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9号 |
教友职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
赵荣珠
前言
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教友职务」,由不同主讲人分别从新约中教友职务的基础、教友职务在教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训导文献中的教友职务、教会法与教友职务、教友职务的神学分析、教友负起神学课程的职务、及牧灵实务经验的分享和工作心得……等方面来阐述,从这些讲授中,颇值得有心人士停下脚步想想:教友职务到底可以从何开始,有何展望……等等。
由多位教友菁英的分享中,很令人觉得「形势大好」,因为已有不少前辈在各个不向的角落,于各种教友职务上担任了披荆斩棘的工作,使我们今天能较有信心、也较有把握地继续走下去。
这几天在神学研习会上,大家在这个领域中遨游、畅谈,厚厚的玻璃虽然阻挡了窗外许多的「噪音」和「狂风」,但是,当我们离开此「神研会」的殿堂,重返人间时,真正的工作才开始,那时噪音再也挡不住,刺人的狂风也将扑面而来,于是我们才能真正去看:在此时此地的教会内,教友职务应如何推展?如何落实。
399
—、从教友的新定义出发
这个新定义是由张春中神父,于1994年七月在《见证月刊)上发表的:
「教友是教会的主体,他们借着入门圣事,分享天主子民的生命;承担基督赋与教会的基本使命,负起出自使命的基本职责。其它教会性的特殊身份与职务,都是为了教友的生命与基本使命,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以共同建树及发展基督的身体,去福音化世界与人类。」
在此言简意赅的定义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如:
1.「教友是教会的主体」:因教友是教会中的大众,是绝大多数,也几乎是全体,因此称教友为教会中的主体。但「主体」并非指「作主」,因为教会的主只有一位,就是耶稣基督。不过,教友的确是主体,因此要「为教会负责」。
2.「分享天主子民的生命」:意即天主子女的恩宠生命,教友也分享。但张神父拟的定义并不是在恩宠的层面上界定教友,所有天主子民在此层面上是一致的。
3.「承担基督赋与教会的基本使命」:此基本使命乃教友藉入门圣事被基督派遣,是他们本有的基本使命,亦即梵二大公会议所说的:「旅途中的教会本质上即带有使命性。《传教》2号);「基督信徒的蒙召,实际上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使徒工作的蒙召。」(《教友》2号)。
4「负起出自使命的基本职责」:基本职责就是司祭、先知、君王,实践基本职务是教友的本责,目的是为了福音化世界与人类。
5.「其它教会性的特殊身份与职务,都是为了教友的生命与基本使命,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以共同建树及发展基督的身体,去福音化世界与人类。」:这一段是根据保禄厄弗所书四11一13。
400
因为其它在教会内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职务:有圣职与非圣职之职务,各种不同的特殊身份:如献身生活中的修会团体等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服务教会的主体:教友,同时协助教会的主体,去共同福音化世界与人类,所以在教友的新定义下,特殊的职务是为基本的职务服务。
由此观之,教友的责任十分重大,且责无旁贷,义不容 辞,所以全体天主子民,不论身份、职务,皆应为同一使命投 身与服务。
二、教友职务的几个概念
1.梵二前
虽经数番更迭,但简括地说,当时教友的职务大部分是以当神父的助手为主,而影响力亦有高有低。在教会的历史中,教友在体制外的使徒运动曾发生过二次(请参阅胡国桢神父之《教友职务在教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第一次大约在三世纪末、四世纪初,许多基督信徒脱离政经社会,过着退隐的修道式生活,追求「成全」的基督信徒生涯。这类团体是独立自主、由非圣职人员领导的「教会」,而团体中亦无圣职与平信徒之分。此运动为时甚短,后来逐渐「圣职化」。
第二次体制外的使徒运动大约在公元一千年前,即当时全欧各地都在响应的「读经神修运动」,这个运动也许可说是新教改革运动的前驱,他们不是为了「权力」,也不是为了「反圣职人员」,而真正是为了灵修的需要。
