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5号

圣经中的平信徒


 

穆宏志
(耶稣会神父、辅大神学院及宗教学系圣经教授)
神学论集101期,张春申神父曾撰文探讨天主子民的分类,而笔者于1990年也曾对教友讲过这个主题,且是以圣经学的角度探讨的。故重新整理以供读者参考。
一、前言
(一)名称所带来的模糊概念
    谈到“圣经中的平信徒”,我觉得有些为难。这句话中有一半我不大懂。我想我知道什么是圣经,但我并不那么确知什么是平信徒,虽然我天天面对平信徒。当我们一说到“军人”,就比较会想到军官而不是士兵;说到“船员”通常指的是在船上不发号施令的那些人;说到“教会”就只想到主教,顶多还有神父。于是“平信徒”这个名词在诸多语言中便有了负面的意思:ser un lego en lamateria(西班牙文:是个门外汉、对该事一窍不通),to Speak in layman’s terms(英文:很通俗地说),或中文“平信徒”就是“平平凡凡的信徒”而已,没有别的。
1、  消极的定义
大部分对平信徒的定义是消极的。“教友即非神父亦非会士者”,
353
这是一种表达概念或内容的否定式定义。有时候有些定义看起来很积极但可惜只表达了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个定义是从功能的角度而下的:“平信徒就是在俗世中负责圣化一切的人。”所有这些表达的方式都有某些缺陷,甚至令人不适。我们最好正视它,并且表明造成这些现象的因素不在于圣经,事实上圣经中并没有“平信徒”的说法。假若我们请教一位圣经的作者,例如马尔谷或保禄,问他什么是平信徒、谁是平信徒?我想他会睁大了眼,惊讶不解。
    2、与平信徒相对的什么
    我们若要了解这个问题,最好具体的看“平信徒”这个词相对于哪些词汇。在最基础的语言学中,我们知道词汇都因彼此相对才有意义。那么“平信徒”和什么相对呢?平信徒是在团体中没有圣职的人,也就是不能主持礼仪的人。从这角度看,“平信徒”和“神父”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平信徒是团体中没有权威的人,不论是训导权或治理权。在这样的假设下,“平信徒”和“主教”是相对的。综合这两方面,平信徒是和圣职人员相对的。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平信徒和会士在教会生活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平信徒属于教会接受的两种生活方式之一(或许我们可以说,属于较不引人注意的一种),这两种生活方式都表达教会的生命:一个有教会“正式”接受的圣愿,另一个没有。这样的说法应以整体性的眼光来理解,否则便会陷于一连串的争论而无济于事。为能了解新约和教会现在生活的状况,我们必须注意以上所探讨的两个层面的区别—一圣秩的和神思的。
    3、历史上的问题
历史上平信徒和圣职人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很热络。有特殊职务  的某些圣职人员企图把职务变成特权,而有政治权的平信徒却喜欢  影响教权,因而引发了不少冲突。历史学上称作“凯撒主义”,教
354
宗加冕皇帝或皇帝授权给主教,国家叙爵争论的问题等等,一直不清楚。
为能了解这个问题,除了看圣经中的平信徒以外,还得研究平信徒在教会历史上的角色与发展。但由于每个人都会谈自己所了解的(即使知道的很少),我们还是把焦点集中于圣经中的平信徒(因为我所专长的是圣经)。
(二)字源的涵义
在前面几段中我小心地避开了一个词,这个词是关键所在,但我们平常使用它的时候都忽略了:“平信徒是一个……的基督徒”。事实上从文法的角度来看laico(平信徒)是一个形容词,如同在教宗《平信徒劝谕》的开端所说“Christifideles laici”(基督信友平信徒)。这个词源于希腊文“laos”意指民族、子民。在字源学上不是指一个民族内两种相反的人,而是“属于或不属于”这个民族。七十贤士希腊译文圣经中laos(一般译自希伯来文’am)意思是“被选的民族”,相对的其他民族就是ethne(译自希伯来文goyim)。在新约仍然保有这样的意思,不同的是教会的自我意识及她和以色列民族的关系渐渐改变了原来的涵意,而用以指称新的民族,天主的新以色列。从消极面看,平信徒在“不是神父”之前,首先“不是其他民族的”(异教徒、外邦人);从积极面看,平信徒在“不是神父,不是……”之前,首先已是一个信徒(天主选民中的一员)。这个观念是如此基本,以致我们常常忽略掉了,因而产生很奇怪的教会观。多少次我们想到、谈到教会时好像那不是我们的事一样,好像只是指圣职人员而已,连教宗的劝谕似乎也不能免除此成见,为什么?教宗在《平信徒劝谕》的开端是:“诸位主教、司铎及执事,女修会及男修会会士及诸位平信徒”。为什么在称谓上是这样排列的?为什么应用圣经中的“葡萄园
355
