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基督宗教外语汉语神学词典

附录一:天主教历任教宗及反教宗年代表


 

 
(1)罗马天主教教宗年表及简介
1             Petros (Petrus) (32-67) 伯多禄[天], 彼得[基] 新约中耶稣的门徒、罗马第一位主教,传教及殉道均在罗马。虽并未直接建立圣职体系,但后来教宗的权威都来自耶稣对他的特殊任命(玛/太十六18)。
2             Linus (67-76) 利奴斯 按古老的教会文献,在圣伯多禄及圣保罗宗徒建立罗马教会之后,被选拔为罗马教会的领导人,伊雷内↗Irenaeus和欧西比乌斯↗Eusebios of Caesarea 认为他是保禄的同伴(弟后四21)。
3             Anacletus (Cletus) (76-88) 阿纳克莱图斯 Cletus为Anacletus的缩写,可能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而为罗马主教,但除了伊雷内↗Irenaeus的罗马主教名录,名列利奴斯↗Linus之后外,几乎无可确信的历史资料。
4             Clemens I  (88/92-97/101) 克雷孟一世[天],革利免一世[基],克莱门斯一世[文] 一般认为是阿纳克莱图斯的继任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由伯多禄祝圣的,为伯多禄的直接继任者,成为第一位宗徒教父。留有《致格林多教会书》,该书以罗马教会之名劝勉格林多教会维持和平与合一,说明宗徒受基督派遣宣讲,并在圣神的印证下委任主教与执事,使成为信友应当信任的对象,并认为罗马是一切制度与法律的源头。如同依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 及伊雷内↗Irenaeus,也肯定罗马教会的权威性。
5             Euaristos (97-105) 埃瓦里斯图斯 关于他的可靠资料不多,可能是希腊人。分派罗马的司铎领衔各教堂,并将罗马分为七个执事区。在罗马教会的长老中有领导地位。
6             Alexander I (105-115) 亚历山大一世[天], 亚力山大一世[基] 关于他的可靠资料不多,可能是罗马人。据传也是一名殉道者。
7             Sixtus I, Xystus I (115-125) 西克斯图斯一世 别名Xystus I。关于他的可靠资料不多,可能是罗马人。据传也是一名殉道者。
8             Telesphorus  (125-136) 泰莱斯福鲁斯 建立复活节前斋戒七日的习俗,并在圣诞节的子夜弥撒采用光荣颂(Gloria in excelsis),是第二世纪唯一能确认为殉道者的教宗。
9             Hyginus (136-140) 希基努斯 希腊雅典人,好哲学,在任时罗马教会以理性的讨论风气著称,按伊雷内↗Irenaeus的记载,当时诺斯底派↗Gnosticism的教师,瓦伦蒂努斯↗Valentinos和克尔都↗Cerdo诺斯底主义分别从埃及和叙利亚来到罗马。
10         Pius I (140-155) 碧岳(庇护)一世,皮乌斯一世 可能是罗马人。在教义上力抗反对旧约圣经的马西翁↗Markion of Pontus。据说是《赫尔玛斯牧人书》↗Hermas, Shepherd of作者赫尔马斯↗Hermas的兄弟。
11         Anicetus (155-166) 阿尼切图斯 叙利亚人。曾和波利卡普斯↗Polykarpos of Smyrna争论复活庆节的日期:按东方教会的传统是在尼散月的第14日,西方教会则是在第14日后的主日。
12         Soter (166-175) 索特尔 意大利人。从格林多主教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Corinth)的信件内容,可知曾以罗马主教的身份,捐助各地的教会。在其任内规定复活节的日子为犹太逾越节第一个主日。
13         Eleutherius (175-189) 埃莱乌泰里乌斯 希腊人。为伊雷内↗Irenaeus《教宗名录》上的最后一位教宗。曾为阿尼切图斯↗Anicetus的执事。177~178年间接待伊雷内。对蒙丹派↗Montanism采温和宽容的态度。
14         Victor I (189-199) 维克托一世 意大利人。第一位拉丁教宗,在其任内拉丁语取代希腊语成为教会的官方语言。致力减少东方希腊教会的影响,促进罗马教会拉丁化,是第二世纪最强势的教宗,曾召开主教级的会议讨论复活节的问题,并且声明罗马教宗有权涉入其它教会,树立教宗的首席权。
15         Zephyrinus (199-217) 泽弗里努斯 罗马人。在面对形式派↗modalism时,特别维护基督的神性,但仍强调其位格与父有别。
16         Callistus (Calixtus) I (217-222) 加里斯都一世 原为奴隶。曾将主张形式论的萨贝利乌斯↗Sabellius逐出教籍,但并不是一个严格主义者,并以莠子的比喻说明教会是罪人的教会,因此给予软弱的基督徒悔罪和好的机会。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批判其软弱的立场,而自任为教宗,成为第一位反教宗↗antipope。
17         Urbanus I (222-230) 乌尔巴努斯一世,乌尔巴诺一世 罗马人。在任时与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的分裂仍持续。
18         Pontianus (230-235) 蓬蒂阿努斯 被罗马皇帝亚历山大(Alexander Severus)放逐至「死亡之岛」(Sardinia)。放逐前选出继任者安特罗斯↗Anterus,自此以后教宗的就职、卸职日才开始有可确信的历史记录。
19         Anteros (235-236) 安特罗斯 希腊人。任期时教会曾遭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Thrax)的迫害。
20         Fabianus (236-250) 法比亚努斯 罗马人。因罗马皇帝戈迪亚努斯(Gordianus III)对宗教采宽容的态度,在任期间教会得以平安的发展、建立制度。将罗马城分成七区,各由一位执事管理。于250年德西乌斯(Decius)执政时被捕入狱,同年殉道。
21         Cornelius (251-253) 科尔内留斯 罗马人。对于受迫害的叛教者采取接纳宽容的政策,引发诺瓦替安努斯↗Novatianus的反对及分裂。
22         Lucius I (253-254) 卢修斯一世,路齐乌斯一世 罗马人。继续科尔内留斯↗Cornelius的宽容路线,诺瓦替安努斯分裂↗Novatianism仍持续。
23         Stephanus (254-257) 斯特凡努斯一世 罗马人。遵循罗马、亚历山大及巴勒斯坦的传统,肯定异端者施洗的有效性,反对「再次施洗」的作法,造成与部分北非及小亚细亚教会的分裂。
24         Sixtus II (257-258) 西克斯图斯二世 继续坚持斯特凡努斯一世↗Stephanus对「再次施洗」的观点,但致力修补其造成的分裂。受尊敬的殉道者。
25         Dionysius (260-268) 狄奥尼修斯 希腊人。由于教难,在前任教宗殉道一年后才选出的继任者。尝试调和异端者施洗的争论。召开罗马会议讨论圣子与圣父之关系。谴责亚历山大基督徒的附属说↗subordinationism,即圣子和父不同本质,附属于父,也是受造物的说法。
26         Felix I (269-274) 费利克斯一世 曾致书表达对安提约基宗教会议的看法,书中言及圣三论的信仰,后遭阿波林↗Apollinaris  of Laodicea窜改,并递交至厄弗所大公会议(Council of Ephesus↗附录三)
27         Eutychianos (275-283) 优提克亚诺斯 意大利人。任内没有教难的干扰,罗马教会得以有良好的发展。
