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3号 | |||||||
若望和路加笔下的「时间」与圣神 |
|||||||
林逸君
生活在现时代的人,普遍地都很关注「时间」,甚至有人认为「时间」就是生命。在我国文化中也常以「岁月」一词来形容正在发展中的动态生命。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间」使生命有了过程,是「时间」使人类历史有了进展。但是,无可否认的,「时间」也拘限了生命,终结了人的历史。诚然,这里所说的生命,指的是人现世有限的生命;至于那无限的生命却是永恒不朽的,超越宇宙时空之外。
「时间」在神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若望福音有很多有关「时间」方面的说法。在加纳婚宴中,当耶稣的母亲向她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却回答说:「女人,这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若二1-4)此外,若望也多次记述,由于耶稣的时辰还没有来到,纵然有不少人想捉拿他,但为了种种原因,始终没有下手(七30;八20)。有一次,耶稣向父祈求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辰罢!但正是为此,我才到了这时辰。父啊!光荣你的名罢!」(若十二27-28)若望看重「时间」的因素,似乎是有意指出默西亚时代的来临;耶稣是末世的启示者,是父所派遣来的。更重要的是,天主已在他身上末世性地临在。为此,他的来临要带领整个人类走向「时间」的最高峰,即救恩的圆满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望笔下的圣神自然也有了「时间」的因素。「谁渴了,到我这里来喝罢!凡信从我的,就如经上说:『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说这话,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将要领受的圣神;圣神还没有赐下,因为耶稣还没有受到光荣。」(七38-39)无疑地,
385
按若望福音的「时间」观念,作者似乎有意强调圣神来临的时刻是在耶稣死亡、复活事件之后,「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为你们有益,因为我若不去,护慰者便不会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了,就要派遣他到你们这里来。」(十六7)换言之,圣神是在耶稣同到天父的光荣中时,父因子之名所派遣来的(十四26;十六7;十五26)。这样的思想可以在本福音的最后部分,耶稣的死亡、复活事件中得到印证。其中显著的要算若望十九章30节所说的:在十字架上耶稣低下头,交付了灵魂。希腊文「灵魂」一字原为「神」,在此若望用了一个非常技巧的双关语:一方面表达了耶稣的死亡即受光荣的最高峰时刻;另一方面,也暗示耶稣交出了自己的「神」,有了遣发圣神的含义。再看他复活后显现给门徒时嘘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二十22)复活的耶稣给普世带来新生命,也给信仰团体带来了圣神。这位圣神正是他先前在世时会向他们许诺过的。若望用了很多概念性的说法来描绘圣神,如「护慰者」(十四26),「另一位」(十四16),「真理之神」(十四17),他要给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十五26),他要与人同在(十四15-17),他要向人施行教导,使人想起耶稣会说过的一切话(十四26),引领人进入一切真理(十六13)。总而言之,若望笔下的圣神是末世时代的圣神,强调整个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时间」高峰。在末世的意识下,超现世的生命已从现今开始,在圣神的提撕和指引下步入永恒。
再看路加,在「时间」的观点上,他的圣神学与若望有所不同。路加有他自己的神学观点和编辑方法,他从起始就将圣神的出现划分为两个显著的时期:即耶稣时代(路加福音)和教会时代(宗徒大事录)两个阶段。路加采用了报导的形式,予人一种具体的真实感。因此他笔下的圣神有其独特的角色,是耶稣以外的一位。在耶稣时代这一阶段中,圣神伴随著救恩史的步伐。
386
