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8号

教会是入门圣事的神学意义


胡国桢
梵二《教会宪章》明示:
「基督……藉著圣神把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教会,定为普世救恩的圣事。」(LG 48)
「……教会;对其全体及每个成员来说,可以是一个有一体性救恩的可见圣事。」(LG 9)
一、圣事的意义
[本节请参阅本人另文:<人类生命及基督徒的圣事>,(《神学论集》91期95页)〕
梵二说「教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圣事』(inseparabile unitatis sacrametum)」,这观念来自教父时代的圣西彼廉(见:LG第二章 附注一)。所以,梵二所说「圣事」一词的原义,要回到教父时代才可发掘出来。
首先,「圣事」(sacramentum)是「奥秘」(mysterium;或译「奥迹」)的同义字。当时翻译希腊文新约为拉丁文时,译者把保禄所用的奥秘一词,有时译为mysterium(见:罗十一25;哥一26),有时译为sacramentum(见:弗一9,三3,9)。因此,圣事有「救恩性奥秘」的意思,是不容怀疑的。
其次,根据圣奥斯定的说法:「圣事是天主不可见恩宠的可见
509
形式。」「恩宠」是什么?今天已不可再跟中世纪时的想法一样,认为恩宠是一个一个可以数计的东西,而是天人间相遇、相知、相结合的爱的位际共融生命。
人的生命其实并非是静态的实体,而是在一连串与周遭的人不断相遇、相知、相结合的「生命性位际共融」行动过程中逐渐形成、逐渐成长、而逐渐实现的。人的生命究竟如何?其实生命是无形而不可见的一种现实,使人逐渐实现其生命的这一连串与别人完成位际共融的行动,正是将这不只可见的生命现实彰显出来,我们称之为「象征」。
不过,象征(这些行动过程)并不单单只是彰显生命现实的表征而已,假若没有这些行动的过程(象征),其所象征的生命本身也不会存在。由此可知「象征」既是「生命得以实现的表征」,也是「生命的本身。」
同样,天人间爱情的共融生命也也是无形而不可见的。必须透过有形可见的象征才可彰显出来;这有形可见的象征,我们基督徒称之为「圣事」。如此可知,圣事是「天人共融生命得以实现的表征」,也是「天人共融生命的本身」。
二、天主的生命与圣事
[本节请参看附表一:圣事系列图表〕
天主圣三内在生命本身已经是一个位际共融的现实:父派遣子、子回应父,父与子在此「派遣及回应」(亦可说是「召唤及答覆」)中共发出圣神,并藉因圣神的爱情结合,完成「三位一体」内在位际共融的生命。这共融生命是如此的丰富满盈,因而自然地向外流溢,有了创造性的启示,向人召唤,邀请人来与自己交往,达成「相遇、相知、相结合」,完成「我们」(众人都结合在一  起),一起活爱情的位际共融生命。
510
耶稣基督就是这启示的实现,是一切启示的中心和根源。天人  交往与位际共融的中心点,就在经历降生、逾越(死而复活)、升  天、五旬奥迹(派遣圣神建立教会)等生命历程的耶稣基督身上具  体实现。我们说耶稣基督身上有完整的天主性,也有完整的人性:  以天主的身分而言,他的一生不断地召唤人们与自己做生命性位际共融,人们透过与他的共融,而实现对天主爱情召唤的回应;以人的身分而言,他也以生命性的自我奉献,来答覆天主的爱情召唤,完成了对天主的无条件皈依。如此,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天主与人类相遇、相知、相结合的救恩事实,已经决定性地、圆满地、不可挽回地实现了。
耶稣基督的生命活出了真实的天人位际共融的生命,这就是天主不可见恩宠的真实彰显,所以耶稣基督是天主的圣事。就人类整体来说,实现与天主的圣事(耶稣基督)相遇、相知、相结合,就是实现与天主圣三本身生命位际共融的必经之途。我们称耶稣基督是「原始的圣事」:其他的一切圣事,都是由于与这原始圣事有了生命性的位际共融而实现的。这就是「基督救恩奥秘」在人类生命中实现的第一层意义。
可是,复活了的耶稣基督如今在天上,对你我活在现世的每个人而言,并非可以看得见、直接可以接触到的,若不透过某个已经与他有了生命性位际共融的事物,是无法可以直接与他相遇、相知、相结合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与耶稣基督有生命性位际共融的,就是基督徒团体(以及生活于其内的每个基督徒个人),可知基督徒团体(教会)就是耶稣基督的圣事:教会及生活于其内的基督徒,把现在在人间无法直接看见、并接触到的耶稣基督天人位际共融的恩宠生命,在人间具体地彰显出来。
511