的工人”比喻时,从“大约第三时辰”开始,来指称这时才是平信徒该开始的时刻,而且强调“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似乎假定教会的工作本应从第一时辰开始,而在第一时辰已经先召叫了其他的人(圣职与会士)。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架构内,需要先回顾一下圣经中的历史。以下分三个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谈旧约的演变,第二部分谈超越旧约的部分,第三部分谈……
二、第一部分 
(一)问题的源起:旧约的演变
    以色列自认是因天主的干预而建立的民族,现在我们不探究以色列达到这样的意识的实际过程,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信仰和自我意识。从以色列的自我意识看来,他们的历史起源甚早,从基督前两千年天主召叫亚巴郎开始,天主要亚巴郎放弃自己的土地,离乡背井,并给他一个许诺:
        我要使你成为一个大民族……你得的报酬必很丰厚。(创十二2;五1)
    这个许诺一步步的实践,天主在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显示她的大能和照顾(依撒格,雅各伯,若瑟和他的兄弟们…·,·等)最后终于实现他对亚巴郎的预言:
        你当知道,你的后裔必要寄居在异邦,受人奴役虐
    待四百年之久。(创十五13)
    漫长的四百年,但最后按照神向亚巴郎所许诺的:
        我要亲自惩罚他们所要服事的民族;如此你的后裔
    必要带著丰富的财物由那里出来。(创十五14)
经过出埃及的那一夜,埃及人最痛苦的一夜和被压迫者(希伯来人)内心恐惧却又期待的一夜,自由的曙光终于来临了。
356
    自此以后有了”百姓”的称呼:
        法郎放走了百姓(或称子民、会众)以后…(出
    十三17),以色列子民全会众从厄林起程,来到厄林和
    西乃之间的欣旷野……(出十六1)
    以民出离埃及,在天主奇特的干预下渡过红海,使他们成为一个民族。因此这个曾经抱怨甚至中途放弃的民族,最后终于渡过了漫长的旷野,受天主领导:
        你曾藉著梅瑟和亚郎的手掌,领导你的子民有如领导群羊(咏七七21)。
(二)天主藉著拣选而祝圣的民族
    这个民族因它的起源和组成而显得独特,藉著与上主在旷野订立的盟约了解到自己的身分:
        你要这样告诉雅格伯家,训示以色列子民说:你们
    亲自见了我怎样持对了埃及人,怎样好似鹰将你们背在
    翅膀上,将你们带出来归属我。现在你们若真听我的
   话,遵守我的盟约,你们在万民中将成为我的特殊产
    业。的确,普世全属于我,但你们为我应成为司祭的国
家,圣洁的国民……(出十九4—6)
……然后拿过约书来,念给百姓听。以后百姓回答
    说:”凡上主所吩咐的话,我们必听从奉行。”梅瑟遂
    拿血来洒在百姓身上说:”看,这是盟约的血,是上主
    在说这一切话同你们订立的约。”(出廿四7,8)
    这些事过了许多年后,一群称作申命学派的以色列人用下列的话表达拣选和盟约的效果:
        因为你是属于上主你天主的圣民,上主你的天主由
    地面上所有的民族中,拣选了你作自己特属的人民。上
357
主喜爱你们,拣选你们,并不是因为你们比其馀的民族
    人数众多;其实你们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个;
    而是由于上主对你们的爱,并为履行他向你们祖先所起
    的誓,上主才以大能的手解救你们,将你们由为奴之
    家,由埃及王法郎的手中救出来。(申七6—8)
以色列不只是一个不同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很特别的民族:
……他们(万民)一听到这一切法令说:“这实在
    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识的大民族!”有那个大民族的神
    这样接近他们,如同上主我们的天主,在我们每次呼求
    他时,这样亲近我们呢?(申四6,7)
    以色列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整个民族是上主拣选的民族。
    —一被拣选的民族,如同前面看到的:
        由万民中拣选了他们的后裔,就是你们(申十15)
        圣洁的民族。(依六二12)
    —一司祭的民族,因盟约而受祝圣:
        你们要被称为“上主的司祭”,人要称你们为“我
        们天主的侍役;”(依六一6)
    —一君王的民族,因为他们由上主那里获得了自由:
        “上主赎回的”。(依六二12)
    因此除了天主以外,他们没有别的君王:
        基德红回答他们说:”我不作你们的君王,我的子
    孙也不作你们的君王,唯有上主是你们的君王。”(民
    八23)
—一受傅而成为先知的民族:
358
        从这一族糸迁徙到另一族糸,
        从这一国家飘流到另一地域。
        他不但不让人把他们压迫,
        且为了他们还把众工责斥,
        说:“你们泱不可触犯我的受傅者,你们切不可把
        我的先知伤害!”(咏一O五13—15)
    总之,是一个负有使命的民族:
        我为自己所造化的人民,好叫他们讲述我的荣耀。(依四三21)
   (三)旧约中的俗人和非俗人:圣油的功用
    以上几段经文使人觉得好像全民族的所有成员都是一样的,都是被拣选的、是司祭的民族、是君王的民族、是先知的民族,的确,在刚读过的圣咏中傅油是扩及全民族的。但在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职务(圣职的来源),无论在礼仪方面或权威方面。我们将在这些不同的职务里看到傅油的临在。籍著博油的仪式,以色列中一部分人执掌特殊的职务而与一般的以色列人民有所区别。以下分别叙述这几种不同职务的发展。
    1.民族与其宗教事务。受祝圣的民族……他们中有些是司祭
    全民族都献身予上主,但其中一部分—一肋未支派,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献身,尤其亚郎家族更为具体:
        你应从以色列子民中叫你的哥哥亚郎同他的儿子
们……立他们做我的司祭。(出二八1)
之后所有肋未支派都被拣选并由支派中分出,专司礼仪方面的服务。
        叫肋未支派前来,站在亚郎司祭面前,协助他服
务……任民人擅自走近,应处死刑。(户三6,10)
359
于是肋未支派就从民族中分别出来了:
        唯独肋未支派没有分得产业,因为上主以色列的天
    主自己是他们的产业,有如上主对他们所说的。(苏十
三14)
圣所里的服事有时和政权事务联结在一起。我们已知他们是一个献身并由司祭管理的民族;看下面的例子,在梅瑟的继承人若苏厄时代:
        以色列子民在容纳罕地所得的产业,那是司祭厄肋
    阿匝尔和农的儿子若苏厄,以及以色列子民各支派的族
长给他们划分的……(苏十四1)
这个分出和祝圣的记号就是傅圣油,圣油的配方须是保密的:
        上主训干梅瑟说:“你要拿上等的香料……用这些
    材料配制傅礼用的圣油……你也要给亚郎和他的儿子们
    傅油,祖圣他们为我的司祭……无论谁若配制这样的
    油,或用这油传了几人(原文:圈内人),应将他从百
    姓中铲除。“(出三十22—23,25,30,33)梅瑟遂叫
    亚郎和他的儿子前来……然后把圣油倒在亚郎头上,傅
      了他;祝圣了他。(肋八12)
    2、民族与其神恩事务。先知的民族……由先知引导
    经由历史的逐渐发展,神思性的服务也集中在某些人身上。既然是神思性的服务,就不是委任或遗传的,虽然有时两者会合并:
        梅瑟……从人民的老年人中召选了七十人,令他们
    站在会幕四周。上主来云降下,与梅瑟谈话;将他身上
    的神能赋给那七十位长老;这神能一降在他们身上,他
们就出神说话;以后再没有出神。(户十一24,25)
我们从这段经文中看出先知性在以色列并不是很普遍的。当若苏厄
360
知道有些人不在那七十人之内竟也能出神说话时,便想要禁止他们,梅瑟却回答说:
        巴不得上主的人民都成先知,上主将自己的精神贯
注在他们身上!(同上29节)
有时候先见者,或称先知(因现今所称的“先知”就是从前称的“先见者”(撒上九9),也担任司祭的职务:他要祝福牺牲(撒上九13)。撒慕尔一生做了以色列的民长(撒上七15),并负责设立及罢免君王(达味受傅时,撒慕尔兼具了三个职务:因天主神圣的推动实行祭献为给以色列祝圣一位君王)。在此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先知原是天主直接且不透过任何中介的方式所拣选的,而有时却给先知傅油,旧约中至少一次有这样的暗示:
        上主对厄里亚说:“你回去,仍取道旷野,往大马
    士革去,到了那里,给哈匝耳敷油,立他为阿兰王;去
    给尼默史的孙子耶胡敷油,立他为以色列王;再去给阿
    贝尔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儿子厄里叟敷油,立他接替你为
    先知……”(列上十九15—16)
    3、民族与其权威事务。君王的民族……由一个君王管理
    以色列从一开始就受某人的统治:
        由亚郎和梅瑟的手所带领。(咏七七21)
梅瑟听岳父的建议,选了族中的年长者参与他的工作,协助他管理百姓(见出十八13—27,及前文提过的户十一)。他以后是若苏厄,若苏厄好像天生就是他的继承人,并且受命这项工作。后来有了民长,其职务较具神思性而非制度性,在他们的管理下,以色列百姓觉得很自由(当时以色列尚无君王,各人任意行事。民廿一25),经由撒慕尔直到撒乌耳和达味时为止。此后王朝巩固起来,虽然也有些内在的动荡。后来以色列成了一个民族,如同其他民族
361
一样:
        我们也要像一般异民一样,……请你给我们立一个
君王治理我们,如同各国一样。”(撒上八20,5)
以色列的君王以上主之名治理众人,无怪乎他也行祭献(撒下六13,17;列上八5,62),祝福百姓(撒下六18)。祝圣的仪式自然就是从撒乌尔开始用的傅油(撒上十1);撒上十六章所描述的达味受傅的生动情节是众所周知的。
现在我们看以色列民族如何分类。如果一般的以色列人以圈内人称之,那么,这些被视圣的,就是受了傅油而有特殊职务的人相对的被称为圈外人。圈内人在旧约一部分地方称为凡人(出三十33),俗人,其实就是大部分的以色列人,旧约希伯来文就以“以色列人”(israelitas)称之。圈外人有别于俗人因而称为非俗人。在厄斯德拉上十章25节中称为“以色列平民”(中译本思高圣经);同一章中第18节到44节描述那些在充军时期娶了外方的妇女而必须辞去她们的以色列人,依序为:司祭,肋未人,歌咏者,守门者,以色列平民。看来这是以色列民族所接受对人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曾提到有三种不同的职务(先知、司祭、君王),但俗人/非俗人的区别则在于司祭职上,如前面两个例子所显示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如果从圣经中删除了上述三个由敷油标明的团体—一司祭、先知和君王,那么圣经的内容将减少一大部分,我们只剩下祖先的传统、一些贤士,苦难的约伯和一些短篇小说:卢德传、艾斯德尔传、友弟德传、多俾亚传……由此一来,将没有什么材料可供探讨平信徒的了。
(四)具有司祭精神的平倍徒运动:法利塞主义
旧约时代末期出现了一个俗人运动,我们称之为法利塞运动。这里我们必须先放弃对法利塞人的成见(由于新约中的争论而来
362
的),承认他们渴望成为以色列的“神修小团体”。法利塞人有一个特点很有意思,他们对于解释法律的严谨和遵守法律的严苛,把肋未纪“圣洁的法律”中对司祭们所作的规定扩及到了世俗人。当然这样的运动其结果必是把他们从其他的俗人中分离出来,“土地的人”即“平民”必是法利塞人所鄙视的。
接下来我们要看第二部分“新约的改变”。
三、第二部分
(一)超越旧约的部分
    我们看了在旧约里如何辨认现今我们所谓的“平信徒”。那么新约的情形究竟是延续旧约或是完全不同呢?在三种以色列民族以敷油来区别的职务中,第一种是君王,政治上的君王,已不存在了,其他两种也因为否定和扩大而取消了。
    新约的情形完全不同,从来没有一位由敷油设定的君王。即便身为达味的后裔,耶稣从未受祝圣为以色列君王;如果以色列有君王,那是由罗马元老院指派的(也经过皇帝的许可),而不是受敷油设立的。新约的团体中再也没有君王和“平民”的分别。
我们要说明耶稣也是一个“俗人”,如同他的母亲和养父一样。他所选的门徒,甚至法利塞人扫禄也是。新约中较有名望的人物中只有巴尔纳伯好像和圣殿有关系,他是肋未人,但他的家族似乎不太在意圣殿里的侍奉,因为他们生于塞浦路斯。新约团体和它的来源并没有像旧约中的圣俗之分,或许不必假定耶稣如同在受审判时被控告的,对圣殿有敌对的态度,这种态度比较清楚的表现在耶稣的门徒们身上(斯德望流派)。但可以放心的说圣殿在耶稣的宣讲和他所主张与天主的关系上没有一个特别的地位。从旧约的立场来看他的神修,应是“标准世俗”的,初期教会的宣讲明显的表
363
达:为他们而言,圣殿及其中的礼仪和司祭只有一个相对的价值,意思是并不是绝对崇高和唯一的(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没有远离圣殿,但也没有强迫外邦人来圣殿)。耶稣所说关于拆毁天主的圣殿并在三天内把它重建起来(玛廿六61,谷十四58,宗六14,等等),预言圣殿的毁灭(谷十三,玛廿三),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而应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若四21,24),都反映出耶稣的话减少犹太人强调的礼仪的圣俗区别。新约团体中再也没有属司祭和属“俗人”之分了。
    耶稣较被认为是师傅,而较不被认为是先知。或许路加是较明显称耶稣为先知的人(七16),路加福音认为这是耶稣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别人外加在耶稣身上的:
        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
    向贫穷人传报喜讯……(路四18—19)
        今天明天及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不宜死在
耶路撒冷之外。(路十三33)
然后路加在解释圣神降临的过程时,把这样的情形扩大到整个团体:
        到末日—一天主说—一我要将我的神倾注在所有有
    血有肉的人身上,你们的儿子女儿都要说预言,青年人
    要见异像,老年人要看梦境。甚至在那些日子里,连在
    我的扑人和我的婢女身上,我也要倾注我的神;他们要