28         Caius, Gaius (283-296) 卡尤斯 达耳玛提雅(Dalmatia)人。并未确切史料记载其生平,传说为皇帝Diocletianus的亲戚,并鼓励殉道圣人巴斯弟盎(Sebastianus)为主牺牲。
29         Marcellinus (296-304) 马尔切利努斯 罗马人。在任期中,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皇帝于303年发布第一个迫害教会的敕令,最后因此殉道。
30         Marcellus I (308-309) 马塞勒斯一世 罗马人。因为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的迫害,数年后才接任教宗空缺。接任后,重振教会生活:将教会领地划分为25个区域(最早的堂区)、实施为慕道的教理讲授及为叛教者的公开悔罪等等。
31         Eusebios (309 or 310) 欧西比乌斯 希腊人。仅在任四个月,在教难时,遭马克森蒂乌斯(Maxentius)皇帝放逐。
32         Melchiades (311-314) 梅耳基亚德斯,梅尔基亚德斯 非洲人。在任期间教会首度获得罗马政府的青睐,结束教难迫害时代。↗edict of Milan
33         Sylvester I  (314-335) 西耳维斯特一世,西尔维斯特一世 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Ⅰ的影响下,教会得以戏剧性的发展。曾派代表参加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 (Council of Nicaea  I↗附录三,谴责亚略↗Arius学说;同意圣子与圣父同实体的↗homoousios信条。
34         Marcus (336) 马库斯 罗马人。在任期间曾整合当时教会的法令。
35         Iulius I (337-352) 犹利乌斯一世,尤利乌一世 罗马人。尽职的教宗,曾多次召开或派员参与各地的宗教会议,以对抗亚略主义↗Arianism。保护被亚略会议判刑的人,宣告亚大纳修↗Athanasius无罪。
36         Liberius (352-366) 利贝里乌斯 罗马人。拒绝亚略派皇帝康士坦斯(Constantius II)谴责亚大纳修↗Athanasius的命令后,于356年遭放逐,次年屈服,并签署部分亚略↗Arianism信条,被允许复位。
37         Damasus I (366-383) 达玛苏斯一世 意大利人。积极取缔异端,颁发24条异端绝罚令,率先强调罗马主教宝座由伯多禄一脉相传而来,382年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正式宣布罗马教会为其它一切教会之首。在位期间,狄奥多修(Theodosius)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国教。指派著名的学者热罗尼莫↗Hieronymus修订圣经。
38         Siricius (384-399) 西里奇乌斯 罗马人。曾以信函答复西班牙主教所提之关于洗礼、悔罪等信仰问题,可说是最古老的教宗法令↗decretal。
39         Anastasius I (399-401) 安纳斯大修一世,安纳斯大西乌斯一世 意大利人。召集宗教会议,谴责奥力振↗Origen的作品。
40         Innocentius I (401-417) 依诺森一世,因诺森奇乌斯一世 非常强调罗马教宗的首席权↗Pope, primacy of the,被史学家评为「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宗」。写了许多信函,其中之一是把坚振圣事↗sacrament of confirmation 保留给主教。在恩宠与自由↗grace and freedom的问题上,谴责白拉奇主义↗Pelagianism,并将其创始人白拉奇处以绝罚。
41         Zosimos (417-418) 佐西莫斯 希腊人或犹太人。采取高压的态度管理教务,与非洲教会失和,树立许多敌对者。
42         Bonifatius I (418-422) 博尼法奇乌斯一世 以严明的纪律控制教会著称。支持奥古斯丁↗Augustinus对抗白拉奇主义↗Pelagianism。强制实施奴隶不得担任圣职的禁令。
43         Caelestinus (422-432) 切莱斯蒂努斯 意大利籍,坚持教会正统性,谴责所有异端。在希腊教会里因对抗奈斯多略↗Nestorius而备受推崇。
44         Sixtus III (432-440) 西克斯图斯三世 认可厄弗所大公会议(Council of Ephesus↗附录三)的文件,致力维持亚历山大学派↗School of Alexandria与安提约基学派↗School of Antioch之间的和谐。
45         Leo Magnus (440-461) 良一世(大良),莱奥一世 致力于维持教会的合一。着有《良一世书卷》↗Tome of Leo, The,可视为关于基督位格的正统信仰声明,后来在加采东大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附录三)定为信理。
46         Hilarius (461-468) 希拉利乌斯 为拓展圣座的权利,特别关心法国与西班牙的教务,并于465年在罗马召开谈论西班牙教会问题的主教会议。
47         Simplicius (468-483) 辛普利奇乌斯 致力于遏止一性论↗monophysitism的扩展。任教宗期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AD)。
48         Felix III (II) (483-492) 费利克斯三(二)世 参与东方教会关于一性论↗monophysitism的争论,维持加采东大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附录三)的正统信仰,并声明开除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斯↗Akakios of Constantinople的教籍,引起东西教会的第一次暂时分裂↗Schism, Acacian。
49         Gelasius I (492-496) 葛拉西乌斯一世 继续菲利克斯三(二)世的政策,以高压手段支持罗马的声明,对抗君士坦丁堡。主张世上有两种权力:一为圣职人员的神权,一为君王之权,两种权力都是天主所授,但教宗权优于世俗政权,此观点影响中世纪之依诺森三世↗Innocentius III,及博尼法奇乌斯八世↗Bonifatius VIII。
50         Anastasius II (496-498) 安纳斯大修二世,安纳斯大西乌斯二世 修复阿卡奇乌斯分裂↗Schism, Acacian。谴责灵魂遗传说↗traducianism。
51         Symmachus (498-514) 西马库斯 在东方主教支持劳伦奇乌斯(Laurentius)的情况下就任教宗。于499年发布西马库斯选举法令(Electoral Decree of Symmachus),试图将教宗的选举制度化。曾驱离罗马的摩尼教↗Manichaeism徒,并焚毁其书籍。将〈光荣颂〉引进主日弥撒中。
52         Hormisdas (514-523) 霍尔密斯达斯 起草霍尔密斯达斯信条↗Hormisdas, Formula of Pope,结束阿卡奇乌斯分裂↗Schism, Acacian,促成东西教会修和。
53         Ioannes I (523-526) 若望一世,约安尼斯一世 第一位造访君士坦丁堡以表达友好的罗马教宗,却因此举遭意大利王监禁,死在狱中。为罗马引进东方教会计算复活节的方法。
54         Felix IV (III) (526-530) 费利克斯四(三)世 召开第二次奥兰治会议↗Orange, Councils of,重申奥古斯丁↗Augustinus之原罪与恩宠的教导。打破惯例,在病危临终前即已属意博尼法奇乌斯二世↗Bonifatius II为继任人选。
