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6号

弥撒礼仪研究(下)


 
王化宇
第二部份:弥撒礼仪说明(续)
(二)谢恩经
现在开始整个弥撒圣祭的中心与高峰,就是「谢恩经」(圣体经),意即「感谢」与「祝圣」的经文。
司祭邀请信友举心向上,祈求感谢上主,并请信友与自己联合祈祷。司祭是以全体信友的名义,经由耶稣基督,祈求天主圣父。谢恩经的意义:是要全体信友,经由基督、颂扬天主的伟大。并奉献谢恩圣祭。
「感谢」二字的重点意义,更是在「谢」,而不在「感」。故通常表示谢意,说「谢谢」或「谢恩」。特别在圣经(例如思高版)和弥撒经本中,经过长期的比较、查证、研究,不难发觉「谢恩」二字更为普遍。更被广泛采用,更接近此字的本意及用法,远非「感恩」二字可比,因此,采用「谢恩」,更为适当。
491
谢恩经共分四式,第一式就是「弥撒正典」:此外又新增三式。
谢恩经第一式
第一式: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开始于第五世纪末叶。许多世纪以来,在拉丁教会内,是唯一的谢恩经。特别保存了耶稣建立谢恩圣祭,与谢恩(圣体)圣事的言语和行动,念时倍觉亲切动人。现在略加简化修正,(例如:成圣体圣血经,依照新订三式,统一修正,缩短圣人名单;省略每节后的结束词等),继续保留应用,祷词最长。
第一式共分四部分。
(一)成圣体前:祭献经文、求为教会、求为生者、与诸圣共融(第一篇圣人名单)等四个要点。
(二)成圣体后:祭献经文、求为教会、求为亡者、与诸圣共融(第二篇圣人名单)等四个要点。
(三)成圣体圣血:宛如高山的顶峰,耸立中央,将前后两部分,构成两个斜坡。
(四)最后,以「赞颂词」为谢恩经的隆重结束。
新订三式
新订三(第二、三、四)式:自颂谢词至赞颂词,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赞颂」与「感谢」的经文,显示简明、清晰、一贯的结构。
第二式:这是第三世纪,圣希玻理St.Hippolytus的著作,按照牧职指南、与适应的原则、稍加修正而成,最为简短。有一篇阐明救恩史的「颂谢词」,精简而清新,值得研读与诵念。但亦可诵
492
念其它合适的颂谢词。可加念一篇特别纪念亡者的祷词。
第三式:这是现代礼仪大师、本笃会士瓦卡济尼C.Vagaggini的著作,文笔流畅,结构严谨,经过审慎的选择,略加修正而成,长短适中,可加念一篇文情并茂的特别纪念亡者的祷词;并将「与诸圣共融」稍为移前。
第四式:有一篇讲述天堂美景的「颂谢词」,因其结构关系,与第四式全文是不得分离的。又有一篇精编的「赞颂圣父」,可视为一部「救恩史纲」,非常珍贵,熟悉圣经、神学、和教义的人士,尤应多加玩味、采用。祷词稍长。
谢恩经是由下列基本要素所组成:
首先以①颂谢词(含有前面的开端对话,和后面的呼应「圣、圣、圣」)为开端,然后是②赞颂圣父③呼求圣神④成圣体圣血经⑤纪念与奉献⑥呼求圣神⑦求为教会及生者⑧求为亡者⑨与诸圣共融,最后以⑩赞颂词为结束。
1、颂谢词
颂谢词是由开端、正文、和结束所组成。此外,前有开端对话,后有呼应「圣、圣、圣」。
颂谢词是「谢恩经」的开端和序言。颂谢词又以「对话」为前导,以「呼应」为结束。真是非常隆重的开端词。更显示谢恩经(圣体经)是谢恩圣祭礼仪的中心与高峰,是一篇非常神圣而隆重的经文。
开端对话:邀请大家「举心向上」,摒绝私虑俗念,专心于弥撒礼仪的进程,参与弥撒圣祭。
493
颂谢词的开端告诉我们,颂扬圣父是「理所当然的」。正文则是主祭以全体神圣子民的名义,光荣天主圣父,并为整个救恩大业,或为本日、节日、时期的某种理由而感谢天主。结束则是我们随同天使,歌颂天主的光荣。
「这是理所当然的,并能使人得救」,连在一起,是惯用语,是成语,表示「应当」之意。因此,无需特别译出:「并能使人得救」。英文版、法文版皆已取消。第四式的颂谢词也无此句,故以取消为佳。
第四式颁谢词:描述天堂美景,其精义应是「灿烂辉煌」,非常美丽,并非「可仰视」或「不可仰视」也。
信友的呼应「圣、圣、圣」:前半部是天使们在天堂向天主高呼的光荣之歌(依六3;默四8);后半部则是圣枝主日、向荣进耶路撒冷的耶稣君主、高呼的「万岁」之声。向最高元首、总统、君王、教宗,表示欢迎之意而高呼时,犹太人说hosanna,意大利人说viva.我国人说「万岁」。圣枝主日与圣周星期一、二、三的礼仪曾多次探用「万岁」二字。
