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2号

大公运动


房志荣
    「大公」二字天主教习惯用来称呼历届的全教会的会议,即所谓的「大公会议」。公元第四世纪的尼采大公会议是第一届,1962—1965年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是第21届。本世纪以来,大公二字用来称谓基督信徒谋求合一的各种努力,而普遍地有大公运动的说法。也有人将此运动扩展到跟犹太教及其他非基督宗教的交谈上,那时就有较广义的大公运动。
    其实大公运动可说是与基督的教会一同开始的,如宗徒大事录第15章及格林多前书里都提到教会分裂的危险及其补救之道。在以后的历史中,东西方教会的和好曾在第14届大公会议(里昂1274)和第17届大公会议(翡冷翠1438—1442)尝试过,可惜均未成功。1541年的累根斯堡会议在谋求天主教与路得教的媾和上也告失败。真正有成效的大公运动要到第19世纪基督新教约传教浪潮到达世界各地时,才走上现代阶段。
    现代大公运动的基础是19世纪基督新教在推动福传工作时奠定的。在许多传教区的福传努力使他们看出,一个分裂的基督信仰难取信於人。另一方面,在与东正教碰面时他们又发现,彼此意见分歧而产生多方面的张力,这也不是给基督作证的有利方式。如是,基督新教和东正教里都有了一种新的觉醒,就是必须克服基督徒之间的分裂,然后才能有效地一起来宣扬大家共同信仰的耶稣基督。
    在这同时,即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天主教会内对历史、礼仪、圣经的各种研究激起一股研究教会学的热潮,这对大公运动也是一种奠基工作。1870年教宗失去对罗马的统治权后,天主教对
193
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概念上开始演变,不久教宗良十三世振兴了教会的社会副训导,以适应新的世界脉络,使教会在世界上的精神领导长足进展。最后礼仪革新受到比约十世的批准和推动,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回归传统和正统的源流」思潮受到重视,加上在基督新教早已开始的圣经专业探讨也在天主教内风行,这一切都为一个新的教会学打好了神学基础。
    下面先看本世纪天主教以外的基督宗教在大公运动上的发展,后看天主教如何参与这一大公运动,最后略看台湾的大公运动。
一、基督新教与东正教的大公运动(EM
1.大公运动的起飞:
    20世纪初为回应各方对福传与合一的愿望,改革宗与英国教的主要派别决心严肃面对EM问题,东正教有保留,天主教暂时不想加入。1910年的爱定堡国际传教大会是出发点,会中强调福传与合一的不可分。参与会议的1200位代表很多来自传教地区,他们暂时不讨论信理问题,但设立了一个追踪委员会,准备在另一次世界会议中讨论。
    1920年元月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代表,以东正教的名义公布通牒,表达愿望:教会间不再互相为敌,而须彼此开放。不久英国主教们予以响应,也公布通牒,指定目标:所有的基督徒在一个唯一的公教会内显示出基督所要的可见的一体性。这两道呼吁成了以后EM的催化剂。美国一方面,圣公会的一位平信徒和一位主教(C.Brent)於1927年八月在瑞士洛桑建立了「信仰与教制」委员会,后由W.Temple任主委,在他任坎特布里总主教时,以其声望和权威全力支持Visser t’Hooft,即未来WCC的第一任总秘书。
    「信仰与教制」关注神学问题,与之平行的是所谓的「俗性的大公运动」,即各教派以共同行动来答覆今日世界的社会政治的急
194
需。这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成立了「促进国际友谊的教会联盟」,推动人是瑞典总主教N.Soderblom。1925年便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生活与工作」会议。上述两个委员会一是信理的,一是实际的,开始时互不信任,但很快克服了困难,有意促进交流。1937年在牛津开「生活与工作]第二届会议,同年在爱定堡开第二届「信仰与教制」会议。传教区与会代表数目大增,特别是在「生活与工作」会议中。这两次会议蕴育了建立WCC的构想。
2WCC的建立和组织:
