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3号 |
时代讯号下的基层教会团体 |
甘国栋
一、前言
在随著工业化、都市化的兴起,社会结构的改变,使人口朝向流动及集中发展。现代的都市化,给传统堂区分划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传统的地方教会,渐渐的已经不是属於某一群人的教会,而是一个崇拜中心而已。各堂区的教友,很难对他们所属的堂区有责任感,他们大多数常感到孤立与无助,宗教对他们的家庭以及和对别的家庭在建立关系上,好像没有什么协助。如此,宗教和生活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导致教友只知墨守成规,或只求最低限度参与堂区生活的现象,造成宗教生活的停滞和冷淡。
反省今日本地的教友,也受此氛围的影响,对自己教友身分与使命仍没有一个清楚的图像,所以大多数仍处於被动的地位。在各堂区,教友们认为本份就是参与主日弥撒;比较热心的可能加入一个善会,或偶而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诸如:朝圣或避静……,一般而言,他们根少能直接而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是教友的身分及担当教友的职责。
鉴於上述的情况,中国主教团在经过四年的筹备之後,於一九八八年在辅仁大学召开了“福传大会”。并且在福传大会结束後,中国主教团立即发出了一封牧函,推行福传大会决议案。福传大会订下了远程、中程、近程三个目标。其中对教会内之中程目标为建立信仰团体,“我们劝勉并鼓励各堂区、善会、机构和组织,在今後三年内,至少要建立一个 信仰小团体,成为为福音做证并向外传福音的活动中心及加油站。”①这是一个清楚而具体的目标,
l27
也是未来地方教会所要努力达成的。
二、时代讯号
“信仰小团体”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或组织,早在教会成立的初期,就是以这个型态出现,但随著教会的制度化隐而不张。一九六五年梵二大公会议以後,在南美,这类的团体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巴西的Sho Paolo实验的基层团体,它们的性质是多采多姿的。这些团体是由一群住在邻近的人组合起来,目的是为教友们提供最基本的信仰教育,并在实践基督信仰上给予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往往是通过分派成员在邻近地区集体举行,内容上包含了宗教及人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②
二十年後,在巴西这类的团体,估计已超过五万个,由於这些团体的出现,使巴西数会出现深刻的改变。这些团体是基督奥体的细胞,是教会的缩影。每一个小团体都有高度的生命力,成贝彼此互相认识。在团体中。每一个人都活出信仰,彼此真诚的互相关爱。在这里,人们可以真实的体会到自己确实是在活著。
由於这些团体的出现,且成功的散播在世界各地,除上述巴西的例子外,汉城总教区约七十五万教友,分布在一二八个本堂,共有四千多个信仰小团体,他们称为“细胞小组”;在美国的St.Boniface堂区的本堂神父,一九七八年邀请一位从南美洲来,对基督教会团体有经验的神父,在堂区举办研习会,且开始组织,五年後推展到整个堂区,开始二九个小团体。③这些具体的事实,重新唤醒了不少神职人员和基督徒对教会有了新的了解和体认,共同认识到教会在本质上是属於团体性质的。正如梵二教会宪章所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的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④而具体的使教会实践出是领洗者在基督内共融的地方,也是人类团体的根源。
l28
三、基督教会团体释义
基层教会团体最大的特色是种类繁多,集体来说,在世界各地,因着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举行的拉丁美洲主教会议的推许,该次会议鉴於它名称的不一致,而制定了一个划一的名称,,为它命名为“教会基层团体”。
他们在“基层团体”名称上加上“教会”二字是有用意的,目的是要借此区别某些以“基层团体”为名,而专走纯政治路线和抵抗与普世教会共融的小团体。⑤就目的而言:基层教会团体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基督徒的环境中,培养成熟的教友,进而促使地方教会走向自传、自治、自养的理想。为了对“基层教会团体”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名词释义如下:
基层:
基层是一个基本单位,“正如‘家庭’是‘国家’中的基层组织,基基团也是教会中的基层组织,完整单位。”⑥既然为基层,人数就成为决定团体的因素之一,相对的“小型”是此团体的基本条件。人数的决定是按照组成的对象及性质为原则;为达到团体互动的效果,可以从二一三个人开始,以不超过三十人为原则,约为八、十五个教友家庭所组成。此外,个人的兴趣、理想、目标的一致;或年龄、职业、生活背景的相近,也是影响组成的重要因素。
一个基层教会团体,是一个能够供给其成员们基本需求,以善
l29
度基督徒生活的教友团体;如此,它是教友生活的最小自足单位。在它内,成员们能有一个正常的基础,以满足度教友生活的基本需求。
定额的人数,使在这团体的每一份子,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个人的意见及分享独特的见解。如此完全的投身参与团体的事务,一同决定,共同负责,而有真正的归属感。并且因著与他人有亲密的交往,而有真实的人际关系,学习彼此了解与接纳,共同面对环境的压力及人生的挑战。体会谈会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及天主的恩宠和春顾,彼此鼓励成为天主传播救恩的工具,成为“世上的光,地上的现”。教书:
为维系一群人,并使他们团结成一个团体,则它的团体生活必须具备某种结构。“团体生活的结构”不是指团体的组织,而是指团体中成贝的相聚,并形成有规律的共同生活模式,在这主题之下,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聚会”,这是建立一个团体,加以维系并成长的倏件。团体若没有经常性的聚会,很难实际构成一个团体。教会在希腊文的意思是被召叫的聚会。此共同聚会是一群人被召叫与天主在一起,聚会的核心是崇拜天主,包含诵读,讲解天主圣言及感恩祭;藉著参与形成一个基督奥体。
藉著聚会而有天人的交往,基督徒以耶稣基督为生活的中心,参与她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这奥迹是祖宣讲的核心,参与她的奥迹,印是生活中不断死於自己,然後与基督一起复活,这个与她的结合,是透过在教会内参与感恩祭、祈祷、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在生活中答覆天主的召唤,赋予生命新的意义。
这种聚会并不是只为个人的好处,更是生命的传递,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宣讲天国的喜讯,显示天主爱的临在,如宗徒大事录二:4l—47所描写的,具体在生活中表达出爱与服务,透过日常的生
l30
活,将耶稣基督的喜讯表达出来,并且在人际来往上,透过个人显露基督的面貌。只有在此基层团体的聚会里,教会才能在基督徒的共融里有意义的表达自己。教会的存在实际是建基於这些基层团体之上。广义来说,教会不是一个团体,而是团体的共融,由基层团体共融於堂区,堂区共融於教区,教区共融於普世教会。
这也是梵二所倡导的谈会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在教会内,是她的模范和生命的根源。教会的成负—一所有国圣洗与基督同死同生的人—一都在基督内合而为一。在教会内,通过教会,基督成为世人的导师,领袖和生命的泉源。基督的临在使数会成为一种救恩的共融,教会的成贝,彼此互相帮助、服务,因而获得救恩,同时也将此救恩带给整个人类。
团体:
就社会学的定义而言,并非因人群的集合就形成团体,这些聚在一起的人,彼此之间该有某种关系存在,才可以称为团体。基督徒团体的特徵就是爱,成贝都是天主的子女,只在职务上有区别,而没有阶级、特权的分别,彼此尊重、给予、接纳。使每一个人在团体内都得以发展自我,并且促进他人的成长,由此使整个团体迈向成熟。
基督徒团体的生活以基督为中心,为基督而生活是基层教会团体内所有成贝的共同目标和理想。在团体内,他们对於基督所带来的福音,不断的祈祷和反省,并且在个人及团体行动中加以印证。由於团体内成贝的彼此扶持、共融,使团体产生动力,并且在团体内培养出服务的态度和自我奉献的精神,随著个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生活化的方式,将生命的喜讯传给和他们接触的人,使团体走向积极生命的开放。
团体的定期聚会,要视团体及个人的需要而决定,在聚会中,参与的人们感觉彼此的相互作用,也产生认同感,认为自己是这团
