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14号 |
前言:辅大神学院的研究及出版 1997年冬 |
两年前,笔者受命负责《神学论集》及「辅大神学丛书」的编务工作。在前主编交接指导下,试着建立「编辑委员会」,建全审稿及与作者沟通的作业,并自《神学论集》109期开始,全面进入使用电脑一贯作业的编审作业程序。希望经由制度性的「计划、编审、制作、完稿」连贯过程,使以辅大神学院名义所出版的作品,整体而言可达到下列目标:质的提升、量的平衡、制作印刷上的品管要求。
今年春天,《神学论集》本(二十九)卷第一期(111期)完稿时,笔者以「迈向《神学论集》150期」为题所写的「前言」1「,指出我们编辑的目标是:在台湾情境中,发展神学的「时代化与中国化」2;并提及现时代「台湾地方教会继续从事神学本位化事工应把握的重」,除「圣经研究」。及「信理神学」外,首要注意的是「教友参与教会使命及职务的角色」、「圣事礼仪的神学及实践方式的发展」、「人类具体政、经、生态等生活的神学反省」、「实际牧灵经验的神学反省」、「介绍新教理讲授的理论及做法」、「宗教交谈与大公主义课题」及「与中国大陆基督徒的对话及信仰分享」等,这「也是本神学院及《神学论集》日后愿努力的方向」3。
我们还强调:
「为了把握上述重点类别文章的多出现,我们希望日
注1:《神学论集》111期,1997春,7-12页。
2:同上,8页。
3:同上,9—10页。
457
后在可能范围内,透过编辑委员会的运作,增加专题式文章的可能性;也就是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神学研习会专辑』。
之外,还能有机会从事专题式的计划编辑约稿」4
现在冬天到了,在本卷末期的编辑完稿之际,我们藉审视本卷〈分类目录〉5的机会,作个初步反省,并给「辅大神学院的研究及出版」提出前瞻式的说明。
本卷(111一114期)共刊载了48篇文章:「自由投稿」。而经审稿程序录用的有33篇,「专题式计划编辑约稿」的有15篇6。
首先,整体而言,本卷刊出的文章,就内容及在(分类目录)各栏的分布状况而言,确实没有离我们「廿一世纪、在台湾情境中发展『时代化与中国化』神学方向」。编辑目标太远。希望日后也能秉持现有的方向,达成《神学论集》的初衷。
其次,谈谈这次「专题式计划编辑约稿」。由于今(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了对香港的统治权。我们认为这个事件,不只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中华教会的前途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本年度编委会设计的专题是:「1997年后,两岸三地教会的神学反省」;希望能从1997这个「里程碑」往前看,首先特别关注的是台、港、澳教会彼此间,以及他们与继续在复苏成长中的大陆教会间的互动;亦即「桥梁教会」。和 「姊妹教会」。的功能是否从此有更良性的发展。
专题共收录15篇文章,分四类:历史幅度、香港教会面对九七「回归」事件的反应、教会学的反省、政治社会学的反
注 4同上,11页。
5本期,592-597页。
6本期,597页。
458
省。前三类的文章刊在上(113)期,第四类有关政治社会学反省的四篇文章,则在本期发表。
梁锦文先生,继上期以政治社会学角度,给台、港、澳三地天主教会的外在环境因素、及内部结构问题做了分析之后,本期再以「基督奥体」教会学为基础,给台、港、澳教会现况做了初步的神学反省,并诚恳地提出对台湾教会的期待。
陈满鸿神父的大作,则分析了大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认为三者是相当分歧的,并在各自的实况中说明三地天主教会日后应有的存在模式及社会角色。
武金正神父,从马克斯主义学术中的宗教理论出发,透过教会历史中,各时代政教关系的思想演变,以及梵二精神之所在,为香港教会的使命提出使命及可行的展望。
谷寒松神父,由天主「三位一体」的信理解释出发,愿意点出世界人间不易解决的「一」与「多」的张力。「形式派」「附属说」「三神论」都不能正确地解释天主圣三彼此间的关系,其实天主圣三彼此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这也应是人间关系的典范:普世教会与各地方教会间的关系应当如此;社会中个人与团体间的共融关系也当如此;中国的统一问题,亦可如是看待。
本期专题之外的各篇文章,可以说是围绕着「大公主义及宗教交谈的历史及精神」为核心:
张春申神父的(基督与教会的时代性)一文,以神学角度分析:「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的耶稣基督,对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意义;教会作为信仰基督的团体,也应如同基督一样,具有时代性。
简惠美修女编译的(给若望保禄教宗的一封信),反映当代基督徒对教宗名号、权力、职责的一些反省及期望,是在大公主义背景下的作品。
459
