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0号

基信团与使徒工作


 

汪德明
有一位基督教信友在领洗前,牧师问他说:「你全信基督教的道理吗?」他答说:「我全信。」牧师说:「你领洗后要去传教。」他想一想传教是个十分困难的事,便对牧师说:「我只领洗而不去传教可以吗?」牧师回答说:「如果只领洗而不传教,那你去天主教领洗好了。」
我们接受基督,不但要爱基督更要把基督传给人。
我们可以说传福音不是我们天主教教友可以夸耀的一个特点。会不会改进这种情况?我们教会目前有没有改进的迹象?
今天我敢肯定的说「有」。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在台湾传播福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天主的恩宠会帮助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改善我们的组织结构,大家同心努力去做。
有些人认为天主救人的方法很多,而且大部份的宗教都劝人为善,所以减低了传教热诚。
到底主教、神父、修女每天在「真正的福传」上花了多少时间?
一位亚洲的主教含泪的告诉我说:「我的时间90%以上用在管理行政上,10%以下才真正的是在做使徒工作。」
在亚洲主教团协会开会时,另一位主教对我说:「我的教区的神父们真正为传福音所占的时间,不超过5%。」
我们神父们常说「太忙」,基督可能问我们:「忙什么?」是
+213+
否非由我们神父去做许多管理的工作,和一些其他与传福音无多大关系的工作不可!这些工作是否还要继续做,或是教友的时代已到,应交给教友们去做,好让出时间来「专务祈祷,并为真道服务」(宗六4)。
 这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将发现在亚洲的基督教、佛教、回教最近几年特别加强他们的传教活动与精神,而我们的传教工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譬如在菲律宾每年有廿万以上的教友转入基督教,在拉丁美洲也有相同情况,以前波多黎哥差不多是百分之百的天主教国家,但有人估计到了西元二千年可能不到54%了。在欧洲也是如此,回教、基督教吸引了许多我们的教友。
我们现在已经看出了希望的征兆,我们的观念和实际情况已有所进步与改善,虽然有人嫌它还是太慢,譬如:
1.梵二大公会议后,教会对本身观念改进很多,教会就是天主子民一—拥有基督的司祭、先知、王道的职务,而共同担负传教的使命。(教会宪章31号)
2.福传大会特别强调传教使命。
3.教友举办101传教运动和布道大会。
4.我们教会中已有不少教友,明显的体验到天主的呼唤,且热心的答复这召唤而奉献心力,例如义务使徒等。
5.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通谕全世界,在廿世纪最后十年传教运动特别强调用新方法新精神。
6.1988年9月在韩国的亚洲主教团协会会议,特别研讨如何加强在亚洲传播基督喜讯。
这些很好的现象已说明了天主子民传播福音的时代确已来临,因此福传大会很清楚地肯定我们必需发展「参与传教」的精神,为此目的而特别要成立「小型教会团体」—一「基信团」,列为对内
+214+
之中程目标?
   在「福传大会」中,天主圣神引领我们深深地体验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国教会还是一个「小小的羊群」(路十二32)。这个「小小的羊群」如果能够充满福音精神,「彼此相亲相爱」(若十三35)形成活泼的「信仰团体」,不但能够吸引个别的羊进入羊栈(若十16),而且还可以做「福临中华」为大批羊群归栈之蓝图。为此,「福传大会」选择了建立「信仰团体」做为教会对内的「中程目标」。我们劝勉并鼓励各堂区、善会、机构和组织。在今后三年之内,至少要建立一个「信仰小团体」,成为为福音作证并向外传福音的活动中心及加油站。(福传大会文献第二页)
福传大会决议推动成立「小型基督徒团体」的目的,不但为吸引少数人,而且为达到福「临中华」的远大目标。
参加福传大会的人是否相信「基信团」有完成此决议案的功能?
