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0号

灵修生活与小型教会团体


                                                                      徐可之
引 言
依照所参考的一些资料,特别是在「椿」这本书中,对小型教会团体就已经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与界定。但为更简单明了,我选用了「那里有两三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十八20)。换句话说,以基督为中心而团聚的若干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团体(至少就灵修观点而言,我觉得这是相当确切具体的一种界定与说明)。这里所说的灵修生活,是指天人之间的生活联系,就是我们在基督内、藉著圣神、与天父之间的生命交流与共融。对小型团体与灵修生活有了如此的「简界」后,下面我们要分为三部分来分享,纲要如下。
    一、小型团体的灵修基础—一知行合一
      (一)正确了解经书—一「活」而不思则罔
      (二)足踏实地生活—一思而不「活」则殆
    二、小型团体的灵修活力—一积极成长
      (一)身心成长过程—一灵修成长方向
      (二)经书启示成长—一灵修成长动力
      (三)祈祷滋养成长—一灵修成长体验
    三、小型团体的灵修特征—一喜乐充实
      (一)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八风默会父心同
      (二)破伤芦苇不忍断—一将熄灯心挑又明
      (四)麦粒不死单粒在—一单粒成泥百粒来
    结语:四海皆兄弟,丹心照大同
一·小型团体的灵修基础——知行合一
中国文化传统特别重视根、本,修齐治平的生命理想莫不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在中学国文课程里,大都读过、甚或背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音,必浚其泉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虽在不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里所说的根本、泉源,都是「活」的,不断加深拓展,涌流奔放。我们的灵修生活基础也正是如此。试分为两节来分享说明。(一)正确了解经书—一「活」而不思则罔
梵二后的信仰生活革新,最显著而富有活力的两个地方,就是礼仪本位化与读经运动的积极发展。后者对小型信仰团体来说,更是盛衰存亡的关键所在。根据所翻阅过的一些资料和个人与小型团体的一点接触经验,读经在此情况中所面临的挑战,一般来说就是如何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使人真能了解经书的「生命内涵」。因为很多次的负面后果,正显示出这「正确方向与真实了解」的不足,甚或完全缺少。比如参加者感到空泛、杂乱、太理想、不切实际、毫无感受、不知所云等等。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比如年龄的大小,信仰经验的多寡,对经书的熟悉与陌生等),但主要的因素之一,我觉得还是在于如何使参与者有正确的方向与了解。举例来说可能就会更清楚。
谷一1一11这段经书的重点是:(1)若翰在旷野里出现,他就是先知所预言的「旷野呼声」;(2)若翰宣讲悔改的洗礼,群众认罪受洗;(3)耶稣也来受洗;(4)耶稣受洗后的景象。刚才所说的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并真实了解,就是要先集中心力,看清「旷野呼声、宣讲悔改、认罪受洗」的关系与意义(避免分散到枝节上,比如谈太多旷野的情况,在旷野中生活的困难;蝗虫能吃吗?只吃蝗虫野蜜
+246+
能生活吗?约旦河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要下到河里受洗?…),虽然同时放一段犹太旷野与约旦河的影片(或幻灯片或用一些图片)能有很大的帮助。要往心灵和生命的方向看:旷野呼声就是唤醒沉醉心灵的一切推动(内在外在,一切振聋发发溃,引人深思,使人返本归根的言行事故,都可视为旷野的呼声);认罪悔改就是修直、修平上主的道路;接受洗礼是表示洗去过去的污秽不洁,重新开始一个正直洁净的生活。比如我们内心的忿怒、仇恨、凶悍、狂妄等等,这些在心理心灵上就是如丘如山,一定要设法铲平,否则一旦爆发出来,必然会造成伤害甚或毁灭。再如内心的诡诈、贪婪、或悲观、失望等,就是心理心灵上的崎岖不平或深坑深谷。所以「修直上主的道路」,就是使内心恢复其应有的平定与充实。说得更详细一点,就是藉著「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而认错悔改,把仇恨、狂妄的山丘一律铲平除掉,以正直、真诚来代替诡诈、谎骗(使崎岖变为平坦),以信赖、知命、乐天,填平贪得无厌或悲观失望的深坑深谷。这样人与根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重新建立了起来,恢复了其应有的和谐—一修直修平了人与上主之间的道路。
