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4号

生态危机生态伦理


廖涌祥
(永乐长老教会牧师,任教於台湾神学院)
一、序言:生态危机问题与道德
    主办单位分配给我的题目是「个人的生态伦理责任」和「团体的生态伦理责任」。在实际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拟跟各位一起来思考有关生态伦理的一般性问题,也就是理论方面的问题,然後我们才来谈具体行动方面的问题。而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根据谷寒松神父和我合作完成,刚出版不久的一本书(基督信仰中的生态神学》(台北:光启出版社,1994),特别是该书的第五篇和第六篇。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态危机问题与道德、伦理的关系,为什麽生态危机问题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我们知道,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由於科技进步,人类生活现代化的结果。以人类的食衣住行的「行」为例,过去人类以双脚步行,或以牛马代步,後来逐渐发展成以自行车、机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只消耗能源,而且也造成环境的污染。
279
    第二,由於人类盲目发展工业、追求经济成长。要发展工业,就得设工厂,而工厂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弃物,既造成污染,也是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
    第三,由於人类缺乏道德观念;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科技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只有当它被人类利用时,才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当人类以负责任的态度,小心使用科技来造福「所有的被造物」时,科技就是好的。而当人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发展科技,一心贪图科技所带来的享受时,科技就变成不好的。所以,赋予科技伦理价值的关键完全在於人类。当人类缺乏道德观念,只知享受、不知节制时,科技就成为生态危机的元凶。所以,归根究底,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类缺乏道德观念,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去发展、使用科技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危机问题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当人类只会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以生产和经济利益为优先时,也会导致对人性的蔑视和扭曲,因为此种作法忽视了人的尊严,以物质经济先於人格和人性尊严。此种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只贬低了人的价值,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谈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生态危机问题,其实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被传统的伦理学所忽略。一般传统的伦理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大概不出人与自已、人与人或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少谈及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更甭说人与整个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了。直到最近,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受到普遍的关切,人类的行为在生态危机问题上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伦理学家们才突破传统,把伦理问题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提出人类对自然大地应有的伦理原则与行为规范。
280
在还未谈到这些伦理原则之前,让我们先来谈谈造成生态危机的人为因素。只有先知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当观念和不当态度,以及人类如何破坏自然环境,我们才能进一步谈及人类的生态伦理责任。
二、造成生态危机的人为因素
1.物质主义:
    刚才我们提到,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盲目发展工业、追求经济成长,并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这就是物质主义的表现。在这种物质主义的薰染下,许多人穷其一生,致力追求财富、奢华、视听感官之享受,并以之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在今天这种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中,物质主义更是流行,甚至支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正朝向更高的生活水准之方向前进。我们社会生活的标准是: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度假地方、彩色电视机、高级音响、至少一辆汽车,及其他许多奢侈品等。
