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7号 |
与主同行——圣经中的「旅途」主题 |
Marian Madore F.C.J.著 黄美基 译
据最可靠的消息来源——就是我的父母——指出,我小时并不急于学走,到十八个月大才踏出第一步。在这重要的一刻来临之前,每逢有人哄我,要我走走看时,我总是坚定的表示:「她不想走!」而「她」真的不走。但终于有一天,父亲下班回家时,我从地板上站起来,歪歪斜斜地走向他,得意洋洋的大叫:「她会走路了!」自此,我不只是学会走路,散步及慢跑竟成了我最喜爱的运动。我常与父亲一起长途漫步,只为享受个中乐趣。如今回忆往事,仍觉甜美。至今我还记得,在圣经课上知道以色列人将生命看作是「与主同行」,「行走上主的道路」时,我是多么欣喜。从他们精神旅行的叙述中,我发现其中带有踯躅、冒险,最后终于得到欢乐。这也正是我在身心双方学「走」时所经历过的感受。
旧约中的「旅程」
天主的子民从开始就是旅人。上主对亚巴郎说:「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族和父亲的家,往我指给你的地方去。」(创十二1)希伯来书的作者评论此事道:「因着信德,亚巴郎一蒙召选,就听命往他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去了。他出走时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希十一8)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449
以后,在旷野中流浪多年,才到达天主预许的福地。但是天主的子民却发现,即便那儿也不是他们的「永城」,因为亚述人及巴比伦人仍使他们遭到放逐。因此以色列人将他们与天主的生活看成是一次旅行,是「与天主同行」,这是不难理解的。
经过多年艰苦的学习,以色列人才认清他们的天主是「动态的天主」;不固定于任何地方,也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不论它们是多么神圣。厄则克耳先知就曾在神视中见到天主坐在有轮子的宝座上,并把这情形生动地描述下来(则一1-29)。祂是与祂的子民在旅途中同行的天主,而祂的子民也须回报以「与祂同行」。圣经中很清楚地表明天主的子民在学[走」时是多么困难。欧瑟亚先知以下面的诗句绘出天主教导祂子民的优美画面:
是我教了厄弗辣因迈步,
双臂抱着他们,
但他们却不理会是我照顾了他们。
是我用仁慈的绳索、爱情的带于牵着他们(欧十一3-4)
有时天主会出于怜惜而「怀抱提携」祂的子民。梅瑟在申命记中就提醒他们:「并且在旷野里,你也看出上主你的天主在你所走的长途中携带你们,如同人携带自己的儿子一样,直到你们来到这地方。」(申一3)天主的子民在充军中,也应回忆上主的眷顾:
雅各伯家啊!以色列家所有的遗民啊!
请你们听我:
自出母胎我就抱着你,
450
自离母腹我就怀着你,
直到你年老,我仍是一样;
直到你白头,我依然扶持你。
我既然如此做了,我必要提携你,
扶持你、拯救你(依四十六3-4)
有时,我们对于应为天主做些什么,有些空中楼阁的幻象,此时天主就要让我们脚踏实地:
人哪!已通知了你,什么是善,
上主要求于你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履行正义,
爱好慈善,
虚心的与你的天主来往(米六8)
圣咏是天主的旅途子民所作的祈祷。值得注意的是,圣咏中多少次提到「行走」,也多少次祈求天主教导祂的子民如何行走,甚至如何在上主的道路中急行奔跑。①圣咏八十六篇第11节:「上主,求你教训我你的途径,求你使我照你的真理去行」,就已道尽了一切。
新约中的「旅程」
由新约中可明显地看出,早期基督徒仍踏着他们精神上的先人,也就是以色列人的足迹,并且把自己看成天主的旅途子民。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第十一章中,将旧约时代的英雄、女杰展现在读者面前
451
,并督促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上效法前人的精神:
这些人都怀着信德死了,没有获得所恩许的,只由远处观望,表示欢迎,明认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的确,那些说这样话的人,表示自己是在寻求一个家乡。如果他们是怀念所离开的家乡,他们还有返回的机会;其实,他们如今所渴念的,实是一个更美丽的家乡,即天上的家乡(希十一13-16)
作者接着又勉励读者,要继续他们的旅途,而耶稣正是这旅途的引导者:
所以,我们既有如比众多如云的证人,围绕着我们,就该卸下各种累赘和纠缠人的罪过,以坚忍的心,跑那摆在我们面前的赛程,双目常注视着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希十二1-2)
保禄在致斐理伯人书信中也用了同样的图像:「我只顾一件事,即忘尽我背后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驰,为达到目标,为争取天主在基督内召我向上争夺的奖品」(斐三13-14)。②四部福音都以「跟随耶稣」的观点来表示门徒的身分。固然「跟随耶稣」首要是指「穿上」基督的心态;但也使人联想到圣经时代巴勒斯坦地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那时巴勒斯坦的路况很差,因此犹太教司祭与门徒一同旅行时,必须排成一列纵队前行,以司祭为首,门徒们则跟随于后。③
现在我想特别把重点放在路加福音,这福音堪称「旅途教会」的最佳喜讯。
路加在福音中强调耶稣的贫穷在于祂没有安居之所。祂甫于母胎中受孕,就立即开始第一次旅行(路一39)。祂在旅途中出生,而非生在家中(路二)自路加福音第九章51节起,这一部分福音被称做「旅途叙述」。而第51节一开始就是:「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快要来到,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