作者采用了旧约「上主之神充满人」的说法,描写圣神充满了整个救恩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首先是作为耶稣前驱的若翰,在母胎时就已如同厄里亚一样充满了圣神和能力(一15-16),救主之母玛利亚因圣神而受孕(一35),就连依撒伯尔、匝加利亚、西默盎都因了适逢其会的机缘而得沾圣神的恩泽。最后也是最终的目标,路加要清楚表达的是耶稣充满了圣神,他用了多种的说法来申述,例如:圣神形如鸽子在耶稣受洗时临现(三22),彷佛是被圣神傅了油(四18),被圣神引领到荒野(四1),也被圣神引领开始了公开传教的生活(四14)。按路加的思想,耶稣的公开生活和救恩使命是相连的,而这一切都是在圣神的引导下完成的。路加很注意他著作的结构,在宗徒大事录多处,他采用与福音平行的思想和结构,来表达其两个阶段的连贯性。即圣神在耶稣基督身上所施展的德能,也延续在教会身上;圣神怎样给基督傅油,也会怎样以能力充沛教会。可以说,路加笔下的圣神是贯穿救恩史的圣神,是承接旧约,在耶稣出生以前就已具体地伴随著救恩史的进展,直到天主的救恩在人类时间的过程中产生实效,迈向圆满的永恒。
总括两位圣史在神学的「时间」观之下,路加较著重此时此地,即以现世生活为起点。他所描绘的是一位从古至今就与人同在的圣神,是具体的现身在人类的时空内。他临在于诞生基督的玛利亚身上,并且伴随耶稣参与救世的工程;同样地,他也临在于产生圣徒的教会身上,推动教会延续天主援救普世的计划。若望则较重视末世的观念,以永恒圆满的生命为出发点。即永恒已始于今世,整个宇宙人类都已在耶稣基督末世性救恩的临界点上。所以若望描写的圣神,是在人类已经获得救恩而尚未臻圆满境界的旅途中的护慰者,他协助人继续发挥耶稣基督所带来的丰富生命,直到整个宇宙时空融合在无尽无涯的真、善、美的境界。
387
参考书目
王敬弘:路加福音中的圣神论 神学论集40号
若望福音中的圣神 神学论集41、42号
宗徒大事录中的架神 神学论集47号
388
谷寒松
前言
无疑的,方法是人深感头痛的问题,但要走向成熟的本位神学,不能不再面对这个问题。
近代知识分子有时很消极地批评基督徒的信仰和神学。
1.非理性(irrationality):完全依靠宗教的体验,在严格的推理之外。
2. 投射(projection):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不愿投入世俗奋斗吃苦,而把希望投向未来的天堂。
3.压抑(repression):贬抑自我,放弃自主权,甘为神的奴隶,作另一奥秘的附属品。
4. 退化(regression):因前述三项理由,信仰、神学使人不断退化,而与实际奋斗的生活日益疏远。
这些严厉的批评由何而来?是否因为今日疯狂发展科技,把人从历史、从人际关系中抽出,只由实验的角度看,只从科学的平面上解释,使人生活物质化,成为一部生产的机器有以致之?这种一元化的态度再强化就成了「科学主义」,在学术上也只承认一种方法:科学的方法;好似神学方法根本不需要再反省,因为根本没有神学方法存在的余地。至今科学主义错误的历史观:人类最初生活在宗教迷信中,后来逐渐俗化发展出哲学的反省,最后,直到近代,人类走到成熟的颠峰,才有科学的
389
昌明;已成为大多数人不再反省的口号,宗教的信徒或自有人生、宇宙观的哲人,彷佛都成了尚未发展的原始人。实际上,由客观的历史研究来看,这乃是十分错误而缺乏实在根据的看法,是反宗教、反哲学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论调!
客观的历史研究指出这样的事实:在思想史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基本定律:科学愈昌明,愈要求人作哲学神学的反省。纵观历史,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一六三七年写成有关自然学的「方法导论」(Discours de la methode),与雅各(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一七二五年出版有关人文科学的「关于各民族共同天性的一种新科学之原理」(Principi di una Scienza nouva d’intorno alla commune natura delle nazioni),相差约百年,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一七八一年著成分析自科学之基础的「纯理性批判」(Kritikder reinen Vernunft),与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一八八三年出版反省人文科学问题的「各种人文科学导引」(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chaften)及「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立」(Der Aufbau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 wissenschaften),相差也有百年;都是先有自然科学的建立,然后出现再反省之人文科学的例证。而「自然科学」一名一七O三年始渐普遍被人采用,「人文科学」一名则至一八四七或四九年方才开始盛行;自然科学的突破约在十七、十八世纪,人文科学的明确建立则在十八、十九世纪;也可看出是自然科学在先,人文科学在后。如此,于今科学发展已处处带来危机的时刻,是否正提醒我们要赶紧努力作哲学、神学的反省批判?