伍维烈修士的〈从方济精神反省大公运动〉,则以小兄弟会(方济会)会士的身分,反省该会创立以来、本身分分合合上的历史过程:这可说是体验并实践「方济精神」福音幅度的动态心路历程。基于这历史心路的事实,他更进一步提出「方济精神」的理论基础来验证,即从「微末心」(millority)及「手足情」(fraternity)出发,找到可以启发大公精神的灵修元素。
张少麟执事的《合一的教宗:若望廿三世及保禄六世》,从大公主义角度出发,给影响梵二时代精神最深远的两位教宗,对基督徒合一运动上的贡献,做了详实的评介。
但愿方济的宽容、和平精神,以及若望廿三世及保禄六世两位教宗带来的梵二时代精神,能扩充基督徒们的心胸,继续参与大公运动,完成基督徒的合一理想。
台湾天主教早期与佛教灵修方式从事交谈,其实是透过日本耶稣会士已经建立的「基佛交谈」基础,基本上这是基督宗教与日本佛教的交谈。《神学论集》112期已开始刊载刘锦昌牧师的大作〈日本耶稣会士的基佛交谈〉,介绍爱宫真备、强斯顿、社默林三位日本的耶稣会士,以基督徒身分与佛教所做的真诚交谈及成果。本期介绍的强斯顿,他注重神秘思想,要人在体验基、佛双方时,应从表面的不同进到实质的相同之中,在生死的体会、完全空无的爱里,悟出「真道」。希望我们台湾的天主教也能逐渐做到基督宗教与中国(台湾)佛教的灵修及神学交谈。
郭熹微女士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于1996年夏秋之际,应美国加州天主教的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中心之邀,在该中心以访问学者身分做有关「利玛窦灵修精神」的研究。这是近年来,不论梵蒂冈或欧美一些教会学术机构,致力推动与中国大陆作宗教对话及
460
文化交流的成果之—。《神学论集》也很乐意刊登这些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群中的「文化基督徒」7的作品。
近几年来,台湾宗教界乱象丛生,尤其受到「宋七力」「妙天禅师」等事件的影响,人们只要想到宗教,就认为与敛财骗局有关。事实也相差不远,多年来,台湾报章不时会出现全页篇幅的「婴灵」广告,告诫人们:若不好好安置这些含冤而逝的「婴灵」,他们在阴间受苦,因而会带给家人、亲友灾难。所以广告指导人们如何去庙寺安置「婴灵牌位」,花钱请法师日夜供奉、念经、祈祷……。听说做这项服务的庙寺,都生意兴隆。
因此,许多人,包括教友,都受到恐吓,而心灵不安。我们应为这些受折磨的父母做些安慰的牧灵工作。余宝丽修女试作的两则弥撒经文〈为还没受洗而夭折婴儿的弥撒)及(为未出世即死亡的胎儿弥撒),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这些所提供的读经,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只希望将来有一些礼仪、神学和牧灵专家,能针对此牧灵需要,研究及准备一些这类的弥撒,并且提供应用的原则,使大家能有所遵循。
辅大神学院,除了《神学论集》外,从1970年代初期起,也陆陆续续编著(译)了「辅大神学丛书」。这套丛书编译的宗旨,不只在出版神学教学上所需的「中文基础教科书」,也在介绍当代神学思潮及最新述著给国人,并能展现「中国本位神学」的特色。
从1973年,乐英祺神父所译的《耶稣基督:史实与宣道》起,到今(1997)年,张春中神父所著的《中国大陆天主教:
注 7参阅:谭兴,(关于当代中国大陆「文化」基督教的神学评注)《鼎》60期,1990年12月,中文5页;并请参阅:陈春富、许志伟,(「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综览与反思)《维真学刊》(加拿大出版),第四卷第一期,1996,14一34页。
461
牧灵与神学反省》为止,我们已编辑了「丛书」45本8
最近,神学院的老师们有共识,希望在研究及出版上的质和量上、都能增加强化。我们希望所出版的「辅大神学丛书」,在量上,能突破以往每年平均出版2本左右的速率;在质上,严格重视作品有大众化的可读性。换句话说,日后出版的「辅大神学丛书」,除了要求神学学术有一定水准之外,对全书架构的编排、思路的顺畅、修辞的文彩……等,都要求能适合普通台湾中学毕业生读者的口味。如此,「辅大神学丛书」不仅可作神学生的教材及参考书,也能提升以中文为主的地方教会之信仰生活上的神学水准。
此外,我们还计划开创另一套「辅大神学论文丛书」。有些神学论文,在思想内容上,在文体表达上,在抽象深度上,都很难使可读性提高,实在不易大众化,不宜大量推广。但是,这些学术性作品,在神学或宗教学的领域来说,是表现本神学院的研究成果。我们打算限量印刷出版,推介给相关的学者及图书馆收藏,研究使用。
《神学论集》、「辅大神学丛书」及「辅大神学论文丛书」的出版品,将是可见未来辅大神学院研究工作的表现,希望我们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在台湾情境中发展『时代化与中国化』神学」。
注 8各书名录请参阅:本刊编辑室,(辅大神学丛书目录)。见:本期,590—591页。
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