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1号

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礼


 
穆宏志
    尽管我们不知道加纳在哪里,也不知道婚礼是什么时候举行的,更不知道新郎新娘是谁,但这个婚礼却是历史上最常听到的婚礼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其中有何象征性的解释。最好先仔细阅读故事,但不是读我们已经知道的,因为原本对故事的认识反而会变成了解这故事的障碍。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这个故事分为几个小段落,然后看看其中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介绍这些小段落的概要。为什么这么分,我们后面将有所说明。这综合介绍将有助于了解放事的整体发展:
    A·序言l—2
      B·酒缺了。耶稣的母亲与耶稣之间的对话3—4
        C·耶稣的母亲对仆役们说的话5
            D·石缸6
        C’·耶稣对仆役们说的话 7—8
      B’·有酒了。司席对新郎说的话9—10
    A’·门徒们的信仰11
 (故事的过渡与衔接:耶稣和他的母亲、弟兄及门徒们下到意法翁12)
也许有人要说是否可将CDC’三个小段落放在一起(因为有人会认为石缸这一段落非常短,如果将它视为独立的段落有点奇怪),但我认为不把这三个小段落放在一起将会更清楚。
AA’·故事的开始与结尾
    1—2第三天,在加里肋亚加纳有婚宴,耶稣的母说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婚宴。
—347—
    11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加里肋亚加纳行的;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他的门徒们就信从了他。
    12此后他和他的母亲、弟兄及门徒们下到葛法翁,在那里住了不多几天。
    将开始与结尾合看有其道理的。
    故事一开始提到时间“第三天”,一方面将这章与前面一章有关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的故事联在一起,另一方面与最后一句“他和他的门徒们下到葛法翁,在那里住了不多几天”相连,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除了时间外,故事开始的几节说明了当时的环境和情况。首先说明了地方:加里肋亚的加纳,这地名结尾时又提一次,将故事带入尾声。其次说明了情况:是一场婚宴。「婚宴」二字只出现在故事开始的前两节,按原丈是在那两节的开头与结尾。「婚宴」二字把故事的开端独立起来,与整个故事分开。「婚宴」这件事对于制造故事的气氛及带入故事的情节而言是必须的,因此后来在故事里没有再提「婚宴」。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提到举行婚宴的地方非常重要。故事结束时虽然又提到「加里肋亚」,但没有再提到「婚宴」,这是因为「加里肋亚」与故事开始所提到的「地方」前后呼应。而后来没有再提婚宴,则因故事的重点不在婚宴,而在耶稣的行动,在加里肋亚这地方耶稣行奇迹。这其中的变化含义深远。
    最后是人物。人物分两部份出现在故事里,先是「耶稣的母亲在那里」,后来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婚宴」。有关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是否也应受邀请,我们不需追根究底。重要的是注意到故事开始时,他们两人不在一起。到了第十二节「此后他和他的母亲、弟兄及门徒们不到葛法翁」。加上了弟兄们,使得他母亲这边的人更多了。故事发展到这,两群原本分开的人才在一起,即是说去参加婚宴时两群人是分开的,婚宴结束时,才一起离开。这
—349—
一细节又让我们注意到中间发生了一件事。
    可见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不论人物之间的关系,或故事的情节发展均有改变。藉著奇迹的故事,上述种种关系有所变化。
B·奇迹开始的情形
    酒缺了。
    耶稣的母亲向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耶稣回答说:「女人,这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
    故事开始用两种方式描述。先是叙述者直接告诉我们,句子很短。因此,有些古抄本将句子加长:「后来缺了酒,因为婚宴的酒喝完了」。其实大可不必。原句含有多种语气,不是「因为酒缺了」或「当酒缺了」这些加长的句子所能相比的,这完全要看读者如何去了解这句话。不论如何,作者保留了原句的语气,他只说出缺酒的事,这是奇迹的开始和核心,整个故事的发展即是针对此事的一项答覆。
