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17号

感恩圣事礼仪中的圣神得能


胡国桢1
    本文特别以1992年《天主教教理》的入门圣事神学观点,谈「感恩圣事礼仪中的圣神德能」:准备教会与主相遇;使会众以信德纪念基督,并把基督彰显给他们;以其转化的德能,使基督的奥迹临在并实现;最后,共融的圣神把教会与基督的生命和使命结合为—。
    今天上午,谷寒松神父及雷蕙琅小姐各从一个角度,谈了一谈圣神与基督徒生活的关系。谷神父由信友在圣神内的希望和使命出发,因此特别强调坚振圣事;雷小姐由灵修生活出发,提及圣神在信友的各项圣事礼仪生活中的临在。
基督是原始的圣事;教会是基本的圣事。换句话说,教会是基督徒生命的展现,入门圣事使这生命象征并实现出来:圣洗及坚振圣事是这生命存在的基础,感恩共融圣事将这生命获得滋养而能长大、成熟。是的,诚如谷神父及雷小姐所说,圣神确实临在于整个入门圣事中,但本讲特别关注「感恩圣事礼仪中的圣神德能」。
一、基督(徒)奥迹的庆典
我们跟随梵二《礼仪宪章》精神及 1992年《天主教教理》的思想脉络:圣事礼仪是「基督奥迹的庆典」,亦是「基督徒
注1:本文作者:胡国桢神父,耶稣会士,辅大神学院神学硕士,现执教于辅大神学院及宗教系所,并任本刊执行主编。
447
奥迹的庆典。」2感恩圣事是「基督徒入门过程的完成。」3首先我们由礼仪举行的角度谈谈这个意义。
1.每年一次的盛大广典
    从最初起,基督徒团体就只有一个庆节,庆祝基督(徒)的奥迹。基督奥迹的中心事件,就是耶稣基督的逾越奥迹:他的受难、死亡、复活,并遣发圣神来到他的门徒团体中。所以庆祝基督的奥迹就是复活节的庆典。
    基督徒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复活庆典,按照梵二以后的圣事观来说,这是一个人门圣事的礼仪庆典4。入门圣事是要庆祝基督奥迹的一体三面:首先,纪念基督的苦难、死亡、复活,同时也纪念基督徒活出了同样的事实,我们把祝福过的水洒在候洗者及全体(已受过洗的)信友头上5,表达我们确实活出了基督逾越的奥迹,这是圣洗圣事的一面;其次,基督生命是在圣神氛围之中完成的,基督徒也领受了圣神的恩赐,所以我们会以给新教友按手及傅油的方式,表达领受了圣神所给予的使命,这是坚振圣事的一面;接著,活了基督生命的基督徒,在感恩祭宴的共融中,继续以基督为食粮,使心灵充满恩宠,复活生命持续成长,并获赐将来荣福的保证。
耶稣在世时劝勉门徒不要争做首长,但要跟自己做老师的一样,做众人的奴仆,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耶稣用的话就是「我饮的爵,你们要饮;我受的洗,你们要受。」6。 
注2:《天主教教理》卷二的标题。 
注3:同上,1212、1322。
注4:参阅:胡国桢,(教会是入门圣事的神学意义叉神学论集》98(1993冬),509—523页,尤其58—520页。 
注5:即使该年堂区没有新教友要领洗,其复活庆典中也必须祝福水,把水洒在全体(已受过洗的)信友头上。 
注6:见:谷十35一45;尤其38-39。
448
入门圣事庆典的精义即在于此。
    《天主教教理》1168指出:「复活的新时期,从逾越节三日庆典开始,一如始自光明的源头,以其光辉充满了整个礼仪年度。由此源头前后延伸出来的整年,都逐渐借着礼仪而改变面貌。这的确是上主恩慈之年。」
这个盛大庆典,有人说是举行三天的庆典:圣周四的最后晚餐、圣周五的苦难纪念、圣周六的守夜祈祷、入门圣事;有人说是整个五十天的复活期庆典,直到圣神降临节(五旬节)为止;还有人说包括整个四旬期,总共有近一百天的庆祝,因为四旬期是为了准备复活节的入门圣事。
2.每周一次的庆典
    此外,基督徒还每周一次举行复活庆典,也就是我们的主日感恩圣事礼仪,这是入门圣事庆典的简式。
