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4号

礼仪革新与灵修


 

礼仪通常被视为灵修方法之一,原应与灵修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所强调的一点(1)。实际上,两者多次彼此脱节而独立发展,主要是一般人不了解礼仪的本质,忽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本质上可用一个符号「十」来做代表:「一」代表信友在基督内彼此的结合,形成耶稣基督的身体。「一」代表结合基督的身体,在整个礼仪中,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朝拜父,而与父交往。在礼仪中,主要是庆祝基督的奥迹,使这奥迹透过礼仪实现在我人身上。我们参与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要达到灵修生活的理想:也就是天人合一与四海一家的理想。其方法是藉基督所订立的一些标记,而参与基督的奥迹;就是透过具体的标记,而与基督结合成一体。所谓礼仪灵修就是通过耶稣在教会内亲订的一些标记,参与耶稣的奥迹,而达到基督徒理想的生活方式:礼仪生活。本文不可能深入研究,只能提供一些反省资料,并希望引起大家重视并敬爱礼仪,就像一位丈夫锺爱他的妻子一样地爱礼仪。

礼仪宪章公布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四日,按礼仪宪章的指示(1013),礼仪生活应作灵修生活的主要动力,礼仪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礼仪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从礼仪中,就象从泉源里为我们流出恩惠,并以极大的效力,使人在基督内圣化,使天主受光荣。」礼仪宪章也特别要求信友在「完整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实惠的参与礼仪」;只有真正的以这种方式参与礼仪,才能寻找到圣宠的泉源,而达到人的圣化。但实际上,到现在尚未完全达到礼仪改革的目的。在一般灵修

237

书或文章中,仍然有人只把礼仪当作一种神业,与克苦、念玫瑰经、拜苦路……平等。一般信友及度奉献生活的人(神父、修女)也没有以礼仪当作生活的中心;实际上,教会与礼仪改革的目的是礼仪与灵修应密切配合;礼仪应作灵修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灵修生活的主要方向。因此,本文分三点作一探讨:

一、历史的教训

二、礼仪运动与梵二礼仪革新

三、礼仪生活与灵修生活的协调

一、历史的教训

1 礼仪与灵修合一时代(~十二世纪)

礼仪与灵修的关系,在初期教会中并没有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礼仪从前涵盖教会与所有信友的「祈祷生活」;也就是说,最初礼仪与灵修生活是合而为一的。今简述其过程:

(一)教父时期(~七世纪):礼仪与灵修生活原属一体,所谓灵修就是礼仪灵修。当时礼仪尚在发展阶段,为适应各地需要,有不同的礼仪产生(东方礼仪)。礼仪的语言?、记号……等皆为信友所了解,因此信友都能积极参与。礼仪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学习祈祷的场所,而且真正是他们的祈祷。礼仪所举行的奥迹,渗透他们整个生活。所以信友灵修就是礼仪灵修、教会灵修。这时代礼仪灵修的特点是教会(团体)意识特别强,不只注重个人的成圣,而且也特别强调团体成圣的重要,这团体精

238

神表现在礼仪中。礼仪是团体生活的中心,此时代参与弥撒是围绕祭台,形成一个团体。而教父们讲道多以礼仪为出发点,可说礼仪确是灵修生活的泉源。

2 教父时期最后阶段(七~十二世纪):礼仪渐趋繁复,礼仪时间变长,形成繁文褥节,过份注意文词的美化。因此,后来教友对礼仪的参与逐渐变为虚伪,信友只喜欢参加游行、歌唱……等外表隆重的仪式,而忽略主要的圣事、祈祷,影响信友参与的程度。信友们开始找寻其他灵修路线,这时已有祈祷手册、祷文及其他方法。于是灵修与礼仪分家,但也有一些修会(如本笃会)却仍保持礼仪与灵修合一的传统。这些会士是后来礼仪革新的主要推动力。

2 礼仪与灵修分离时代(十二世纪以后)

1 主要原因:

——礼仪语言(拉丁文)逐渐成为死的语言,阻碍了信友积极参与。

——礼仪的复杂化,逐渐使人不再了解礼仪的本质。

——由于野蛮人入侵,俗化思想侵入教会,因当代思想与文化背景在变,外教潮流与传统礼仪不合。一些反神职、反圣经、反礼仪的异端兴起。世俗精神的诞生,使礼仪俗化。

2 后果:礼仪与灵修距离愈来愈远。在教堂中,祭台与信友距离加大,甚至有铁栅分隔。礼仪成为神职人员的专利,失去了原有的动力,灵修与礼仪生活分道扬镳。信友们在礼仪外去寻找灵修方法:各种热心敬礼兴起,如对耶稣的敬礼,圣方济开始的对马槽圣婴的敬礼逐渐普遍。以后,朝拜圣体来代替领圣体。慢慢地产生重情感的灵修,像敬礼耶稣圣心,对圣母玛利亚及对圣人的敬礼也逐渐

239

加多。其他的善功如大赦、克苦、默想、退省……这些是在灵修外去寻找的灵修方法。而礼仪生活和灵修生活逐渐形成以下思想:

——个人主义灵修:强调个人灵修,不太注重外在成圣方法:如参加礼仪。此时开始私人弥撒「我作我的弥撒」,只为我个人成圣,而忽略了团体的一面。这种思想表现在要理问答中:「为救自己的灵魂」。得救只靠个人的善功(热心敬礼),圣依纳爵创会后取消团体祈祷,也是受当代的影响所致。