l3l
体中的一份子。所有的人都自然的参与祈祷、训练、服务等聚会。个人一旦成为这团体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有兴趣为扩展团体而奋斗了。
基层团体如果要发展及维持长久,必须成为更大团体——堂区的一部分。因为单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的小团体,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後,会变得停滞不前,需要一个更大团体给予它推动力及稳定力;并且小团体如果不和其他团体常沟通,可能会流於偏於一方或过分强调某事,较大团体能帮助它开阔视线。
四、领袖人才训练
从第十二世纪起,教会渐渐形成领导职业化,今日为教会工作的圣职人员或传教员,愈来愈被认为是职业性的,他们接受专业的训练,执行专业的职务,以致形成教会逐渐成为一种服务机构。教友们把本堂看做获得宗教服务的地方;教会既日益成为服务的机构,便产生功能化的现象,以提供教友更有效的服务为主。教会服务者日形职业化;便愈来愈重视及运用功能组织,而忘记了教会原是生活化的团体。
所以面对建立「基层教会团体」的问题,重点不在组织上的职务与地位,更在於领导力,大家所跟随的是谁;如果一个团体的组织内,没有真正的领袖,那它就不会有什麽发展,也不会产生实效。事实上,在一个教友的团体内,不少教友吸引别人接近基督,并使教友彼此团结,比制度上的领袖更有影响力。
经由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福传工作只有运用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基层教会团体,才能有效地建设地方教会。所以首要之务在於寻找能建立教友团体的人材,依据经验,建立基层教会团体成功的秘诀,「就是训练小团体的领导者,现在没有训练出一个领导者之前,我们决不开始一个小团体」7。因此为建立基层教会团
132
体,其中最艰钜的工作,就是培育领袖和引导教友去参与社会生活。
领导才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特质,它是维系「领袖」与「团体」之间的桥梁,所以一个好的领袖,除了具备本身的村干外,还必须与团体成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能建立这种关系,领袖需要敏锐,愿聆听,明白事理及富同情心,善於与团体成贝产生密切关系;此外,他要有自信心及表达能力,使团员认同团体的理想,并推动整体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如何在团体里找出领导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谁有影响力;他会在团体对「当时情况」做出反应时浮现,他能见到问题的症结、行动的需要及解决的方法,视需要改变别人的意见与决定,以一种容易被大家所认同的方法,引领团体达到一致的意见。这类的人材能是人性的,也能是特恩性的,有些人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有些人藉著生活神圣或天主的特殊化工而有一种精神的权威。往往这二种因素并存,或相互配合发生作用。要成为教友团体的领袖,最量要的必须能够吸引人们接近基督,并。帮助他们在。基督的联系上日益亲密,即他能够帮助人们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以基督为核心的生活团体。
既然建立基层教会团体的责任是由各领袖分坦,所以被拣选为领袖的人士,必须有充足的训练及培育,使他们能负起教导、服务及崇拜的职责。教区或特殊的训练中心该开办训练课程,训练下列人材,使这些领袖们能有效的带领这些属神的小团体。
一、训练志愿讲授要理人员及信仰人门导师:为这些老师们推行一些持续培育的工作,使他们的信仰加深,而同时能有效地将基督的喜讯,传达给每一个渴慕真理的心灵。
二、训练带领祈祷及协助礼仪的人员:训练他们更能深入本国的文化思想,以更容易了解的语言,为庆祝各样的圣事,做出适当
133
的安排。如此,基层教会团体的成员,将会在各种圣事中,看到很有意义的救恩标记,一个已聚集及实现了天主大家庭的标记。
三、训练团体领袖:负责行政的领袖们本身也需要得到不断的培育,才能有效地依照基督的价值观来发展他们的团体。领袖们在训练课程结束後,应有定期的聚会,以便交流经验或共同面对困难。