我们在进入谢恩圣祭的中心时,以天上之歌,万岁之声,欢迎即将莅临,而隐藏在面酒形内的耶稣君主,真是非常适当。
2、赞颂生父
颂谢词的结束呼应「圣圣圣」之后,与成圣体圣血之前,是转变阶段,通常是赞颂圣父,与呼求圣神。这段祷词是天主「三位」的,就是赞颂并祈求圣父,派遣圣神,祝圣礼品(饼酒),成为
494
基督的圣体圣血。
赞颂圣父,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就是赞颂圣父是「神圣的」。
第二式:强调圣父,不只是「神圣的」,更是一切「圣德的根源」。
第三代:将天主的神圣,特别显示在「创造」与「圣化」宇宙万物上。此时此地,在弥撒礼仪层面,更显示在完美的礼品(饼酒)上。为能「自日出,到日落」时时处处,向圣父献上纯洁的祭献(拉一10--14)。
第四式:将天主的神圣、伟大、智慧、美好、特别显示在「天主的奇妙工程上」:创造人类万物…,派遣圣子(第二位),救赎世人。……并派遣圣神(第三位),圣化一切。是一篇相当完整的「救恩史纲」,明显的分为圣父、圣子、圣神三段,每段都以「圣父」为开端。
我们以天主为父,与天父之间享有「父子亲情」。在人违背天父的命令后,「便失去了你(父子间)的亲情」。「亲情」二字,更是精义之所在,也更符合中华文化精神,绝非一般所谓的「恩宠」可以取代。
「援助所有的人」:似更近原义,更为简明。若译为「向所有的人伸出援助的手」,字数徒然增加一倍,似嫌冗长而累赘。
「作为信友的初果」按照原文,是「初果」、「时鲜」之意,况且「初果」二字,现行通用的弥撒经书已多次采用,似可应用于此。
3、呼求圣神(一)
495
教会特别呼求天主圣神,降临在我们奉献的礼品(饼酒)上,因着他(圣神)的圣化能力,和基督的有效言语,经由司祭的口中念出,来圣化这些礼品,祝圣饼酒,使这些礼品(饼酒)成为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
第一式:没有明显地提及圣神。
第二式:特别引用民长纪(民六36--40)。基德红蒙主圣召时,露水降于羊毛上的奇迹,象征天主圣神甘露般的圣化能力。
第三式:强调我们是奉吾主的明令指示,前来举行这神圣的奥迹。
第四式:强调这伟大的神圣奥迹,就是基督留给我们的永恒盟约。
4、成圣体圣血经
成圣体圣血经:是以基督的言语和行动,举行在「最后晚餐」所制定的祭献,是基督在饼酒形内,奉献自己的体血,交给使徒们吃喝,并命令他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
成圣体圣血经:不只是「叙述」往事而已,因为如只叙述往事,并不足以成为现在的事实。此时此地,更是祝圣、更是「成圣体、成圣血」。中文的「成」字,非常中肯而重要,说出其内涵与真谛。因为司祭念了成圣体圣血的经文,麦面饼就真正成为基督的圣体,葡萄酒就真正成为基督的圣血。
成圣体圣血:不只是「谢恩经」的高峰,也是圣祭礼仪和整个谢恩圣祭的中心与高峰。
吾主耶稣在最后一次庆祝逾越节的节日餐会,第三部分,吃逾越节羔羊后,建立了谢恩圣祭和谢恩圣事。
496
关于耶稣建立谢恩圣祭,与谢恩圣事,明白地记载于新约四处,就是①玛廿六26--28;②谷十四22--24;③路廿二19--20④格前十一23--25。这四处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有着些微的差别:这说明当时几个教会中心的传授略有不同。保禄(格前)的记载与路加的记载较为接近,是安底约基教会当时采用的格式。玛窦的记载与马谷的记载较为接近,是耶路撒冷教会当时采用的格式。
一九六七年十月廿四日,第一届世界主教会议,关于「在拉丁礼仪,弥撒正典(谢恩经第一式)以外,新增三篇谢恩经,是否赞成?」与会教长之一八三票中,二一七票绝大多数赞成(卅四票有条件赞成,廿二票反对)。
成圣体圣血的主要正文、四式全同。主要正文的前言,告诉我们成圣体圣血的时刻,和耶稣的言语、行动的方式,则四式略有不同。
成圣体圣血经——前言
成圣体经前言
成圣血经前言
1他在受难前夕
晚餐后
2把面饼拿在他神圣而可敬的手中
他同样把这珍贵的杯,拿在他神圣而可敬的手中
3举目向天
 