    每周举行一次的「简式入门圣事庆典」,跟每年举行一次的复活节庆典一样,应表达出耶稣希望基督徒能做到的「我饮的爵,你们要饮;我受的洗,你们要受」的境界;换句话说,这个礼仪应包容了「圣洗、坚振、感恩共融」三圣事的内涵。
    因此,理想的堂区主日感恩圣事庆典礼仪,可由祝福水、洒圣水开始,以此纪念我们受洗的大恩,庆祝我们基督徒生命中,实在得到了天主赋给我们的新力量,忠实地服从了所领受的圣神。而后,在圣道礼中,接受所宣报的圣言;在感恩祭宴的共融礼中,接受天父派遣来的圣神所圣化的耶稣基督圣体圣血。如此,基督在感恩圣事庆典中「藉其圣言及圣神的德能的亲临」7得以实现。
上(二十四)届神学研习会,本人在讲解(耶稣基督于弥撒 
注7:《天主教教理》,1356-1358。
449
中的临在)8时指出:梵二所称「感恩圣事」,与四百年前特利腾所称「圣体圣事」,二者神学观最大不同点在于「今天教会更重视天主子民会众团体及圣神德能,在整个礼仪过程中的临在和功效」9。有关团体的因素,该讲已有详细的解说,本讲继续谈谈圣神德能的因素。
3.基督藉圣神德能的亲临
    1970年,教会首度公布梵二后所修订的弥撒经书。其中的「感恩经」人有四式:「感恩经第一式」是沿用特利腾后由教宗碧岳五世于1570年所编写、订立的,教会一直沿用迄今,其中充满「圣体圣事」神学观,认为「使耶稣基督在圣体圣事内的真在」是教会的工作;第二、三、四式,乃根据梵二:「感恩圣事」神学观,并参考了早期教会各地各式「感恩经」改写而成的。
      弥撒中感恩圣祭礼,开始由教友代表呈献礼品(饼酒)给主礼司铎,司铎将礼品放置在祭桌上,接着带领会众以感恩经向天父祈祷。首先在颂谢词里,教会借着基督在圣神内,感谢圣父,因为他所做的创造、救赎及圣化的一切工程。整个团体连同天上的教会、天使和全体圣人,不停地赞颂天主、高唱「圣、圣、圣」。接著司铎带领会众,以「呼求圣神祷词」(epiclesis)及叙述耶稣建立圣体圣血「纪念祷词」(anamnesis)向天父祈祷。
这一段祷词,梵二后直接反映「感恩圣事」神学观的《感恩经》第二、三、四各式,都是直接祈求圣父「派遣(借着)圣神,圣化我们呈献的礼品(饼酒),使成为耶稣基督的圣体
注8:请见:《神学论集》115期(1998春),68-75页。
注9:同上,75页。
注10:尤其公元215年,由罗马教会希玻律所编定的《宗徒传承》文件。
450
圣血」11,「并使分享这基督圣体圣血的人,充满圣神,借其德能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12。显然,是我们纪念基督建立圣体圣血的祷词,使圣神的德能发挥作用,因而使基督「实体地并继续不断地亲临于面酒形内。」13;也是圣神的德能真正促成分享这基督圣体圣血的人,共融在基督内成了一心一体。
    虽然《感恩经》第一式的祷词,更是表达出特利腾的「圣体圣事」神学观,是以教会名义祈求圣父[亲自] 「圣化并接受礼品(饼酒),使成为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14。基督真实的临在,似乎是建基于主礼藉教会意向所说「这就是我的身体」及「这一杯就是我的血」两句话上。但,司铎祈求圣父圣化并接受礼品的同时,把手覆于祭品饼酒之上,是以行动表明祈求圣神降临的意向。
总之,是天父答复了我们虔忱的祈祷,派遣圣神来,在我们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所做的叙述祈祷,发生基督亲临的实效,也使共融在勘测人的人成籽一心一体。
二、天主圣三的内在生命与救恩工程
以往,尤其是中世纪的神学家,谈天主圣三彼此之间的关系时,除了常用《尼西亚信经》的语言「我信……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我信圣神……是由圣父圣子所共发,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来解说之外,较喜欢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描绘诠释:
注11:见《弥撒规程》,103、110、119。
注12:见:同上,107、114、123。
注13:见《弥撒总论》第7条。
注14:见《弥撒规程》,90。
451

圣神

                    〔传统静态式的天主圣三关系图〕
    这是较静态地把圣三间的关系做了内在本质性的分析:强调的是三位性体唯一尊威均等、无大无小、无先无后。可是,这无大无小、尊威均等的天主圣三与我们的救恩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的灵修生活、基督徒生命的成长上,究竟如何发生功能?。
当代的神学家,对这种只静态地述说圣三内在关系的天主论说法,已经不能感到满足了,他们更愿探讨圣三内在的互动与天主对外展现的救恩功能间的关系。他们常说:「内在位际互动的天主圣三就是实现救恩工程中的天主圣三」。这已不是(传统静态式的天主圣三关系图)可以解释清楚的了,我们试著以动态的下图加以说明:
452
    这图把「圣三内在的位际互动关系」及「天主对人类救恩的互动关系」动态地表达出来:  1.由圣三内在的位际互动关系来看:父是根源,由于爱的满溢而生出子,父这生子行动,即是对子的召唤邀请,召唤邀请子对自己做回应皈依;子受生,在爱中回应父的召唤邀请,将自己皈依于父,父就是子皈依的终向;父在爱中的邀请,子在爱中的回应,这是爱中的        互动,圣神即在这爱的互动中被父与子所共发,发出的圣神正是爱情结合的动力,父与子在圣神的共融中永远紧密结合为一。这永远紧密结合为一的爱情,促使父不断地再召唤邀请子,子不断地回应皈依父,圣神不断地在邀请及皈依的互动中,使共融更形紧密。这就是三位一体天主内在位际互动的永恒生命。 
2.由天主对人类救恩的亘动困系来看:天父在爱中生出的子,就是圣言、启示者、基督,他向我们人类显示了天父的爱,并召唤邀请我们与他结合,一起回应皈依天父。这就是我们救恩现实的开始,我们接受了基督的邀请,与他结合,「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真实回应皈依天父,向天父尊崇赞颂。如此,天父无条件赐给我们「属神的福泽」及我们与基督一起向他所做信德和爱的回应,在圣神的共融爱情中紧密结合为一。这永远紧密结合为一的爱情,促使父不断地再召唤邀请于,子不断地邀请我们与他一起回应皈依父,圣神不断在邀请及皈依的互动中,使共融更形紧密。人类的救恩就在这生生不息的爱情互动中,直      到永远。
453
因此,天主圣三的救恩工程中:天父是一切的根源和终向,是他主动透过基督赐福并邀请人类回应皈依,人类也在圣神共融爱情的运作下,以感恩心情「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交付自我、颂赞天父。这是救恩工程的实现及完成。
三、感恩圣事礼仪中的圣神与教会;
    基督徒礼仪的双重幅度,就是:天父白白赐给我们「属神的福泽」,及我们向他所做出信德和爱的回应15
    一方面,教会为了天父「那不可言喻的恩赐」(格后九 15),「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在「圣神的推动下」(路十21),以钦崇、赞美和感恩来颂谢天父。
    另一方面,在天主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之前,教会将不断向天父呈上「他恩赐的献礼」,恳求他派遣圣神降临到这些礼品上,降临于教会、信徒以及全世界,使天主的这些福泽,藉着结合于司祭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并借着圣神的大能,结出生命的美果,以「颂扬天父恩宠的光荣」(弗一6)。
