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17号

新五旬节?


张 春 申1
    本文作者肯定梵二大公会议确实可称「新五旬节」,因为初期教会五旬节的圣神降临,使基督门徒团体「跨出一步」,梵二也使廿世纪的教会在许多方面「跨出一步」。这是圣神的运作,普世教会已经跨出了这一步,台湾教会在梵二闭幕后十多年之间也充满著「新五旬节」的蓬勃气氛,但愿台湾教会往后仍能贯彻这个方向,自「言的教会学」向「神的教会学」跨出一步。
    圣神年神学研习会筹备时,指定这个题目的用意比较大胆,旨在揣测公元二千禧年为新五旬节。虽然这并非没有迹象,尤其圣神学日益受到注意,但究竟谁有权威胆敢如此放话。
    即使梵二大公会议之后,孙能斯枢机发表的《新的五旬节?》2一书。回应教宗若望廿三世,以此作为召开大公会议时的祈祷,仍旧在书名上附加一个问号。难道我们竟异想天开,大公会议开幕尚不到五十年,再喊一声:「新五旬节」吗?这简直自不量力了。
的确,1959年5月17日圣神降临节上,教宗若望廿三世在召开梵工大公会议的讲词中,曾以「新五旬节」之名称呼求祈祷。此后尚有几个机会说出同样的心声3。他的继任教宗保禄
注1:本文作者:张舂申神父,罗马额我略大学神学博士,前耶稣会中华省会长,在本神学院任教信理神学课程数十年,并曾担任院长职务多年,神学作品丰富,脍炙人口。 
注2:孙能斯枢机著,韩山城译,《新的五旬节?》(台北:安道社会学社,1975)。 
注3:请参阅:Y.Conuar,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trans.by David Smith,1983),Vol I p 173。
329
六世也曾附和。虽然孙能斯枢机的书名附上问号,我们以为可以肯定天主圣神已经答应了教宗若望廿三世的愿望,也在此思路上指出我们是生活在「新五旬节」的风潮之中。
    本讲题内容分为三部分:
    —、可称「新五旬节」的梵二大公会议;
    二、比较宗徒大事录中的五旬节与梵二的「新五旬节」;
三、台湾天主教的「新五旬节」经验。
一、可称「新五旬节」的梵二大公会议
    教宗保禄六世在大公会议闭幕数年之后曾说:
    「梵二的基督学,尤其它的教会学,应当由对圣神的新研究和新敬礼跟在后面,作为梵二教导不可缺少的补充。4
    著名的法国神学家龚格枢机曾以三册名为《我信天主圣神》的巨著答覆教宗的邀请。龚格枢机第一册书的最后一篇(梵二的圣神学),值得我们注意,藉此可以看出他对「新五旬节」之说的看法5
    梵二大公会议召开期间,东正教、基督教与英国圣公会的观察员经常批判正在讨论中的草案缺乏圣神学。此后他们中很多人继续如此批判天主教。
    龚格承认:梵二当时他们有理。不过如果参考后来梵二文献的发展与导读,缺乏圣神学的批判并不那样的可靠了6。龚格根据自己直接从《教会宪章》中提出的若干要素7,并在《礼仪
     注4:同上,p.l72 
注5:同上,pp .167-173  
注6:同上,p.167 
注7:同上,pp.l67-168.170-171
330
宪章》天主圣三观含有的后果8,认出梵二教导呈现真正的圣神学迹象。
    但为他而论,即使大公会议文献可以成为圣神学的基础9,如果不在教会生活中肯定它的真实性,那么梵二圣神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换句话说,受到梵二影响的教会自身,该是圣神学的场合。于是他便把目光转向梵二之后的教会。
    他认为1967 年在美国毕兹堡萌芽的天主教神恩复兴运动,以后遍及全球,清楚地是生活圣神学的一部分,因为至少按照那些亲身经验者的作证,天主圣神无疑是在运作。龚格也因此肯定地说,这是对教宗若望廿三世对「新五旬节」期愿的初步答覆10
    至于完全的答覆,需要在教会整体生活中产生圣神的效果;它该更大、更为奥秘。另一方面,他也具体地指出犹待继续发展的因素,如教友的使命与神恩,地方教会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教会各层面的团队性等等11
这样看来,梵二大公会议可称为「新五旬节」,正如教宗若望甘三世所祈求的,但它的效果尚未完全彰显,因为天主圣神的运作尚在进行之中。这也并不怪异,一个大公会议的效应岂能限于半个世纪。下面我们按照龚格的思考模式,发挥梵二大公会议可称「新五旬节」的意义。
二、比较宗徒大事录的五旬节与梵二的「新五旬节」
