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65号 |
梵二以来大公主义的天主教原则 |
房志荣
今年五月五日辅大神学院师生四十多人应阳明山(岭头)台湾神学院之邀请,重温中断了多年的两院交谊。虽然只有一个下午,即三点一刻到晚上九点钟,但这近六个小时的相处与共融充满了欢笑与新发现,所发现的是诗篇所说「上帝的子民得以像弟兄和谐相处,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一三三1)。这首先应归功于台神系会会长李文惠及台神一百多位师生的合作及坦诚招待。
五、六个节目的安排既紧凑又轻松,使得那五、六个小时弹指间就过去了。由半小时的联合崇拜始,经过介绍认识,双方简报,小组分享,到演讲,回应,座谈都给人充实感,及一种欢乐愉快的情绪。尤其十六个小组,每组平均九人,由双方的师长及组负合成,每组组长由台神的同学担任,完全做到了地主的带领与服务的角色,使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本文在演讲之初说过,交谊的重点之一是把自己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让对方知道。本文继续那天晚上的分享,介绍大公运动中天主教所遵行的几个原则。
一、教会的一体及唯一性
这是天主教对合一的看法,立论完全根据圣经及救恩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先是父差遣子到世界上来,为使人类合一。然后是圣灵被差遣,主基督籍圣灵继续她在历史中完成人类合一的大业。这是教会合一的一个基本图像:如同父、子、圣灵那样的合一。
461
1、有关合一的经句:若壹四,9;哥一 18-20;若十一52;十三34;十六7;十七21。这些经句把基督事件写成上帝爱的启示:用她的恩宠把急需拯救的人类集合在一起,其步骤是:圣子降生成人,十字架,基督的祈祷,圣体的建立,爱的诫命,许下永远与门徒们同在的圣灵。这一切都是父、子,及圣灵的拯救行动,使教会成为一个共融的合一体。因此教会不是人所能建立的社会,而是上帝所启发的一个共融(a communio)。
2、圣灵是基督遣发给教会的合一原理,圣灵使信徒彼此联合,并与基督联合。在信徒身上圣灵创造各种超性的恩典,尤其是「天德」:信、望、爱。圣灵也实现各种不同的职务,藉以建立由许多信徒合成的一个基督身体。可见先是圣灵的合一功用,后是圣灵所分施的职务,先注意教会的信望爱共融,然后才讲教会的结构。换句话说,圣灵先于职务,恩宠的共融先于教会的社会结构。
这样重视圣灵在创造合一上的行动或功能,由大公观点来看,是十分重要的。从梵二以来天主教的这一看法与WCC在伊凡斯顿(一九五四)及在新德里(一九六一)二次大会中所说完全相合。既然以圣灵为教会在信望爱上共融的创造者,那么加上洗礼(见弗四4-5),就可有根有据地肯定,其他的基督教团体也是教会,它们的信徒如果有更深更强的信望爱生活,能比天主教信徒更实现教会的本质。
3、根据新约经句请教会的圣统结构:玛廿八18-20及若廿21-23讲那稣给十二人的使命,玛十六19;路十二32;若廿一15-17讲耶稣给伯铎的使命。圣经的讲法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先提十二使徒,后提伯铎;把十二人称为集团,伯铎是成员之一,但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是教会宪章关于宗徒集团所讲的道理)。另一个例子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出教会的三个传统任务:训导、管理、圣化,而
462
伯铎的任务特别在于坚强和统一基督的门徒们,伯铎的爱主宣誓暗示实行任务时应有的精神。