洗的象征意义相当明显,我们的口语中就有洗手不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洗耳恭听(排除杂念,专心聆听)等。基督也来接受悔改的洗礼,在外表上和一般人完全一样;但他受洗的真正意义,却籍著所发生的「景象」都—一表达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新约洗礼中(我们受洗时)所发生的事迹:天人之间的生命交流与共融;人一有天父所通传的生命,他立即宣布「这是我心爱的子女」。对基督受洗与新约洗礼的关系与内涵,我在别处已更详细地分享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请参阅拙著「白首共此心」,240—242页)。对经书的「生命方向」能逐样把握住,对经文的了解也自然会比较真实正确,至少可说「虽不中,不远
+247+
矣」。随着真知,自然就是力行。
(二)脚踏实地生活—一思而不「活」则殆
经书所载,尤其是新约,既然都是「生命的话」,那自然只有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心领神会其生命的活力与真谛。一般对读经所表达的空洞乏味,其症结也正是在此:和具体生活连不起来,更遑论打成一片了。所以读经的秘诀就是立即去如此生活—一知行合一。现在仍用前面所举出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旷野呼声」既是指一切唤醒心灵的推动,所以这「呼唤」也会出现在我的每天生活中。比如因人地事物之不顺眼、不顺心,而忿忿不平甚或火冒三丈(家庭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间,工作上的人事间,修会团体中的兄弟姐妹间等等),这时「修直上主的道路」的呼声,就是要我把这些忿怒冒火的丘山,设法予以铲平—一先接受不理想的现实,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加以改善。如果我过去已多次「爆发」过,而结果常是弄得鸡犬不宁,甚或烧得大家面目全非(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现在这呼声要我放弃那些只能伤人害己,而又完全于事无补的解决方法,至少要设法减少这些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冲动(气太大就会气病或气死),慢慢学著「就事论事」来解决问题—一这就是生活上的认错悔改,接受洗礼。一次在公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一个小车祸,两部轿车在转弯时相擦撞,损伤并不严重。但两位司机从车里出来大声叫骂,其中之一立即脱掉上衣,对方当然也不甘示弱。就在这时,绿灯亮了,我坐的公车立即开动,没有看到「究竟如何」。但在车上我自己在想,如果他们两人真的打了一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本来只有轻微的车伤,现在还要加上更重的人伤。退一步来说,就是车子都报销了,换部新车也并非那么难,但如果人打瞎、打死了,那又怎样呢?反过来说,如果两位司机能平心静气,就事论事,按理来修补赔偿,事情很快就解决了(更进一步,如果两人态度良好,相互谦
+248+
让道歉,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彼此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件事为我就是很明亮的旷野呼声,唤醒我在生活中遇到「意外事件」时,先设法平心静气接受下来(不接受也不改变什么,因为已经发生了),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解决,至少要设法避免再制造更多的痛苦,使不幸上再加不幸。这就是「修直上主的道路」,把忿恨报复的情绪丘山或悲观失望的内心深谷,尽快予以铲除或填平。如果我能把自己的心「修」得这样平坦稳定,上主也就来到我的生命中了。
