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4号 |
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现况与未来方向 |
张春申
一、传福音的神学基础
二、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现况
附录:中华天主教简史
三、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未来方向
一、传福音的神学基础
这部分仅是把传福音有关的几个名词提出来简单地解释。同时也把那几个名词连贯起来,为使传福音得到一个明晰与动态的理念。以下分为四节.(一)传福音与天国,(二)传福音与耶稣基督,(三)传福音与教会,(四)传福音与时代信号。
(一)传福音与天国
传福音与天国有密切的关系。究竟什么叫做天国呢?天国是天主爱的动力所波及的领域。天国是正义、和平、自由、平等、友谊、宽恕的领域。天国是天主救恩的领域。
天国的建立有一个计划,即天主的救援计划,它逐渐在世界与人类历史中展开;在宇宙万物的运
549
行中隐含著,在人类祖先的摸索中酝酿著,在古老民族以及旧约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以不同的方式逐步启示。虽然历史变迁多端,时而黑暗,冒出抗拒救恩的罪恶、仇恨、战争;时而光明,流露接纳救恩的投诚、交谈、和平。但是天主爱的动力如同一股洪流,推动痛苦与喜乐、焦虑与希望的历史,朝向救恩计划中决定性的日子走去。依撒意亚先知指著那个天国临近的日子高呼说:「那传布喜讯,宣布和平,传报佳音,宣布救恩,对熙雍说:“你的天主为王了”的脚步,在山上是多么美丽啊!请听……上主在万民眼前显露了自己的圣臂,大地四极看见了我们天主的救恩」(依五二7—10)。
(二)传福音与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在加里肋亚公开露面地第一句话便是:“时期已满,天主地国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5)表示那个好日子临近了。对于这个日子,新约希伯来书信说:「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著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祂藉著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一1—2)。耶稣基督传报的天国具有全新的面貌。天主的爱不再全是犹太民族信仰的上主的爱,更不全是希腊哲学或其他宗教所认识的神的爱。祂是耶稣基督的父的爱。天国是天父的国,耶稣基督称祂为「阿爸,父啊」(谷十四36),「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子,身为天主的,祂给我们详述了;(若一18)。在救恩计划展开的历史中,天主经由耶稣基督的生命决定性地完全启示了自己。所以在耶稣传所以耶稣在传福音之初,若翰给他授洗地时候,天主圣神充满了他,又有声音从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 我所喜悦的。”(玛三17)。
由此可知,是天父遣发圣子合圣神,在人类合世界中建立爱的王国,将父子合圣神三位在永恒生
550
命中的爱通传出来。福音是天国临近的喜讯,传福音的根源天主圣三,基础是充满圣神的耶稣基督,在他的生命合行动中,天国决定性的临近。所以耶稣在在纳匝肋引证依撒意亚先知的话,指著自己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因为祂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依六一1—2)。
耶稣传福音,报告天国的来临,宣布天国的宪章(玛五—七),教导正义、和平、自由、平等、友谊、宽恕的要求。祂用比喻来说明天国的性质,也用奇迹来象征天父爱的动力。从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顿时兴起了天国临近的福音,但是同时遭遇到抗拒救恩的愚蠢、仇恨、暴力与凶杀。耶稣为了传福音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显示出天父的爱到极点。祂死后第三天光荣地复活,肯定爱比恨的力量更强。天国临近的好日子在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中彰显了出来。从此这个日子在人类与世界历史的每一天发射出天父爱的力量,它改变仇恨为仁爱,改变剥削为正义,改变压榨为自由,改变战争为和平,改变分裂为合一。这个日子最后将自历史提入永恒,那便是基督光荣来临的日子、永恒的好日子。那时「天主成为万物中的万有」(格前十五28),天国宣告完全建立。
所以福音是天国决定性地完全来临的喜讯,耶稣基督是第一个传福音者,也是传福音的基础,离了祂谁也不能传福音。
(三)传福音与教会
耶稣在世上时便召集十二位宗徒,跟随祂,同祂常在一起,祂赋与他们传福音的能力,派遣他们去宣讲。宗徒和信仰耶稣的男女群众自然而然地集合在耶稣四周。尤其当犹太人渐渐地排斥耶稣时,
551
相信与跟随他的宗徒和其他门徒无形中成为一个团体、一个相信天国已经临近的福音团体。对于这个团体,玛窦福音记载耶稣的话说:「约纳的儿于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给你说:你是伯多禄(磐石),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它。」(玛十六17、18)。
