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1号

由泰泽团体看基督徒的合一


 

钱玲珠
壹、前
    1993年春,台神、辅神联谊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泰泽(Taize)祈祷」。这个以读经、默思和歌咏为主的祈祷方式,不仅激发了分离的弟兄们极大的好感与好奇,也真的促使双方人马一开始就能深深的在祈祷的气氛中共融,并给整个聚会和讨论带来喜乐、相惜之情。
    这只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泰泽祈祷」促进基督徒合一的具体小例证。放眼世界,因为「泰泽」之努力与贡献而达致的合一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到底「泰泽」是什麽?何以能为基督徒的合一发挥如此大的影响力?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贰、泰泽团体之创立及发展
一、创始人—一罗哲(Roger)弟兄
    谈到泰泽团体,就不能不提到罗哲弟兄。泰泽团体是他一手创立的。
    罗哲出身於基督教家庭,从小受父亲及外婆的影响,早就有了合一的思想。
他的父亲身为牧师,但是会到天主教的圣堂祈祷。他的外婆更是了不得。第一次大战期间,无惧於遭受轰炸的危险,敞开大门,
479
接待各式难民。她遗憾同是基督徒,却自相残杀。她认为只要基督徒修好,就能避免另一场战争。所以,出身基督教家庭的她由自己做起,常到天主教圣堂祈祷,也了解圣体是信仰合一的根源。
    罗哲读初中时,分别寄宿过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而後者的房东太太「活出了福音中无上自由」的信仰态度,也深深打动他1
这些经验,使得罗哲一生都致力於寻求基督徒和全人类的修好2在泰泽,继续完成外婆已经开始了的路,也在其中,罗哲找到了自己的身分。
二、泰泽团体之创立与发展
    1940年,罗哲25岁,正值二次大战,因关怀在战火中受苦的人,由瑞士来到法国。在距离战区不到二公里的泰泽住下,收容难民,并开始一日三回的祈祷生活。
    他後来被迫离开。
    1944年,罗哲再度回泰泽时,有三位弟兄与他同行。
    1949年,他们七位同伴宣发终身修道许诺。
    1952年,罗哲写了「泰泽规章」(泰泽的泉源)。
    这些第一代的泰泽弟兄们都来自基督教,但他们却选择了天主教传统的修院团体之生活方式,实在是迈出了「合一」的一大步!
    1969年,第一位天主教弟兄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现在,这个团体有九十位成员,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包括天主教和不同派别的基督新教的弟兄,成为一个最具见证性的基督徒修好团体。也正是罗哲说的「共融的比喻」1
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到这儿,一起生活、祈祷、交融,寻找天主和自己生命的方向。泰泽就逐渐形成了她特殊的吸引人的风貌。
480
参、泰泽精神
一、祈祷
    祈祷是泰泽生活的中心。每天三次,当钟声响起,每个人都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来到「修好堂」参加祈祷。
    「修好堂」中,迎接人的是慑人的静默和温馨的气氛。十字架上的耶稣、三位一体、圣母抱小耶稣……等等东方礼的圣像(icon),叫人不自觉的兴起崇敬之情,并进入上主的奥秘中。点缀在圣像旁的藤蔓、野花,和堂中摇曳的烛光,也带给人生机和温暖。
    究竟如何使来自世界各地,语言、背景皆不同的人都融入祈祷中呢?经验加上传统,形成了泰泽独特的祈祷风格。
    大概的程序是这样的:
    圣咏颂赞:引子——圣咏
    圣经诵读:旧约——福音——书信——简短章节
    静  默:
    歌  咏:答唱咏——圣诗——短诵
    祷  文:连祷文——代祷——结束祷文2
    「圣经诵读」是祈祷的中心,圣言是生活的智慧与泉源,为了表达多元中求合一的教会之普世性,常用各国不同的语言诵读。能在泰泽听到自己的母语宣读圣言,访客都感到亲切与欣喜。
    读经後的静默是一高峰,让圣言在心中回荡,也让人在宁静中与神有更亲密的契合,更能、也更愿交付自己。
歌唱祈祷,是泰泽祈祷的一大特色,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为了让每一个访客都能立即进入祈祷中,歌曲不宜太长、太复杂。於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短诵应运而生。或礼赞、或祈求、或信靠、
481
或欢呼……,都蕴含著默想的意味。在一遍又一遍的反覆(甚至混声)咏唱中,人的心静定下来,和别人、和天主都逐渐相融更深、更合一。此时,祈祷已超越了文字,成为内心自然涌出的情感。
    团体的动力,在此亦表露无遗,不需要指挥,当大家都唱到饱满了、酣畅了,便自然停息。
    这些能助人在主前建立内心和谐的美妙旋律,在离开圣堂後仍常在脑海中回旋不去,彷佛把祈祷延伸到一天的生活中来。
    这麽能深深进入人心、与主契合、教派色彩不浓、又容易朗朗上口的泰泽特有的短诵,就逐渐流传出去,受到世人的喜爱,在祈祷中、礼仪中……都常常采用,不仅基督徒高声咏唱,即使非基督徒,也乐於吟诵。
    基督徒彼此关心,也关心社会、天下,在祈祷中,当然不忘为全人类代祷。
    共融祈祷的最後,由罗哲作结束祷文,亲切浅白的表达福音和天主奥迹的道理。
    常常,在祈祷结束後,还有许多人留在圣堂内,继续祈祷和咏唱。因为,这样的祈祷,常让人的心灵沈浸在与主深深相契的喜悦中!
    「朝拜十字架祈祷」在每周五晚祷之後举行。
    十字架前之祈祷,使人与受难之基督及世上所有受苦的人合而为一。
    许多人喜欢仆伏在十字架前,以额轻触十字架;与基督默默交谈,并交托自己的苦痛和重担,也因而得到释放。
    在朝拜十字架的同时,不断咏唱富於默想性的短诵,更让人的心灵深深触动,亲近上主。
每周六的守夜晚祷是复活之光的庆典礼仪,在黑夜中庆祝基督
482
的复活。
    在泰泽,给予复活的基督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信复活的基督是治愈的泉源,是问题真正的答案,开辟了向前的新道路。
    他们在形形色色的人中,见到基督真正的容貌,特别是在哭泣和受苦的人身上,所以,他们愿意奉献一生,使人不致再成为另一些人的牺牲品。
在泰泽,祈祷不是蹈空的仪式,而是与基督说话,并聆听基督。这样的祈祷,能浸透整个生活,使人内外和谐一致。
 