    1938年的策划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直至1948年才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是为第一届WCC大会。以后每6/7年一次,至1991年开了七次大会,时间和地点见附表(张瑞云编),七次的主题为1.人的胡闹与天主的计划;2.基督世界的希望;3.耶稣基督世界之光;4.看,我要更新一切;5.基督的解放与合一;6.耶稣基督世界的生命;7.圣神请来,更新整个受造界。
    在以上七次WCC大会中,1961年在印度新德里开的第三次大会可谓WWC的高峰。这次大会首先扩大了协会的信理基础:由基督学到天主圣三论。其次,新德里会议说清了合一的性质:唯一的宗徒信仰,福音的宣讲,分同一的饼,共同祈祷,兄弟共融指向为世界作证与服务,藉普遍承认的教职与所有地方教派合一,不分时空。最后,苏俄及其他东欧国家的东正教加入WCC,而国际宣教议会(IMC)也与「信仰与教制]及「生活及工作」合并,使WCC成了一个为传教、服务、信仰共融的整体,共同为MarturiaDiakonia和Koinonia效力
    WCC的组织(见附表)最初有「信仰与教制」及「生活与工作」两个委员会。现在的三个事工单位与天主教的类似构构相对称。「信仰与见证」下面各部门大致与天主教会的合一委员会,与
195
非基督宗教及无信者交谈等委员会相应。第二单位「公义与服务」各部门从事俗性的大公运动,与天主教的正义与和平委员会相应。最后「教育与更新」单位大致与天主教的内部大公主义牧灵及平信徒使徒工作相应。
二、天主教如何参加大公运动(EM
1.灵性的EM,即为合一祈祷:
    开始的颇早,至P.Couturier(1881—1953)所推动的合一祈祷周而普遍施行。1935年他建议的每年元月18至25为合一祈祷周的构想,翌年就得到法国改革宗诸教会的接受,1939年英国教会总主教将之介绍给他们教会的信友,1942年「信仰与教制」委员会由1920年以来在五旬节所行的八日共同祈祷,改到C.神父所定的元月18至25日。1958年以来,罗马刚成立的促进基督徒合一秘书处与WCC共同为每年的合一周祈祷作准备。1966年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出版所需要的读物。
2.教宗若望23世召开梵二大公会议:
    进入EM的制度性阶段,即不仅以祈祷,也在制度和俗世方面参与EM(1962年10月11日梵二开幕词)。他还说,天主教徒不可再满於现况,等待分离的弟兄回归,而需从事自我革新,此一革新涉及甚广,连表达信里的方式也包括在内。保禄六世继续此一方向,肯定悔改的必要,在梵二大公会议中公开为自己及天主教信友承认现在及过去一切相反合一的罪,使得在场的新教观察员们十分惊讶和感动,因为这等於接受了新教的一句格言: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会须不断革新。
3.天主教在当代EM中的角色
    天主教约十亿的信徒占世界基督徒的半数。另一半可由两个角度来看:以教会来说,分东正教和西方新教;以EM来说,本世纪
196
以来,东西主要教派形成了WCC。天主教必须一方面与东西两方的教会来往,另一方面也须尽力与WCC合作。下面略看天主教与东方教会、西方教会,及与WCC交往的概况。
▲与东方教会:罗马与各教会建立官方的和长久的交谈机构,各教会首领来罗马拜访教宗。1964年君士坦定堡宗主教Athenagoras与保禄六世在耶路撒冷的会面和交谈是一高峰。1978年以来,每年圣伯铎、保禄庆节东正教代表来罗马拜访,圣安德庆节罗马派代表到君士坦丁堡拜访。正式的神学交谈是1981年由双方建立的混合委员会来进行。委员会中有些已与罗马合一的东正教成员(uniats)激发有关uniatism的问题尚难摆平。东正教人士不赞成罗马与每一自主教会个别对谈,怕被蚕食。只有苏俄东正教不怕,因为他们人数多(一亿以上)。乌克兰的许多天主教信友在苏俄政变后,也不再受到从前的压力了。
▲与西方教会:①与英国教会由ARCIC(Anglo Roman Cathoilo Intern.Commission)举行神学交谈。据Willebrands枢机等人所说,这种交谈可为其他神学交谈的模范。(2)与世界路德宗联盟1967年开始神学交谈,1972年达成「福音与教会」报告,1978年公布「主的晚餐],1980年公布「走向共融的路」(复数)。③与世界卫理议会1967—1971讨论基督徒在今日世界,1972—73讨论交谈的方法,1975  公 「关於圣神的临时共同声明」,「基督徒的希望」,「圣神与教会内的权威」。④与世界改革宗联盟1970年讨论「基督目前在教会及在世界的临在」,1977作出报告:「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教会的训导权」;「圣体」,「职务」。⑤与世界神恩复兴运动研讨在圣神内的生活为各教会的意义:圣神内的洗礼,圣神与教会(1970—74),分辨神类(1975),评估及建议(1976),1977年开始第二系列会议。(6)与普世圣经联盟的合作始於1967年。此年世界圣经公会与合一秘书处发表共同译经的一些