当然,教会真要实现自己确是基督的圣事,其生命也应活出耶稣基督曾活出的圣事双重生命特质来:以天主的身分,教会要不断召唤人们来与自己做生命性的位际共融,人们藉与教会生命的共融结合,实现与基督及天主有了真实的位际共融;以人的身分,教会还要不断答覆天主的爱情召唤,完成对天主的无条件皈依。
活在现世的任何人,若愿与天主的圣事(耶稣基督)达到生命性的位际共融,则就必须透过回应教会(基督徒团体及个人)的召唤,而与耶稣基督的圣事达成相遇、相知、相结合的位际共融事实。这是必经之途。因此,我们又称教会是「基本的圣事]:现世人间一切圣事都因与这基本圣事有了位际共融而实现的。这是「基督救恩奥秘」在人类生命中实现的第二层意义。
至此,本节所说的「圣事」,是指天主恩宠生命,以人位际共融结合的型式在人间的实现并彰显。所以,在此所说的「基督是天主的圣事」及「教会是基督的圣事」,都是就生命层面而说的,本讲称其为「生命性圣事」。
三。「礼仪性圣事」是「生命性圣事」的高峰及泉源
教会是生命性的圣事,这生命性圣事是要靠活出来的,亦即教会之所以是教会,是因为活出了基督救恩的奥秘。教会(及其成员)在生命中不断活出天人位际共融的生命,彰显基督救恩奥秘,在适当的时机就举行礼仪来庆祝这天人共融生命的存在及成长,就是庆祝基督救恩奥秘的实现。
梵二(礼仪宪章》说「礼仪不是教会生活的全部(SC 9),而  是教会生活的高峰和泉源(SC  10);新近出版的《天主教教理》  (1992年12月)也说「圣事是基督奥秘的庆祝」,都是这个意思。
512
但是,这里所说作为基督奥秘的庆祝的「圣事」,并非指上节所说「教会是基督的圣事」的生命性圣事,而是指为了庆祝生命而举行的礼仪,本讲把这一意义下所说的圣事称作「礼仪性圣事」。
在新《天主教教理》中所引用的「圣事」一词,有时是指生命性圣事,有时是指礼仪性圣事。引其中1118节(暂译)为例来说明:
「圣事(1)称为『教会的』],有双重意义:圣事(l)堤是『归于教会』]并『迈向教会』]的。『归于教会』,是由于教会本身就是基督行动的圣事(2),亦即基督藉著圣神的派遣而在教会内行动;『迈向基督』,是因为圣事(1)就是那些『建立教会的圣事(1)』],由于圣事(1),尤其感恩祭宴,满溢著天主圣三爱情的共融奥迹,彰显在人们面前,并通传给他们。」
这段引文中,共出现六个「圣事」,其中第三个[标明(2)者]是指本讲所说「教会是圣事」的生命性圣事,毫无疑问。就是因为教会本身是基督﹝行动〕的生命性圣事,所以教会生命一切的作为都充满圣事性,被称做「圣事」[标明(l)者的那七个礼仪庆典行动,自然归属于教会圣事性生命的一环,是教会活出基督救恩奥秘的「庆祝」。同时,这庆祝也是这教会圣事性生命继续不断成长,迈向未来活更丰富的基督救恩奥秘的原动力。
人们何时庆祝其生命的存在并成长呢?「个人的生日。」「国家的国庆。」如何庆祝?一方面纪念(个人及国家)生命的诞生及成长,以至有了今天的成就;另方面,同时祝祷这生命继续不断成长,有更光辉灿烂的未来,并赋予其成长的活力及方向。
有人说庆祝个人的生日,最先应该做的是纪念「母难日」。诚然不错,没有母亲痛苦的怀孕、生产、养育之恩,那有今日之我?当然除了父母生养之恩外,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
513
辣、成功失败、欢笑泪水……都在纪念之列,这些都是我今天生命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串连起来的过程;就是我的象征:既是我今天生命得以实现的表征,也是我生命的本身。说故事,是在庆祝中纪念的可行方式;恭喜寿星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是一种纪念的方式,同时请寿星说说未来的愿望,祝贺他心想事成、百尺竿头,有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可能是做大寿的大礼仪,一生没有几次如此做。普遍而言,一般在忙碌工作中抽个三五分钟,唱唱生日歌,送张卡片,请寿星许个心愿、吹腊烛、切蛋糕,也就在大家吃蛋糕的欢乐气氛中礼成。虽然是个简简单单的仪式,但真也包含了「T庆祝」的整体意义了:有纪念过去,有恭贺现在,有祝祷未来。
这个「庆祝」,藉著「纪念」把寿星整个一生生命过程的精华,都在这时刻彰显出来,可以说:这庆祝是寿星生命的一个「高峰」,是「归于」这寿星生命的一环的;藉著祝祷寿星心想事成,给予他继续「迈向」他未来更丰富生命的动力,真是寿星整体生命继续成长的「泉源」。
至于国家庆祝国庆也是一样。有庆祝大会,会中有人讲述建国先烈可歌可泣的受苦受难、奋斗事迹,表扬近来对国家建设有功人员,并提出国家最近未来应发展的方向,呼吁全体国民继续不断发挥建国精神,矢勤矢勇,为国为民开创更美好的明天和明年。更有游行、阅兵、表演……藉以彰显国家现有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等各方面的生命实力。整个国家在这庆典上,纪念了自己的诞生及生存成长到目前所有成就的事实,把「归于」这个国家的生命「高峰」彰显出来;同时赋予整个国家「迈向」未来更美好前  程的生命动力,确是国家生命继续成长的「泉源」。