为了增进我们信理神学反省批判的能力,我们在此特别再提出信理神学方法的探讨与读者互相砥砺切磋。
390
当今之世,学术思想界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连接,为免神学垫居象牙塔中,我们由原则与实用两方面讨论理论与实践在方法上的配合。在原则方面,我们将分六点详加论述:(一)传统的态度,(二)近代的变化,(三)现代神学家一般的看法,(四)新的因素,(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六)结论。
壹 原则:方法的整合
(一) 传统的态度
一如我国先哲在修齐治平的实践前,讲求格物致知,西方传统也认为人先是「知者」,而后才是「行者」,即理论先于实践。这种看法应用在神学上,便是先完成神学理论,然后再与其他科学接触。中古世纪,神学在人类思想上会扮演过极重要的角色;日后因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台头,使其影响力大为减低。这原也并非不是正视自然科学与人类理性价值的契机,无奈当时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提出的各种见解均无法为教会完全接纳,以致形成神学与科学的隔离。如图一所示。(1)
生活的应用
391
然而,人类思想不断演变,在神学方法上自然也有了新的变化。
(二) 近代的变化
(1)从教派神学到合一神学:基督宗教(christianity)自十六世纪分裂以来,基督教神学倾向于重视圣经、个人、入世,天主教神学则承袭士林神学以教会训导权定断的信理为重,维护圣统,称教会为「圆满的社会」、「救恩的堡垒」。本世纪以降,合一运动兴起,逐渐发展出以圣经为基础的「合一神学」(2);同时,基督徒也意识到与其他宗教交谈的重要,有日益踏上沟通合作之途的趋势。毫无疑问,不仅基督宗教间的「合一神学」将带来信理神学方法的新问题与解答,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沟通也必然包含信理神学方法上的改变:如佛教禅定、顿悟等的修持与内境,在神学方法上影响到注意体验的重要,同教信仰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影响到注意宗教生活与家庭、社会、政治生活之不可分;非洲民间宗教著重在团体共融中体验生命的活力,也影响到注意团体中的体验。
(2)从欧洲神学到普世神学:这方面可由教会史来看。教会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由耶路撒冷到巴肋斯坦、由巴肋斯坦到希腊罗马文世界、由希腊罗马文化世界到中北欧、最后由中北欧到普世。大体上说,传统神学是在欧洲思想界发展出来的,神学的方法带有欧洲文化的特色;今教会既已发展到普世,其他思想文化的特点势必也会影响到神学的方法(3)。
(3)从「单型」(uniform)神学到「多型」(multiform)神学:欧洲传统士林神学是较学术性的、思考性的、静态的单型神学;今日许多其他文化则要求比较生活性的、实践性的、动态的、木位化的(inculturated)、场合化的(contextualized)、时间性的多型神学,如梵二以来特别强调
392
救恩的奥秘(mystery of salvation),拉丁美洲则大谈解放的奥秘(mystery of liberation),亚洲教会可能发展贫穷生活、宗教体验中的启示奥秘(mystery of revelation),非洲基督徒则或将展现降生的奥秘(mystery of incarnation)回。
(4)从农业社会神学到工业社会神学到资讯社会神学:农业社会(或称第一波)的宇宙观是圆周性的、静态的,随著天地的循环,人们生活周而复始、守旧而平静,注重大自然生命,有阴阳观念,比较喜欢演绎法的(deductive)思考。工业社会(或称第二波)较重直线性的、动态的发展,讲求历史过程、进化、分析,意识到尚未完成的一面,比较喜欢归纳法的(inductive)思考。都影响到神学的方法。今资讯社会(或称第三波)展现出多元(pluralistic)的人生观与生活方式,自然也使神学进入多元的时代。然而在方法上必须注意到两个问题:信仰的统一与多元性神学间彼此的交谈。即保持其基督信仰的正确内涵,同时在各种不同型态的神学间推动彼此的融通。
(三) 现代神学家一般的看法
神学方法虽经上述种种的变化,有些神学家却不受影响仍保持传统的观念与态度;但也有日趋增多的神学家对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兴味日浓,甚至注意到实践的问题。今将日渐交流的情况以图二表示(5)。
