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8号

由伦理学角度看入门圣事


吴智勋
一、前言
在过去,伦理神学有圣事论来处理圣事。但仔细分析它的内容,会发觉很重的圣教法典的味道。不论是张希贤《伦理神学纲要》或Henry Davis,S.J.“Moral and Pastoral Theology”谈论圣事时,都著重讲圣事的性质(Nature)、效果、因素(Form  and  Matter;形素指必要诵念的经文,质素指水及洗涤方法)、施行人、领受人、代父母、时间、地点等等。
一九八八年张希贤《伦理神学纲要》圣事论补正,是据新教会法典补充,其圣事论的伦理角度,仍侧重圣教法典方面。这次研习会,没有从圣教法典角度看入门圣事,不知是否把这部分归到伦理神学范围。若然如此,我要讲的,未能符合这个要求,因为我会真正从伦理神学角度看入门圣事。在圣洗坚振圣事中,我重视其自由选择;在圣体圣事里,我会讨论其与基督徒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自由与基本抉择研在人伦理生活中的重要
伦理学说:伦理责任、伦理生活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由,没有自由也难有伦理。我们往往会以人的自由程度,判定他要负的责任。一个神智失常的人,杀了人也不会要他偿命。动物是受本能、
541
冲动支配,故没有自由,不会选择,也没有所谓伦理。
不过,伦理神学上的自由,不光是外在的、物理性的自由(Physical freedom)那么简单,更有下面几个意义:⑴选择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又称心理的自由,人能够在两个或以上的选择中选一个。选择能牵涉善恶或不牵涉善恶。⑵伦理的自由(moral freedom):人能按理智良心指导而行事,不受情欲的支配。来自伦理自由的选择,总是向善的。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显示出极大的伦理自由。(3)基督徒的自由(Christian  freedom):这就是圣保禄在罗马书及迦拉达书上所说的天主子女的自由。这是天主的恩赐,天主圣神住在我们内,使我们不会去满足本性的私欲(迦五),把我们从死亡、罪恶、法律中解救出来(罗五一八)。(4)基本自由(basic    freedom):这是J.Fuchs的称呼,Karl  Rahner则称为先验自由(transcendental freedom)。这是决定整个人是怎样的人的主要因素。人运用此自由,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个基本方向的选择,自己的生活便会随著这个方向走。这个选择,伦理神学称为基本抉择,作此抉择的自由,称为基本自由。能运用基本自由为自己生命作基本抉择的,需要是个身心成熟的人。
基本自由与其他三种自由皆有关系。人能通过他个别的选择(选择的自由),表现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向善抑或向恶(基本自由);当他行善的时候(伦理自由),正是基本自由向善的显示(基本自由能是向恶的,但伦理自由常向善);基督徒的自由,正是基本自由在恩宠及圣神指引下的表现。
入门圣事能否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圣神恩宠带领下,以自已的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个向天主的基本抉择?
542
三、耶稣基督在受洗中的自由选择
有人尝试从耶稣的受洗看入门圣事,主要是因为看重她他的自由选择。耶稣的受洗和入门圣事中的圣洗圣事,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过两者都牵涉了自由选择。耶稣基督愿意承行天父的旨意。这并不表示天父已为神他预定了生命中的每一小节,决定他非死在十字架上不可。的确,「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她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三16)这是耶稣承受自天父的使命,但她他仍可选择表达天父对世人的爱的途径。她他三十年的隐居生活,可能都是在准备。最后,他选,她选择了受苦仆人的道路。她他并非在受洗的一刻,才接受了默西亚的任务;不过,在受洗时,她他自由地、庄严地、公开地以受苦默西亚的道路,回应天父的召叫。受洗后的一生,不论是她他的宣讲、奇迹、苦难,都是神召叫的一部分。因此,耶稣的选择是全面性的,她他选择了整个的生活;她他的选择是自由的,「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十17—18)耶稣如此作,是出自她他对天父的爱,而真正的爱必须是自由的。天父接受这个选择,并降下恩宠:「他刚从水里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神有如鸽子降在他上面;又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谷一10—11)
耶稣这个全面性的自由选择,在日后生活中不断受到试探,例如:她他在旷野中三次受魔鬼诱惑(路四1一13),犹太人要立神他为王(若六15),伯多禄谏责她他不要走受难的苦路(玛十六22),山园中的恐慌(路廿二42—44),都是要她他放弃先前的自由选择,但他—一克服了。她他由始至终都忠于自己这个全面性的自由选择。
543
四、圣洗坚振圣事中的自由选择
