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0号 |
小型教会团体的成长 |
特点、步骤、危机
詹德隆
今天作此演讲,我个人扮演的是催化员的角色。催化员常在团体中帮助团体的生活及反省;鉴于各位在过去都有著相当丰富的信仰团体生活之经验,故愿藉此讲题催化诸位多年来的体验,并帮助各位在团体中所作的反省。
引 言
此处所谓的小型教会团体,通常是指一个不超过几十人,可以在一个普通家庭里聚会的团体。不过,若团员仅有七、八人亦未尝不可。
这个小型教会团体,既非家庭,也非一般所谓的本堂;它是由一些个人或家庭所组成,且通常附属于本堂;不过,其成员也可能来自各个不同的堂区。
它是「人」的团体,同时也是「信仰」的团体,因此可以分别从「人」的平面和「信仰」的平面上来研究:
一、从「人」的平面看
这样一个成员不多的小型团体,假定其目标在成为一非形式化的真实团体,那么它该有那些特点?其成长步骤如何?又,若用「小团体心理学」来分析,于一般情况下,它将有什么危机或问题产生?
二、从「信仰」的平面看
小型教会团体之所以成立,理由之一,乃因其成员有共同的信
+179+
仰。如此一来,信仰的因素对整个团体的性质、发展和功能有何影响?有何特殊结果?其与个人或大团体(如本堂)的信仰生活及福传有何差别?对此,我们将以小型信仰团体的特色、团体中的冲突和解决之道来加以说明。
此外,对于一个小型的「信仰J团体,我们无法单就「团体心理学」来了解,而必须借重其他两种重要的参考资料:
1.圣经:如宗徒大事录和保禄书信。
2.我们自身的经验,亦即基督徒的经验;以及我们在小型信仰团体中的经验。
总而言之,一个小型教会团体,不管从「人」的平面或「信仰」的平面来看,在其成长过程中,必有其特点和功能,如:帮助人获得更深的悔改;具有向外作证的力量;成员间能产生实质的相爱;信仰因互动而深入人心;增加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等。
另外,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的是:我们经常无法直接观察它的成长步骤,因就许多小型信仰团体而言,在我们个人加入之前,它们已经存在了;并且,成员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其成长。
再者,我们尚需谈谈团体成长时,将遭遇的种种危机,如:封闭、僵化、不稳定、失掉信仰特色、形成集团性成见,乃至解散等。
一、一个「人」的团体
(一)「真实团体」的八个特点
就人的方面而言,不管一个团体是否以信仰为基础,若为一真实的团体,将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必须经由大家过去的团体经验来证实。
1. 包容能力强
+180+
团体最大的敌人,是排斥一些人,或分成小集团。一个真实的团体,必须有高度的包容力,非但不排斥人,还能接纳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想法。此外,它也能接受不同的情绪表达,虽然这点较难,但真正的团体却有此包容力。
处在这样的团体中,个人不会排斥自己或团体,他不会说:「我不适合这个团体」或「这个团体不适合我」。
然而,「不排斥」的原则并非绝对的。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团体也不得不排斥一个人。这非常可惜,但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不过,基本上,一个真实团体是极具包容力的,因为任何人皆有权利作天主的子民。
2.个人投入团体的程度深
初时个人投入团体的意愿可能不高,不过假以时日,个人会投入并认同此团体,且愿为团体的一切负责;最后甚至愿和一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共存,以致力团体的发展。
在此真实团体中,团员能够承认彼此间的差异,进而接受、重视、珍惜这些差异。往往藉差异所带来的限度,团员得以超越彼此间的成见和差异,而获得更高的相爱的幅度。
3.以共识为团体作决定的依据
面对个别差异或意见不合时,真实团体的成员,非但不减少投入的意愿,且渴望以沟通的方式,探求彼此思想差异的原因;然后经过协调,逐渐达成共识。他们不喜欢用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除非是很小的问题,为省时起见。他们也不愿依靠权威人士,如:辅导、领袖、主席等来作决定。