55         Bonifatius II (530-532) 博尼法奇乌斯二世 第一位日耳曼裔、由前任教宗亲自提名的教宗,但并未获得所有圣职的支持,而另选出反教宗狄奥斯科罗斯(Dioscorus)与之抗衡。
56         Ioannes II (533-535) 若望二世,约安尼斯二世 有高明的外交长才,和东西方的政治领导人维持良好关系。曾应东罗马皇帝尤斯蒂尼安努斯↗Iustinianus I 的要求,开除奈斯多略派↗Nestorians司铎的教籍;并在其帮助下出版前四届大公会议的信理。
57         Agapetus I, Agapitus I (535-536), 阿加皮图斯 反对一性论↗monophysitism,罢免倾向一性论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安蒂穆斯一世↗Anthimus I。536AD受东哥德王特奥达哈德(Theodahad)的委任,劝服尤斯蒂尼安努斯↗Iustinianus I 打消入侵意大利的计划,但并没有成功,最后客死君士坦丁堡。在罗马设立宗教图书馆,保存教父著作。
58         Silverius (536-537) 西耳维里乌斯 教宗霍尔密斯达斯↗Hormisdas的儿子。致力于抵抗以狄奥多拉(Theodora)皇后为首的一性论↗monophysitism运动,后遭诬陷流放。
59         Vigilius (537-555) 维吉利乌斯 原为博尼法奇乌斯二世↗Bonifatius II所选的继任人选,受狄奥多拉(Theodora)皇后的扶植,鼓励其在罗马推动一性论↗monophysitism,但后来召开尼西亚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Nicaea II↗附录三),表明信仰立场。
60         Pelagius I (556-561) 白拉奇一世,贝拉基一世 536年随阿加皮图斯↗Agapetus I出使君士坦丁堡,维吉利乌斯↗Vigilius去世时,由东罗马帝国皇帝任命为教宗,回到罗马。对于重建战后的罗马教会有很大的贡献。
61         Ioannes III (561-574) 若望三世,约安尼斯三世 原为罗马元老院议员及行省首长。在位长达13年,但因伦巴人(Lombards)入侵意大利,面临罗马与西方各地教会分离的危机,因此没有留下许多历史记录。曾到拿波里(Naples)追随纳尔塞↗Narses,574年才重回罗马。
62         Benedictus I (575-579) 本笃一世,贝内迪克图斯一世 伦巴人(Lombards)入侵,教会处境困难,因此,在教宗若望三世↗Ioannes III去世十一个月后,才得到君士坦丁堡的任命许可。
63         Pelagius II (579-590) 白拉奇二世,贝拉基二世 因战乱的影响,并未得到拜占廷教会的任可,在争议中任职。致力弭平《三文件》↗Three Chapters, The所造成的分裂。
64         Gregorius Magnus (590-604) 额我略一世,格雷戈里留斯一世 罗马法律学家、本笃会会士、隐修院院长。任职教宗期间,建立七个修道院,促进隐修会的思想与生活,并整顿神职纪律。努力改善饱受蹂躏的意大利,保护英格兰的皈依。协助发展礼仪音乐(即所谓的额我略圣乐↗chant Gregorian),改革礼仪仪式。在管理方面具卓越的领导才能,并撰写中世纪主教职务的教科书,为中世纪的圣统制奠定基础。神学思想以圣经为标准,趋向伦理神学,强调圣经的字面意义↗sense, literal及圣经的寓意↗sense, allegorical,发挥炼狱↗purgatory的教义。因其在思想及领导方面的贡献,被尊称为教宗「大」额我略。着有《讲经集》(Homiliae)、《雅歌批注》 (Expositiones in Canticum Canticorum)、《对话录》(Dialogi) 等。
65         Sabinianus (604-606) 萨比尼亚努斯 意大利人。开始重用教区圣职。出售赈灾的粮食而招致批评,甚至在其葬礼时引起示威暴动。
66         Bonifatius III (607) 博尼法奇乌斯三世 曾出任额我略一世↗Gregorius Magnus的君士坦丁堡大使,日后因此提升罗马主教的地位。召开主教会议,禁止教宗和主教论及继承人的话题。
67         Bonifatius IV (608-615) 博尼法奇乌斯四世 意大利人。将罗马万神庙(Pantheon)改成献给圣母和众殉道者的教堂,乃第一个接收外教殿堂的例子。曾召开会议讨论英国教务,鼓吹隐修院生活。
68         Deusdedit (Adeodatus I) (615-618) 狄乌迪弟(阿德奥达图斯一世) 罗马人。反对任命隐修院会士为圣职。首位在发布文件上使用铅玺的教宗。
69         Bonifatius V (619-625) 博尼法奇乌斯五世 意大利人。延续前任教宗反对任命隐修院会士为圣职的政策。建立教堂为庇护所,不受市民法管辖的权利。特别关心英国教会。
70         Honorius I  (625-638) 霍诺利乌斯一世 罗马执政官的儿子。以额我略一世↗Gregorius Magnus为模范,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基督化很有兴趣。拥护修道院会士,将自己的公寓变成修道院。强化教宗首席权。本身肯定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但在给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一封信中,为讨好一性论↗monophysitism者,不智地使用「一志」一词述说基督,无意中支持了基督单志论↗monothelitism异端。结果在681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三届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II↗附录三)中被公开地谴责。此种错误自中古时代以来,不断被反对「教宗不可错误性」↗Pope, infallibility of the者,应用为其理论根据之一。
71         Severinus (640) 塞韦里努斯 坚持加采东大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附录三)的信仰,拒绝拜占庭皇帝签署基督单志论↗monothelitism声明,以获取任命许可的要胁。
72         Ioannes IV (640-642) 若望四世,约安尼斯四世 生于南斯拉夫境内达耳玛提雅(Dalmatia)岛,继承上任教宗谴责基督单志论↗monothelitism,有效地反对君士坦丁堡的神学观点。并为教宗霍诺利乌斯一世↗Honorius I辩护。
73         Theodorus I (642-649) 特奥多鲁斯一世 祖籍耶路撒冷的希腊人。联合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及非洲的主教,反对持基督单志论↗monothelitism的保禄/保罗出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74         Martinus (649-655) 马丁努斯,马丁 意大利人。继续前任教宗的政策。649年召开拉特朗会议(Lateran Council),谴责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并因此被皇帝押送至君士坦丁堡,坐监,鞭打,放逐。死于流亡中。
75         Eugenius (655-657) 尤金尼乌斯 罗马人。于前任教宗过世前,在君士坦丁堡的压力下被选为教宗,致力于修和东西方教会的关系,但不被双方接受。神学上反对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
