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65号 | ||||||
玛窦福音简介 |
||||||
穆宏志 讲述 黄德宽 笔录
玛窦福音又常被称为《教会性的福音》,因为它特别强调教会团体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教会中使用的最多,最普遍的也是玛窦福音;从教父时代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注释。
壹、导论
一、文学结构
有人说念了马尔谷福音,再读玛窦福音,好像从大自然走入圣堂内。因为马尔谷的叙述很活泼、生动;而玛窦福音却显得很肃穆,进展缓慢且次序井然。以下我们分别从它的布局和文学特征来探讨。
(一)福音的布局
1、联系的迹象
玛窦福音中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主要不是依赖时间或地理,而是靠思想和道理作桥梁。玛窦福音提到时间常很笼统,如“当他说话时”、“他出去时”,无法知道准确的时刻。这些时间副词只是将全部福音连在一起,却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它的结构。至于福音中的地理解释,固然有其价值,使我们看到耶稣的生活、行动、工作和地缘关系,大致
327
和马尔谷福音的记载吻合。但是我们却无法按照这些地理解说,在地图上清楚指出耶稣的行程;只能知道某一段时间,耶稣在加里肋亚,大概他也去了东部和北部,但不能确知何时他到了何地。
玛窦福音中若要连接两个大单元,常是以道理的综合作为桥梁,一方面结束一个单元,另一方面开始叙述另一单元。这将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玛窦福音的大纲。
2、闪族文体的形式
玛窦福音如同旧约或其他犹太文学,富有闪族风格。
(1)常使用同一的词汇来连结两个思想。如十八章4、5节:
4:谁若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
5:无论谁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就是收留我。
这本是两件事,原先不一定是相连的两句话,只因二者都有“小孩”一词,所以被放在一起了。
(2)福音中所用的数字常固定,多用三和七,少用四或五。不可否认,数字本身有象征意义,如七表示圆满。但在玛窦福音中,使用固定的数目,有另一个重要性,就是帮助人记忆。譬如:耶稣的族谱(一1-17)。玛窦福音中将它分为三段,即从亚巴郎到达味,达味到流徙巴比伦,和流徙巴比伦到耶稣。恰好都是十四代,即七的两倍。然而我们知道,从亚巴郎到达味有七、八百年,从达味到充军期只有四百年,怎会都是十四代呢?这是玛窦福音为便于人们记忆而安排的结构。天主经中的祈求有七个(六9-13),天国的比喻有七个(十三章),耶稣第二次增饼用七个饼,碎块有七篮(十五32-37)。耶稣受三次诱惑;宗教生活表现的行动有三,即祈祷、禁食和施舍。在我们实际经验中也是这样,常用固定数目,为讲道理有益。
328
(3)前后呼应:在一段叙述或一个单元的首尾,常用同样的字或一句话,表示这段是一个完整单位,如:
四23:耶稣走遍了全加里肋亚,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民间各种疾病,各种灾殃。
九35:耶稣周游各城各村,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灾殃。
二者有同样主词、动词和名词,首尾呼应。
(4)同义或反义平行语:就是用两句话表达同样的意思,如七24-27,山中圣训的结论:
24:凡听了我这些话而实行的,就好像一个聪明人……
26:凡听了我这些话而不实行的,就好像一个愚昧人……
二者有同样的格式。这并不表示作者的词汇稀少,而是闪族的文学特征,是好的文学。又如十六25节也是平行句,但次序已经改变:
25: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
这是所谓ABB’A’的交叉格式。