4.团体和个人经常作检讨
一个真正的团体具有浓厚的自省气氛。成员经常自我检讨,有「不断皈依」的精神。圣使纳爵「神操」非常强调这点,即个人在
+181+
一天中,用相当多的时间,以信仰的眼光来看他一天的生活。
另外,全体成员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检讨团体的得失。没有一个团体是完美的,故需不断地省察,以认清真实的情况,否则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团体,甚至有解散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个人和团体不断地作检讨,因而个人明了自身的缺失,团体也认清其不足之处,如此大家均能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致流于过度自信,亦较能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团体的创新力。比如,大家愿牺牲较长的时间,以达成共识,这样较能集思广益,力求创新。
5.在团体中有安全感
在真实团体内,由于彼此的接纳,无人须隐藏自己,人人可自然地表达自我,甚或痛哭一场。
不过,这需要相当长期的培养和辛苦的努力,然后,一个人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缺点、困难和失败的经验,并相信大家会接纳他。因为刚到一个团体时,虽然很想放开自我,无形中却有许多设防。因此,一个「立即」存在的团体是不可能的。
6、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为彼此的宽容、信任与了解,团体分子,渐除去面具,而以真实的自我互相交往。尽管有时依然看到彼此的限度,同时却也看到更深层的尊严;尽管也目睹了他人的痛苦,却也愿让这痛苦来影响自己的生活。由此,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个人都是破碎和易受伤的。这和社会上一般的团体不同,进到此团体的人,均能感受到它真实的一面。
况且,在这新的环境里,大家相互学习,以爱和信任作行为上的基础,可使自己在待人接物的态度上有进步。
7、学会处理冲突
虽然大家在团体中能够彼此接纳、有安全感,也能互相学习,
+182+
然而,不可讳言的,一个真实的团体仍免不了发生冲突。所谓「安全」的地方,并不是指「没有冲突」,而是指在解决冲突上,不再诉诸于彼此的攻击,或情绪的对立,也不致伤害彼此的感情。
在真正的团体里,冲突促使大家寻找彼此差异的背景,而得以更深的沟通、聆听、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优缺点,产生进一步的接纳。因此,团体真正建立后,冲突不难解决;怕的是,建立不起来一个真实的团体,使冲突长久存在。
8.领导权分散
在成功的团体中,权威从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由于领导权的分散,使权力欲望强的人能自制,而害羞的人,也不怕表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团体的决策。
(二)团体成长的四个步骤
l.「伪团体」(pseudocommunity)
团体初成立时,成员间彼此都很客套,唯恐发生任何冲突,但这亦非有意,只因彼此初相识,都不觉有何重大的冲突和不满。基本上,大家都在尽量维持表面的和谐,因大家都不知如何面对及解决冲突。
在这初期阶段中,成员间的谈话往往难表达其个人的真实感受,所讲的话较抽象,如,一个人会说:「离婚是很可怕的事」,而不说:「我的离婚是一个根痛苦的经验。」
这种「理想」的团体情况不会维持很久,因为它还不算一个团体。
2.混乱(chaos)
到了第二阶段,团员间的个别差异明显地呈现出来,但彼此都不愿接受对方,使团体陷入混乱状态。
有人开始想要治疗和改变别人。他们是出于善意的,但真正的动机不是爱,而是希望大家跟自己一样「正常」;也有人希望藉此
+183+
改变和治疗,使别人屈服于他,以达其支配别人的欲望。然而,别人却抗拒改变,于是双方都加倍努力,双方都认为别人需受治疗;但是,愈治疗愈混乱。
在团体内部混乱期间,有人期以建立制度来解决;有人则要求或甚至逼迫主席负更多的「领导」责任。但,这些都不是良好的解决办法。
3.自我空虚
