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4号

从艺术灵感看圣经灵感


林逸君
引言
    有一次,一位神学生面对主考教授回答了有关圣经灵感的问题后,主考教授突然询问考生,究竟天主与人如何合作?考生大为错愕。教授随即幽默地一笑说:「我也不知道。」诚然,天人之间到底如何合作,这是一个相当耐人寻味的问题,也是传统神学上所争论的一个主题。如何说明一本圣经有两个作者,也就是说,天主是真正的作者,人也是真正的作者。或说:天主如何参与圣经成书的过程而成为它真正的作者?人又如何在天主的灵感下仍能主动地、自由地透过理性写出了圣经?历来有不少的神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思想、角度去理解。而最普遍的说法是把天主和人的合作,类比为主因与工具因的关系。也有人以哲学的「型」与「质」来说明这种天人间合作的情况:即把天主的归于「型」的部分,「质」的部分则归于人①。这样,问题在多元性的探讨下,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愈见深度;另一方面,注意点愈来愈多,而更形清晰而有条理。至少现在我们不会再把圣经灵感理解为机械性和唯理式的了②。
尽管神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仍旧未能获致圆满的解答。可见任何问题,愈是牵涉到超越性的层面,对人理智的了解,就愈出现困难和限度。虽然如此,我们仍不放弃这项努力。因为从创世以来,天主就赋给人寻求真理的理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圣神也在人的心智运作过程中与人同在。此外
537
今天各种学术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范围内,而是跨越本科,做科际间的沟通、交谈和互换。今天,以不同科学知识作为管道来探讨一项宗教真理,已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被接纳的事实。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试图由艺术灵感的角度来探讨天人间合作的情况。显然地,这种类比性的描写有它本身的限度,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反省的尝试罢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
    (一)艺术灵感的产生
    (二)圣经灵感浅探
艺术灵感的产生
创作与想象
艺术离不开创作,创作来自有限的人对无限的境界的一种渴望。人生来就存在于方圆的空间内,历史、文化在一去不返的时间中交错著。一方面,人脚踏实地,生活在二十世纪科学尖端的时代,乐于享受现代人奋斗得来的文明生活。另一方面,人并不满足于物质和知识的现况;在物欲与理性之外,圣贤求善,哲人求真,艺术家求美;凡此种种都在说明,人无时无刻不在企图超脱现实的领域,而渴求生活于自然无限的圆满境界。唯其如此,艺术创作才有它象征性的一面,而把潜藏在人心深处,对「无限」的向往表露出来。一个小小的盆景,能把深山的灵气浓缩之于一瓦器中;而一般的园林艺术,也在人的想象下建造起自然景色的抄本。一堆被认同的符号,能是一篇使人荡气回肠的千古文章。充
538
满禅味、与天地同心的品茶艺术,也成了人「自然无为」的高尚情操。其实,无论是自然艺术、文字艺术或生活艺术,都只是人藉想象,把已有的「资料」重新予以系统化、逻辑化的形式组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符号或具体事物,把自然、无限的理想境界,展现在有限的时空内。这不就是说,创造的起点是基于想象吗?所谓想象,就是说事物在人心中所知觉的意象,在记忆中重现。意象是由经验而来。创造就是这许许多多的意象的重新组合。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一书里说:「凡是艺术创造的.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综合。创造的想象,就是这种综合作用所必须的心灵活动。」③
创造的想象,在理智层面说,是根据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dissociation,一是「联想作用」association。所谓「分想作用」,是指人在选择某些意象时,把一个或数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意象分开,单独抽出,使之成为独立的意象。这种选择也能成为一种新的创造。「联想作用」就是由一意象联想到另一意象,藉著「拟人」、「托物」、「变形」等等的技巧,使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意象而表现出来。