另一个例子是十四54-58,耶稣在家乡纳匝肋:
54:他来到自己的家乡:……
这人从那里得了这样……
55:这人不是……
329
他的母亲不是……
他的弟兄不是……
56:他的姊妹不是……
他的一切是从那里来……
57: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乡本家外……
(5)重复同样的格式:玛窦福音中,有十五次使用同样的格式,是常用的方法。如若翰洗者和耶稣开始宣讲时,内容几乎一样。
三2: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
四17: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
(6)文体的韵律:我们常说的“真福八端”,其实有九端(五3-11),在希腊原文更清楚,因为句首第一个字都是“有福的”。但是第九端(11节)和其他八端的韵律不同,我们说八端即受了玛窦文体的影响,将原本思想一致的单元,由于文学的理由而分段。这也是文学形式影响思想表达的一个例子。
3、主题性结构
玛窦福音中,常将相同主题的话语和叙述,集中在一起,而且在重要的言论和行动完成之后,就用同样格式的语调作结束,如:
七28:耶稣讲完了这些话,……
十一1:耶稣嘱咐完了他的十二门徒,就从那里走了……
330
十三53: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从那里走了。
十九1:耶稣讲完这些话以后,就离开加里肋亚,……
廿六1:耶稣讲完了这一切话,……
同样,玛窦福音将十个奇迹集中叙述(八1——九34),放在山中圣训之后。旧约的“十诫”,为犹太人即“十句话”。在山中圣训,耶稣以古老的法律(“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和他的新命令(“我却对你们说……”)对立。耶稣讲完后做了十个奇迹,又有另一个对立;在古老的法律有十个命令,十句话,现在由耶稣的十个行动来代替。
预言苦难总是紧接在一段叙述和教诲之后,如十六21,十七22,廿17。
玛窦福音有时也将有类似主题的段落,编辑在一起,如八5-13本来是叙述耶稣治好葛法翁百夫长的仆人。路加的平行文是七1-10但没有下列这两节:
“我给你们说:将有许多人从东方和西方来,同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国里一起坐席;本国的子民,反要被驱逐到外边黑暗里;那里有哀号和切齿。”(玛八11-12)路加将这段话放在赴耶路撒冷途中,耶稣的施教言论。而玛窦因为它们是论到以色列的信德,遂收集在一起。
(二)叙述的文学特徵
1、叙述较简短
一般说来,玛窦福音中的叙述,常较其他两部福音简略。如九1-8,耶稣在葛法翁治好瘫子的叙述:
玛九1-8:用一二六个希腊字。
331
谷二1-12:用一九六个希腊字。
路五17-26:用二一二个希腊字。
又如治愈革辣撒(加达辣)的附魔者,玛窦所用的字数更少:
玛八28-34:用二OO个字。(中文思高译本)
谷五1-10:用五三O个字(中文思高译本)
路八26-39:用四四八个字。(中文思高译本)
332
从上述的经文对照中,明显的看出玛窦福音中,有意使主角耶稣突出,他删去了其他角色和细节,未提同伴和从何处来。进入伯多禄家,其他两部福音音都用西满这名字,独有玛窦用富有教会气氛的名称——伯多禄——教会元首。众人请求耶稣治愈伯多禄的岳母,但玛窦福音中,似乎是耶稣看见,主动地摸她的手;她被治好后,起来伺候耶稣,而不是另两部所载的服侍“他们”。使我们看出玛窦福音特有的肃穆气氛。
3、 清晰优雅的构词
玛窦福音有不少地方,改变了玛尔谷福音的平行文,使得每个段落的连接更清楚,所使用的词汇也较优雅。(玛尔谷的连接词常是“立刻”、“再次”,动词多用“作”、“能”、“要”……。)
二、福音的作者和语言
(一)巴比亚斯(PAPIAS)的证明
巴比亚斯生于第二世纪,曾注释希腊文的玛窦福音,但是他又说:“而玛窦用希伯来语言组合词句,人人可以按他的能力解释”。
1、巴比亚斯提到玛窦福音
巴比亚斯说的这句话究竟何意?首先,他说玛窦用希伯来语言。但是第一世纪末犹太人已经不用希伯来话,而是用阿拉美语。这里的用法是否如同若望福音十九13、17?
