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61号 |
孔子所反映的基督面貌 |
房志荣
大陆文革的批林批孔风波之后,孔子慢慢恢复他原来的地位。现在大陆的书报又引用孔子的话了,甚至把孔子与毛泽东先后引征(注一)。大陆以外,孔子的地位稳如泰山,不但台湾,连韩国和日本还是尊崇儒学,予以发扬;新加坡以儒家人生哲学为正宗,美国有些州城像中华民国一样以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为教师节。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考验,这位「万世师表」在今日科技发达的世界还是如此受人崇敬当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基督徒以基督为师傅和「博士」(注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奉许多圣人圣女为师傅,为教会的博士,因为他们都反映出永远智慧——降生圣言的某一面貌,使我们凡夫俗子更易取法,更易追随。孔子也反映出基督的面貌吗?我们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四福音略作比较,便能有一个初步的答案。
当然,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作详细的研究。首先就得把孟子一书搁开,大学里只有两句孔子的话,中庸有关孔子的材料就多了,而最丰富的资料在论语这部共有二十章的书里。其中第七章(述而篇)几乎全讲孔子的言行举止,绘声绘色,生动异常。因此本文将这一章当骨干,将其他章段(如九、4,指子罕九(4),即第九章第四段)与之配合,绘出孔子一幅较完整的肖像。下文就分五方面来逐一描述:一好学与自谦;二坦荡与坚强;三有所不为,四平等友爱,乐群开放;五敬神安命,恒心祈祷。至于四福音方面也无法引许多章节来对照,只能把三部对观福音及若望福音的基本线条指点出
—367—
来,就能发生比较的功用了。
一、好学与自谦
从孔子自己的口里我们听得出他是如何的好学:(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的小地方有天性忠信和我一样的人,但没有像我一样好学的)(五28)。(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学习,不加思索,终于迷惘而无所得;只靠思索,不知学习,那就不切于事而危殆了)(二15)。(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品德不加修养,学问不加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实行,有过错不能改,这是我所忧虑的)(七3)。(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早上悟得真理,当晚就可以死了)(四8)。
孔子虽然十分好学,但他知道人一生有学不尽的事理,有时不得不自认无知,因此他给子路说:(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二17)。他不断前进,与自己的年龄一同长大:(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绝矩」(二4)。他不但认为人有时须自认无知,并且也该自讼有过:(7)「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该者也」(算了罢!我还没有见过能自己发觉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五27)。颜回是他得意的学生,但有一点使他不满:(8)「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回啊!对我无所助益,因为对我所讲的话,他没有不喜欢的)(十一3)(注三)最后孔子的谦逊显示在他坦然承认自己出身微贱上,见九6。
—368—
孔子的好学与自谦反映出基督的良善心谦(玛十一29),及不断寻找天父的旨意(若四34)虽然层次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二、生活态度:坦荡、坚强、乐观
孔子的生活态度可由别人对他的观察及他自己所说的话与所有的抱负得知。(1)「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居的时候,容态舒适,神色愉快)(七4)。(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态度温和而严肃;有威仪,但不凶猛;恭敬而自然安祥)(七37)。(3)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进城,守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的人说:「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那个人吗?」)(十四41)。对孔子最高的赞誉出自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之口(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它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著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再想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九10)。
孔子自己说:(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为人态度平坦宽阔,小人却常忧戚不安)(七36)。他对自己的描写是:(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糙的饭,喝白开水,弯著胳膊当枕头睡,乐趣也在其中了。以不合理的方法图得富
—369—
贵,对我来说,只像天上的浮云一般)(七15)。(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18)。
三、有所不言有所不为
(1)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所谨慎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七12)。(2)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讲怪异、强力、暴乱和神道)(七20)。(3)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于用钓竿钓鱼,不用大网,射鸟,不射夜宿的鸟)(七26)。(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少讲利,只赞许命和仁)(九1)。(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四种心态:无妄测心,无必然心,无固执心,无自私心)(九4)。
耶稣在世时,弟子们关于他的生活态度说的很少,也不敢向他发问。保禄的「基督论」说到基督的爱是多么的长、阔、高、深(弗三18),说他原有天主的本质,却取了奴仆的本质,自甘卑微,服从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8),说他是那看不见的天主的肖像(哥一15),说他「出现于肉身,受证于圣神,显现于天使,被传于万民,见信于普世,被接于上天」(弟前三16),说「如果我们与他同死,也必与他同生;如果我们坚忍到底,也必与他一同为王;如果我们否认他,他也会否认我们;如果我们失信,他依然信实可靠,因为他不违背自己」(弟后二11—13),说「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救我们脱离一切罪恶,使我们成为他纯洁的子民,归属于他,热心行善」(铎二14)。