197
指示,1973年天主教已参与117种译经工作。
▲与WCC:1969年保禄六世亲访日内瓦WCC总部;197山天主教及WCC的联合工作小组(1965於梵二闭幕后建立)通过「教会是至公及从宗徒传下来的」报告,及「共同作证与劝人入教」文件。天主教声明不加入WCC不是由於信理上的理由,而是因了牧灵的理由,因此采取专家合作的方式。此外在俗性的大公运动上也有多方面的合作,如国际正义、平信徒使徒工作、与非基督宗教的交谈,为残障者。为人权、为宗教自由服务等等。
三、台湾的大公运动(EM
    台湾的EM和其他世界各地一样,是由基督新教提倡的。台湾长老教会於1952年加入WCC,1959—1962召集了十几个教派在WCC主持下开过三次「信仰与教制」会议。1962年4月15—16日在台中举行第四次时也请了天主教代表参加,其他还有圣公会。浸信会、行道会、卫理公会。门诺会,共20馀人与会。1964年长老会、圣公会、卫理公会及路德会合组一个大公谘委会Ecumen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ECC),其宗旨为a.克服各教会间的阻隔,在基督内为基督服务而彼此往来联谊;b.将局势及需要通知有关的教会领袖;c.在彼此有关的计划上为台湾的全民福利携手合作。
    1966年底ECC请天主教为该会正式会员。圣公会王昌龄主教写信给台北总主教罗光说:「我们希望你能接受这一邀请,参加我们的会议。除你以外还可派另外两位天主教代表」翌年1967年元月9日天主教代表便参加了ECC的会议,而成为该会会员。此后ECC做的第一件事是指派一个筹备委员会;为在合一祈祷周中举办联合祈祷。多数教会领袖不表支持,因此改采非正式聚会方式。1967—1974元月18—15的祈祷周,天主教人士参加的越来越多,其他教会
198
的人士越来越少,因此决定暂时中断,直至大家找出一个更合适的方式。
    ECC的确认真地开会,每年3/4次,但困难慢慢出现,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成员不能替他们的教会说话。天主教及圣公会代表正  式受他们教会的委派,其他成员的委派和代表性则不甚明朗。1969  年谘委会改名为合作委员会 Ecumeuical Cooperative Committee,目标与从前相同,只是语气较积极,范围更广大,愿与世界的大公组织取得联系。1975年开过一次较大型的会议,政府代表  13人,新闻记者5人,天主教人士28人,圣公会9人,路德会7人,  长老会12人,台湾神学院3人,台南神学院2人,男青年会2人,其他教会团体6人,共87人参加会议。可惜这也成了台湾EM的绝响。
                  WCC的组织概况及其工作单位

总干事
会员教会
传  播  部
 
波西研究院
第一事工单位
“信仰与见证”
1.  信仰与教制组
2.  世界宣教与布道组
3.  教会与社会组
4.  与其他宗教对话组
大  会
中央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
会员教会
财      务
中央服务部
图  书  馆
第二事工单位
“公义与服务”
1.  教会参与发展组
2.  国际事务组
3.  对抗各族歧视组
4.  教会互助、难民及世界服务组
5.  基督徒医疗组
第三事工单位:
“教育与更新”
1.  教育组
2.  妇女在教会与社会组
3.  更新与会众的生活组
4.  青年组
5.  神学教育组

                                                                   
大会:                 会员教会:          总干事:
1、1948年              1、147个            1、富胡德(Visse’t Hooft)
荷兰阿姆斯特丹        2、174个                   -1966
2、1954年             3、197个 
美国伊凡斯顿          4、235            2、布拉克(E.C.Blake)
1967--1971
3、1961年             5、285个         3、波特(P.Potter)