13:到了一个名叫石铺地——希伯来话叫加巴达……
17:到了一个名叫髑髅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耳哥达”……
333
若望用这“希伯来话”,表示非希腊文。但事实上“加巴达”、“哥耳哥达”都是阿拉美语。巴比亚斯也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假定他所指的是“阿拉美语”。
“词句”(LOGIA)是指耶稣的话?或更广泛地,也包括某一些叙述,有“福音”的形式呢?按这字的原意是词句,不包括叙述,更好说是“言论的收集”。所以谁若愿意说“玛窦福音是用阿拉美文写的”,应该这样解释巴比亚斯的话:玛窦用希伯来语言组合词句,这词句即“原玛窦福音”(PROTOMATTHEW),不一定是现在纲目中的玛窦福音。
至于巴比亚斯所说的“解释”,更是指注释,而非狭义的翻译,如同他自己所做的。巴比亚斯认为他的工作有价值,因为所注释的是宗徒玛窦的作品。
2、权威认可我们所认识的福音
由于巴比亚斯的证词,和他注释希腊文玛窦福音的工作,使我们看出,我们所认识的玛窦福音,从教会早期即已存在,并广被应用。
(二)传统上其他的证明
除了巴比亚斯外,传统上尚有三个证明,即依肋乃、奥立振和戴都良;代表三个地区:
1、依肋乃(IRAENEUS)
依肋乃生于公元一三五年左右,在小亚细亚受教育,后来到高卢(法国)的里昂做主教。他的证明是依据巴比亚斯的材料,所以他的作证价值要看巴比亚斯的价值。
2、奥立振(ONGENES)
奥立振于一八五年诞生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他不但说“第一福音”是玛窦写的,而且是福音中
334
的税吏玛窦,这点后来还要讨论。奥立振并认为玛窦福音是为归依的犹太人写的。
3、戴都良(TERTULIANUS)
戴都良于公元一六O年以前,生于北非迦太基。他认为玛窦是使徒,所以玛窦福音有特别权威,因为玛窦是那“十二人”之一,这和若望一样,有特别价值;与路加福音和马尔谷福音不同。
(三)内在批判资料
以上所讲的是福音外的资料,告诉我们福音作者是玛窦等事情。而福音本身,我们又能发现什么呢?
1、没有目击证人
福音的作者似乎不是亲眼看过这些事情的人,理由有二:如果作者是玛窦,跟随耶稣的那个人,那么他不必依靠马尔谷的作品,因为他自己知道得更清楚,马尔谷只是间接的(来自伯多禄);当然,这样的推论不是绝对的,但有相当的价值。另一方面,玛窦能知道,马尔谷所写的和他所看到的差不多,不必删改;但事实上,玛窦用了马尔谷福音,且有改变。所以,我们说作者不会是那个跟随耶稣的玛窦。
这里指的是纲目中的玛窦福音,并不排除玛窦宗徒曾写过一些耶稣言论的可能性。
2、玛窦的名字
到底这个玛窦是谁?有人说是税吏。这并不解决问题,我们看路加福音五27-32,并没有一个名叫玛窦的税吏,只有助未。而所有福音中的宗徒名单,都有“玛窦”。那么玛窦福音中,耶稣所召叫的税吏玛窦,和宗徒玛窦是同一个人?或是两个人?能够说是同一个人,但有两个名字,这也不足为
335
奇。马尔谷又名叫若望,保禄原称扫禄。但是这两对名字中,分别是罗马和希伯来名字,而玛窦和肋未却同是希伯来名字,情况不同。或说,他原是名叫肋未,改为玛窦,耶稣也把西满改叫刻法(希腊文叫伯多禄),在肋未身上,也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玛窦福音在叙述耶稣治好西满的岳母时,特别写“耶稣进了伯多禄的家”,用伯多禄表明他在教会中的新身分。我们也能说,在叙述肋未被召时,故意用玛窦这名字。
另一可能性是,作者故意强调,在耶稣的门徒中,也有税吏。因为这部福音是向犹太人写的,特别提出犹太人所轻视的税吏。而路加、马尔谷并不关心这个问题。
3、福音的语文
我们现有的玛窦福音是用希腊文写成,似乎不是翻译的,这并不是说编辑者没有用过其他材料来源。而且,很可能福音的部分材料,原来是用阿拉美文写的。所以传统的说法,如巴比亚斯的话,不必狭义地懂得,玛窦福音是译自阿拉美语;也不必否定,玛窦福音用过来自口传的资料,如阿拉美语的LOGIA集子。
玛窦福音中有些阿拉美语,(路加福音中也有,但都是很通俗的)使我们更能设想,玛窦福音是用希腊文写的,但因为用了阿拉美文的材料,而仍留下这些夹杂阿拉美词句的痕迹。这种现象并不是均衡地出现在全部福音中,而是只在某些段落。至于那些阿拉美文的原始材料,是否来自玛窦,难以定断。传统上,将之与宗徒玛窦相连,没有什么理由不接受。
玛窦福音整体看来,似乎具有希腊著作的文体。
336
三、“第一福音”的来源
在这一节中,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这部福音是来自什么传统?在什么地方写成的?大概是那一年成书?
