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1号 |
圣方济沙威逝世处——上川岛之旅 |
马 谷
上川岛是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左下角。打开广东省地图,三角洲的右边是香港,中间是澳门,左边便是上川岛和下川岛。一五五二年十二月初东亚宗徙圣方的沙威面对中国大陆死在这个孤岛上,从此上川岛成了一个朝圣地,有一座圣堂,有一所占地级大的会院,圣堂附近的住民都是天主教教友。
中共占领大陆后,把上川岛建设成一个海军训练基地,海军学校至今犹在,码头里也停著好几艘小型军舰,但见不到任何海军士兵,也没有任何禁止拍照的警告,可见这个基地已失去其重要性,倒是上川岛南端的沙堤海水浴场成了观光胜地,渐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跟我们同船的好几百男女青年和小学学童都是到沙堤去度假的。
前几年,耶稣会中华使徒工作代表处募得一批专款,把很久无人照顾的圣堂整修一新,并在堂后修建了一条一百九十台阶的十四处苦路,通到一座圣方济沙威的塑像,塑像面对著大陆,以表达他渴望中华民族认识接受救主基督的无限情怀。圣沙威没有达成登上巾国大陆,传扬基督的愿望,但在同一年(1552)前两个月(10月 6日),利玛窦在意大利的玛柴拉达城诞生了。利氏终把西方科学和天主教信仰带进了中国,直至今日,我们还身受其惠。
这次到上川岛朝圣的机会是在澳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桥梁数会」年会。三天会议完毕后,台湾的代表李震蒙席、薛保轮会长和房志荣神父,加上新加坡的董立神父。我们拜访了坐监劳改三十多年,于1981年才得平反的王理诺神父。也见到四位修女,三位望会生,和一位刚由武汉大修院回家度假的袁国波修士。
在上川新修好的小堂里四人共祭,礼仪简单,意义却不平凡。四百三十多年以前,圣方济沙威以四十六岁的英华年龄,在此饮恨长逝,未能引领他所渴慕的大陆中国人民认识真天主和她所派遣的救主耶稣基督。如今在此朝圣并共祭的是四位道地大陆人民一两位天津人,一位山东人,一位安徽人。他们不但信了主,并且都是主基督的司铎。他们来此朝圣和共祭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中华、为世界求和平、求幸福;也求中华民族早日接受基督的福音。
—434—
区华胜
引 言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郭克世教授于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世俗之城·从神学的角度去探察世俗化及都市化的过程》一书是本世纪的一部宗教畅销书,单在美国,在出版后短短一年之内就售出了廿五余万册,其后陆续有再版并且译成好几种文字;读者除基督教徒外,有天主教徒、犹太教徒、怀疑论者、无神派人士,其中包括学生、学者、牧师、修女、传教士、贫苦大众及中上人家。此外,这也是一本引起广泛争议的书,学者们有代表性的议论文后来被收辑成册,名《世俗之城辩论集》(The Secular Citr Debate)。我国台湾宋华忠先生在《现代神学思潮》(台北圣文社,一九八四年)把这本书归入「激进派神学」(第六章),而把郭克世教授列为「今世主义者」(二二O~二二九页)。
时光如流,廿五个寒暑转眼就过去了,但书中所说的仍有它的现实性,尤其对在科技、经济、建设各方面猛向欧美追赶的我国暨东南亚地区及在这地区内作宣教工作的教会而言,这本书的确有发人深省的价值,故乐意为之介绍。
郭克世教授是职业神学家而非社会学者,但在本书里他显得出是个很熟识我们社会许多复杂及矛盾问题的人。正如书的副题所示(从神学的角度去探察世俗化及都市化的过程),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怎样把近代圣经神学应用到社会学的具体事件上去。郭教授正式及直接讨论的是他本国(美国)的社会情况,因此
—435—
为好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必须对美国的生活有多少认识;虽然,书中的东西不可萧规曹随的一概搬来应用,不过大体来说,作者提出的原则却是十分值得参考和实用的。