4仰望你——他全能的天主圣父
 
第一式的「成圣体圣血经文,及其前言」:是根据圣经的记载,建立谢恩圣祭的叙述,由圣经和传承而来。耶稣的一言一行,宛如历历在目,身临其境,倍觉亲切感人。
 
 
 
 
 
 
 
 
 
 
5感谢赞颂你
又感谢赞颂你
6把面饼分开
 
7交给他的门徒
交给他的门徒
8说
 
 
   
      
 
 
 
 
 
第二式:「他甘愿舍生受难时」:特别强调耶稣绝非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地服从圣父的旨意,受苦受难。「谁也不能夺去我的生命,而是我自己心甘情愿地舍弃它」(若十17—18,十八4)。
       第三式:「他在被出卖的哪个晚上」:圣保禄使徒向格林多信友清楚说出,耶稣建立谢恩圣祭与谢恩圣事的时刻、是在他受难的前夕(格前十一23--24)。
       第四式:「显扬基督的时刻一到」(若十七1、5),此时此地所说的时刻,是指基督按照圣父的旨意,为人类牺牲生命的时刻,也就是受苦受难的时刻。「他又爱他在世的弟子,爱到极点」(若十三1--2),是说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中译颇佳。耶稣就在这时刻,建立了谢恩圣祭和谢恩圣事。
498
成圣体经前言
成圣血经前言
1他在受难前夕
晚餐后
2拿起面饼
他同样拿起杯来(一杯葡萄酒)
3感谢(赞颂你)了
又感谢(赞颂你)了
4把面饼分开
 
5交给他的门徒
交给他的门徒
6说
 
成圣体圣血经——主要正文
关于成圣体圣血的主要正文,四式完全相同。礼仪革新前后的差异,主要是在成圣体经内加一句:「将为你们而牺牲」,在成圣血经内,删除或移后一句:「信德的奥迹」。并在「你们拿去吃(喝)」内,统一加入「大家」二字。
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第一届世界主教会议,关于「新订谢恩经的成圣体经文:这就是我的身体,将为你们而牺牲,是否赞成?」就是说增加一句:「将为你们而牺牲」。与会教长一八三票中,一一O票绝大多数赞成(六一票有条件赞成,十二票反对)?
关于「新订谢恩经的成圣血经文:这(一)杯就是我的血,万古常新的盟约之血,将为你们及众人倾流,以赦免罪恶。是否赞成?」与会教长一八三票中,九三票赞成(四二票有条件赞成,四八票反对)。
一九六八年五月廿三日,礼仪圣部公布新订谢恩经文。
教宗保禄六世接受大多数主教的请求,为将成圣体成圣血的经文,吾主的言语,制定统一的格式,
499
便于司祭诵念,特别在共祭时。因此将新订谢恩经内的成圣体圣血经文,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六日,明令修正统一,并公布如下:
成圣体经:「你们大家拿去吃:这就是我的身体,将为你们而牺牲」。
成圣血经:「你们大家拿去喝:这(一)杯就是我的血,万古常新(新而永久)的盟约之血,将为你们和众人倾流,以赦免罪恶。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
 