印度新德里            6、301个                                   1972--1983
4、1968年             7、306个         4、卡斯卓(E.Castro)
瑞典乌普萨拉                                      1984-
5、1975年
肯亚乃洛比
6、1983年
加拿大温哥华
7、1991年
澳大利亚坎培拉
 
参考资料:
施森道:「大公会议与大公主义」。孙静潜主编:天主教大公会议论集,台北教友生活社,民国51年,页249—172
方  豪:「论大公主议」    
中篇:「合一运动的回顾」。铎声第五卷,民国55年10月,页32—41。
下篇:「在台湾的合一运动」。同上,民国55年11月,页31—39。
陆达诚:「天主教合一运动的新里程」,神学论集第一期,民国58年9月,页95--109
房志荣:「地方教会与合一运动」,神学论集第28期,1976年,页221—229。
房志荣:天主教—路德派的交谈:教宗的首席权。神学论集第40期1979年;页148,192,230(资料室)
房志荣:「合一圣经与大公主义」,神学论集第53期,1982年,页467—484。
宋泉盛:「教会的合一及其使命之神学的检讨」:神学与教会,民国59年胡「教会的合一与宣扬」专辑页16—23。
郑儿玉:「教会合一运动之历史检讨」。同上,页24—28。
贺良康:「福音派教会与世界教会」。同上,页40—48。
200
雷焕章:「罗马天主教的合一观与行动」。同上,页49—54。
黄武东:「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与世界教会的关系」。同上;页55一59。
邹保禄:「从天主教立场看马丁路德」,神学论集第59期,1984年,页51一68
高冠群:「台神、辅神联谊会报告」;神学论集第70期,1987年,页428……
廖上信:「迈向互相承认的圣职」,同上,页539—544。
林逸君,李文君;刘锦昌:「台神、南神、辅神三院共融」。神学论集第73期,1987年;页475—481。
ADOLFO GONZALEZ MONTES:Enchiridion Oecumenicum. Universidad Pontificia
de Salamanca 1986.
Ans J.van der Bent:Handbook Members Churches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Geneva 1985.
Ans J.van der Bent:What In the World Is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eches? WCC,1979.
THOMAS F.BEST:FAITH AND RENEWAL. Report and Documents of the Commission on Faith and Order. Stavanger 1985, Norway. 13-25 August 1985. Faith and Order Paper No. 131. WCC, Geneva 1986.
BERNARD LEEMING S. J.: The Vacation Council and Christian Unity. Darton, Longman & Todd. London 1966.
HANS Küng: The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An Ecumenical View. Doubleday New York 1988. Specifically: “ II. THE BIBLE AND CHURCH TRADITION Unifinisched Business Beteen Catholicism, Protestantism and orthodoxy ”.
F. Forost: “ Oecumenisme ”, Catholicisme, vol IX (1982) 1499-1536; vol x (1985) 1-21.
Ulrich Ruh: “ Oekumene ”, Handwörterbuch religiöser Gegenwartsfragen. Herder 1986, pp. 324-329.
201
上接192页
下转238页
20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