今日亦有不少小小的教友灵修团体在各地兴起,这会不会是第三次体制外的使徒运动?我们拭目以待。
记得曾有一位作者形容梵二前的教友职务是:「祈祷、付钱、服从(Praying,paying and obeying!)」 这与孔格(Congar)
401
所言颇为神似,他认为以前圣统学下的教友是「可以聆听、随从、听命、服从、学习的羊群」,而圣职是「可以指导、教导、领导的」引导阶层。
2.梵二后
由梵二文献中可以看出其教会观是一共融的教会观,是「责任分担,彼此服务」的教会观,在此概念下,人人皆为一完整的成员,皆承担完全的使命。教会亦由「威权」的教会观转化成「仆人」的教会观,不再是「对立」而是「对话」的教会,即透过各种对话:与生命的对话、与文化、与其它宗教……等等的交谈与对话中,时时更新,时时学习的教会观。
根据梵二教会宪章的声明:圣职善牧宜承认并促进教友在教会中的地位与责任(参阅〈教会37〉号),这职责更可推广为:有资格的教友「可以从教会圣统接受若干教会职务……」《教会》33号)。
此外,梵二亦把教会由「完美的社会(Perfect society)」亦即:圣统、体制、结构、组织、次序、方向、领导……等,导引回归至圣保禄所说的信友团体的特质:「基督的奥体」及旧约中「天主子民」的教会观。而在这样的教会内「教友们以圣洗圣事和基督结为一体,成了天主的子民,以其自有的方式,分沾基督的司祭、先知及王道的职务,在个人份内,执行整个基督子民在教会内与世界上的使命。」(《教会》31号)。而教友的职务就是「传教,为光荣天主父而传扬基督,使人分享救睛的恩典,再通过人使普世归向基督。」(《教友》2号)。
3.今日
「职务即服务」的概念,在初期教会中已沿用,今日宜再度强调革新,应为「生命服务」(1995年1月亚洲主教会议之主题),并建立信仰的团体,使团体成为真正的团体、成为天主
402
子民的团体,司祭、先知、王道的团体,而不是「小圈圈」、「你侬我侬」而已,重要的是能真正的在现时现地的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生命,能与基督同感:「……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正义、圣化者和救赎者」(格前一30)。
三、教友的时代?时代的教友?
「教友的时代」呼喊了好多年,但此时此刻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时代的教友」?我们是否具备了时代教友应有的使命、资格?
1.教友职务的重要性不在于圣职的不足,或要「取代」圣职,亦绝非因此而更突显了教友职务的重要,若然如此,则是很明显的误导,因为圣职的特殊职务、功能与角色,绝非教友可以取代的。
2.教友职务的培育亦非培育出一个个的「迷你」神父、修女、或小会士,因为教友职务有教友的特色、功能、与使命。教友职务的培育也应从多方面着手,特别是信仰的培育,依据孔格(Congar)所说:我们现在的教会观应是一全面的、完整的(total)教会观,这教会观是为教友,属于教友,是以全体教友为主的教会观(Total Ecclesiology is an Ecclesiology of all Christians,for all Christians,and from all Christians),是一「民有、民治、民享」的教会观。
在这种教会观培育下,按神学基本的定义来看:神学应是信仰与生活的对话、与文化的对话、与人心的对话、交谈,正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说的:「如果我们不与其它文化整合,我们将难窥天主的全貌。」这在教友的信仰培育上,亦十分重要。若在教友的信仰培育上,与现时现地的生活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交谈的起点,则很容易误导他人,使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在信仰培育上,应常问:信仰的核心是什
403
么?圣经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做伦理的分辨与抉择?礼仪在信仰生活中的角色是什么……等等。
灵修养成方面:真正的教友灵修是什么?既不应是「小」修女、「小」神父的灵修,亦不当是「小」会士的灵修,因此教友的灵修仍需教友努力去体会、去实证、去生活出来;教友的灵修亦不应是一种「竞争」或「比较」:我是用依纳爵的神操、你是用圣方济的、他是用大德兰的……我们不是在收集、竞标,而应是找出自己与天主往来最合宜的途径。