76         Vitalianus (657-672) 维塔利亚努斯 罗马人。在争论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的紧张气氛中,尽力促进与东方的良好关系。但皇帝却冷落他,企图提升拉维纳教会(Ravenna)的地位,作为另一个宗教权威的中心。非常关心英国教会在威拜(Whitby)主教会议后的重组事宜。
77         Adeodatus (II) (672-676) 阿德奥达图斯二世 罗马人。原为隐修士。强烈反对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
78         Donus (676-678) 多努斯 罗马人。对待圣职宽厚、大方。致力调停拉维纳(Ravenna)总主教试图独立事件。
79         Agathus (678-681) 阿加图斯 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在其任内召开君士坦丁堡第三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II↗附录三),弃绝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恢复宗座与君士坦丁堡的友好关系。
80         Leo II (682-683) 良二世,莱奥二世 意大利西西里岛人。有能力的外交家、精通希腊文与拉丁文,有技巧地处理君士坦丁堡会议期间的局势,以伯铎座权谴责基督单志论↗monotheletism,其中包括前教宗霍诺利乌斯一世↗Honorius I。也是出色的演唱家,对教会音乐有兴趣。
81         Benedictus II (684-685) 本笃二世,贝内迪克图斯二世 罗马人。在其任内,东方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us IV)同意将罗马教宗的任命确认,改由拉维纳(Ravenna)的皇帝代表执行,以缩短继任教宗空缺的时日。
82         Ioannes V (685-686) 若望五世,约安尼斯五世 叙利亚人。首位未经东罗马皇帝核可,直接在罗马就职的教宗。针对卡里雅里(Cagliari)总主教径自祝圣主教一事,暂时中止其职权,后又在罗马宗教会议里准许复职,藉此显示圣座至高无上的权威。
83         Conon (686-687) 科农 罗马人。原为将军之子,前任教宗若望五世临死前,有二批人马角逐继任:圣职人员支持伯多禄,军方支持德奥多。双方在僵局中妥协,另推举科农就任教宗。
84         Sergius I (687-701) 塞尔吉乌斯一世 罗马人。于教宗职位争夺战中,获各方一致支持就任。特别强调罗马在西方教会的权威。在弥撒中加入羔羊诵↗Agnus Dei。
85         Ioannes VI (701-705) 若望六世,约安尼斯六世 希腊人。保护在尤斯蒂尼安努斯二世(Iustinianus II)迫害下的拜占庭主教及官员。
86         Ioannes VII (705-707) 若望七世,约安尼斯七世 希腊人。第一位拜占廷官员的儿子作罗马教宗。很受君士坦丁堡的影响。以推广拜占庭风格的艺术著称,是艺术家的主保。
87         Sisinnius (708) 西辛尼乌斯 叙利亚人。仅在位一个月。
88         Constantinus (708-715) 康斯坦丁努斯 叙利亚人。花了一年时间访问东方,成果丰硕。但他与尤斯蒂尼安努斯二世(Iustinianus II)皇帝所建立的友好关系,因皇帝遭刺身亡而功败垂成;新皇强烈支持一性论↗monophysitism。
89         Gregorius II (715-731) 额我略二世,格雷戈里留斯二世 罗马人。曾陪同教宗康斯坦丁努斯↗Constantinus造访东方教会。任教宗时,东方的消除圣像之争↗Controversy, Iconoclastic方兴未艾。成功地与伦巴族人(Lombards)交涉。754年祝圣及派遣博尼法奇乌斯(Bonifatius)推展日耳曼民族中的传教使命。
90         Gregorius III (731-741) 额我略三世,格雷戈里留斯三世 最后一位需由东方教会同意任命的教宗。反对良三世皇帝的消除圣像政策↗Controversy, Iconoclastic。政治上面临伦巴族人(Lombards)的强烈威胁,因此寻求法兰克王马特耳(Martel, Charles)的帮助。
91         Zacharia(s) (741-752) 扎卡里亚斯,扎迦利 最后一位希腊籍教宗。优秀的外交家。与伦巴族人和好,但特别加强与法兰克人的联系,曾为法兰克王丕平三世(Pepin III)傅油。也反对破坏圣像运动↗iconoclasm。
92         Stephanus II (752) 斯特凡努斯二世 被选四天就过世了,尚未祝圣就职,因此有些教宗名录不收录,继任教宗以斯特凡努斯二世(三世)↗Stephanus II(III)区分不同的教宗名录。以下并相继类推。
93         Stephanus II(III) (752-757) 斯特凡努斯二(三)世 前任教宗斯特凡努斯二世↗Stephanus II被选四天尚未祝圣就职就过世了,延用斯特凡努斯二世↗Stephanus II,但为区分也称为斯特凡努斯三世↗Stephanus III;以下以斯特凡努斯(Stephanus)为名号的教宗并相继类推。将教宗首席权与拜占廷的权势分开。与法兰克王丕平(Pepin III)交好,王赠土地,成为第一位统治教宗国者,领土包括拉维纳(Ravenna)与前拜占廷的许多城市。
94         Paulus I (757-767) 保禄一世,保罗一世 斯特凡努斯二(三)世↗Stephanus II(III)之兄弟,延续其对伦巴族和法兰克人之友好态度。致力于保卫刚建立之教宗国国土。与君士坦丁堡疏离,同时更进一步消除破坏圣像运动↗iconoclasm。
95         Stephanus III(IV) (767-772) 斯特凡努斯三(四)世 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因法兰克人支持而当选,但遭质疑其权威性,在任期间有康斯坦丁努斯(Constantinus)和斐理伯(Philippus)二位反教宗。
96         Adrianus I (772-795) 阿德里亚努斯一世 为抵抗伦巴族(Lombards),求助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使其有机会涉入教会事务,教会失去自由。主持尼西亚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Nicaea II↗附录三),澄清圣像、圣髑敬礼↗veneration的问题。
97         Leo III (795-816) 良三世,莱奥三世 罗马司铎。出身贫寒,性格封闭,与阿德里亚努斯一世↗Adrianus I的贵族亲戚冲突,而被攻击、监禁。逃脱后投靠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后来皇帝陪同他回罗马,立为教宗。在皇帝的推动下,采取严厉的手段禁止嗣子论↗adoptianism,但因拒绝在信经内加入「及由子」↗Filioque而疏远希腊人。他也干预坎特布里(Canterbury)总主教与英王之间的争论。
98         Stephanus IV(V) (816-817) 斯特凡努斯四(五)世 为神圣罗马帝国之路易(Louis the Pious)皇帝行加冕典礼,以获取在必要时对教会提供军事援助的权利。
99         Paschalis I (817-824) 帕斯卡利斯一世 罗马司铎、修院院长。与法兰克王关系良好,教宗国因此受到保护。反对东方教会的破坏圣像运动↗iconoclasm,并庇护受迫害的希腊教士。由于个性刚愎严肃,不受欢迎,使得他无法按照预定葬在圣伯多禄大堂。
100      Eugenius II (824-827) 尤金尼乌斯二世 一方面与神圣罗马帝国洛塔尔一世(Lothar I)订立罗马条款(Constitutio Romana, 824),内容载明教会与帝国的关系:帝国应提供教会保护、教宗由罗马的人民及圣职共同选举并应宣誓效忠皇帝。但另一方面也致力维持教会的独立:并未遵从东西方皇帝的意见,反而认为圣像敬礼↗iconolatry是可被允许的。