成人领洗及坚振圣事应该是人在圣神思宠带领下,以自己的基本自由所作的基本抉择,选择了天主为自己生命的终向,向她他献身,并接受责任,领洗以后的生活都随著这最终目标走:「我们藉著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藉著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罗六4)倘若是婴儿领洗,则坚振圣事理应是适当时刻,公开的接受天主所赏赐的一切,并以适当的生活,回应这份恩宠。的确,在入门圣事中,天主常是主动的,「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若十五16)
但这份白白赏赐的恩宠,亦要人自由的接纳;缺乏人自由选择的合作,天主的恩宠便浪费掉。因此,坚振圣事的领受人,年纪不应太小,「已具有运用理智的能力,应适当地受训,妥善地准备,并重发圣洗誓愿。」(《天主教法典》889条2项)法典没有规定坚振的年龄,主教团可按情况决定。但若从自由和基本抉择的角度来看,太年轻的人实在没有一份成熟的心态去做。既然婚配圣事中,领受人,男的要最少满十六岁,女的满十四岁(《天主教法典》1083条1项),在圣秩圣事中,领受人最少满二十五岁(《天主教法典》1031条1项),坚振圣事的领受人,要十四岁以上比较合理。赫宁神父建议,最好是在青年面临圣召或职业的选择时,才领受坚振圣事,好能突出自我对基督及教会所作的奉献与承担(Bernard  Haring,“ Free  and  Faithfuhful  in  Christ”,Vol.1,St.  Paul,1978,  P.191)。
544
在成人入门圣事中,处处包含了自由的选择。在甄选礼中,主礼问慕道者:「你们是否愿意领受基督所立的圣洗、坚振和圣体三件圣事,加入教会的行列?」他们回答:「我们愿意。」在圣洗礼仪中,候洗者在教会面前公开宣示自己弃绝罪恶,跟随基督,在圣神内投奔圣父的决心。
在弃绝罪恶和宣认信仰时,侯洗者作了自由的选择。他选择了拒绝万恶之源的魔鬼,而接受基督的召叫;正如基督拒绝了魔鬼的诱惑,候洗者也连同基督拒绝魔鬼的一切技俩。具体地说,在领洗时,候洗者选择放弃一些错误的价值标准和错误的行为。这些标准和行为由魔鬼象征地代表了,都是相反圣神的:「即淫乱、不洁、放荡、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竞争、嫉妒、争吵……做这种事的人,决不能承受天主的国。」(迦五19—21)候洗者不但选择拒绝魔鬼,更重要的是公开宣认对圣三的信仰,与基督结合在一起,接受死而复活的基督作为自己生活的原则,随从圣神的指引而行事:「圣神的效果却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关于这样的事,并没有法律禁止。凡属于耶稣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欲钉在十字架上了。」(迦五22—24)耶稣基督接受默西亚使命时做了一个全面性的选择,以后一生的言行都是这个选择的表现。同样,成人入门圣事亦应是候洗者全面性的自由选择,以后的言行,亦为此选择所贯通。「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0二20)
五、入门圣事中选择未圆满的问题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候洗者都到了应有的成熟程度,自由地做一个全面性的选择,一如在婚配圣事或圣秩圣事里,常有人作了不成熟的决定。有些候洗者能为了某些物质利益而接受入门圣事;有些虽非为了物质利益,却误把信仰认同了某种社会地位、某类心灵保障(如信了基督就会诸事顺利,一切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或
545
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谐(如自己的配偶是教友),还未有一份信仰的成熟,自由地选择基督作为我生命的终向。这类受洗人是否领受了入门圣事的恩宠呢?
正如上面说过的,天主的恩宠是白白赏赐给人,但人必须自由地愿意接受,并以生活回应。因此,错误的选择必须加以净化,否则难以产生入门圣事应有的效果,仅外在的加入了教会团体而已。耶稣也谴责过这种有外表而无内涵的行为:「正如所记载的:『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他们恭敬我,也是虚假的。』」(谷七6—7)
我们怎样知道,在入门圣事中,自己是否自由地作了一个正确的基本抉择呢?人行事的动机的确很复杂,而基本抉择又发生于人的最内心,人不能把自己的内心作客体一样拿来观察。换句话说,人不能同时是反省者及被反省的东西。在入门圣事中,我们不能客观地、无错误地意识到自己自由地对基督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因而绝对肯定自己是在恩宠的状态中。特利腾公会议早就认为,没有人能对自己是否在恩宠境界中确实的认识:「我们不应主张,那些真正获得成义的人;应必然地、没有怀疑地深信自己已是成义……没有人确实没有错误的知道,他已经获得天主的恩宠。」 (D1534)
我们虽然没有绝对确定性,知道自己在入门圣事中,做了一个怎样的抉择,但生活上的行为都是一些记号,帮助我们推测自己基本抉择的状况。例如:生活于喜乐平安中,常保持一个祈祷、礼仪、圣事的生活,有敏感的心援助别人的需要等。圣多玛斯也提及一些标准,去推测自己是否在恩宠中,如喜乐于上主,轻看世界,神慰经验,意识不到犯了什么大罪等(Summa Theologyiae Ⅰ、Ⅱ。112.5)。总之,我们的保障,是在于信赖基督的仁慈,不在于对恩宠有确切无误的把握。
