我们也愿意致送一个信息,表示我们谦逊地和他们联合在一起,以及在祈祷中的希望。但愿今日在亚洲监狱中的囚犯所受的苦,在我们自己和信友团体身上,能够产生一个真诚的复兴。
VI、未来的任务
这次会议即将结束,我们觉得在此地已开始的探讨必须继续下去。为了使神学能够继续对我们亚洲百姓能讲话,我们必须进行下列的任务:
1、我们需要藉著主动地参与同胞们对完满人性的奋斗,去继续加深我们对亚洲现实的了解。这意味著我们要和农人、渔夫、工人、贫民窟的居民,在社会边缘的少数团体,被压制的青年人和女人共同奋斗。因此,我们可与他们一起去发现基督的亚洲面目。
2、我们的神学应导引我们去改变所居住的社会:因此,可以逐渐地更让亚洲人体验度一个完满的生活有何意义。这项任务包含改变我们教会的结构、组织以及我们自己。
220
    3、我们,专业神学家、基层的工人和教会成员,藉著经常相互的交往和尊重各人不同的角色,将继续帮助发展出一个为亚洲人有关联的神学。
4、我们连给国家和国际为完满人性奋斗的团体,来建造一个强大的联盟网。在这次会议当中,下列许多具体的行动,表示了这种联盟网的开始:
(a)致函香港七十六位船民,他们要求有更好居住环境的请愿而被捕。我们表示与他们联合在一起。
(b)斯里蓝卡代表发表的一个公开声明,要求支持泰米尔。(Tamil)的百姓,为他们正义的权力所作的奋斗。
(c)致函给韩国的 Tji 主教,支持韩国的奋斗,并对全体韩国代表未能出席会议表示遗憾。
(d)给日本川崎钢铁公司一封信,抗议它对其他亚洲国家出口污染。
(e)致电拉丁美洲主教会议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表示对在墨西哥布朴拉所举行的拉丁美洲主教团第三次会议深刻的关心。
(f)与菲律宾的代表们一起抗议其他国家、在转移有高度污染性的工业及建立核子电力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5、我们对各种训练机构中养成教育的计划,以及牧灵领袖的生活方式表示关心,这次会议的经验,很清楚地显示出需要在神学和牧灵的政策上,强调一些新的东西。我们需要对本堂和教区结构加以评估,好看出到底在何处使我们脱离穷苦的大众,而给人大能和权利的图像;并力劝有关当局作必需的调整,以使从事信仰工作老与同胞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接触。
221
6、为了促进并实践我们的任务,我们组成了亚洲大公神学联谊会。
我们八十位参与亚洲神学会议的人,在两周中试图去认识现代亚洲穷人和被压制者的呼吁。在朝拜祈祷中的静默和在信仰中的合一,帮助我们的交往,有一种辨证性和创造性的紧张。
作为基督信友的我们,看到自己和教会的复兴,以为我们的同胞服务的紧急任务。
我们谦逊地对这神圣而历史性的任务献身,也邀请所有基督信友及善心的人参与这个正在进行的追寻。
从亚神会广阔的亚洲境况,转移到一九七九年二月二至十日在香港所召开的中神会。
 
乙、中神会:中国神学面临的抉择
因为中神会的议程、演讲、小组讨论记录以及最后简报,不久将以中文印出,所以这份报告将比亚神会的报告为短。我们仍然分五部份进行:(一)召开亚神会的基本理由;(二)组织者和与会者简单的介绍;(三)会议过程的简略描述;(四)中神会的特点;(五)最后简报的原文。
一、基本理由
本色化神学要求对今日中国人的境遇作一个认真的、基督信仰的反省;这是来自不同教会、不同背景的中国神学家的任务。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到一个适当的方法,把基督信仰的讯息更深入地带到中国人民的心灵中。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政治上的混乱和挫折,使这项努力迟迟未能见效;但是,一个新的时机似乎已经来到,需要大家联合努力,找到一个更有相关性、更本色化的中国神学。
222
因此,一定要有些人集合有兴趣的神学家来开始这项工作,这一照我们要在下一步中介绍。
二、组织者和与会者
在组织著中也有一位曾参与一九七六年坦尚尼亚会议。他可被称为这次中神会的起动马达:李景雄博士——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主任。此外,天主教香港圣神修院的教务主任汤汉神父,与他共同合作召集会议。
与会者来自各地区不同的教会,台湾七人,新加坡、马来西亚二人,印尼一人,北美六人,欧洲十一人,澳门一人,香港十多人。在四十位左右与会者都具有下列的特性:他们对一个有关性本色的中国神学具有共同兴趣。他们中有些人是中国哲学、文化、历史和大陆现况的专家,但大多数是神学家。台湾出席会议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萧清芬牧师是长老会台南神学院院长;谢颖男牧师是长老会台湾神学院院长;廖上信博士在同上的神学院中任教。此外尚有房志荣神父、张春中神父、景岱杰神父、谷寒松神父,这七位都在神学院执教,或在作神学工作。
三、中神会的过程撮要
李景雄博士在开会词中指出:我们以爱批判性的信仰、大公的精神及开放的心胸来进入本色化中国神学的领域。他也提出一些急需我们注意的问题,例如:华人是什么(自我的问题)?什么是华人特殊意念型态?中国神学的方法问题等等。
最后,他解释了中神会的三个阶段:历史的回顾,目前状况和中国神学的再思想。
223
