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2号

新约的教会学(上)


 

                                                      张春申
    教会学(ecclesiology)顾名思义就是去说明和了解教会的神学。但神学可说有两种,一是在生活中(living):一如个人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神学,因为与天主的来往各有不同。一是学术性的神学(academic)。新约有的是生活中的教会学;新约的二十七部书出自不同的地方教会,虽然其中不少著作,如马尔谷、路加、若望福音未曾用过“教会”这字,实际上它们表达的内容无不根据自身在教会之中的信仰生活,因此每部书都隐含地方教会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身分和使命有所肯定和了解。此外每个地方教会也对团体有自许和自勉。此即我们所说的生活中的教会学。即使保禄和若望传统常视为“神学家”,有著深湛的洞察,但显然地他们并不想写学术性的教会学。其实学术性教会学是相当迟才出现的,连在圣多玛斯的神学大纲中,也未有系统性的教会学。
    新约的教会学虽是生活中的,仍有其特性,因为是在天主的灵感下写成,故拥有信仰的标准性,因此学术性的教会学必须认识与参考新约圣经的教会学。我们分为七章简介:
    (一)原始的教会学。
    (二)对照福音及宗徒大事录的教会学。
(三)保禄书信及其牧灵书信的教会学。 
517
(四)希伯来书的教会学。
    (五)公函的教会学。
    (六)若望福音及其书信的教会学。
    (七)默示录的教会学。
     
 
第一章           原始教会的教会学
1.生活实况(living condition):
    生活实况的认知为研究新约各书的教会学是必须的。我们在本章以及其他各章,介绍生活实况的资料,都是采取圣经学家经过各类批评工作而得的。圣经的批评工作日益专门,无法在我们这类属于圣经神学的文章中介绍。
原始教会,亦即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的生活可说充满相当浓厚的犹太传统。那里的犹太基督信徒和犹太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隔离,甚至同去圣殿祈祷(宗三1)。不过,两者在实质上区别很大。犹太基督信徒是由两个救恩事件聚集而成的。第一是逾越奥迹,即耶稣的死亡复活。犹太基督信徒对此有很深的信仰体验。第二是基督信徒团体的五旬节,即圣神降临的经验。在宗徒大事录中有很多的资料,关于两个救恩事件的图像和描写。除此之外,可能最大的区别是:虽然两者同去圣殿参与礼仪,但基督信徒却聚在家中奉行分饼礼。
2.原始的教会学
    耶路撒冷的教会学十足显出救恩史在耶稣基督身上的连续性与中断性。连续性出现在原始教会继承旧约以色列民族,中断性出现在教会对人类的开放的态度上。此可由下面三节来说明。
(1)       旧名新用:
518
    原始教会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在新的经验下,普遍应用旧约以色列民族相当古老的自称名词,来标榜自己的身分。这些因素可由新约,尤其宗徒大事录中具有闪族色彩的字汇来证实。如:自称是“圣徒”(宗九13、32、41;罗十五25);自称是天主的教会(qahal yahweh)(宗二十28;格前一2;格后一1);自称是“道”(宗九27、28;十九9、23)。旧约时代服膺和付诸行动的称为“道”,因此原始教会自称为“道”是很古老的说法。其实,耶稣时代死海旁边的谷木兰团体也用“道”字来指他们的神学,此由那里出土的手抄本中可见。因此原始教会的犹太传统相当强。由此缘故;构成了基督宗教的来源问题。这当然与原始教会学有关。
    (2)基督宗教的来源:
    耶路撒冷的原始教会犹太色彩非常浓厚。近时,由于谷木兰团体的手抄本出土,于是无法不问: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之间有何关系?原始教会学是否受到谷木兰团体的影响?比较应当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耶路撒冷开始以“教会”自称,这个名词在玛窦福音中,曾为耶稣用过。玛窦十六16—19提到“建立我的教会”。“教会”这字的希腊文是Ecclecia,这字在希伯来文中有两个用字:Qahal及Edeh。谷木兰团体也以其中一字Edeh来自称。其次是谷木兰团体也自称“圣徒”,称自己的信仰为“道”。因此可问:究竟初期教会的自我意识与谷木兰团体有什么不同?