(一)来源
从经文内在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福音是来自巴勒斯坦传统,理由如下:
1、典型阿拉美语词汇
玛窦福音中使用的词汇,有些是典型的阿拉美语,如“解放”和“束缚”,是专门名词;是犹太人及经师常用的,无论是在道理上的解释,或法律上的决定,都有特别的重要性。又如“天国”,玛窦福音不用“天主的国”,这按犹太人传统可以了解,他们不敢直呼“天主”。在耶稣受诱的叙述中,称耶路撒冷为“圣城”(四5),这是希伯来的传统。“血肉”的说法(十六17),也是闪族特有的。
2、暗示巴勒斯坦的习惯而不加解释
福音中多次使用希伯来文或阿拉美文名词,却不加解释,似乎他的读者都明白。如“谁若向自己的弟兄说‘疯子’,就要受‘火狱’的罚”,“疯子”原文是(RAKA),不是希腊文,是希伯来文。“火狱”原文是(GEHENNA),本来是耶路撒冷旁的一个山谷,像垃圾焚化场的地方,用这名词来表达地狱的永罚,为犹太人很容易了解。只有几处有翻译,如“厄玛奴耳”(一23),“哥耳哥达”(廿七33)和有名的耶稣临终的话“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不过这些词在马尔谷福音中,也都翻译了。
337
从玛窦福音中使用阿拉美文的词汇,而不加翻译解释,可以推论作者认为读者,即犹太人会了解。同样的,福音中提到犹太人的习惯也不加解释,如吃饭前要洗手(十五2);而马尔谷福音却都有解释(谷七1-5)。
3、神学的关切
玛窦福音似乎很看重“法律”,耶稣说:“我来不是为废除法律,而是为成全”(五17)。这为路加福音就不成问题(路加福音是为外邦人)。为皈依的犹太人而言,“法律”却是重要课题。又如玛窦福音中有“与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同席”的观念,因为亚巴郎等圣祖与犹太人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为其他民族就不那么深。若对希腊人说,应该是“与苏格拉底”同席。
4、生活环境
福音常是与作者具体生活环境有关。玛窦福音是在什么情况下,为那些需要而写成的?这问题不容易肯定。有人认为是“礼仪式的”,即在福音中有五大言论,好像旧约中的五书,是为了在礼仪中诵读。另有些人说是“教理式的”,即为了宣讲要理而有的。从现有的资料,我们难以作这样的定论,所以,暂且称它是来自玛窦时的教会。
(二)成书地点和年代
福音很可能是写于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那里有不少的犹太人,离巴勒斯坦相当近,可说闪族风格较浓,合于上述所说的特点。有人说是写于巴勒斯坦,这也可能。不过,安提约基雅的依纳爵似乎认识这部福音,他曾应用。
写作年代不应在公元一百年以后,可能更早。而玛窦福音似乎已知道耶路撒冷的毁灭,应是七十
338
年以后,所以大约是在八十年左右。
贰、内容分配的研究
一、绪 论
关于玛窦福音的结构大纲,传统上有两种理论,即将整部福音区分为两大部分,或是按照耶稣的言论分为五大段。这两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以下分别加以说明,最后提出较合宜的结构。
(一)把内容分成两部分
这种理论将福音音分为两大部分:就是一1——十六20,和十六21—廿八章。在十六20节有一转折点,即耶稣立伯多禄为磐石,并且:
20:耶稣遂即严禁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他是默西亚。这一转折点很明显,没有人怀疑。
但是,只这样分为两大部分,实在显不出它的脉络,无法帮助我们了解玛窦福音的次序和进展。
(二)玛窦的“五书”
另一种较普遍的理论,是所谓的“五书”,按耶稣的言论集分为五段,好像旧约有“梅瑟五书”。
1、理论基础
在玛窦福音中有五段言论集,都是以类似的结束语,告一个段落:七28;十一1;十三53;十九1;廿六1。
339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便离开……”(十九1)
玛窦用了五次这样的格式,在结构上有其作用。
2、结构
若接受五段的区分法,那么福音也不只是言论,尚有叙述,也就是每一段都先有叙述,再以言论结束,好像出谷纪,前十八章有叙述,以后是言论(法律)。玛窦福音也用类似的格式,分为五段。第一、二两章耶稣的童年史是序言,第廿六——廿八耶稣的苦难与复活当作结尾。
3、困难
这样的结构也有不少困难。首先,用序言和结尾来说耶稣的童年史,即耶稣的诞生,与受难史实在不适合。这两部分共有五章,占福音六分之一,而且是救恩史的高峰,却不是福音的中心,显示这种结构不理想。
其次,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分为五段?而不是六段或七段?有些学者将廿三章和廿四、廿五两章分开,而成为六书。因为廿三章是耶稣责斥经师和法利塞人,廿四、廿五两章是末世言论,不只是对象不同,内容也大异其趣。为何要将这两部分连成一段?此外,第十章整章是耶稣派遣宗徒的言论,而第十一章却多是耶稣较短的言论集,为何不分开?