教会是什么?是耶稣死亡复活之后,宗徒和相信耶稣的男女门徒形成的团体,是经验天国在复活的基督内完全彰显的团体,是在五旬节上充满圣神、由伯铎和宗徒领导的团体,是藉著洗礼和分饼礼纪念基督而不断成长的团体,是期待光荣的基督末日来临的团体。它在基督的临在和圣神的推动下,开始在耶路撒冷,继而自耶路撒冷到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到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到希腊和罗马,宣讲耶稣基督,因为天国在祂的死亡与复活中已经来临了。传福音是教会唯一的使命,直到地极、直到世末,直到天国完全建立,它必须传福音。
在传福音的信仰经验中,教会愈来愈清楚意识自己的性质,愈来愈明了这个使命所要求的条件:
(1)它意识自己是天主的子民。所以传福音是走向末日的旅途教会的使命。旅途中它必须继续不断地革新自己。传福音的教会是被福音薰陶的教会,所以它祈祷,它读经,它举行圣事,它磨练自己,参与苦难、死亡及复活的逾越奥迹。
(2) 它意识自己是圣统的共融。所以传福音是所有信者的使命。教会中虽有职务的差别,传福音的使命却是共同的;教会中虽有身分的不同,为福音的作证却是一致的。
(3)它意识自己是基督的身体。所以传福音必须合作,按照各肢体的功用,互相补助,各尽其职,使身体不断成长,在爱德中建立起来。
552
(4)它意识自己是天主的子女,救恩的圣事。所以传福音的力量是来自天父,它自己只是救恩工具。因此它充满信赖,却大胆冒险,因为是天父藉著复活的基督在自己内传福音,所以它成功不归自己,失败也不气馁。
(5)它意识自己是上主的仆人,也是世界的仆人。所以传福音不是寻求自己的意旨,而是天主的旨意,是为人类服务,不是「主宰」、「管辖」。它在罗马成为罗马教会,它在希腊成为希腊教会。它欢迎人信仰受洗,加入自己服务的行列,但并不挂虑自身的扩大。
(6)它意识自己是圣神的初果。所以传福音是在天主圣神早已隐含地临在的人类各民族中。为此它会发现在人间的真实的、高尚的、纯洁的、可爱的一切。它会与文化交谈,甚至学习,不过它肯定基督在自己内贼与生命,更丰富的生命。
(四)传福音与时代信号
传福音不能脱离根源与基础,同时也应当适应环境的变迁,这样才是在不断革新中传福音。但是回到原始教会的经验,适应时代环境的变迁,不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是综合为一的行动。传福音不是复古运动和时髦主义的两极化,而是在时代信号中宣讲耶稣基督,传播天国临近的福音。
人类和世界的历史不断在变迁。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殊的现象。近代历史中,在思想上著重主体,在方法上注意实证,在科技上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性上强调理性、自由、平等,这一切都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当代历史中科技的新发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与时空缩小的世界同时并立,这也都是时代环境的变迁。按照梵二大公会议的思想,基督是人类与世界历史
553
的主宰,教会应当在环境变迁中辨别来自时代的信号,亦即来自天主的信号。所以传福音必须对应性地答覆人类与世界的新问题。一方面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与传福音的根源与基础密切相接,如此教会在环境的变迁中,发现天主在时代中的信号,因而在复活的耶稣基督内对应性地传扬天父爱的福音。所以自根源与基础而论,只有一个福在,但是自历史的演变来观察,却衍生了许多不同的传福音的名词,和与传福音密切相关的事业。不同的传福音的名词有宣讲、教理解释、作证、传教、福音前导(pre-evangelization)、适应、本地化、建设地方教会、宗教交谈等等。不同的与传福音相连的事业有接待旅客、施舍、移风易俗、开办医院、慈善工作、教育、发展人性、解放、促进正义等等。
二千年来,由于天主子民自己生命的旺盛或堕落,由于环境的顺利或逆阻,由于聆听者心灵的开放或封闭,由于传福音的方法的适时或失调,最后也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教会写下了它传福音的历史;同时它也在历史中反省、检讨、评价、修正,创新自己的使命。天主教在台湾,三、四年来正是在做这一个工作!福传大会该是台湾教会反省、检讨、评价、修正、创新自己使命的时机。
二、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现况
——附:中华天主教简史
自一九四八年以来,天主教在台湾的传福音,大概可以分为两期。「四十年来,台湾教务由发芽而茂盛,由茂盛而衰落」(中国主教团一九八六年十月廿八日牧函)。两期分界的客观因素,普遍都视经济起飞最为重要;「台湾社会经济繁荣,道德衰落,物欲盛行……」(同上)。第一期自一九五
554
O年至一九七O年,可以称为「茂盛」期,台湾天主教快速成长的最大原因,「是有利的政治因素,社会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大陆教友及神职人员大批迁移来台,以及大量山胞的皈依。其次是天主教在台湾谋求稳定成长的时期内,有社会救济及教育工作方面的贡献,吸引了许多教友」(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2,一九八七年,中国主教团传教委员会编印。以下简称「现况」)。第二期自一九七O年到现在,可以称为衰弱期,「至于导致发展停滞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宗教需求下降,中国文化持续性对西方宗教之抵制,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之阻碍,以及迁移上的损失等」(「现况」2)。现在我们便针对第二期,集中讨论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现况。分为四节:(一)传福音的衰弱迹象;(二)传福音的外在环境;(三)传福音的教会团体;(四)传福音的方法。
