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9号 |
台湾义务使徒经验分析 |
谷寒松
前言
在进入本主题之前,先介绍下列四本书,要认识台湾「义务使徒运动」的人,必要的参考书:
汪德明:《义务使徒训练工作概论》,台中:光启,1983。
汪德明:(教友的时代——天上呼唤,人间的使命)台北,天主教使徒训练中心,1986。
黄连生:(白冷会在中国传教史料)台东天主教教义中心,1985 。
Brigitte Fischer,Neue Dieneste in der Katholischen Kirche Taiwans.(台湾教会新的职务)Immensee:Neue Zeitschrift füt Missionswissenschaft,1994.
本文,是接着杨赞姊妹及郑掷吉弟兄的分享,针对他们所提出来的个人及整个「义务使徒运动历史」的经验,做神学及牧灵反省。全文两部份:第一部份是神学上的思考及反省;第二部份则在实际牧灵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壹、神学思考
1.台湾义务使徒的历史,令人联想到圣保禄所曾描绘的格林多教会当年之景况:许多神恩及有创意的理想在教会里蓬勃滋长。在如此拥有各样神思才能的教会里,尤其需要具有智慧的引导及洞察、辨别的能力,否则,将使得教会呈显出混乱与纷争处处。圣保禄认为对于慈悲与信仰之委诺的基础,乃建立在分辨团体中的各样恩赐才能。
387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义务使徒与传统传教员(Catechist)或圣职人员之间的张力。唯有真诚实在地以委身于慈悲及建立基督信仰团体的原则,才能化解此二者间的张力,进而达成合作。
2.就教会历史上来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亦即实践信望爱德的使徒运动,经常比现存的教会体制发展快速。换言之,神思的生命比既有的教会组织体制更富弹性、更迅速。因此,我们不能总是等待教会上层领导者来指示方向;相反地,也要有来自地方阶层的动员,以便神恩能更充份地发挥其原创力。对处身于台湾教会的我们而言,当要鼓励义务使徒运动的发展,纵然有些圣职人员怀疑这样的运动,然而,在上阶层与在下阶层都是真实的基督徒团体不可或缺的两股生命活力。
3.基督徒团体乃是回应三位一体的天主之召叫而在,并且于此时此地的信仰团体有权利庆祝天主圣言与圣事,作为得救的实在象征。因此,我们有职责来不停地诉求领导层级,修正教会法规,使得耶稣基督神思性的领袖精神可以不断地扩展在基督徒团体的服务中。
贰、实际牧灵上的建议
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义务使徒很明显的具有神恩性领导的恩赐,而有一些则比较擅长于担当支持、配合性的服务。以下,我们将提出八项正面性的建议,然后,再叙述它可能引发冲突的所在,以供地方基督信仰团体及圣职人员的参考。
388
—、八项建议
1.义务使徒运动的兴起乃根植于凡受洗而坚振的基督徒,均受召在各地积极地参与教会,见证得救圣事的事实。不过,这项运动之所以开展,与神父人员的缺乏有关。义务使徒于是实际地在各地堂区担负起主持团体庆祝之职务,使得地方堂区的教友可以聚集一起,庆祝永活天主的生命与盼望。
2.这些义务使徒,尤其是那些具有神恩领导才能的人,为地方性的小堂口与教会之搭起桥梁,他们正是教会生命本色化与脉络化过程中的触媒者。
3.这些义务使徒之所以被委任,并非因其拥有学术上的学习或专业的训练,乃是由于他们的天赋与行径。如此说来,教会领导阶层的广度也相对的加增,这些义务使徒与当地神父形成一种所谓的堂区——领袖——团队,而且,女性义务使徒的角色正在被提升。
4.这种特殊的义务使徒之培养,在前半段的介绍中已解释过,他们尽可能地避免让人称作「小神父」。他们乃是以教友的身份被赋予使徒生活的训练,此一训练加速了他们信仰生 命在理论及应用两方面的实践。
5.义务使徒的核心本质:促进教会各种服务迈向健康的分化,尤其是藉由神父的角色来活出充满生命的耶稣基督。由于传教员(Catechist)本身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因此他们能够引领、培育义务使徒及一般的教友,如此,传教员有更多的空间关心整个堂区的事物。
6.「义务」使徒的特色:不支付酬劳的服务,帮助堂口自立自养,使教会由一个被动、接受的信仰团体朝向主动、自立发展的方向迈进。
7.义务使徒的一个任重道远之职责乃是帮助本地教会日益成长、独立,同时,减少对于外国宣教机关的依赖,使教会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包括面对真实生活的焦虑、需要与希 望。
389
8.差遣义务使徒,不仅表现了地区主教与义务使徒之间的联合,同时,也是与整体的普世教会之联合。
二、冲突的可能面向
1.义务使徒通常都没有接受过学院式的教育培育(至少在台湾而言),因而限制了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其它宗教对话的能力,也恐怕不能把他们与受过学院式神学训练的基督徒相比,处理此种情况的方法,乃可以用团队的方式与传教员(Catechist)更紧密的合作。
2.有一些教友尚未在心态上预备好要接受义务使徒的服务。就这一点而言,需要我们刻意努力与安排,适当地把义务使徒的观念介绍给各地方教会。
3.特别是地方教会领袖的义务使徒会感受到他人对他们的期望高于义务使徒本人所能提供的服务之冲突。换言之,义务使徒承受「身份未明」的苦处,直到教会堂区认可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包括主持圣事等。因此,对义务使徒而言,需要多多争取本堂神父及地区主教的支持,以至于能够持续的服务。
4.这是时代的趋势,我们的教会将愈来愈勇敢地加快其解决问题——各地区的「暂时领袖」的速度。各地区的信仰团体有其权利,在此时此地庆祀圣餐礼,及做为救恩真实象征的圣事。我们诚挚地盼望在不久的未来,普世教会能够扩大其圣职职务的范围,尤其将那些具有领导神恩的义务使徒纳入范围。然而,何时能够完成这项令人期待已久的决策乃是依照圣神所定的时刻。
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