历史的回顾:许多演讲给人带来了有趣的思想和反省,但无法在此作一个恰当的撮要。吴利明博士谈到基督教神学者的抱负及局限于一九二O—一九五O年,他指出当时的神学家有两个主要问题:使基督信仰与本地文化结合,和教会在中国社会所担任的角色。吴博士批判性的指出:当时的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只得到部份的成功。
张春申神父演讲的题目是天主教神学思想的得失,他把时间限制于从一九五五年直到今日,并把这段时间分为三个时期:新铎声时期(一九五五—一九六二),主要是谈论王昌祉神父所作的工作,其次是从那时到梵二以后直到一九七六年,这时神学工作的特性是把神学的思想带给当地的基督信友团体;第三个时期是从一九七六到今天,我们正处于建立地方教会的阶段。由于谦逊的缘故,张神父没有提到他自己的贡献(例如:中国灵修刍议,被大家认为是最有创造性和希望的一本书)。
此后的一些演讲,谈论关于中国福音派的贡献,他们提到一个天生教所不认识的人:王道明先生。最后,乔天明先生以批判的眼光解释「三自爱国运动」。
码   现在的近况:在这第二阶段中,设法去看今日在各地区中国人的生活实况。萧清芬牧师给我们解释长老会在台湾所作的努力。钟志邦博士给大家讲他如何以降孕的奥迹来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然后,我们也听了有关香港、北美、欧洲以及大陆中国人的状况报告。会议整个气氛是具有批判而成熟的开放,一点也不过分的热情或乐观。例如:廖光生先生给我们解释,中国人的家庭精神基本上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以一个认真哲学家的身份,他体会到有许多从大陆上出来的人,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内在是非判断的能力;他们进入了一种相当彻底的相对主义。他对这项事实感到担忧。
其他的演讲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共产主义的统治者、长久以来希望创造所谓的「新人」,
224
却没有成功,虽然他们努力想许多办法去改变在大陆上的中国人;但中国人仍依然故我地是人。共产党三十年来的洗脑工作到底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很不容易估计的。
在讨论「现在要做什么」的时候引起了强烈的情绪反应。面对中国大陆的现况,在会议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立刻进入大陆,宣传福音;另一是要求人小心谨慎,以免重蹈覆辙。胡仲扬先生喊出了一个口号:「主动的等待」;但那些有极端意念型态的人,却不完全同意。
时间过的很快,我们不得不进入第三阶段:中国哲学的再思想。
中国哲学的再思想:在这个阶段中,有许多思想被提出,在此我们只需要列出不同演讲的题目。在「方法问题」方面,我们对下列问题作了反省:「在华人中谈释经学」(房志荣神父讲,参看最后声明);「神学与其它学科的配合」(邓守成先生);「社会参与」(冯伟文先生)。在最后一个演讲中,其精神与斯里蓝卡亚神会的精神最为接近。
在中国思想方式方面,我们与一些广阔的问题奋斗:「中文与国人的心态」(何秀煌先生);「理论和实践的合一」(陈特先生);「国人的宗教意识」(秦家懿先生);「阴阳观在玄学的地位」(景耀山神父)。
但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创造一个今日生活的本色化中国神学。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沈宣仁博士在他的演讲中强调这项创造性的工作必须与神学的传统有联系;宋泉盛博士描述了创造今日中国神学世界性挑战的背景;在他的十个论题中,尝试著去讨论这项任务所面对主要的紧张和问题。例如:降孕于地方文化而同时具有普世色彩。为真正亚洲和中国的穷人的神学,同时也对所有人开放。郎昆如博士由于签证的困难,不能够出席提出「一些大胆的推想」,大家都为此感到遗憾。在最后的几次
225
会议中,大家的致力起草一个简报式的最后声明。其原文我们将在第五中提出。现在我愿意指出中神会的某些特徵,并把它与亚神会作一个对比。
四、中神会的特点
与亚神会对比,中神会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相当平衡感的清一色中国气氛。从所提的具体建议中,与会者显示出他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大家都觉得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急待统一。同时,有几个人指出,这个问题牵涉到所有中国教会的领袖和传统,是一个很不容易达到的理想,我们需要时间和忍耐。
中神会的另一特徵在于小组讨论。我们共分为五个小组:牧民神学、宣教神学、伦理及灵修神学、政治神学以及文化神学。与会者自行选择。但是,他们实际上所作的选择,却显示出中神会主要的倾向。没有人选择牧民神学,只有两位选了宣教神学,七位选了伦理及灵修神学,十三位对政治神学有兴趣,六位想讨论文化神学。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神学必须以人和他所处的世界为开始。这与亚神会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