这部分的目标是说明天主教自一九四八年以来,在台湾传福音的第二期:「自茂盛而衰弱」的境况。但首先必须提出一条神学原则。传福音的根源是天主圣三自己,教会只是工具。传福音的盛衰,严格而论是属于天人之间的救恩领域,因此极难断定。但另一方面,天主圣三派遣教会传福音,天天与它同在,教会真实地参与了传福音的工作。因此它所处的环境,传福音遭遇到的阻碍与困难,以及有利的条件,甚至教会团体对传福音的投身与否,都成了研究的对象,作为传福音盛衰的解释。这便是神学上一条简单的原则所说的:「恩宠并不脱离人性与自然」。事实上,人们往往也根据进教领洗者增减的数字、主日进堂教友的百分比,与领受忏悔圣事的次数、社会大众对教会及对神父修女的观感、天主教思想普及的程度等等,来衡量传福音的盛衰。我们也是在这条神学原则下,简介台湾天主教传福音的现况。其实对此,主教团传教委员会编印的「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已经非常详细地包括了许多的资料。我们能够做的便是抄录及抽用一些容易看出现况的资料;偶尔加上几句说明。
555
(一)传福音衰弱的迹象
下面列举一般视为传福音衰弱的迹象:
(1)教友人数:台湾天主教在一九七O年,教友数目达到最高装,此后十余年间,教友的增加率跟不上一般人口的增长率,而且在十年中教友人数流失了百分之十。当然流失的教友仍然是教友,极大部分应是迁入都市与工业区之后,一方面在迁出地的堂区除了名,另一方面却不在迁入地的堂区登记,以致流失如此之多(「现况」1,2)。
(2)慕道人数:大陆逃亡潮之后,天主教快速成长。但是最近十余年间,慕道人数增长率极小,停滞不前(「现况」1)。
(3)教友对信仰不够热忱:普遍说来,我们的教友的信仰生活不健全,太注重物质的享受,这也意味着福音并未得到回应(「现况」41)。
(4)冷淡教友的疏离:近年来教友不参与弥撒,不参加堂区工作与活动,对教会冷淡的情况也愈来愈普遍。虽然疏离的原因很多(「现况」108—109),但是混统说来,与传福音音的未能针对社会生活新问题、适应环境变迁有关。
(5)天主教传福音不普及:在二七二个非教友的访问中,其中百分之三六点三的人接触神父修女次数根少,百分之五十点五的人完全没有接触。如果现阶段的台湾天主教宣讲福音,主要是靠神父修女的话,那么清楚显示出它并不普及。(「现况」116)。
(6)天主教尚未深入社会:在一O六九个非教友访问中,竟有百分之二四点九的人不认识天主教。
556
这就一个面积不大,传播工具又是如此发达的岛上说来,已是一个值得「惊讶」的事了;看来向外传福音还不够注意社会幅度(「现况」119)。
(二)传福音的外在环境
自一九七0年以来,台湾天主教进入传福音的衰弱阶段。究竟有什么困难呢?不论神父、修女、教友领导人或一般教友,对此答案非常相似,下面按照困难程度的重大性按次抄录五个:1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听福音,2世俗化太重,3抵不过民间宗教,4教育界的气氛不谈神、宗教,5外教人不理(「现况」27)。
这五个困难与一九七O年以来台湾社会环境的变迁密切有关。一般说来:(1)经济快速成长;(2)民间宗教的复兴;(3)封闭的人文主义的加强(「现况」131),是变迁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1) 经济的快速成长:自从一九七一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之后,国家孤立于世界政治舞台上,为了争得生存立足之地,于是政策性地全面推动已经起飞的经济发展。这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改变了社会型态,产生了工业化与都市化;人口与家庭;文化与教育的种种问题,也构成了传福音的困难。
工业化与都市化使人人忙碌紧张,逐渐失去与人沟通的耐力,人际关系变得肤浅与公式化。交往的动力往往在物而不在人,人间来往充满功利主义。「时间就是金钱」,而金钱的价值便是都市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物质享受。享乐主义动摇了伦理观念。怪不得教会人士认为传福音的困难是「大家都忙,没有时间听道理」、「世俗化大重」(「现况」145)。至于教会中的疏离与冷淡,也该是功利主义的
557
后果。
工业化与都市化同时造成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产生人口集中、拥挤、交通混乱等等都市现象人口密度过高,就业压力日增,对于教友的正常信仰生活,以及对于非教友的追求宗教价值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现况)167)。其次,为了控制人口成长,政府推行家庭计划。一九八。年台湾的核心家庭占百分之五二点六,主干家庭占百分之三三点六。可见传统的家庭结构已大为改变,这对于信仰生活的教育、福音的传授、圣召的培养都有影响(「现况」173)。不过为整个台湾天主教会而论,教友人口迁移,对传福音的负面作用极大。首先迁移中许多教友失去联络,而且那些都该是青年或年轻夫妇。因此留在乡村原地的教友大部分是老年人与稚童,这使偏僻地区的教会失去活力(「现况」168)。
教育与文化在经济为主的政策下,也染上功利主义的色彩。三十年来,由于政府及民间大量投资,教育数量方面进展极大。但是品质方面却有待改良。目下教育受到升学主义的笼罩,教导出来的学生普遍地急功近利,想抄捷径,作表面功夫,不求实际。而教育制度之限制个人潜能发展也是常为人诟病的话题。至于高等学校教育也在经济发展计划下忽视伦理、人文、团体、社会道德教育,因此唯理、唯物、无神思想极为浓厚(「现况」186)。在同一方向下,台湾的文化也走上庸俗化、商品化,造成「文化危机(「现况」194)。总之,教育与文化之缺少理想与精神幅度,该是接受福音。的重大阻碍之一。
