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8号 | |
中国灵修讲习会二讲 |
|
张春申
第一讲 绪 论 一、导 言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凡是要学习就必须先拜师。因为在东方人的心目中,真理往往临在于师傅的身上。从师傅那里不是学习一些抽象的东西,而是要学习在人的生命中寻找自己、寻找神的真理。 581 所以,师傅是一定要「拜」的,要在师傅权威的教导下来接受真理。而我们唯一的师傅是耶稣基督,因此我们应该怀着战战兢兢的态度来接受神所教导的真理。为此,这次讲习会虽是我把一些有关中国灵修的内容提供出来,但实际上是在圣神的领导下,我们大家一齐来研究,期使「中国灵修」于焉诞生。 「中国灵修」涵盖甚广,我在此所谈的中国灵修要强调的有两点: 1是基督宗教的灵修——此一灵修的来源是圣经和大公教会生活的传承,它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走向与三位一体的天主相合,导致我们达到基督徒生命的完成。虽然我们每个人有从基督那里领受到的能力;但无可否认的,也有我们的限度,所以,这个灵修需要有奋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四周的人、对整个世界也都负有责任。 2 是中国基督徒的灵修——中国灵修并不等于基督徒的灵修。基督宗教的灵修是来自耶稣基督,它不分时、空,是大公的,是可以进人每一种文化中的;而我所谈的中国灵修是指此一大公教会的灵修出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特别是指出现在中国儒家及道家的传统文化背景中的灵修,因此我将会应用一些传统的语言。以下当我提到「中国灵修」时,即是「中国基督信徒的灵修」的简称,也可说是一群中国基督徒愿意把来自耶稣基督的灵修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表达出来。 在此我附带要说明的是:灵修与祈祷不同。灵修包括了一个基督徒要走向他生命的完成时、所有的一些最基木的道理与方法,而祈祷只是整个灵修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次的讲习会我特别着重在灵修生活上,虽然也采用静坐的方式,不过这只是祈祷的一种姿态,而非此次讲习会的焦点所在。 582 二、中国灵修讲习的实际目标即在于「冲破庸碌心态,渴求普通的神秘生活。」 1 冲破庸碌心态——我在与人讨论三愿生活时,会屡次提到「庸碌心态」(铎声二一六期上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此心态的文章,故于此不再详述。这是一种不冷不热的可怕现象,也就是把三愿生活或祈祷生活当作一种习惯,因而造成了灵修生活停顿。面对此一庸碌心态则必须经过一番奋斗以求超越,而我们要努力达到的便是「普通的神秘生活」。 2 普通的神秘生活——这是基督徒很深的内在经验,这种经验并非靠许多感性图像、或一些概念、推论而得来的,而是在单纯的信仰中经验到与天主相合。我为什么称它为「普通」呢? (1)「子不语怪、力、乱、神。」自古以来我国度传统灵修生活的人都不欣赏「特殊」的现象,他们只求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而我们今天既然讲中国灵修,当然是不渴求灵修中的特殊现象,并且更要努力不去寻找一些特殊现象。 (2)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向来我国度传统灵修生活的人,从不视自己为天才,都强调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我所讲的中国灵修就是针对我们这些普通才能的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即在日常的祈祷及工作中),靠着一己的奋斗、努力,以及一般的恩宠,经验到与天主合一。 这种「普通的神秘生活」所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1) 从积极方面而言,即要「止于至善」「止」是动态的,即不断地要达到与主合一的境界, 583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与造物者游」。以我们的语言来说,即宗教上的悔改,因为悔改而能具有「慧眼」,能通过信仰的眼光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 (2) 从消极方面而言,即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平心」,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外生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超越世上一切人事的变迁。