「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思高版采用此语,颇佳。路加记载一次(路二十二19)。保禄(格前十一23--26)记载,在成圣体后一次,成圣血后一次,共两次。耶稣命令使徒们应举行谢恩圣祭礼仪,说耶稣所说的,行耶稣所行的,为纪念他。保禄两次重复这句话,为加强谢恩圣祭的重要性。
 
5信德的奥迹
「信德的奥迹」:是由「成圣血经」中移出的,在此另成一组。
信德的奥迹:强调基督圣血的祭献性,基督以他所倾流的圣血签署了这新的盟约。经由基督的逾越奥迹,在天(主与)人之间,建立了一个万古常新的盟约。这奥迹的恩宠经由谢恩圣祭而惠及吾人。在这信德的奥迹内,我们获得罪过的赦免。
信友的呼应,分为三式。
第一式:「我们传报你的圣死,歌颂你的复活,直到你再来临,」(弟前三9)我们所传报歌颂的对象,是基督的圣死与复活,并且继续不停,直到他再来临。按照原文,「这传报、歌颂、再来」不是三件独立的、彼此不相干的。相反,而是一贯的、互相并联的、一气呵成的。
500
第二式:「我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就是传报主的圣死,直到他再来临」(格前十一26)说明领圣体(圣血)与纪念基督圣死的关系密切。
第三式:是呼求:「世界的救主,请以你的苦难与复活,解救我们,援助我们」。
6纪念与奉献
教会为满全这由基督交下、并由使徒们传授的命令:「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而纪念吾主基督,特别纪念他的神圣苦难,和光荣和复活升天。
教会、特别是此时此地集会的信友团体,为纪念基督,在圣神内,将这纯洁的祭品、生命之粮、救恩之杯,献给圣父。
教会的意向是使信友不但奉献纯洁的祭品,而且应学习息我奉献,如此,日渐同化,经由基督中保,与天主契合;并且大家彼此团结一致,则天主必将圣化万事万物。
 
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1神圣的苦难
、、
 
、、
 
2救世的圣死
 
、、
 
、、
3下降阴府
 
 
 
、、
4神奇的复活
、、
、、
、、
、、
5光荣的升天
、、
 
、、
、、
(6荣耀的再来)
 
 
、、
、、
 
501
7呼求圣神(二)
成圣体圣血后,再度呼求圣神,为参与谢恩圣祭,并分享基督圣体圣血的人们,为能经由基督的体血,和圣神的圣化,得蒙内心的变化,使大家先与基督密切结合,并在基督内,大家一心一德,彼此团结,合而为一。
按照拉丁原文,应译为「领受基督圣体圣血的人」,并非「领受圣体之后」。况且,此时尚在领圣体之前,因此,与弥撒礼仪进程亦不符合。
第一式:求赐领圣体的人,充满天恩与圣宠。但未明显地提及圣神。
第二式:求使大家成为一个基督的身体。「基督的身体」能是「基督圣体」,或「基督奥体」,此时此地,更是「基督奥体—教会」。因为「这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格前十1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体,彼此都是(这身体的)肢体」(格前十二27)。
第三式:说明教会的祭献(谢恩圣祭)就是基督的祭献,是十字架上的祭献,呈献在我们眼前。并愿大家一起进入这基督的祭献内。
第四式:提及天主为爱世人,而派遣圣子降生成人,与人相似。现在我们呼求圣神,使我们能更相似基督,并在基督内成为生活的祭品,歌颂天父的光荣。
502
第一式
    圣体
求赐领受你圣子     的人
     圣血
 