    讲预言……你们现今所见所闻的,就是他所倾注的圣
神。(宗二17—18,33)
在团体中也将不再有先知和“俗人”(平民,凡人)之分。
只有耶稣有特别的地位,在新约团体中他被承认是君王、先知,甚至司祭。唯独他,
364
父所祝圣并派遣到世界上来的。(若十36)
有一个特别的地位。他,未受过任何旧约中先知的傅油,却被称为“受传者”。耶稣在福音中只受到一个传油,一个比喻上的(路四18)或象徵性的傅油——个妇人(罪妇)的傅油。
(二)恢复“一个民族”的概念
    在团体中耶稣有一个特别的地位,但其他门徒间彼此没有区别:
        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辣比”,因为你们的师
    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你们也不要被称为
    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玛廿
    三8,10)
    因此恢复了原来“一个民族”(其间没有阶级的区分)的慨念,整个民族的人都在天主直接引导之下。在教会学上,尤其是梵二以后,恢复天主子民的面貌使我们能了解这个新民族当中,整个民族成员的深刻一体感,和每一位成员间的平等。这个新的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有所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区分旧约以色列民族的建立和它所受的召选来做说明。就民族建立的层面来说,旧约以色列民族如同世界其他的民族一样,有其民族建立的历史;就与天主的关系来说,以民是天主所选的民族。而新约以后的民族就建立的历史来说,新的民族没有地界,没有文化和人种的区别,因此没有自己的建立史。在新的天主选民中,所有人都被召叫成为唯一的天主民族,故建立这个民族和召选这个民族是同一个行动,大家因“信仰天主圣子”而成为一个民族。
    1.以基督为中心的幅度
旧约中先知及歌咏者以葡萄园的图像来表达天主选民,(无论它在蒙召选或诸般不忠实的时候)。对观福音也以同样的图像表达
365
迈向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新的葡萄园或至少一些新的园丁。若望福音中这样的图像又更进一步内在化了,以前是葡萄园和葡萄树,现在是葡萄树和枝条。这个图像给我们显示了基督徒的根源—一与基督结合,每一个信徒个别且紧密的与基督结合。保禄以“穿上基督”和“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三27)强而有力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在基督内受洗使人得到这个以基督为中心的新生命:
        为使活著的人不再为自己生活,而是为替他们死而
    复活了的那位生活。(格复五14)
    2.位一体的幅度
    与耶稣,基督,天主圣子(圣言)(若一14)的结合使,我们进入与三位一体的天主奥秘结合之中。上面所提的若望福音序言中便指出:
        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
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若一12)
若望壹书称扬这个思宠:
        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夭主的
    子女,而且我们也具是如此……现在我们是天主的子
    女,但我们将来如何,还没有明显;可是我们知道:一
    显明了,我们必要相似他,因为我们要看见他实在怎
样。(若壹三1—2)
下段文字表现与基督,圣子结合的另一方面:
        因为他所预选的人,也预定他们与自己的儿子的肖
    像相同,好使他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天主不但召叫了
他所预定的人……(罗八29—30)
另外一个图像,圣神的宫殿,则用来表达至圣三位一体的第三位:
366
        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圣神的宫殿,这圣
神是你们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们内……(格前六19)
如此:
        天主的爱,藉著所赐予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
心中了。(罗五5)
圣殿的图像:
        你们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属神的殿宇。(伯前二5)
这个圣殿的图像概括了三位一体的行动:
        那坚固我们同你们在基督内的,并给我们傅油的,
    就是天主;他在我们身上盖了印,并在我们心里赐下圣
    神作为抵押。(格复一21—22)
    3.教会的幅度
    前面所述关于每一个受洗者与基督的结合应当以一种真实但非个人的方式来懂。结果所有被召选的人并非一群公民而是一个王国,不是一堆分散的枝条而是一棵葡萄树,不是一些肢体而是一个身体。从这角度看,便是因著每一个肢体的活力再度恢复了一个民族。所以身体是圣经常用的另外一个图像:
        同样,我们众人在基督内,也都是一个身体,彼此
之间,每个都是肢体。(罗十二5)
大家都知道圣保禄在格林多人前书如何发挥了这个隐喻,我们稍后再作探讨。由于所有人都属于教会,便都分享了基督的三个职务:司祭:
        弟兄们!我以上主的仁慈请求你们,献上你们的身
    体当作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这才是你们合理
的敬礼。(罗十二1)
367
先知:
        因为预言之神就是为那稣作证。(默十九10)
君王:
        是天主的承继者,是基督的同承继者。(罗八17)
直到
        万物都屈服于他以授,子自己也要屈服那使万有
    屈服于自己的父,好叫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
    前十五28)
    新民族重新组合的最明显记号便是傅油扩展到了所有的人。我们在旧约中看到傅油是把一些特别的人从民族中区分出来。在入门圣事礼仪中所有的人都受傅油,因为大家都有权实行前面所说的三个职务。而到底“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归属于“受传者基督”即是指那些受过传油的。
    伯前的一段经文常被应用以描写这一切的高峰:
        你们接近了他,即接近了为人所摈弃,但为天主所
    精选,所尊重的活石,你们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属
    神的殿宇,成为一班圣洁的司祭,以奉献因耶稣基督而
    中悦天主的属神的祭品……至于你们,你们却是特选的
    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民族,为叫
    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者的荣
耀。(伯前二4—5,9)
(三)仍有区别。常任的职务
    直到现在,我一直努力描述这个新民族,我们都属于这个新民族,强调一般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故都是平凡的“信徒”。
但若不是因为教会内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职务使得教
368
会成员之间有些分别,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文章讨论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教宗的“平信徒”劝喻。根据前面所谈的脉络,我们可能会以为教会内这些区别和特殊的职务是后来才演变的,而且本身没什么基础。
    关于这点新约说了什么呢?首先我们能够证明起初并没有“奉献”生活和“在俗”生活的区别,那时这个属于教会生活的差别尚未确定。的确,教会内这个区别不是以一件圣事来实行,虽然“奉献”生活是被承认,甚至“合法化”的生活方式。
    至于圣秩和平信徒的区别,则在新约中有材料,但由于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平信徒”,我们就不强调圣职人员,只看新约中承认在团体的服务上有职务的不同和神恩的不同。保禄在格前第十二章用身体的比方来描绘团体:
        天主在教会内所设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
    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
    的、人的、治理人的、说各种语言的。众人岂能都
    做宗徒?岂能都做先知?岂能都做教师?岂能都行异
能?……(格前十二28—30)
还有其他地方的文字显示出有些职务早在新约的最初文件时代就已是固定的、常任的,甚至一些后来的文字资料中则可辨别出现今我们所谓的“圣秩”。开始时,领导职务的人,或教授教义的,或司礼仪的人中间有些区别,另外还有一些不从事这般职务的人。这种区别是以“另外一次傅油”来标示。如果我们全都是“受傅的”,在我们中间便有人是“再受傅的”。
四、第三部分
开始时:
369
现在让我们暂时放下理论,很实际的看一看生活。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宗徒大事录怎么告诉我们这个开始?
