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0号

试谈灵修「生活」基础


 

 

徐可之

    日常的生活接触,尤其是个别辅导会谈,给我们很清楚地显示出一种「有趣」的灵修现象:活跃于活力能够完全不同,有灵修基础与否和对灵修知识了解的多寡,更会是泾渭分明的两回事。一般心目中感到「很有基础、很活跃」的人,在灵修「生活」上能是空洞、冷漠、毫无活力。相反,一些默认为「没有基础、灵修呆板」的人,实际上倒禁得住生活中的「狂风暴雨」,越发显得根深蒂固,充满著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木文想就此现象,依照个人的一点经验和心得,试作一次初步的整理和分享  。全文分三部份:一般的生活基础;灵修「生活」基础;灵修生活基础举例。

一、一般的生活基础

就如人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是全人的需要;同样,人的不同形式的生活,仍是一个整体的生活。为更容易说明起见,我们先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开始,然后再以此来类比灵修生活的不同情形。

每人都有「自已的一套」

人的思言行为都不是偶然的,它们后面有一定的推动力量。就整体来说,每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为人、作事的「样子」,也就是每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对人、地、事、物所表达出来的生活态度。这  态度后面的支柱和推动力量,就是每人的价值体系:肯定这样生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外在的生活

491

态度和内在的价值体系放在一齐,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生哲学(人生观)——「自己的一套」。这里所说的「生活基础」就是指这在推动人所以如此生活的「一套」。换句话说,真正的生活基础,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理论」肯定,而是更包括著具体的「行动原则」——由此理论所引发并与之适切配合的行动原则,在指引、推动著人的一切行动和整个生活。举例说明就会显得更清楚。

    比如有人认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他们的内在肯定,他们的价值体系和理论基础),因而在具体生活中便尽可能把握时机,努力「及时行乐,尽情享受」(这是他们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动原则)三样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上样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原则,就是所谓的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就是享乐主义者的那「一套」——整个生活行动的基础和原则。再如「笑贫不笑娼,有钱万事通」,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或理论基础,和这「内在肯定」适切配合的外在表现,也就是其具体的生活态度或行动原则,就是「拼命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像这样理论与实际,「内心与外表」密切配合的生活、行动(姑不论其本身正确与否),一定不会空泛飘摇,「少气没力」,而是「朝气」蓬勃,洋溢著充沛的活力和干劲,不是吗?下面我们要谈的灵修基础,也将特别注意到这「具体、有力」的一面,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理论与实际的不配合,甚至完全脱节,也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

理论与生活能是两回事 

理论与生活间的配合或相左,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它特别显示出人的深藏不露的一面。「言行不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原是最可轻视的伪君子作风,因为它和人的爱好真

492

实的天性,的确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谁又没有看到并体验过这「心口不合」的事实呢?而且快速成长的工商业社会,对这种「不合」似已习以为常,甚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自然会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在受著这些「看法」的影响(对工商业快速发展的积极贡献,特别是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无数福利和改善,我们深感庆幸并引以为荣;同时更全力支持其继续发展,使它对社会建设和各种福利能作出更大的服务和贡献。这里所提出的一些消极影响,只是让我们保持「心目清醒」,因而在具体生活中更能洞察明辨,知所取舍)。在工商业社会的「自己的一套」中,有很多东西是「没有明文规定」,也「不需要」写出来,因为大家都默认是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项默认,就是对这些没有明文规定的东西,你不必「自作多情」,刻意去追根究底;因为真的讲出来会使人很「不好意思」。如果一定要用「明文」写下来的话,那这一套中最中心的理论基础,就是「弱肉强食——唯我独尊」;因而在行动的表现上,是处处「先发制人」,把竞争的对手给「压」下去,好能达到「只此一家」的最后目的。当然,这只是「默认」的一套。除此之外,还有能大声「由且讲」的一套:比如「为国家厚植工商基础,为全民谋求更大福祉」;「燃烧自己,造福人群」等(我们这里绝对无意否认,我们的社会中确有不少抱此「为国为民」高尚宗旨的工商界人士,而只是愿意指出,许多这些工商社会的「崇一同理论」,往往只是喊得很响的美丽口号而已)。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默认的一套好像无声无臭,但实际上却在左右著整个的生活;宣传的一套非常响亮动听,但对其具体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

这「有趣」的生活现象可说是相当普遍,在日常的来往接触中,你我都会碰到。比如,在理智上大家都会同意要「立大志、成大业、造福人群」,但在潜意识中和具体的生活上,不少人对自己的肯