最后两个经句肯定基督永远是教会的基石(弗二20)和我们灵魂的司收(伯前二25)。教会的任务,包括伯铎的在内,并不跟基督的任务在同一水平上,更不能代替基督的任务,而是为了给教会的主服务,她不断临在并行动于她的信众之间。这种对基督分位的独特性及不可取代性的肯定会使分离的弟兄耳目一新,扫除他们对天主教的一个错误印象:伯铎的继承人与基督共为教会元首,甚至代替基督为元首。
4、天主教的基本结构: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他们的首领——教宗——是伯铎的继承人。教会的三种任务实质上与上段所说一样,但次序不同,说法有变化。这里是宣讲福音(训导),施行圣事(圣化),仁爱的治理(管理),重点仍然放在教会的合一功能上,是基督及圣灵达成「在合一内的共融」,教会的任务是籍仁爱的实施为基督及圣灵作仆役。
教会的三种任务所期望的是三个合一的果实:宣讲福音导致承认「一个」信仰,施行圣事引人「共行」朝拜上帝的敬礼,仁爱的治理使上帝的大家庭里有亲如骨肉的「和谐」。「一个」,「共行」。「和谐」很有力地说出教会的合一在于共融,大家庭的图像为中国人是不说自明的。
5、旅途中的教会是一个记号,像一面旗帜,教会的本质是当仆人,既与世界相连,又向世界开放。但教会也有它的末世特徵,这个末世性可以对教会制度性的因素,特别是职务问题,发生照明作用。关于教会的制度性因素,各教会的意见不同。无论如何,有些因素虽然为旅途中的教会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最后的(天乡)共融中这些因素终将消逝,而教会正是朝着末世的共融在前进。
6,教会的合一是一个奥迹,以上帝的三一奥迹为最高模范。如果整个教会是一个信仰的奥迹(参
463
阅教会宪章第一章),教会的合一更加是一个奥迹。由于信徒的可见团结,教会的合一是人人可见的,但教会的合一绝不止于此,信仰的眼光可以看的更深,看出教会的合一确是上帝三一奥迹的一幅图像。
二、天主教如何看分离的弟兄
1、分裂的现象在教会初期已开始出现(参阅格前十一18-19;迦一6-9;若壹二18-19),但没有成立分裂的团体。较晚的世纪(第十一及十六世纪)中意见的不同却造成「规模不小的团体」分裂。不是一个基督教会分成好几个教会,而是相当大的团体与天主教分开,这样说合乎天主教信徒的一个信念:基督的教会虽然分裂了,但仍然在天主教会内继续存在。至于那些分开的团体并不完全与天主教会分裂,合一并未彻底被破坏,在各教会与天主教之间还存在著某种联系。指出分裂的事实,承认一定有过罪恶的介入,但应归罪于谁只能混统地说出:「有时双方都不能辞其咎」。从天主教一方面来说,这等于承认过错不一定常在分离的弟兄们身上,而是天主教人士至少有时也有不是。
2、在天主教会以外也有「许多」且「优越」的教会要素:成文的天主圣言,恩宠的生命,信望爱的生活。圣经中的上帝的话是建立教会的基本要素,在圣经解释分化各教会团体以前,圣言本身籍著对基督救恩的信仰先已把大家连合在一起。至于恩宠的生命及信望爱的生活是重要的内在恩典,使所有信基督的人在教会的共融内彼此相连,一切教会的外在因素须协助内在因素,而不是予以撤销。
3、教会的一些可见因素有其重要性,因为它们能产生恩宠,并为各教会基督信徒得救的门路。这些可见因素指谓狭义的圣事,也广义地指其他圣仪,如圣言的宣讲及各种祝福。在圣事方面各教会或
464
团体彼此不同。东正教及天主教都保留七件圣事而互相承认,改革宗各教会大部分只承认洗礼及主的晚餐。因此天主教对东正教的圣体圣事与对其他基督教会的主的晚餐有不同的评价,但这并不是说天主教否认基督教的主的晚餐有获得恩宠的效力。此外天主教也认为基督教信友的婚姻有圣事的特徵,而改革宗教会后来不完全这样主张。
4、由信友讲到分离的教会或团体:在这些教会或团体内基督的教会也因组成教会的要素存在而临在。这在天主教的大公思想上是一大进步:承认其他的教会或团体,也是基督的神用来拯救它们信徒的有效方法,因此它们有意义,也有存在的价值。