101      Valentinus (827) 瓦伦蒂努斯 罗马贵族。获得贵族、人民及圣职一致支持而出任教宗,然仅在位四十天就过世了。
102      Gregorius IV (827-844) 额我略四世,格雷戈里留斯四世 罗马贵族。由贵族选举后经圣职追认任职。在路易(Louis)王朝式微后,与帝国的关系也逐渐生变。制定诸圣纪念日的庆祝仪式。
103      Sergius II (844-847) 塞尔吉乌斯二世 年迈的罗马贵族。未受法兰克王认可而任职,面临被入侵的危险。纵容其弟贝内迪克(Benedictus)主教受贿及买卖圣职↗simony。846年罗马遭到撒拉森(Saracens)海盗侵袭,圣伯铎大殿大量财宝被劫。
104      Leo IV (847-855) 良四世,莱奥四世 本笃会会士。致力重建及恢复遭撒拉森(Saracens)重创的罗马。勇敢地面对法兰克人,设法统一教会内不同政见者。
105      Benedictus III (855-858) 本笃三世,贝内迪克图斯三世 虔诚的罗马学者。致力重建及恢复遭撒拉森(Saracens)重创的罗马。谴责洛塔尔二世(Lothar of Lorraine)的婚姻问题。
106      Nicholas I (the Great) (858-867) 尼古拉斯一世,尼古拉一世,尼克拉一世 罗马官员之子。在查理曼(Charlemagne)王朝衰败、西欧教会的地位日趋低落的背景下,致力于强调罗马教会的首席位置、重申基督信仰的伦理教导及重建教会的生活纪律。
107      Adrianus II (867-872) 阿德里亚努斯二世 在君士坦丁堡第四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V↗附录三)时,绝罚君士坦丁堡伪宗主教佛提乌斯(Photius 约800-891)。淮许斯拉夫人以斯拉夫语举行礼仪。
108      Ioannes VIII (872-882) 若望八世,约安尼斯八世 罗马人。积极协助意大利对抗伊斯兰教徒↗Islam的侵袭,但仍须纳贡;在北方也遭遇困难,并苦于寻找支持。转而向东方求助,他接纳教会会议使君士坦丁堡伪宗主教佛提乌斯(Photius 约800-891)复职的决议,为君士坦丁堡的军事援助铺路。似乎是第一位被谋杀的教宗。特别重视对斯拉夫的传教工作。
109      Marinus I (882-884) 马里努斯一世 意大利人。有时遭误植为马丁努斯二世(Martinus II)。拒绝接受君士坦丁堡伪宗主教佛提乌斯(Photius 约800-891)的任职,二人互相开除教籍。和英王艾耳弗雷德(Alfred the Great)有良好的关系。
110      Adrianus III (884-885) 阿德里亚努斯三世 可能为罗马人。对东方教会采取缓和的政策。
111      Stephanus V(VI) (885-891) 斯特凡努斯五(六)世 罗马贵族。任职时正值严重的蝗灾与饥荒,以自己的家产赈济穷人。
112      Formosus (891-896) 福尔摩苏斯 罗马人。就职时已八十岁,早年曾获教宗尼古拉斯一世↗Nicholas I器重,后遭人排挤并被教宗若望八世↗Ioannes VIII开除教籍,但教宗马里努斯一世↗Marinus I 又召其回罗马任波尔托(Porto)的主教。致力于巩固英国与德国北部的教会,并与东方和平共处,尤其是澄清佛提乌斯(Photius)所任圣职的有效性。为圭多(Guido at Ravenna)加冕造成政局混乱,遭人非议。
113      Bonifatius VI (896) 博尼法奇乌斯六世 罗马人。在位仅十五天。
114      Stephanus VI(VII) (896-897) 斯特凡努斯六(七)世 罗马人。曾召开宗教会议,声称前任教宗福尔摩苏斯↗Formosus所祝圣的圣职皆无效,并主持对其遗体的恐怖处置;但不为罗马人接受,因此后遭罢免、监禁、绞死。
115      Romanus (897) 罗马努斯 中欧人,支持教宗福尔摩苏斯↗Formosus。
116      Theodorus II (897) 特奥多鲁斯二世 罗马人。爱好和平者。仅在位廿天。
117      Ioannes IX (898-900) 若望九世,约安尼斯九世 本笃会士。为福尔摩苏斯↗Formosus平反,谴责斯特凡努斯六(七)世Stephanus VI(VII)。在教宗的选举事务上,重申824年的罗马条款。
118      Benedictus IV (900-903) 本笃四世,贝内迪克图斯四世 从本笃四世到本笃九世是教宗史上的黑暗时代:多数任期短,没有留下很多事迹,甚至连生卒年代都不详。本教宗为罗马人。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Louis the Blind)加冕。
119      Leo V (903) 良五世,莱奥五世 罗马人,谦逊善良颇受同时代人的好评;然晚期有克里斯托弗卢斯(Christophorus)意外地反对他,成为反教宗。
120      Sergius III (904-911) 塞尔吉乌斯三世 曾于897年被反福尔摩苏斯↗Formosus派的人选为教宗,但并未任职,904年重被选任。致力维持正统的神学。
121      Anastasius III (911-913) 安纳斯大修三世,安纳斯大西乌斯三世 罗马人。任教宗时,正值狄奥菲拉克图斯(Theophylactus)家族主导教务,并无实权。但曾针对德国的教会管理提出意见。
122      Landus (913-914) 兰杜斯 罗马人。任职六个月又十一天,但没有留下任何特殊事迹。可能是受惠于狄奥菲拉克图斯(Theophylactus)家族而得以接任教宗职。
123      Ioannes X (914-928) 若望十世,约安尼斯十世 曾组织拜占庭、罗马贵族、狄奥菲拉克图斯(Theophylactus)家族的联盟,共同抵御意大利南方的撒克森人(Saracens)。派遣克鲁尼会重建拉特朗(Lateran),以及促进与拜占庭的关系。
124      Leo VI (928) 良六世,莱奥六世 受马罗齐亚(Marozia)扶植任教宗,并无实权。
125      Stephanus VII(VIII) (929-931) 斯特凡努斯七(八)世 如同教宗良六世↗Leo VI 一样,除了教会事务之外,完全受制于马罗齐亚(Marozia)。
126      Ioannes XI (931-935) 若望十一世,约安尼斯十一世 马罗齐亚(Marozia)的儿子。在其母亲失势后,也随之失去权力。给克鲁尼修会许多特权,成为日后改革教会的重要力量。
127      Leo VII  (936-939) 良七世,莱奥七世 罗马人、本笃会士。因罗马亲王及总督阿贝里科(Alberico)的权力任教宗。促成Alberic和克鲁尼修院院长乌戈(Hugo)交好。反对总主教强迫犹太人受洗。
128      Stephanus VIII(XI) (939-942) 斯特凡努斯八(九)世 在阿贝里科(Alberico)的影响下并无实权,但仍积极推动修院生活的革新运动。支持法王路易四世(Louis IV)对抗贵族。
129      Marinus II  (942-946) 马里努斯二世 罗马人。以保守低调的作风推动教会革新。
130      Agapetus II , Agapitus II (946-955) 阿加皮图斯二世 罗马人。致力于维謢日趋堕落的教会与修会生活。支持奥托(Otto)大帝向北方异教徒的福传计画。
131      Ioannes XII (955-963) 若望十二世,约安尼斯十二世 罗马统治者阿贝里科(Alberico)的儿子。道德品格低下,因此于963年遭罗马地区会议罢免,反将与会人士开除教籍。
132      Leo VIII  (963-964) 良八世,莱奥八世 在奥托(Otto)大帝罢免不适任的若望十二世↗Ioannes XII后,所选出的继任者。但若若望十二世Ioannes XII的罢免案无效,良八世(Leo VIII)选任亦无效,视为反教宗。