493

定是「没出息,注定失败;人好冷酷可怕」。或者我们会多次听到,有人常自叹「生不逢时,人心险恶;痛恨随波逐流,志在孤分清高」。但是藉著会心的交谈,很快我们会发现,真正在左右其整个生活的却另有一套:自我存在的多余感,被拒绝的心灵创伤,对人应时时戒惧,担负责任太可怕。像这些「内外不同」的心理现象,以及上面所说的工商社会的「双重手法」,很可能多少也就在你我的具体生活内!所以在谈灵修基础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这些「不合」的存在。因为只有藉著它们,我们才会清楚地看出,真正在左右我们「生活」的基础,和我们理智所接受的灵修基础,往往能是意想不到的「南辕北辙」,二者大异其趣!

基础的深浅与改变

    由上所述,我们不难了解,一般所说的生活基础并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它的「里里外外」能牵连著不少的心理、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我们要谈的生活基础,就如上面已经指出,特别是要集中在那真正左右我们整个生活的「一套」上,同时也把那些「口是心非」的基础给清楚地分别开来。现在针对这真正的生活基础,我们还可指出以下的观察和注意;这样在后面的部分里要谈灵修基础时,我们可更有所参照和比较。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由农业而快速工业化的社会(世界各地也大都在这改变的过程中),因而在生活上我们自然会体验到,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常」,可说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看法」;而工业社会则非常重视「多、快、好、省,风靡世界」,并在不知不觉中也以此「产品原则」来衡量「人」的一切!在此原则下,一个能「多产

494

多销」——赚取更多利润和外源的人,不管他个人的「生活」如何,常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人。相反,一个对「多、快、好、省」没有什么贡献的人,虽然他心地良善、生活诚朴,仍是会被「弃如敝屣」,毫无价值可言语。对这些不知不觉的更替和改变,除了要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对一般的生活基础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外,我们还可藉此而看出真正深固的生活基础究出儿在哪里。

举例来说:不少人在「多、快、好、省——先发制人」的拼闹中,的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和成果,但往往也因此而心身疲惫,享受不到他们当初所梦想能享受的美满幸福与喜乐。有的更是于「心」不安,特别在疾病、年龄、患得患失的压力下,日益感到「弱肉强食———风靡世界」这一套,是非常短、浅而极易动摇。他们由此而逐渐「看」出,人的真正生活基础不在这些东西上,他需要一个更能使人「心」安「神」乐的深固基础,使全人能稳定踏实,不轻易为世物的变换而动摇。这可使我们了解,「激烈竞争——尽情享乐」很容易使人「心」疲力竭,感到「生活」的无根和空虚;因而有不少人去寻求静坐、参禅、默观、祈祷等「超越」的方法,渴望能藉此找到生命的「根」和心灵的「安」(当然也有不少人用「麻醉、逃避」的方式来排除他们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为这些寻求心灵基础的人,自应庆幸他们特具「慧眼」;在进入灵修生活之后,特别需要在「安、稳」的基本动作上多下工夫。因为工商社会的「多、快」原则,很能影响人的整个生活:就如放进钱币,顺手一摇,糖果、冰淇淋、牛奶、汽水等就会马上出来;或是一接电钮,立刻讯号闪亮,很快就能得到结果和答案。同样,对「超越」事物的接触,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用这「立即见效」的想法来处理。所以在安放「灵修生活基础」时,我们必需超越这「求好心切」的机械反应,而以「心领神会」来逐渐进入深、恒、稳、固的「超越」境界。

495

  灵修「生活」基础

基督徒的灵修基础

    对广泛的灵修基础(就如上面提及的不同「人生哲学」),我们这里不去多加讨论(可参阅张春中神父的「灵修的意义」,见神学论集44)。这里要谈的灵修基础是宗教性的,特别是关于人和基督间的「生活联系」。我们依照前面所指出的生活基础——在具体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理论和原则,现在要深入探讨一下,基督带给我们的价值体系和行动原则,究竟在如何影响著我们的具体生活。我们先看理论基础,然后再看理论与行动的配合。