    耶稣的母亲与耶稣之间的对话是许多评论的焦点,我们后面将会提到,现在要交代的是这对话在故事发展中有何作用。一方面它说明刚提的缺酒一事,现在由故事开始时的一个人物口中说出,这样不只连接了故事的前段,也将故事向前推展,因为同时“另一人”也在寻求解决之道。耶稣母亲的话是用来肯定叙述者所说的缺酒,她对耶稣说出这事,似乎是想要耶稣插手介入,然而这正是耶稣所拒绝的。在此姑且不谈其中可能含有的较深意义,耶稣的答话清楚地表明,即使他母亲已答应帮忙,他和这事没有关系。故事发展至此,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C·耶稣的母亲对仆役们的话
    他的母亲给仆役说:「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原文意思是耶稣可能会吩咐,而不是一定会吩咐)
—349—
    耶稣母亲的这些话可用来打破僵局。我们看过耶稣的母亲未能  让耶稣参与解决缺酒的事,现在她试著让他与其他跟这件事有关的人建立关系,进而解决问题。当然她可以用别的方式说话,但她并不是对耶稣而是对仆役说话,注意力暂时偏离了原来缺酒的事,虽然事实上只是在用圈子。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耶稣的母亲对仆役说话时,并不确定耶稣是否要帮忙,那纯粹只是个条件句,也许更好这样说:「万一他吩咐你们什么……。」
 D·石缸材料的意义
    「在那里放着六口石缸,是为犹太人的取洁礼用的,每口可容纳一百公升左右的水。」
    谁会想到解决酒荒的关键就是故事开始所提的这六口石缸,因此我们可以发觉石缸在故事里有悬疑作用。耶稣的母亲第一次要耶稣帮忙失败之后,必须有段时间看看第二次是否可行,石缸的描述提供了这段时间。此外,六口石缸还有其他作用。这里要解决酒荒,酒是液体,最好有随手可得的容器,容量愈大愈好。石缸在故事里是解决酒荒的可能设备,而耶稣的母亲对仆役们所说的话也具有解决酒荒的可能,两个可能加在一起,便让我们先前因耶稣拒绝了他母亲所产生的失望,至此再燃起一丝希望。
C’·耶稣对仆役们说的话
    耶稣向仆役说:「你们把缸灌满水罢!」
    他们就灌满了,直到缸口。
    然复耶稣给他们说:「现在你们舀出来,送给司席。」
    他们便送去了。
    这不是对话,因为只有一人说话,而听者没有答话,这里仆役们答覆了耶稣母亲对他们说的话。事实上耶稣对仆役们说了话,因而耶稣母亲的话产生了效果。而且又提到石缸,这可能也与解决缺酒有关。相反地,直到现在还没有耶稣的母亲第一次所说的话的答
—350—
案。这一段落与B无关,而与C有关,因此我们称它为C’。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故事的转折点就在石缸的描述。D段是故事的中心。在C’段中有两个新因素,一个是水,耶稣要仆役将缸灌满「水」。但这与前面第二段缺酒的事互相矛盾,将石缸灌满水与缺酒毫无关联,相反地更偏离了主题。另一个新因素是新出现的一个人物:司席。这个人物在前面故事里为解决酒荒的对话中一直未露面,现在突然出现,而让我们离解决缺酒的主题愈来愈远,因此这一小段在故事里应有其不寻常的功能。故事进行到这里,一方面我们觉得问题有希望解决,但另一方面这希望又马上破灭了,因为故事似乎并不针对缺酒一事而是朝著另一个方向进行。这一段落结束,一切尚未解决,因此须看下一段落。
B’·司席的反应及他对新郎说的话
    司席一尝已变成酒的水—并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舀水的仆役却知道一司席便叫了新朗来,向他说:「人人都先摆上好酒,当客人喝够了,才摆上次等的;你却把好酒保留到现在。」
    在这一段落,终于又听到「酒」这个字。因为缺酒,整个故事才得以发动,现在故事也因「酒」的出现而结束。在故事里「缺酒」提了两次,「有酒」也提了两次。第一次是叙述者告诉我们水变成酒,这与开始作者告诉我们的「酒缺了」相呼应。第二次是司席大声说:「人人都先摆上好酒」,如此大家便都知道有酒了,然而这其中的变化相当大。故事最先的对话是在耶稣的母亲与耶稣两人之间,现在两人都不在。说话的人由耶稣的母亲转到耶稣,再转到仆役(以行动代替答话),最后转到司席。在这一段里,司席向一个在本故事中从未出现的对象说话,即满睑困惑的新郎(我们假设)。新郎的出现叫人记得我们是在一个婚宴中,这是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的。在司席以前,最后一个说话的是耶稣。而司席喝了酒后,
—351—
没有对耶稣却对新郎说话,因此这两人一耶稣和新郎必有关系,这关系有其象征意义,我们暂时对此不多说。缺酒的事既已解决,奇迹的故事可以结束了。