(2)民间宗教的复兴:民间宗教又称为通俗信仰或常民信仰。台湾地区的民间宗教虽然历经变迁与调适,仍不失为中国传统宗教的延续。一般而言,民间宗教没有教主、专职祭司团、入教礼仪等等
558
规范,因此信徒的组织较为散漫;但像「神明会」与「主祭团」等组织,相当有效地将宗教与世俗混合为一,不只维持信仰活动,而且又兼管财务(「现况」208、211—215)。
台湾民间宗教在日据时代中期,由于日人强制人民奉祀神道教,活动受到压制。但光复之后,寺庙应运而兴,随著社会经济的繁荣而有不断复振勃兴的气象。所以一般视为传福音困难之一是「抵不住民间宗教」(「现况」223),但同时不免要问:为什么在经济快速成长中天主教反而衰落呢?原来台湾民间宗教的教义混合儒、释、道、巫的流俗因素,普通著重的是形体与物质需要的满足,日常生活的安定,人伦形式的维持,因此道德要求不高,宗教精神不深。这在急遽变迁与讲求实用的社会更易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反观天主教的教义,虽然并不忽略物质生活,但是总以基督的逾越奥迹为中心,而且某些婚姻与家庭的诫命,以及教会之规矩,使功利观念较重的人不免退避三舍。
(3)封闭的人丈主义的加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不论科学主义或新儒学中某些派别都有封闭的人文主义的倾向。简单说来,或者以宗教为迷信,或者以人性的光辉、爱、同情、和谐……代替宗教。过去在现实生活不稳定时,思想界不易活跃。但近二十年来,经济繁荣,生活安定,封闭的人文主义在思想界势力极大,对任何宗教而论都极为不利(「现况」191、192)。而基督宗教自五四以来,更因被视为洋教之故,特别遭受人文主义的排斥(「现况」119)。
本节综合性地讨论了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外在环境,以及遭遇到的阻碍与困难,不过我们也得承认外在环境同时也含有一些有利于传福音的条件。比如经济成长使国民收入增加,因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自由地应用。教友信仰的品质较前提高(「现况」38),看来这也与生活安定有关系。工业化与都市化改变家庭结构,使核心家庭大为增加,这为教友家庭有利于善度信仰生活,为非教友家
559
庭容易接受福音(「现况」173)。至于教育在数量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自然将知识水准提高,这为天主教传扬福音而论也有积极意义,因为天主教的信仰一方面注意信证,使人发现信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重视信仰的合理解释,这为寻找人生终极问题答案的知识分子,的确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事实也证明,在衰弱的现况中,加入教会的新教友多数是都市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三)传福音的教会团体
虽然传福音根源上是天主的事,但是耶稣自己拣选了宗徒,进发他们往训万民(玛廿八18—19),祂说:「庄稼固然多,工人却很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玛九37—38)。梵二大公会议又说:教会本质上是传福元的团体(教会传教工作法令2号)。所以介绍台湾教会的现况时,不能不检讨一下传福音的团体。我们分作四点:(1)团体的形象,(2)团体的神修生活,(3)团体的人力与物力,(4)团体的机动性。
(1)团体的形象:目前台湾的神父形象较十年前为差,而修女形象较前为好,但社会大众仍相当尊重神父和修女(「现况」36—39)。教友的教育程度或素养已与他们的信仰品质一同提升。一般而论,教会的形象都还令人满意(「现况」摘要报告17—41)。
(2)团体的神修生活:所谓形象指的是给人外表的印象,如果进而探讨台湾教会的神修生活,那么九百八十七份来自神父、修女和教友领导人的问卷答案中,有百分之十四点四的人以为传福音进展缓慢的原因包含:教友在生活上没有立下好榜样,传教员缺乏传教热忱,和生活过于世俗化,以致生活无法为基督作证(「现况」摘要报告17,41)。
560
(3)团体的人力与物力:有关台湾教会的人力,神父的看法相当一致,目前教会内堂区神职人员大多趋于老迈,有些神父行走不便,自己无法与更多的人接触。而乡村偏僻地方,堂区内多是老人和幼童。同时堂区经费短绌,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传福音工作欲振乏力(「现况」50)。教友领导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认为教会的经费有限,基层的教会组织常感经费不足(「现况」59,27),这在大都市中情形较好。
(4)团体的机动性:台湾教会直到现在,传福音的方向通常是依赖神职人员。但不论神父、修女或教友领导人,都认为神职人员缺少机动性,不积极寻求新的传福音方法。国籍神父认为主教团应更加积极地鼓励与推动传福音工作,外籍神父批评台湾天主教大被动(「现况」50)。修女们认为太多神职人员并不积极,有魄力地从事传福音;也不敢冒险突破原有的方法(「现况」56),他们中有些人嫌主教团与地方教会距离太远,与大多数教友疏离,使教友感到自己是教会的旁观者(「现况」54)。有些教友领导人认为,教会过分保守,缺少冒险精神,跟不上时代,传福音的观念不够活泼,无法接近实际生活(「现况」59)。
根据上面四节,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台湾传福音的教会团体的现况。