以我们基督徒来说,即是虽然我们了解世事的内涵,但由于有了积极的经验,而能以与天主合一的态度来面对这许多事情。 简言之,普通的神秘生活就是在单纯的信仰中爱天主。中国灵修也就是要达到这种生活的境界,以此来冲破庸碌的心态。以下的演讲我将环绕着这个指标来加以说明。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我们若欲达到这种普通神秘生活的境界,当然也必须先要立志。「立志」即立定志向朝那个方向走去,这志向实际上就是在福音中耶稣要求一切聆听她讲天国来临的人所应立的志向,她在开始宣讲时常说:「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吧—.」所以我们要山且志迎接天主的国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与主密合,而这也就是普通神秘生活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靠着自己不断的努力、克己复礼,以求达成志向。 (所谓「神秘」是指我们进到这样的境界中,只能意识到与耶稣基督的天主紧密相合,而无法言传。) 第二讲 归根曰静 我在前面已经说明了中国灵修讲习的实际目标是要达到普通神秘生活的境界,这是一种持久性的心灵境界,即在单纯的信仰中与天主相合。而中国基督信徒又是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为背景来度基 584 督徒的灵修生活,所以我在此提出老子所说的「归根曰静」,只是要通过一些中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来解释中国基督信徒的灵修生活。 一、中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从「为人之学」进到「为己之学」 1、这里所说的「学」是指做人的学问,即做人之道。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认为有些事是理所当然该那么做,譬如对人应有的一些礼貌、应守的一些规矩,或社会上某些规范等等,这些就是「为人之学」。「为人」是指可以教导给别人、可以向别人讲出来。所以「为人之学」积极的意义是把好的道理宣讲出来;但消极的一面是有时也可能流于只是说得头头是道,或只做表面工夫而已。 「为己之学」是一种内省的工夫,是不把那些理所当然的道理当做知识,而把它导致进入主体的生命中。 从「为人之学」进到「为己之学」就是从客体上能讲出一些应当如何的道理,进到主体的生命中去发现这样做究竟和我生命的意义、价值有何关系。正由于这主体性而产生了一种「责任」,这责任不是因为法律或社会压力所造成,而是因为自我体验到此事有关于一己人性的完成,倘若不如此做,则丧失了为人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形成了这种「责任」,也因此促使自己要去度一个「道德」生活。 举例来说,譬如「仁」,这个字在孔子以前甚少被提及,但孔子却在不同的场合经常讲到「仁」 585 「仁者,人也。」,「仁者孝之本也」,「忠恕而已矣」?不过孔子从来不会给它下一个定义,因为这个「仁」是一个人已经进到内心中去发现人性的主体、发现人性与天的关系、在个人的生命中体验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把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性、主体性表现出来,这就叫做「仁」。 由于「仁」字在中国历史中的出现,我们可看出其精神已从「为人之学」进到、「为己之学」,也正因为这内省工夫而产生了责任,所以,由内在的反省进到实际的行动,其间就有了「必然性」,这不是没有自由的「必然性」,而是一个以道德主体在其经验中的必然性。 「为己之学」即是我国古人用以修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君子或圣人,所常常注意到的基本精神。 2、工夫 宋明理学家常要人「做工夫」,也就是要人把「为人之学」变成「为己之学」。在做工夫上,他们所用的一些词汇让人一看就知道已进入到人的内心中了,例如「体」:「体认」、「体验」、「体得」等等,这可以说都是为己之学的名称。因此,我们若要把为己之学的内在经验描述出来,就有了它的困难,因为这是发生在人的精神生活、内在生命中。总之,当你体认、体验、体得之后,即「有诸己」了。例如在中国的传统中很注重「礼」和「孝」,但对这礼或孝若不能「有诸己」,不能在一己的生命中发现到它对于我自己人性的完成或使别人人性的完成、甚至与天的要求有什么关系时,这礼或孝也不过只是些外在的规则或要求而已。所以,做工夫就是教人把外在的规则内在化,使「为人之学」变成「为己之学」。 