充满一切天恩与圣宠
第二式
圣体
求使分享基督    的人
圣血
因圣神合而为一
第三式
   圣体
求使领受你圣子    的人
   圣血
 
充满他的圣神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
第四式
   同一祭饼
恩准所有分享         的人
   同一祭酒
由圣神合而为一
在基督内,成为生活的祭品
8求为教会及生者
经由圣神的感召,爱德的催迫,乃为教会、生者、亡者祈祷,显示是天上与人间整个教会在举行圣祭,是为教会全体和为每位生者、亡者信友而奉献圣祭,因为我们都是被召来分享,因着基督圣体圣血,而获得的救恩。
按照我国及东方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晚辈不宜直呼尊长之名,在弥撒大典内亦然,故称为「我们的教宗」,「我们的主教」即可。创世纪记载,天主叫亚当给鸟兽起名,直呼鸟兽之名,可为例证。(创二19--20)
503
按照拉丁原文,(第一、三、四式),在「我们的教宗」前,有一句「你的仆人」,似应保留,我们应当谦逊承认,我们都是天主的仆人,包括教宗、主教在内。何况教宗自己亦谦称为「众仆之仆」。
第二式:「全体教士」:包括此时此地举行谢恩圣祭的司铎在内,故中译不应说「他们」,(司铎自视为局外人),若改称「使“大家”在爱德中」(包括献祭司铎在内),似更恰当。
第三式:「散居各处的子女」:包括裂教,异端的分离弟兄们,和不认识天主,不认识基督的广大人群。教会在这神圣时刻,也不忘记他们。
 
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1整个世界
 
 
、、
 
2普世教会(圣而公)
、、
、、
、、
 
3我们的教宗
、、
、、
、、
、、
4我们的主教
、、
、、
、、
、、
5全体司牧
 
 
、、
、、
6圣职人员(全体教士)
 
、、
、、
、、
7求献弥撒得人
、、
 
 
、、
8在场参礼的人
、、
 
 
、、
9全体子民(所有信友)
、、
 
、、
、、
10散居各处的子女
 
 
、、
 
11诚意寻求你的人
 
 
 
、、
 
9求为亡者
求为教会及生者之后,乃求为亡者。
第一式,只求为亡者信友。新订三式,不但求为亡者信友,也求为所有的亡者,包括教外人在内。第二式有一篇简短的、特别纪念亡者的祷词。第三式有一篇文情并茂的、特别纪念亡者的祷词。
求上主垂念亡者,使他们得和圣子耶稣一样地复活,进入天国,享见你圣容的光辉,永远同享你的光荣。在那里再没有痛苦和悲伤,因为我们要亲眼看见天主,永远相似天主,欢乐地赞美天主。
「你的仆人」此时此地,是指因着任何意向(非必要献仪的第一意向)而纪念的亡者。可加念(第二、三式)特别纪念亡者的祷词。
「我们已亡的弟兄」:是指领受洗礼的信友,因着圣洗的德能,进入基督死亡与复活的奥迹。圣洗的最后效果,是在末日复活时,使所有的被选者,在身体方面,也将同化于光荣的基督。
「所有去世的善人」:是指未领受洗礼的教外人,离开世界的一刹那时刻,其内心的真正情况如何,是否蒙天主收纳,只有天主知道。教会也求上主垂念他们。
505
    
 
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1你的仆人(亡者向)
``
   ``
   ``
 
2我们已亡的弟兄(信友)
   ``
   ``
   ``
   ``
3所有去世的善人(教外人)
 
   ``
   ``
   ``
 
10.与诸圣共融
    求主垂念我们生者,使我们得蒙护佑,加入诸圣的行列,为能与天主的特选者诸圣共融,共享永生,共同继承天国的产业。
    第一式的「与诸圣共融」,圣人名单,在成圣体前一次,成圣体後一次,共两次。经过礼仪革新而予以简化(除与新订三式相同者外),成圣体前保留:若瑟、伯铎、保禄、安德四位。成圣体后,保留若翰、思德、玛捆、纳伯四位。
新订(第二、三、四)三式:圣人名单,较为简单,仅提及圣母、与使徒、殉道,全体圣人等集体称呼。
 