    然而由故事最后几节可以证明,奇迹的故事是穿插在一个较长的故事里。最后一节,除了它在时间上与故事开始所提的时间有前后呼应的关系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我们称所发生的整个故事为「神迹」,或更具体地说:「神迹的开始」。若望福音作者常将奇迹说成「神迹」,这一说法非常适用于本故事。在故事里没有一句话将水变成好酒说成了不起的大事(我们仅是间接由司席口中一由附属关系子句得知水变成酒)。司席的话证实了水变成酒这件事。神迹便是这件所发生的事,我们也称这神迹为「显示光荣人这是若望福音序言里的一个主题。因此这故事不是在谈论法术,而是与启示的领域有关,这在下文将有所说明。
·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宴·人物之间的关系
    前文分析了本故事的发展。我们也说过这故事里又另有一故事,因此不是这个故事,而是这些故事。这可帮助我们了解其中人物的彼此关系,因为并非所有的人物都属于同一水平,他们与故事的关系相当不同,这是现在要厘清的。
    首先,故事开始或结尾所出现的人物并不都与奇迹有关。相反,与奇迹有关的人并未都出现在故事开始或结尾。但为了故事的延续与发展,一定有些与奇迹有关的人既出现在故事开始也出现在故事结尾。根据这点,我们便可将故事中的人物分为三类:与奇迹无关的人,与神迹无关的人,与奇迹和神迹皆有关的人。
与奇迹无关的人。
    尤指门徒。他们在整个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故事的第1、11及12节被提了三次,但他们并没有参与奇迹。故事说他
—352—
们受邀参加婚礼,而假设他们从头到尾都在婚宴上。虽然他们参加了婚宴,可是其间一句话也没说,形同木头人,直到婚宴结束后他们才有所行动。如果把这个奇迹的故事看成一出舞台剧,那么这出舞台剧便是特地为他们而演的。他们没有上台表演,而只是在舞台剧结束后才鼓掌,是一个表达信仰的沈默鼓掌,是一个被耶稣说服的鼓掌,也是一个追随耶稣进而来说服别人的鼓掌。这在故事里说得根清楚,他们不是因为受到新郎或新娘的邀请参加了婚宴,而是以耶稣的门徒的身份参加婚宴。故事里三次提到他们都是以「他的门徒」称呼他们,而他们在那里是为了听、看耶稣的所言所行。
与神迹无关的人
    我用这个奇怪的说法说明有哪些人参与了奇迹,但他们在故事开始或结尾都没有出现。他们参与了这不寻常的事件,但不知他们是否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在第六章26节,有与这根类似的情形出现,耶稣说:「不是因为你们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    」(在本章则是喝了好酒。)
    首先我们看看与耶稣没有关系的人:司席与新郎。他们中没有一人和耶稣说过话或听过他的话,他们只因酒而非因神迹与耶稣有关系。不仅如此,他们之间也不曾说过话。司席仅负责将所发生的事一水变成好酒的事说出来。他向新郎说,但他弄错了对象,因此新郎没有回答他。新郎在整个故事里什么也没做,而现在也不答话。他在自己的婚宴上,但完全置身于所发生的事情之外。但是他在故事里并非是个可笑的角色,他的角色有其作用,是他接受了缺酒之事已解决的预报。司席向他说,但他没有回答,因为他可能不是这个水变酒的奇迹启示的对象。他也因为这模棱两可的角色,而成为故事里的一个象征。
    司席是水变酒这件事的受惠者。仆役们将水从石缸里舀出来送给司席,是他将好酒的事说了出来。但他也和新郎一样,只是个中
—353—
介角色,我们藉著他才知道有酒。他负责发布消息,虽然弄错了对象。他不知道酒从何处来,但他也懒得问。因此他与耶稣毫无关系,在故事里他看到了酒,如此而已。他完成通报的任务,就此退出舞台。
仆役是边缘角色的人。从一方面来看,他们不但与耶稣的母亲也与耶稣有关系。这里没有必要迫究耶稣的母亲及耶稣是以什么资格或身份命令仆役,文中没有提,也没有暗示,只知道二人与仆役不是同等关系,他们二人多次均以命令口吻向仆役说话,但仆役们都没有答话,他们只执行耶稣的母亲及耶稣所下的命令。他们参与了这奇迹,但因为没在说话,不知他们否了解神迹的意义。福音告诉我们「因为仆役们舀水,所以知道水已变成酒」。他们不像司席成新郎,他们确实知道水变酒。在新约里以一种很少见的名词称呼私人家庭的仆役,叫他们为执事,这名词与公共团体的仆役较有关联(特别是基督徒团体),因此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要比与新郎或司席的关系更密切。但他们默不作声,没有为所发生的作作证,因此不能将他们归于了解神迹意义的人物常中。
与奇迹及神迹皆有关系的人
    有两人:耶稣及他的母亲。本福音的作并称耶稣的母亲时不以名字称她,我们也尊重他的习惯。他们两人间的关系及每人与故事主题的关系相当复杂。