(一)圣神降临的事件
    现在我们要由整体性的角度看这个事件,包括圣神降临的那一天;还有前几天的事实及圣神降临之后带来的影响,特别注意在这个初期团体里的关系。我们分五个时刻来说明:
    首先,“众人”都在。这“众人”指的不仅是经上提到的那十二位(只剩下十一位),还有
        一些妇女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并他的兄弟……有一
    天……当时在一起的众人大约有一百二十名……(宗一
14—15)
那么我们便有一个相当大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突显了两种人的名字,即那“十一位”和玛利亚的名字,他们都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宗一14)
    第二时刻,那十二位。他们先前是十二位,后来又应回到十二位,伯多禄的话引起大家拣选了一个人来代替犹达斯。这件事开始了团体结构的形成,有的人负责特别的职务,而且人数是固定的,因此要把它补足:
        所以必须从这些人中,即主耶稣在我们中间来往的
    所有时期内,常同我们在一起的人中,由若翰施洗起,
    直到耶稣从我们中被接去的日子止;由这些人中,应当
    有一个同我们一起作他复活的见误乙人……使他取得这职
    务的地位,即宗徒的职位……(宗一21—22,25)
决定性的时刻,“五旬节日一到”。我们习惯以为圣神只降临在那十二位身上(通常也会联想到玛利亚),也就是说只降临在那些我们知道名字的人身上。经上说:
370
        五旬节日一到,众人都聚集一处……有些散开好像
    火的舌头,停留在他们每人头上,众人都充满了圣
神……(二1,3一4)
有什么理由说这里的“众人”不同于那些“都同心合意专务祈祷”的人,以及,至少一次,这些“众人”多达一百二十位?
    第四时刻,我们又看到这特定的十二位在行使一个职务:“伯多禄就同十一位宗徒站起来,高声向他们说……”(二14)他们选了一位复活的见证人玛弟亚作这宗徒的职务,现在这十二位藉著伯多禄的口作证。这次的言论有了结果,他创造了一个团体:“凡接受他的话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约增添了三千人。”(二41)
    最后,第五时刻,平日生活。我们看在这段描述中特别强调团体生活,同时也非常自然的谈到宗徒的特别职务,训诲的职务,行奇迹的能力:
        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
    祷。因为宗徒显了许多奇碛异事,每人都怀著敬畏之
    情。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他
    们把产业和财物变卖,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每天都成
    群结队地前往圣殿,也挨户擘饼,怀著欢乐和诚实的。
    一起进食。他们常赞颂天主,也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
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会众。(宗二42—47)
很多次我们读到这段描述时很羡慕这样的团体,但也许我们不曾想到那十二位在他们中间。还有,如果我们现在想实践那样的团体,看来我们得从邀请主教开始。我们开始超越“教友”只是一个“‘平’信徒”的观念了吗?
(二)五个例子
刚才提到耶路撒冷的团体,使我们看到宗徒大事录所记录的团
371
体里,不分教友、圣职等身分,整个团体的生活表达出共同的使徒性的意义。
    1、耶路撒冷团体和“使徒工作的条件”
    使徒工作的意思是语言,也就是宣讲,但所宣讲的必须与生活一致才能让人信服,这就是整个耶路撒冷团体的使徒意义。路加这样写著:“宗徒以大德能,作证主耶稣的复活,在众人前大受爱戴,“因为”在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宗四33-34)。中文翻译时省略了原文的“因为”这两个字是很可惜的,我们细看全文,最后一句话不是作者为使文章生动特意加上的,而是解释宗徒所以在为主耶稣的复活作证,在众人前大受爱戴的原因。团体的财产(见宗四34-35)是使这个基督徒团体被众人接受和使得宗徒们的宣讲绝对可信的原因,所以他们以”大德能”表现出来。同样地,不管宣讲的人是主教、神父或教友,当我们把真正基督徒的生活带进家庭、社会或各机关团体,就会使人信服教会所传达的讯息。
    这团体的具体特徵是:众信徒都同心合意,不依恋财富,彼此相爱得令人赞叹。
    2.安提约基雅团体与“使徒工作的动力”
“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约基雅,也向希腊人讲道,宣传主耶稣的福音。”(宗十一20)我们很难了解这段经文的重要性。这是第一次向希腊人—一也就是与犹大民族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的外邦人,宣讲福音。由犹太人—一耶路撒冷教会—一到种族和宗教上的半犹太—一撒玛黎雅人—一到皈依的外邦人—一厄提约丕雅的太监—一最后到那善心的外邦人,这是给犹太人和他们的宗教一个好的准备—一百夫长科尔乃略,这整个过程可见到犹太势力的渐形衰弱,而现在是全然消逝,这是安提约基雅团体活泼