「教会或团体」是一个不得已的折中说法:有些西方基督徒团体不愿用「教会」的称呼,因此合一秘书处的解决是:说到东正教时,常用「教会」来称呼,说到西方时,用「教会」或「团体」两种称呼。
5、天主教会相信它是基督救恩的总管,有一切充沛的救恩方法。它不自视为「救恩的成果」,即一群已得到救恩的人,而自认是「得救恩的方法」,人籍教会得到救恩。可见这里天主教把它与其他基督教会或团体在制度的观点下作一比较,而肯定教会制度方面的各种因素为教会的合一,为建立基督的(可见)身体是重要的。
只有经过天主教会才能完美地加入基督的身体。只有经过天主教会才能达成教会的完整合一。这两句话里的「教完美」和「完整」不是说天主教会的各种制度是完美的,更不等于说可见的制度与内在的救恩或教会的圣德互相对称。整个的梵二精神都清楚地指出,天主教的制度一面需要改革,而精神的一面也须不断革新。原来旅途中的教会或成员是有罪的,但救恩的充沛方法能帮助他们在基督内成
465
长,直至达到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圆满境界。
三、大公主义与大公运动
大公主义首先是自我反省:我们对其他基督徒的思想、判断,与态度是否公允。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不公或缺德!多次更是无意识或不思不想接受下来的一些成见。那些成见原是争吵时代所遗留下的产物,今天为保持纯正
的信仰根本已用不著彼此敌对。 大公运动的一件重要大事是对话或交谈。梵二以前各教会间的交谈早已开始,如今梵二以最高权威正式承认并推动交谈,以之为寻求合一的适当方法。这样一来,个别教会的自说自话,或教会间的互相攻讦,在延续存在了几百年之后,终于正式地结束。这一转变也因教宗保禄六世就任后的第一道通牒「他的教会」(一九六四)及合一秘书处所公布的「大公运动指南」(一九六七)第二部分有关于交谈的长篇大论而特别突出。
这里所说的交谈不是一般性的,好像任何人都较狭义的,即在专家之间的交谈。交谈须有宗教气氛,因为不是学院或个人经验的发挥,而是有关信仰对象的负责讨论。交谈不是说服对方的方法,或吸引别人归依自己教会的技巧,而是一个互相认识,互相了解的途径。通过交谈,双方对彼此教会的道理及宗教生活,获得更真实的认识及公平的评价。
经过交谈及互相的了解,基督徒能面对世界采取共同行动,这种合作在今天尤其需要,因为公共利益与基督徒的艮心要求是相连的,这就是说,正义与仁爱的要求不限于各数会,而延伸到所有的人。今日的人类社会向所有的基督徒提出同样的问题、困难与课题,而大部分的解决途径不在于各基督教
466
会分歧的地方,而是在于它们对基督的共同信仰。
此外,共同的祈祷,不断的更新与改革,不停留在一个工作计划上,不做一劳永逸的打算,而常常向大公精神开放、发展、变化……都是大公主义应有的精神和作风。
天主教在参与大公运动时,坦诚地肯定它占自己是一个合的教会。这为其他教会也许会造成一些困难,但并不阻碍天主教参加真真实实的大公运动。这样的坦诚信念也不阻挠天主教加入普世教会,因为按照一九五O年的多伦多大会声明,每个参加WCC的教会成员可以完整地保存自己的教会学。事实上不只是天主教自认有基督所要求的各种合一因素,也有其他教会作这样的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天主教并不认为这已有的合一是完美的,因为它还须不断地增长,合一的完美境界是末世的事。
在所谓「回归」的问题上须避免两个极端:有人以为大公运动是争取回归的一个新方法,另有人正相反,认为个人归依天主教已不需要,因为目前我们所关心的是教会间的合一,不是个人的归依。 梵二的立场是,争取个人娼妓依天主教,或为接受那些愿意归依的人所做的准备工作,本来与大公运动有别,不可将大公运动当作争取归依的手段。另一方面,大公运动也不反运载或拒绝愿意归依的人士进入天主教,因为上帝的恩宠不仅在大公运动中操作,也在个人的归依上运作。原来个人的归依是受著良心的驱使(如纽曼枢机),没有一个教会否认个别信友须随从他们良心的指引。此外其他教会也从不拒绝天主教人士转入他们的教会。