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城市居民都会在本书里找到有用、甚至必要的指导,为能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克服一时的迷惑。该书对过去有中肯的评价,对社会变动这一獗可挽留的事实加以密切的注意,并揭示出在这些变动后面的一连串的契机。此外,该书到处给读者加油打气,勉励他们向前迈进,与时推移,好能成为有自知之明及有责任感的成熟公民。
不过,郭教授写这本书的主要目标还是跟信仰基督的人士作一次坦诚而无所顾忌的研讨;很多时,基督信徒把暂时的社会文化型态误认为真正的宗教珍宝,把相对的东西看成绝对的东西,以十字军的热诚把人自身的利益当是天主的利益而加以维护。郭氏这本书正好用来消除这些迷惘。
作者分十一章谈及都市生活的各层面——人际关系、工作、娱乐、教会、交通、性生活、大学教育、社会组织、神的观念等——不用说,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我们是绝无可能就每一话题分别说明的,我们可以做的是选出一些贯彻全书的基本原则来加以阐释。
郭教授开宗明义就说:「都市文明的兴起与传统信仰的崩溃是我们时代的两个主要特征,两者是紧紧相连的潮流」(一页)。换句话说,都市化及世俗化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两种显著的现象。
「都市化(urbanization)指的是多元的结构及传统的瓦解已达到极点的社团生活组织。它代表的是功利关系越来越多的铁面无情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出来的是彼此纵容取代了传统的伦理制裁,互不闻问取替了深厚的情谊」(四页)。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一种解放的运动。「它把世界从宗教及近乎宗教的意识解脱出来,它驱除封闭的世界观,破除超
—436—
自然的神话及神圣的象征」(—~二页)。
都市化及世俗化的互相关系是:「前者指示出人成年的内在含量,后者刻划出人成年的外在环境」(三~四页)。
世俗化牵涉到一个不可抵制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里,社会和文化会脱离宗教控制的监护及封闭的形上世界观。要特别提出的是:对郭教授而言,世俗化不可与世俗主义(secularism)混为一谈,世俗化不是解除基督信仰(de-christianization )或复兴外教主义(re-paganization),世俗化乃是一种解除神话(de-mythologization )或把绝对价值观化为相对价值观的过程。事实上,宗教的制度及世界观——包括基督教会——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领域内发展的,不能离开这特定的环境而独立,环境有所改变,则必牵连到宗教意识本身的改变。
「世俗化」的英文名词是从拉丁文的saeculum而来的,这个字原来指「世代」(aeon)——种以时间为主的世界观——,跟「世界」(mundus,cosmos)——种以空间为本的世界观——相对立,前者接近圣经神学的思想,后者趋向希腊哲学的理念。这样从正确的角度看来,世俗化并没有不良的意义。
郭教授认为,人类——最少西方文明如此——到今日为止经过了三个发展的阶段:1、原始的部落社会,2、村镇的封建社会,3、通都大邑的科技社会。每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都有一种文化表现的特殊方式,那就是:1、神话的,2、哲理的,3、俗化的。
不过,在多种情形下,这些阶段是互相重叠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是部落、村镇及通都大邑的人」(六页)。为此在我们身上以及在环绕我们的社会中随时可以见到有失调及紧张的状态。换言之,常有一些人生活在目前的社会现实里,但他们的眼睛却不断盯视著过去。已往的日子奴役著他们—一圣经上为描写幼稚儿童所用的图象(见格前十三11;迦四1后)。
—437—
天主愿意以他在圣经上启示的话解救我们出任何一种奴役。这种解救的过程带起了俗化的运动。依据圣经的信仰,这种运动有三个主要的标准:
1、天地的创造解除了自然界的魅力(廿—~廿四页);