第二,谷木兰团体是个相当封闭的团体,加入这个团体的条件很严,必须保持礼仪乃至生活的圣洁。其次,旧约的“遗民”思想。所谓“遗民”是指背叛天主的以色列民族当中,保留下来代表族人的圣洁部分。谷木兰团体隐居死海之旁期待正义之日来临,自命为“遗民”。至于原始教会,初时迫切期待默西亚耶稣来临,是
519
否也与此思想有关呢?因此,原始教会学是否也是“遗民”教会学呢?
    (3)原始教会与其教会学的特点:
    答覆以上的问题,我们作下面四点综合。
    (一)走向普世性:最早期的犹太基督信徒虽未行动,但其思想却是朝向普世性,谷十一11“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到圣殿里”,在耶稣的言语中,接近圣殿表示走向普世性,这在十一17“我的殿宇将成为万民祈祷之所”可以见出。而且这段话并未出现在玛窦及路加福音中,表示“走向普世性”是较早即有的思想。天主是一切人的天主(宗二十28),耶稣把天国的钥匙给伯铎,表示救恩超越单一的犹太民族而走向普世(玛十六16—19)。
    (二)向所有人开放:初期犹太基督信徒并非那么封闭,他们如同耶稣一般并不排斥罪人,反而广为接触罪人,由宗徒大事录中得知伯铎一次为三千人付洗,并不经过挑选。为此它并无圣洁的“遗民”思想。
    (三)不限定在一块土地上:初期教会团体最初虽限定在犹太人中间,却不限定在所谓福地上的民族,而是建立在与耶稣、默西亚的关系上。
(四)自我的认知:初期教会倾向于与犹太人保持关系;不过还未注意到对外邦人的使命。由伯铎起初只在犹太人当中宣讲可知,在宗二、三章中,伯铎在两次讲道要点指出此宣讲是为复兴以色列的最后一个机会。但整个初期教会的思想,并未将外邦人放在救恩之外(玛八8—13),这是新约教会的出发点。古老的犹太基督信徒,的确仍与犹太人生活在一起,保有犹太传统,但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救恩事件的体验,而注意到自己的新身分。这不是建立在一块土地上,而是在两个救恩事件上,与耶稣的关系上。
反省
    新约教会的生活型态邀请我们与之交谈,承认接受信仰讯息,并非就与过去一刀两断,而是得到新的救恩经验,同时仍要保持本有的文化。以新的信仰精神去变化过去,接受基督信仰,并不要求我们离开自己的文化,而是加以新的解释。
     
第二章           对照福音的教会学
Ⅰ、马尔谷福音的教会学
1.生活实况
    根据福音文学批判,简介第二福音的生活实况,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具争论性的。马尔谷福音是针对外邦人的教会所写的,文字与语法适应非问族的外邦人。传统上说:马尔谷福音是为古代罗马教会而写的;它是最早的一部福音,一般认为写成于公元七十年之前,即圣城耶路撒冷毁灭之前。不过也有的作家认为是写成于七十年之后,因为由经文资料,谷十三5—8中耶稣的末世言论,清楚地描写耶路撒冷受侵略后的荒凉景象,让人觉得马尔谷福音是在圣城被毁之后写成的。不过,并不必排斥那是耶稣的预言。
无论是在70年前或后写成,的确在信徒团体的心中有著害怕受迫害的恐慌。基督信徒和犹太教徒都有同样的恐慌,因为是身处于罗马帝国中间,谷十20“……连迫害也包括在内”,此乃针对教会现况中已有迫害之可能。由谷四18—19,十一17—31,可知该团体生活小康,经济条件不错,故作者提醒:财富会使人失掉生活的平衡。
2.马尔谷福音的教会学
521
    总括来说,“家”的教会学是马尔谷的特点。称教会为“家”,并不是非常特殊,在保禄著作中,也称教会为家(格前十六9,罗十六5);梅瑟是天主之家的仆人(希三5),耶稣是儿子。下面分述马尔谷的教会学。
    (一)“家”的教会学:
    马尔谷福音特别强调“家”,这由编辑批判的资料可知。他使用“家”的次数非常惊人。(谷一29;二2;二15;三20、25、29;五38;六10;九28、32;十10;十三34;十四3)为什么他常用“家”?稍作提示,即可见出他要表达一个神学,甚至可说“家”的教会学。比如耶稣在加里肋亚公开宣讲时,说他在葛法翁一带回到“家”中尚比较合理,但在他由加里肋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再说他到“家”里(谷十10),就显得奇怪了。其实“家”已不是普通所指的“家”,而是具有神学意义的“家”。“家”实是以耶稣为中心的团体,福音作者藉著重复指出耶稣在“家”中的行动,该是暗示诵读福音的信者认出教会自己的面貌。因此,我们以“家”的图像,指出马尔谷的教会学。