灵修书籍一般都指出,灵修生活基础是天主(圣三)住在我们内,使我们分享天主的生命,成为天主的子女(信理神里更努力给我们解释圣三「如何」寓居人灵、圣化我们等)。有的特别强调追随、效法基督,因为她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生活基督化是灵修生活的基础、中心、和目的(神学中的基督论以及有关科目,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题材)。在日常的生活中,籍著宣讲、聆听、或阅读有关书籍,我们大都知道,度灵修生活就是要加强信、望、爱三德的生活,并特别动领圣体与和好两件圣事。虽然在表达的方式上能有「新旧」间的很大不同,但就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此外我们也知道,灵修作者也一致肯定,灵修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一般都不是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更是生活上的「不协调」。事实也清楚地显示,许多很有灵修知识的人,甚至拥有著名学府的证书与学位,往往在灵修「生活」上显得庸庸碌碌,或竟「俗」不可耐!相反,

496

很多知识平凡的基督之友,却能在生活上很清楚地流露出「爱」的活力,显示著基督的具体临在。当然,这里完全没有轻视知识或贬低其重要性的意思,而只是要指出,知识与生活能够是两回事。如何使它们「打成一片」,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正本清源」

    就如在上面一部分中所指出的「表里不合——套中有套」,我们在灵修生活上也常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口是心非」。灵修生活上的这些「双重」表现,也是和整个文化、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和人的整个生活可说是枝叶相连。比如从文化传统我们接受「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理想,由宗教信仰我们学习「爱人如己」的神圣诚命,但在具体生活中,这两者都可能仅停留在理智方面的理论基础上,对实际行动并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什么影响。如果完全不影响生活,那也就是所谓的挂名基督徒:信仰是一回事,生活又是一回事。对这样的「灵修基础」,我们这一异不必多说,因为其具体生活基础完全是「另一套」。我们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间的冲突与不配合。

安道已有几年工作经验,换过好几次工作;对主管常是觉得「压力」很大,不够「公正」无私;对同事也大都格格不入,觉得他们「庸俗、虚伪」,令人讨厌。惟有在安静祈祷山上不能感到平安快慰,但工作忙碌,很不容易找到安静的时间。最近深受奉献生活的吸引,觉得自己应放弃一切,开始度修道生活。对安道所说的「圣召」,不管他自己觉得如何热切,任何稍有经验的辅导都不会予以赞同,或鼓励他马上进人修院,而是让他先面对一些事查,并同时加强与基督间的「生活」接触,更看清自己在寻求什么。藉著「会心」的交谈,安道不久便看出自己在生活中有很多「双重、不令」的东

497

西。他发现自己和他人间的格格不人,原是早已如此,一直可追溯到他能记忆的童年时代;只是近年来由于工作上的利害关系,使自己对此冲突更加敏感而已。他从小领洗,除中学一段时间外,很少不去参加主日弥撒。对「爱看不见的天主就必须爱看得见的弟兄」来说,他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双方面都吸收了不少的知识和了解。在理智上他深信「四海一家——爱人如己」是人间和谐的唯一基础,但在接触到具体的人时,便觉得很少能谈得来;大都是「看不顺眼——避而远之」,至于什么「一见如故」,他从来没有体验过。对这一切他所作的整会是:「爱人如已」更是信仰上的理想境界,在具体生活中,自己对人的感受是「恐惧、不信任——少碰为妙」。

对另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就是他和主管间的愤恨不平,他逐渐发现这和他对父亲的「感受」很有关联。他小时「不乖」,读书不如哥哥姐姐,因此父亲对他特别「严」加管教,多次挨打后还不许吃饭(一定要先作好指定的功课)。他觉得爸爸「蛮」不讲理,因此在受罚时就往往会在心里「盼他」死掉。但事后觉得内心不安,就「乖乖」地去办告解、作补赎。到高中时(他考进了一所很有名的学校),父亲对他放宽了「管教」,但他对爸爸的感受一直是「凶悍、不讲理——敬而远之」(不记得小时候爸爸对他有过什么热情、亲切的表示)孝敬父母,他知道这是天经地义,在具体生活中他也从未作出过不孝的事情。由此他清楚地意识到,对「孝爱」他只是消极地接受——不予任何伤害;至于积极地关心、服事、悦乐父母,他觉得几乎没有。所以他在工作时,对好几个不同的主管和上司,都有过多次内心的「愤恨」不平(服兵役时也是一样;读书时对很少几位老师感到和蔼可亲),而结果常是「忍无可忍」,只好辞职不干,然后再去找新工作;从没有设法去和他们「交谈」一下,好使彼此更能沟通、了解。

498

    经过半年多的谘商辅导,并同时努力加强与基督间的接触,安道对自己的「圣召」也有了新的体验。他看出奉献生活的中心是「生活的基督」,而他开始时的修道热情更是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人的讨厌和回避。有了这番「正本清源」的挣扎和努力,安道对自己的灵修生活作了一个新的安排:「爱人如己」是在具体生活中努力去「接纳别人」——欣赏他们的才能、优点,接受他们的软弱、有限;基督能使人改变,就是因为她能无条件地接纳、宽恕——使人感到温暖、自由,再能发出生命的活力。对奉献生活他决定暂时不谈,因为他现在开始体验到「爱弟兄——爱工人主」的真实和一致:如果不先在具体生活中逐渐习惯于关心、接纳他人,那他怎么能够响应、答覆基督的「付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的吸引和召唤?

