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5号 |
新约的教会学(下) |
张春申
(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辅大神学院信理神学教授)
第五覃 公函的教会学
前言
新约圣经中共有七封公函,除了若望壹、贰、参书之外,还有伯铎前书、雅各伯书、犹达书及伯铎后书。一般认为后三封是托名写的;三位在初期教会较有名气;托用权威之名向教会训诲,这是相当流行的。
I、伯铎前书
收信的对象是好几个地方的基督信徒,故称公函。收信人当中主要有犹太基督信徒,也有归化的外邦人。有人认为伯前书信是为新教友、甚至是洗礼中的训话。因而系统性将此信分段。
一3一12:新教友的希望、信仰与爱;分享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期待永生。
一13一21:教友生活中的义务,度圣善生活,珍惜由耶稣宝血所赎的生命。
一22一28:重生的福音。
377
二1一10:一段神学性的有关教会的道理,集合旧约已有的图像来启发新受洗的教友的团体感。
二11一四11:教友在不同身分中的责任。
四12一五11:另一篇关于教会生活的道理。
不过这样的系统化为我们不太实用。我们限于伯前的教会学来介绍。
1.生活实况
皈化的犹太人或外邦人处在迫害和苦难的情况中;于是伯铎以长老身分训导教会各团体,其立足点是教会的自我肯定之意义。
2.教会学
分三点来探讨:(1)散居与旅途中的教会,(2)属神的教会,(3)对比或对立(Contrast)的教会。
(1)散居与旅途的教会
散居(Diaspora)与旅途是二个不同的名字,都与旧约天子子民有关。前者更是指天主子民中有些族群远离福地,尤其被掳充军异邦。新约时代分散罗马帝国的犹太基督信徒仍具散居四方的意识。至于旅途与旧约天主子民也有关系,指他们出自埃及,走向福地的旅行。新约教会则由于尚未抵达天乡看见基督,所以也在旅途中(伯前一1,二11)。
在伯前一3—12中,旅途教会的意识非常明显。在天上存留产业(4),现今是暂时的(6);必须以精炼的信德期待基督显现(7)。有关此一救恩,不但先知预言过而且宣传福音的人也传报了(10—12)。根据此一非常原始的末世论,伯前书信再三要求相对的教会生活(参一17—21,二11—12,四1—11,五4)。
散居神学并不强调末世性,而是指少数人的教会分散在各处,生活在不信的世界中(二12),要求基督信徒作出见证。旅途偏重
378
希望,散居是强调见证;虽然二者在伯前是混在一起的。
(2)属神的教会
在伯前中基督信徒之所以能够见证,乃是因为他们是属神的圣殿,是与耶稣基督相联的。对此,伯前把相当原始的教会学及与厄弗所书的教会学相似的两个源流合并。所谓原始教会学来自最初耶路撒冷教会,采用旧约以色列子民的许多图像来说教会;而厄弗所书的教会学则指基督是头,教会是她的身体。
伯前教会学称教会是属神的圣殿。一方面与旧约圣殿相连,用来称教会,这是比较原始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属神的圣殿都与基督相联,因为神是天主精选的活石(二4),这与耶稣根据圣咏—一八22,自命为“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谷十二10)有关。继而在书信中称基督信徒也是活石(二5),教会因而成为属神的圣殿,由基督的基石与信徒的活石相联而成;这里的结构已与基督是头、信徒是身体完全相似了。所以,伯前教会学与保禄思想相似(参二5及弗二20—22)。至于二9提到“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等旧约中用来称呼“天主子民”的图像,那是相当原始的。
可见伯前教会学并非只是犹太基督信徒的思想。不过属神的圣殿之功能乃是“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者的荣耀。”(二9)这便是见证的根源。
(3)对比或对立的教会
教会除了旅途中的未世精神,同时是侨居世界各个角落。伯铎前书强烈表达抗议性和对比性的教会学;此非自负的心态而是福音所提的作地盐、世光的使命。所谓”对比教会学}即是信与不信的对比:前者作恶,后者为善;归化的外邦人自己从前与现今的对比:从前是迷途的羔羊,现今耶稣基督做为灵牧。因此教会应作见