此外,为协助基层团体每次的聚会,更大的团体:如教区或训练中心可发行“月刊”,月刊包括圣经分享的大纲,讨论基督徒与现世生活的关系,及一些有用的讲义或注解;以协助领袖们了解他们的职责,并使地方教会下的基层教会团体有共同的方向。
五、结论
面对今日地方教会的处境,大家都承认应该革新,但不是外在制度的改革,而是从教友生活环境的结构著手。堂区是最小的牧灵单位,但堂区的大小及组织结构等都影响实际的效果,多年来堂区一直是制度性的统一体,服务性的机构。施行圣事及工作成为堂区活动的主要来源,反而失去堂区原先的目的—一教友生活获得滋养的正常地方。在时代讯号下,基层教会团体已成为提供、协助与满足个人信仰需要的地方。目前优先要做的是鼓励地理环境及社会关系上都相近的基督徒们,彼此组成一个基层教会团体,定期举行家庭聚会,增进彼此的友谊及认识,一起祈祷、分享,共同面对及解决生活的挑战,共同体验生活的悲欢成败。这种聚会与共同祈祷,交换有关教友生活和工作的意见,帮助每一个人寻求身为基督徒所应但当的本份,以及订下团体的工作计划,彼此分工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供献自己,藉著聚会,彼此互相勉励、培育。这种共融的聚会,一方面内在的表达在建设基督的身态—一教会,另一方面外在的表达出在世人中履行基督的使命。
l34
为建立基层教会团体,发掘及培育能为天主工作的人是第一优先;因为是要靠一群人去建立教会的小团体,如果没有适当的人选,则很难推动。目前在台湾,许多优秀及热心的教友已身兼数职,但是相信仍有更多的教友如埋藏在地里的宝贝等待被发掘,发掘及培育是一项很艰难但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成人领洗的新数友们,他们该被训练为能和别人一起祈祷、一起工作、一起分享的人,他们对革新谈会是一股特别的力量,他们也更能引导人们参与及认识基层教会。因著参与的经验,能做信仰反省,在外在的事件中,得知它如何发生,并寻求内在的意义。并且个人一旦经验到一个基层教会团体如何产生良好的作用,他更能够计划可做些什麽,使团体愈来愈有生气。
基层教会团体是一群为天国的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人所组成,这理想是团体统一与合作的来源。团体内如果没有内在的合作,则效果不会显著,内在的合作基於个人灵修的革新,使每人自己更归向天主。先革新自己对基督和在基督内生活的认识,再籍著一起研究天主圣言、一起祈祷,彼此分享自己信仰的经验,把基督放在生活的中心,如此天国的理想自然落实在团体中。
在时代讯号中,可看出建立基层团体的重要性,该把握基层教会团体的目标,在信仰的荒漠,开始以运动的方式,给予动力产生生活的环境,训练一批新的献身杳,一旦这群人对基督有了新的献身感,并愿花时间及精力度教友生活时,他们便成为基层教会团体的核心人物,如此运动能产生循环,他们可提供现成的推动力,不然要形成一个基层教会团体,可能要更长的时间天筹备。基层教会团体的推动,能为地方教会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也使教会在台湾为教外人形成一个新的图像—一使人得到真正幸福的标记。
(本文作者为本院神学系研究生)
l35
注释:
① 见 「福传大会专辑」,页五O 。
② 见M.C.Azevedo,S.J.“ B.E.C.in Brazil” PP.3—8 。
③ 见汪德明「基督徒信仰小型团体自助手册」页七一~七四。
④ 见「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页三。
⑤ 见「椿——基督徒基层团体参考资料」页一九三~一九四。
⑥ 见徐锦尧「建设小团体——基基团聚会手册(上)」页五。
⑦ 见汪德明「基督徒信仰小型团自助手册」页七四。
参考书目:
1.椿——基督徒基层团体参考资料,示编辑委贝会出版。
2.小型基督徒团体,张淑华编译,华明书局出版。
3.建立基督徒团体,沈清松译,华明书局出版。
4.时代徵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编译及出版。
5.教会团契的建立,冯亚各著,香港华人浸信会出版。
6.福传大会专辑,中国主教团传教委员会编印及出版
7.基督徒信仰小型团体自动手册,汪德明著,天主教使徒训练推广中心出版。
8.建设小团体一基基团聚会手册(上),徐锦尧著,香港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9.M.C.Azevedo,B.E.C.in Brazil,GeoryetOWhUnlversity Press. l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