自我空虚才是解决混乱的有效方法,但却相当痛苦,因人人必须放弃一切阻碍沟通的心态,如:
①对团体所存的不切实际的期盼。也许初入团体时,以为大家都会有共同的看法,可是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②成见。在还不认识成员时,只凭表面的认识,就对他们妄下评论或判断。
③意识形态。认为只有自己知道正确建立团体的方法。
④要治疗、改变和修正别人。其实真正的动机是因受不了别人跟自己的「不一样」,或渴望藉此以肯定自我。然而事实上,分担别人的痛苦,才是帮助别人的最好方法。
⑤要控制别人。这常出自领袖个人的需求,可能是要利用团体,也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失败。
当团体逐渐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时,就进入了空虚自我的阶段。比如:和某成员相处数日后,对他并无好感;然相处数月后,渐对他过去的成长背景有所了解,于是无形中便接受了他,至此,对他的成见乃日趋淡薄。又如:本想改变或治疗别人,但发现改变不了时,于是只好接受他之所以为他;一旦接受了,便慢慢发现其优点;若对方得知自己的优点受到肯定,于是便会逐渐地改善自己的缺点。因此,希望得到治疗的结果是正确的,但并非先要求对方改变,而是要先接受他,亦即先空虚自己,净化意欲改变他的动机,
+184+
如此一来,对方改变的可能性更大。又如:团体中有一人健谈和风趣,因而博得大家对他的高度接纳,无形中,他成了团体的领袖。为此,他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这个团体,这对团体而言是一种威胁。他必须空虚自己,淡化想控制团体的欲望,才能使团体正常的发展,到达真正团体的阶段。
简言之,由于自我的空虚,成员能够开始分享彼此的真我,包括:失败、怀疑、恐惧、缺陷、与罪过。并且,也没有人会立即想去治疗别人。
4.真实的团体
至此终于到达「团体」阶段,而能较透澈地了解前面所说真实团体的八个特点。在团体内,大家出自内心的分享,彼此聆听的程度高,能够重新相处,互相帮助;使人感到很平安,而且也有静默自省的机会。至此,团体的任务已圆满达成。
然而,是否能恒久维持此状态?这是不太可能的。因在一段时间后,团体又会制造新的混乱,于是又得透过自我空虚,才能跃入更高层次的真实团体的境界。
由此看来,小型团体的生活,比个人生活更难,更不舒服。常会有人觉得,他在大型团体(如本堂)中,才觉舒服。殊不知,此舒服的代价是永不成长,无机会空虚自己。反观小型团体,分子间虽有差异,却能促使我们反躬自省,自我悔改;其过程虽艰苦,却较能引我们走入主耶稣在福音中所揭示的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因此,这种团体生活是特别充实、特别具有意义的。
(三)团体生活的危机
1.逃避成长
小型团体有自己的生命和动力,故在成长过程中,迟早都会抗拒其成长的痛苦。最普遍的逃避方式有四种:
① 逃走(flight)。强烈地逃避麻烦的问题,如:
+185+
(甲)「代罪羔羊」:自己不逃走,却认为某人有问题,认为如果他走了,一切便会好转。
(乙)「伪团体」:尽量不看个别差异,避免任何冲突,即尽量保持初时的客套,以及彼此间非常接纳的假象。
(丙)强化组织:处于混乱阶段,却不肯自我空虚,而却以制度化(如:分小组、制定更详尽的行事历、选派主席…等)来解决问题。但,有时这是为逃避更深的问题。
(丁)忽视他人的痛苦:也许平时大家相处愉快,但一有人发生真正的问题—一特别是情绪上的痛苦时,却不愿去体会、去共同承担。
②打(fight)。这一面对方式是直接与对方争吵。尤其处于混乱阶段,人人都希望别人改变;然而,越努力改变别人,自己越生气;直到发觉改变不了,乃开始观察自己内在的动机。此动机常是要他人服从自己,而非真想帮助别人。
③「成对」(Pairing)。当自己处在痛苦,或对团体十分有信心时,乃结合团体中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二、三人,彼此欣赏,成一小集体。由于小集团的产生,常使成员忽略建立团体的要务,并因之而阻碍团体的健康成长。
④依赖领袖。将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推给主席、辅导,或长上,以为建立团体是他们的本分。有些领袖乐于陷入这种诱惑。事实上,唯有团员自行解决,才能使团体继续发展。
2.如何促使团体成长?