教会的圣事性生命亦然。每天、每主日、每年度的圣事性礼仪庆典,确实就是教会生命存在并成长的「高峰」及「泉源」。
514
四、「教会是入门圣事」的整体意义
[本节请参看附表一:圣事系列图表﹞)
教会(基督徒团体及个人)是圣事,首先应由生命性圣事的幅度说明,亦即教会活出了天人位际共融的生命实现、成长。这生命的实现和成长,其实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基督徒(个人及团体)的生命,是在不断向世人邀请,召唤人来与我们「相遇、相知、相结合」,形成更大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应父的邀请(派遣),活天人共融的生命,而实现并成长的。由此,我们说:教会是个「入门圣事」。
「入门」(initiation)一词,是廿世纪初发展出的文化人类学喜用的一个词汇,其意义是:「个人融入族群」及(或)「小族群融入(成)大族群」的过程。由生命角度说「教会是入门圣事」,其意义在说明:教会是一个不断在作生命融合的「过程性族群]。
其实,把这个词及其意义,用来说明教会圣事(礼仪)的含意;并加以命名的,开始在梵一的《礼仪宪章》(请参阅:SC64,65);并在一九七二年颁布新成人入门礼典时,称成人进入基督徒「生命团体〕的整体仪式过程为「成人的基督宗教入门礼仪」(Rit e  o f   Christian  Initiation  o f  Adults),以传统的话来说:「入门圣事」礼仪包括了「圣洗、坚振、圣体」三个礼仪性圣事。
由此,综合地说,「教会是入门圣事」,是表明教会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性存在,是个不断在做生命位际共融的「过程性族群」,这是教会之所以是基督救恩奥秘的基本特质:有其生命层面的现象,亦有其礼仪层面的庆祝。
515
教会是一个由人组织成的生命性团体,其生命功能要能健康正常的发挥,就必须与其他由人组成的团体一样,要在团体成员分工下,在精诚团结的彼此「服务及合作」的互动中完成。因此,教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结构」,能展现其「服务及合作」的生命性功能,是个「服务性圣事」。
一个活的有机生命体,在其成长过程中,若遇到不健康的生存及成长障碍危机时,这生命体本身就会自然地发挥其治疗功能,使其生命逐渐恢复健康正常的生命功能。教会真是这么一个展现其有自我治疗功能的有机生命团体,是个「治疗性圣事」。
新《天主教教理》也把圣事如此分类:教会是「入门圣事」,其礼仪性圣事的庆祝是「圣洗、坚振及感恩祭宴礼」;教会也是「服务性的圣事」,其礼仪性圣事的庆祝有「圣职委任礼」及「婚礼」;教会还是「治疗性圣事」,其礼仪性圣事的庆祝有「和好礼」及「病人傅油礼」。
事实上,以上「三类」圣事,是同一教会生命的三个角度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是同一基督救思所彰显的三个面貌(或七个面貌,或可以用更多的面貌来描写)。
本讲主要在介绍「教会是入门圣事」。因此,虽然「教会是服务性圣事」及「教会是治疗性圣事」二者如何运作,对于教会如何活出入门圣事的事实,有决定性影响,因了时间及篇幅关系,本讲暂时只以图表方式简单交代(请见附表二),等日后有机会再作专题介绍。
五、「教会是入门圣事」的中心象征
〔本节请参看附表二:教会是圣事图表〕
教会是入门圣事,是说教会在本质上是个不断「与天主」并「
516
与人」作生命性位际共融的族群。
因此,就其生命层面的现象来说,教会生活中的一切言行作为,都在实现自己与人、及与其他人所组成的生命性族群,彼此间的位际融合。若然,教会在这共融的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及成长,亦即完成教会在不断与天主生命共融的过程中的次一轮的皈依,这才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入门圣事」。
按梵二《教会宪章》的讲法,教会是个可以「天主子民」图像来描绘的族群。这族群有两大特质:「司祭职责」及「成圣圣召」  (台北中国主教团中文译本作「成圣使命」,不很贴切,笔者重译之)。这两大特质具体说明了教会是「生命性的圣事」,是「入门圣事」的真义。
说教会有「司祭职责」,这是说教会要在其公务司祭的「服务」及普通司祭的「合作」之中,以「先知、君王、司祭」三大功能,向世人发出邀请,召唤他们来与自己相遇、相知,以致在彼此的位际生命上达到共融(结合),并透过这与教会的共融,完成与天主的共融。这是「教会是圣事」,所彰显的天主身分的一面。