    母亲与故事的关系。耶稣的母亲是奇迹的遣发人,是她用一句话将缺酒的事说出来(根据文法,「酒缺了」这句子是耶稣母亲对耶稣所说的话的附属子句)。无论常她对耶稣或对仆役说话,都是想让耶稣成为解决缺酒事的实行者。由此我们能了解为何耶稣拒绝後,耶稣的母亲还继续对仆役们说话。耶稣的母亲第二次介入缺酒之事。有时会成问题(或引起误会)。如果把耶稣的母亲第二次的介入,看成和第一次—样是个哀求,的确会成问题。但如此便改变了作者给他们二人在故事里的功能。如果耶稣的母亲要求奇迹出现,那么她是实行者,是她想解决问题,而耶稣只是个协助者。继续信任一位拒绝帮忙的协助者是毫无意义的。耶稣的母亲为了解决酒荒不管用多么虔诚与神圣的手段,如果我们想她只是为了要耶稣帮忙,便是误会了作者的原意,作者想要描述的情况比较单纯。耶稣的母亲是奇迹的遣发者,她将故事向前推展,而实行者是耶稣。这由母亲的话可看出,她既是奇迹的遣发者,所以当奇迹完成後,她不再出现在奇迹的故事里,她的角色已经完成。
    耶稣的母亲与耶稣之间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前面的解释而不去了解耶稣为什么对他母亲说了那些不平常的话,以及两人在故事中及奇迹发生以後的关系。
    耶稣对他母亲所说的话在什何情况都是少儿的,在这故事里开始的称呼史是不寻常。现在分别讨论与这有关的因素。女人,耶稣称他母亲「女人」,这虽然不是个不礼貌的称呼,但在此情况也不是一个合适的称呼。在故事里「耶稣的母亲」或「他的母亲」出现四次。这表示作者不是不知道「母亲」这字眼的含义,或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但他选了「女人」这个字眼必有其用意。「女人」不否认她是母亲(女人是做母亲的第一个条件),但也不承认她是母亲。在本福音中耶稣称撒玛黎雅妇人(第四章)及玛达肋纳(第廿章)为「女人」。她们首先从耶稣口中得知他即是默西亚(撒玛黎雅妇人)和复活的启示(玛达肋纳),因此「女人」在此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但根据上面所提的例子,我们可以循著一个方向来思考:耶稣与他母亲的关系不单是母子关系,从启示与救恩的观点来看,她也是耶稣的门徒。
另一个因素——一句重要的话“这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这名话里我们可发现同样的道理。因了误解这名话,多次将它译错,而造成不少混淆。比如译成:“你和我与这有什么关系?将母亲
—355—
与耶稣连在一起面对缺酒的事,这样便无法了解为何耶稣拒绝后,他的母亲仍然关照仆役照耶稣的话去做。其实,这句话的原意正好相反。耶稣对缺酒一事没说一句话,也没有理会向他说这事的人。这句话原是照希伯来文译过来的,希伯来文通常用这说法将两个人或一个人与一件事分开。新约其他地方也有:魔鬼用这种敌对的语气反对耶稣。但在本故事里,这一说法没有敌意,而只是把两人分开,如此而已,但也意味著他们的关系已经改变,前面他已用过「女人」招呼自己的母亲。
    耶稣答覆他母亲的另一句话「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虽然不易确定是肯定句或疑问句,但无论如何,可以证明前面的看法。通常我们将它视为肯定句,因为在若望福音中「时刻」指的是光荣的时刻,是受难与死亡的时刻,是离此世归父的时刻。根据这一了解,整句的意思应是:「虽然你是母亲,但现在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只有当时刻来到时,那时才有母子关系(她不只是耶稣的母亲,也是他所有门徒的母亲,这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可以看出:耶稣先称他的母亲为「女人」,然后以她为「爱徒的母亲」)叫也可将这句视为一个疑问句,那时意思便是「难道我的时刻还没有到吗?」这里指的时刻便应是做默西亚的时刻,一如本福音的另一些例子所指。如此这句话的含意对耶稣的母亲而言,表示耶稣当默西亚时必须与她终止母子关系,直到时刻结束时才得以恢复。不论从那个角度看,这句话的神学含意与故事的叙述过程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
耶稣的母亲及耶稣在故事中的功能
    我们已说过在奇迹的故事中,耶稣的母亲是个遣发者的角色,但在整个故事中则不然。先说在整个故事里,耶稣是被邀请的客人。这个被动语气的说法用的极为高明,因为其中可能隐含了其他意奏当我们第一次读这故事,说到耶稣被邀请,会想他是被新郎新娘(
—356—
或其中一人)所邀请。但当整个故事结束后,却发现不论在故事进行或结尾时,他与这对新人都没有一点关系。至此我们才了解这被动式原来就是希伯来人常用来指谓他们所不敢称呼的天主的。天主才是真正的派遣者:在这故事里耶稣是被天主派来的。他被派来不是为了行奇迹,而是如故事结尾所说的,是为显示自己的光荣。现在我们也了解这奇迹是要让门徒们看’水变酒的奇迹向他们显示了天主的光荣。故事的过程相当长。当耶稣接受了实行者的角色而开始执行任务时,仆役们是他的命令(他的话)的承受者;水变酒的事是为司席而设的;新郎是预报的承受人;他的门徒则是启示的对象。因此见了奇迹有所反应的不是新郎,而是门徒们。故事呈现了上述不同的层面。所谓的奇迹便是耶稣如何完成他*示的任务,也就是整个故事的过程。