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1天主圣母
``
``
``
``
2诸圣使徒
``
``
``
``
3光荣的殉道
``
 
``
 
4(主保)
 
 
``
 
5全体圣人
``
``
``
``
 
    纪念我们的祖先
    孝亲敬祖,慎终追远,是一种美德。在弥撒礼仪中,加添「纪念我们的祖先」,用意甚善,可喜可贺。
    但是,「纪念我们的祖先」,究应放於何处,方为合宜,具体地说,应放入「求为亡者」内,或放入「与诸圣共融」内,非常值得考虑并仔细研究。
    「求为亡者」:是求为那些已经逝世,离开人间,尚未进入天堂,尚未享见天主圣容的人(仍滞留在炼狱里)。因此有追思节、清明节之扫墓;他们需要我们的祈祷,求天主救助他们。
    「与诸圣共融」:是指那些已进入天堂,在那里再也没有痛苦和悲伤,永远享见天主圣容的人。因此,有诸圣节、春节之祭祖。我们应该祈求他们转求天主,救助我们。所以,「求为亡者」与「与诸圣共融」,是指两种完全不同境界的人,绝不可混为一谈。
旧约以色列人以亚巴郎为祖先。路加记载的福音,(路十六19-31)讲述一位穷奢极侈的富翁、和一个贫病交迫的拉匝禄的故事。拉匝禄死後,被送到亚巳郎的怀抱里。富翁死後却埋在痛苦的烈火中。富翁遥远地望见亚巴郎,和他怀中的拉匝禄,就呼求亚巴郎说:「祖先亚巴郎,可怜我吧!」
507
在这里:①亚巴郎被尊称为「祖先亚巴郎」、②呼求祖先亚巴郎的救助、③「亚巴郎的怀抱」,表示祖孙团圆、美满的幸福,象征天堂的福乐。就是说:亚巴郎所在的地方就是天堂,祖先亚巴郎就在天堂上。
尤有甚者,旧约以色列人,称天主为「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布布伯的天主,我们祖先的天主。」所以:旧约以色列人以亚巴郎为祖先,呼求祖先亚巴郎的救助,相信亚巴郎就在天堂上。亲爱的读者,现在我们黄炎子孙,把「我们的祖先」放在何方?
非洲萨伊(前为比属刚果)弥撒开端礼的诸圣祷文(类似儿童洗礼中的诸圣祷文),呼求圣人,其名单是这样的:①圣母,②(堂区的、本日的)主保圣人,③诸位圣人,④(曾照良心事奉天主的)我们的祖先。所以,非洲黑人将祖先加入诸圣的行列,天主的特选者,已进入天堂,享见天主圣容的人,并呼求「祖先」的助佑。
诸位亲爱的读者,现在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享有悠久的历史,崇高的文化,固有的道德,却把「祖先」列入尚未进入天堂,尚未蒙天主收纳,尚未能享见天主圣容的人(尚在炼狱里)。「我们的祖先」在逝世数千年后,尚未完全炼净罪恶,还需要数千年后的我们这一代不孝子孙的「冷祷」,来求我们救助他们,真是殊难想象!真是不可思议!
诸位亲爱的读者,旧约以色列人的祖先在天堂,非洲黑人的祖先在天上,我们的祖先在何方?「我们的祖先」应放入「求为亡者」内?或是更应放入「与诸圣共融」内呢?
11赞颂词
508
谢恩经第一式的赞颂词前、有一特殊的祷词「上主、你因着圣子,不停地创造、圣化、滋生、祝福这些美好之物,而赐给我们」。是为祝福那些为教会需要、为济贫需要所献的(除祝圣的饼酒外)其它礼品。因为这些礼品也是天主圣父、经由圣子耶稣、赐给我们的恩惠。这些礼品蒙受天主祝福以后,供我们取用,为将有助于我们敬礼天主,和圣化世人的目的。
赞颂词是赞颂天主的光荣,并以信友的呼应而确认,作为全部谢恩经的结束。
谢恩经(圣体经)以颂谢词为开端,是非常隆重的开端。又以赞颂词为结束,也是非常隆重的结束。颂谢词与赞颂词前后呼应,非常隆重。谢恩经是整个谢恩圣祭的中心与高峰,享有如此隆重的开端与结束,是非常适当的。
谢恩经要求大家虔诚地、肃静地恭听,并依照礼规呼应,积极地参礼。
圣保禄使徒(罗十一的)说:「因为万物都出于他、经由他、归于他,愿光荣归于他,直到千秋万世。阿们」。
研究新约的启示,保禄的神学,知道天主(三位)对外的关系,特别与救恩史的关系,每一位有其特殊的角色,每次讲论到天主(三位)与救恩史的关系时,就会出现(有时完全地出现,有时部分地出现)。