2、以色列民族逃离埃及解除了政治势力的神秘性(廿五~三十页);
3、 西乃山的盟约解除了价值观念的神圣性(三十~卅六页。
这三种历史过程中的解放模式以以民逃离埃及为最受人瞩目及易于领会的,是以郭教授在书中也较多次用它作为自由、进步及改革的象征。
圣经所介绍的天主是一个在历史中运作的活天主,他领导他的子民,他走在他们的前头,招呼他们追随他走的路。这样一来,根据圣经的见证,历史是有意义的。只有在历史中和透过历史,人才能慢慢的学得成熟。
天主不断地召叫人走出他自己的现状(埃及的奴役),声言要给他新的环境和新的机会(迦纳罕福地),可是却不给他指示到达目的地的详细路程,也不给他一张福地的地图。人必须自己负起责任、自己作决定、自己拿出勇气来,这是他信仰及信心的考验。他会受到诱惑,想回到先前的地方,因为先前的地方看来比茫茫的前程及目的地更安全。但这正意味重堕奴役的罗网、是幼稚的畏缩怕事、开倒车、违反天主解放的意愿。以上是贯彻全书各章各节的主要思想。
基督的教会既然是为圣经作见证的团体,理应辅导俗化的过程,防止它陷入僵化的世界观,并且在必要时,向别人解释俗化过程的根是深植在圣经里的。此外,教会应夙夜不懈的防范企图破坏俗化阻挠解放的冲刺的那些运动。在人迈向成熟的过程中,天主需要教会的合作:「引导人类走向成熟是创造天地、率领以民逃离埃及,
—438—
在西乃山跟以民订立盟约的天主的工作,但是号召他们走向成熟却是有信仰的团体的任务」(卅六页)。
既然那依恋过往的倾向和把现状僵化成新奴役的倾向,人皆有之,也就是说,把相对价值和暂时模式加以绝对化的危险常常存在著,那么在历史中的解放过程是总不会终结的:「改革者的工作是永无休止的」(一九八页)。这个理念很重要,因为它直接说明人需要「不断的革新」②,间接承认最后的解放(救赎)不来自人而来自天主,只有天主才是救主。把初期教会与现代教会比较起来,郭教授说:「初期教会是向前瞻的,她望眼欲穿的期待末日出现和主的来临;今日教会是向后顾的,她望洋兴叹的缅怀初到美国来移民的先祖或在 Cedar Elins创立的第一教会」(二二一页)。
至此,我们作了一些原则性的介绍,现在我们试选一个具体的话题来做说明。该书的第九章论及性的问题,而性问题中有选美一项。这对我们住在台湾的人是件很切身的事。在被禁多年以后刚一开步,选美就惹来了满「台」风雨。那么选美的意义在那里呢?
郭克世教授说,性是人类生活中魑魅魍魉潜伏最多的巢穴,也是成见和迷信凝聚最密的地方。性最易受金钱的利用,最易为传播媒体所洎染。性最易欺己骗人,最易使人神迷智昏。今日的选美,什么「美国小姐」、「世界小姐」——我们可以加上「中国小姐」、「台湾小姐」——都是古代崇拜大女神的变相翻版。她是一个偶像,她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然而这个偶像是人自己做出来的,这个价值观念是虚假的——这使我们立刻想到在台湾为选美做宣传的人所谓的「智慧」、「爱心」、「内在美」、「中华文化」、「国际形像」等等动听之词了——。
说到这里,郭教授向天主教及天主教所尊崇的圣母玛利亚献上了最高的敬意,同时对他自己所属的基督新教提出了严正的批评,他说,选美运动带来的最大讽刺是:提倡圣母敬礼的罗马天主教对
—439—
这种运动最少有点不安的醒觉,而反对圣母敬礼的基督新教对此却毫无反应。有些地方,天主教徒是被禁止参加选美的,它的理由并不是出于假正经,因为「XX小姐」究竟不是童贞玛利,事实上,前者正是后者的对头。「XX小姐」完全推翻童贞玛利亚一向所象征的价值观,即甘贫乐道、虚怀若谷、舍己救人的精神。「XX小姐」跟路加福音一、46—55所标示的玛利亚形像大相迳庭。为什么基督教对天主教玛利亚敬礼的发展感到如此困惑,但同时对现代社会以色相榨财的「小姐崇拜」所引来的不良之风却毫无感觉呢?可惜神学家对隐藏在这文化现象后面的假宗教仪式每每未能有所发觉而加以口诛笔伐。这新兴的宗教提醒我们宗教改革者的工作尚未成功,正如路德马丁所说,人的脑袋是不断制造偶像的工场。宗教改革以后,尤其在清教徒所到之处,玛利亚象征价值的地位一落千丈有人声称这种删割是矫枉过正,大大的伤害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使得它一蹶不振。
看过了郭教授对世俗化及都市化的主要神学论点以后,我们试在下面提出几点评议:
(甲)世俗化并不意味否定圣经给我们介绍的天主——在历史中及借用历史而运作的活天主——,它所反对的是残缺不全的天主观念,特别指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所传授的天主观念,这种观念是形上哲理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七十三页)。
(乙)世俗化拥护并强调人在世界上唯一而尊严的地位,认定人在天主面前是自由自主的对象。「我们常常处于成为基督信徒的阶段中;人的世界是从来没有完全人化过的」(一二二页)。这样看来,成为基督信徒及完全人化属于同一的进程。这与那句著名的拉丁谚语的思想十分凑合:超性以本性为根底(supernatura su-pponit naturam)。圣多玛斯亚奎那也说,人需要一定程度的温饱才能奉行宗教。
—440—
(丙)虽然郭教授赞成跟共产党徒及无神论者交谈,但他并不推崇他们的主张(二五九页后),更不用说企图冲淡这些主义跟教会思想的差别。
(丁)不错,郭教授对教会、社会及伦理有所批评,但他并不反教会、反社会、反伦理,也不支持激进及草率的叛乱。有一处他明明地说:「但社会改革的事件不一定就是暴动及革命。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是社会改革的事件。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是两个人,然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有天主来跟我们相会而获得提升。天主不仅在美国自由革命时跟我们相会,他也在一个顾客、一个病人、一个同工身上跟我们相会」(二六一页)。
(戊)本书的作者十分反对神话及形上哲学,这并不因为它们是研究的对象,它们的坏处是在于代表著一种偶像化及教条化的政策,直接违反「以圣经信仰为根的俗化过程」(廿一页)。另一方面,郭教授亦懂得忠于自己,他不让自己所提倡的俗化成为「偶像」或「教条」。世俗化也是暂时性的,它有好几个阶段,好几种样式,在多种情形下,是不可预料及预测的;它会带来新的问题;它本身也是暧昧的。但由于它承认它是暂时的,它可以辅助人成熟,因为「承认自己是暂时的就是成熟的表现」(一二一页)。郭教授自己声言:「世俗化不是默西亚,但也不是反基督」(一六七页)。谈到社会的变动时,他说:「急速的变动不保证是救赎,但也不妨碍信仰」(五十八页)。世俗之城不是天国,科技的文明也不是历史最后的一章。
由此可见郭教授对世俗化的神学观念是深远而有挑战性的,是生动而有刺激性的。它要求有牺牲及勇气;它要求有信心及对天主的信赖;它鼓励慷慨、打击因循、破除虚假的安全感、建立乐观的态度、消灭幼稚的回忆、唤醒人要事事提防,简言之,它帮助人在
—441—
目前奔向未来的现实世界中体验到及生活出天主的现在。
郭教授的世俗化神学是一种有前瞻性的先知神学,它是以旧约中天主引领以色列逃离埃及暨新约里耶稣复活的信仰为基础的。
最后,我谨以郭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论:
「以色列逃离埃及暨耶稣复活(Exodus and Easter)是圣经信仰的两个焦点,也是教会神学必须赖以发展的基础。
前者说明天主如何在历史中运作的事例。我们可以看见他拯救人出奴役,解救他们脱离政治、文化、经济等的束缚,让他们在荒漠中有机会铸造一列新的制度、一套新的价值、一个新的国家。
后者说明这种运作在今日仍在进行中,那里有解放的行动,万军的雅成也在那里运作。
以民逃离埃及与耶鲜的复活同时表彰天国,所谓天国就是天主解救力量的落实」(一三二页)。
附注
①H.Cox,The Secular City.Secularization and Urbanizatlon in Theolopical Perspective(London:SCM,1965)。作者在书中每每用一些刺眼的词语,如「俗化」、「解放」、「革命」、「改革」等,这些词语必须依照作者的意思去了解:「俗化」是与时推进,或认识时代的讯号;「解放」……是指人心内在的自我克服、无牵挂、无执著,非指外在暴力的使用也。书中所言,跟教会传统的鉴修及伦理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细心的读音切勿因噎废食,因小失大。
② 原文是Perennial revolution. —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