这部分将重覆应用一句引人注意的话,即「跨出一步」:一方面用来表示初期耶路撒冷教会在五旬节圣神降临之后彰显
 注8:同上,pp 69-170 
注9:同上,pl 72 
注10:同上。
      注11:同上。
331
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用来表示梵二之后,教会在「新五旬节」产生的效果。
由于两方面都是「跨出一步」,教宗若望廿三世祝祷的「新五旬节」应该不成问题地实现了。下面分别介绍:
(1)宗徒大事录中的五旬节
    耶稣升天以前曾向宗徒们说:
    「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一8)
    此后路加似乎按照耶稣的许诺,逐步记下圣神降临的五旬节「跨出一步」的效应。
    第一步:聚居在楼房中祈祷的宗徒团体,在首次圣神降临的五旬节上(宗二 2—13)确是「跨出一步」,在耶路撒冷开始宣讲,几乎轰动了整个京城。这「跨出一步」的效应,代表性地在伯铎身上表达出来,路加把它描写得有声有色;应该是如同耶稣所说的,遍及了全犹太12
    第二步:教会自犹太「跨出一步」,走进不相往来的撒玛黎雅13。斐理伯首先在城中宣讲基督14,效果不差。但当代表宗徒团体的伯铎和若望来到之后,五旬节的圣神降临现象,延伸到了这个地区15。此后,教会正式跨进撒玛黎雅,二位宗徒「一路在撒玛黎雅人的许多乡村中宣讲了福音」(宗八 25)
    第三步:这是耶稣所说的「直到地极」,即是向外邦人作
注12:参阅:宗八4;九31。 
注13:参阅:若四9
注14:参阅:宗八4。
注15:参阅:宗八15-16:「他们二人一到,就为他们祈祷,使他们领受圣神,因为圣神还没有降临在任何人身上。」
332
见证人的「跨出一步」。这事关系重大,路加用很长篇幅记载下来16。伯铎跨进了凯撒勒雅意大利军营的百夫长家里17,还在跟他们讲道的时候,「圣神降在他们身上,有如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宗十一15)。从此教会陆续自小亚细亚遍及地上海沿岸的各大都市,进入欧洲18
    「跨出一步」诚是五旬节圣神降临的持续效应。我们以为它也可象征梵二大公会议「新五旬节」的效应。
(2)梵二的「新五旬节」
大公会议开幕时,教宗若望甘三世如此呼求了,部分的答覆按照龚格的观察,是不久之后天主教的神恩复兴运动。延续他的思想19,我们仍以「跨出一步」来记录教会之内与教会向外两方面的发展,藉此承认梵二的「新五旬节」。
甲、教会之内
这方面将举出非常明显的四点,其「跨出一步」的效应都在普世教会中观察得到的,即使并非一律。下面简单地一一点到为止。
1.自圣职中心,向天主子民为重跨出一步20
    具体而论,这是梵二《教会宪章》对于教友身分与基本职务的肯定,同时强调圣职是为天主子民服务的仆役性质。大公会议改变原来的草案,插进第二章(论天主的子民)。它与第四、五章(论教友)与(论教会的普遍的成圣使命)密切有关。天主子民的教会中,各类身分的成员基本平等,职务有别;这
注16:参阅:宗十 1 ~ 十一 18。
注17:参阅:宗十27。
注18:参阅:宗廿八26。 
注19:见:Y.Congar,前引书,p31。 
注20:参阅:《教会宪章》第二章12号。
333
对传统的职务为重观念有所纠正,基本上肯定教友的权利与义务、尊严与责任。他们以自己的身分参与基督在教会中的使命。因此是共同参与者而非助手。另一方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圣,因为所有天主子民都是圣徒。梵二大公会议超越了传统的圣职主义,反映「新五旬节」的「跨出一步」。
而将近半个世纪中,普世教会各地不但逐渐认同,而且具体实现梵二在这点上的训导,虽然步伐并不一致。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教友中的神恩现象,以及信仰意识的表达大致受到普遍的重视21
2.自罗马教宗最高权力,向普世主教团最高权力跨出一步22
    脱利腾大公会议之后,教会管理职务的金字塔模式逐渐加强,其高峰则是梵一大公会议的《永远牧者》的教义宪章,教宗似乎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梵二重新提出普世主教团的观念,发扬教会最高权力的共融。共同分享「一个主教职务」的团队性,虽然罗马教宗是其首领。在这点上也可以反映「新五旬节」的「跨出一步」。