379
证(二12);应在社会作见证,如服从帝王(二13—17);此外行善的人受苦才中悦天主(二18—20);在家庭中作见证(二18一三7)。
3.教会生活
教会的旅途和侨居,尤其对比性地处于不信的世界上,不免遭受迫害。伯铎也有相当清楚的“苦难神学”,因此书信强调基督信徒是由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的(一2,一19)。由于耶稣是抗议性的,教会也同样是抗议性的;所以基督的苦难要在信徒身上彰显出来(参二21,四1、12—19)。
ІІ、雅到伯书、犹达书、伯铎后书
导言
新约虽然并非每部书都富有神学反省,或精深的道理,但皆有生活功能。雅各伯书注重信仰和行动。犹达书采用犹太古典文学来适应读者。伯铎后书一般认为新约各书中较晚写成,应用犹达书不少。
1.生活背景
初期教会中有受诺斯主义的影响,他们一面看轻物质、婚姻生活与强调精神;另一面却自以为超越一切,不受任何牵挂,反而放纵自由,滥用肉体,产生混乱。犹达书和伯铎后书对此责备且加以驳斥。至于雅各伯书关于信仰的道理似与保禄思想不同。两个不同传统:前者是犹太背景,后者是外邦教会。所以雅各伯书中“信”与“行”的关系非常朴实无华,而保禄思想却十分精辟。然而基本上二者并无实质的冲突。
2.教会学与教会生活
公函三书的教会学都是非常原始,其实新约教会学中只有保禄
380
和若望两位的神学推出较新的教会反省。原始教会学如同当时的拉比神学,并无突破性的神学思想,只是以经释经;犹太神学直到接触希腊文化才较有发展。保禄与若望也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原始教会学”相当注意基督的光荣来临,并不重视基督对教会现在的亲临影响。为此三封公函关心基督来临,即“主的日子”(参雅五7—11;犹15,17—18,21;伯后三5—7,8—10,11—15)。因此教会生活在防范异说,持守真道,坚忍等待。至于对宣讲福音并不关怀。
第六章 若里著作的教会学
若望著作包括若望福音及若望壹、贰、叁书。这里的介绍稍微异于上面的方式。我们以步特曼的意见作为出发点,然后再按固定的次序进行,分为以下四节:1、步特曼的意见、II、若望福音的生活实况,皿、若望的教会学,VI、神学反省。
I、步特曼的意见
步氏的存在性释经方法非常受人注意,这个释经法一方面视圣经为天主的言语、话;天主说话是一救恩事件,她的话含有救恩能力,进入聆听者的存在深处,向主挑战。另一方面真实的存有是抉择,对自我的是或否的抉择。释经即是自圣经释出天主救恩言语,旨在引人作出回应与抉择,亦即信或不信。信即救恩,不信即受天主言语的判决。可见存在性释经方法注重个人与其自由抉择。至于步氏的人性观念出自路德,亦即人性败坏,唯有天主的话产生救恩事件。天主的话对人的存在提出挑战,人在天主的话之前要有所抉择。因此他认为若望福音不是针对团体讲话,也并未假定读者是团体,而是针对个人、教导个人如何真实地生活。故若望福音没有教
381
会学,仅是一部十足个人主义的福音。
此外,步氏的福音批判今日看来也极偏颇,历史中的耶稣已无法认出,新约所载乃是信仰中的基督。为此注释福音在于释出天主在耶稣基督生命中的救恩言语,以及剔除一切神话性的表达形式。所以“剔秘”也是步氏释经之重要一环。根据以上简介,我们来总结步氏对若望著作的思想。首先他认为若望著作受诺斯主义的影响;诺斯主义只重个人的得救。救援不是来自基督的受苦受难,而是从神而来的智慧。智者得救。
因此他认为若望没有教会观念,耶稣与个人的关系是福音的中心思想;这可由圣经资料显示。步氏指出若望少用团体性的名词或图像,至于表达耶稣与个人的位际关系的名称用得很多。下面根据若望福音,首先反省作者如何应用传统的教会图像;然后指出作者如何倾向个人。当然这大多是步氏的论点。
教会一这名称未曾在若望福音中出现。若望参书中用了三次,但并无教会的团体重点。
天国一天国并不等于教会,教会是天国的标记。这名称在对照福音出现频繁,若望福音则用的很少,若三3—5用了二次。实际上,天国在若望中已由生命代替。另外若十八36提到“我的国”,国是团体性名称,但若望不多用,而国王或君王却常出现。
百姓一即教会学中的“子民”。它出现在若十一50:“……一个人替全体百姓死”及十八36:“我的百姓早已反抗了”,可见不多。