我们在家庭生活中,修会团体里,以及工作上的人事间,如果会洗耳倾听这随时在召唤我们的「旷野呼声」,我们的生活必然会更轻松,工作会更顺利,身心会更健康(至少不会恶化到「看见她就想吐」或「真想把他宰掉」的地步)。读经的目的就是要这样每天在生活中认真练习,足踏实地去做—一不断悔改受洗。对「我是天父的心爱子女」,同样也要在生活中每天认真去体验,使这最基本的信仰事迹,能逐渐变成活生生的生命事实。经过如此练习体验,小团体的读经就不会再令人感到空洞乏味,而且更会使人逐渐感到真实,充满活力。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已体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套用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上,也正是如此。莫名其妙的信仰与生活,自然不会有所感受,甚或一无所得。反过来说,对经书、信仰一直在知识与了解上用心思,而不足踏实地去生活,那就相当危险,甚或能变为幻想失常。所以我们在此将这句古训戏改为「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活」则殆。我们的读经所以能成为小型团体的灵修「生活」基础,就是因为它是建筑在「正确了解与实地生活」的知行合一上(也可戏称为知而不行则罔,行而不知则殆)。
「椿」中有篇文章,记述一个「基层团体的聚会过程」,十分具体,值得一读(见该书第130—138页)。
+249+
二、小型团体的灵修活力一积极成长
有了稳定的生活基础之后,接著自然就是要积极成长。就如一个健康的儿童,他的身体会不断增高茁壮,朝气蓬勃,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与喜悦;同样,小型团体的灵修活力与成长,也正可依此「蓝图」而积极推展。试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身心成长过程—一灵修成长方向
发展心理学所指出的一生成长现象与特征,我们不妨用为灵修成长的借镜,因为生理、心理、心灵本来就是人的一体三面,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面顾到,使全人积极成长,不可有所分隔或偏废。比如儿童期的行为特征是强烈的好奇,喜爱探索冒险,好动、逞强,一有需要,立即就要获得满足(随本能冲动,不会约之以礼),幻想丰富,观念幼稚等。对宗教信仰来说,赫洛克(E.B.Hurlock)所提供的三幅插图,可说表达的恰到好处,正式入学前的儿童(幼稚园阶段)睡觉前跪在床前祈祷,其祷词是:「天主,求你给我一双溜冰鞋!」六七岁的儿童祈祷是:「天主,求你帮助我做好数学习题!」十岁大的儿童祈祷时说:「我不懂为什么要祈祷,天主永远不给我所求的!」进入成年期后,自然就丢开了儿童的幼稚幻想,在生活中逐渐去面对真实而稳定下来。现在就依此来指出灵修成长的几个重点,也就是积极的成长方向。
首先是由追求新奇好玩、显灵显圣,逐渐走向内在的稳定踏实,真诚信赖。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不但在一般信友和青年身上,随处可见;在修会团体中也往往俯拾即是,屡见不鲜。比如圣诞夜时,圣堂中大都是座无虚席,甚或人满为患(其中往往有些还不是教友)。再如传说某处圣母显现,大家就成群结队(甚至扶老携幼),非去朝圣不可。还有去年这个时候(1988年初),在我们的某些修会团体中,传阅著一份由美国一个圣母军团员所散
+250+
发的「预言」。大意是,该团员依据「基督给五伤毕奥神父的特别启示」,说在1988年8月15那天,要开始有好几天的天昏地暗,漆黑无光(天主要惩罚世界)。听说有的修会团体,曾要大家预备好腊烛,多多祈祷,以准备大黑暗的来临。请不要误会,我完全无意要抹杀这些实例中的信仰因素,相反,我非常重视这样的童心热情,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成长过来的。但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对信仰中的「趋求新奇好玩、显灵显圣」的因素,小型团体应逐渐意识到,并进而使自己的信仰热诚,日益踏实稳定;使自己的灵修生活,慢慢转变为对天父、对基督、以及对天上母亲的孺慕信赖与真诚孝爱。和此密切有关的另一个成长重点,就是小型团体的成员,要逐渐体会出「一厢情愿的自我满足」,实在幼稚可笑,有时更是蛮不讲理(就如前面提过的插图,三四岁的小孩求天主给溜冰鞋,六七岁的求天主帮他做好数学习题,十岁大的就乾脆说:天主永远不给我所求的,我不懂为什么要祈祷)。对此幼稚心态有了「会心微笑」的体验后,下一步自然是要学著去体会天父的心愿,并进而去发现 「父之爱子悦父心」的真实与美好,就如基督一生所追求、所自然流露出的生活传真:父啊,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一切都照你的心愿实现!