我们主教团在福传届满一年的此时,是否也有同样的信心呢?相信一定如此。
为证明以上所言,这几天的研习会,从灵修、神学以及使徒的观点、价值等方面以讲了很多,我现在要讲的是要介绍「基信团」成功的达到目标的例子。我所讲的希望是实际的,客观的,有事实证明的。
    可惜的是在台湾这例子不多,因为这里可以说尚未真正的开始,所以我不能不用国外的例子,这会给我们很大的鼓励,从前我们推行储蓄互助社时也是一样。
今天储蓄互助社在各地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不用国外的例子来证明其价值,希望几年后,「基信团」也是如此。
有的「基信团」在都市中,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大小堂区,看
 
+215+
 
到这些例子我们会更肯定的说,基信团会:
    1.革新本堂,使教友充满了精神,使本堂活起来。
    2.使本堂有组织地共同负责,人人参与,汇聚许多信仰团体,
      成为一个大信仰团体。
    3.使堂区中多数较冷淡的数友热心进堂,使未参与者热烈参与。
    4.是接触教外人,吸引他们进教的最有效方法。
「基信团」是什么?
所谓「基信团」:
—一不是善会。圣母军、基督活力运动等都很好而且是必要的单位,但不是我们所说的基信团。—一基信团和善会有相同之处,但前者有特别之处而与善会不同。
    例如: 
1.  由邻近8—15个教友所组织。 
2.  基信团是整个堂区组织的基本单位(细胞),他们在当地代表本堂,享有本堂大团体的一定的权力和责任,因此它们可被称为迷你本堂,或迷你教会。 
3.  基信团的对象不只是少数热心教友,而是全堂区所有的教友,每一位教友都有资格参与一个基信团,而且,如果愿意我们本堂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愿意大家有归属感,分享对教会内、外的使命,就应该人人都参与,共同享受教会大家庭中的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因为人都属于一个团体(如家庭),教友也应属于团体(教会),天主子民的一份子不能孤独一人。 
4.一般善会在教友传教协进会中不一定有正式代表,基信团非有不可。
    本讲题特别提出基信团是传教的工具,对使徒工作非常有效,为什么?
因为:
l是教友的总动员,原则上每位教友都该参与,每人都是必要的。 
A每位教友都了解天主对他的呼唤,体验到他有传教的使命:「那里有教友,那里就有使徒」。每位教友都成了传教士,「本堂就是传教士的团体」。 
B.触发教友的动机,人人了解天主所赐的传教神恩,这神恩每人身上都有,能发挥在每人不同的生活和机会中。这是非常光荣的使命,使人体验到「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格前九16),从而「我们不能不讲我们所见所闻的事J(宗四20)。 
C、基信团训练教友得到传播福音的技巧,能成功而轻松愉快地传播福音。
    「你们要在内心尊崇基督为主,若有人询问你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你们要时常准备答覆」(伯前三15)
2基信团给本堂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基信团在当地代表教会。基信团培养团体有一个共同使命,就如新法典204条所说「基督徒因洗礼加入基督奥体,成为天主子民,因此各按自身方式,分享司祭、先知、王道的职务,依各自身份奉召执行天主付与教会在世界上应完成的使命。」
3基信团变成一个使神父、教友、家庭互相沟通顺利的系统。
4.  基信团也变成本堂对当地外教人、以及社会间的良好桥梁。教会透过基信团影响社会。
5.  总而言之,基信团不但是一个「环境」,而且也是做为本堂的方式,做为教会的方式,使本堂成为一个众多小团体的大团体。
基信团如何达到美好的境界
    有人问一位牧师说:「如果你被派到一个偏远的乡村去传教,
+217+
那村落已有十年未见过牧师,宗教活动也早已停顿了,你将从何处著手?」
牧师答说:「我先去拜访老信友,做他们的朋友,用几个月的时间,也许能找到五、六个这样的信友朋友,就一起商讨,让每人去认识别人关怀别人,做真正的朋友,这样从启发他们的使命感开始。
使他们想:难道真的是天主想到了我,拣选了我,降福了我,派遣了我,来到这个小村落集合他的百姓,由他所选的人成为一个小团体,成为一个大家庭!