在技巧的应用上,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①避免讲抽象的话
②分享个人的生活体验
③不必保护自己
④避免治疗或改变别人
+186+
⑤自我检讨和自我空虚
⑥全心聆听
⑦接受痛苦的感受
3.危机发生的焦点
普通会引起团体的危机或冲突的焦点有以下几种:团体的人数、团体的制度(如行事历的详尽与否)、权威的所在、包容性、团体生活中彼此互动的多寡、成员的投入程度、个人的性格、及团体的仪式等。
上述的焦点中,「个人的性格」一项,在此演讲中未作过多强调,然而,不可否认的,很多小型团体内较大的问题,皆出于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理不平衡所致;这种个人内在的承受度,常导致他精神上的不稳定,也影响了整个团体的成长。
二、一个「信仰」的团体
对于信仰团体必先有个概念,即它是开放性的,且不管对内、对外都是开放的。
针对基督徒来讲,建立团体的重大目标之一,为传福音,换言之,希望藉著团体的推动,使人认识耶稣基督。然而,现代社会中的福传工作,实不能仰赖人数越来越少的专职传道人员;加之,现代社会中的各类宣讲、广告非常多,天主的圣言难以凸显其特色;而且,现代人不习惯在某处举行定期的聚会,使教会不易传达讯息;另外,本地社会大多数的年轻人,对宗教信仰漠不关心。因此使福传工作,不得不依靠广大的平信徒,用他们的生活来作见证。
这种见证必须是个人和团体双向进行,且以行动和修养为主,宣讲为辅。生活见证的时间愈长,愈能引人探索其根源。例如,平信徒可透过职务关系,接触其他一般人,并以行动为基督作证。时间一久,那些接触他的人,无形中想要对他的背景有所了解;时机
+187+
一成熟,他便能适时宣讲福音,使人容易接受。然而,个人所作的解释,会被误解为由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或其他信仰外的因素所致。这时就得仰赖团体所作的见证。因为当人注意到团体中的相爱、开放、信任、坦诚和祈祷时,就渐会了解,此团体中每位成员的见证泉源,皆来自天主。所以,有活力的小型信仰团体所作的见证,力量远在个人之上。
除了福传、见证的功能外,信仰团体也能协助信友持续及发展福音精神,维持祈祷生活,以免信仰趋于淡薄。
(一)小型信仰团体的特色
这里所参考的是,宗徒大事录(二42—47;四32—35 ;五12一14 )里的描写,旨在说明原始信仰团体「获得了全民的爱戴;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会众」;此处所说福传的效果尤为明显。
初期的基督徒团体大致有四个特点,可作为各时代信仰团体的特色。
1.重视圣言
初期教会尚未有新经时,信友们就在宗徒的领导下,不断回想耶稣言行,并以此作为省察自己目前生活的标准,也作为解决团体内,或团体对外工作上的问题的准绳。
同理,现今的小型信仰团体,也迫切需要圣言来指出生活的方向;但,圣经是两千年前写的书,因而不能不对它多加研究。此外,还须空出时间来默想圣言,让它进入内心深处。所以,在每日弥撒中读经时,个人内心对圣言的期待,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总之,任何一个信仰团体必须重视圣言,亦即聆听、默想、研究和分享圣言;且必须以圣言来光照生活。
2.共享
根据「宗徒大事录]里的记载,初期教会中有些信友把房子卖了,以便和团体中的其他人分享他们的所得。然而事实上,大部分
+188+
的信友,仍保有他们自己的房屋,而欢迎团友过来聚餐。于每周一次的聚会里,物资生活有裕余的人,会将多出的生活必须品,分给团体中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来,信仰上的统一逐渐表现在物质的分享上,换言之,物质生活上的团结和慷慨捐赠的精神,足以证实内在的强烈动机和信仰的力量。
这种物质上的共享,在今日而言,说明了我们对社会正义的渴求;藉著外在的分享行动,可让这种渴求具体化。
3、「掰饼」
初期小团体,每周一次在信友家中聚餐。聚餐时,除了上述的「共享」外,还举行一种原始的感恩礼(即今天的弥撒),以纪念耶稣的最后晚餐。这当中,最重要的时刻是「擘饼」,因为经由这一行动,团员们彼此认识,也了解他们是以主耶稣为中心而来聚会的,而他正与他们同在。这就是「耶稣复活」的真义;因著「擘饼」的仪式,使耶稣重活在他们中间。