羊群一这可说是标准的集体性名称,旧约圣咏和先知书中时常出现,而若望福音只用了一次,若十16:“只有一个羊群”。
新娘一新约表达教会与耶稣的关系时,称教会是新娘。若三29:“有新娘的是新郎”,只用了一次,但重点是在新郎,且不拟
382
表示新娘教会的团体性。
葡萄树一旧约中葡萄树是指以色列民族,而若望福音使用葡萄树的方式却很特殊。耶稣称自己为葡萄树,门徒是枝条;因此指出葡萄树与葡萄枝的关系,也即耶稣与门徒之间的位际关系(参阅十五1-11)。
圣殿一新约中常用来称教会,但若望福音却不如此。圣殿已是耶稣死而复活的身体(二21)。因此见出个人化的倾向。
步特曼根据上述的资料认为若望福音并无教会学,因为它受诺斯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人与耶稣的关系。另一方面,步氏尚引人注意若望喜用个体性的名词。比如“国王”这名词,对照福音共用了十九次(玛窦八次,马尔谷六次,路加五次),但若望福音独用十五次。他舍“天国”而用国王,可见他要表达耶稣作为国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此外,若望福音虽只用了一次“羊群”,但“羊”却用了十五次,可见他不注意羊群而注意羊。耶稣说:“他按著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十3),表示位际关系。葡萄树与枝条的关系也是如此。最后,若望福音中用了们徒”这名词五十六次,耶稣是师傅,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耶稣时代是非常密切。
步特曼根据以上的资料提出了若望著作的个人主义,否定任何若望的教会学。究竟我们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这里暂时存而不论,先作下面的解释,或许能够得到一个持平之论。Ⅱ、生活实况
根据勃朗(R.Brown)的看法,若望福音成书历经四个阶段的编辑,过程相当长,约于公元一百年结束。此时已是新约教会的第二代了。与耶稣密切有关的门徒已经过世,这时教会不像第一代那样注意传播讯息,而更是开始注意自身的延续、倾向内在的结构
383
与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望福音并未顺应时势,反而针对结构与制度持批判态度,要求注意生活中的耶稣基督。若望强调耶稣自己以此制衡教会的制度化倾向;因此他不多用教会集体性名称,但另一方面却将教会生活中的一切与耶稣自己联系起来。他并非舍弃教会,只是强烈地注意耶稣。耶稣是教会的根源,教会不可一日无神;他就是教会。此正是若望教会学的特点。步特曼所见不无根据,但他并未抓住若望著作的大方向。
Ⅲ、若望的教会学
每个教会皆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实况,因而产生不同的教会学。我们介绍若望著作的教会学与步特曼不同。首先提出福音重视的四点,已经看出若望并不忽略教会团体,因为四点都是团体活动;但另一方面,这四点在若望著作中又是明显地与耶稣本人息息相关。四点如下:1.圣事:团体礼仪,2.庆节:团体庆祝,3.伯铎职务:团体次序,4.合一:团体关系。1.圣事
这个问题一时受到学者注意,但首先在讨论时必须跳出后代圣事论的观念,而以比较原始的教会救恩行动来指圣事。第一世纪成书的福音已在初期教会的一些重要礼仪中肯定耶稣事件的延续。虽然如此,关于若望福音的圣事观,学者也有不同的三派。我们拟多说一些。
(1)反圣事论
此派认为若望福音中仅有三段经文较可与圣事拉上关系,即若三5,六51b—58,十九34—35。但步特曼却认为这三段是后来加上的,不是原有经文。假若除掉它们,便无圣事可论了。
反圣事论者对于上述三段经文中的六51b—58,尚能同意与圣
384
体圣事之关系;至于三5所说“由水和圣神而生”,重点在于圣神而非洗礼。末了十九34“立时流出血和水”却不自圣体和圣洗圣事的方向来看。无论如何,这派认为圣事在若望著作中是边缘问题,并不重要。
(2)泛圣事论