图中上部「圣经、教会内系统神学的传统信仰」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间虽有相互的交谈,但还是两个范围,各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工作,没有彼此挑战。必须再向下汇入实用神学,进入具体场合的行动中,再回头影响圣经与信理的解释;也就是在方法上,让实践也影响信理神学的方法,使理
393
394
论与实践呈一循环状态。
比起图一所示每种学科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传统现象,在今日入世的教会中,神学界可说已经逐渐起步走向图二所示的状况。然而也不能否认,在许多国家里,神学院是大学中的独立学院,所研究的信理神学还是学术机构内的理论神学,与实践无所关联,即使图中所示在方法上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谈都未做到,遑论与实践整合了。
为走向更整合的神学方法,显然我们尚需方法学上更多的新资料,这是第四点要介绍的内容。
(四) 新的因素
加拿大天主教神哲学家隆纳根(Bernard J.Lonergan 1904~1984)研究人的意识、思想、理性动力(6),清楚指出人内在富于动态的构成因素有四:经验(experience)、了解(understanding)、判断(judgment)、决定(decision)三 些因素皆在一循环中,有先后不可颠倒的关系,人在其螺旋形运作中成长(7)。隆纳根在他第二本重要著作「神学方法」(8)中,把所分析的意识动态(dynamism of consciousness)应用到神学方法上,提出八项特殊作用。前四项乃按一般意识动态(不论有无信仰)顺时钟排出,即(1)资料研究(research,集中经验),(2)解释资料(interpretation,尝试了解),(3)历史(history,事实判断),(4)辩证(dialectics,辨别决定)。后四项则按圣经罗五5所说「天主的爱藉著所赐与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的信仰体验,逆时钟列出,(5)基础(foundations,说明宗教信仰的语言范畴),(6)教义(doctrine,表达事实和价值判断而出现的定断信理、信经、教会训导与传承),(7)系统(systematics,经推
395
理铺陈,对信理系统化的学术性了解。(9)),(8)沟通(communications,神学与外在社会、国家、世界的交流)。隆纳根研究的重点是动态的内在意识,为与外在的「行动」相连,我们再加一个「行动」的因素。如图三所示函:
396
因隆纳根未特别思索「行动」的一面,仍停留在学术层面上,神学家不一定都接受他相当抽象的理论体系,然其指出意识动力的基本因素却是永恒的贡献。图四乃是根据他的理论所拟较为整全且日受欢迎的神学方法。与图二相较,可能更表达出神学方法中理论(了解、判断)与实践(决定、行动、经验)内在的密切关系。因此密切关系,学术性神学不应与实际世界、社会环境、教会生活脱离隔绝,至为明显。
397
图四令人想到,过去神学方法由理论出发,应用到基督化生活的实践中,不容易使神学思想有效地表现在基督徒的生活上,除了少数伟大神学家圣人将理论与实践接得较近外,大多神学家的理论离实际皆较远。今日有些神学家极力主张,神学当由默祷及践行体验生活的天主为起点,然后再反省、理解行动中的教会奥迹与福音;他们又声称愿与穷人一起默思、聆听、实行天主的话语,因为生活的天主特别眷顾穷人。这是此类神学在方法方面的特点(11)。综合而论,神学并非只有一种方法,神学家应当学习在神学方法上彼此尊重、沟通、了解。未来各种型态的神学,不论从理论走向实践,或由实践走向理论,都应当包含上述五因素;而理论与实践,则是必须涵盖的两个基本层面。让我们再进一步详细研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五)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此我们将先叙述实践(praxis)所包含的因素,然后再讲解理论的完成,最后以综合图来表达。为便于理解,读者不妨图文并阅。