(四)传福音的方法
所谓方法,这里只指将福音传给个人或团体,文化或环境的方法,并不包括上面已经提过的传福音的神修生活。教宗保禄六世在「新世界中传福音」劝说中曾经提出生活见证、宣讲、讲道、要理讲授等等方法(40—48号)。自台湾教会的机动性来看,它的传福音方法是相当传统与静态的,意思是
561
说,它没有足够地随著环境的变迁而不断适应。因此教会目前最大危机之一是传福音方法与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文化脱节(「现况」42),所指的中国人当然是「现代」中国人。于是对传福音方法最为平常的批评是礼仪不受接纳(「现况」64),教义过于理论,深奥难懂(「现况」.50、64)。同时普遍地指出教友生活无法作证,这该表示在现代环境中教友的信仰并不发生作用(「现况」64)。
至于本地化问题,大家著重的是人类学意义下的文化,不是社会学意义下的文化,虽然二者也具有关系。对于本地化,神父、修女及教友领导人的意见有反有正,但是大家以为突破传福音困境的最有效办法还是使福音、礼仪、教会制度与现代中国文化结合(「现况」29)。恐怕不少人关怀的教会中「语言困难」、「不懂台语」,也与本地化有关(「现况」52、57、60)。
另一方面,自从经济起飞,都市化与工业化以来,台湾教会的传福音方法,看来尚未配合环境的变迁,最为大家所注意的是对于五百万劳工的传福音非常不够。对于占全省人口百分之七十五点五十九的闽南语本省人的传福音也同样地非常不够。于是产生了天主教传福音不普及、尚未深入社会的现象(「现况」116、119)。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极大多数的神父、修女及教友领导人,认为突破传福音困境的最有效办法之一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以及走入社会参加服务工作(「现况」29、43)。
小 结
根据「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我们扼要介绍了台湾天主教传福音的衰弱迹象与其外在环境;传福音的团体与其所用方法。这样的介绍虽有客观的价值,但是也能由于此研究假定的观念和应用的方法之不完备,有些相当重要的现况能够忽略掉。再者这次研究无法不给人相当消沉的感觉,好
562
像台湾天主教现况中积极的因素很少。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有利于未来传福音的因素也有不少。有的在上面已经指出,这里还可以加上一些:譬如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中,物质文明发达,极大多数的非教友,认为需要宗教,宗教为他们很有帮助,有半数受到访问的非教友希望多了解天主教(「现况」135),这也证明物质无法满足心灵的空虚。再者,教育水准普遍提高之后,由于天主教信仰注意配合理性,因此它更受高水准的人之欢迎。其次,在传福音的团体方面,无论如何,天主教的印象令人满意。尤其台湾教会的修女,平均年龄不高,国籍修女占大多数,教育水准逐渐提高,神修培养也普遍注重,为台湾的传福音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平信徒中也有部分对于教会传福音工作贡献极大的领导人。至于在传福音方法方面,在教外人眼里,天主教是一个做了很多慈善工作的团体,教会学校给人印象尤其深刻(「现况」135)。以上种种未尝不是台湾天主教现况中健康的一面。
附录:中华天主教简史
按照耶稣基督的指示,初期教会在圣神降临之后展开了传福音伟业。自耶路撒冷开始,不久便广扬于全犹太和撒玛黎雅,继而进入小亚细亚、希腊以及罗马,遍及欧非各地。
远在十三世纪,义大利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第一个将基督的福音传入中国。孟氏三十余年的辛劳,播下了福音的种于;去世时(一三三八年)全中国大约已有五万名教友。后来方济会继续遣人来华。一三六八年元朝灭亡时,天主教教友跟著元帝一并离去。看来这次在中国的传福音,主要对象是蒙族同胞,所以全国并未留下重要遗迹。
十六世纪当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大帝国向全球各地殖民时,传教士也接踵而至。初创的耶稣会即派方济·沙威,先到印度,然后在东亚传福音。一五五二年方济冒险到达广东外海的上川岛等待登陆中
563
国,惜因心力交瘁而死。此后三十年间耶稣会、道明会、方济会、奥斯定会的传教士都有尝试,但都不能久留中国。
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居留,一年两次且能到广州贸易,于是澳门成为东方贸易中心,也成了远东传教土的根据地。直到一五八三年九月十日,利玛窦和罗明坚二位耶稣会士到了肇庆,获准建堂定居,从此奠定了在中国传福音的基础。利玛窦在西方受过一流的培育,来华之后学习中文,熟读经书。最初不能公开传道,但欧洲带来的新奇物品引起大家的惊叹,因而国人大开眼界。利神父于一六O一年得进北京,呈上贡品,奉命留居京中。从此著书立说。其时耶稣会及其他修会陆续往中国遣派会士。一六O八年全国已有教友二千多人。到明朝末年,除云南、贵州外,福音传遍各省,并且深入宫廷,教友数目已达十五万人。
清代三百余年中,天主教在中国传福音历经变迁。初期由于汤望神父任钦天监之职引起嫉忌,杨光先诬告西洋神父传布邪教,一场教难从此开始。康熙继位,教难始平。传福音事业再度发奋。康熙皇帝英明能干,重用传教士讲授西方学术,天主教会一度大展宏图。但中国教会礼仪问题之争,失去了大好远景,康熙皇帝在一七二一年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全国教友数字立刻骤降。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得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保护,在传教之恶劣环境中继续前进。一九O七年清朝末年,全国有教友一百多万人。