有时候更藉著联想作用,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综合成一个新意象。不过,无论是分想作用,或联想作用,它们只能解释意象的产生,却不能说明意象选择的必然性。因为意象的选择是基于个人的基本心态④,而不是凭藉人的理智作用。根据这基本心态的趋向,人在众多的意象中单独注目、选择和收集某些与这基本心态相协调的意象,而舍弃那些与它不协调的部分。除此以外,这基本心态的趋向还具有「调协」的作用。它能连结起两个或数个不同的意象;也能把散漫、零乱、毫无关联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贯串成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总之,我们可以说,创造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也离不开理智的层面与个人基本心态的因素。
539
创作与灵感
    创造除了上述的理智层面和基本心态的因素外,还有一个经常提及的因素:灵感。灵感是人所公认,最微妙、最珍贵,却又无迹可寻的东西。是人搜索枯肠,也无法获得的一缕灵光。它似乎突如其来,出人意外,如同一位不速之客,飘然而至,瞬间即逝。它并不属于人的意识层面,也不为意识所觉察。再者,潜意识与意识是有分别的,意识层面比较侧重理智的思考、批判和鉴别的功能,对爱恶能加以取舍和限制。而潜意识的评估价值的标准,却全随个人基本心态的趋向。所以此种心态的趋向在人的潜意识中,比在意识中的影响力更强。「意识凭藉理性、逻辑及科学推论来达成结论。而潜意识的心智则是以联想代替理性,以类比代替逻辑思考,以暗示代替证据。」⑤创造的灵感可能来自潜意识的作用,而非真如一般人所说的,灵光乍现,突如其来。它也有其自身的成因和酝酿过程:
    (1)首先,人在日常生活中,透过与外界接触的感官作用,将某些意象有意识地收集、记忆并储存;但也有些意象只在人的知觉下(无意中)被收入起忆中。
    (2)潜意识似乎有它的系统作用性,会自动整理、分类、综合所得的资料,丝毫不受理性的节制。
    (3)某些意象在潜意识的运作中酝酿,不知不觉地完成,达到某种「成熟度」,突破潜意识的层面,涌现于意识层中,遂成为某一想家的中心观念,一般称为「悟」或「灵感」。
不过因为潜意识的活动,常是在人的理智较为松懈的时候更显其功能,所以,一方面其活动较理性的意识层面自由,在想象的领域中,也远比意识层面的活动活跃而丰富;另一方面,这种未受理性控制的想象,有时会显得杂乱无章、零碎、片段和笼统;同时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性。这种想象若不经
540
意识层面的运作和表达,只是一些幻想而已。因此真正的创作灵感是指:把经由潜意识运作后,浮现于意识层面的一些中心观念,再加上意识层的思考、审核,逻辑验证及技巧润饰,然后透过某些家征,系统化地予以表达而成为作品。
 
圣经灵感浅探
圣经灵感在整体启示中的角色
在进入圣经灵感的反省前,让我们略为了解一下,圣经灵感与启示的关系。提到圣经灵感,就不能不谈启示。圣经灵感是从启示来的。可以说,没有启示就没有圣经灵感。关于启示,启示宪章一2说:「启示是天主因祂的慈善和智慧,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并使人认识它旨意的奥秘。」也就是说,启示是天主主动地把自我通传给世界,向受造物披露自己。启示是动态的:启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天主按著人所能领悟和接受的程度,逐步地向人宣示,祂自己的奥秘和对人的计划。启示同时建设了救恩史。从创世之初天主透过一个民族——以色列——的文化、政治和信仰的演进,以言语,以行动介入人类的历史中。以后更藉著耶稣基督——天主圣言,宛如朋友一样,面对面地与人交谈。而天主子更不惜进入人类的时空范畴内而成为人,并且活在人群中,具有与人相同的境况,和类似的生活层次。「祂以自己整个的亲临及表现,并以言以行,以标记和奇迹,特别以自己的死亡及从死者中光荣的复活;最后借着辈派遣来的耶稣基督的真理之神,圆满地完成启示……从罪恶及死亡地黑暗中拯救我们,并使我们复
541
活而入永生。」(启示宪章一4)这样启示借著耶稣基督——启示的中心,在天主对人的计划中有了救恩的事实,天人间也因此得以达到共融圆满的境界。
如果我们说,圣经灵感常是伴随著启示,而且启示是动态的,那么圣经灵感自然也是动态的。不过圣经灵感与启示是有分别的、,启示是天主透过时空,向人自我通传的主动行为。而圣经灵感,却是人面对天主的启示,在圣神的引发下,产生的天人合作的行动。这样的说法并无意减低天主的主动性,只不过在强调,同时有了人合作的一面而已。如此圣经灵感宛如艺术家一样,欣然地以象征性、类比性的手法,把启示的对象、内容、形式、过程,以及天主对人的期待,在信仰的体验下描述出来。这样,我们不难明白,圣经灵感在整体启示中的角色了。圣经灵感的存在因素完全是基于启示。明白了灵感与启示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圣经灵感的中心问题了。
天主圣神如何与圣经作者合作?