      感恩圣事礼仪是「基督(徒)奥迹的庆典」的中心行动。在这行动上,圣神是天主子民信德的导师,天主工程的工匠16。圣神在教会中的愿望和行动,就是使我们活出复活基督的生命。圣神激励我们做出信德的回应,并使我们所做的信德回应,真实发生天人合作的效应。藉此,感恩圣事礼仪成了圣神与教会的共同行动,在这行动中圣神德能发挥下列功能17
注15:《天主教教理》,1083 。
注16:同上,109。
注17:参阅:同上,1091-1109。
454
1、圣神准备教会接纳基督
    圣神在圣事性救恩工程中完成旧约的预像,「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和旧约中,已经奇妙地妥善准备了」基督的教会18,并把天主的子女团聚在独一无二的基督奥体内。
      因此,举行感恩圣事礼仪庆典的会众,应当准备自己与主基督相遇,成为「准备妥善的子民」。这种心灵上的准备,是圣神与会众,尤其是与主礼者之间的共同行动。
这准备在弥撒的进堂式或开始礼(祝福并洒圣水或忏悔礼)及圣言宣报中实现。此时,圣神的恩宠振奋人的信德、心灵的皈依,以及对天父旨意的顺从。这些准备都是先决条件,为能在礼仪中接受一切思宠,以及完成与基督结合的复活生命。
2.圣神使会众纪念基督的奥迹
    感恩圣事礼仪的庆典是基督救恩逾越奥迹的「纪念」,在此,圣神是教会活泼生动的「记忆力」19
    圣神藉赋予生命所宣报的圣言,首先是使参礼者会众,「忆起」救恩事件的意义,并依照宣读者和聆听者的心灵准备,恩赐他们心领神会天主圣言,并透过组成礼仪庆典的言语、行动和象征,使信友和主礼者与基督建立活生生的关系,使他们能把所聆听、默想和行动的意义,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
因此,按照礼仪行动的本质及各教会的礼仪传统,每次举行感恩圣事礼仪庆典时,都会透过长短不同的「纪念祷词」(Anamnese),来「纪念」天主的奇妙化工;圣神就这样唤醒教会的记忆,从而激发感恩和赞颂。 
注18:参阅:《天主启示教义宪章》,14-16。
注19:《天主教教理》,1099 。
455
3.圣神实现基督的奥迹
    感恩圣事礼仪庆典,不但纪念所有拯救我们的事件,而且把它们实现并临现于此时此地。圣神倾注在每个庆典中,实现这独一无二的奥迹。
    司铎藉「呼求圣神祷词」(Epiclese)呼求圣父派遣圣化者圣神,使奉献的礼品成为基督的体血,并使领受基督体血的信友,自身也成为献给天主的活祭品。
感恩圣事礼仪庆典中,圣神转化的德能亦促进天国的来临,以及救恩奥迹的圆满完成。在等待及希望之中,圣神使我们确实预尝到天主圣三圆满的共融。天父应允教会呼求圣神的祈祷而派遣圣神;圣神把生命赋予所有接纳自己的人,并从现在起,为他们立下获得嗣业的「保证」20
4.圣神的共融
      圣神在所有基督徒礼仪行动中的使命,就是使团体与基督合而为一,使天主子民真实形成基督的奥体。
    圣神好比天父的葡萄树的汁液,使枝条结出果实21。圣神与教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感恩圣事礼仪庆典中确实实现。共融之神圆满无缺地居住在教会内,把分散各地的天主子女重新团聚一起。
    圣神在感恩圣事礼仪庆典中结出的果实有二:使人与天主圣三生命之共融、信友之间兄弟姐妹的共融;二者不可分离。
因此,教会祈求圣父派遣圣神,使信友借着灵性上的转化,肖似基督,促进教会的合一;并透过见证,以及爱德服务, 来分担教会的使命,如此以生活作为献给天主的活祭品。                             
注20:参阅:弗一14。
注21:参阅:若十五1-17;迦五22。
456
感恩圣事礼仪中的圣神德能,总体而言就是:准备教会与主相遇;使会众以信德纪念基督,并把基督彰显给他们;以其转化的德能,使基督的奥迹临在并实现;最后,共融的圣神把教会与基督的生命和使命结合为一。
45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