奉献生活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特别和度奉献生活的人有更多、更深的接触?在所碰到的问题中,很显著的一种(虽然表达的方式能很不同,而且当事人也往往没有意识到),就是上面所说的「心口不合」。奉献生活的本身可说比」般生活更「单纯」,因此发生在这生活上的「双重」现象,就越发显得引人「注目」,更容易使人觉得不对劲。比如在静修辅导中,不少人会提出祈祷的困难,觉得平日工作太忙,没有会适的时间去祈祷;就是「努力」去作,也会因工作太累而无法作好(分心、打盹、睡觉等)。乍一看来,这好像只是「外在」的困难,但让当事人好好休息一两天后,他会很容易发现,这里面也大有「内在」的问题!外在的忙,身体的累,可说很容易解决;但是「心」里的忙和累,那就不是「睡他一两天」就能休息过来的了。这需要找到心的「安」和「畅」。再如,静修时

499

常会听到个人和长上或团体间的「不协调」,使奉献生活变得痛苦不堪;有的觉得「挣扎」已久,目前真的开始动摇,需要彻底重新考虑等。就是在这些为时已久而且变得已很复杂的问题中,如果只注意它们的外在因素(长上的不了解,他人的不接纳,工作的不顺利,团体的不关心等),一般是「越理越乱」;因为问题的症结不在或至少不完全在这些身外的事物上,而是更在于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生活本身上的「表里不合」

苏乐在修会中已有十五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书和负责学生的各种活动。最近由于身心疲惫,觉得无力支持下去,想好好作次退省,藉以看清问题何在,好能恢复以往生活中的平安与喜乐。先尽可能睡了两天多之后,祈祷时已不再那么瞌睡;但在能保持清醒时,祈祷更显得分心、零乱、空洞、乏味。在几次深长的辅导会谈中,苏乐逐渐说出了心中的问题。好几年以来,她的祈祷和领圣事大都是在「守规矩、尽本分」,很少再感到过当初刚入修会时的那种热情和心火。虽然相信基督在圣体内,但已很少和她有「生活」上的接触和交往;现在一下有这么多时间要面对她,觉得很难体验到她的临在。静下来祈祷时,心里大都是「往事余痛——不堪回首」,到祈祷结束时,眼前显得一片空白。当初入会时,她很天真的相信修会和圣职人士的纯洁、完美、富有爱心,但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几年内,她对修会长上和一些圣职人士越来越不信任,「敬」而远之。在几次的工作调换上,她深感人的私情和「不公平」,因此她拼命工作(把一切时间都放在教书和办活动上,全心全力要做得有声有色),尽量避免和修会团体作「不必要」的接触,——工作忙累,来不及或无法参加会院的团体检讨、分享、共融。近几年来她更从会外的一些朋友那里,听到一些修会和圣职人士的「花边新闻」,再加上在她认识的几位还俗人士身上,的确对这些传闻也有相当的事后印证,因此使她对奉献