此派学者其中也有来自天主教的,他们广泛地应用典型学(Typology),即由新约已经显明的救恩事件,注解旧约,因而在旧约中见出预像或准备。同样也根据教会中已经实践的生活与道理注解新约。针对若望福音而论,根据教会中的圣事,广泛地见出若望福音中指向圣事的经文;于是几乎全部福音中处处发现圣事的前身。在若望福音中处处看到与圣事有关的经文;此即泛圣事论。例如:在若五1—18及九1—12两段经文中,由于都有水池,因此不加分辨全与洗礼相联。不过自圣经注释来看,若九1—12确是接近洗礼的涵义;但若五1—18并无洗礼指向,因为奇迹与水无关。总之,泛圣事论者望文生义、滥用典型学。
怎样可以客观地说为耶稣抹香液暗指傅油圣事呢?怎样可以说耶稣为“门”的比喻指向圣洗圣事呢?勃朗认为泛圣事论者将教会后来的圣事生活,不加严格注释,都投射在若望著作中,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另一方面他也不赞成反圣事论。他不认为圣事是若望福音中的边缘问题,于是产生了中间路线。
(3)中间路线
首先这假定若望福音成书经过好几个阶段,也即经历新约教会的信仰成长的过程。于是编辑.自然地会将耶稣的生平与教会信仰相结,表示他是救恩根源;此在若望福音中有清楚的经文。多次福音中指出耶稣身上发生的事,后来始被了解(参:二22;六71;七39等等)。圣经学家早说若望福音的经文常有多层涵义,表面的与深
385
层的。为此,福音在编辑过程中,在耶稣事件中指向教会生活中重要的救恩行动,是相当合理的,因为若望强烈地肯定天主圣言成为血肉的奥迹。
(4)综合
问题在于怎样断定那些经文具有圣事的涵义。泛圣事论的弱点便是不加批判地滥自定断。勃朗提出二项标准:
(一)经文本身与圣事有连带关系,(二)教父时代已经普遍地在那些经文中指出与圣事有关。满足二项标准始可接受。例如:若九中天生瞎子在史罗亚水池洗过后重见光明,奇迹的行动与圣洗象徵有关;且教父时代也对此予以肯定。又在若十五中葡萄树的比喻指向圣体圣事,因为树与枝条结合与圣体圣事很有关系;且在古代教会的墓碑上,常用葡萄树来象徵圣体圣事。由此可见,中间路线是根据经文与传统来处理若望著作的圣事问题。
勃朗承认若望著作中与教会圣事有关的经文如下:圣洗圣事—一若二29—34,。1—12,四7—15,七38,九1—12,十三1一20;若壹二20一27,五6—12。圣体圣事—一若二1—11,六章,十五1—11。圣洗及圣体圣事—一若十九34—35。和好圣事—一若二十20—22。婚姻圣事—一若二1—11。这些都是中间派所承认的。可见若望著作实在是指向圣事。但其基本思想密切地与他的基督论连结;耶稣是天主圣言降生为人,天主救恩降临人间,所以耶稣是”圣事”;根据圣事神学的语言,这是指在耶稣的行动中天主救恩因而实现。作者并未明指那是圣事,他没有今天圣事的定义。但他肯定耶稣基督持久地继续在教会中说话与行动。这已有后代圣事神学的基础了。
若望的教会学因此已在上面提出的圣事问题中显出。它集中在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身上,同时隐暗地表示耶稣基督的救恩延续在
386
当时教会的洗礼、分饼礼或其他礼仪中。但若望要人注意礼仪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延续于教会中的耶稣基督。这对新约第二代走上制度化的教会与礼仪是具有制衡功能的。
现在我们综合有关圣事的问题。中间路线是相当可取的立场,因此也可以对反圣事福音,尤其对步特曼提出批判。首先否定三段经文的真实性已不可取,因为这些都是手抄本上所有的,不可由于自己的神学意见而去删除。其实,除了三段经文,若望福音中尚有相当多的经文与圣事有关,这也非可视而无睹,不予注意的。所以说圣事是若望福音的边缘问题也难为大家接受。末了,如果再坚持第四福音只重个人没有团体或教会向度,自然也有困难了,因为圣事是团体的礼仪。
2.庆节
庆节与圣事或礼仪有关,这里特别提出来,因为若望福音对此有其特点;与对照福音比较之下若望更加注意庆节,这可见于下面的资料。逾越节(若二13,六4,十一5)、帐篷节(若七)、重建节(十22)。庆节是团体性的活动。耶稣自己过节,尤其是逾越节,在这庆节中完成了神自己的逾越(十三1);她为犹太庆节赋与新的意义,引申到新约教会的庆节。帐篷节纪念以色列民族在帐篷中的生涯,现在天主圣言搭起帐篷,“寄居在我们中间”(一14)。重建节是纪念圣殿,现在耶稣即是我们的圣殿(二21)。总之,旧约庆节耶稣予以完成;新约教会庆祝时,耶稣亲临其中。若望重视庆节与重视圣事的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也与教会学有关。