具体而论,今日天主教会管理职务的团队性已成共识,自普世层面至堂区层面,团队性出现在各种组织之中,比较重要的即是世界主教会议,各地主教会议等等。两者都在各地发挥功能,虽然仍有继续加强的可能。
3.自欧洲教会为中心,向各大洲教会的共融与平等跨出一步23
著名神学家拉内神父认为「地方教会」的概念,是梵二大公会议的一大重点,它呈现了教会的新形象。地方教会并非整体的部分,它是在一个地区代表基督的整体教会,含有教会的 
注21:参阅:同上。 
注22:参阅:《教会宪章》第三章22号。 
注23:参阅:同上,23号;及《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三章《论个别(地方)教会》。
334
一切基本要素。普世教会乃是所有地方教会的共融,并非联盟,因为每个地方教会代表基督的教会。梵二大公会议本身已将这样的形象呈现出来,因为在这集合普世各地主教的会议中,有来自各大洲的主教,这与中世纪几乎仅有欧洲主教的天主教公会议显然不同。在这点上,「新五旬节」的「跨出一步」效应将是更为出色。
具体而论,今日天主教的活动已非集中在欧洲,遍及各地的地方教会更加受到注目。另一方面,管理教会的中央组织已经大为国际化,同时各个文化的礼仪、神学、生活方式,平等地受到尊重,可说已经写出教会历史中新的一章。
4.自天主教为中心的大公主义,向基督为中心的大公主义跨出一步24
    这是有关分裂的基督教会的合一问题。过去天主教在这方面态度常根据自己古老的历史,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呼吁分离的教派回归母亲的怀抱。于是在教义谈判上,所谓「合一」即是要求对方放弃立场而投降。梵二大公会议在这方面的转变是明显的,它提出依照公平与真理的原则,大家对于基督不可测量的富源深切地了解25。「新五旬节」在这点上的「跨出一步」在教会分裂的传统地区更为具体。
乙、教会向外
    这方面将带出非常重要的三点,其「跨出一步」的效应是我们大家都已经历了的,因此介绍起来更为简单,但促使我们对圣神的新领悟。
1.  自「教会之外不能得救」向「教会之外也能得救」跨出一步26 
注24:参阅:《大公主义法令》。 
注25:参阅:同上,4、11号。
注26:参阅:《教会宪章》16号。
335
    这个问题的神学历史很长,也很复杂。一方面,教会为救恩是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二4)。鉴于前者,流行一时的想法,即没有领洗、没有加入教会,则无法得救。鉴于后者,则救灵魂成为传教士献身的热忱;同时也有一些神学假说,为能网开一面。
    无论如何,梵二大公会议不但承认犹太教,以及与亚巴郎有关伊斯兰教都包括在教恩计划之中;而且那些寻找神的宗教人也可以得到永生。甚至「还有一些人,非因自己的过失,尚未认识天主,却不无天主圣宠而勉力度著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会使他们缺少得救必需的助佑」27
总之,「圣神替所有的人提供参加逾越奥迹的可能性,虽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28。自此,梵二肯定「教会之外,也能得救」。同时也肯定天主圣神并不局限于教会之内。
2.自「教会与世界对立」,向「教会在世界中」跨出一步
    与此有关的梵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的诞生,是够证明这次「跨出一步」诚是「新五旬节」的效应。
    原来大公会议筹备期间,只顾教会内部的改革与复兴,似乎与世界无关。仅在会议期间,形成共识,将目光转向世界,这是来自天主圣神的灵感。梵二大公会议自己说:
    「教会是由团结在基督内的人们所组成的。他们在走向天父之国的旅途上,由圣神所领导,并接受向人类宣报福音的使命。因此,教会深深感到自身和人类及其历史,具有密切联系。29
    「深信自身为充满大地的天主圣神所领导的天主子 
注27:参阅:《教会宪章》16号。 
注28:见:《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号。 
注29:见:同上,1号。
336
民,在信德的启迪下,致力于研讨,在其与这时代人类共同的遭遇、需求及愿望中,何者是天主的计划,何者是天主亲在的真正信号。30」
大公会议在圣神内的自我意识是为「新五旬节」作证,其成效之斐然,资超出当初意料之外。
3.自「外在于天主照顾的其他宗教」,向「与其他宗教交流合作」跨出一步31