教会的一切活动,他的教育事业、社会关怀、支持穷人、治愈病人、提倡环保、促进公义、呼吁和平、协助和解……等等,都是在践行他「司祭职责」的使命,都在表达他向世人的召唤,邀请人们与自己相遇、相知,共融结合,都在展现「入门圣事」的生命特质。
不过,教会所有活动中,有一项最能直接表达出自己是「入门圣事」的,就是「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以基督徒身分直接「邀请」人们来与自己相遇、相知,被邀者也「回应」了我们的召唤,加入「慕道者」的行列,并在教会成员的陪伴下,接受活基督徒信仰生命成长的培育,培育成熟时,加入我们的行列,与我们完
517
成位际共融的结合,成为同一与天主生命有位际共融的天主子民团体的成员。
这个「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是教会所做一切为彰显自己是入门圣事的活动中的中心工作,是教会实现生命性存在并成长的「高峰事件」,教会一切活动都是环绕并指向于此,是教会能够称做人门圣事的「中心象征]。「慕道者」实在是教会做为一个生命性入门圣事的「主角」:教会的生命是为了他们而存在;他们的存在也为教会生命的存在和成长提供了保证。假如一个教会缺少了慕道者,没有为他们而设立的信仰培育活动,真的很难想像这个教会如何继续成长,并展现其动态生命的存在?
六、入门圣事的庆祝礼仪
由生命层面看,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是教会入门圣事的中心象征,是基督救恩奥秘在教会生命(及慕道者生命)中的具体实现。
教会生命的入门事实,是在基督现世奥体(基督徒团体)生命不断位际融合中实现的。这融合要由两个阶段性的现象中实现:首先,对外而言,有新慕道者源源加入,使教会生命愈来愈增大,愈来愈丰富,这是量上的成长;其次,对内而言,已在教会内的基督肢体,不断地增进彼此的相知、相结合,使教会肢体间生命性的共融愈来愈坚实,愈来愈紧密,这是质上的成长。
从教会在五旬奥迹(圣神降临)中成立起,就有礼仪行动来庆祝教会是入门圣事这个事实:在量量的成长上,他们为人付洗(宗二37—41);在质的成长上,他们「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宗M42二42)。
以上两个礼仪性行动,初期教会是否是定期举行,不容易肯
518
定。但稍晚,基督徒开始在「主日」(每周的第一天)聚会庆祝主基督的复活,以取代犹太人安息日聚会崇拜天主的习俗。他们在主日的聚会中给信仰培育完成的慕道者付洗,并接著大家与新教友一起擘饼聚餐。假如某一主日没有慕道者要付洗,他们聚会时不行洗礼,就只擘饼聚餐。
「主日」,以洗礼及擘饼聚餐来庆祝基督的复活。洗礼的主角是受洗的新教友:他们浸入水中表明与基督同死,也与基督一起复活而重生,进入了他现世奥体(教会)的生命之中。擘饼聚餐的主角是全体参加的新旧教友:他们拿出饼、酒,表达自己与基督一起做生命的奉献;他们共同感恩祈祷,表达整个基督徒团体与基督一起向天父感谢并求恩;他们分开饼、酒,一起吃、喝,表明真正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彼此因各自与基督生命的结合,而完成彼此的结合,更共融团结在一起。这是初期教会的复活节庆典,每周周举行一次。
不过,随著着教会历史的发展,教会培育慕道者信仰的工作有了制度化,教会中也出现了以「年度」方式、周期性地庆祝基督各奥迹的现象。如此,每年有个盛大的节期庆祝基督的逾越(死而复活)奥迹,就在这每年一度的大庆典上,做完整入门圣事的庆祝:圣周四纪念耶稣与门徒一起举行的最后晚餐,星期五宣报主基督苦难、死亡,而后星期六守夜祈祷,在一周第一天子时开始歌颂他的复活,为新教友付洗、覆手、傅油,最后大家一起行感恩祭宴,共吃主体,共饮主血,完成教会新旧成员真实的共融结合。
由于制度性地每年固定在复活节为慕道者付洗,所以除非有例外情形,每个主日不为人付洗。虽然如此,基督徒团体仍然在每主日聚会举行感恩祭宴,纪念耶稣的苦难及死亡,庆祝他的复活。这是教会庆祝自己活了入门圣事生命礼仪的简式,虽然没有新教友受
519
洗,表达教会量上的成长,但质上的成长也是真实的成长。所以,主日庆典是简式的复活节庆典,是简式的入门圣事礼仪。
因此,一九七二年颁布的「新成人入门礼典」说,若不能在复活庆典上按制度方式行整体的入门圣事礼仪,应选择在主日的感恩礼中举行简式入门圣事礼仪。这礼仪包括传统所说「圣洗、坚振、圣体」三圣事。
若有团体(堂区、修会、工作机构……)每天举行感恩祭宴,每天这一时段就是这团体庆祝基督复活的时辰,此时他们庆祝自己这一天确实活出了入门圣事的事实。
 