546
六、圣体圣事一基督徒生活的高峰与泉源
梵二清楚指出,圣体圣事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教会宪章》No.11)。可是,基督徒如何具体的在生活上感受到这一点呢?下面我从三方面去说明。
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内
耶稣基督清楚声明:「正如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凭自己不能结实;你们若不住在我内,也一无所能。」(若十五4)怎样才能具体无误地住在神他内呢?耶稣亲自为我们解答了:「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使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样,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六56—57)最原始的罪就是人不想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想独立于天主之外,自己取代了天主。圣体圣事使人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来源是天主。每次领受时,人重新肯定自己需要天主,依赖她他的恩宠去生活。
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内时,不能不在生活中有些特别的显示。基督的观点会成为自己的观点,例如山中圣训中,耶稣对不同行为的态度,我会以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理性判断的标准。每次领圣体,都会提醒自己要随从祀他的话生活:「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十四23)
圣体是「爱情的圣事、统一的象征、互爱的联系」(《礼仪宪章》No.47)。在圣体中所感受到基督的爱,能使自己形成一富于情感的心态,对邻人的需要特别敏感;不会像无情的恶仆,斤斤计
547
较自己拥有的权利(玛十八21—35),忘却天主对自己的宽大,应像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对别人的需要,动了怜悯的心。耶稣要求基督徒:「你去,也照样做罢」(路十25—37)。敏感的爱心,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上选择做什么:「愿你们的爱德日渐增长,满渥真知识和各种识见,使你们能辨别卓绝之事。](斐一9—10)
在基督内的意识能在我们生活里形成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倾向。我们相信基督已经战胜以魔鬼为首的罪恶,她他主宰一切。在现实环境里,罪恶的势力像占了优势,但我们仍满怀信心,相信一切都在基督手里。在弥撒圣祭中,我们怀著这份信心去祈祷:「人虽然违背了神你的命令,失去了神你的恩宠,你并没有弃置不顾,任其丧亡,反而大发慈悲,向所有的人伸出援助的手,使寻求你的人都能找到神。……她他为完成神的计划,舍生受死。又从死人中复活,摧毁了死亡,再造了生命。」(感恩经第四式)「因你的圣体圣血,救我脱免一切罪恶和灾祸,使我常遵守你的诫命,永不离开你。」在困境中,我们仍怀著希望相信基督的话:「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难,然而你们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十六33)「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把他抛弃于外。](若六37)所以,圣保禄充满信心说:「这奥秘就是基督在你们中,作了你们得光荣的希望。」(哥一27)。
基督徒的伦理行为能与非基督徒一样,但推动该行为的意向动机往往不同。圣体圣事能增强这种基督徒的意向动机。圣保禄就用这种动机,劝勉格林多人躲避邪淫:「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吗?我岂可拿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圣神的宫殿,这圣神是你们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们内,而你们已不属于自己的了吗?「(格前六15—16,19)因著圣体圣事,基督徒意识到自己是基督的肢体,圣神的宫殿。这种意识给予我们好的动机去行善避恶。
548
基督徒之间的共融
因著圣洗圣事,我们加入了教会,成为基督的肢体。圣体圣事再进一步促进肢体之间的共融合一。「我们所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格前十16—17)梵二的文献也多次强调圣体圣事中的共融合一:「圣体圣事同时代表著实现著信友们的统一,他们在基督内结成一体。」(《教会宪章》No.3)「圣体圣事则使教会达于完善——与基督首领共融,并引导他人参加此一共融。」(《教会传教工作法令》No.39)