以公式表达如下:a(出自),Per(经由),in(在内),ad(回归)。就是一切都出自天主圣父(第一位),经由圣子(第二位),在圣神内(第三位),回归圣父(第一位)。也就是说,一切美善事物,都来自天主圣父,经由圣子,在圣神内,而赐给我们。同样,我们的祈祷和赞颂,也都是经由圣子,在圣神内,归于圣父。
509
依照上述新约的启示,保禄的神学,和拉丁原文的结构与真义,赞颂词简短地说,应是这样的:「全能的天主圣父,(祈祷的对象,是向圣父,)我们经由圣子,在圣神内,愿光荣归于你,直到千秋万世。阿们」。
隆重的赞颂词,也是弥撒中采用的,应是这样的:「全能的天主圣父,我们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因着基督,在圣神内,愿一切崇敬和荣耀归于你,直到千秋万世。阿们」。
In unitate Spiritus Sanecti中译通常是「及圣神」或「和圣神」,二者皆可。若译为「一切崇敬…归于你……圣父(第一位),及与你同体的圣神(第三位)」。明显地把崇敬归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却忽略了第二位:这不但与拉丁原文不符,而且明显地违背了新约的启示,和保禄的教训。
Per omnia saecula saeculorum若译为「直到千秋万世」,恰好说出拉丁原文所要说的真义,又恰好由中华文字表达出来,非常恰当而中肯。
(三)圣体礼(领主礼)
弥撒圣祭既是逾越奥迹的圣筵,为准备妥善的信友,更好遵照主的命令、领受他的圣体圣血,作为精神的食粮。分饼礼和其它预备礼,都直接引导信友,领受基督圣体。
圣体礼包括天主经、平安礼、分饼礼、和领主礼等部分。
1天主经
天主经内所求的「我们日用的食粮」:为信友也是指基督圣体。求主「宽恕罪过」:是为能将圣
510
体赐给真正的圣者。
天主经是由开端、正文、附祷词、和结束所组成。主礼邀请信友,并与信友同念天主经,然后主礼继续念附祷词,信友呼应,乃告结束。
附祷词是天主经最后一句「但救我们免于凶恶」的延续,求为全体信友脱免凶恶,这凶恶」不但包括魔鬼、恶人、恶事,而且也包括所有不顺利和不幸的事件。
按照拉丁原文的结构,文思的系统,自然的顺序,为与天主经末句的延续不断,应是先求得脱免灾祸、罪恶、和一切困扰,然后则会希望得到永生的幸福,和救主的来临。否则,若将「期待永生的幸福,和救主的来临」,放于句首,不但破坏了整个的结构,而且颠倒先后的秩序,确非合宜。
天主经的结束呼应:「天下万国,普世权威,一切荣耀,永归于你」。见于一些古抄本中,因为在礼仪祷词中经常应用,故保留于此。
2平安礼
信友在领受同一圣体之前,为教会和人类大家庭祝祷和平与统一,并为表达兄弟般的互爱精神,而举行平安礼。
平安礼分三部分:(一)主礼首先向天主求赐平安,(二)然后向信友分施平安,(三)最后请大家互祝平安。
3分饼礼
基督于最后晚餮分饼的仪式、成为使徒时代整个弥撒圣祭的名称。这礼仪不但有实际的理由,而
511
且显示我们众人,因领同一生命之粮——耶稣基督而成为一体。
分饼咏:「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垂怜我们」。「垂怜」有了「我们」,有了「属词」,语句完整甚善。弥撒开端礼的「垂怜咏」,若能依此而补足「我们」,当更显完美。
主礼分饼后,将一小分圣体放入圣爵内。
按照自然的、先后的顺序,应该是先将面饼分开,然后才能将其中的一小分放入圣爵内。试问,尚未把面饼分开,又如何能将其中一小分放入圣爵呢?若是尚未把饼分开,就要先将其中一小分放入,显然以后为先,颠倒次序,令人费解。美国版本已按此自然顺序而修正。足资取法。
4、领主礼
主礼诵念领(圣体)前(祷)词:预备领受基督的圣体圣血,以获得实效,信友也同样祈祷,加强准备。
领前词:分二式。Cooperante Spiritu Sancto 按照拉丁原文结构,上下语气是一致的、连贯的、应译为「与圣神的合作」,如此则上与「圣父的旨意」,下与「藉你的死亡」等全文一气呵成。况且「合作」并无「合作上」「合作下」之分别也。