提高生活水准的作法原是无可厚非,而且是合理的。但是一般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准的动机,往往是自私的;他们以为获取更多金钱、产业和物质享受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忽略了其他人的需要,也从不想到自己的行为给环境带来多少破坏。这种追求奢华生活的物质主义,导致世界有限的资源面临耗尽的危机,也导致各种污染的加速。唯有人类扬弃这种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改变这种贪婪的生活型态,生态环境才有可能改善。
2.自我主义:
或称「个人主义」。持这种人生观的人主张:决定行为的对错或善恶的唯一标准,只有行为者本身的利益而已;行为者本身乃是道德上唯一必须关心的对象。自我主义者太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
281
别性,他们标榜人性的尊严和价值,而忽视人性的另一特色—一即人的群体性、人与他人以及其他被造物之间的关系。在无视他人或其他被造物的存在的情操中,自我主义就很容易变成自私主义。这就有如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的消极作法。这样的人甚至会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在自我主义盛行的地方,道德的约束力就难以施展。其结果是公共利益的受损。因为自私的作崇,很容易在利己的情况下,不惜牺牲他人,或是牺牲群体的利益。就生态环境的问题而言,自我主义者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自然环境,只会以个人的利益作为他(她)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根据。完全不顾虑自然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事实—一只要被破坏或污染的环境不会危及他(她)自己的利益;也完全不顾及他人的需要—一自然环境不只是我自己需要它,而且别人及後代子孙都须要赖以生存。
3.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者以「人的尊严」为伦理的主要考虑。这种看法不带有个人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坚持所有的人都是道德必须考虑或关心的对象;也坚持在根本上,只有人类的利益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人类以外的被造物若非不具价值,就是只具依赖性价值。也就是说,人类以外的被造物若要有价值,其价值完全来自於人类,因为人类需要它。所以,它才具有价值;因为它对人有利益,它对人的生存具有影响。所以,它才有价值。然而,基本上来说,只有人类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价值,其他被造物只能为了提供人类的利益而存在。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威胁。自然环境既只为了人类而存在,人类便可以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剥削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安危毫
282
无保障可言。既然科技的进步可以给人类带来无比的利益,所以科技的发展是必须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次要的,因为生态保护限制了科技的发展。但是人本主义者应该想到,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利益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类的利益、甚至生存也会跟著受影响。只有当人类让自然环境保持完整,人类的利益才能真正获得保障。严谨的人本主义者也应该想到,从神学的观点而言,人虽然是被造界的中心,因为人类是按天主的肖像造的。但是具有天主肖像的意思并不表示人类可以任意对待万物。具有天主的肖像更表示人类的责任—一即向天主负责来管理及保护自然万物的责任。人本主义者也应该认识,人与受造界是一体的,人不可能脱离其他受造界而独立生存。
三、生态伦理面面观
    最近几年以来,一般生态学家都同意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属於宗教和伦理的问题。生态危机是由於人类对自然大地不道德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所引起的。所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办法,当从宗教和伦理方面著手。也就是从信仰、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著手。
以下,我拟根据书中所提出的各种伦理理论,来跟大家思考生态伦理的问题:
1. 「生物感觉主义」的伦理:
这种伦理主张,我们的伦理行为所考虑的对象不只限於天主和人,而应包括所有具有感觉的生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痛苦感觉能力的动物。最近有的科学家甚至发现某些植物也具有感觉。如马铃薯在缺水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讯息。这种伦理主张,这些具有感觉的被造物,也是我们的伦理行为所必须考虑的对象。
283
这样的伦理对某些动植物的保护具有正面的贡献,特别对某些保育类的动植物更主张保护。但是这种伦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不够。因为构成生态环境的因素,除了有感觉的生物以外,还包括所有没有感觉的生物或无生物。
2.「生命主义」的伦理:
    此种伦理主张伦理行为关心的对象应该延伸得更广,应该包括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一动物和植物。这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伦理所主张的。坚持此种伦理的人主张,凡是生命都具有神圣的价值,凡是生物都有生存的意愿,所以都是道德上必须关心的对象。就如史怀哲曾说:「我是在众多有生存意愿者的生命中,一个有生存意愿的生命。」(I am life which wants to live,in the midst of life which wants to live.)