热心敬礼的发展,屡次带有迷信的成份,甚至带到礼仪中。由此而导致特里腾大公会议的礼仪革新;而此革新的特点却是「保守」,虽驱除了礼仪的迷信成份,但法律严格地要求礼仪的一致化,并使用拉丁语。

——礼仪固定化:当时拉丁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语言,教会正式公文也都使用,这被认为是教会统一的象征。而礼仪经文,不能任意翻译,致使礼仪宝库不得打开。这也是必须在礼仪外,去找寻灵修方法的原因之一。

——礼仪法律化:礼仪应完全依照教会规定的仪式举行,一切礼仪都应严格遵守,不能稍有变更。许多人参与礼仪,多是为服从法律,把礼仪视为教会法定的外在敬礼。

——礼仪形式化:只是外表参与,而不是有意识的参与礼仪。在礼仪中同时也可作别的敬礼。

比如,圣方济·撒肋爵在升主教前定一善志:若以后参与弥撒时,一定要念玫瑰经。由此看出,参与礼仪不是与教会一同祈祷,而只为个人成圣。

虽然灵修生活也靠礼仪外的善功、神业,而得以维持,但由上述几种情形,使礼仪功能未能发挥,圣宠的泉源不能畅流。

240

二、礼仪运动与梵二礼仪革新

礼仪改革始于十一世纪末,但未有预著成果;在十六世纪才正式开始。因改革者对礼仪没有根本的认识与基本的研究;而修院的教育,对礼仪也不太著重,只学习如何作弥撒、行圣事,所以未能达到礼仪改革的目的。十七世纪对牧灵方面会做过一些尝试:如一六六O年法国一位神父翻译了一本罗马弥撒经书,但第二年就被禁止了:因为弥撒是奥秘,不能让信友知道。直到十九世纪,礼仪运动才逐渐展开,使我们对礼仪本质有较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教宗比约十二世发表了 Mediator Dei,这文件是近代礼仪运动的指南与基础。在最近几十年中,礼仪运动的成果十分显著。主要的成果就是一九六三年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的公布。

礼仪革新实施到现在已有十七年,许多信友是传统主义(中世纪开始到现在)的影响。举行礼仪时,强调个人成圣,因此不少神父反对共祭,公念日课……第二阻力是法律思想,念日课只视为守法,参与主日弥撒是为遵守教会得法律。由于教会法律并没有规定热心敬礼,就认为可有可无,或干脆予以取消。第三阻力是形式主义,只注意礼仪是否有效实施,只知“诵念”经文,不知所读经文的性质,只知守礼规不懂变通。第四阻力是自由主义,这是另一极端,讲求自己所好,随心所欲,将礼仪俗化了。

基于上述种种,礼仪革新仍未达到其主要目的,作为信友生活的主要泉源,这种态度仍影响现代人的灵修生活。

241

三、礼仪生活与灵修生活的协调

1 个人灵修与团体灵修的平衡

个人主义仍表现在我们的礼仪、灵修、教义和日常生活中。今日教会礼仪应加强我们的团体意识,任何礼仪都是教会团体行动,应使礼仪真正成为教会的标记,各尽其职,并培养「分工合作」的精神。藉礼仪也能培养个人祈祷的方法:默想、祈祷……。礼仪并使人开放,不只注重个人得救,而常想到他人。今日应努力的目标,似乎是团体的成圣。目前已有这种趋势—— 如基督徒基本团体。

2 超性生活与本性生活的平衡

超性生活无疑地对灵修十分重要。礼仪生活不只使我们进入超性生活,也使我们圣化本性生活。礼仪是天人间的交往,也是超性生活与本性生活的共融;这种交往的生活就是神圣的生活。

礼仪(弥撒、圣事)不只是人与天主交往的重点。而且应使之由点而成面,所领的圣事(圣体、婚姻、告解)应渗透人的一生,人的整个生活。灵修应是整体的,不只是作好神业,而是圣化整个生活。

3. 礼仪与热心善功的协调

242

热心神功(玫瑰经、朝拜圣体、九日敬礼……)在灵修生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会并未取消,反而加以鼓励(礼宪13),只是尽可能使其符合礼仪精神,与礼仪结合,从礼仪中吸取更大的效力。

4 传统与现代潮流的平衡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应重视礼仪的现代化,但也需注重传统礼仪原义与精神的需要,礼仪革新并非复古,也不是「文化大革命」:破除一切传统。

5.制度与自由的平衡

礼仪既是团体行动,须有一定的礼规,但不应死守礼规,应了解礼规的精神,按实际情形与团体需要作相当的调整与适应。革新的礼仪给与相当的自由,但也不应完全自由,不受拘束,或任意改变原有礼仪应有的结构与精神,使参与弥撒的信友无所适从。自由可以鼓励信友的「主动的参与」,礼规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礼仪的精神,以免太趋于主观化。

 

教会礼仪革新显示,礼仪应为灵修生活的主流。这个主流虽从中世纪至梵二大公会议并未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但灵修生活在历史过程中,却也发现了新的领域。现在教会愿把它纳入礼仪生活的主流中,相辅相成,使我们的灵修生活多采多姿。但愿礼仪与灵修结合,能在教会中产生更多更超性的子女—圣人圣女。阿们!

注①:参阅礼仪宪章1013条。

24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