    这也说明在故事结尾,人物间的关系改变了。最后是一些弟兄和耶稣一起下到葛法翁(第七章他们又分开了),耶稣的母亲是属于门徒这一群的(十字架前的一幕可作证明)。这故事将主题呈现出来:显示光荣,因此加强了门徒们的信仰。
·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宴·象征
    我们知道「象征」在若望福音中的重要性。或藉象征呈现主题,或经由主题而予以象征性的解释。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可凭空想像,必须好好了解故事的内容。
首要象征:酒
    当我们将故事分成几个小段落而分别加以分析时,曾经看到有一小段落里没有人说话,也没有出现任何人,只有石缸。这是介于耶稣的母亲对仆役们说话与耶稣对仆役们说话之间的那个小段落。我们也指出这个小段落含有内在心理时间效果,并且让故事得以继续进行,但其中还有更深的意义。因此这个小段落有学足轻重的地位。
—357—
    关于这些石缸有过许多象征性的解释,要了解这些解释,必须从注意故事里的一些细节开始。有六口缸,是石头做的,每口缸容量一百公升左右。这三个细节各有其象征的意义。我们从哪一个说起呢?
    应该从故事中与这些细节有关的某个情节开始,比方可从耶稣向仆役们说的话开始,「你们把红灌满水罢!」「灌满」这个动词值得注意,在下一句中作者也强调「灌满了」。事实上缸是石头做的与把缸灌满水并没有关系;一个指的是材料,一个是容量,两者非同类,互不相干。但如果我们知道每口缸的容量,而也知道有六口缸,那么两者则互有关联;相反地,如果我们不知道每口缸的容量,只知道有六口或廿五口缸,那也没用。如果我们知道石缸的水满了,那么必须知道每口缸的容量有多少。或者知道石缸容量多少,也须知道石缸是否满了。二者缺一,都没有用,这是两项在文中具有同一功能且互有关联的细节,缺一不可。
    故事强调变出的酒很多,约六百公升,一般家庭不会存那么多酒。那么多酒有什么意义?圣经有关天主对未来的许诺中,经常有「酒」的出现:
            “万军的上主在这座山上,要为万民
                  摆设肥廿的成宴,
                  美酒的成宴;
                  肥廿是精选的,
                  美酒是醇清的。
                          (依撒意亚廿五章第6节)
    这个依撒意亚古老的许诺较注意的不是酒的量而是酒的质(在我们的故事中也提及此)。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人士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他们描述在默西亚时代,每棵葡萄树会有一千枝葡萄藤,
—358—
每枝葡萄藤会有一千串,每串会有一千粒葡萄,每粒葡萄会有一千公升的葡萄酒。这是对默西亚时代的期待。但耶稣没给得那么多,从没达到奇天幻想的程度,不过任何时候他所给的常超过我们所想的,因为他给的酒不是由葡萄树而是由水直接变来的。因此这个奇迹里默西亚意义十分清楚。故事里最主要的象征便是「藉著酒」告诉我们默西亚时代已经来临,丰盛的美酒代表了默亚西的来到。
    这种解释与故事结尾所说的「耶稣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他的门徒们就信从了他」完全符合。因为奇迹显示了他就是默西亚,因此门徒们就信从了他。其实在前一章召叫的故事,已预备显示耶稣是默西亚,那时安德肋向弟弟西满提到耶稣时便称他为默西亚。然而直到现在,我们才清楚地看到门徒们共同对他的信仰。门徒们第一次接触耶稣时所产生的直觉,藉著这个奇迹得以肯定,并加增了对耶稣的信仰。
    我们现在谈谈司席所说的「好」酒。他说:「你却把好酒保留到现在。」酒的丰盛表示默西亚已来到,酒的好坏也如依撒意亚书里所说的一样,表示对当时的一个许诺。默西亚的来临表示等候的时刻已完结。不仅有丰盛的酒,且是醇清的陈年美酒。因此司席所说的「到现在」有其深刻的含意。不只说出新郎把好酒保留到婚宴的这个时刻,也说出把好酒保留到历史上的这个时刻,保留到默西亚时代的开始。
    现在可把另外两个细节连在一起。在讲洗者若翰的作证时,我们已解释过他解鞋带的意义,另一个细节是说有妻子的人是丈夫,在这里「新郎」也有相同的意思。福音已暗示耶稣就如新郎/丈夫。在故事进行中新郎的角色非常模糊,但到了结尾却很重要,我们已说过由于他的身份及在故事里扮演的角色,使得他极负象征意义。现在我们看到司席向新郎说话。但我们知道给酒的人是耶稣不是新郎,
—359—
司席弄错了。然而事实上弄错的人是我们这些读者。司席向新郎说话,而新郎就是耶稣,也就是说司席在对耶稣说话,他就是那位给了酒,把好酒保留到这个时刻的人。故事里不同的暗示,不同层次的象征,在这重要主题上不谋而合。
酒的次要象征
    谈到石缸时,我们已注意到有六曰,这也有其象征意义寸「七」是个圆满的数字,在加纳,那时是犹太时代,因此还未达到圆满,还缺了一项。耶稣的来到,也就是说默西亚的来临才能弥补这项缺憾。而在这故事里默西亚用了这些丰盛的酒(即默西亚的记号),让人忘了本来让人遗憾的缺酒一事。