    (二)教会是耶稣的“家”:
    在马尔谷福音中,很少提到耶稣到f家”而不提门徒(一29、M15);如耶稣在「家”中,环视他周围的门徒(三31—35);这个「家”是以他为中心、聆听天主旨意的兄弟姊妹所构成的。这样的表达,无法不使当时的教会团体自己确认是耶稣之“家”。为此,虽然马尔谷福音不用“教会”这字,但透过耶稣生平的记载,他在说出教会的图像,它是耶稣之“家”。
    (三)教会是福音之“家”:
教会是耶稣之“家”;由于马尔谷福音中,“家”的经文(见上)多有逾越奥迹出现;也由于“福音”为马尔谷即是逾越奥迹,
522
因此我们进而认定,为他教会是福音之“家”。我们依次介绍。
    (1)“福音”的应用:
    “福音”这词在马尔谷福音中,圣经学家指出用过七次或八次(在于是否去掉十六8之后的那一次。因为十六9—20这部分,根据经文批判,看来是后加的)。全部新约圣经中,“福音”这字,保禄用得最多,达六十次。新约其他书中共用十六次,而其中马尔谷就用了八次。玛窦与路加共用了四次。这些差距,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马尔谷用那么多?
    (2)福音与逾越奥迹:
    在新约中,“福音”这字是源自保禄的用语,根据的是依四十9。这个令人快乐的消息—一“福音”,对保禄而言,就是耶稣死亡复活的救恩事件(格前十五1—4)。玛窦与路加福音倾向于指「福音”为耶稣的道理。由于马尔谷与保禄的关系(宗十三5,弟后四11)。“福音”作为耶稣死亡与复活的救恩事件,成了马尔谷的基本思想(谷一1;14—15)。
圣经学家认为马尔谷福音一章至十三章是个序言,准备耶稣的死亡与复活。福音的后三章讲述耶稣的逾越奥迹。序言是动态地讲述耶稣一直在进行,在走向耶路撒冷,接著的便是耶稣的死亡与复活。整部福音是耶稣基督的逾越奥迹;中间点缀一些明显的经文(谷八25、十29、十三10、十四9、十六15)。与玛窦和路加福音比较;马尔谷的“福音”是耶稣的救恩事件,其他二部“福音”是天国的道理。这在下面二段经文中可见一斑:由谷八35和十29“为我和福音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为了我,为了福音……”对马尔谷而言,“福音”不是道理,而是耶稣基督自己的死亡与复活。
523
3.教会是“福音”之家
    教会是耶稣之家;由于耶稣就是“福音”,所以教会也是“福音”之家。但“福音”即是耶稣的逾越奥迹,因此教会以此奥迹为中心。这就是马尔谷福音的教会学。但他为什么有如此构想呢?原来当时他所属的教会正在面临迫害的危机。由于生活小康,不免恐惧不安。马尔谷针对这种教会情况,呼吁醒寤(十三33),加深信仰,心灵不要迟钝。也为此缘故,他在福音中刻意描写门徒非常迟钝,不懂耶稣的奥迹和十字架道理而遭受责备(谷四35—40,六45—52,八16—21)。这实在是针对当时的教会情况,以六40—52的平息风浪奇迹为例,圣经学家认为耶稣的睡眠与起来象征死亡与复活;耶稣在船上睡觉,表示他的死亡,醒来表示他的复活。这个奇迹的结尾,即风平浪静之后,马尔谷记载耶稣责怪门徒不信,玛实却说门徒朝拜耶稣。可见马尔谷的编辑,是要藉此警告教会团体在迫害的风浪中加深信仰、不要迟钝。教会该是耶稣之“家”、耶稣的逾越奥迹之“家”。
    为了综合马尔谷的教会学,我们采用一段经文,几乎集合了“家”、“福音”与“逾越奥迹”的主题(三20—35)。而且这段经文富有保禄神学;至于马尔谷深受保禄影响,也是已经声明过了的。这里需要声明的是福音有关“家”的经文(见上),不少都与耶稣的苦难、逾越奥迹有关。
耶稣在“家”宣讲福音(三20),听众拥挤,他的族人要求抓他(是否暗示血肉之家?)因为他们想他发疯而来阻止。这是很有神学意味的事件,不能不令人想起保禄格林多前书的“十字架疯狂”(一18—23)。马尔谷说族人以为耶稣发疯,正是逾越奥迹的暗示。为此福音之「家”,即是逾越奥迹之“家”。未了,马尔谷指出耶稣的母亲与兄弟姊妹想要看他。此时,教会学的特点清楚显出,因为耶稣的“家”人乃是他的门徒、一切实行天主旨意的人。