有了前面的成长体验后,第三个重点就是要试著进入生活的逾越奥迹。只有在此阶段,我们的灵修生活才能真正稳定下来,才能真正到达成熟。一说逾越奥迹,多少总会令人有一种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感觉。为避免这种空洞感或不知所云,我想在此用最常用的话来说出它的生活意义。万事顺利,我们很容易感谢赞颂天父;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也学著接受并感谢天父,这是逾越自我的第一步。祸不单行,莫名其妙,如果这时我还能含著眼泪投奔天父,一心信赖他,这是逾越自我的第二步。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有人在暗自惊问:「我的天哪,那么可怕!小团体的人不都被吓得跑掉才
+251+
怪!」请放心,让我再解释几句。我们所谓的顺利或不顺利,都和我们内心的「底稿」有关。如果我们已「内定」必须如此如此,绝不容许有「不如此」出现,那我们已注定了给自己找麻烦,自讨苦吃。因为生命中有许多因素都不在我们手中,而我们的童心,却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切都必须照我的心愿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矛盾、执迷、蛮不讲理、啼笑皆非。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给我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如果我们肯接受这项古训,我们的「苦结」已松了很多(至少不会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一了百了);如果再能进一步和天父连起来,那更可转苦为乐,安顺天命了。刚才所说的「祸不单行,莫名其妙」,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内定的那个苦结在作祟。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本来就不符合事实,而我们一直继续「非如我愿不行」,当然结果会有更多的「事与愿违」,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祸不单行;而这些「不幸」,对我们不肯面对事实的「盲心」来说,自然是「莫名其妙;岂有此理!」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两位司机,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意外与不幸,都是很好的实例。如果我们会利用,这些「倒楣、不幸」都是帮助心灵成长的好机会;如果不会利用,那就一直是祸不单行,甚或会一直到死不瞑目。「一切的事都帮助爱她的人获得益处」,这是经历过人间好多倒楣、不幸的保禄(比我们一般所遭遇的都更多),给我们所分享的生命体验。
所以从信仰的角度来说,我们所说的不顺利、倒楣、祸不单行等,其实正是要唤醒我们「举心向上,把目光转向天父」(不要一直心迷于人地事物中)的大小棒喝。如果一敲就醒,很快能逾越过自我的「一厢情愿」,那下面就不会发生祸不单行。如果小捧敲不醒(小不顺与小不幸),大棒就会接著打下来(并不是天打之罚,而是我的心愈盲,自然就摔得愈重)。这可使我们看出,逾越自我的第一和第二步,从负面来说,就是破除我们的心盲与执迷;积极
+252+
而言,那就是心灵的开窍一—「明心」见性的开始。第三步是自我的完全逾越,连命也不要了,生死都完全放在天父手中。而逾越的奥秘正是在此显得最清楚:不但内在的「莫名其妙,岂有此理」一扫而空,连外在的人地事物也变得更顺利和谐,方圆自如了。这在下面要举的实例中会看得更清楚。
(二)经书启示成长—一灵修成长动力
这里我们可分别从人物与动力两方面来分享说明。古罗马有句成语说,「语言能感动,榜样更吸引」,这和我们文化传统中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正相符合。现在就先举几个有德表的人物,然后再指出经书的动力。「椿」中有篇「神修与基层团体」,该文最后特别举出「亚巴郎与梅瑟的神修观」,当作现代基层团体的神修模范。主要意思是说,亚巴郎立即回应上主(不顾一切,离开故乡),这不只影响了他个人的生活,也关系到一个民族要走的道路;梅瑟为一个习惯于奴隶生活的民族,开出一倏自由之路,领导他们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
除了旧约中的人物外,我们也不妨举出几个新约中的人物,或许他们更接近我们,更能吸引我们。比如伯铎与若望,他们的成长过程,为我们每人都能是一种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他们的教育程度、天赋才能、家庭背景等,可说都不会比我们好多少,或许更可说,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差。他们对老师基督的言行所表达的反应(现代更常用所给的回馈),和你我的本能反应完全一样:顺我心意的一律欢迎,完全接受(比如驱魔治病,饱悦众人,建立天国等);不如我意的根本免谈(比如老师说要受苦,被杀害,然后复活)一「绝对不可能!」但他们始终跟著老师走,跌倒又爬起来(虽然摔得相当重),最后都成了教会的柱石。如果看他们在团体方面的成长,为我们今天的小型团体,也同样可提供很大的鼓舞力量。他们在个人和团体身上所显示出的软弱与缺点,尤其能给充满