梅瑟五书中,亦不是每一部书都是照叙述、言论的次序,肋未纪或户籍纪、创世纪都不明显,很难说玛窦福音是按梅瑟五书作范本。 再说叙述和言论的关连,按照“五书”的理论,先叙述耶稣作了些事,再有耶稣的言论,第一大段是在七28的结束。但是仔细看经文,会发现四23和九35在文学上是一
340
个“前后呼应”,应是个整体:
四23:耶稣走遍了全加里肋亚,……:施教、宣讲、治病……九35:耶稣周游各城各村,……施教宣讲、治病……
所以,无论从道理和文学来看,这样的分法有它的困难。
4、言论结语格式的作用
这样说来,玛窦福音中重复五次的格式,难道没有什么价值吗?如此下结论又太极端,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格式有其价值,但不是上述所谓的“五书”结构。而是用来强调那些言论都是耶稣讲的法律,有基督论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将这些格式,和下一节连起来读,例:
七28、29:耶稣讲完了这些话……(重复格式)
八1:耶稣从山上下来,有许多群众跟随他。……
我们发现每当耶稣讲完了话之后,他就开始行动,往前走。从文法来看,七28是附属句,主要的是八1,表示一个新的开始。玛窦福音指出这样的发展,即每个言论和行动都是新的阶段。那五个格式的价值,就在于标示出不同的阶段,它的价值是为表明耶稣行动的历史发展。
二、玛窦福音的结构
讨论了传统的两种结构之后,我们发现它们都有缺点,为更了解玛窦福音的讯息,必须有更合理的结构。以下,先提出大纲的区分格式,然后再具体说明结构。
(二)出发点
341
玛窦福音中,有两处类似的叙述:
四17:从那时起,耶稣开始……
十六21:从那时起,耶稣开始……
这两节是否有特殊的作用呢?
1、格式
四17与十六21的形式,在希腊原文中,也很相似,只有冠词的分别。马尔谷福音中常用“开始”,但在玛窦福音中则很少见,从文学观点来看,似乎他愿强调新的开始。尤其是十六21在福音中是个分界,是一个新阶段;四17与之有类似说法,所以可以推论,这两节在福音中有特别的作用,表示从那时候起,耶稣开始有新的行动。
从主题方面来看,在四17以后至十六21,都是耶稣不同的言论、宣告,是耶稣默西亚的宣讲;而十六21以后则是另一种宣告,是耶稣默西亚的苦难、死亡与复活。所以四17和十六21像是这两大部分的标题。
所以,四17和十六21实在是玛窦福音中,两处重要的转捩点,显示出耶稣历史生活的发展。我们可以用这两节,作为区分结构大纲的格式。
2、福音的开始
福音的第一句话,中文是(玛一1):
“亚巴郎之子,达味之子耶稣基督的族谱……”
但是希腊文字的排列正相反,头两个字是BIBLOS GENESEOS,直接地指以下的族谱;但也
342
可以说是指“耶稣基督的来历”,用法和创二4、五1类似,不但是讲“开始”,还包含一段叙述。玛一1如同四17和十六21一样,是一大段叙述的标题,亦即一2至四16的标题。在这部分所介绍的,都是耶稣的来历。
(二)结构的三大部分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玛窦福音的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就是:
1、耶稣默西亚的来历
2、耶稣默西亚的宣讲
3、耶稣默西亚的死亡与复活
而且,每一阶段都有进展,先是介绍这个人,然后说明他的行动,最后介绍他的奥迹。以下分别说明,将福音区分为三大部分的理由。至于福音的详细结构,则留待第三章再讨论。
1、耶稣默西亚的来历:(一1至四16)
这部分包括耶稣的族谱、诞生,直到他开始公开生活。大部分的圣经版本,都把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开,如中文思高译本,第一、二章是耶稣童年史,第三章是耶稣传教史。以三1作为新的开始,不过,希腊原文中,这一节有连接词de,表示和上面的句子二23,是连在一起的。
同时,在第三章中,公开宣讲的不是耶稣,而是洗者若翰。在这段落中,都是介绍耶稣这个人,为他后来的宣讲、生活作准备;耶稣开始宣讲是四17,所以用三1作为新的开始,并不合适。
联单 玛四1耶稣受诱是否是新的开始?在此耶稣仍未宣讲,这一节又与三13类似:
三13:那时,耶稣……来到约旦河……为受若翰的洗。
343
四1:那时,耶稣…….被领往旷野 为受魔鬼的试探。
从文学来看二者是平行文,是同一单元,并没有耶稣的公开行动,只表达出他是“天主子”的来历。