524
这是教会:耶稣之“家”、福音之“家”、逾越奥迹之“家”。这个单纯有力的生活教会学,为今日的基督信徒,尤其生存在迫害中的信徒,富有挑战。
Ⅱ、玛窦福肓的教会学:
1.生活实况
    玛窦福音按照传统说法是在公元七十年之前写的,由其内容来看,该是写给犹太基督信徒,此书只有他们才能清楚了解,因为它充满闪族与旧约的语气。
由于玛窦福音含有强烈的对法利塞派的敌意,反映耶路撒冷毁灭之后,基督信徒受到犹太教徒迫害的情况,于是有些圣经学家认为这部福音写在八十年代,巴勒斯坦境内,所有犹太党派,除了法利塞派之外,都被罗马军队赶尽杀绝。法利塞人态度比较妥协,逃避了七十年的大劫。此后他们以犹太教的传人自居,视基督信徒为出卖传统的好细,因此双方对立僵硬,此可见于福音中耶稣的语气,以及玛窦的教会学。所以玛窦福音的生活实况,这两点比较突出。
2.玛窦福音的教会学
    (一)与旧约分界的教会学;(二)走向外邦的教会学;(三)走向制度化的教会学;(四)与主同在的教会学。以上四点可由玛窦福音的编辑工作,予以指出。
    (一)与旧约分界的教会学:
四部福音中唯有玛窦,在耶稣口中说出他要建立“教会”(十六16—19),这原是旧约以色列民族的名称,现在已由基督信徒的团体取而自用。但在玛窦福音中,教会在耶稣身上与旧约以色列民族界线分得很清楚。
525
    圣经学家往往提出一些玛窦福音非常明显的编辑因素,表示教会与旧约以色列的分界。比如,玛窦福意喜爱引用旧约先知预告,使人承认已在耶稣身上完成(一22—23,二5—6,二15等等),可见以色列的时代已属过去,教会时代业已开始。至于山中圣训肯定进入天国,必须超过经师法利塞人的义德(五20)也是同样的分界。此后,耶稣再三再四地说:“你们听见说过……我却给你们说……”(五21一22;27一28;33一34等等)这也分别了旧约以色列与新约教会的不同境界。山中圣训里的分界,在玛窦福音第二十三章中耶稣以多次“祸哉!”消极地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在本章之末已经暗示,二者之间的分界将在耶稣被杀害的事件上显出(二三34—39)。
    最后,的确犹太人承担了钉死耶稣、流血的责任(二七25)。于是旧约以色列民族与耶稣基督的教会之间中断了关系。
    以上一些玛窦福音中的编辑资料,表示了犹太基督信徒,也即教会在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它是耶稣建立的教会:在天主救恩计划中,是与旧约犹太教截然不同的,它是与旧约以色列分界的团体。
    (二)走向外邦的教会学:
一部书的重心往往在其开始与结束点出。玛窦福音一开始便相当注意“走向外邦”;开始是耶稣诞生后显示给东方贤士(玛二1一12),“有贤士从东方来……看,他们在东方所见的那星,走在他们前面,直到婴孩所在的地方”,表示“走向外邦”—一东方。与路加福音二1—20比较,主则显示给犹太牧人。由此,玛窦突出了“走向外邦”的思想。结束是玛二八16—20,若与宗一8比较,可以看出玛窦的编辑特点。因为路加的资料中有个次序,门徒期待圣神,将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主作证。至于玛窦的资料中,耶稣却对门徒说:“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
526
明显地是直接“走向外邦”,已经摆脱了以色列民族。这是玛窦福音的开始与结束,它已假定旧约以色列拒绝耶稣,耶稣是为外邦人。
    同样,玛窦的编辑工作使人感觉他偏向外邦人①。玛二一33一44与马尔谷平行文十二1—9比较,则43“天主的国必由你们中夺去,而交给结果子的外邦人”是马尔谷所没有的。这不是玛窦对外邦人的好感吗?玛七15—20也提到结果子的人才能进天国;由这节经文的下文看来,结果子的该是外邦人②。八15—13提到:将有许多人自东西南北方来同亚巴郎在天国相聚。其中12 “本国的子民反要被驱逐到外边”,是路加福音平行文七1—10所没有的;玛窦的编辑突出了外邦人的得救③。十5一18:耶稣派遣门徒之前的训话,前段中耶稣禁止进入外邦,命令“只去以色列迷失的羊中间”(十5)。但18却说“你们要为了我而被带到总督和君王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证”。总督和君王也是外邦人,表示教会最后是要在外邦人中作证。