+253+
人性软弱和缺点的我们,特别打气:放心,不要怕!只要恒心跟著他走,结果一定会出乎意料之外。就连他们中间的最大不幸事件一—犹达斯的自杀身亡,也能从反面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只要以此为鉴,不那样自作聪明到底,我们的软弱也自会显扬他的德能。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地方可深入长谈,但为今天的时地而言,只能到此为止,其他就留给我们的小型团体,慢慢在生活中去体验、分享、印证吧。
从基督的小团体到现在,历代教会中都有这样的生活实例。一旦为基督而敢放开一切,连生死都置之度外,结果常是意想不到的丰收、兴旺、顺利。劳改营中的兄弟姐妹处处都建立了基督小团体,印度德兰修女赤手空拳而兴办了那么多贫病老弱的收容所和疗养院。我们的地方教会中也有相似的「小型」实例。这些人所以能如此富有活力,他们所发生的影响能如此深远广大,其秘诀就是在于会吸取经书的精华而与生命根源打成一片。教会中的仁爱工作、医疗服务、以及在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所作的努力,也都是由于经书的启发推动,一如「撒在田里的种子,放在面团中的酵母」,不断在萌发、滋长、扩展。对我们的小型团体来说(已成立或将要成立),这些「事业」,这些不断在彰显天主德能的「基督工程」,自然也是最有力的蓝本与鼓舞。换句话说,小型团体的成长茁壮,就是要这样从经书中吸取启发与活力,依照自己的天赋才能、生活环境、工作职位等,在土农工商、政经文教各方面,积极挥发生命活力,以具体的爱心服务,活出「天父心爱子女」的面貌—一这就是小型团体的真正成长。 
(三)祈祷滋养成长—一灵修成长体验
前面所说的正确了解经书,以及刚才所分享的由经书吸取启发与活力,如果要成为生活的事实,那就必须透过祈祷的滋养与培育。我们所说的祈祷是指与「生命根源」的生活接触,就是和天
+254+
父、和基督、和圣神之间的真实交流与共融。和生命根源的接触方式自然有很多,但我们这里只谈小型团体和每人的「天人交流与共融」。先说个人,再谈团体。
「你们祈祷时,要进入内室,关上门,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祷;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以为多言,便可获得垂允;你们的父原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所以你们应当这样祈祷: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参阅玛六5—13)。基督给我们留下的「祈祷指南」与生活传真,一方面是非常简明,同时又是那么精深,而且老少咸宜,万国攸同。我想我们都看过不少的祈祷书籍,使用过不少的祈祷方法,但我目前的感受是(在此完全无意轻视任何祈祷书籍与方法的重要与价值),只是个人的一种感受,就好像那个悟不空的孙悟空,拼命在那里翻筋斗(自以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但折腾了半天,结果还是翻不出如来掌心。所以现在就依照基督,这位「由天主而来的师傅」的训言,给大家分享几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在生活中,要认真地用「心」去体验。
祈祷的第一步是「进入内室,关上门」,如果在繁忙之于能有这样的一个小室,当然是非常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进入自己的心灵内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敛心神,或收心、调心等);关上心门(大德兰说这样以免「爬虫走兽」随便进来)。心这样收拾好之后,然后「向暗中之父祈祷」,就是以子女真情面对如此爱我们的天父,或更童心一些,完全扑在他的怀里(当然这只是人的说法,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我们常是在他眼前、手中、怀里—一「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他内」—一参阅宗十七27—28)。「不需要说很多话,你们的父原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我觉得基督在此是要我们对天父有子女的依恃、孺慕、信赖。这是啊自己对父的「父子情深」的自然流露。所以进入真正的祈祷(基督所传授的祈
+255+