台湾早在明朝,即公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玫瑰省道明会神父马志烈(B. MARTINEZ)
等五位神父在基隆和平岛建立第一座圣堂。当时西班牙军队占领台湾北部,道明会传教士在原居民(高山族)中传播福音。胃险犯难,谆谆教化,十六年间已有四千人受洗。后来在一六四二年荷兰人自台湾南部北上,传福音事业因传教士被逐出而中断二百年。其间虽有道明会与耶稣会神父偶居台湾,亦仅昙花一现。鸦片战争之后,于一八五九年道明会郭德刚及洪保律两位神父再次来台。洪神父不久因病去厦门,郭神父则在台湾奋斗十年之久,刻苦耐劳,竭尽心力,足迹遍及台湾南北,成立五个传教中心,堪称天主教台湾之功臣。他在一八六九年心身过劳不得已离别台湾,一八九五年在马尼拉去世。此后道明会士在台湾南北,任劳任怨,主持教务,直到日本割据台湾(一八八五年),只有三四三八名教友。台湾教会自始隶福建厦门监牧区。一九一三年教廷宣布台湾教会成为监牧区。第四位代理监牧为道明会培植的第一位本地神父徐敏正神父。徐神父在一九四八年离职时,台湾有天主教友一万三千人 。
一九四八年大陆政权易手之后,迄今已有四十年。中华天主教会在大陆变化多端,层出不穷,可由罗渔与吴雁编著的「大陆中国天主教会四十年大事记」(辅仁大学出版社)中略见一斑。同一书中有关在台湾的大事,亦有记录。
564
三、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未来方向
为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指定未来的方向,这是福传大会的工作。这个工作在过去三、四年来已在逐渐进行。一方面著力于对「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另一方面自教会各界发表的「福传心声」,归纳成的十二提案可说是未来方向的草稿。当然最后必须经过福传大会代表在会议前的研究,在会议中的讨论与表决。我们现在只是以「现况」与「十二提案」的内容作为出发点,根据在梵二大公会议光照下的当代教会学与传福音的神学,为台湾教会传福音的未来方向,原则性地提出几个指标,作为福传大会的参考。下面六节我们以为是值得注意的:(一)整体性的传福音,(二)动态性的传福音,(三)涉世性的传福音,(四)多元性的传福音,(五)降生性的传福音,(六)全面性的传福音。
(一)整体性的传福音
传福音是整个教会的使命,教会是天主子民的圣统性共融,所以必须整体性地传福音。讨论之前,不能不再三肯定天主子民的基本平等,所有子民都是天父的子女,基督的兄弟,彼此应当互相尊重,互相亲密。不过在教会整体中,设立不同职务和不同身分,这是相当基本的差别。教会中有一般司祭职与圣统司祭职;有在俗的平信徒与献身生活者的差别。在传福音的同一使命上,不同职务互相补充。圣统司祭职在礼仪中主祭,在教会使命的训导与治理方面象征与维护一体。而一般司祭职,或者按照自己的身分与能力,或者按照自己的职务与神恩,参与教会唯一的传福音使命。由于职务与身分的差
566
别,所以必须注意整体性的传福音,我们可以称之为基本的整体性。在传福音工作中分层负责,同时互相补充,合为整体。
有关这个基本整体性的必需,台湾天主教有三点值得反省:第一、圣职,尤其主教团与地方教会,以及传福音工作之间的距离(参阅二,(二),(4))。第二、圣统与修会之间的合作问题(参阅提案四)。第三、教友在未来传福音中与牧人的共融(参阅提案一、三)。
整体性的传福音是一个需要,同时也是一个神修。教会中的职务不能如同外邦人的「主宰」与「管辖」,而是「服事」(谷十41—45)。所有神恩都是为了「建树基督的身体」(弗四12)。因此「各肢体互相关照」(格前十二25),互相支持,互相作建设性批判,互相为对方著想。
除了基本的整体性之外,教会传福音也要求实际的整体性。大至教区与堂区,小至不同的善会与组织,甚至在不同职业中的教友,在固定的使命与工作上,都该有一个教会的整体意识(参阅十二提案中不少提案,如提案六、七等)。
(二)动态性的传福音
传福音必须适应时代环境的变迁(参阅一,四),注意时代信号。自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打开教会的门窗,观察世局的潮流,在时代信号中,寻求天主对教会之要求以来,梵二大公会议也再三朝著同样的方向上定教会该在变迁加速的环境中,动态性地传福音。虽然教会在历史中,经常受到天主圣神的推动,按照时代需要,将传福音的内容与方法,推陈出新地有所适应。不过也有些时代,由于教会自身缺少改革,对时代需要缺乏敏感,因而丧失传福音的大好时机。而今日世界变化加速,动态
567
性的传福音尤其重要。
为台湾天主教而论,这个观念在未来传福音时该是当务之急。教会缺少机动性已是多方面关怀的问题(参阅:二,(三)(3)),它传福音的方法尚没有足够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适应(参阅二四)。动态性的传福音今天已经成了一个神修课题,它不能只依靠一些先知性人物的直觉来推动教会适应时局,也不能草率地随兴构想。动态性的传福音要求教会团体心灵上的自由,不固步自封,不受任何政治上的或者经济上的意识型态所控制。积极而论,它只愿光荣天主,按照耶稣的标准去传福音。它不为任何特殊阶段的人工作,只是「优先地为贫穷人」而献身,但也不排除任何人与团体。动态性的传福音要求教会团体认知上的正确,它收集环境变迁中的资料,甚至有时假手专业人士的科学性研究。它尽量客观地分析与认识环境。动态性的传福音要求教会团体信仰中的行动,它在读经与生动活泼的礼仪中培养自己与天主同感(参阅提案九),因而在福音的光照下,分辨、判断时局的变迁,然后决定随从天主的旨意向环境中的个人与团体传报福音、采取行动。但是这尚未完毕,动态性传福音要求教会团体,对自己的抉择与行动,继续反省、评估、修正。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信号常常藉著变迁而前进,因此传福音常常是动态的。