    根据这些玛窦的编辑资料,“走向外邦”的教会学显然可见。其实“走向外邦”,以及“与旧约分界”是一个教会学的两面。玛窦藉此强调耶稣与他的教会,在天主救恩计划中的突出,具有全新的转变。后来我们将会发现路加教会学的不同强调。
    (三)走向制度化的教会学:
    以下的经文大多是其他福音所没有的,故是玛窦福音的编辑资料,特色是教会“走向制度”。
    ①玛十六16—19,与教会的首牧职务有关,玛窦在一个需要稳定与巩固的教会中,提出一个磐石。伯铎是首牧,为整个教会的统一之关键。
②玛十八涉及团体中的关系,于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次序。最后
527
是十八18,清楚肯定教会的“束缚”与“释放”的权柄。
    ③玛二三8—11强调只有一个导师,一个父,可能是针对当时教会中的职务,表示一切职务虽有不同,来自一个根源。
    ④玛五~七是所谓的天国大宪章,也是教会团体的“基督之律”,它与梅瑟之律是不同的。教会藉此维持生活的规律,显出自己的特点。
   (四)与主同在的教会学:
    玛窦的教会学虽然已“走向制度”,但他的教会经验仍是以耶稣为中心。“同在”的意识在福音的开始与结束交代甚明。
    ①玛一22—23耶稣的名字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
    ②玛二八20福音的结束,耶稣对门徒说:“我与你们天天在一起”,表示与教会同在。
    ③玛十八19、20“凡二、三人因我的名而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这句话与十八18的教会职务相连,表示制度与恩典的不能分离。
    ④玛二六38、40山园祈祷的纪录,显出玛窦福音的特色。其中表示耶稣要求“同在”。这是他的教会学,它是与基督同在的团体。
玛窦福音中的教会已经较为发展,处在前述的时代背景中,具有对外与对内的问题。他的编辑资料,使我们认识教会的自我肯定。此即生活中的教会学。马尔谷的教会学较单纯,集中在耶稣之“家”。至于玛窦福音的教会学已经发展得较见规模,社团面也更为突出,触及我们现代的教会生活。
Ⅲ、路加福音与宗徒大事录的教会学
由于“路加”是希腊名字,他也是外邦宗徒保禄之伙伴,传统
528
上视他的福音是写给外邦人的。但另一方面,这部福音,尤其第一、二章,充满旧约的资料,因此传统立场已在动摇。无论如何,身处罗马帝国,路加特别在历史与救恩史中说明耶稣和他的教会。看来他的教会团体注重历史中的身分。
1.生活实况
路加福音该是写于公元八十年。一般来说,路加的教会注重和以色列的“连续性”(continuity),有别于玛窦之与犹太主义的对立。这部福音是写给在罗马帝国中的团体,故倾向于讨好他们。所以这是一个珍惜旧约历史,同时自知处在世界历史之中的教会。其生活实况在路加二部著作,即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中可以见出,尤其后者的教会生活,有助于了解路加的教会学。
2.路加的教会学
    以下分(一)以色列与耶稣,(二)教会与耶稣两个主题,用来介绍路加的教会学。
    路加相当注意救恩史,路一、二圣母唱的谢主曲以及匝加利亚唱的赞主曲,皆在讲述救恩史。圣经学家都称路加是历史神学家。他是在救恩史的进展中,了解教会的身分。一般都引用路十六16,再加上宗徒大事录,把路加著作中的救恩史进展,分为旧约以色列、耶稣自己,以及新约教会三个时期。三个时期以耶稣为救恩史的高峰。旧约以色列预备耶稣,新约教会延续耶稣。也在这样的神学架构中,我们去认识路加的教会学,它在耶稣身上,认出自己与以色列民族的连续性;也在耶稣身上,认出自己的模范。
    (一)以色列与耶稣:
(1)       以色列:在路一、二两章中共用了八次“以色列”(一5、16、17、54、68、69;二32、34),以色列是指天主的子民,是信仰的名词。此是路加福音非常重视的。二32、34中可见以色列
529
和耶稣的密切关系,它准备耶稣的来临。