此外,相关的职务训练也不可忽略,例如:各式实务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如:如何沟通、分享)、牧灵关怀(如:对临终照顾、安老、弱智、监狱、外劳、吸毒者、单亲、爱滋患者、雏妓……等)、信仰团体的建立与互动(如:慕道团、基信团、读经小组……等)、社会参与,即如何将真正的、基督的正义实现于人间(如:关怀公共福利政策、劳资问题、环境污染、公害、社区睦邻……等)。
3.教友职务的培育应是持续的、定期的、在职的训练。
4.台湾有关教友职务的现况是「有点明、又不太明」:教友职务在台湾可以追溯至1968年,由台中山地教友的义务使徒开始初步实施,牧灵中心的教友领袖人才二年培训亦自1970年正式开始,可说是广义的培育教友职务人选,但真正使教友职务厘清,使之制度化、合法化,似乎又不甚明确,依据教宗保禄六世的规定,只有读经员及送圣体员是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在许多堂区有许多职务已交由教友负责,而那些职务是否是「非法」?我们是否需尽早使之合法?或、就维持现状,反而更易灵活运作?以上种种状况都有待研议。
结论:建议与展望
1加何使教友职务具体化:制度化、委任制、任期制等。
404
2.如何从服务的广度,加强服务的深度?教友职务已相当普遍,但如何加深对职务内涵的深入理解,则尚待努力,且职务是为服务,应是每位天主子民当仁不让的使命,如何让使命感得以充分的发挥(要命的使命感!?)、如何再将本地教会的生命力找出来?是在华丽的殿堂中?或是在山边、海隅?如何激发此「分享基督生命的教会」应有的生命力?如何去实践新福传?如何去做多样化的传?不只是口传、身传、心传,且更是生活传?这些都有待你我的努力。
3.教友的职务不是一系列的活动、满满的计划、繁复的工作,而是要表达天主在人间如何持续地召叫我们,如何持续地临现人间,当我们向天主的呼唤敞开胸怀回应时,所产生的行动与效果,亦当是教友职务要表达的。
4.如何使教友职务更普及,加速本地教会新面貌的呈现?如何活出教会新图像?新觉醒?新关系?新体验?新神学?如何使教会真正与基督同感、与世界同行?与百姓同情?如何使教会能成为名实相符的、降生性的教会?以及本土化的、一体而多元的教会?只有当教会划向深处时,她才能成为真正的、先知性的教会,而一个能轻触绝对的、基督奥迹的教会,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谦下、什么是降生、什么是服务、什么是仆人。
5.如何培养新的灵修观?它应是一种互补、互重、互爱、互悯,而非不同灵修学派的竞争,就像亚西西的圣方济所说的:有能力在各种事物中见到真善美的一面,并衷心喜悦,才是成熟的灵修观。
灵修是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整个的生活就是灵修,要活出基督信徒的生活并非以我们用什么祈祷方式来定断,而是看如何在生活中聆听圣神、回应天主、如何去挹掬清芬以活出基督的风骨。
405
我们常将灵修分成好几等,似乎愈深奥玄妙的就愈高级,但事实是:一位平民百姓的口诵心祷,说不定比所谓的灵修大师更能传扬基督、建立天国;因为灵修除了是一种生活外,更是一种承诺、一种投身、一种抉择,所以灵修是依不同人的不同神恩而有千万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但其核心却永远是基督,永远是一体三位的天主。
6.如何使教友职务拥有「教友」的特色?教友既是教会的主体,其特色自当维护,但其中「家庭」的责任仍应优先考量。放眼看去,教友中多少的前辈先进为了善尽教会职责而常常成了家中的缺席者,甚至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家小的幸福!教友毕竟不是神父、会士、修女,所以自己亦当自觉,而教友们的主管、长上、神长亦请多加关注。
我们知道所有的天主子民,不论圣俗,都是追随基督的同行人,因此需要彼此切磋、互相扶持、彼此欣赏、敬重,而非彼此对立、挑战,甚至成了彼此的威胁、刁难。
此外,教友自己也要争气,唯有「装备」齐全,方能信心十足,并提升「服务」的品质。一位实际担任教友职务的人,应不断学习如何在现时现地活出基督的生命,这种学习是经验性的、实证性的,而非纯理论的、概念的、或抽离现实的。因此宜时时检视反省、要常「纯化。动机去问:我为何要担任教友职务?以免使观「天」、观「心」的焦距模糊,并随时「净化」、圣化自己、并福音化社会、世界,而此圣化自己、圣化世界,亦是根据我们自己得救的经验而来。此外,在繁琐的生活中,要给自己挪出静观、独处的机会,愈忙愈需要归心、静独、与它同住,好能真正活出基督的悲悯情怀与无私胸襟,使教会能更全面地呈显基督的风貌及仆人的心情。
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