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7号 |
前 言 1993年秋 |
本期神学论集搜集了九篇文章:圣经两篇,信理两篇,大公运动三篇,教会史及牧灵各一篇。今将每篇的作者和内容略作介绍如下。
<圣神默感通谕与今日的读经运动>一篇,是笔者应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的陈维统神父之邀,给《圣经双月刊》所撰写的文稿,已于该刊第100期(1993年7月)页6—9登出。思高圣经学会今年有一大喜事,就是学会主保董思高已于1993年3月20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世列为真福。今年又是<上智天主>通谕公布一OO周年,<圣神默感>通谕公布五O周年,两道通谕是天主教会研读圣经的里程碑,值得纪念一番。同时正逢《圣经双月刊》发行到100期,可以把几件盛事一同纪念庆祝。<圣神默感>一文在此重登,适可用来向思高圣经学会表达祝贺与谢忱。
<以赤子之心看圣咏一三九篇>是肋伤会修女林素铃上旧约智慧书课程所写的报告。这不是一篇圣经学研究,而是根据几篇可靠的圣经诠释,将圣咏作者的刻骨铭心的话与自己一生的遭遇相映而写出的心路历程。在现阶段的我国教会,如此读经,有其创造性和价值。
张春申省会长神父的<耶稣基督的天主>一文,不但根据保禄、若望、希伯来书信和四福音作了深刻的神学反省,指出基督宗教的特点是大公无私的爱,是用十字架表达出来的爱,是在十字架奥迹上耶稣和天父都有份的爱,并且经过基本神学的桥梁而谈到在宗教交谈中,如何从世间痛苦与罪恶的视野,提出一些交谈的重点。
<罪、罪感与中国文化>这篇近二万字的文章是比利时耶稣会
301
修士钟鸣旦的大作。本刊第88期(1991年夏)已发表过他的一篇文章<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与本位化的概念>。如今这篇关于罪与中国文化的作品是他在神学本位化的努力上的另一贡献。他在文末说的好:「本文的目标是尝试进一步探讨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与中国的乐感文化怎样可以彼此补益……西方与中国相提并论时,能不能回避『基督』的问题?」钟修士已升任执事,九月将在比国晋升铎品,我们藉他这篇大作的发表,祝他熔学者、司铎、传教士于一身,而达到愈显主荣、广济人灵的目标。
<崇高的神父和学者—一利玛窦>这一标题已出现在本刊第93期(1992年秋)。不是闹双胞,而是一文分两次到达编辑室的结果。先到的是该文的绪言、结束语、重要参考文献、目录及致谢。编者当时认为该文颇具启发性,又不知全文是否会来,就发表了。今读到全文,深感作者杨小红研究认真,态度客观,颇能代表大陆许多青年学者愿对中国传教史实事求是的作风。读者自己可以去评尝。
三篇关于大公运动的文章都是1992—1993学年下学期上大公主义课的学生所作的报告。这三篇习作每篇都有其特色:把《公教要理》这本新书中有关梵二大公精神的某些因素提出来让大家注意,是很合时宜的。大公主义法令和《他的教会》通谕彼此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均以交谈、对话为现世代的急需。最后,交谈的重要可溯至旧约先知。邹保禄神父的<教会对种族主义的看法>触及普世的牧灵问题。
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