3.伯铎职务
有关资料多来自若第二十一章,由于这章经文是后加的,故步特曼否定若望福音中有教会职务,他认为此章由于后来教会的需要而加上的。不过一般认为第二十一章虽是后加,但与前面的思想连
387
贯,并非无中生有。其实,若一42已暗示伯铎职务,耶稣将西满的名字改为刻法,亦即伯铎,此可与玛十六18相比。六68伯铎的宣言:“唯独你有永生的话,我们要投奔谁呢?我们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圣者。”可与玛十六15相比。可见福音的前二十章,不无与伯铎职务有关的经文。至于第二十一章应说是补充,对于伯铎职务清楚肯定,尤其廿15—17耶稣授与伯铎牧职。牧职显然有关团体,这也是步特曼排斥第二十一章的缘故。
不过,即使关于伯铎职务,若望福音也自有特殊见地,要求伯铎对耶稣的爱,这在二一15—17中非常突出。牧养耶稣的羊群,必须爱耶稣。另一方面,他似乎相当有系统地把伯铎与另一位门徒或耶稣所爱的门徒写在一起,处处显出爱优于伯铎职务。(参十三21—30,十)115—21,十九25—27,二十1—10,二十一7、20—23)。当然福音并不否定职务,但职务必须有爱,对于耶稣的爱。最后,我们同样可说伯铎职务是为教会。注意伯铎的福音,再能说是个人主义吗?不过若望福音透过伯铎标榜出爱的职务,以及爱耶稣的教会。
4.合一
若十提到耶稣是善牧(十11),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16);但更重要的是在晚餐厅中耶稣的大司祭祈祷(十七),为所有信徒的合而为一就如同父子合—一般(20—21)。因此应该是有团体才对(参十七21、23,十14)。不过教会合一的根源是在父内的耶稣基督。
经过对若望福音的四点,或者四个题目的说明,足够看出他的教会学,因为它们明显地表达了教会的生命与活动。不过这四点都有同一指向耶稣基督与标榜神的目的,理由是教会不可与基督脱节,它们甚至强力地肯定基督即是教会。当第一世纪末,各地教会
388
注意自身之安定及制度时,若望的教会学诚是不可缺少的声音。
IV、神学反省
新约所表达的教会学实在是多元的,若望与牧职书信的确大不相同。这不必再由我们来比较;但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出发点上的步特曼。一些资料中显示若望不多用集体性的名词,也是事实。当然也必须说福音并非不用,只是少用,为什么呢?若望没有教会学只是个人主义吗?应该不是。原因该是若望要人注意基督比教会更多,因此他多用国王、牧人,少用天国、天主子民、羊群等等。他甚至倾向将集体性名词直接用在耶稣身上,如葡萄树、圣殿等等。这样一个教会学真是新约中的明珠。
第七章 默示录的教会学
I、说明
默示录指一种文学体裁,也指一种神学。默示录体裁旧约中已有很多。例如:达尼尔先知书中应用相当浓厚的默示录体裁;其他如第二依撒意亚及厄则克耳先知书中亦然。新约最后一书,教会以默示录为它标题;但谷十三及玛窦、路加的平行文,耶稣有关末日的言论也用这种文体。
神学思想—一默示录含有强烈的善恶二元论,但不是绝对的二元论,为的清楚表达历史中善恶对立的因素。除此之外,尚有一种超自然主义(Supernaturalism)表示善恶直接进入历史中间:代表恶的是魔鬼,最后获胜的是天主耶稣基督,此即起自然主义。它不注意人物在历史中的参与和努力,只关心善恶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天主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黑暗势力。主耶稣基督是历史中绝对的
389
主,无论如何,天主是最后的胜利者,善恶不是一直对立下去,最后有一个结局。
圣经宗教非常注意教恩历史的末世,但有二种神学的表达。两者差别相当之大:一是默示性的(Apocalypstic),不大注意在历史变化中天主的话对信徒要求的具体行动,只重天主决定性的胜利;在善恶抗争的象徵中,提早让人相信天主最后的胜利。另一是先知性的(Prophetic),天主透过先知说话,要求作出回应,走向未日。这是表达救恩史的两个基本方式。