比较困难的是四17是否属于四12至16?或者是分开的?我们发现四12至16与前面是相连的,因为这里提到若翰,他在第三章中已出场,而且这句子也有连接词de,与上面的句子是一起的。另一方面,中文译本中,四12的主词耶稣这两个字,在希腊原文中没有,是中文文法上需要加上去的。所以,我们很难说四12正是耶稣的一个新开始。四13也与二23对称平行,更加强上述的理由。
然而,四17和三2有同样的话:“你们侮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这是否属于“前后呼应”?亦即三2到四17之间是一个单元,三2和四17分别是这个单元的首尾。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单纯的两个开始,即重复同样的格式,表示洗者若翰的开始和耶稣的开始,是平行的两个开端,而不是首尾的呼应。再者,四17和四16在原文并没有文法上的连接词;似乎到四16,讲完了一件事;四17始叙述另一件事。
所以,玛一1至四16形成一个单元,叙述耶稣公开宣讲以前的生活背景,他的来历。四17开始另一部分,是耶稣的宣讲,到十六20告一个段落。
2、耶稣默西亚的宣讲(四17—十六20)
在第二部分中,耶稣以召收门徒,开始了他的公开生活,并以言行和使命显示他是默西亚;然而以色列人并未接受,耶稣只好用比喻答覆,终至不得不离去。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以言行带给以色列救恩的“摘要”,重复了三次,即四23,九35和十一1:
“耶稣走遍了全加里利亚,在他们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福音,治好民间各种疾病,各种灾殃。”
344
主要的动词是“宣讲”、“施教”和“治愈”。不过,从十一1以后;没有耶稣的宣讲,只有教诲的话;而这些话都是因以色列的拒绝所引起的:另一方面,耶稣仍继续治病,似于作者愿意指出,即便受排斥,耶稣仍是以色列的默西亚,他的行动仍是救主的行动。
3、耶稣默西亚的死亡与复活(十六21——廿八)
这部分着重于耶稣对门徒的教导,门徒的角色显得更重要。耶稣所面对的不再是群众,而是犹太领袖。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的三次预报苦难,代替了第二部分中,叙述耶稣言行的三个“摘要”。另一点是,加里肋亚在结构上有特殊重要性,因为福音从那里开始,也在那里结束(廿八16)是耶稣默西亚宣讲的地方。它与耶路撒冷的对立,也很清楚,在十六21耶稣首次预报自己必须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杀,第三天、复活.在路加,马尔谷福音的平行文中,都不提耶路撒冷(谷八31;路九22),似乎玛窦特别强调,耶稣在耶路撒冷完成了使命 。福音的未了,耶稣复活后,又回到加里利亚,显现给门徒,并赋予使命,这是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经过上述所提出的福音主题和进展,我们认为区分为三大段的结构是合理的。不过,我们常要记得福音是一部整体,分段的结构只是为帮助了解。同时,我们也愿指出福音的作者所要介绍的不只是道理,更是耶稣这个人,所以在几个重要的地方,如三个标题(一1;四17;十六21),五个言论之后,都强调耶稣的名字。
345
叁、玛窦福音大纲
一、耶稣默西亚这个人
在这一部份,强调的是耶稣是默西亚,而不提他作默西亚的工作,或他宣讲默西亚。是存在性的提出,耶稣这个人就「是」默西亚。所以耶稣没有什么宣讲,动词常用被动式,如受试探,也是被圣神领去的(四1)。以下分两节来讨论。
(一)童年福音(一1——二23)
第一 、二章称为“童年福音”,事实上包含很不同的两段,即单调的族谱和五个预言。
1、族谱(一2-17)
2、五个预言(一18—二23),作者用了五次“这就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一23;二5,15,17,23),来表达耶稣有五次实现天主预言,以表示他是天主子(二15:“我的儿子”)。
(二)公开生活的序言(三1——四16)
1、若翰和耶稣的出现(三1—12;13—17)
第三章开始,出现了若翰洗者的宣报,为耶稣铺路。耶稣出现的叙述与若翰类似,而高峰是在三17,耶稣受洗后,有天上的声云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是用另一种方式,宣报耶稣默西亚这个人。
2、 耶稣被引至旷野和若翰被监禁(四1—12)
346
二者句法相似,有前后呼应的作用。
3、近准备:耶稣离开纳匝肋(四13—16)