二、聆听
    聆听,在泰泽是重要的工作,穿著白袍的弟兄、圣安德肋会的修女们,都提供这样的服务。让受伤的心灵。热切寻觅上主的赤忱……被了解、被抚慰、被接纳,而不觉寂寞,并解除心底的束缚。
    罗哲说:在泰泽接待这麽多的年轻人,首要之务是聆听他们,好能为他们清除杂质,在他们内预备基督的道路。
    聆听,可以带领既脆弱又卓绝、既满溢又空虚的人类,进入神视的境界。
    而且,聆听他人,不知不觉,也能使自己走向生命的重心1
聆听,能帮助人互相了解。沟通,甚至彼此建立。
三、真实爱人
    泰泽不是一个只重精神,而与现实脱节的地方,他们强调真实的爱人、接待人,与人不相隔。
    他们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当发现圣堂容纳不下各地来的访客时,立即拆掉圣堂四面坚实的墙壁,搭起帐篷,扩大参与的空间。
也因此,他们强调,不只在泰泽生活时彼此相爱、互相服务,
483
更要在离开後,把真实爱人的精神,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生活出来,成为基督的见证。
四、许诺—自我奉献
    泰泽是一个祈祷的地方,也是与他人一起发现个人生命意义的地方。
    祈祷、交谈、聆听、生活、服务、工作……使人体会到基督先於一切的爱,与基督有更深的契合、发现生命更深层的意义,因而改变自己,愿意跟随基督,答覆她的召叫,存留在她的爱内,成为她的朋友,并结出丰美的果实。
    基督,是许诺的核心,许诺的意义在於使自己的生活,成为复活基督的写照。
    当然,在每天不断重申「我愿意」时,软弱会成为严酷的考验,但,只要忠心信实的活出基督的召叫,终於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包容性,而基督的光辉,也在我们之内映现。
献出自己,选择基督,常是来到泰泽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泰泽团体中的人——发现的生命意义,并作出的决定。
五、修好
    全人类的修好团结,是泰泽的至高理想,而其基础,是建立在教会的共融上。於是,基督徒的合一,就成了泰泽团体念兹在兹的关怀。
    罗哲说:要成为全人类的媒介,基督徒之间的修好是刻不容缓的。如果不修好,如何能以自己的生活来唤醒他人归向上主?如果不立刻切实修好,如何讨论大公精神?基督徒的分裂,使其可信度减低,也使新的一代离开教会1
罗哲欣喜能见到在合一上已跨出的一小步:已有了杰出的对话组织、委员会和研究小组。但他也指出,合一的态度是:放弃各自
484
为政、不要回顾过去、要互相宽恕,因为宽恕能使人发现上主赐予我们生命的恩宠2
    罗哲谨慎、热切的期待「合一」的发展。梵二大公会议的曙光乍透,令他兴奋,但随即又看到合一之路还很遥远。但他始终怀抱信心,相信总有新的出路。
    他认为修好不表示一些人得胜,另一些人被贬抑,而是发掘对方的特质,互相尊重、吸收优长。
    罗哲具有的超越之胸襟与眼光,令人感佩!他强调「合一」中值得融合的宝贝包括:天主教会圣体和告解圣事之特恩、基督新教对上主圣言的专注、东正教会看重的圣神。他还特别提到教宗在合一上可以有的特殊贡献,他认为一个普世性的牧者乃「教会之心」,这位「上主众仆之仆」的使命,就是使所有的弟兄姐妹,都在同一信仰中,一心一德3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摒除私意与成见,在祈祷中真诚深刻的与主相遇;善於聆听,并慷慨答覆天主的召叫,奉献自己、真实爱人、努力修好,那麽,「基督共融教会」必然出现在不久的将来。而这个教会,将在世界成为超越一切的酵母,一个博爱、共融、分享的酵母,这正是合一使命的本质。
肆、合一的行动——春天的先兆
    泰泽强调「生活先於语言」,所以由具体的行动开始,分享他们的生活、落实他们的理念。
    他们积极的展开各式活动,也相当具有成效。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行动都不是出自刻意的计划,而是一起谛听圣神期望之後的回应。
1948年,天主教教廷圣部发表了一篇文件,多少禁止了天主教
485
徒和新教徒进行合一的接触及团契。泰泽的弟兄们觉得有改善此一状况的圣召,所以在1949年,到罗马谒见教宗碧岳十世和其他许多人物,促成了日後圣部宣示地方主教有权决定天主教徒是否能够参加合一运动的文件。