4.祈祷
初期小团体常聚在一起祈祷。有时,他们一同到耶路撒冷的圣殿赞颂、感谢主;不过,当他们要作决定,或解决问题或冲突时,他们就在信友家中聚会,并且祈祷,让圣神临在他们身上,作出最佳的抉择。
上面所提初期基督徒团体的特色一—积极聆听天主的圣言、共享生活的必需品、围绕耶稣圣体聚餐、经常作团体祈祷一—在今日的弥撒中大致都保留了,如:圣道礼仪、圣体礼仪、感恩经,以及奉献、祈祷等皆是。故这些特点也是现在小型信仰团体的特色。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以同等心态来参与。因为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便会—一丧失,而流于形式化,如:机械式地念经、被动地望弥撒(包括圣道礼仪和圣体礼仪),或象征性地奉献一点东西…等。
+189+
对于这些特色,在小团体的分享中,必须从积极面来看,亦即,在过去所参与的信仰团体中,是否曾发现圣言的力量?是否自己曾把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东西,和他人分享?是否曾亲自体验到耶稣的临在?以及是否曾在祈祷中作过痛苦的决定?
所以,我们更须清楚了解:真正的圣言分享,能打动人心;物质上的共享,能破除社会阶级的成见,及不正义的社会问题;「擘饼」能使人走出怨恨,重新和好;而虔诚的祈祷,更能消除人内在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思想。
(二)信仰团体中的冲突及其解决之道
须知信仰团体也是个问题丛生的团体,因它是由 「人」,由 「罪人」所形成的团体;然而,这些问题和冲突适足考验一个团体的信仰。
以下所叙述的,出现于「宗徒大事录」和「保禄书信」里的团体,它们也不免有问题和冲突的产生;不过,最后都得到合理的解决。
1.耶路撒冷的教会(宗徒六l—6)
如果翻开宗徒大事录一—第六章第一节和第六节,我们会看到此二节所描写的,都在说明这个团体如何发展,参加的人数如何增加等。然而,若看看当中的几节(2—5节),就会发现,此团体虽有其福传的功效,却经常遭到内部的问题。
原来,这个耶路撒冷的团体是个全为犹太人的团体,不过他们使用两种语言:土生土长的耶路撒冷居民用希伯来语(即阿拉美语);而外地出生却定居于耶路撒冷的居民用希腊语。两者因背景上的差异,观念不尽相同:前者较保守,且为数较多;后者接触的文化较广,思想较开放,例如,他们虽在基本上也尊重犹太传统,但在细节上(如,圣殿礼仪)则求改变;说希腊语的人是这团体中的「少数民族」。
+190+
由于这些文化、社会背景、语言及观念上的差异,团体中不断发生问题和冲突。比如,这初期的教会团体虽重视物质上的分享,且也确实彼此帮助,但仍有一些说希腊语的穷人,未受到团体的照顾,因而怨声四起,使团体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
于是,在宗徒的领导下,他们聚会研究此一问题。宗徒认为,不能为了解决贫穷方面的社会问题,而停止宣讲福音。可是,无可讳言的,社会工作仍是一项要务,于是他们决定分工合作,提拔七位说希腊语的同道来推动社会工作。另一方面,亦不可因福传工作和社会工作而放弃祈祷。因此,他们除了肯定向外传播圣言的重要性,及重新肯定了「共享」(社会正义)的优先性外,同时也确定了祈祷的地位。
所以,一个信仰团体免不了冲突的产生,不过它必须经由团员自己来解决,因为在面对和处理的过程中,会促使团体自我检讨、不断悔改和成长。最后乃重新肯定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2.格林多的教会一—「共结合于基督的体血」(格前十16)
格林多的教会也是个问题繁多的团体。
格林多是个拥有五十万人口的国际港口,里面住著形形色色,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奴隶阶级的人。保禄曾在此宣讲了约一年半之久,且培养了一个小型的信仰团体。保禄自己和格林多的信友们一样,都是在耶稣复活后,才真正认识他的;为此,他们每个礼拜都在信友家中聚会,以庆祝主的复活。但这个小团体的内部却问题丛生,诸如:个人的道德问题、教友的信仰动摇;另外,团体本身因受了不同牧者的影响,而开始分党分派。还有,聚会时,彼此分享的意愿不高,无法互相体恤和关怀,社会地位较高的信友,因为早下班,于是先行吃了带来要与穷人分享的丰富食物,而那些晚下班的工人和奴隶身份的信友却吃不饱。