台湾天主教未来传福音必须是动态的。这要求教会中任何单位,任何机构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动态世界中的信仰团体,也不断在能力范围中,按照时代信号,针对环境变迁而传福音。事实上,台湾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正在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中,自由化,民主化的声浪如此普遍,不容教会不迅速地在新环境中改良自己的团体,也改良它传福音的工作。
568
(三)涉世性的传福音
在第一部分:传福音的神学基础中有三个与传福音有关的名词:天国、教会和世界。过去和当代在阐述三个名词之间的关系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念。
第一种观念似乎以教会为中心:天主的国,天主的救恩已在教会中实现,有些神学家甚至视天国即为教会。至于世界是在救恩的领域之外。教会传福音便是归化世界上尚未得救的人,使他们相信—、领洗加入教会。传福音好像是把世界上的灵魂,引入教会。己的怀抱。所以一直有人高唱「教会上外没有救恩」。即使神学家为了对于天主普救众生的(弟前二4)有一个交代,而承认天主仍旧有祂特殊的方法,拯救那些在教会之外按照良心生活的人口不过基本上这不是正常的得救之道。
第二种观念似乎以世界为中心:天主在基督内的救恩自起初便由圣神的能力普施于世。教会的确是基督与圣神特殊临在的团体,因此称为救恩的圣事。不过它的使命是在世界中传福音,报告人类天国在基督内决定性的来临。这个救恩早已影响了世界。的确它拥有许多圣善的因素,但同时它也罪恶丛生?于是教会的传福音便是称扬世界上已有的救恩之痕迹,同时宣告时间已满而应有的悔改。教会在世界中与世界一起迈向基督救恩圆满的日子。
第二种观念便是我们所说的涉世的传福音。教会以上主仆人的身分服务世界。它在服务时所注意的是世界的需要。它以先知性的言语震撼世界良知—认识福音的要求。如同梵二公会议的收职宪章的方向,它注意世界所有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教会在世界中,如果有人愿意加入自己的团体,它会喜欢地接受,因为它需要为福音作证的成员。如果加人自己团体的人不多,它也不焦急不安;
569
它让天父决定吸引谁,什么时候吸引。
涉世性的传福音对未来台湾天主教的传福音可能有重大的政策上的改变。事实上,极大多数的神父、修女和教友领导人,认为突破现在传福音的困境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走入社会参加服务工作(参阅二(四))。这样能普及地传福音—深入社会(参阅二5,6)。一些至今尚未注意到的人群将成为教会关怀的对象(参阅二(四))。
这一改变当然首先是观念上的,但是也是一个神修。上主仆人的心态接受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自己撒种,别人收割」的坚忍,都要求传福音的团体在神修生活上新的动机、新的态度。涉世性的传福音尤其需要教友,他们将在社会中影响,在世界中改造(参阅提案一)。其实今日台湾教会的许多工作实际上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参阅提案十、十一、十二)。
涉世性的传福音不该使教会世俗化,相反,它要求教会更加跟随耶稣基督。基督是它的道路,但是基督是降生成人,与世界密切相连的圣言,于是人类也成了教会的道路。
(四)多元性的传福音
多元性的传福音是前面三节应有的结论,由于传福音者的职务与神恩的差别,由于传福音的环境的变迁,由于传福音的领域是包罗万象的世界,传福音的内涵与方法自然是多元的了。我们只是提出几个重点,指向一个富有创造的多元性。
按照教宗保禄六世的「在新世界中传播福音」劝谕,福音的内涵有主要和次要的区别。我们分别简单说明福音的内涵,传播的方法以及多元性的可能范围。
570
福音的主要内涵是天主的救恩、超性与永远的生命。的确,在圣经与教会的字汇中,尚用其他的名词来代替,但是所指的内涵应是相同的。这是天主圣三赋与的永远生命,现在已经开始落实在信者身上,直到基督末日来临,而进入永恒。这个主要内涵是天主启示的核心,牵涉到所有的信仰真理。因此在表达上是多元的,针对不同的听众必须寻找适当的言语(参阅二(四))。台湾教会水准提高,教友信仰品质加强,福音内涵的真谛、与其信仰的基础需要推陈出新地解释,才能满足人心的渴望(参阅二,(1);二,小结)。由此可见,教友培育、修院培育及现职牧人的持续不断的培育之重要(参阅提案一、二)。
至于传播福音主要内涵的方法,传统的是生活见证、宣讲、讲道、要理讲授、礼仪与圣事。而在台湾现在情况下,合一运动与宗教交谈也是被承认的(参阅提案八)。这些一方法本身都非一成不变,而是能不断适应的。譬如今天大家都建议应用大众传播媒体(参阅二、(4))作为传福音的方法。
不过,上面所说的一切,教会团体不能当作现成的样品,偶尔调换应用,这将反而成了束缚与枷锁。多元性的传福音应是富有创造力的。福音的主要内涵常能对客观的对象、环境的变迁创造新的表达。至于传福音的方法更能发现新的形式,满足动态的要求。
福音的次要内涵是救恩接触到的人问之正义、和平、自由平等、人性福利。教宗保禄六世的传福音劝谕中,综合地称为人性之解放与发展。解放是消极的反对剥削、杀戮、奴役、赤贫;发展是推动人性,使物质与精神上的潜能得以实现。这个内涵落实在教会的与福音相关的一切工作中。工作可以视为推行次要内涵的方法。不过工作之外,教会还需要以先知性的言论来表示福音的理想,有时不能不大声抗议与谴责。
571