452
走去……」这福音中有许多颇值一记的逆耳之言,其中之一就是在这种状况中说出:
他们正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不论往哪里去,我要跟随你。」耶稣对他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九57-58)
耶稣在旅行时说了许多话,也做了许多事,但路加不时使我们的注意力转到旅途的本身,例如「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著耶路撒冷走去」(路十三22)(4)。十四世纪英国的一位神秘主义者 Walter Hilton将灵修生活描绘成「往耶路撒冷之旅」,很可能就是因见到耶稣一心一意赶路而产生的灵感,他以向导自居,向愿成为旅人者提出劝告:
看哪,我要指点你正确的方向,这是正确的道路,因此你可坚守我将要给你的指示,不要去听、去看、也不要去尝试任何会引你偏离此道路的事情。不要有意与这些事情为伍,不要喜好这些事,不要浪费时间耽溺其中,甚至要对此不屑一顾。你应该勇往直前,一心以前往耶路撒冷为念。因为耶路撒冷才是你所追求、所想望的,除了耶路撒冷,再无其他。(5)
耶稣前去耶路撒冷,其目的是要通过死亡达到复活;他召叫每一位基督徒分享此一旅程。根据路加的记载,耶稣复活後第一次显现,是在门徒们前往厄玛乌途中,这点贷有深远的意义。「在路上」与复活的天主邂逅,这情形是一种特殊的恩典,而路加会两度强调及此:「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路廿四32)「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和在分饼时,他们怎样认出了耶稣,述说了一遍。」(路廿四35)当耶稣向两位门徒打开经书时,也同时重温了逾越奥迹的旅程,并使他们明白这是救恩史中所记墩的天主子民旅程的高峰:「於是她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路廿四27)。
453
当我们出外旅行前,通常会先查看地图。但在灵修生活上,我们却常是先踏上行程;凭藉信心,冒险前行,而不知将前往何处。稍后,天主会给我们一张「地图」,我们方才知道天主会如何领导了我们。路加福音最后一句(廿四25)描写耶稣升天后,门徒们满心欢喜地返回耶路撒冷。基督徒生活的旅程就从此开始!此外,路加更在宗徒大事录中告诉我们,早期基督徒有许多别称,其中之一就是「道」⑥。
结 论
Harvey Cox在「尘俗之城J(Secular City)一书中谈到,现代社会的变动性,使人多少有不安全和不安定的感觉,然而天主却仍能透过这种情况与我们谈话。Cox写道:「或许变动性大的人,更能不以静态的方式去聆听有关一个人的讯息,这人诞生于旅途中,早年四处流浪,被逐出自己的家乡,并声称他无处可以安枕。」用我们已知整部福音就是旅人的喜讯,他们效法耶稣,与穷人打成一片,并避免在现世安居。「因为我们在此没有常存的城市,而是寻求那将来的城市」(希十三14)
身为一名旅人,我们必须不时清点我们生命中所携带的「包袱」——不只是物质上的所有,也包含精神上的「包袱」——杂乱的思虑、欲望、甚至某些神学及宗教形式等。这些都会令我们负荷沈重、举步维艰。
有时我们会像多默一样,视线被遮盖,因而埋怨上主:「主,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会知道哪条路呢?」而耶稣却回答多默,也回答我们说:「我就是道路。」(若十四5-6)
对我们和对亚巴郎而一言,在踏上信仰之旅前,必不知将前往何处。在黑暗的时刻,我们可向依撒
454
意亚先知书中的保证获得安慰:
凡在黑暗中行走,而不见光明的,
该依靠上主的名字,
并仰仗自己的天主(依五十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暗淡的时期,英王乔治六世正在苦思一九四一年圣诞节对英国人民广播的内容时,他的妻子依丽莎白皇后发现下面一首小诗。其作者是谁已不可考;但其灵感想必是来自上面所引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的诗句。英王在演说中引用了这首小诗,自此这首诗就流传下来,并广受大众喜爱:
我对通向未来一年的守门人说:
「给我光明,使我能安全地踏上不可知的道路。」
他回答我说:「尽管走进黑暗,
只要将你的手托付在天主手中,
这比光明更好,
比可知的道路更安全。」
注:
①特别请看咏一,二三,二五,八六,一一九篇。
②保禄在格前九24-27及第后四4-8中也用了类似的图像。或许怨可以作慢跑的好主保。
③参看Bruce Walter著,孙振青译,四福音概论(台北:华明书局),页四八九。
455
④也可参看路九57;十38;一三33;一四25;一七11;一八31;一九11,28,41。
⑤Walter Hilton,the Stairway Of Perfection,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L.del mastro(Garden City: Doubleday and Co., Inc., Image Books), Bk II, ch.21, p.238.
⑥参看宗九2;十九9,23;二二4;二四14,22。
⑦Harvey Cox,The Secular City, Rrvise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65,1966), p.51.
本文译自 Marian Madore, F.C.J. “Walking with God: The Journey Theme in Scripture.” Reviewfor Religious, 42(1983), 70-74.
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