372
的使徒精神的影响。而令人好奇的是宗徒大事录并未将此极重要而有决定性的一步归于任何宗徒;且在说出“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本地犹太人)”时,宗徒们已被绝然摒除于外,因为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我们不是也该将神学和牧灵上的胆识归在被圣神所领导而充满使徒精神的一般“教友”身上吗,因他们的慷慨和开放,基督把一个名字—一她自己的名字—一赐给了那个团体:“在安提约基雅最先称门徒为‘基督徒’”。同样的名字,我们也把它放在教友的前面。
    由整个安提约基雅团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主是怎样悦纳这个团体,他们是第一个向外邦人传教的团体,同时基督最先恩赐给他们“基督徒”这样的名字,并且从他们中间,天主也拣选了保禄,要他特别献身于扩展教会的工作。(见宗十二1—4)
    3.格林多团体与“教友传教工作”
    宗徒大事录里有关“教友传教”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格林多团体,而且将传教教友的名字写了下来,在那里保禄遇见了二个犹太人:阿挂拉和普黎史拉。他们同保禄一样是以制造帐幕为业的,所以保禄就投到他们那里,与他们一起“工作”(宗十八1—3)。后来这两位(在厄弗所)遇到了阿颇罗,他讲论耶稣的事,心神热烈,教训人也很详实,但他的道理并不完全(宗十八24—25)。这一段我较喜欢的是阿桂拉和普黎史拉并没将阿颇罗介绍给保禄,而是他们自己“把他接来,给他更详实地讲解了天主的道理”(宗十八、26)。首先看到宗徒同他们一起制造帐幕,做工作上的分享,后来又看到他们分担了宗徒的传教使命,这实在叫人感动,再仔细看,那位犹太人“心神热烈且很详实地讲论耶稣的事”,阿颇罗—一他也是在俗的教友呀!
4.厄弗所团体与“新教友的热火”
373
    关于厄弗所团体有很值得提起的一件事:信徒们把有关巫术的书籍带来,尽管那些书是多么昂贵,但他们却当著众人的面前烧毁。请注意他们并不是烧了全部的书,文哲书籍并没有烧,也就是说并没有烧掉他们的文化;所烧的只是与他们过基督徒新的生活方式有相违背的一部分。而他们当著众人行了此事正表示他们弃绝已往的决心。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传教机会,因此,作者加了一句:“这样,主的道理大为发扬,日渐坚固”。(宗十九18—20)。
    5.罗马团体与“教会的团结”
    “弟兄们听到我们的消息后,便从罗马来到阿丕约市场和三馆迎接我们;保禄见了他们,就感谢天主,而获得勇气”(宗廿八15)。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罗马团体对保禄的支持,他们表达了这个团体的使徒特徵—一对牧者的支持,这是教会意识的表现。保禄“获得勇气”,并因此“能在自己赁的房子里,住了整整两年;凡来见他的,他都接待。他宣讲天主的国,教授主耶稣基督的事,都非常自由,没有禁止”(宗廿八30—31)。以一个在外地被囚的囚犯,保禄如何能“住自己赁的房子”?这不是到几公里外去接他的团体所提供的吗?于是我们看到这个团体给保禄的话作证,而且藉著保禄的话给基督作证。
从耶路撒冷的使徒被监禁一直到保禄在罗马被禁,在各地的宣讲,使徒活动都遭到反对迫害(宗四3,廿八3)。在耶路撒冷、大马士革、丕息狄亚的安提约基雅、依科尼雍、吕斯特辣、斐理伯、厄弗所。罗马,这团体和大部分有明显的使徒活动的都受到迫害。迫害是宗徒的命运,因为它参与他们所宣讲的“那位”(基督)的奥迹和使命。但,另外,它也是使徒工作的原动力,不只是如同保禄所说的刺激而已。“大多数的弟兄,因见我带锁链,就依靠主,,更敢议论天主的道理,一点也不害怕”(斐一14)而且,因这迫害
374
让团体不能平静,也提醒我们:“我们在此没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寻求那将来的城邑”(希十三14)。就这样,迫害驱使他们一个城一个城地去建立使徒团体,“直到地极”。(宗一8,廿八16,30—31)
五、总结论
本文的用意在强调身为一个教友、平信徒,有非常积极的一面。许多次我们提到“教友”,常常强调非圣职、非会士的一面,而忘了在成为圣职、会士和“平”信徒之前,大家必须先蒙受召叫,这个召叫比职务的区分更高超,而且是这些区分前的基础。这个召叫要我们获得救恩、生活在基督内、成为义子、得到圣神的恩惠。所有在基督内受洗的人都得到相同的召叫,只是后来为了教会团体的需要而区分出不同的职务。教会的本质确实包含不同的职务与生活方式,也因此显出其特性,但这并非意谓著要将教会内绝大多数的成员(平信徒)只让人看到“平凡、平常、平民”的部分(本来是形容词的部分),而疏忽了“信徒”(本来是主体内涵)的部分。
37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