祷),就是由心底向天父发出子女的依恃与信赖,慢慢能在内心深处体验到一点「父子情深」的真实与美妙。在这与父的「真实接触」中,自然不必为自己的需要而唠叨不停,但这并不妨「在一切事上,以恳求和祈祷,怀著感恩之心,向天主呈上你们的请求;以圣咏、祷词、及属神的歌曲……因耶稣基督之名,为一切事而时时感谢天父」(参阅斐四4—7;弗五17~21)。在此我们可清楚看出,诵念经文、咏唱诗歌,如果是由心底向天父所发,为中悦他的父心而咏诵歌唱,自然都是很好的祈祷(有口无心,仅是声响,那就不是祈祷了)。总结一句,基督所教的祈祷就是「以心神、以真诚朝拜父」,在这真心朝拜中自然也有感谢、赞颂、孺慕、信赖等一这样的「真心诚意」也正是我们的古圣先贤所说的「敬如在」。
分享了祈祷就是真心面对根源之后,现在我们要面对在祈祷中常会遇到的困难。为能长话短说,节省时间,我改用「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出个人的几点感受(就如旧式拜苦路中有我的灵魂,你想一想那样)。首先是 「我祈祷常分心」:先看看你的心分到哪儿去了;再看看那些使你放心不下甚或念念不忘的人地事物;最后看看你能否把这一切都放在天父或基督的手中(如果你和天上母亲的关系特别好,自然也可完全交给她一她和基督永远是「母子同心悦父心」,绝对安全可靠)。再者就是「我现在祈祷觉得很空洞,感到是白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书、多工作更好」:你所说的空洞,是否因为现在祈祷时,不像以前那么有感受,比如喜乐、热情、光照、欣慰等;如果是这样,那你要看一下,得到「自我满足」就兴高采烈,得不到满足就觉得是白费时间;「根源」在哪里?她的心愿是否也要看看?你以多看书、多工作(想如此去作或已经在作)来代替祈祷,是否仍在一直寻求「自我满足」?第三种困难是「我真的好忙,很难找到时间祈祷」:说得轻一点,你是不知所云;重一点,你在自欺欺人;如果实话实说,那就是天父、基
+257+
督为我都不重要;使我「真的好忙,没有时间祈祷」的人地事物,比天父、基督更重要。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人为自己「心中最宝贵的一位」常会找到时间,常有办法。第四种困难,「很多年来,在祈祷上常是进进退退,依然故我,看不到有什么效果」:能体会到自己在祈祷上没有长进,本身是好现象;如果你真想进步,必须在「心专、意诚」上下工夫(心不专一,意不诚切,是祈祷不长进的症结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迷」,比如球迷、影迷、棋迷、书迷(当然更有财迷、赌迷、色迷等),假如你对电影、小说、异性朋友、或不论任何人地事物,曾经有过一些迷的经验,那你现在看一下,在祈祷中你对天父,或对基督,或对天上母亲,也曾迷过吗?如果你肯为「他」而迷,你的生命马上就会改变。要不要试试看?还有一种困难,也许更好说是困惑,「为什么要常在圣堂里祈祷,我觉得面对大自然更容易引发赞颂感谢的心情,更能帮助我作好祈祷」:在圣堂中,尤其是在圣体中的基督面前,你不觉得和面对大自然不同吗?基督的「有形」临在,正配合我们的「可感可触」的需要。面对「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位」,如果还不如面对花草树木更喜乐,你不觉得好笑吗?大自然当然可以好好欣赏利用,但它们和创造者不可同日而语(就如儿童只喜欢糖果玩具,不肯亲近给糖果玩具的父母,是否同样可笑)。
为个人祈祷所说的一切,当然也能为团体有用,但小型团体也有适合其本身的祈祷方式,比如圣经诵祷、神恩祈祷,尤其是团体感恩祭,此外自然还有共同诵念玫瑰经、拜苦路、常年退省等。这里无法—一多说,但其主要关键(就是使小型团体真能从中吸取活力而积极成长),仍是在于全心参与并认真在生活中去体验。
三、小型团体的灵修特征一一喜乐充实
喜乐充实是一个真实生命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小型团体,如果
+257+
基础稳定,不断从「根源」获得活力而积极成长发展,自然也会流露出生命的充实与喜乐。下面我们要从三方面来看这「诚于中形于外J的生命J正果」(真正的生命果实,这样会显得更具体,更有象可征。H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八风默会父心同
    就如前面所说过的,成年期与儿童期的显著不同,是在于前者会面对真实,生活日益稳定(其反面是受本能冲动所驱使,喜怒不定)。/J’型团体也是如此。如果长得好一向f长成」的方向积极发展,它对不理想的现实(尤其是不理想的教会现实),一定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会体验到,其本身也在逐渐更稳定踏实,整个生活会显得更乐观、更轻松、更和谐。这和前面的「灵修阶段」正相反:很难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甚至无法接受;很容易火冒三丈,要「马上」革新一切,但往往弄得鸡犬不宁,许多次更碰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如果用基督的话来表达,我们不妨谈谈这一段:「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么或喝什么……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还是养活它们,你们不比它们更贵重吗?