实践可分为内在的实践与外在的实践两大领域。人内在的实践包括心理、伦理两种因素。心理范围甚广,这里指影响神学研究眼光与态度的情绪、情感、性向、冲动、欲念、热忱及渴望等。所谓伦理,是指生活的基本抉择、价值主张、是非判断等等。影响神学工作的因素有客观、平静、开放、合作、责任感、热爱真理等的学术伦理,及对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之选择与定夺等外于学术的伦理。人外在的实践包括个人活动与团体社会活动两种。个人活动指个人的行动、工作参与教会与社会的程度。团体社会活动则包含家庭、社团、国内外大社会、文化与文明各个层面的活动,对神学理论的具体或抽象,
398
及其是否能为当代教会服务皆有必然的影响。
广义地说,神学是理论,属无术无疑,但以研究角度来分,有实证神学、信理神学与实用神学。信理神学在神学界中是狭义理论,是根据实证演绎、归纳成的系统理论,可分信理历史(history of dogma)与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两部分。最狭义的理论当指系统神学,因其特性与作用是在研究教会信理,求以当代观念找出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了解。为达此目的,可由向上的探讨及向下的证明两路进行。所谓向上的探讨,是神学家为回答具体生活世界所发出的问题,藉反省信仰奥迹及其与他种学问的关联,将自己的领悟以创作性概念拟成神学的假说(hypothesis),然后如登山者在云雾中寻路般渐次构筑出圆融的系统理论。向下的证明,是再同头鉴定自己的系统理论是否有逻辑的连贯性,是否与教会信仰相合不悖,是否与其他学问的理论相关互连。这是理论的证明。通过教会的实践:信仰生活、灵修生活、使徒工作、见证生活,鉴定其是否与现实脱节,则是非理论的证明。
鉴于上述,信理神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至为密切,已不待言。兹以图五综合表示(12)。(六) 结论
在神学方法的研讨中,我们发现完整而富于活力的神学是不能与实际生活的世界脱节的,而我们的神学理论却多半使人感到与一般生活隔阂疏远,其中的症结究竟何在?如何才能促成一套合乎正确神学方法的神学出现?我们认为还须其他几个因素来配合。
399
400
贰 实用:方法的运用
首先,神学反省不应该看成是专业神学家和神学教授的特有工作;神学反省的基本工作者,实际上并不只是某一个人或专家,而是活跃于特殊环境内的基督徒团体。是基督徒团体在自己的信仰经验中产生信仰的反省,而由团体中有特殊训练,富有批判意识有若老师或先知的成员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再者,面对日趋繁复的世界,个人无法了解所有的问题,必须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等等多种专业知识的人,按每人能力共同参与神学反省,甚至要联合信仰实践者、使徒工作者,乃至其他宗教信徒,在更深的默祷气氛中,一起体验,相互沟通,彼此修正;使这项以教会名义,为人类全体所作的使徒性服务,成为一项科际、乃至实践完全整合的团队工作(tearn wo rk)。
第三,今日神学教育仍以理论为主,是否有助于神学生融入具体生活,使其产生整体性的基督徒见证?若不能达此目的,谁来负责?是否神学教育的工作者与其他培育、领导的人要有所沟通?那只靠个人兴趣研读神学而无团体支持者,又当如何?另外,神学院过去一直有其固定的研讨内容,如启示论、基督论、教会论……,若关心实践,是否当面对教会实践上所遇到的实际重大问题来反省信仰的传统内容?
凡此种种,如果都能顾到,大家所渴望的地方化、场合化的神学就能诞生了!
401
第四,如何培养神学研究者运用这样的方法走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也是值得关注的事。这里我们依据前述的五因素(经验、了解、判断、决定、行动)提出反省的问题。按经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若能有恒地不断追问这五个内在相贯的问题,必可培养出神学思考的能力,不论个人反省,或小组共同反省。
(1)经验方面:他(老师、作者、演讲人)所说的,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奉献老,我的经验如何?与他说的有什么关系?他所说的与什么样的人有关?与地方教会的情况有什么关系?
(2)了解方面:他说的究竟是什么?我是否真正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不明白?困难何在?为什么他说那样的话?别人说些什么?按我现在的了解,教会怎么说?圣经怎么说?我的文化如何影响我了解他所说的?如何面对我了解的限度?