133      Benedictus V (964) 本笃五世,贝内迪克图斯五世 若望十二↗IoannesXII死后,由罗马人选出的继任者;但若 963年若望十二世的罢免案有效,则其选任无效,视为反教宗。
134      Ioannes XIII (965-972) 若望十三世,约安尼斯十三世 罗马狄奥多拉(Theodora)家族成员。促成并亲自祝福拜占庭与奥托(Otto)皇室的婚姻,藉以联盟并间接巩固奥托(Otto) II与教廷的关系。
135      Benedictus VI (973-974) 本笃六世,贝内迪克图斯六世 罗马人。奥托(Otto)皇帝死后,罗马政局不稳,遂遭克雷申蒂(Crescenti)家族监禁,直到选出反教宗博尼法奇乌斯七世(Bonifatius VII)后,遭绞死。
136      Benedictus VII (974-983) 本笃七世,贝内迪克图斯七世 罗马贵族。赖奥托(Otto)皇帝之助,重建教廷权威。反对买卖圣职↗simony、鼓励隐修制度。
137      Ioannes XIV (983-984) 若望十四世,约安尼斯十四世 获奥托(Otto)皇帝支持,但不为罗马贵族接受;因此,奥托(Otto)死后,被捕、并饿死于狱中。
138      Ioannes XV (985-996) 若望十五世,约安尼斯十五世 册封乌耳里希(Sankt Ulrich of Augsburg)主教为圣人,建立教会封圣的传统。曾召开会议讨论严重的圣职买卖↗simony问题。
139      Gregorius V (996-999) 额我略五世,格雷戈里留斯五世 第一位日耳曼教宗。在奥托三世(OttoIII)的帮助下出任教宗,但后来与罗马的贵族失和,另选出反教宗若望十六世↗Ioannes XVI与之对抗。
140      Sylvester II (999-1003) 西耳维斯特二世,西尔维斯特二世 第一位法兰克教宗。科学家、神学家,维护教宗的首席权↗Pope, primacy of the。促进自然科学、数学与基督信仰、思想的交流。致力于提振圣职的道德生活。与奥托三世(OttoIII)关系友好,皇帝捐赠八郡土地作为教宗领土。1000年建立波兰教区。
141      Ioannes XVII (1003) 若望十七世,约安尼斯十七世 按名录排序应为若望十六世(Ioannes XVI),但因历史错误,称为若望十七世↗Ioannes XVII。任期不到一年,以对斯拉夫民族的传教成果留名。
142      Ioannes XVIII (1003-1009) 若望十八世,约安尼斯十八世 罗马人。积极争取教会的独立自主。主动退位进入隐修院。
143      Sergius IV (1009-1012) 塞尔吉乌斯四世 罗马鞋匠之子。致力于照顾穷人。
144      Benedictus VIII (1012-1024) 本笃八世,贝内迪克图斯八世 罗马贵族。和德王亨利二世(Henry II)及诺曼人维持良好外交关系。为遏抑鬻卖圣职及管理圣职,召开宗教会议,支持由克鲁尼修院推动的改革运动。
145      Ioannes XIX (1024-1032) 若望十九世,约安尼斯十九世 原为平信徒,在选为教宗之后一天内接受了执事和司铎的祝圣。曾为康拉德二世(Konrad II, 1024-1039)加冕。
146      Benedictus IX (1032-1045) 本笃九世,贝内迪克图斯九世 在位12年后遭罢免,另选西耳维斯特三世↗Sylvester III继任;然此罢免的合法性有争议。1045再复位。
147      Sylvester III (1045) 西耳维斯特三世,西尔维斯特三世 萨宾那(Sabina)的主教。本笃九世↗Benedictus IX遭罢免时,由克雷申蒂(Crescenti)家族支持,继任空缺。
148      Benedictus IX (1045) 本笃九世,贝内迪克图斯九世 第二次任期不到一个月,主动退位。另选额我略六世↗Gregorius VI继任。
149      Gregorius VI (1045-1046) 额我略六世,格雷戈里留斯六世 若本笃九世↗Benedictus IX的退位无效,则其继任亦无效,被视为反教宗。
150      Clemens II (1046-1047) 克雷孟二世[天],革利免二世[基],克莱门斯二世[文] 若本笃九世↗Benedictus IX的退位无效,则其继任亦无效,被视为反教宗。
151      Benedictus IX (1047-1048) 本笃九世,贝内迪克图斯九世 第三次就任教宗。
152      Damasus II (1048) 达玛苏斯二世 仅在位23天。因疟疾病逝。
153      Leo IX  (1049-1054) 良九世,莱奥九世 罗马贵族。教养良好、品行端正。因其德性及促进和平的成就,而成为众望所归的教宗人选。于1049年的宗教会议中公开谴责买卖圣职、及淫乱的圣职人员。努力斡旋诺曼与南意大利的冲突。但其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在弥撒礼仪上的争论,成为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导火线。
154      Victor II  (1055-1057) 维克托二世 今德国南部人。致力于圣职生活纪律的改革。
155      Stephanus IX(X) (1057-1058) 斯特凡努斯九(十)世 中欧人。全力支持教会革新运动。尝试协调修复与东方教会的分裂。
156      Nicholas II (1058-1061) 尼古拉斯二世,尼古拉二世,尼克拉二世 今法国东南部人。于1059年召开拉特朗会议,制定教宗的选举法令:教宗候选人必须为枢机主教,并由神父及执事投票,经由罗马的圣职及人民同意。
157      Alexander II (1061-1073) 亚历山大二世[天], 亚力山大二世[基] 今意大利人。神学家朗弗朗↗Lanfranc的学生,曾参与教会革新运动。按1059年的法令就职,并未获得德皇同意,引起德皇支持霍诺利乌斯(Honorius)为反教宗
158      Gregorius VII (1073-1085) 额我略七世,格雷戈里留斯七世 教会中世纪史上最重要的改革者。曾任四位教宗的副执事,掌管伯铎遗产(Patrimonium Petri),因此强调教宗的权威与影响力。1075年的宗教会议,制定四项法令,具体规范圣职的伦理生活。公开谴责德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婚姻问题,并处以绝罚,迫使王在雪地求和,是少数能抵抗政治力量的教宗,但终不敌反对者的势力而遭流放、驱逐。
159      Victor III  (1086-1087) 维克托三世 今意大利人。本笃会士。并不热衷教宗职务,任职期间曾二度回到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会院。
160      Urbanus II (1088-1099) 乌尔巴努斯二世,乌尔巴诺二世 法国贵族。继承额我略七世↗Gregorius VII的教会革新运动。发动第一次十字军↗Crusade东征。但在克勒孟(Clermont)会议(1095)中发表《天主的休战协议》(The Truce of God),试图避免流血冲突。创设罗马教廷↗Curia Romana,改变教宗的财务管理组织。
161      Paschalis II (1099-1118) 帕斯卡利斯二世 继承乌尔巴努斯二世↗Urbanus II之革新运动及十字军↗Crusade运动。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Henry V的迫害,于1118年将之开除教籍。
162      Gelasius II  (1118-1119) 葛拉西乌斯二世 为躲避亨利五世↗Henry V 的迫害,潜逃至迦埃塔(Gaeta)时,亨利五世另选出反教宗额我略八世(Gregorius VIII)。
163      Callistus (Calixtus) II (1119-1124) 加里斯都二世 今法国东南部人。于1119年的秘密会议中被选任为教宗,并在维也纳祝圣。早期与亨利五世↗Henry V及反教宗额我略八世(Gregorius VIII)对抗,但于1122年各方达成沃木斯协议(Concordat of Worms),并在次年的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Council, Lateran I↗附录三)批淮。