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关于衣服,你们又忧虑什么?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技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信德薄弱的人哪,何况你们呢于…··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25、33)。在基督这样透明的「生活传真」中,我们可清楚看出「有根」与无根的显著不同a一个无根的生命常是忧虑恐惧,随时随地都要强得巧夺,拼命维护自我安全,而结果必然会造成冲突纷争,混乱不安,甚至流血拼闹,凶杀毁灭。有根的生命正相反,一如「生仑导师」所传授的,常是心安理得,随处散发出轻松喜乐,温暖和谐。在个人灵修辅导过程中,我戏称这阶段为「疑神疑鬼疑心鬼」,其积极成长方向与特征是日渐I自信自如自真加j。/J’型团体与个人都是要这样成长过来,就如前面所分享过的,一定要先稳定基础,使自己「有根」,然后才能「根固而求木之长」。而积极成长就是在「有根」的体验中,日渐自信自如(内在的自我肯定与确是天父的宝贵子女,慢1曼连接起来而融合为一,外在的生活行动自然也就变得更轻松放心,和谐安定),取代了以前的冲动、不满、紧张、挂虑等(都是一生悲观的内在情绪与消极的外在反应)。换句话说,在和「根源J的真实接触中,我们很快e现,我们好多的「消极不满,疑神疑鬼」,原来不都是在外面,而更是在我们内一我们自己就是那个「疑心鬼J。对自己一有如此的;会心微笑」,整个生活的方向自然就会走向「真如J—一真正如同天父心目中的子女,逐渐显出「真如天父子女」的面貌。自己的内在一旦安定和谐,对外在的一切也就会感到「万物静观皆自得」,不再怨天尤人,瞎马乱冲了。
    如果小型团体的大部分成员,至少十分之二三的人能在生活上如此有象可征的话,那整个团体的稳定和谐,已是自在不言中。更有进音,这样的小团体会更能接受现实的挑战,甚至面对挫折仍可继续向前,不会轻易灰心,更不轻言放茱。虽然这阶段的功力还只是「/1风吹不动」的初级,但至少已能于顺、逆、成、败中(不仅于顺利成功时,也能于困逆失败时),去默默体会天父的照顾而学得积极成长的宝贵经验。当然在开始的时候,这种经验是相当痛苦,不论个人或团体都会挣扎排斥,但经过一两次的「痛定思痛」(尤其是在圣体中的基督和天父面前),内心会清楚看到,就连挫折与痛苦,也是天父帮助我们成长的好机会。对成败得失,荣辱毁誉,能1曼慢放开一些(至少不再抓得那么紧),小团体的灵修成长也就更显明可见了一由「八风默会父心同」所流露出的充实喜乐,是无法不引人「注目」的。
臼破伤芦苇不忍断—一将熄灯心挑又明
    一个内在稳定和谐,同时又能于八风中(各种境遇中)默会父心的小团体,不但不会自满封闭,自我陶醉,相反,它会更敏感于四周环境,尤其是「兄弟姐妹」的迫切需要。这是灵性生命真正有根的必然标志,是「真如天父子女」生活的自然流露一推己及人,民胞物与。因为人的天性,特别是由基督的「生活传真」所显示的人性 「原身」,原来就是共融的,整体的,是「四海一家,善与人同」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性的一种「天赋本能」。一个以基督为「根」而生活的个人或小团体,特别是已能面对「雨打风吹」而不动摇的小团体,至少可说在基本上已「怀有基督所怀有的心情」。基督对人(所有的人)的侧隐之心,怜悯之情,最显明的表达就是「破伤芦苇不忍断,将熄灯心挑又明」。如果说一个真有基督心情的小团体,很容易封闭自满,不会关心四周兄弟的需要,那是一种不知所云的矛盾;如果按心这样的小团体会自我陶醉,这正是我们的成语所说的杞人忧天(其实这种「袒心」倒是有些令人担心,不是吗)。ffi不要误会,我们在此绝对无意批评任何人或抱怨什么,只是就事论事,设法从已发生的事故中(尤其是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更有助于成长的宝贵经验。因为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灵修根柢还很肤浅的小团体,如果急著去散   爱心,从事很多使徒工作,结果常是不久之后,就I事」我相遗,赋妇田园(爱心之事也不作了,团体聚会也不来了)。反之,今天在我们的地方教会中真能任劳任怨,不断努力在从事各种使徒工作的小团体,也正是那个在灵修根柢上下工夫,在生活上比较踏实稳定的小团体?
    4送庠谖颐堑纳缁嶂校灿幸恍┦率岛苣茉谡夥矫姘镏颐恰1热缬行┶3ぃ蛭穙切」于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而结果往往使子女精神分裂,遗憾终身(父母的爱心我们绝不怀疑,但所用的方法却是非改不可)。为我们的小型教会团体,特别是即将成立的小团体,我们一定要开始就从「根」培养(至少不要重蹈「太心切j的旧辙);在基督内根深蒂固的小团体,必然会流露出f破伤芦苇不忍断,将熄灯心挑又明」的基督心怀(根不稳固,小团体本身很快就会变成破伤的芦苇和将熄的灯心)。自麦粒不死单粒在一单粒成泥百粒?