所谓圣经灵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非常动态的,是来自圣神的一股动力。因为「圣经灵感」这四个字,实质上已包含了天主与人的合作。也就是说,一本圣经同时有两个作者。天主是作者,人也是作者。这两个作者的合作并非如同世上的作家一般的分工合作;而是两个作家紧密地合作好像一个作者;「心灵」和「意念」如此契合共融,以致人能以文字通传那既富饶而又深不可测的启示。至于天人间如何合作,启示宪章三11指出:「用文字所保存并陈示在圣经中的天主启示,是藉圣神的默感而写成的。…它们有天主为著作者,并如此的被传授给教会。在完成圣经的工作中,天主拣选了人,假借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及力量,以致天主在他们内,并藉他们工作,他们就像真正的作者,书
542
传仅仅天主所愿意的一切。」也许我们可以根据一般文艺创作的灵感酝酿,及表达成书的过程,把圣经作者的心智运作分为三个层面来看:即意识、潜意识和深层意识。
(1)天主圣神与圣经作者的意识(理智层面)
一般文艺创作的灵感,指的是从灵感的酝酿、产生、鉴别、系统、以至表达为作品的过程。圣经灵感就是属于这类的灵感。这样的灵感因为与创作有关,可以称之为「创造的灵感」。创造可分为两种⑥:一是反省的创造,是指在作者有意识的思索下,中心观念发生,然后再以文字表达,几经修改而成为作品。一是直觉的创造,是指作者的中心观念,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涌现在意识层面,再经理智的鉴定、反省、表达而成为作品。事实上,这两种创造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凡是创造都不能没有直觉,也都不能没有反省;所差别的不外是程序的先后、或程度上的深浅罢了。
    圣经诸篇是多元性创作的「综合」。每篇又都可以独立成篇。作者在圣神的合作下,很自然地,也会有这样的创造过程。而且各篇又能互相配合、连贯,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大整体。这又表明了整体圣经确实有整体性的灵感来源——圣神。这里我们只就理智的层面来看个别作者与圣神的关系。在整个的创造过程中,天主圣神与作者同在,祂临在于作者的意识中,与他的心智「一起」运作,不论是在收集资料、想象、记忆、思考、鉴证和表达上,圣神都和作者共融合作,而且一一参与。在意识的层面上,人虽能运用理智把握某些思维,但毕竟人本身是有限的,当面对天主奥秘的启示时,人的一切智慧、想家、判断和理解力…都相形见绌而无所施其技了。因为启示的超越性是人理智所鞭长莫及的。圣神的临现恰如明灯,正好光照了作者的理智,使他有了超然的智慧,明断的能力,理解平常理智所不能明了的事理。如此作者才能正确地把天主的启示表达出来,成为不能错误的真理之言。
543
(2) 天主圣神与圣经作者的潜意识(直觉层面)
    人在面对天主的启示时,不但凭著理性的了解,还需要有一种在圣神内的直觉。即内心的悟(灵感);而使这中心观念出现的却是圣神:是祂透过人的潜意识,使作者产生了平常所不能领悟和觉察的奥理。也就是如此,潜意识在作者的心智中,不分昼夜、永无休止地进行,在有意识或只在知觉的情况下,将收集的「资料」记忆、储存、整理和综合。这些「资料」包括了作者的时代、背景、传承、信仰团体、以及作者自己的信仰经验所形成的各种意象。这些综合的意象酝酿成熟,突破潜意识的范围,必入意识层面,使作者对天主的启示有了一种「顿悟」。这种「顿悟」与一般文艺创作的灵感不同。文艺创作的灵感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性;因为它完全基于潜意识的作用,而潜意识却是人所意识不到的,是理智最不能把握的,也是人最不能自我控制的一面。而圣经作者的「顿悟」,则是基于圣神临在于作者的潜意识内,使圣经灵感有了绝对真理的正确性,成为救恩价值的标准。在此我们已假定了天主圣神临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圣经的写成,完全是基于天主的特殊行为;其行为本身就是启示,整个过程都在天主特殊行为中完成。圣经灵感则是天主特殊的能力进入作者内。⑦也就是说,圣神能在特殊的情况下以其特殊的行动,参与圣经灵感酝酿的过程,也正因如此,天主与人才能同时被称为圣经的真正作者。
    (3)天主圣神与圣经作者的深层意识(神秘层面)
深层意识是人与天主圣神共融的层面,人与天主在其间相遇相通,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体验到人平常所不能体会的「与主同在」。圣经就是人与天主圣神透过深层意识在合作共融中产生的。因为由灵感而来的圣经,从天主是作者这一角度来看,是天主自我通传的文字启示。然而从人是作者的观
544