一两年以后我会鼓励他们,每人在他的住处去开始另一个小团体,时间一到,各个小团体就集合成一个大团体(教会)。
我对那第一个小团体,仍要继续聚会,并帮助他们领导他们所推动的小团体。
他们所建立的团体是靠友谊之爱传扬基督,这正好适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我们教会的精神。」
现在我要问:「这位牧师所说的话能成为事实吗?或只是梦想?」—一1988.12.l,在耕莘文教院耶稣会团体的例行月会中,请到一位浸信会的史文森牧师来参加,他在台北已26年,在中华福音神学院教神学,同时研究基督教发展史,也是杭州南路教会的牧师,我问他说:「很多基督教会是靠小团体或家庭聚会而有特别的发展,是真的吗?(台湾基督教会约有40万信徒)」他答说:「对!但是我们做的还是不够,比如我自己担任牧师多年,最近才明白我们的信友虽然人数不多,彼此间却仍不相识,因此不可能成为朋友团体,所以我决定按邻居分成许多小组,到目前为止已觉得颇有成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突破的经验,以前我这个老牧师也是依照老的方式传教,好像在各种教会、各种活动都不能没有牧师,但分小组有了家庭聚会之后,他们体验到这是自己的活动,所以更富有参与感;
+218+
因为是他们的活动,所以他们特别高兴,这真是突破的经验。」(长老会也有同样的组织叫「增长小组」)——听说在辅仁大学旁边,有一位牧师专门训练青年,其目的是要在台北市各座大楼中,建立基督教的小团体组织。
——再提几个教会成功的例子:
例一:天主教汉城总教区的「细胞小组」
汉城总教区大约有75万教友,分成7个总铎区,共128个本堂,都靠基信团组成,他们称为「细胞小组」,每组有20—35户,每月聚会一次,共有4000多个小组,每组的主席按月聚会一次,报告上次会议的执行情形,预定本期的活动内容。
例二:福音中央教会的「成熟的自由」
赵庸基牧师讲这个教会奇妙的发展:
「在1964年的一天,我因为一连几个月的不断活动劳累,在讲道时晕倒在讲坛上,休养时受到闪电般的灵感告诉我,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于是我决定像梅瑟在出谷记十八章中一样,把我的权力和职务给六品和信友分享。我把这思想告诉信友时,却遭到他们的反对说:「我们没有资格,这本是你的工作。」几个月来我都想办法让他们接受这种思想观念,渐渐地妇女们先接受了,三年以后我们组成了126个家庭小组,共有7750个信友,这种运动到1974年就越来越大,把整个汉城分成了21个区,最大的区又分成了35个里,每里有22个家庭小组,每月或每星期在家庭中聚会祈祷,到19 8 0年 7月已有成人家庭小组8928个,青年小组 260个,儿童小组1200个。(根据China new’s 1989年元月 8日的报导,该教区目前已有六十万信友,快速发展的理由就是依靠五万个家庭小组)
小组领导人的角色:每25—95个小组的地区,有一位义务领导者—一主席,平常为六品,男女都有,还有一个副主任在训练之中。
+219+
培养选用这样的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是认真的、聆听的、献身的,才会成为有责任感的领导者。
领导者的成绩是着重在思想的稳定和见证的热诚,每年特别举办二次领导者训练班,每次三星期,每星期一个晚上。并鼓励他们自由参与三个月每星期一个晚上的研究圣经课程,各领导者则每月聚会一次,为继续训练,检讨工作,并得到个人辅导,他们聚会时都有一定的程序。
小组领导者最主要的工作,是使小组的组员热心接触外教人,特别鼓励每位组员,分享他们的信仰,做见证,而且也请教外人参加他们的聚会。
聚会
次数:大都是每周一次。
地点:信友家里,有的是在工厂或办公大楼、饭店。
分类:妇女们、男士们、年轻人、儿童。
人数:原则上8—12人。
时间:1.妇女们:韩国妇女大多是家庭主妇,所以他们喜欢在孩子们上学,先生上班后再一起聚会祈祷,也就是上午九点后下午三点前。
    2.男士们:他们一周上班五天半,所以聚会的时间是周五或周六晚上,也有一些是男女一起聚会。
    3.年轻人:在晚上或放假的日子。
    4.儿童:周六下午
会议程序
  他们有一定的程序,做完会前祷和唱圣歌后,主席马上介绍本周读经章节(30----45分钟),这是聚会的重点,他们讲解的很实际而且吸引人。
  每次都有奉献,而且有祈祷文祝福这奉献。
+220+
  临时动议
  活动报告  :