586 3 天、性、尽心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自古就有「天」、「上帝」之词,而随着基本思想的演变,已经把「外在的天」、「高高在上的上帝」拉到「为己之学」,即进人人的主体生命经验中,成为一己在体认、体验中的「天」了。也有人因此以为中国思想愈变愈为无神主义,甚至说到了宋明理学时已变成唯物主义,其实这些错误的说法都是导源于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基本精神已有了从「为人之学」进到「为己之学」的倾向。 诗经所指的是高高在上的上帝、管理人的天,可是后来「天」愈来愈进到人的主体中,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天」具体的出现在人性中了。 中国人讲的「性」不同于西方人说的nature (自然),而是指人的道德性,是人道德的主体。所以在我们传统思想中,人的「性」与牛马的「性」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已经把外在的天拉到人的主体中了。 现在我们人要做的就是「尽心」。心与性有关,心是实际而具体的精神生活,来自天的人性就出现在这具体的精神生活中。若要体验人的性、体验天,唯一之道即尽一己之心,也就是在自己的做工夫上体认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发现其中的责任性、必然性。当你能「尽心」时,才体验到什么叫做「人性」、什么叫做「天」了。 由外在的天变成人主体性的天,这种从「为人之学」到「为己之学」的中国基本精神,显然已有了宗教的幅度,尽管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一些宗教的组织、法令或特殊规定的礼仪,可是在中国的「为 587 己之学」中已然有了宗教的精神。 由于人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体验到我来自天的人性,那么,这个「天」就是在我的生命中与我相合,也就是「知天」了?此即有些中国学者所说「天人合一」的道理;甚至他们说:「我们既非一神论亦非无神论,而是泛神论。」他们所谓的「泛神论」即是:若你要问「神」、「天」在哪裹中?那就是在—己的生命中、在一己的主体生命中。我根据这个在人主体生命中去体验天的基本思想,而在中国灵修刍议」中会提出「一体范畴」 虽然用了这个西方的名词,但我要表达的却是中国的基本精神,或可称它是宗教精神。中国在孔子以后度传统灵修生活的人,在他们的著作中愈来愈少讲「高高在上的天、上帝」,愈来愈少讲外在要干预一些什么,或外在的法律、外在的力量要来命令、推动自己去做一些什么;而他们所讲的常常是进到人内心的体验中,去发现天给予人的性。 对于从外在的天进到人主体生命中人的天这个基本精神,一些西方学者只看到其文字表面,所以认为中国到了某一个时代已变成了无神论,甚至认为宋朝理学家们的生活是唯物主义,这是因为他们把「性」解释为「自然」,而「自然」是「东西」、是「物质」,缺少精神的幅度,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对这些误解我们都能原谅,因为从一个文化或思想方式进到另一个文化或思想方式,特别是在初步接触时,这些误解总是不可避兔的。 然而今天在台湾,有些研究中国基本精神相当彻底的人对于我们基督宗教也有所批评,因为他们认为圣经中的许多描述,以及教会内的一些著作,都是在一个文化传统中,所以他们有了看不下去的倾向,甚至觉得这样来讲宗教是太肤浅而不够深入。他们认为教会人士讲了许多伦理生活的规则及做人的道理,但事实上并没有「为己之学」的倾向,也就是在一己的生活上并没有内省、体验的工夫, 588 只是在文字的规则和礼仪的条文中来表示宗教生活,因而他们觉得这实在与我们传统上的要求不同。并且他们认为在我们中国教会的一些著作中,对于「天主」、「神」的描写和表达相当的「原始性」,所谓「原始性」就是在很古老的时候,人们还不能杷天拉到人的主体生命中,一切还未能内在化时,以为「天」是一会儿发怒、一会儿使宇宙中有种种的变化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个宗教上,人还只是走了第一步,还没有进到主体的生命中。因此,对这些中国学者而言,我们的许多有关信仰的描写、基督徒生活的表现都缺乏主体性,缺少「有诸己」,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体验。 当然!我们生活得不够好或是事实,但他们如此的批评也并不公平,因为宗教也有其愈来愈进步的一面,在表达上小是愈来愈进步。例如在圣经新约部分,耶稣就是非常注意主体性的,他说「天国就在你们中间、在你的生命中间」,而且在耶稣实际的公开生活中,他就是在把犹太宗教里「为人之学」的信仰,引到 「为己之学」。