台湾教会有关这方面的传福音也有草案曾经提出(参阅提案十一),它的多元性也相当显著。同样的,福音接触人性层出不穷,时常出现新的问题,多元性的传福音也该是创造性的。未来教友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能是非常大的。
(五)降生性的传福音
天主圣言成为血肉,真实地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祂具体地吸收了犹太人的文化与宗教,透过向自己民族的传福音而普及人类。因此教会的传福音也应当如同基督一样,落实在一个具体文化中。这便是当今教会中常说的本地化。有关这个问题,台湾教会中虽然意见有正有反,不过大体上是被接受的(参阅二、四)。不过在本地化的理念中,文化一词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社会学的文化它包括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社会学观点下的「文化」,指的是一般所说的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它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然而它所含有的思潮、意识型态也对政治和经济发生功能。今天教会中不少地区的传福音本地化,便是针对社会学意义下的「文化」,为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提出福音的理想,推动教友创造一个「爱的文化」。这个意义下的传福音本地化,几乎与上节中的福音次要内涵相等,只是更加显出地区性与地方教会而已;
不过在台湾教会中,文化的意义更是属于人类学的。文化指的是潜伏在生命中的基本型态,关于人与天主—、人与人、人与世界;关于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于人对现世、人对来世的种种态度.而这些态度又是结构性地呈现出基本的型态,文化在历史中发展、成长、转变而到今天.它具体落实在文物制度经籍典章中,它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胆合福音的因素,也有违反福音的因素。
572
本地化的传福音看不能不吸收文化,建设地方教会,也不能不向文化挑战,而期待一个「爱的文化」出现。
两种对文化的理念确有差别,但也有关系。降生性的传福音在任何意义下,毫无疑问该是未来台湾教会传福音的方向(参阅提案八、十一)。教宗保禄六世在他的劝谕中,特别提出传福音不只是指向个人、家庭(参阅提案五)与团体,而更应指向文化。人生活在文化中受它薰陶,也几乎受它控制。在一个无神唯物的文化中,人很难实行信仰与精神的生活。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见到台湾教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三个不利因素(参阅:二,(一)(1)(2)(3))三者可说都与文化有关。天主教在台湾未来传福音,怎能不先面对这些基本的因素作一番反省呢?在一切传福音工作中,怎能不先假定这些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关于本地化的传福音有三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文化都是在时空之中,是个别的、特殊的。但是它同时应当开向世界与人类,因为文化是人的产物,人类基本上是一体的。为此自文化角度而论,提倡本地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该与其他文化、或次文化共鸣的。第二、本地化传福音是一件教会性的工作,不该由政治来支配。本地教会的建设与大公教会之共融,是一件事的两面。第三、根据文化的意义、教会的意义,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的本地化是文化的发扬与教会的建设、是沟通与共融。内全面性的传福音
573
全面性的传福音与降生性的传福音是相连的。这次福传大会为天主教在台湾传福音,检讨现况,策划未来。虽然这是台湾教会的历史性大事,同时它不能不是大公教会中的重要事件,因为台湾教会 与大公教会是一个共融。事实上代表大公教会的罗马教宗和他的代表无形地和有形地临在我们中间。我们传福音的复兴,影响基督身体—教会的生命。
另一方面,台湾天主教会的生命与行动,神修与传福音,与大陆天主教、港澳天主教、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友团体息息相关。由各处来的代表在福传大会中,藉著他们的临在与参考,表示我们在文化上同根,在信仰上属于一个教会。而这次福传大会决定的政策与工作,不只对于台湾教会自己,而且必将全面地对于中华文化区内的教会有所影响。
结 论
有关天主教在台湾未来传福音的方向,我们已经原则性地提出了几个指标。但是这必须传福音的团体去完成。所以最后不能不强调这方面的重要。事实上,不论在现况的研究中,以及十二提案中,都已非常清楚地表示出来了,我们亟需年青一代的圣职人员与修会人士,因此推动圣召与培育(参阅二、(三)3;提案二、五)将是基本的工作。我们需要充满圣神的传福音团体,于是神修生活的复兴(参阅二、(三)2;提案二)、家庭团体的建设(提案五)、各种善会的培育(提案七)、修会生活的兴盛(提案四)、堂区的礼仪、祈祷、信仰生活的加强(提案六;参阅二、(一)3、4)都是传福音的教会培植自己的工作。中国主教团为了福传大会之准备,每年牧函中呼吁的祈祷、读经、修养、斋戒等必须成为持久支持传福音的动力。当然,未来一切是在天主上智的照顾之中,「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主(格前三6)。
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