164      Honorius II (1124-1130) 霍诺利乌斯二世 意大利平民。改善与皇室的关系以推动教会的革新。
165      Innocentius II (1130-1143) 依诺森二世,因诺森奇乌斯二世 召开拉特朗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Lateran II↗附录三),解决反教宗阿纳克莱图斯二世(Anacletus II)的分裂问题;推动社会正义,及圣职人员革新。
166      Caelestinus II (1143-1144) 切莱斯蒂努斯二世 罗马人。是哲学家阿贝拉尔↗Abélard, Pierre的好友,因此后世曾批判其在森斯(Sens)会议之信理的正统性。
167      Lucius II (1144-1145) 卢修斯二世,路齐乌斯二世 意大利人。法律学家。企图提升教宗的权威于德王的政治权威之上,但并没有成功。
168      Eugenius III (1145-1153) 尤金尼乌斯三世 第一位熙笃会教宗。组织第二次十字军↗Crusade东征运动。着有《论慎思》(De Consideratione)一书,陈明教宗的责任。
169      Anastasius IV (1153-1154) 安纳斯大修四世,安纳斯大西乌斯四世 罗马人。致力维修万神殿。着有圣三论的专文。
170      Adrianus IV (1154-1159) 阿德里亚努斯四世 英国人。和西西里的威廉一世(William I)友好,每年获得其封地的献仪。
171      Alexander III  (1159-1181) 亚历山大三世[天], 亚力山大三世[基] 意大利人。法律学家。召开拉特朗第三届大公会议(Council, Lateran III↗附录三),明定教宗的选举须超过枢机主教的三分之二人数方得行之。
172      Lucius III (1181-1185) 卢修斯三世,路齐乌斯三世 意大利人。熙笃会士。曾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组织第三次十字军↗Crusade东征运动。1184年召开韦罗娜(Verona)会议,裁判异端。
173      Urbanus III (1185-1187) 乌尔巴努斯三世,乌尔巴诺三世 米兰贵族。谴责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的婚姻问题,并将之开除教籍。
174      Gregorius VIII (1187) 额我略八世,格雷戈里留斯八世 意大利贵族。接受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的求和。致力推动十字军↗Crusade收复圣地。
175      Clemens III  (1187-1191) 克雷孟三世[天],革利免三世[基],克莱门斯三世[文] 罗马人。爱好和平,强调教宗的君权与市民的自治权平等。
176      Caelestinus III (1191-1198) 切莱斯蒂努斯三世 阿贝拉尔↗Abélard, Pierre的学生,曾在森斯(Sens)会议中为其师辩护。任教宗后特别关注与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Henry VI)的关系。
177      Innocentius III (1198-1216) 依诺森三世,因诺森奇乌斯三世 罗马贵族。神学家及法律学家。强调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具有精神上的至高权威。热烈地支持方济各↗Francesco d’Assisi及道明↗Domingo de Guzmán所兴起的托钵修会。组织第四次十字军运动。召开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Council, Lateran IV↗附录三),讨论圣体的体变↗transubstantiation教义说。
178      Honorius III (1216-1227) 霍诺利乌斯三世 罗马贵族。任职期间曾清查罗马教会的财产,致力于促使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组织十字军↗Crusade运动。编辑出版《第五编辑》(Compilatio Quinta)。扩大编修《主教礼仪书》↗Liber Pontificalis。着有《额我略七世的生平》等作品。
179      Gregorius IX (1227-1241) 额我略九世,格雷戈里留斯九世 与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在政权与教权上时有冲突。努力促成与东方教会的合一,可惜未成功。促进方济会的发展,并授权道明会成立异端调查、裁判法庭。
180      Caelestinus IV (1241) 切莱斯蒂努斯四世 米兰贵族。乌尔巴努斯三世↗Urbanus III的侄子。在枢机主教受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武力胁迫下被选,祝圣就职仅十五日就过世。
181      Innocentius IV (1243-1254) 依诺森四世,因诺森奇乌斯四世 意大利人。召开里昂第一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Lyons I ↗附录三),会中开除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教籍。因其贪婪敛税及随意任用亲信而遭史家批评。
182      Alexander IV (1254-1261) 亚历山大四世[天], 亚力山大四世[基] 罗马贵族。致力于统一基督徒的力量以抵抗鞑靼人的侵扰。
183      Urbanus IV (1261-1264) 乌尔巴努斯四世,乌尔巴诺四世 法国鞋匠之子。法律学家。以改进教廷的财务及组织著称。
184      Clemens IV (1265-1268) 克雷孟四世[天],革利免四世[基],克莱门斯四世[文] 法国人。改革者及克修者。1265年发表《虽然各教会的》(Licet ecclesiarum),规定教宗应决定缺位圣职人员的财产。
185      Gregorius X (1271-1276) 额我略十世,格雷戈里留斯十世 意大利人。召开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Lyons II ↗附录三)。颁布教宗秘密选举法令《那里有危险》(Ubi periculum)。
186      Innocentius V (1276) 依诺森五世,因诺森奇乌斯五世 法国人。道明会士、神哲学家。致力于维持意大利内部的和平,以及与东方教会的合一。着有《格言录批注》(Commentarium in Sententiarum Libros Quattuor)、《论单一形式》(De unitate formæ)、《论理智与意志》(De intellectu et voluntate)等。
187      Adrianus V (1276) 阿德里亚努斯五世 意大利人。仅在位约一个月。
188      Ioannes XXI (1276-1277) 若望廿一世,约安尼斯廿一世 葡萄牙人。未任教宗前是知名的神哲学家。选择若望廿一世(Ioannes XXI)为名,以解决从若望十五↗Ioannes XV以来之排序抄写错误问题。
189      Nicholas III (1277-1280) 尼古拉斯三世,尼古拉三世,尼克拉三世 罗马贵族。因随意祝圣、任用亲族,贪恋钱财而招致批评。