    1950年,泰泽团体二度造访罗马。因为教宗碧岳十二引用了1870年「教宗不可错」的权柄,宣告了「圣母升天信理」。此举对基督徒的合一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泰泽并没有采取对立的立场,因为他们确信,促成修好,绝不是以抗争姿态所能达成的。
    这样冰冻的局面,直到1958年,教宗若望廿三世上任,才得纾缓。
    1959年,教宗宣布将召开大公会议,泰泽已准备好抓住这个促进修好的时机。
    1962年,罗哲应邀参加梵二大公会议,会内会外,都充分和与会者沟通,促进合一。
    1967年,布拉克(E.C.Blake)受命为 「普世教协](W.C.C.)的总干事,十分肯定泰泽在合一上的努力和成绩。罗哲及弟兄们也多次参与「普世教协」及相关组织的会议和工作。
    英国的主教、伊斯坦堡的宗主教、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都造访过泰泽,有美好的共融1
    此外,泰泽在世界各地促成的合一情境,顺手拈来就有一大把:
    在南韩的木浦举行的「修好日」,每天晚上都有一个祈祷会,不是在基督教会,就是在天主教会。这大概是第一次,此地的天主教与基督教的信友们,彼此接纳。
    他们说:「经由个人的接触而修好,就是我们所要的。」
在乌干达的木巴拉,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各自拥有自己的
486
山头,而「十字架朝圣之旅」,联系了这些山岗,越过河流形成的自然界限而成为修好的记号。在这修好之中,没有一方有任何损失或输嬴。
    在东柏林、爱尔兰、伦敦,更有天主教、基督教、英国国教的主教们、信友们、青年们和罗哲及弟兄们济济一堂,一同欢乐的祈祷。
    甚至,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也在人满为患的圣伯多禄大堂,与各种不同教派的青年一同祈祷。
    在印度马德拉斯举行的第一次泰泽洲际聚会,更在一年多前,就聚集了包括天主教、南印度教、路德会、叙利亚东正教……等所有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起筹备,也建立起彼此间持久的友谊2
我们真可以说,凡是泰泽的风吹到之处,就能看见合一的努力和成果,就能嗅到春天的气息!
伍、结
    普世的基督信徒,越来越感受到合一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分裂的基督信仰,实难为基督的爱作见证。
    所以,天主教的梵二大公会议文献的大公主义法令,第一句话就是:「推进所有督徒之间的重新合一,乃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主要目的之一。」3
    “普世教协”这个致力推展大公运动的国际机构,也标出共融、作证、服务的三大目标,影响基督信友甚钜。
    我们对此理想充满乐观和信心,因为泰泽给了我们最好的佐证。
泰泽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原分属各种不同的教派,但是他们可以结合成一个坚固且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团体。
487
    他们以基督为生命的核心,切实活出福音的精神。祈祷是他们力量的来源,让他们能爱人,能不断更新自己、奉献自己,与人修好,并积极把这样的生活态度及精神传播出去。
    他们的临在与影响,让我们看见希望。
於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像他们一样,不以自我为中心,在真实的祈祷生活中与主相契、汲取力量,愿意牺牲自己、谦逊善良的为人服务、慷慨友爱的与人相处、真诚按照福音度更纯净的生活、并愿与分离的弟兄相互了解、尊重,携手共同爱人、共拓神国,先重建共融的教会,再从此出发,建立共融的世界,那麽,我们不仅可如教宗若望廿三世同样的说:「哦!泰泽!那个小小的春天!」更可以高声欢呼:「哦!看哪!春天已长住人间!」
 