500

生活和「圣」教会逐渐产生一个大问号——「值得这样活下去吗?」

    经过几天的反省、祈祷、会谈,苏乐对自己的奉献生活理出了一个简略的发展过程:由当初的满心热火、喜乐、舒畅、充实,逐渐变为心重、心灰、心冷——再下去或许就是心死!但在这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困难的核心更是「生活」上的脱节,而外在的「不幸」遭遇只是引发内在分裂的一些机会,并不是造成生活扑空的真正原因。起初的几年修会生活,虽然对很多事不够深入了解,但的确是真心、全心、死心地把自己奉献给基督,因此在生活中感到「心心相印」,融洽合一。开始工作之后,不知不觉为「成功、赞赏」所吸引,把保留为基督的时间越来越毫无保留地献给「工作」的需要;虽然强调一切都是为了基督,但在「生活」上已开始和他心心相「左」,开始了生活中的「心口不会」。教书工作的确很成功,很受学生的爱戴,但由于和修会团体越来越有问题,到第三个学年结束时就被调往一个更和谐的教书团体(但苏乐觉得应调换的该是别人!)。在这新团体中她很受接纳,但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在生活方式,——与基督之间,仍是「不冷不热——貌合神离」。学校工作除上课、办活动外,这时更加上了兼任生活辅导。对此新工作她很有「兴趣」,为能更了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便多次「开夜车」赶读与青年有关的「心理」书刊和杂志;为更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再加上从广泛的「阅、读」中所受到的性开放、性自由的影响,她开始有手淫的尝试和因此而来的一段「内心挣扎」的痛苦经验;随著工作的顺逆和情绪的起伏,她一直无法甩掉这「自由」的困扰。六年之间她和修会团体保持著「和谐」——在非参加不可的团体祈祷和联系中,常努力「谈笑自如——语不涉己」,使一切平安过去;但和学生、家庭、朋友等越来越接触频繁,彼此间上交往密切,可说真的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最后修会长上和学校谘议详细商讨之后,决定要她去一个牧灵中心进修一

501

年。虽然她满心愤慨,不愿接受,但终于在姊妹们的鼓励之下,「服从」了长上的安排。进修结束后被派至目前的学校工作。这地方比较偏僻,学生的素质和其他条件都很不理想;一年刚满,她觉得无力支持下去。

    静修进行一周后,苏乐对自己的「心疲力竭」可说已彻底了解:「生活」基础改换,奉献生活「名存」实亡;全人木是奉献给基督,但实际生活几乎是「全心不在」她身上。和好圣事使人体验基督的无条件接纳和宽恕,她分裂的心灵和创伤因而开始平复、痊愈,在「爱」中又有了合一的喜乐与新生的活力。两周过后她结束了这次「辛苦」的退省,感激、庆幸能找回「心」的安与畅——奉献「生活」的基础又重建了起来。

三、灵修生活基础举例

「活」出信仰事实,不同表达方式

从上面所说的一切中,我们已清楚看出,真的灵修生活基础就是使信仰事实(生活的真理和原则),来具体引导人的整个生活和行动。这信仰事实不需要是指全部的信仰,平常更是集中在某项信仰事实上;其关键是在于上信仰事实有否在人的具体生活中「心口合一」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具体社会——快速工业化的社会,在各方面都非常重视「实际」和效率,因此对学习过程,尤其是对科技方面的培育,除理论知识外,特别强调「实习」,使理论与实际完全配合起来。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的灵修生活也就更显得需要「实际」的表达(不像以前「跟著大家」一齐进圣堂就行了——虽然这样

502

的信仰生活为以前也不够,但为现在就更难「立足」人前),使人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上,看到「心口合一」的真实、可靠、充满活力。这为现代人——不断使用假面具,生活在「口是心非」的紧张、矛盾中的现代人,是最需要、最适会的「好消息」。

这样合一的生活基础,能藉「目不识丁」的愚夫愚妇来表达,也能由「学究天人」的博学鸿儒来显示,它能在「安和乐利」的社会中发出光辉,它更会在铁幕中的「洗脑、劳改」营里显出惊人的力量。比如一个没有一领过很多书的乡下人,他完全不知道神、哲学为何物;他只知道基督在圣体内和我们住在一起,因此他每天上田工作或下田回家而经过圣堂时,就一定进去「看看」她,像去看望一下自己的最好朋友一样。这就是一位有灵修「生活」基础的人,他把信仰事实「心口合一」地活了出来。同样,在工业社会中,如果一个简单的工人是如此生活自己的信仰,那他也是很有灵修基础的人。最近我们看到、听到许多「君自故乡来」的真实报导,其中最感人的就是一般教友们对信仰和教会所表现的坚贞、忠勇、生死不渝。比如一位现年已四十多岁的女教友,对教义只有最基本的了解,知道教友是天主和教会的子女,和基督的代表——教宗脱离关系就是背弃基督,因此她拒绝共党政府要她「和罗马断绝关系」的任何说词。她被送到黑龙江去劳改;在二十多年的劳改中,她不但没有被「改造」——放弃忠于罗马教宗的「顽固思想」,反而因著她的忠贞、勤劳和对「同事」们的爱心,六十多人偷偷接受她的付洗,志愿和她一样成为天主和教会的子女。像这样动人的震例的确是不胜枚举,但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铁幕后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外在的自由完全被剥夺,教友们的灵修「生活」基础却因此而显得分外彰明「夺目」,引人「入胜」!