    另一方面缸是石制的。如果不继续看文中下一句「是为犹太人取洁礼用的」,那么「在那里放著六口石缸」这句话似乎没什么特别。石红的水是为取洁礼用的,那么应是纯净的。对这礼仪而言,石制的要比木制的或陶土做的更适合,也就是说我们是身处在旧盟约的一个取洁礼。然而这时不只是有丰盛的酒,而石缸的水也不见了。这其中的意义不仅表示默西亚已来了,而且他取代了旧礼仪,也就是说旧的时代已结束了,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知道这「一物代一物」、「替代」的主题一直是本书到第十章重要主题之一。而这水变酒的故事正是「替代」主题的第一次完成,下一章耶稣在圣殿赶走商人的故事使我们再次看到。
    这些与酒、水、石缸有关的次要象征在故事里已说得相当清楚。然而只因为有酒而想到这可能暗示与圣体有关,这种看法不应是其中原有的本意,因为在故事里我们没有发现其他的细节可以证明与圣体的关系。
其他的次要象征
    「第三天……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他的门徒们就信从了他」。句中「第三天」如果译为「两天后」,虽然就时间观点而言,意思
—360—
完全相同,但将会破坏其中原有的深刻含意。这「第三天」是一个古老的说法。当我们读到「第三天在加里肋亚加纳有婚宴」时,不能不注意「第三天」这个说法的含意,若再注意到故事结尾说到「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不能不联想复活正是彰显光荣的时刻。因此这是个预报,所提到的「第三天」应让我们想到复活,与复活的主题有关。
    话得说回来,若望福音讲耶稣复活时不用「第三天」而用「一周的第一天」,那么上述的看法如何?可是如果我们证实了在对观福音里也是那么说时,便会同意这个看法了。在这里我们不是按字来提示福音里复活的描写,而是使人想起传统格式。根据若望福音的观点,耶稣受难正是彰显光荣的时刻。这部福音作者的独特观点并非把后者的时间取代了前者的时间,而是将复活光荣的时刻提前了,将受难与复活合而为一,藉此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
   「女人」的象征意义。耶稣称她母亲为「女人」,这种称法让人觉得奇怪,其中应有其象征的意义。这让我们想起伊甸园里的女人,这女性在创世纪前三章仅是被称为「女人」,和奇迹故事里耶稣的母亲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创世纪第三章快结束时才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厄娃」,意即 「生命」,因为她是众生的母亲。在水变酒的故事中也出现了「女人」的主题。如果我们接受若望福音为介绍耶稣而有一周全的安排,可让我们更容易想到创造的主题,那么有关乐园的暗示就不离题了。毫无疑问的,这两个故事所提到的女人,必有其关联,但这关系是分属不同层面。在奇迹的故事里,耶稣的母亲在被称为「女人」之前,自开始便已是母亲,然而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曾是任何人的「太太」(女人)。创世纪里的女人则先是女人,后来才是母亲。因此两者顺序相反。在奇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对夫妇,当然这对新人不是耶稣,也不是他母亲。而「女人」的象征意义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幕更显出其意义。奇迹故
—361—
­事里,「女人」的象征意义只是后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幕的一个预备而已。
    婚宴。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婚宴上。「婚宴」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整个气氛快乐而热闹,因而「酒」在此发挥了它的功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象征意义显然易见。「婚宴」可说只是让故事得以进行的一个出发点,因此在故事里那对新人没有扮演任何角色。我们只看到新郎,在故事里他是个象征,他的角色只是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新郎也在那里,赋予了故事主要象征更深的意义。婚宴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说它是个预报,似乎太牵强;说它与婚姻圣事的建立有关,更是不可能。只因耶稣来参加便解释这婚礼与婚姻圣事有关,理由十分薄弱。也许有人将这两件事看成是两个平行象征。耶稣参加了这婚宴,而这个参与可能是他圣事中临在的一个象征。但我们发现这种解释是从圣事连想到加纳的这个婚宴,而非从加纳婚宴想到婚姻圣事。因为我们先了解了婚姻圣事,然后把它与这婚宴的故事架起关系。