    (2)耶稣宣讲中的以色列:这点路加有别于玛宝。首先,路加并不刻意将以色列民族与外邦人对立;相反,二者平行地得到救恩。耶稣奉献于圣殿时(二22),被称为“异邦的光明”和“以色列的荣耀”。其次,耶稣宣讲时,四周的老百姓对耶稣所言所行的反应都是积极的,并无抗拒。至于首领们对耶稣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路加的编辑资料中,反对耶稣的不是百姓、以色列,而是首领。路四15,十三17,十九48指出首领反对耶稣,百姓持不同态度,甚至支持耶稣,以致首领不得不有所保留。因此路加的教会学表示以色列与教会在救恩史上的角色,二者保持连续,以色列老百姓一直是在等待默西亚来临;至于教会则期待基督的再临。
    (3)耶稣苦难中的以色列:的确,民众在耶稣苦难时,曾经参与在内,要求处死耶稣(二三17—24)。但路加却在二三27中指出耶稣背十字架时,妇女和许多人民跟著他。这“人民”指以色列人,表示他们肯定耶稣。此外若把路二三35和谷十五29—31作一比较,便可见出民众态度非常不同。马尔谷说:“路人都侮辱他”。路加却说:“民众站著观望,犹太人的领袖却取笑他”,清楚表达民众并没有与首领一起嗤笑耶稣。最后在二三48中民众面对耶稣死亡,悲伤地捶胸而归。这不是以色列期待默西亚的暗示吗?
    总之,路加以他的编辑工作,肯定以色列民族与耶稣的关系。他们是处在期待默西亚的时期。下面将会指出这个时期怎样准备耶稣,同时也肯定它与教会的连续。
    (二)教会与耶稣:
耶稣身上发生的将类比性地都发生在教会时期,路加透过福音与宗徒大事录的编辑工作,使人不但见出教会时期与耶稣密切相连,而且也发现耶稣是教会的模范。因此另一方面,教会也成了真以色列。
531
    教会时期与耶稣密切相连,两部路加著作的衔接便是为了说明这点。路加应用了独到的手法,他的福音中耶稣所有的显现都在耶路撒冷,似乎他故意舍掉耶稣在加利肋亚显现的资料,使人打开宗徒大事录,立刻看见耶稣显现在耶路撒冷集会的宗徒面前。如此福音结束时的团体,即是宗徒大事录开始时的团体,同时是耶稣显现在他们中间的耶路撒冷教会团体。
    不过,宗徒大事录中的团体,耶稣升天之后,即以真以色列的面目自我肯定。因为它约有一百二十人(宗一15),暗示十二支派,每派十人。之所以要选马弟亚来补犹达斯之缺,也是宗徒该有十二人之故,表示全以色列已都聚集在一起了(宗一21—26)。
    这个与耶稣时期衔接的教会团体,最早是向以色列人宣讲(二14、22、36),这可见于伯铎在圣神降临后的两篇道理(宗第二、三章)。宣讲的目的,该是延续与耶稣时期的救恩,接受“以色列民族的荣耀”(路二32)“以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宗二38)。否则,将从天主子民当中除名(宗三23)。此时,教会已经以真以色列民族自居。
此后,教会便按与耶稣规定的次序,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玛黎雅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为主作证,。宗徒大事录便是路加救恩史观的第三阶段教会时期。它与以色列同尊耶稣为救恩高峰,以色列是预备,教会是延续。教会不只延续耶稣,同时以他为模范,所以路加又以特有的编辑,使人注意教会密切吻合耶稣的生活。下面根据五个圣经名词,将路加的救恩史观与其教会学并列出来。但圣经经文仅是举例而已。
531
 
    以上就是在罗马帝国当中的信仰团体需要的教会学。路加认为教会在人海茫茫中应把耶稣的生活清楚实现出来,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在罗马大帝国中的自我认同。同时,路加在历史进展中透过福音和宗徒大事录,表达出教会与以色列民族的持续关系,这有别于玛窦教会学中的对立。他认为以色列是经过耶稣时期而进入教会当中。教会有自己的根源,远自亚巴郎(路一55),回溯到人类始祖(路三38),它将期待基督;直到他再降来(宗一11)。
                                                        (待续)
53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