(3)判断方面:他的道理对不对?和我原先相信的哪一方面不同?是否他所讲的只是部分真理?太偏吗?还是太简单?他为何那样判断?他的文化如何影响他的立场?我的看法如何?我的主张是什么?我的文化如何影响我的立场?我如何证明我的立场正确?其他思想家怎么说?教会、圣经的说法又如何?
(4)决定方面: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的团体、教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普世教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5)行动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我正在做什么?我所做的与社会有什么关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否成了地上的盐、世上的光?我现在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是否当有所革新?我的团体、地方教会、普世教会正在做什么?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否当有所革新?
402
结 语
作此信理神学方法的再反省,由历史上自然科学若有进展,每有人文科学的跟进来看,是十分自然的事;由今日自然科学高度发展,人类已蒙受其害的景况中看,也是非常合理的事。纵观教会史上信理神学的方法,似有一进展的现象:由各类学科完全独立互不相关(图一),到与近代科学相互交谈(图二),到运用人意识动态的五因素(图三、四),到走向更整合地包括理论与实践(图五)。这理想的整合我们知道各方面的要求很多:(10开放、有弹性,(2)宗教体验、灵修与学术的整合,(3)学术与实践、具体行动的配合,(4)把地方教会、神学院等大团体的目标、工作,放在个人神学研究、出版计划之上,例以上四点又都应支持一个更整合的神学教育,即与具体教会、社会有活生生关系的教育。但愿最后所提个人或小组反省的问题,有助于神学思考的培养。
附注
(1) 参阅台湾地区神学问题研究小组(TARGTI),台湾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反省与实践,研究报告(IV)总结,(台南,1983)18-21。
(2)此处为狭义,只包括一切基督徒以圣经为信仰准则沟通融合而有的神学。广义的「合一神学」,还指基督徒与非基督宗教信徒交谈而产生的思想。
(3) 参阅walbort buhlmann、The Cominng of The third Church,(N.Y: Orbis Books, 1078)
403
参阅房志荣,「『第三世界的神学』初学迈步」,神学论集30,(1976,12)563—582。谷寒松,「两次神学会议井报告」,神学论集40,(1979,1)203-229。张春申,「中国教会的本位化神学,神学论集42,(1980、1)405—456。
(5)同注一。页20。
(6)Bernard J. Lonergan, Insight-A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 (N. Y.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64)。
(7)糊涂,就是意识动力内在、先验的五因素秩序颠倒。如初有经验,尚无足够的了解,即行判断,甚至于行动,或没有经验即行判断……。人人皆有类似的可悲可笑故事,无庸赘述。
(8)Bernard J. Lonergan, Method in Theoligy,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1971) 参阅各寒松,「论信理神学的理论与实践—神学方法的难题与可能的答覆」,神学论集,26(1976,1)485—517,特别497—498。
(9)系统神学因以信理为本,故有信理神学之名,但未表达出系统之意。严格说,信理神学应分信理历史与系统神学。
(10)隆纳根私塾弟子Matthew L. Lamb详述今日基督宗教神学中有关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思潮有五:1)理论为主型:主张宗教与理论内在地相关,但二者与实践都只有外在的关连。2)实践为主型:认为宗教与实践内在地相关,而理论多多少少属外在。3)信爱为主型:坚持真正的基督宗教与理论、实践与外在地相关,是两同事。4)批判的理论关连型:强调在基督宗教与种种理论、实践间有内在关连,但以理论为媒介。5)批判的实践关连型:寻求基督宗教与理论、实践间以实践性媒介相连贯。可见问题的复杂与各元。以上见:Matthew L.Lamb,“The Theory—Praxis Rclationship in Contemporary Christian Theologies”,The Catholic Theological Socierty of America,Procecdings of the
404
Thirty-First Annual Convention, Vol. 31,(Washington D. c., 1976,6)
(11)如主张解放神学的神学家或第三世界的神学家。参阅注四。
(12)同注八谷寒松著。
405
上接三六二页
下转四三八页
4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