主礼面向信友,举起圣体,邀请他们来赴基督的圣筵,并与他们谦恭地同念福音的名言「主、我当不起你到我心里来,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灵魂就会痊愈」。
非常希望信友领受同一弥撒内所祝圣的圣体,在礼规许可情况下,也兼领圣血。如此则领圣体将更能显示出是参与实际举行的圣祭。
512
主礼领圣体(圣血)时念:「愿基督的圣体(圣血),护佑我们得到永生」。给信友分送圣体时念「基督圣体(圣血)」
领受基督圣体的人同声歌唱「领主咏」,表达他们精神的合一,内心的喜悦,与友爱的增强。
随圣体后诵念「领后词」。领后词是由开端、正文、和结束所组成。正文告诉我们,为获得本日弥撒所庆祝奥迹的恩果而祈祷。信友为表示自己同心祈祷,乃呼应「阿们」。
(四)结束礼
结束礼开始前,斟酌情况,可「报告事项」。
结束礼是由致候、祝福、和礼成所组成。
弥撒开端礼,有「十字圣号」,以十字圣号为前导,因天主「三位」之名,而隆重的开端。现在弥撒结束礼,也同样以十字圣号、因天主「三位」之名、领受天主的隆重祝福,作为整个弥撒礼仪的结束。
弥撒礼仪结束后,每位参与弥撒圣祭的人各自返家,并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赞美颂扬上主。
弥撒圣祭的进程,到达「结束礼」,我们的弥撒礼仪说明,也将就此结束。希望大家要避免受到「习以为常」的约束和限制,凡与自己「惯常」诵念的,「照念不误」的祷词有所不同,就习惯性地、不知不觉地、予以否认。
此时此地,诸位读者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的立场,毫无成见地阅读。如此,阅读弥撒礼仪研究全文以后,不难发觉礼仪小品的「真味」,而且「其味颇佳」,回味无穷。
513
重要参考书目:
1.  弥撒总论:王化宇译,修正再版,一九七五年。
2.  Mssale Romanum: Editio A1tera typica vaticana,1975.
3.  Ordinario della S. Messa: Edizioni paoline, 1969.
4.  The Mass Liturgy: Official English text, Catholic Truth Society, Hong--Kong, 1970.
5.  The Sacramentary (The Roman Missal): The 1iturgical press, 1974.
6.  The Mass: by Josef A. Jungmann, S. J., translated by J. Fernandes, S. J., The 1iturgical press,1975.
7.  Prex Eucharistica: by A. Hanggi & I. Pahl, Editions universitaires, Fribourg, Suisse, l968.
8.  A Commentary on the Prefaces and the Eucharistic Prayers of the Roman Mssal: by L.Soubigou, trans1ated by J. A. Otto, The liturgica1 press, 1971.
9.  Th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by C. Vagaggini, O. S. B., translated by L. J. Doyle &W. A, Jurgens, The 1iturgical press, 1976.
10.              Nova vulgata Bibliorum Sacrarum Editio, tyPica vaticana, 1979.
51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