共融合一的意识,屡次在感恩祭中表达出来:「我们在分享基督的圣体圣血之后,因圣神合而为一」(感恩经第二式),「求你使我们领受了圣子的圣体圣血之后,得以充满她他的圣神,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感恩经第三式)除了经文外,整个感恩祭都为建立一个共融的团体:开始时大家承认自己思、言、行为上的过失,并恳请教会内的兄弟姊妹为自己祈祷;然后彼此聆听天主的圣言、宣认同一的信仰、奉献同一的饼酒、一齐呼求光荣教会中的诸圣为我们代祷、为净化途中的教会肢体祈祷、也为在旅途中的教会祈求;祝圣饼酒后,大家诵念天主经,称天主为父,跟著互相祝平安,最后分享同一基督的体血。基督徒之间能共融合一,才有真正的团体,否则只是貌合神离聚在一起。
圣体圣血以食物饮品的方式给人,人以宴饮的方式去领受,中间已就要求共融合一。有人指出,动物只会共食,食不到会抢,唯有人才会共同宴饮。真正的宴饮,只会同朋友,即共融合一的人。倘若人心怀怨恨或各怀鬼胎的参与,只能像动物一样同桌共食而已,并不算宴饮。山中圣训里,耶稣清楚要求:「你若在祭坛前,
549
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五23—24)最后晚餐中,犹达斯只和耶稣及基他门徒同桌共食;这种饮食没有神益,因为他在心里已拒绝了基督。耶稣说:「吃过我饭的人,也举脚踢我。」(若十三18)他吃过耶稣蘸了的饼后,并不能与其他人共融合一,反而「撒旦进入了他的心](若十三27),「就立时出去了;那时,正是黑夜。(若十三30)这就是圣保禄所说的:「谁若不相称地吃主的饼,或喝主的杯,就是干千犯主体和主血的罪人。」(格前十一27)可见圣体圣事要求基督徒与基督,及与教会其他肢体的共融合一。
3)基督徒的社会责任
整部圣经及教会的传统都强调祭献必须与社会责任配合,否则是空洞无意义的:「我痛恨厌恶你们的庆节;你们的盛会,我也不喜悦;即使你们给我奉献全播祭和素祭,我仍不悦纳;……只愿公道如水常流,正义像川流不息的江河!」(亚五21—24)耶稣也引用过欧瑟亚先知的话:「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欧六6,玛九13)
初期教会领圣体的情况包含了一个公义分配食粮的做法。保禄首先指斥那些吃主晚餐的人心态不当:「你们聚集在一处,并不是为吃主的晚餐,因为你们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晚餐,甚至有的饥饿,有的却醉饱。」(格前十一20—21)那时没有圣体斋的规定,领圣体前可先吃晚餐。可是,参加的人中,有的是穷人,故来的时候,仍然饥饿;有的是富有,来的时候是饮醉食饱,以炫耀自己的富有。难怪保禄斥责他们:「难道你们没有家可以吃喝吗,或是你们轻视天主的教会,叫那些没有的人羞惭吗?」(格前十一22)既然是分享同一的饮食,为什么饱食后来?分明是想羞辱那些
550
没有的穷人,那主的晚餐还算什么爱宴(agapeēs)?那些没有的,可能因而生嫉妒、愤怒之心。这个爱宴,就因贫富的表现而分裂了,这就是不相称地吃喝主的体血。保禄提议说:「当你们聚集吃晚餐时,要彼此等待。谁若饿了,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集自遭判决。」(格前十一33—34)他的意思是:等所有到齐了,大家在感恩祭中分享所有,不致有人饥饿。保禄也体谅情况而作了小让步:那些因久等而饥饿的,可以在家里先吃点东西才来,大家能在愉快友爱的气氛中等待及举行感恩祭。可见圣体圣事不容许有不公义或不友好的情形存在,二者不能相容。领圣体的基督徒,有责任清除在他们所处环境中不公义或不和好的事情。
从保禄的书信中,我们注意到基督徒分享天上的食粮时,往往同时要求分享世间所有:「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格前十17)保禄所用的字「结合」,原文是Kolvwvia。他也用同样的字去指世上财物的分享,例如:「马其顿和阿哈雅人,甘心乐意为耶路撒冷的贫苦圣徒捐了一笔款项。」(罗十五26)「藉著这次供应的证明,他们必要因你们而明认和服从基督的福音,和你们对他们以及众人的慷慨捐助,而光荣天主。」(格后九13)两处所用的「捐助」,原文就是Kolvwvia。基督徒既分享同一基督的身体,就不能对有需要的兄弟姊妹漠不关心。
路加的宗徒大事录也指出在共融中的团聚擘饼和分享所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皆归公用。」(宗二42一4 4)  「团聚」就是Kolvwvia。「归公用」是Kolva。Kolvwvia和Kolv字源相同,二者有密切关系。这个意思,在第四章再出现一次:「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
551
说是自己的,都归公用。」(宗四32)由感恩祭而来的共融团聚,带出分享所有的结果。富有社会意识的路加,很难想像一位富有的基督徒,看到一群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在周围,能无动于衷的去吃主的晚餐。这是他在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所提出的警告(路十六19一31)。
七、结语
入门圣事为人带来的新生活,并非纯粹是属灵的,也直接影响我们的伦理生活。在圣洗圣事中,候洗者自由地作了一个全面性的选择,以基督为自己生命的终向与生活的原则,领洗后的所作所为都以此选择为基础。坚振圣事更使这个选择深度化、成熟化,更能使自己在世上作基督的爱的见证人。倘若是婴儿时代领洗,坚振则能为自由选择基督的最佳时刻。圣体圣事一方面使我们生活在基督内,让我们在生活中有特殊的观点、敏感的心态、持久的倾向和良好的动机,另一方面,它增进基督徒之间的共融,提醒他们要彼此分享及负起社会的责任。。 
55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