    整部若望福音有很多的象征部份,如果没有就此好好了解其中的意义便会使这部福音黯然失色,令人遗憾。然而如果缺乏理论根据,而随便诠释,那么便会曲解原意。在本章所解释的象征主题中,我尽量在故事所叙述的范围内,就故事可能包含的象征意义就各层面加以分析,这样的诠释才有可靠及充份的基础为其依据。
·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宴·神学内涵
    由上面所谈过的主题,我们可清楚地知道其神学内涵的重要性。但因有人常认为此主题所提到的神学内涵并非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详加说明。
基督论
    这部福音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他赋予加纳的婚宴的意义:
—362—
耶稣显示光荣。耶稣为了门徒们的信仰,藉著第一个神迹,显示了自己的光荣。有关这点在我们谈到故事的结构或主要象征时都已讨论过,而这也和整部福音的进展完全符合。这部福音序言里便说到圣言降生为人,显示了他是天主的独生子,显示了他的光荣,而藉著我们对他的信仰,我们分享了义子女的关系。整部福音从头到尾都强调信仰和永生的关系。
    要了解加纳婚礼中的神迹,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及神迹意义:故事里所发生的事,含有启示意义的真实事件。在此要特别说明,为了避免谈论故事象征时缺乏历史根据,必须强调其历史性。除非事先否定奇迹的可能,或因在其他文化中有过水变酒的事,因而对此抱持怀疑的态度,否则其象征意义不能抹杀事件的真实性。圣言降生成人和耶稣复活的奇迹,让作者默想冰变酒的奇迹的意义,也让我们默想这其中所包含的启示的意义。
    本故事的前一章可帮助我们了解加纳婚宴里默西亚的启示,与其说是默西亚,倒不如说是耶稣的启示。在第一章整章里,自从洗者若翰否认自己是默西亚后,故事的重点便集中在耶稣这个人身上及他是默西亚的这个奥迹上。他在加纳所做的便是默西亚的行动。福音作者根据他所了解的耶稣在加纳的行动有何默西亚的奥迹,而写下了这个故事。
    因此,耶稣在加纳开始了他的神迹。若望称奇迹为神迹或记号,他所关切的是神迹的意义及它与另一层更高真实面的关系。并非对观福音不看重耶稣所言所行中所含更深的意义;然而若望福音以一种独特及更具深度的方式去描绘它。根据前面几部福音的观点,耶稣的奇迹证明了天国及救恩已经来临了。在若望福音中特别显示了耶稣这个人,耶稣、天主子及默西亚所拥有的人的尊严,也显示了在他身上可找到救恩。这其中的深长意义在第四部福音,籍著一些长篇的讲词里所提到的奇迹的故事已说得很清楚。不过加纳奇迹不
—363—
在任何一篇讲词中。通常称这为耶稣所行的第一个奇迹,但根据福音的作者,这是奇迹的开始,即表示以后还有许多奇迹。这不仅是第一个,且是一连串奇迹的开始,因它是记号,换句话说,因这奇迹的意义,它与其他奇迹有密切的关系。由这些整体的奇迹可看到启示是如何发展的,水变酒的奇迹只是起点。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渐渐描绘出在基督身上可看到的各方面丰富的救恩行动。
    「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在前一个主题中我们强调了耶稣所行的奇迹有何默西亚的意义,然而故事里所暗示的不仅如此。他不仅是犹太人所等待的默西亚,他且藉这奇迹显示了福音序言所说的他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对于任何一个读者,说耶稣的光荣,就是说已成为血肉的天主子的光荣。但对本福音作者而言,除此之外还会让他想到耶稣的复活。也许对某些读者也是如此,有关这点我们在前一主题中已说明过。
    「光荣」这字眼让人想起旧约里雅威可见的光辉,藉这光辉,天主住在他的人民当中,无论是在旷野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这证明天主与他的子民在一起,也证明雅威分享了他于民的历史。
    降生为人的圣言的光荣就在于透过他的人性让我们认得他就是天主子;还有他也能发射与我们相通的天主性。但直到逾越节日,从死者中复活之前,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光荣一直被遮盖著,他只藉著奇迹显示他的光荣,基督的天主性的光荣在他的人性里同时显现又隐藏。他的人性能够为了我们的得救而受苦,在我们得救之后,藉著他的复活,耶稣的人性及他的肉身能进入到先前有的天主子的光荣中。
    第四部福音是以启示性的笔法谈耶稣的显现。耶稣的受洗是第一个显现(第一章31节):耶稣隆重地被称为天主子,同时也被赋予救恩的任务。尤其是他从死者中复活后,我们更可清楚了解到他从前显现的意义。耶稣在提庇黎雅海边又「显现」给门徒。他是这