503

重在「生活」表达,学识仅是工具

    在自由世界里,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印度德兰修女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可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从我们正在讨论的题材来看,德兰修女的言行所以能那样震撼人心,一定不是因为她对神学、圣经、灵修、心理等有什么「专门」知识和研究——她都没有;她的「动人」力量来自她「生活」的一个信仰事云:「你们对最小的弟兄所做的,就是对我所做的」。她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特别选择为「穷苦中的最穷苦者」献身服务,在这些「最小」兄弟姐妹身上看到基督,接触到基督,服事基督。用我们前面部分中的词汇来说,她的价值体系就是「穷人是天主的宝贝,也是我们的爱」(参阅「和平的爱」,林东阳编著,光启一九八O),由此而引出的行动原则就是她为「最穷苦的人」献出自己的一切!——作一切所能作的服务和照顾。她的「生活基础」就是这么单纯、有力,数十年如一日,她在最不容易爱的人身上,「心口合一地活出来了最真诚的「爱」的事实。她这单纯、有力的生活基础,三十年内已扩建到二十多个国家里,有一千五百多位修女,二百位左右修士,和十三万九千多「德兰姆姆国际协助会」会员(参阅「和平的爱」,第二O——二一页,二五O页;铎声二0二号,第六页),在共同努力「生活」这同样的「爱」的真实。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当选就带来「轰动」,在短短两年之内,他的「伍迪华台风」式的访问,的确「吹动」了大半个地球和亿万的人心。他的才华和学识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在神学、灵修方面他考有博士学位。他的通谕、牧函、各种讲话,可说都是他学识的「渊」(专门的深人研究)和「博」(广泛的正确了解)的具体说明。但其感人的一面倒并不是因为他学有专精、才华不凡,而更是由于

504

他的言行能使人清楚地感觉到,它们是「由衷」的流露,而不是「官方」的辞令和公文。在读过的一些资料和报导中,觉得他于一九七九年圣过时所发表的「致教会司铎函」最恳切动人。读的时候它不使你感觉有「官方文件」的味道,只觉得是一位平易近人的牧者,在和同负司铎牧职的弟兄「谈心」,分享自己对此职务的亲身经验和感受。如果我们以「童言无忌」的心情来随意分析这位牧者的「生活基础」的话,我们一定不难指出「善牧关心羊群」和他对基督之母——教会之母的深切感受:「她特别是我们的母亲」(参阅致司铎函,1511)。学识丰富使他能和不同的人接触、交谈,「生活真实」能使一切和他接触的人受到感动。在他的巡视访问中,尽管行程紧密繁忙,他特别留心看顾教友民众和贫苦息病的人们——把善牧对羊群的关心具体地表达了出来。不论是用文字或语言,在他一提到天上母亲时,子女般的孺慕、孝爱之情就溢于言表,诚挚动人——任何一位「生活」这母子情深的人,都会「心照」不宣,知道这在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自然流露。

 

为使我们所讨论的灵修生活基础显得更实际、更具体,我们特别在生活的人身上去观察和印证;至于在过去的灵修生活楷模——特别是圣人圣女身上,当然更能确切可靠地找到这样的「生活基础」,但这里不必再加列举,每人可按自己的需要去阅读、参照。最后要说的一点是,不管这些实例是生活的现代人士或以往的古圣先贤,为我们终究仍是「外在」的例证,仍是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真正内在而切身的「生活基础」,那就必须我们自己去体验、去印证。也只有藉著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印证,我们才会真的了解,究竟怎样才是有「灵修生活基础」——心口合一的安、定、稳、固,

505

充满活力。

    综观上述一切,好像很复杂、很困难,但为「有心」的人实际上是相当简单。我们的先贤孟子曾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比喻来说明「不能」与「不为一的真谛宣意;这里所说的「生活基础」也就如为长者折枝,问题不是能与不能——人人都能,问题是为或不为!——肯不肯去做(当然需要有辅道帮助,特别是在开始的阶段上)。推到最后最深处,我们发现这一切就在于我们的古圣先贤所早已深切体验过的一个「诚」字——不诚无物。因此我们可以把上面所有的冗长陈述,看作是「正本清源」的痛苦代价,籍此代价而给我们换来一个伸手可搞、可当的「生命」美果——至诚力行。品尝过此「生活」之果的人都合一致印证,这就是灵修中的「出死人生」;跳出死文字、空理论、假面具,进人生命的喜乐,心灵的通畅,天人的合一。

50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