读者们也许在阅读最后的简报中、可以自行发现其它的特徵。
五、「中国神学探讨会」简报(转载一九七九年三月二。香港公教报)
(由房志荣神父与小组长起草,然后由全体大会修正并通过)。
一、欢聚一堂: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神学工作者在团契中发现一个事实,我们的共同默多于歧
226
异点。我们的确有着共同关怀的事,并作过相当浓度的交流。我们所共同关怀的是:(1)文化的遗产;(2)现在的实况;(3)神学的课题;而这一切最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所共怀有的;(4)基督信仰。
二、中国大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据点,但其他地区也在我们讨论之列。这次会议讨论中国问题跟在西方讨论有所不同。(甲)我们有著真实的生活处境,而不是悬空讨论,或以第三老的姿态讨论,(乙)我们有著不同的神学范畴和背景,能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丙)虽然大家关怀大陆,但谁也不敢代表大陆的人民或教会说话,只想彼此提供资料,交换经验,谦虚地一只献出来,让大家参考。
这一群神学工作者,自觉对大陆有一种辩证性的关系,可分三方面来说:(1)大家在海外的生活处境虽与大陆不同,但与大陆仍有著血统、文化及情感的关系;(2)香港地区及教会虽然有许多人的报告,有丰富的大陆资料,且有不少人继续与大陆有较深入的联络,但这次会中有多方不同的感受,不敢妄下结论;(3)虽然大家都认基督为主,但有关大陆的四篇演讲各抒己见,在讨论会中每人也畅所欲言,没有清一色的趋势,没有不敢表达的意见。
三、华人的认同:「中国」两字不只代表国家,还是代表文化,所以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人也来参加讨论。每个华人有三个层面:所处的国家、文化及基督徒身份。在谈论认同或身份问题时,国家层面复杂,文化层面较易认同,基督徒身份则是统一的力量。无论如何,华人在认同上所感到的困惑,不但不阻碍中国神学的探讨,反而促进它的早日起步。
华人在世界历史及教会的未来一定有其地位。华人多的地方(像东南亚)能发生问题,但华人有很大的潜力,来帮助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的安定,及基督信仰的传播。有人批评这次的中国
227
神学会议,看不清它的需要,甚至认为会使华人更为封闭。其实不然,因为神学工作者越有自觉,越能批判、估价、纠正、前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基督徒的身份。
四、中国文化在会中曾有三种懂法:(1)传统文化;(2)目前的文化,(3)各地区华人所有的文化。这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大会成员看来,不难了解,从好几篇演讲中也能体会出这种不同。大家所需要的也许是一种有动力的综合懂法:地区不同,历史在变,但大家都有着华人的心态。
五、心态及语言是中国文化的一些表现,如由下而上的道德体验,天道远,人道迩,人道可解且可行;天道天理必须经过修养及实践方可知,因此理论与实践不可分。中国语文的逻辑结构能揭发国人的心态:用惯了具体表达方式,不易作抽象工夫,所表达的事也许多于语言本身,但语言文字仍受重视;文字不一定说出全部道理,但道理仍须藉文字而传达,因此须不断继续研究文字;言实有别,但两者的相应不求准确,中国人不讨厌歧异,因此中国人不爱有系统的人生真理,因为任何系统只能说出部分真理;不爱系统,少讲系统,因此养成容忍的态度。对价值取向也不明确。至于无极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多少指出中国人心态的方向,即有形与无形,现世与来世的合一。
六、释经学在中国神学中有其地位,因为任何神学都须以圣经为本。今日的释经学且注重包括读者在内的广义脉络,主张传承与创新相依,理论与实践相补充,使得中国的经典与现况都受到重视,中国丰富的古籍更能与圣经文学互相解释,互相照明三种互解经典的重点不在内容的比较或互相证明上,而在(1)写作的过程;(2)推理的方式,(3)应用的途径三方面。
虽然如此,灵一意的解经仍有其价值,因为历史文化的讲法不够,主题式的直说法也未能道尽圣经的深义。此外西方自然与超自然之分,用他们的知识论解经都可以纠正和改善。中国解经的特默有三:
228
(1)以道德实践的工夫为后盾;(2)不太用逻辑的方法,而用指默的方法;(3)让读者加入他主观的体验和见解。
七、向社会正义及其他神学开放:中国神学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向社会、正义、穷人,受压迫老、及其他世界各地神学开放。我们一方面尊重过去的传统,不轻易扬弃;另一方面勇于面对神学的新路线、新视野,在大公教会内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29
(上接一九二页)
23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