结语
本讲简单由神学角度分析了「教会是入门圣事」的整体意义。当然要更完整的了解,必须配合「教会是服务性的圣事」及教会是治疗性的圣事,从三个角度同时看才行。不过由于篇幅关系,暂时从略,仅先提出附表二供参考,待有机会再详论之。
520
附表一 圣事系列图表

 
 
天主圣三「内在并救恩」性生命
 
 
 
 
 
天主在人间所展现的生命性事件(天主的圣事:原始的圣事)
 
 
 
 
基督生命此时此地的具体彰显(基督的圣事:基本的圣事)
 
 
1教会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性存在,亦即「入门圣事」;有其生命层面的现象,及礼仪层面的庆祝。 
2.教会是由人组织成的团体,其生命功能的发挥,必须在「服务及合作」的互动中完成;因此,教会本身  就是一个「服务性结构」,是个「服务性圣事」。
3.教会这有机性生命,在其成长过程中,有其不健康的危机,随时存在,而其生命本身就有治疗性功能,是个「治疗性圣事」。
 

 
 
 
 
521
因此,教会是「入门圣事」(圣洗、坚振、感恩礼);
教会也是「服务性的圣事」(圣职、婚姻、[献身生活]);
教会还是「治疗性的圣事」(和好、病人傅油)。
其实,以上「三类」圣事,是同一教会生命的三个角度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是同一基督教思救恩所彰显的三个面貌(或七个面貌,或可以用更多面貌来描写)。
522
523
(上接508页)
都踊跃订阅、关怀这份属於大家的天主教刊物,一定能使它延年益寿,健康愉快地为大家服务,作弱小者的喉舌。因为即便在九七以後,民众的基础还是一股不得不尊重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体必须靠大众来支持。
    这里就可略谈我对公教报的第三个期望:努力达成梵二(大众传播工具法令)所指出的公教传播媒体的角色和责任。关於传  播媒体的角色或宗旨该法令说:「当藉大众传播工具,形成并发展正确的舆论」(8号)。针对公教出版物法令更详细地说:
    「其目的在於形成、巩固并推动符合自然律及公教教义与诫命的舆论,传播有关教会生活的事理,并加以正确的解释」(14号)
    「公教会既受主基督的委托,把救恩带给每个人,而必须宣讲福音,因此教会认为,藉社会传播工具宣讲救赎的消息是它的  职权之一」(3号)。这是教会第一次在一道大众的文件里肯定教会有运用传媒的义务和权利。对大众来说,他们对无论是个人或集体所发生的事都有知的权利,因为如此才能为大家的福利提出贡献,并共同发展整个公民团体(见5号)。满足人「知的权利」是传播媒体的一大任务。
    各国的执政者本该保护并促进知的权利,让可靠合理的知识报导畅行无阻,这种出版的自由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关键之一(见12号)。但事实上,政府操纵传播媒体为自己特定的政策效  劳,向寻求消息的人封锁正常的管道,在今日全世界还是很普遍
    的事。这一方面,公教报在未来的岁月一定要面对不少的挑战。
但以一份公教刊物来说,可以有足够的信心来贯彻上文所引法令。14号的话:           
        (下转540页)
52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