针对这些问题,保禄提出了团体的最深基础一—即圣体圣事。他
+191+
说:「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那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血吗?」(格前十16)。换句话说,保禄看出了团体的「乱」、「分散」和「低潮」乃是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因素,及信仰上的不一致所致,因此,他又说:「我们虽多」(17节),但「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因此「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保禄在格林多前书十七章17至34节中,继续发挥这个思想,并说明圣体圣事与团体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保禄能坦然接受信仰团体不完美的事实,而找寻折衷的解决办法。他要信友们设法超越阻隔他们的「吃」的问题;可是后来他又说明,若真的无法和谐聚餐,那么只能各自先在家中吃饱,而后再行圣餐礼。(我们现在不正是先在家里吃完饭后再望弥撒,或望完弥撒后再回家吃饭吗?)当然,保禄并不希望如此,因为,主的身体是该使我们在各方面都合而为一的。
3.安提约基雅的教会
保禄加入的第一个团体,是这个靠近叙利亚的教会。于此,他曾度过一段非常和谐美好的团体生活,即在此处的人,不论是希腊人或犹太人,都能超越语言上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和信仰上的不一致等困难,而在一块聚餐一—共结合于基督的圣体圣血。可是后来从耶路撒冷来了一些人,使这个团体无法一起聚餐;虽然同是耶稣的圣餐,却分成犹太和希腊两个团体。甚至连当初培养保禄的巴尔纳伯(后来被尊为圣人),也倾向从耶路撒冷来的那些人,而不再与保禄共同聚餐。
对保禄而言,这是团体中的重大缺憾,然而他不得不接受此分裂的事实。这些从耶路撒冷来的保守派,的确深深地伤害了保禄的感情和期盼,也使他在信仰上受挫,不过,他后来却积极维持另一层面的团结:他为耶路撒冷教会中的穷人到处募捐,使得「失与受」
+192+
双方能在同声赞美天主时,得到一种团结、一种共融。
目前,各地的教会虽然还不能一起聚餐,但藉此爱德的工作,都可以感谢天主并被此代祷(参阅格后九11—15),而渴望终有一天能在一起举行圣餐感恩礼。
结 论
我们必须从多面来了解小型的教会团体,特别是从「人」的平面和「信仰」的平面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使这「人」的团体成为更好的、更真实的团体,而有助于它作为一个「信仰」的团体;另一方面,要使小型的信仰团体发挥其功能,而予人以深刻的影响;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它的特色流于形式化,而失去其原有的良好功能。
主要参考书
Peck, M. Scott. The Diffe「ent D「um. Communi ty Mak ingand Peace. New Yo「k: Simon and Schuste「, 1987.Gou「gues, Miche1. "F1iss ion et Communaut6. Ac Ces desAp6t「es 1-- 12. l' 「t #60 (1987).Quesne1 l Micbe1. "Les epi t「es aux Co「 inthiens. tl Cah ie「sEvangi 1e #22 (1977 ).K1auck f H. -J. "Eucba「 is t and Chu「ch Communi ty in Pau1"Tbeo1ogica1 Studies 35 (1988): 19--24.Pe「「oL l Cha「1es. "L I Eucha「 is tie dnns 1e Nouveau Testa-ment. lt La Maison--Dieu, No 137 (1979): 109-- 125.