—364—
么「显现」的(廿一章第一节):他先让门徒们(这些门徒当中特别提到纳塔乃耳,他是加里肋亚加纳人)体验打鱼的奇迹,网里满是大鱼,后又一起与他们用餐。「耶稣从死者中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这已是第三次」。(廿一章12到14节)
    根据本福音作者的想法,耶稣的第一个奇迹是一个准备,提前彰显了天主的伟大及他从死者中复活的光荣。耶稣的最后一个奇迹则是复活的奇迹;耶稣说到拉匝禄的病:「这病不至于死,只是为了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十一章第4节)。事实上所有的奇迹都有这个目的,都是为复活的光荣而准备,让我们可隐约看到耶稣的光荣,看到这个活生生的人,不只是默西亚,而且是天主,以及他的天主性所带来的救恩的超越性。
    「他的门徒们就信从了他」。奇迹是用来完成信仰,进而把信仰提升至完美的境界,完全地认同耶稣,瞻仰他的荣耀,接受他的救恩。在这整部福音,作者让我们注意到这方面的反应。有时候是以稍带辩护的口气:奇迹表现了天主接受行者的所言所行。在在显示了耶稣是天父所派遣的,因此犹太人的怀疑是没有办法接受的(第三章第2节;第七章第31节;第十章第37节;第十二章第3 7节;第十五章第24节)。此外,为得到较前进的信仰教育,福音作者更深入探究了神迹的意义,透过基督工程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及他带给我们的救恩:在那些长篇的讲词中所提到的奇迹,及当我们注意到神迹与默西亚神性的光荣之间的关系时,都可看到这些(第二章11节;十一章第 4节;十二章第 41节)。领悟了奇迹的意义后应产生信仰,而信仰应能更深入了解神迹所包涵的基督的启示,最后能成为某种默观或瞻仰:瞻仰基督身上天主的光荣。耶稣对玛尔大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你如果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十一章40节)。藉著基督为人类所做的工程,可以看到、瞻仰到天主的行动及救恩。本著信仰的眼光在奇迹里看到的不仅是奇迹,
—365—
而且看到真光的恩惠,看到真实的生命,看到为我们献身的天主。
圣母论
    我们已看到奇迹主要是彰显基督,集中在基督这个人身上及他与宗徒们的关系、他与宗徒们信仰的进展过程的关系。然而也不可忘记,用这故事谈论圣母,常会得到一些结果或看法,对阐清神学内容或建立基督徒健康的虔敬和信仰态度不太有帮助。因此必须对此稍加注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整个故事中玛利亚的名字从未出现过(相反地,耶稣的名字出现了五次)。这表示故事的重心不在于她这个人,而在于她在故事里的功能,她在故事里四次被称「母亲」,但这功能却因耶稣以「女人」称她而暂时停止。我们知道这个称呼是耶稣用来否认因血缘而产生的特别的关系。对观福音也记载耶稣的话说:「听了天主的话而实行的,才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
    然而耶稣的母亲在婚宴上缺酒时以果断的态度介入此事,因此执行了一个有记号意义的奇迹,这与她被称为母亲有极大的关系。在故事里我们看到「母亲」角色的功能是把耶稣与缺酒之事搭上关系。但在我们了解耶稣在这神迹里所显现的天主性后,可以想「母亲」的角色是必要的,因为圣言降生为人是藉著一位母亲,他藉自己的母亲来接近那需要救恩的我们,从此与人类的世界有了关系。因此在这故事里母亲的介入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整个救恩工程里玛利亚扮演的角色的发展记号。因此我认为母亲参与解决缺酒之事的意义要比只把它看成一个哀求的意义更大,这个哀求在第一次似遭拒绝,但由于她的坚持终得以完成。
    但故事里有关母亲的事并不就此结束。耶稣的母亲最后一次与仆役们说话后并没有就此消失。因为在故事结尾,当她领悟了神迹的意义之后,耶稣的母亲再次出现,与宗徒们(那些信了他的人)及弟兄们一起跟随耶稣而去。在这部福音里,耶稣的母亲一直侧身在耶稣的跟随者中,但她并非以我们所看得见的在公开的生活场合中跟随耶稣。她自始至终一直跟随耶稣。她不像那些耶稣的弟兄(第七章),而是像耶稣的爱徒一样,在十字架旁玛利亚把爱徒接为儿子。
    上述解释给了玛利亚一项特殊的地位。这地位符合天主教将她列于被救赎的人群中的这个传统。她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正因她和门徒一样因信仰而接受了耶稣。
(本文作者穆宏志神父为辅大神学院新约圣经及希腊文教授)
—367—
上接330页
下转424页
—36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