此种对生命的尊敬和关心,彰显出自然生命的地位,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价值,而且息息相关、互相依赖,没有一种生命是孤立的。这在生态保育上确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样的伦理要求有点不切实际。因为要在人类的生活中做到完全不破坏生命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即使对坚守不杀生原则的佛教徒而言,此种尊重生命的伦理也是室碍难行的。就基督宗教的神学观点而言,这样的伦理否认了人类在天主面前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甚至有将人与动物的地位同等化之虞。
3.「完整性」的伦理:
此种伦理的要求更严,它主张「万物」都具有价值和地位。所以我们道德关心的对象应该是万物,而不仅是具有人格、感觉或生命的人类或生物。这是一种比较关心「生态体系」的伦理。它主张每一被造物都是组成一个体系或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体系或整体具有道德价值。所以,决定我们的行为的对错的因素,完全在
284
於这些行为对该体系或整体所造成的影响。行为对个别的人或生物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构成道德的意义,只有当这些行为影响了整个生态体系时,才具有道德意义。换言之,整个生态体系才是价值的所在。这种「整体性」的伦理所强调的是「自然的平衡」,亦即当一种行为能有保持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结果时,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的。
    此种整体性的伦理认为最大的善在於整体(整个生态体系)的固有价值,所以它强调平衡和完整性,而认为生态体系中的每一被造物都能产生价值,所以都不可随便加以破坏。只有当一个被造物被破坏时,不会影响整个生态体系的自然均衡,此种破坏行为才可以被容许。所以,我们不可仅以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利益来当作伦理行为的标准,而应顾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利益。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上,此种完整性的伦理可以说是很适当的,然而此种伦理有沦於泛神论的危险的可能,因为当我们把万物当成神圣不可侵犯时,就可能有泛神论者的作法。此外,由於此种伦理十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以致人的主体、价值、尊严等问题被忽略,甚至埋没於自然界之中。从基督信仰的观点而言,此说有贬抑人的地位的危险。
然而,完整性的伦理在面对生态危机的今天,仍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因它主张整个生态体系的价值优於体系中个别存在的价值。人类若有这样的伦理观念,就不会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了。
4.「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伦理:
此种伦理把对自然界的伦理关心和责任,建立在人类的後代和大地的未来。我们都了解人类今天对待大地的行为和态度,必然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如资源的耗竭、环境被破坏得
285
不宜人居)。所以,今天人类道德关心的对象,也应延伸到人类的後代;今天的人类有责任发展一些策略,来防止对自然环境做出不可挽回的破坏(如资源耗竭、臭氧层的破坏等)。在使用大地资源时,必须同时做到维护和保存的工作。有关此种伦理的详情可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乙书(该书中文版,由台北台湾地球日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
5.「自然律」的伦理:
    这是近年来一般生态环境方面的著作所坚持的观念。它的原则是要人类不可操纵自然、不可干预自然,甚至不要试图与自然合作。因为自然有自然的运行方式。所以人类的行为只要顺从自然原来的状态就是对的,也就是合乎道德的。俗语所说的「顺其自然」就是此种伦理所强调的。这也是道家的思想。
此种伦理提醒我们注意自然界中既存的秩序的价值,以及造物主创造的目的,对维护自然体系的完整有其积极正面的贡献。但是此种伦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因为过度强调顺其自然的作法,很可能忽略人在做为自由主体时,所应负起的责任。
6.「有神论」的伦理:
    此种伦理主张:天主是超越的存在,而且是在道德上唯一必须关心的对象。换言之,有神论的伦理要求我们以神的存在和要求做为所有道德行为的根据。所有的道德问题只在於我们是否遵行天主的命令、行秘所喜爱的事、爱他所爱的对象。而既然万物都是天主所创造的,也是天主所爱并照顾的对象,所以,我们也应该这麽作,我们也应该爱所有其他被造物,并负起照顾它们的责任。这既是天主的要求,也就是人类应有的道德责任。
上面所提的这些生态伦理,虽然都不是完美无缺,都各有其利弊,
286
但是都提出了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应有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则。所以,都可供我们在思考个人和团体的生态伦理责任时予以参考。除了这些伦理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圣经和传统伦理神学的德性观中,找出我们应有的生态伦理。这是下一段所要探讨的内容。
四、我们应有的伦理态度
从圣经和伦理神学的传统所推论出来的生态伦理,至少有三种:(1)管家伦理;(2)三超德——信望爱—一的伦理;(四)枢德——智义节勇—一的伦理。兹分述如下:
1.管家伦理:
    管家伦理来自圣经的人观和自然观。圣经的神学主张,唯有造物主天主才对自然大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人具有天主的肖像(形像),并且受天主之托管理照顾万物(创一26—31)。所以,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人只是天主的管家。人既然只是管家,在使用大地的资源时,就必须以向天主负责的态度来使用。人对自然资源没有绝对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而只有管理和照顾的职责。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完全由於人类主张对自然大地拥有绝对所有权所致。
管家的职责就是忠实且负责地管理主人所交付代管的财物。所以管家伦理强调人类应以同样的态度来管理经营天主所交管的自然大地。人类固然有权向自然界支取生活所需,但也必须分辨何种行为构成负责任的管理或不负责任的管理,并且必须善尽管理的职责,来使自然大地免於被破坏和蹂躏。换言之,当人类向自然界所支取的,超过了自己生活所需的,就可能僭越自己的管理权,而失去做天主管家的资格。所以管家伦理可以很清楚地说明人类的生态理责任。
287
2. 三超德—一信望爱——的伦理:
    三超德培养了人的德性,而这些德性可以使人对待自然大地的态度产生根本的改变。
    (1)信德使人对天主有正确的信仰:
    不只相信天主为宇宙和万物之主,并相信天主寓居於世界中。此种信仰使人把自然大地视为银天主圣三息息相关,并把天、地、人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人具有此种天地人合一的观念时,他(她)对自然大地的态度,必然具有一种敬畏或珍爱的态度,而不再将地视为没有价值、没有地位或主体性的「它」,而加以任意的剥削和蹂弥。相反地,他(她)会以对自然大地的责任和义务为信仰的主要部分。
    (2)望德培养我们盼望的情操:
    盼望自然大地得到更新。虽然在面对诸多生态危机问题时,难免使人产生无力感。加上对人类的有限性和罪性(不愿改变生活方式)的了解,更使人对人类和大地的未来失去了盼望。但是基督徒的望德却激发我们相信天主的爱和大能,让我们的眼光能放远看到未世的圆满境界,并激励我们与天主合作,来促成新天新地的实现。
    (3)爱德源自天主对人类及万物的爱:
因为天主的爱也普及一切受造界,所以我们的爱也应具有这种普世性的幅度。此种对自然大地所表现的爱,特别表现於亚西西的圣方济的模范中。他把自然大地当成人类的兄弟姊妹。这种对大地手足之情的爱,即是爱德所激发出来的德性。
3. 四枢德—一智义节勇—一的伦理:
    (1)智德:
智德使人知道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及保持这种完整性的重要。并
288
帮助人分析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不当态度及其原因。智德使人对目前生态危机的事实有所了解,然後知所行动。他们会判断何种行为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正确行为。例如,他们会避免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多使用可再生的资源。
  (2)义德。
    义德所关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问题。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和被造界之间也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人类有使用自然环境的权利,也有尊重自然环境的完整之义务。因为所有的被造物都是属於天主的,都有其价值和权利。所以义德的核心是尊重万物固有的价值和生存权。
    (3)节德:
    节德是平衡我们的欲望,不让不当的欲望走向行动,以利於人的成长。节德是帮助人过简朴生活的力量,让人节制使用资源。同时节德也能促使人克制疯狂盲目的科学研究,以节制发展那些不以全人类的幸福为主的科技。此外,节德也要求人控制人口的成长,以免人口过多造成环境的负荷过重。对生活在已开发或富裕地区的人来说,节德更是需要培养的德性。因为这些地区的人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制造者。
    (4)勇德
在面对困难、危险和诱惑时,能够坚持到底,并抑制无节制的胆量和鲁莽,即为勇德的表现。勇德使人在面对大部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不知悔改的现况时,仍能坚持原则,不被诱惑、不被消灭,甚至进一步采取果敢的行动,推行并实践拯救自然大地的工作。勇德使人接受挑战,将保护环境的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即使因此而遭受批评、欺侮、迫害,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勇德在生态伦理责任上,有其必要性。
289
五、结
    造成生态危机问题的是人,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也必须从人这方面著手。生态危机所牵涉的伦理问题,不只是人对自然大地的不道德作为,也是人对人、人对神的不道德作为。因为当我破坏了自然环境时,不只环境本身受害,而且别人(包括人类的後代)也会因我的行为受害;天主也会成为受害者。因为自然环境也是天主的创造,以及天主爱的对象。而且,根据我们对天主圣三的信仰,天主自己也寓居於世界和万物之中。所以,生态危机既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也是宗教信仰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把生态危机的解决,当成自己的伦理责任。这是我们下一节要谈的。 
29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