+193+
上接一七八页
动员、已经运作、已有活泼的行动,平信徒、修女、神父都有相称的行动,才能进一步探讨小型信仰团体的种种,急切希望建立小型信仰团体。
可惜仍有人抗拒福传大会给予的提案,使得堂区呈现死寂、没有活力,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积极地疏通,使其意识到时代改变、教会也在改变,激起共识。不过,已经在著手进行的当继续更积极地进行,藉著更大的活力引起抗拒者的反省,也就是让已朝改革努力的去带动,不必急于治疗抗拒者,让整个教会尽可能在接纳、照顾的状况中迈向成熟,如同詹神父分析团体成长的步骤,从“混乱”到“空虚”到达真实的团体,充满平安,每个团体如同小型信仰团体中的个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分享,彼此聆听,有静默的时间,虽然没有人(一个团体)来治疗别的人(团体),但真实的治疗和悔改却发生。
此外,也应避免矫枉过正,教友、神父、修女、主教……等都是天主子民,是团体的成员,在角色功能上可参考“真实的团体”的特点第八点—一领导权分散—一使权力欲望强烈的人能控制自己,使害羞的人不再怕表现他们的能力,大家都能主动参与。
小型信仰团体要吸收宗徒时代小型教会分享的精神,现代是物质重于精神生活的时代,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是精神上的匮乏。所以,在团体中迫切需要生命的分享,尤其是与基督相遇的体验。
+194+
报告之三:主席团开会 日期:一九八九年一月廿四日(星期二)
时间:晚上八时五十五分
地点:耶稣会音乐室
房神父:
今天早上不错,詹神父之诠释很好,今天下午讨论得如何?
第七组:
大家对小型团体认识不多,大家希望把信仰落实在生活中,使生活信仰化。大家对小型团体似无切身体验,故只是分享感受,也缺乏总结,对演讲内容讨论得不够清楚。每个人似只就个人体验发言,而少就今天所论之小型团体贴切地谈,大家也不视现在之团体为小型团体,只视为学习之地方。
第六组:
本组对詹神父所言,给予很深之肯定。很多人都走过他所云的一步一步的路程。张神父所言分享较少,开始时大家似乎抓不住演讲内容,觉得演讲之内容与实际有距离。大部份人只分享工作上之经验。张神父已提到今天教会已有小型团体之共识,詹神父更对于团体应如何组成,怎样开始有了一些分析,但大家对具体应如何着手仍觉惶恐。
房神父:
大家普遍似乎都是很着急,想知道具体该如何做,小型团体有两面,一是精神方面,这方面不像科技马上可应用,它会在生活中,慢慢出来,只有真正消化了,具体该如何做,便不用靠别人,只有依靠天主。有精神之内容,由下而上之创造,自己给自己找
+195+
路,不要怕错,不必希望每一步均成功,要紧的是每一个人向前走,要有自信,只要大家愿意,天主在我们当中。我们中国人好学,愿意学一套回去照着做,这是不对的,我们在这儿每个人的背景都不同,不能要求别人告诉你该具体如何做,例如唐神父讲的已够具体,如果还觉得他的演讲太理论,那么,也不知该如何做了!大家不能依样画葫芦,要自己消化了,才能够变通。
第六组:
大家似常觉得困难,例如人少,大家都忙,但本组神父有一个提醒,人少没问题,只要有两三个人,真正相爱地聚在一起,即是一个好的团体。
第五组:
小组的成员,大家都比较沉默,有一半人喜欢说话,有一半人不说话,所以很难进入状况,有些人纯粹是来挖宝,有少部份人对于小型团体究竟是怎样都不清楚,所以常以现有之团体作讨论之依据和模式,大家都很想知道小型团体是由谁领导。