再用祈祷和圣歌结束聚会,有些人会留下来做较长的祈祷和分享。
联谊
    有人会留下来话家常,用点心,彼此关怀,服务和鼓励。
    让被邀前来的非教友,亲眼目睹一群有信仰的人是如何相处。
    这样团员们逐渐成为朋友,友谊越来越深厚。
    他们在周内会去拜访一、二位对信仰有兴趣的教外人。
    全国中枢发行刊物,提供圣经研究的资料。
问题与答覆
1.  这类家庭的小组织,是否只有在韩国才行的通?
答:两千年前在耶路撒冷同样的组织也成功了,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由3000信友扩展到5000信友,有些估计巅峰时超过十万人。这种小型组织配合了教会的传统和信仰,如果好好地去推行,其他地方也会成功。
谁若说家庭小组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会成功,这可能是他们逃避责任的一个藉口。
2.  对福音接受不多的国家,如日本,这类组织会不会成功呢?
答:在日本一般牧师认为有50个信友,他们就很高兴满足了。
    我们教会派遣一位姊妹到东京银座,(如同台北的东区和西门町)组织一个细胞教会,她租了一个小地方后,邀请邻居在她家里举行祈祷会,一年后她有180位团员加入这个组织。
    另一位在台北的姊妹也有同样的经验,三个月内有了50位团员。
3.  为组织这类团体,什么人或什么事是最重要的?
答:牧师。若他把这工作委托给其他人,必定失败。
+221+
4.  如有牧师要建立这种组织,你建议他的首要工作是什么?
答:他要先集中较热心的信友组织这个团体并训练他们,使这个团体成为整个堂区的模范小组。例三:人人都是传教士的堂区
    这就是有1200户信友的St.Boniface堂区的例子。
    1971年本堂神父Eivers向教友们说了挑战性的话:
   「目前天主教会必须恢复初期教会的传教热诚,这是教会兴亡的关键。我相信在堂区中可用组织小型的教会团体来达到这个目的。」
那时大部份的人都不相信,但目前已经做到了。
今日这个堂区不止是在某条街的某个地方,而是在每个角落都有代表性的教会,我们首先开始组织祈祷小组,同时也给他们圣神同祷会的讲习会(1975)。
结果
1.  不少人体验到天主的召唤,参与本堂的工作。
2.  慢慢有了归属感,但大家还觉得有缺失。
   1978年我们邀请一位南美洲,对组织基层小型教会团体有经验的马林神父,给我们举办一个研习会,我们肯定的相信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开始组织,但进行缓慢,成功率低,在初期是非常辛苦的,直到19 8 3年才推展到整个堂区,一年内开始29个小团体。
后来我们找到成功的秘诀,就是训练小团体的领导者,现在在没有训练出一个领导者之前,我们决不开始一个小团体。
但我们还觉得不够完整,要继续寻求,我们听到基督教有很成功的这类组织(如加州的Garden Grove),我们马上去拜访。
结果:我们觉得可以做得到。
本堂神父听到韩国有很成功的小细胞组织,推广人是汉城的赵
+222+
庸基牧师,他可能是世界上有最多小细胞组织的教会牧师。
神父到汉城和其他350位牧师参加一周的研习会,他们目睹了有良好严格训练的领导者的22000个小细胞组织的教会(1980年)。
我们学习到:
1.  靠小型教会团体组织,在本堂区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有真正的事实。
2.  在做此工作时,非有本堂神父(牧师)的百分之百的同意和支持不可,绝不能委托别人(如副本堂神父、修女、推广中心主任等)代理。
3.  这组织不但是革新堂区的方法,而且是重新振奋传教精神的秘诀。
4.  圣神同祷研习会是帮助团员,分享与提高传教精神的有效方法。
例四:台湾
这里小型教会团体经验虽然不多,但有过的经验已经非常鼓励我们,给我们希望和信心。
1.  宜兰县大同乡:
大同乡在一老一少两位神父领导之下,六年前我们为30位领导者举办建立小型教会团体的讲习会,当地的义务使徒作为该团体的领导者。他们把全乡分成12个区,每区选一位领导者,在主日弥撒中正式派遣成为门徒(男女都有),他们决定每月的第一和第三个主日举行家庭聚会,第二和第四个主日弥撒后和神父、传教员共同预备下次聚会内容,几个月以后觉得每月两次家庭聚会不够,而改为每周都聚会。
这个团体虽然有起伏的过程,但到今天仍然存在。
2.台北市内湖天主堂:
先是由热心的夫妇二人开始,有一天神父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不会在家中组织一个小型教会团体?」这是一个新社区,他们
+223+
想基督教已经开始了,为什么我们天主教不会做?于是他们便这样做了,而且成功了,现在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此时孩子上学先生上班,正是适合妇女们的时间,他们一起祈祷、读经、信仰分享、唱圣歌、交谈,每人带一道菜来一起午餐,共享美味,是一个信仰友谊的团体,后来也在本堂区中组织了二、三个同样的小团体。本堂的圣母军最擅长吸引新来的教友,主动招呼他们,和他们在一起,这对从外地新来的教友帮助很大,都感觉到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他们未受特别训练而成立了小型团体,直到有一天感觉到不知如何推广于整个堂区时,便先和本堂神父商讨,后请本中心前去帮忙,我们先给他们举办三个月的义务使徒基本训练,有30多人参加,每星期四晚间七时半至九时半上课,以后再开始小型教会团体的课程。
他们很注重彼此的认识,在弥撒后有一段时间介绍一个家庭,照片也在布告栏中张贴,所以整个堂区的气氛有了变化。
3.台北市士林区兰雅天主堂?
这是一个教友只有30户的小堂区,本堂神父年高体弱,最近眼睛又开了刀,教友们也和其他地方差不多,相当保守被动,只有少数教友出来服务,但负担太重有些受不了。
修女听到别处训练义务使徒满成功的,也听到小型教会团体的组织,便请本中心去帮忙,半年多来每月一次在主日弥撒后聚会,参加者有25到30人,人数虽少,却发现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一方面给他们按邻居分成小组以便来往,一方面在聚会时都佩挂名牌好能认识,课程中特别强调练习如何做证及在弥撒中讲道,尤其在神父眼疾初愈身体甚弱时,主日弥撒由他们讲道,现在他们仍是在学习中,可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参与感,主动的精神确实提高了不少。
+224+
1989年开始,他们将开办几个基信团,计划帮助冷淡和被动的教友渐渐回来参与工作。
4.试行组织基信团的拟议
    单主教和刘主教决定于1989年在他们的教区推行基信团,第一步先要给神父、修女、传教员、使徒,教友领袖介绍基信团,然后在少数本堂试办,作为示范,我们也计划在台北二、三个堂区试办,希望一年以后我们在报告台湾教会的基信团,也有自己的例子可举。
5.我们希望在神学研习会以后,可以在每个教区组成训练推广小组。
 持续的教育,稳定的发展
       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领导者的训练,基信团的组织系统强弱要看领导者。训练基信团的领导者有二个目的。
1.启发内心的传教精神,充实需要的技巧。
2.把以上的精神和技巧带给基信团的团员,以便在再分组时担任领导者。
美国博尼发本堂做101活动的一年,他们叫「光盐酵母的工作」,他们鼓励每一位教友把当年希望接触的一二个外教人的名字写在卡片上,在「福传主日」的弥撒中,奉献在祭台前呈给上主。
每个基信团到了满15个团员时,要另外成立一组,目的是多成立基信团。
开始时大概都是由邻居所组成,以后可能由特别的关系组成,有寡妇、未婚成年、年轻人、老年人、年轻母亲、护士、同一工厂的员工、说同样语言的人……等各式各样的基信团。
基信团对有痛苦的人更有吸引力,他们因各种关系加入了教会,所以基信团常常会请当地痛苦孤独者来参加。这些有痛苦的
+225+
人在基信团中体验到福音的力量,教会团体中的爱,认为教友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互相帮助,关心别人。
有的地方有每月二次,每次90分钟的聚会,他们唱圣歌赞美主、分享、研究、祈祷、治病……教道理部份是本堂神父用录影带传给他们,圣博尼发本堂的神父说:基信团的成功有6个基本的条件:
    1.神父无条件的全力支持。
    2.团员有给邻居传播福音的使命感。
    3.一个小团体要产生出另外的小团体。
    4基信团不是一个运动,不是一个计划,而是一个信仰生活方式,一个新的实际运作的教会组织。
    5.基信团特别强调传播福音的精神。
    6小团体的领导者继续不断的接受教育。
几个基信团会推行「敲门」的活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该受传播福音的特别训练。
效果:
由以上所言,基信团可说是本堂在每一小角落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触角,外教人不太容易进入本堂这样的大建筑。外国的风味太重,太西洋化,不适合国人的习惯,但是他们更容易地进入邻居家中,若遇到他们正在聚会,就亲眼看到教友们是什么样的人,那种友谊的爱、互相关怀帮助,充满了快乐,会使他们受到感动。尤其对于痛苦和孤独的人,吸引力更大。
此外,在社区中若有公益活动如整理环境卫生等,教友们将会踊跃参加,因为教友是关怀别人的。
有人谈到101宣道大会,动员了许多人预备,很多人抱着很大的希望,有人问说效果如何?例如台北第一次101宣道大会,有300多人签名愿继续研究教义,这300多人当中有多少人能继续听
+226+
道理,可能没有那么多,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会接纳这些人的小团体组织,假如一个对我们教会有兴趣的人,在他附近有了基信团,大概情形会不同,因为101负责人可以马上通知临近的小团体前往拜访并邀请他来参与这个小团体,从友谊和认识基督及研读圣经开始,一直到领洗会一气呵成,备受关爱,宾至如归。
现在我给各位讲一个基督教十个人的家庭聚会团体的故事。
「我要很小心,主日礼拜不可以缺席,如果有一次缺席,会有九通电话来问候我,因为他们在礼拜堂没看见我。」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压力,但也是爱和关怀的表现和榜样。
「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一同受苦;
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一同欢乐。」格前十26
社会关怀:
因为基信团的团员与邻居的交往沟通,是信仰的交往,等于教会深入社会,接触百姓的生活与问题,如果有一家人新近迁入该地,这小型团体很可能是第一个去接触他们,帮助他们,这团员会主动自我介绍,以教会名义来欢迎他们参加,并告诉他们有关聚会活动事宜,这种接触对外地来的人会很有效,自然会成为他们信仰的初步。
有人说内湖天主堂的圣母军,对这样的事最为内行,他们堂区中有人说圣母军是我们的警卫,只要有新教友迁入马上前往拜访,并通知该区的小组领导者。
基信团帮助在堂区中发现并发展个人的神恩,鼓励为教会及社会服务一—使用神恩,我们已见到这种事情,他们真是获得鼓励,热心答覆天主的呼唤,每人能渐渐知道他适合做什么工作,每人都为主工作,工作有难简易繁,但人人是必要的,也不需要一人做太多或太大的工作,而是需要每人都做,人人都体验到是为主做事。
+227+
陶成计划
基信团推广中心该预备一份刊物,提供小团体每月陶成的适当材料,这课程材料可作为训练小团体的领导者之用,然后领导者再训练团员,和团员共同研习此课程,如探访病人……等。
    陶成的内容和方法,应适合一般人的程度,不可过于高深,内容必须丰富。例如:
    教友的圣召与使命—一在今天、在教会、在社会。
    教会的性质。
    读经。
    祈祷、圣经祈祷、东方式祈祷。
    教友现代灵修。
    如何作证、如何讲道。
    如何探访病人。
    弥撒读经。
    如何接待外教人。
    如何发现、发展、试探使用自己的神恩。
    我们的信仰与社会关系。
    家庭辅导。
    青年辅导。
慈善工作。
——————
类似的材料,用想像力可发现很多材料非常丰富。每次都有新颖而有意义的材料,会帮助基信团在信仰方面成长发展,了解社会问题,增加服务的方法和技巧,因而感觉到这样会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228+
参考资料:
①                  Pau1 VI, on Mission Sunday 1975 Ecc1esia1 Character of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ies教会性的基层团体
②                   Building Christian Communities Stephen B. C1ark建立基督徒团体 克拉可著 沈清松译
③                   An overa11 view on Bui1ding Christian Communities Bishop P. A. Ka1icoombe椿—一基督徒基层团体参考资料 香港天主教教友协会示编辑委员会出版