这是耶稣公开生活的最后准备,是过渡性的、综合性的叙述耶稣实现先知的预言,离开纳匝肋。但还没有公开宣讲,只是“去”加里肋亚,强调天主对加里肋亚的许诺,在耶稣身上应验,因为他要首先向这百姓宣传福音。
如此,福音介绍了耶稣默西亚这个人,使读者了解他是谁。然后,进入了他的公开生活。
二、耶稣默西亚的宣讲
(一)开幕:耶稣召收首批门徒
(二)以言行显示默西亚:四23—九35
福音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四23—九35)来叙述默西亚,这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包含了耶稣的言论(山中圣训)和行动(十个奇迹)。在这些言论和行动之后,都有综合性的结语(七28;九35)。
(三)以使命显示默西亚:九36—十—1
最重要的是耶稣有关使命的言论(十5—42),前后有一个综合(九35;十一1),第十章前四节是个序幕。
(四)以色列的拒绝:十一2——十二50
福音的叙述到此有了一个转变,以色列入对耶稣有了消极的反应,拒绝他。在这单元内有两种不同的资料,一种是不同的以色列人反对耶稣;另一类资料(十一25—30;十二15—21)是作者插入的,
347
即他对耶稣使命的反省,说明耶稣为什么做这些事,其中十一25—30,我们称为“若望型”的,因为很像若望福音中,耶稣说话的样子;这在对观福音中几乎没有。另一段,十二15—21是作者引用依撤意亚先知的话,来解释他所了解的耶稣使命。
因拒绝的后果——耶稣的答覆:十三1;53
以色列拒绝耶稣,有了两种后果:一方面耶稣用比喻教诲,另一方面耶稣特别关照门徒。
1、用比喻教诲
耶稣在受到以色列的拒绝后,不再宣讲,而以比喻教诲。并不是说耶稣生气了,故意不用清楚的话讲;而是以色列不接受耶稣的话,听不懂她直接地讲天国;所以,耶稣改用另一种方式,希望透过比喻(较没有冲突的方式)使以色列人明白。
2、关照门徒
耶稣被以色列拒绝后,特别转向门徒,特别为他们讲解比喻的意思。
(六)耶稣离去:十三53—十六20
以色列拒绝耶稣引起的另一后果是,耶稣的离去。在这单元中,福音多次说“耶稣从那里走了”、“耶稣就离开那里”,以这样的行动,表示耶稣生活的进展。
1、 在家乡纳匝肋受排斥:十54—58
这一段综合了耶稣被拒绝的叙述,以色列人不接受耶稣,连他本家本乡的人也对他起了反感,代表全民族拒绝耶稣,耶稣只好离去。
2、 第一次离去和首次增饼:十四1—36
348
在每次离去后,都有增饼的奇迹;另外还有耶稣步行海面的奇迹,以坚固门徒的信德。
3、第二次离去和第二次增饼:十五1-39
耶稣和法利塞人辩论关于传统的事后离去,在加里肋亚海岸,治愈了各种病人,并再次增饼。
4、第三次离去和论增饼的教训:十六1-12
耶稣拒绝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试探,不显征兆后,离开他们走了,随后没有增饼的奇迹,可是有关于增饼的教训,要门徒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
3、 伯多禄的宣信和预报教会:十六13-20
耶稣被拒绝的后果,甚至于整个耶稣默西亚的高峰,就是伯多禄的宣信和耶稣预报教会。福音到此,结束了默西亚的宣讲,开始准备上圣城上成他的使命。
三、耶稣默西亚的苦难、死亡和复活
(一)上耶路撒冷和对团体的教诲(十六21—廿28)
在耶稣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三次预言了自己的苦难;而且在每次预报苦难之后,都加上一段。门徒团体的教诲。
1、第一次预言苦难:十六21—十七21
2、第二次预言苦难:十七22—廿16
3、第三次预言苦难:廿17—28
4、转捩点:耶里哥的两个瞎子
349
当耶稣预言自己的苦难时,门徒都不了解,看不出耶稣的意思。可是经过耶里哥时,那两个瞎子却承认耶稣是主,并请求耶稣开启他们的眼睛。两个瞎子被治愈后,见到了光明,也跟随了耶稣,和他一起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开启了另一幕。
(二)耶稣和他的敌对者:廿一1—廿三39
1、开幕:进耶路撤冷和圣殿:廿一1—22
在耶稣受苦离之前还有两幕戏,一幕是与敌对者的对质和辩论;另一幕是耶稣审判世界,只有他的独白,没有对话。开幕是耶稣进耶路撒冷,尤其是对无花果树的象征性行动。我们发现它和马尔谷福音的叙述很不同;马尔谷福音对无花果树的叙述,分为两部份,是在耶稣驱逐圣殿商人的前后(谷十一12—14;20—26),发生在不同的两天。玛窦似乎愿意完整叙述一件事情后,再谈另一件事?