点来看,圣经则是人对天主启示的回应,信仰的答覆。更清楚地说,启示是在人的历史时空范畴内,天人交往的经验中发展的。这些交往的历史不仅是外在的行动,而且更是内在的体验,并在信仰的最深经验中。圣经作者就在这种不寻常的信仰经验中与天主相遇相触。对启示者天主本身有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爱情,景慕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的情意常是在一个难以言过其实喻的境界,就连作者自己也无法透澈了解。深层意识与意识的分别就在这里:在意识中人可运用各种不同的言语、文字、概念…及象征,表明内心的思想和意念。但在深层意识中,人所体验到的领域常是一个意识与不意识的境界。也就是说,当作者一方面意识到无限美善的天主,那股不能抗拒的爱清力量的时候,想用尽一切方法来回应和表达。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世间没有任何的途径足以完全表露出作者所愿意表达的;更何况还有很多连作者本身都无法了悟的奥秘。
此外,深层意识不像潜意识那样无从捉摸,它是人享有最高自由的领域。因为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他面对天主圣神的时候,完全不受任何内、外因素的左右。况且人能运用他的自由,并非在潜意识,灵感酝酿的阶段,而更在于有意识的取舍抉择。圣经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渴望圣神的临现,神目专注于圣神的启导,渴望以祂的意愿为意愿,完全驯服于祂的指引。就是这份爱情促使他把所领悟的,和亲身经验到的伟大奥秘彰显于世。圣经——这部天人的爱清史,就在圣神与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了旷古绝今的盟约见证。从此天上人间,再没有比这更真实的、更完美的、更奥妙的事;那就是启示者本身启示了祂自己。
545
    以上的探讨是以一种类比性的方式来描述天人间合作的情况。这种类比性的说法确实有它的限度:它只能将某甲和某乙二者的某些相似点置于同一平面上,以甲的现象来比拟乙的情况。若换了另一个平面来看,显然地,二者之间就会产生绝大的差距了。以艺术灵感来类比圣经灵感的描写就是如此。
    从成书的过程来说:艺术灵感与圣经灵感都是人在其基本心态中透过潜意识和意识的作用,将灵感表达成为作品。不过圣经与一般的作品不同,它是天人合作的产品。也就是说,在成书的过程中,天主圣神完全地临在于作者内,完全地渗透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中,使他明白人的理智所不能企及的真理,领悟人凭己力所不能彻悟的奥秘。
    从内容方面来说:圣经与一般的文艺创作不同,圣经的对象是超越一切时空、物质界和理念界的至高无上的天主。它要描写的是天主自我的启示,是唯一而绝对的真理;这是世上任何事物所不足以比拟的。
    从作者本身的体验来说:圣经与一般艺术作品不同,圣经作者的体验是一种天人交往的亲身经验,即所谓「神秘层面」。这种体验直接影响了作者整个人的基本心态和心灵状况,以致作者能在最深的自由中交付自己,作出信仰的回应。
虽然从以上所列的几点差距来看,类比法在面对超越层面的事理时,有了某些限度,但无论如何,时至今日,在人有限的条件下,为了解天主的奥理,借重类比方法,而同时又能指出其不同点和其超越的一面,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546
 
注释
1.  张春申著 圣经与天主圣神的灵感,第26页,佛兰云枢机的解释。
2.  同注一 第三章。
3.  朱光潜撰 文艺心理学,第十三章艺术的创造(一)。
4.  同注三,采自该书的理论。不过作者在该书中表达意象的选择全是基于人的「情感」,笔者以为用「个人的基本心态」更为合适。因为人对意象的选择,常是基于整个人的基本心态的趋向三这种心态趋向的背景,却是来自人的基本需要、价值观、人生观和对人对事的一贯态度。所以绝非「清感」一辞可以涵盖的。
5.  沈锦惠编译 梦与生活,第五章梦、直觉,潜意识。其中「联想代替理性」一语,即本文所引用的。笔者以为该书所提及的「联想」的意思,似乎指的是「直觉」,intuition :因为联想较属于理性思考层面,直觉的说法更合乎潜意识的运作。
6.  朱光潜撰 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
7.  张春申著 圣经与天主圣神的灵感,第32页。
参考书目
(一)   张春申著 圣经与天主圣神的灵感。闻道出版,民国72年5月。
(二)   朱光潜撰 文艺心理学。汉京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民国73年3月。
(三)   沈锦惠编译 梦与生活。光启出版,民国72年10月。
54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