    这与上面二点有著联系,世界包括宗教;其他宗教也在天主的救恩意愿之中。
    梵二大公会议暗示:其他宗教也在天主的照顾及救恩计划之下32。过去对于其他宗教抱著消极态度;现在梵二大公会议显得怀著诚恳的敬意。于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态度已显端倪。大公会议之后,作为一股热潮。由于这教会向外方面的三点相连,我们对这第三点的「跨出一步」同样认为是「新五旬节」的效应,虽然当初尚在萌芽阶段。
    「跨出一步」是这部分的关键字句;它把宗徒大事录的初期教会和梵二大公会议的现代教会连结了起来。如果耶路撒冷教会的蓬勃现象归诸五旬节的圣神降临,怎样不把梵二大公会议之后,天主教会的改革与复兴,同样归诸「新五旬节」的圣神降临呢?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祈祷确是实现了。
三、台湾天主教的「新五旬节」经验
宗徒大事录的五旬节效应,按照耶稣的话陆续发生,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梵二「新五旬节」效应,尚在遍及与深入普世 
注30:见:《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1号。 
注31:参阅:《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 
注32:参阅:同上,1号。
337
教会。这部分反省台湾天主教的经验,以及自己「跨出一步」的愿景。分为二节:
(1)台湾天主教的「新五旬节」经验; 
(2)台湾天主教「跨出一步」的愿景。
基本上是回忆与愿望,由于出自个人,所以不作长篇大论,只是作为这篇讲话的结论而已。
(1)台湾天主教的「新五旬节」经验
    大公会议之后,台湾天主教有过一阵热烈回应阶段。这该是1960—1970年代之间的十年。其时各教区多是身历其境的首牧;不少国外学成的司铎也都受梵二的影响。神恩复兴运动此时也传入,得到本地主教的接受。耶稣会神学院亦在同一阶段自菲律宾迁来台湾附设于辅仁大学。「新五旬节」的效应许多方面可以印证。大体说来,在教会中间仅是初步的警觉,对于天主子民的教会学界有所感,一时尚不易深入了解。
    最受圣神推动的是其时尚在壮年的司铎族群。自动自发的精神极强,集会讨论有关教会革新是相当频繁的事。当时的《铎声》是连络感情、公开发表意见的月刊,而且非常热烈。所谓牧灵与神学的交流,以及推动教友生活的成长,结合得很密切。礼仪本地化,传播福音与社会工作;都是热门话题。其高峰该是教会本地化了;影响较大的是于枢机提创的祭天敬祖。
    辅大附设神学院年度的神学研习会,参与的多数是司铎与修女,甚至偶而也有主教。每届都是梵二之后的神学课题。《神学论集》亦是略具水准的季刊。
总之,梵二「新五旬节」的圣神之风,吹上了台湾宝岛。如果台湾天主教1970年代中、末期开始的滑落,仅能视为一时未能把握时代讯号的后果。但我们尚在梵二影响之下。
338
(2)台湾天主教「跨出一步」的愿景
    面对公元2000大禧年,台湾教会在三年积极准备期的圣神年上,不能不重新分辨神类地「跨出一步」。神学研习会这次「新五旬节」讲题之未,有一愿景,在此提出核心或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这是台湾天主教自「言的教会学」向「神的教会学」跨出一步。
    教会的结构是神恩一制度,两者合一,然而却能发生偏颇的倾向。重视制度的教会,信仰上依赖教理的正确知识与丰富资料;礼仪上要求参与的频繁与必恭必敬;管理上需要重重架构与唯命是从。缺少的是活泼的生命,创意的行动,弹性的灵感。台湾天主教不免予人偏向制度的感觉。
    我们的愿景,是台湾天主教走向第三个千年途中,把保禄所说「文字叫人死,神却叫人活」(格后五6)铭刻心中。信仰生活的兴旺,福音精神的彰扬,基督事工的实践是唯一的愿望。其他如世俗的名誉、物质的财富、机构的庞大等等,都非教会所持的标准。
    「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力。给你们」(玛六 31)。在这个价值观模糊、生命意义扭曲的世代中,唯有「是就说是,非就说非」(玛五37)的见证。这终究是人所渴求的。以上仅是「神的教会学」的皮毛,不能详加讨论下去的了。
339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