④                   Growing up towards a new community, A pract ica1 guide慕—一迈向一个新团体 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
⑤                   Patterns of Christian Community,  Ann Arbor, Mich. USA.
      小型基督徒团体 梵·高维乐主教著 张淑华译 华明书局出版
⑥                  1979年香港教友大会报告
⑦                  1989年夏 79期神学论集
⑧                  从—一教会内的团体类型 示编辑委员会出版
⑨                  耕—一基层基督徒团体 新人类新天地出版
⑩                  培养成熟基督徒团体草案 中国主教团研究设计小组71、5
⑾     地方教会基本结构的健全 房志荣 铎声190期68、11
⑿     基基团 张春申 铎声191期68、12
⒀     John Rich M.M.
Life together in Sma11 Christian Communities Lay Leadership Institute. Davao Philippines. ⒁     Jesus A. Ve1a S.J. Comunidad de Base PPC, Spain
⒂     Ediciones Paulinas
Comunidades P1ura1es en 1a Iglesia
Madrid, Spain
⒃    Dominique Barbe’
Demain, Les Communaut6s de Base
En e1 futuro, 1as Comunidades de Base Studium, Paris,
Madrid
⒄    Pro Mundi Vita Bu11etin #81
Basic Communities in the Church
+229+
(Eng1ish, Spanish )
⒅   Lumko Institute (South Africa) (Series)
No 19P: Sma11 Christian Communities
No 19M: Bui1ding Sma11 Christian Communities
No 10: Towards Non--dominating Leadership Parts 2 and 3
⒆   Vo1unteer  Lay Apost1es Promo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CFC Manua1
CFC Education Posters, Transparencies
⒇   Ange1ine Fernandes
Lay Participation and Leadership in
St. Francis Xavier Parish
Peta1ing Jaya, W. Ma1aysia
(21)       East Asian Pastora1 Review, 1978 #3
East Asian Pastora1 BCC, Creative Ministry, 15, 1984
(22)       Amecea Documentation Service, Nairobi, Kenya
An overal1 view on Bui1ding Christian Communities
(23)       Jose T., De1es, Jr.
The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ies
Zamboanga, Ma1angas, Phi1ippines
(24)       Archdiocese of Vitoria, Bra211
The Church the Peop1e want
(25)       The LADOC "Keybo1e" Series, USCC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ies,p. 63 
+23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