2、圣殿内的对质
这些对质在玛窦福音中,似乎都是发生在圣殿内,并且是在同一天,所以文学上作为一个单元,若加以细分,可分成四段:
(1)权威问题:廿一23—27
(2)对质的比喻:廿一28—廿二14
(3)与不同团体的辩论:廿二15—46
(4)痛斥经师和法利塞人:廿三1—36。这是玛窦福音特有的材料,耶稣以七次“祸哉”责斥经师和法利塞人。
(三)耶稣审判世界:廿四1—廿五46
350
这部分都是耶稣的言论,是末世性的话和耶稣面对耶路撒冷的判断。
1、预言圣殿的毁灭和末世言论(廿四1—36)
耶稣因门徒谈论圣殿建筑,而预言它的毁灭。在玛窦福音中清楚分开圣殿的毁灭,和末世的来临;马尔谷则将二者放在一起。
2、醒寤的比喻:廿四37—廿五30
末世言论在马尔谷福音中已有;但是,玛窦加上了几个“醒寤的比喻”这不是对质的比喻。有仆人等待主人的比喻、十童女的比喻和塔冷通的比喻,在玛窦福音的上下文中,它们的意义都是劝人醒寤。
3、公审判的描述:廿五31—45
在比喻之后,紧接著有一段公审判的描述。从文学类型来看上 不是比喻;按玛窦福音的语气,好像以后要按这样的描述发生,是属于默示文体。
(四)耶稣受审判:廿六——廿七苦难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接著的两幕是他要受审判,先是受人的审判,后来要受天主的审判。
1、前导:伯达尼的傅油(廿六1—16)
耶稣在伯达尼癞病人西满家中坐席,有个女人拿贵重香液倒在他的头上,揭开了耶稣苦难的序幕,玛窦福音将这段表述放在两个阴谋之间,(廿六1—5:公议会的阴谋;14—16是犹达斯出卖耶稣)似乎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351
2、私下:最后晚餐和山园祈祷(廿六17—46)
私下是指耶稣被捕之前,他和门徒的行动,包括最后晚餐,建立圣体圣事,和在革责玛尼的祈祷。
3、公开:耶稣被捕到埋葬(廿六47—廿七)
耶稣被逮捕,受审判,群众定了他的死罪。这部分的叙述和马尔谷福音相似。
(五)耶稣受天主的审断——复活:廿八章
耶稣受人的审判应该死;但天主的审断是耶稣应该复活。所以,福音的最后一章讲的是耶稣的复活。
1、显现给妇女们:廿八1—10
一周的第一天,妇女们上坟,意外的遇到天使报告耶稣已复活,这是对观福音都有的材料。不过玛窦又加上耶稣亲自向他们显现,下面的两段材料,也是玛窦特有的。
2、守兵的谎言:11—15
这是论到空坟墓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为何玛窦福音插入这段;福音似乎是为犹太人写的,写于公元八十年左右,那时基督徒和犹太会堂之间已有对立。所以玛窦福愿意说明犹太人为什么不相信耶稣复活,他认为最后的原因,就是守卫编造谎言,蒙骗了犹太人。
3、耶稣在加里肋亚显现和普世性的使命
福音最后叙述了耶稣在加里肋亚,他最初宣讲的地方,显现给他的十一个门徒,我们读这段经文,会感觉到似乎是礼仪性的叙述,很隆重。首先是门徒集合等待耶稣,像是恭候主礼者;他一到,门徒便朝拜,然后听他隆重的讲话。耶稣赋予普世性的使命,并许诺要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3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