我们的信仰固然植根于「居我人间」(若一14)的耶稣基督,但新约关于耶稣在世的像和生活态度说的不多,比方:说他哭,没有说他笑,三十多年的隐住生活几乎一笔带过。孔子的像也许可以帮
—370—
助我们设想耶稣是申甲如也,夭夭如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四、平等友爱,乐群开放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有些段落描述孔子与四周人的往来,每段说出一个特点,十分有趣。无论人多人少,善或不善,他都会跟他们学习。他并不是我行我素,独善其身,而喜好群居,喜欢与人分享。他知道须教人什么,但他不为成见所阻挠,只要人肯上进,他都愿接纳。最后他很爱好音乐,谁唱得好,他一定要他重复,并跟他合唱。以下是论语的原文。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七21)。(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诸位以为我有所隐匿而不告诉你们的吗?我实在没有隐瞒呀!我所作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和你们在一起的,我就是这样」(七2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教人:诗书礼乐、修治品行、存心忠厚、与人信实)(七24)。(4)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子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的人难和他们讲善道。有一个互乡的小孩求见,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感到诧异。孔子说:「我赞许他上进,不赞许他后退。何必太过份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上进,我赞许他的这番好意,不担保他过去的一切呀!」)(七28)。(5)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同人一齐唱歌,听到人家唱的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次,然后再跟他一齐唱)(七31)。这一切的确能反映耶稣的施教及他跟弟子们的一部分关系。
—371—
五、对神的感悟与祈祷
孔子与基督的最大区别是在这一个生活圈内:耶稣与天父的关系是那样具体、亲切、自然(见玛十一25—27;廿六39,42;廿七46;路二三46;若二16;四21—24;五19—30;十15—18;29—30;十一41—42;十二27—28,49—50;十四2,9-14,20-24,28-31;二十一17-21),孔子却像旧约的先知一样,无从给子弟们介绍这样一位父。也许这才是中国文化所以需要基督的最迫切、最深刻的理由:让基督教我们认识这位父,中国人老祖宗的祖宗,引我们同全球人民回归父家。
不过孔子每次提到神明,还是充满了敬意,并且肯定了敬拜真神的三大因素:祭祀、祈祷,唯真神知人最深(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说:「鬼神的性情灵效,真是大极了!看他不见,听他无声;但他是万物的本体,而为万物所不可缺少的。他使天下的人都斋戒清洁,穿著盛服,去奉行祭祀。他好像流动充盈在人头上,在人的左右」(中庸第十六章)。
(2)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病重,子路请代老师祷告。孔子说:「有这个理吗?」子路答道:有的。诗文上说:『为你向上下神祗祷告。』)孔子说:「我自己已经祷告过很久了!」(论语七34)(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顺天理,日求上进,知道我的,只有天罢!」)(十四37)
—372—
结 论
中国传统以孔子为万世师表,基督徒以基督为最高导师,中国基督徒在孔子与基督之间不觉有冲突,只发现他们相映成趣。中庸里有三章关于孔子的教导可与福音中耶稣的训诲互相照明。耶稣在玛十一12所说的话到底何解?天国须以强力夺取,或用柔顺争取?孔子给子路所解答的论「强」也许有助于了解。孔子先分南方之强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北方之强为著武器而睡,战死也不悔。然后说所谓的强能有四种:1待人和气而不同流合污;2中正而不偏;3国有道而不改穷塞时的操守,4国无道而宁死不变节(中庸第十章)。
玛七24-27山中圣训后耶稣所说的听道不够,还须实行,正和孔子的言顾行,行顾言」不谋而合。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ao4)尔!」(道离人不远,人以之为道而又觉得它离人远,那就不是道了……忠和恕接近道;不愿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加在别人身上……一般德操的实行,一般言语的谨慎,不够的地方,继续勉励,多余的地方,不再做、不再说,这样言顾行,行顾言,君子怎能不努力不懈呢!)(中庸第十三章)。
最后路十四28-33所讲建高楼及出兵打战的比喻(注四),正是孔子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十五11)的道理。这在中庸第二十章第六段(注五)说的更详细:「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e2),亭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任何事,先有准备就成功,没有
—373—
准备就失败;说话先有定见就不闭塞,做事先有定案就不困窘;行事先有定向就不悔恨;道先有定则就不会枯竭)。
孔子反映基督或圣经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有心的中国基督徒去慢慢体味和发掘。本文所举的例子是一些初步的研究,其用意无非是激励自己和他人把中国文化与基督信仰作成有机体的整合,当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不是鼓舞我们这样去做吗(注六)?
注:
(1)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胡乔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第一版,页41-42。
(2)这是玛廿三8,10的含义!师傅是为教导后进,「博士」是因为他博学多知。这两个称呼最适合于「天主圣言」,降生的「智慧」身上。
(3)子路不是这样,他常向孔子的话挑战。有一次关于正名的问题被孔子骂了一顿「见十三3」。但如果学生说的有理,孔子也欣然接受而纠正自己的话(见十七4:割鸡焉用牛刀?及其他多处)。
(4)本文圣经经句均引自「思高圣经」或「现代中文译本」有时笔者略作更动。
(5)本文所引四书及译文皆用谢水莹等四位作者的「新译四书读本」,三民书局出版。有的章段(如中庸第十一二章及第二十章等)是笔者新译的。
(6)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向台湾中国主教们的讲话。
—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