第四组:
大家分享听演讲心得,每一位皆发言,但有时发言内容不完全针对演讲,大家似仍觉得福传只有上层听过,其他人都很陌生,大家也提了一些福传后具体行动之个案加以检讨。
第三组:
讨论气氛很好,大家高高兴兴地发言是本组之状况。
许诗莉修女:
还有人在等着挖宝,没有清楚意识我们本身已是一个小团体,但在今天讨论后大家已有一些共识。
第二组:
有一些外人进入本组,因此大家有些意见,这些人不能参与全部讨论,会影响团体的气氛。
又有讨论小团体是否应接受无信仰者进入?那三个「外人」中,有人觉得被要求,不够被爱,坦诚地说出后,引起团体对此事之讨论。
本组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有感觉就坦诚地说出,但彼此不清楚自己与团体之关系,状况类似演讲中所说之「混乱期」。大家对此状况均有所反省,觉得很高兴。
第一组:
由主席拟定讨论题目,大家讨论,福传之后我们是否有所改变?有的本堂是一把抓,有的则连福传是什么都不知,大家似不知所谓小型团体是什么?本组似亦从「客气期」到「混乱期」,今天演讲已提到,大家并不担心「混乱期」。本组神父说他未带身份来,只以教友身份发言、参与。他也提到台湾教会团体感似乎不够,各搞各的。我们碰到许多詹神父提到的小团体之困难。大家发现现有的团体几乎都不符合理想小型团体的样子,于是有些慌,而觉得需要再探讨。本组也出现不在乎量而在乎质之思想,只要有一个人在,团体就在。
房神父:
听了七组的报告,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地方,但总在成长中,有对立、有混乱,是很好之现象。
现在安排明天主席团时间,希望撮要地将今天的成果呈现出来,例如:到底小型团体是什么?是否集合各小组讨论之因素而将之报告出来?有人将小团体看得很复杂,我即可。
另外之问题,如组织小型团体是否需要神父?大家太依赖神父,怕自己走会犯错。小型团体是信徒自己的团体,可以打破堂区,不必有神父。小型团体的作证性能够很强,因神父作证别人会
+197+
认为你是吃这行饭的,所以没什么了不起,但小型团体,教友由不同的背景来,大家如何能相聚?就是由于同一个信仰,这样的见证力量就很大了。小型团体最好不要有神父,像我现在话就太多了。
第六组:
明天可能也应该点出大家不应再等著挖宝。
综合报告之三 第四组
—、团体气氛
1礼仪部份:
蛮深入,几位安排礼仪的兄弟姐妹,皆能视当时的情况(如开会时的不协调)而融入在礼仪中,而慢慢排解这样的紧张不合。
2开会部份:
刚开始时我们皆较无法捉住主题去分享讨论,常有议程上混乱的情况发生,但很不错的是,我们藉了一次吃饭的机会,彼此沟通,也做了更多的认识,所以最后二、三次的开会似乎越来越有舍不得结束的感觉。
当然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彼此的努力及那一顿饭。
二、讨论内容
第一天:分享
①福传大会后的回响。
②需要更清楚了解小型信仰团体的意义及模式。
② 每人对小型信仰团体的一个共识;台湾目前只需要成立且积极的成立。
第二天:①小型信仰团体在台湾成立之困境与情况。
③ 如何在自己所处之环境中具体建立小型信仰团体。
第三天:二次皆讨论「如何把圣经应用在小型信仰团体」,先是用房神父的题目做「实习」。
下接二四四页
+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