    从衦根」才能稳定,有「爱」就会关心别人;这样的小型团体继续成长发展,自然就会到达成熟—一甘心舍己为人,甚至舍生取义。小型团体的这个灵心特征,和前面所说的「真正进入逾越奥迹」的成长阶段,遥相呼应,互为因果。换句话说,个人以及小型团体除非先经过前面的逾越成长(就如儿童逐渐长大成人),一定无法流露出「甘作羔羊」的人性完美与充实。西方有句古老的哲学成语说,「除非己先有,无法施与人」,用在这里,特别显得确切恰当。因为安定稳重以及慈善工作,都还能伪装假冒(就如电影电视中的点药水流眼泪一样,如果谁看过光启社制作连续剧的经过,看电视时就不会那么感动流泪了),但这「甘心牺牲,视死如归」的人性光辉,是无法假装仿冒的。越装越不像,其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伪装常是为「利己一寻求自我满足」,而甘心舍弃生命则是完全的「舍己一毫无自我利益」。所以单就人的层面来说,这两者是恰恰相反,不可能同时存在。如果再加上面对「根源」(面对「真诚」同时又伪装欺骗),那更是矛盾可笑,无法成立了。从积极方面而言,「麦粒不死单粒在,单粒成泥百粒来」,是基督自己的逾越写照,是最完美的人性光辉,如果不是她?詒生活传真」给我们显示,常以I自我为中心」的我们,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在她清楚显示之后,我们的I本能反应,血肉之见」,不仍是望而生畏,拼命逃避拒绝,完全不肯接受吗?你我对此都很有经验,不必多说。所以在如此「曲高和寡」的灵性层面上,鱼目混珠是很难?
混过的,不是吗?
    强调指出这「甘作羔羊」的灵修特征是绝对真实可靠之后,现在要看看这特征在具体生活中,在个人与小型团体身上,何时何处会有形可见,以免因前面太强调其「曲高」,以致使「和寡」好像变得几乎无人能、甚至完全无人能和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一个母亲在家庭中,茹苦如饴地照顾子女,默默地为他们付出一切;看他们顺利成长茁壮,就是她的喜乐。这股天然的母性光辉,如果再加上信仰,它就是「麦粒成泥百粒来」的真实写照。再如在教友以为修会的某些团体中,我们常会看到(如果我们会用「心」去看)一两位,甚或两三位,默默地在付出一切,很少批评抱怨,这就是「麦粒成泥,甘作牺牲」的有形可见。当然这特征的表达在程度上能有根大的不同,但任何默默付出的爱心,甘愿接受的牺牲,都是这「舍己为人」的萌芽与初现。如果细水长流,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在此也不妨顺便指出,「麦粒成泥,甘作羔羊」是一种心态,而非必须要照字面去实现。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被牵去宰杀,流血仪牲」,但如果有此心态,遇到机会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比如圣国柏司铎(在纳粹集中营替一位同伴受死),五十年代初的董世祉神父(在四川广元讲完「两全其美」的信仰宣言后,人就不见了,再也没有消息),以及许多坐监、劳改的兄弟姐妹,都是最好的实例。大陆教会、波兰教会的蓬勃活力,也正是这「麦粒成泥百粒来」的具体写照与说明。最后这特征非常特别:你必须完全不想它,它才会自己出现;如果你刻意去追求,它就消失不见了。结语:
    我们分别从基础、活力、特征三方面,分享了小型团体的「灵修生活全貌」,其实这本来就是人性应有的天然面貌。所以我们的灵修生活,并非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好像只是一种理想),而是近在你我内,我们每天都能如此去体验、印证一因为其本质就是完全依照人之天性而生活的「人性生活」。我们的古圣先贤所渴望的天人合一,也正是在此找到了具体的解答与完美的实现。我们的小型教会团体,尤其在开始时,我觉得应强调要从I根j做起。这根当然是指信仰的根,但同时也包含著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直在告诉我们,要作一个「推己及人」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作一个有I礼义廉耻」的人,在必要时能作一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这样的「人」和天父连起来,就是基督给我们所显示的人一f天父的心爱子女」,同时也是我们古圣先贤所渴望的「天人合一」的人。如果我们的小型团体,能如此I有根」地成长发展,我们的文化传统所向往的I四海兄弟,世界大同」,自会变得有形可见。说得更具体一点,印度德兰修女的生活工作,如果是在中国文化中,其生活本身就是「四海皆兄弟,丹心照大同」的活现。这不就是「根、本」上的福传吗?主要参考书1.《桩一基督徒基层团体参考资料》,示编辑委员会,香港,19782《福传大会文献》中国主教团,民国七十七年(1988)3.《团体生活的心理观》马能谛著,胡安德译,上智,19824.《发展心理学》,赫洛克原著,胡海国编译,桂冠,民国六十五年
    (1976)5.《神学中的人学》,谷寒松著,光启,198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