例如他骂那些经师法利塞人:「你们是粉刷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充满了……」所以,今天这些中国学者批评我们宗教的表达及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误解,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只通过我们今天所有的一些肤浅著作,还没有进到我们基督宗教最深的精神生活上。因此,他们这样的批判,我认为也不是真正认识了我们宗教生活的内容? 二、中国基督徒信仰中的天主 因为此次中国灵修讲习会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努力度一个普通的神秘生活,所以我接着就要用中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来解释普通的神秘主义。 589 1、信仰 在中国基本精神上可分为「为人的信仰」和「为己的信仰」。「为人的信仰」是把我们的信仰当做有图像、有语言的来告诉别人,如要理问答、教理和一些信条等等,这是在知识层面上来表达出我们相信的究竟是什么。 清楚地说,我们基督徒相信的天主有父、子、神,但这仍是人间的图像。当然这也是相当的重要,因为是天主的话、天主的启示用这些人间的图像来告诉我们。可是我们的信仰若只限定在人间图像的表达上,那么这就还是为人的信仰而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非这「为人的信仰」变成「为己的信仰」,否则你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因为你只能讲出一些为人的学问,而没有在自己的内心、主体中,让这些概念、图像成为自己的生命。要使「为人的信仰」成为「为己的信仰」,这其间的过程就是中国基督徒要做的「工夫」了。 2、 信仰功夫 以中国思想的基木精神而言,就是要求我们要有所谓的「体」,当我们信仰的对象父、子、神成为自己的主体性时,他已经不是在这个图像中,不是在一些概念中,而是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在生命中「有诸己」了。 3、信仰天主圣三 589 所有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就是天主圣三,而如何把天主圣三的道理按照中国灵修中特别强调的:成为一个经验性、为己的信仰,这就是我现在接着要来解释的。 (1)圣三道理:无论如何我们的信仰有其道理的一面,而这一个道理是靠着大公教会根据圣经、根据传承来告诉我们所谓天主圣三的道理究竟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在这里不是讲「天主圣三论」,所以我只用最简单的两句话来说明:天主圣父因着耶稣基督遣发圣神,我们要在圣神内因着耶稣基督归于天父。 (2)信仰圣三:在中国灵修中,如何把我们所信仰的天主圣三的道理变成为主体性、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发现其内涵?这就是我在「中国灵修刍议」中所用的「一体范畴」或称之为「超位格模型」了。而我所讲的「一体范畴」或「超位格模型」究竟是指什么呢?我在此愿稍加说明。 我们信仰中的天主在我们基督徒的肯定中称之为「位格神(Personal God)」,也就是说我们信仰的是自由的、有意愿、有理性、有计划的天主,他并非是一个盲目的势力(Impersonal God),不是在宇宙中的一股力量、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理性、没有位格的神。而这一个「位格神」在耶稣基督的启示中,有父、子、神三位(父是最后的根源,子是把父完全流露者,神是天主的能力。),纵然在中国灵修中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信仰。只是在我们中国基本思想的影响下,这三位一体的天主与我们的来往不是用「人际」方式来表达(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你和我、我和你的关系,也可说是一种交谈的方式),而是用「一体」、「超位格」的方式来往。这「一体」的方式就是三位一体的天主和我们的生命已成为一个 unity,外在的道理已成为我们内在的生命,已经有了主体性,所以这不是用「交谈」的方式而是用体验。事实上在圣经中也会出现过这种讲法,例如耶稣说:「我在你们内成为 591 一。」他不是用「两个」,因为两个之间就有了对立的方式。 总之,在中国灵修中与三位一剩的天主来往用的是「一体范畴」、「超位格模型」,但这绝不是否认天主是「位格神」,也丝毫不否认天主有三位,只是说这三位和我们的来往不用「交谈」的方式,而是在主体性的方式上,即他在我的生命中、我在他 的生命中合为一体,这个合为一体并非天主变成我、我变成天主,而是事实上二者已合在一起。 