今天无法确知默示录体裁的确定来源,有人认为来自埃及。默示录体裁惯用图像,以天地日月星辰的异象,象徵来自善恶的势力;其次尚有种种暗语,例如:“六六六”的数字,为当时读者清楚而旁人就不易了解。注解默示录的困难常在于此。新约末书默示录大量采用旧约资料,因此若对旧约的厄则克耳先知书、达尼尔先知书等等熟悉,容易注解新约默示录。但一般读者面对默示录常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11、新约默示录的生活实况
教会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遭受到教难与迫害;时在尼禄皇 帝执政期间,此时信仰危机自然随之而来。此书作者大概不是若望 宗徒而是帕特摩的神视者若望(一9)。他写给七个教会团体,因 此默示录为他们的教会生活很有关系。在二 1--三22中显示教会并 不完全理想;内容上大体说来并无太多伦理教诲,而更是要求警觉,忠于基督面对困难,期待胜利之日。为此向七个教会的训话,并不针对教会内部问题,而是提醒在大环境中的基本态度。
因此必须探讨它的基督论,他也是元始和终未,是教会之主。是胜利者(一12—20)。默示录的基督论以羔羊来表达他是启示者
390
(五6一8,六1、3、5、7。9、12,八1)。但羔羊是死亡与复活的基督,因此“站著一只羔羊,好像被宰杀过的”(五6)。羔羊是所有被选者的拯救者,“他们曾在羔羊的血中洗净了自己的衣裳”(七14),“羔羊要牧放他们”(七17)进入永生。教会已在熙雍山,随著羔羊作为初熟之果呈献在天父台前(十四1、5)。最后的胜利中“羔羊的婚期近了,他的新娘也准备好了”(十九7),“被召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十九9)。于是“阿们,主耶稣,你来罢!”(二十二20)。
默示录的基督论集中于最后的胜利,因此教会的眼光完全被它吸住;因此所谓“亲临人间”的基督论并非默示录所持。所以耶稣在世生活的言与行,她对门徒信仰生活各方面的要求等等,都在默示录中阙如。教会只是在恶势力压迫中呼求基督,招唤她的来临,这可见出超自然主义的倾向。
Ⅲ、默示录的教会学
1.天主观与基督论
天主是胜利者,因为她是元始和终结,一切都在神的主权下(四1—11),然而这位默示录的天主是在耶稣基督“天主圣言”身上显示自己(十九11—16)的胜利。
2.末世情况
默示录描绘的是自基督至末日之间的世代,所谓末世。末世是善恶相争的世代,它可以是罗马帝国,也可以是任何时代,它也是今日。默示录以重复方式再三呈现二元的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比如第一轮四一六章描写开放七印直到第八章结束。内容是开始末世的境况,非常吓人的事件;其实几乎每一时代都有的事件。一方面天地间惊象大起,但另一方面都在天主权下。第七章在种种患难
391
之后出现殉道者的教会。这是超自然主义的胜利,世局混乱中天主的必胜。八一十一章是相似的第二轮。七个号角如同七印,吹起号角,再次呈现善恶二元在天地人间的搏斗。十一4—14的两个先知代表教会,他们死而复活,也是天主的胜利。十二章描述女人与毒龙的战争,最后毒龙并未胜过女人。十三章继续描写野兽的逞强。但十四1—5已预示羔羊是胜利者,所有殉道者、整个教会都跟在羔羊之后。十四6一十八是最后一轮,七位天使与七个孟,也是启示末世。野兽的克服,羔羊的战胜(十七14),开启天上的世界;至于所谓“千禧年”只是强调末世的基督永不消失之王权而已(二十1、10)。3.教会学
默示录的教会学如同新约其他教会学,都是生活中的教会学,因此不会是完整的。它只表达了迫害中的殉道教会。由于它的特殊气质,这教会学的未世性浓厚,并不注意进入世界、参与人类的发展;再由于最后胜利在于基督,所以默示录的教会学也清楚地呈现这一面。所以我们有的是殉道和胜利的教会学(参七14—17,十三7—10,十九1—9,二十4);它已体验天上的教会,为此在默示录中有永恒的礼仪,长老向羔羊献香、歌颂、赞美……(五6一14)。因此教会的图像包括:天上圣殿(二十一22一27),圣城耶路撒冷(二十一10—14),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二十一3),羔羊净配(二十一2)。由此可见默示录作为新约最后一书的理由,它启示了胜利与光荣的教会。
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