在大公运动中“至公性”(the catholicity)一词的意义有澄清的必要。至公性不能限于地理上的普遍性,也不只是量的问题。护教学曾一度强调这种至公性,但目前像WCC的组织也非常庞大,只从量一方面懂至公性已不足证明天主教的至公性。因此必注意质的至公性(the qualitative catholicity),就是在教会的合一内容许多元(multiplicity within unity)在五花八门中有教会的一体或合一( unity in diversity),人的许多潜能及基督的丰富恩宠都要求如此。
多世纪以来,天主教因过分强调合一,而阻碍了多样性(diversity)的发展,其实多样性正是完满的至公性所不可缺的。从前教会把应有的合一普遍地看成一律化(uniformity),那时的理想是实施同样的罗马和拉丁礼仪,遵守同样的罗马教会法典,并在可能范围内由罗马的中心权威监督、控制教会生活的每一层面。直到梵二前夕才发觉一律化及中央集权的作法害了教会的真实至公性。一这一发现在梵二大会中变成了大觉大悟,觉悟到多元(multipilicity)与多样(diversity)来自天主的创造及基督恩宠的圆满,而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及个别的人身上。因此不会危害或减少教会的真正合一,反而使上帝赐给教会的圆满得以实现。
如果这样去懂、去实行至公性,那时教会的「宗徒性」(the apostolicity)也会更圆满地实现出来。宗十五28说出了耶京「宗徒会议」的基本原则:「除了以下几件重要的事以外,不加给你们更大的负担」。此外由宗徒教会的特徵是承认不同的神思(参阅格前十二;罗十二6-8)。保禄的作风也很有代表性:他既与犹太人认同,也与外邦人认同(格前九30-33)。可见一律化及中央集权反而不能显示今日的教会向宗徒时代教会的认同。
总之,基督徒的分裂一天存在,一天不能将教会应有的至公性表达出来。理由是双方面的:首先这种种分裂使得基督教会的重要构成因素,就是天主教内的那些充沛的救恩方法,不能在分离的弟兄身上生效,虽然他们因了洗礼本该尽量享用这些救恩方法。另一方面,因了这些分裂的缘故,天主教也不大容易在它的实际生活中把至公性的各个层面表达出来。这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至公性必须有多
468
层次、多样性的基督徒生活的表达方式:在灵修上,在礼仪上,在纪律上,在思想及道理型态上。无疑的,在未来的天主教里,必将发展出一个更大的多样性,不过现在,那么多有自己特点的基督徒团体不在天主教内,也就无法把那些合理的基督信仰的表达及各种型态的教会(指谓各地方教会)发展成一种完满的至公性。
结 论
本文所介绍的大公主义的天主教原则,完全根据梵二大公会议的「大公主义法令」第一章。本文「一、教会的一体及唯一性」中的六个号码相称于该法令2号的六个段落,本文一、二、天主教如何看分离弟兄」相称于该法令3号的五段文宇;至于本文「三、大公主义与大公运动」是将该法令4号的主旨予以发挥。因此在看本文之前或看完之后,参阅梵二大公主义法令本文,会加深了解今日天主教的大公精神。本文的一个附带目标;是鼓励所有的基督徒面对目前的中国大陆教会情况,培养基督的心肠(斐二5-11)及孔子的忠怒之道。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一日于辅大神学院
469
上接四六O
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