主要参考资料
(1)巴辣度著,易利利译,《泰泽的故事》(台北:光启出版社,1990)。(2)罗哲著,罗婉明译,《主爱之火》(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0)。
(3)泰泽团体,《泰泽共融祈祷歌咏》(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4)何锦棠,<天国的喜悦临现在人间>,《神思》10,1991。
(5)陈志明,<团体、泰泽、罗哲兄弟>,(神思)2,1989。
(6)中国主教团秘书处,《梵蒂岡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出版社,1981)。
489


1 参看:巴辣度(J.L.Gonzalez Balado)著,易利利译,《泰泽的故事》(台北:光启出版社,1990),26—29。
 
2传统用「修好」,取自「重修旧好」的说法。香港惯用「修和」(汤汉除外)。按(王云五大辞典):<修和>整饬政教,<修好>实行亲睦
 
1 参看:同上,34—49。
2 参看:何锦棠,<天国的喜悦临现在人间>,(神思)10,(1991),69。
 
 
1参看:罗哲(R。g::)著,罗婉明译,(主爱之火)(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0),57—58。
 
1 参看:同上,71——72。
2 参看:同上,73。
3 参看:同上,77——80。
1 参看:同1,57——72
2 参看:同上,106——118,14。
3 中国主教团秘书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出版社,1981),561。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