然而,这样的合一若不在我们的意识中,不进到我们的经验中,仍是没有很大的价值的。例如:一个小孩在领洗之后,天主圣三就已住在他内与他合在一起;但小孩的生命是一个不完整的生命,若这个合为一体 不能继续进到这日渐成长的生命中、经验中,那么几乎可以说天主在就等于不在。有一些我们称之为「领洗的外教人」就是如此,他们不能在生活、行动的意识中,把「与天主合为一体」表现出来。 既然我们中国灵修特别注意的是要使天主圣三的道理成为我们信仰中的一个经验,那么,接着我就来解释怎样在我们的意识中、经验中有圣三道理出现。 (3)信仰经验:圣三道理是「因着基督、在圣神内、归于父」,其中「在圣神内」我将于后来谈「气」时再来解释,在此仅解释信仰经验中的「因着基督」。这里的基督是指复活的基督,这复活的基督也是纳匝肋的耶稣,但这一位在历史中出现的基督现在已经通过他的死亡、复活而进到天主的永恒生命了。这一位复活的基督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是与领洗的人、信仰的人合为一体的。 然则我们要怎样在经验中因着复活—的基督归于父呢?事实上这已经发生在我们许多的生活事情上,只是我们不太注意罢了。我在此只简单提出三个能发生此经验的场合,那就是:在遵守命令中、 592 在生活与出且讲中、在体验中。 耶稣说:「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若十五10)所以在我们遵守命今时,共有的经验就是爱,在我们真正去做耶稣要求的工作时,必然会很热诚地投身在这个命令中。因此,在遵守命令时的同时,我们所有的经验是爱和热诫。 在生活与宣讲中(谷三14):我们在基督徒的团体中,常在一起祈祷,而这时耶稣就在我们中间,所以我们会觉得平安、快乐;有时我们宣讲道理,也能够经验到心中有一个推动力。 爱、热诚、平安、快乐等等,这都是一种经验,但在我们的信仰中,我们肯定这经验之所以发生是因着复活的基督,这就成了我们的「信仰经验」,而耶稣说:「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若十七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爱、平安、快乐等等的经验中,已经因着基督归向天父了。由此可见;这些信仰经验显明的一面是爱、平安、快乐,隐含的一面则是复活的基督与我们在一起,并且因着他而归向父。圣保禄在致迦拉达人书五22指出:圣神的效果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这仁爱、喜乐、平安等等可以是一般人的经验,但是基督徒在信仰中却肯定这些是圣神的效果,不是来自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经验」。 信仰经验又可分为直接的与反省的信仰经验。直接的信仰经验是我们在爱中、在遵守命令中,隐隐地体会到与复活的基督在一起,并归向天父,但无法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反省的信仰经验是在有了直接的信仰经验之后,我们再加以反省,于是会对自己说:我刚才的遵守命令实在是和耶稣基督在一起,实在是要遵守来自天主父的命令,,我刚才所以会做那样的事情,除非耶稣和我在一起,我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在许多场合中有了这样的信仰经验,那 593 么,圣三的道理对我们而言已有了主体性,我们在信仰中已经体验到天主圣三而「有诸己」了。这也是中国灵修所特别强调的。 但是这信仰经验并不是很容易的就能在我们生活中完美地发生,因此我们需要有灵修生活。譬如:在遵守命令中难道没有任何困扰吗?难道没有我们自私和恶的倾向吗?而这些都足以阻碍我们信仰经验完美地发生。 我们此次讲习的目标是度一个「普通的神秘生活」,实则即是这里所讲的「信仰经验」。在信仰经验中、在复活的基督内,在这许多的行动和体验中,我们归向父,这就是所谓的「普通的神秘生活」。而在这样的信仰经验中,我们实在是与天主父合在一起,在遵守命令时爱的这样彻底、体验的那么深刻,简直就不需要有任何的图像、概念,只是一个单纯的信仰经验而已,这就是「普通的神秘生活」。 三、归根曰静 我们在这样的信仰经验中,因着基督归于天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归根曰静」。这个「静」即是再没有所谓的图像、概念,这时我们可称之为行动中间的神秘生活。我们中国传统度灵修生活的人,往往不太描写教会中神秘学家们所描写的一些内心的神秘经验,而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中,来度其灵修生活,而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普通的神秘生活」。 5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