190      Martinus IV (1281-1285) 马丁努斯四世,马丁四世 法国人。在法王的主导下被选出任教宗。为避免与马里努斯一世、二世↗Marinus I, II和马丁努斯一世↗Martinus I 三个名字混淆,而采用马丁努斯四世(Martinus IV)为名号。联合法国的武力对抗希腊,并在1282年开除拜占庭皇帝的教籍,破坏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Lyons II ↗附录三)之后,东西方教会走向合一之路。
191      Honorius IV (1285-1287) 霍诺利乌斯四世 罗马贵族。支持道明及方济会的发展。在巴黎大学推动东方语文研究,期望为东西方教会合一铺路。
192      Nicholas IV (1288-1292) 尼古拉斯四世,尼古拉四世,尼克拉四世 意大利人。第一位方济会教宗。致力于推动传教与教育工作,曾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和非洲。在任期间,结束了十字军↗Crusade东征运动。
193      Caelestinus V (1294) 切莱斯蒂努斯五世 意大利人。本笃会士。任教宗时,无力应付教廷内的争斗,退位至隐修院。
194      Bonifatius VIII (1294-1303) 博尼法奇乌斯八世 意大利贵族。颁布《唯一至圣(的教会)》诏书↗Unam Sanctam,发表双剑论,强调教宗在俗世与精神上皆有至高的权威。
195      Benedictus XI (1303-1304) 本笃十一世,贝内迪克图斯十一世 意大利人。道明会士。致力调停法国与教廷的关系。
196      Clemens V (1305-1314) 克雷孟五世[天],革利免五世[基],克莱门斯五世[文] 法国人。因受法王的压力,退居里昂加冕任职,后又在亚维农(Avignon)祝圣一些法籍枢机主教。召开维也诺大公会议(Council of Vienne↗附录三)。
197      Ioannes XXII (1316-1334) 若望廿二世,约安尼斯廿二世 第二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大幅改变教廷组织、划分新的教区、扩充缴纳给圣座的税收。
198      Benedictus XII (1334-1342) 本笃十二世,贝内迪克图斯十二世 第三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熙笃会士。认为教宗应如同旧约的默基瑟德一般,没有家庭,过着简朴的修道者生活。
199      Clemens VI (1342-1352) 克雷孟六世[天],革利免六世[基],克莱门斯六世[文] 第四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本笃会士。虽因豪华奢侈的生活受批评,但仍尽力赈济受黑死病影响的灾民。镇压在亚维农的反犹太运动。
200      Innocentius VI (1352-1362) 依诺森六世,因诺森奇乌斯六世 第五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改革克雷孟六世↗Clemens VI的奢华教廷。尝试返回罗马,致力结束英法百年战争。
201      Urbanus V (1362-1370) 乌尔巴努斯五世,乌尔巴诺五世 第六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法国贵族。本笃会士。致力于缔造法国与意大利间的和平。关心罗马教会事务,尝试返回罗马。
202      Gregorius XI (1370-1378) 额我略十一世,格雷戈里留斯十一世 最后一位在亚维农(Avignon)任职的教宗,于1377年在圣女加大利纳↗Caterina da Siena的劝说下回到罗马。
203      Urbanus VI (1378-1389) 乌尔巴努斯六世,乌尔巴诺六世 任职前罗马教会内的法国与意大利二派势力相互争斗,其就职加剧此争斗情势,开始西方教会分裂(1378-1417)。
204      Bonifatius IX (1389-1404) 博尼法奇乌斯九世 意大利人。为人机巧精明,但缺乏良好的神学训练,因此,并未获得普遍的支持。就职后,克雷孟七世↗Clemens VII也在亚维农(Avignon)由法王和那波里(Naples)王加冕下就任教宗。致力于建立罗马教宗的威望,并获英国、德国、匈牙利及多数意大利的支持。
205      Innocentius VII (1404-1406) 依诺森七世,因诺森奇乌斯七世 意大利人。因罗马混乱的局势,无力解决亚维农分裂↗Schism of Avignon问题。曾在米廖拉蒂(Migliorati)屠杀地方首长时,走避维泰尔博(Viterbo)。
206      Gregorius XII (1406-1415) 额我略十二世,格雷戈里留斯十二世 1415年在康士坦斯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附录三)时主动退位,选出马丁努斯五世↗Martinus V,结束西方教会的亚维农分裂↗Schism of Avignon。
207      Martinus V (1417-1431) 马丁努斯五世,马丁五世 1423年召开帕维亚(Pavia)会议,商讨黑死病的后续问题,并同意每七年在巴塞耳(Basel)召开常设会议。
208      Eugenius IV (1431-1447) 尤金尼乌斯四世 促成东西方教会的短暂合一(1439年),但终因拜占廷教会不满西方教会不伸出援手抵抗回教势力而告吹。反对马丁努斯五世↗Martinus V的Basel会议,因为该会议强调大公会议至上主义↗conciliarism。召开佛罗伦斯大公会议(Council of Florence↗附录三)。
209      Nicholas V (1447-1455) 尼古拉斯五世,尼古拉五世,尼克拉五世 意大利人。爱好文艺,促进文艺复兴运动。建造梵蒂冈图书馆。
210      Callistus (Calixtus) III (1455-1458) 加里斯都三世 西班牙人。族阀主义者(nepotist),随意任用亲族,为家族聚敛财富。发动对土耳其的圣战。
211      Pius II (1458-1464) 碧岳(庇护)二世,皮乌斯二世 意大利人。发动对抗土耳其的十字军↗Crusade运动。文艺复兴的支助者。
212      Paulus II (1464-1471) 保禄二世,保罗二世 意大利人。在其任内建立每25年过一次禧年的传统。以金钱赞助文艺复兴运动者,但并不获其认同。1468年关闭梵蒂冈图书馆。
213      Sixtus IV (1471-1484) 西克斯图斯四世 意大利人。族阀主义者(nepotist),祝圣其侄为枢机主教即后来之犹利乌斯二世↗Iulius II教宗。建造西斯汀小堂。
214      Innocentius VIII (1484-1492) 依诺森八世,因诺森奇乌斯八世 为应付放纵奢侈的生活开销,贩卖特赦及提供土耳其王庇护,以获取每年的献金。1484年颁布《以最高感情期望的》(Summis desiderantes affectibus)诏书,鼓励方济会反对巫婆。
215      Alexander VI (1492-1503) 亚历山大六世[天], 亚力山大六世[基] 意大利人。具有政治与管理的能力,透过「神圣盟约」(Holy League),协调教宗领土、德国、西班牙之间的关系。1495年迫使法王离开意大利,1499年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关于殖民地分配的「托德西利亚斯协议」(Treaty of Tordesillas)。但生活奢华,有私生子,且进行家族政治,为自己的孩子们谋求地位。
216      Pius III (1503) 碧岳(庇护)三世,皮乌斯三世 意大利人。因年老体衰,于冗长的加冕仪式中昏倒,十日后逝世,距离当选日不到一个月。
217      Iulius II (1503-1513) 犹利乌斯二世,尤利乌二世 意大利人。积极维护教宗在世俗的权力,试图驱离在意大利境内所有外国势力,扩展教宗国的领土。召开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Council, Lateran I↗附录三)。支持赞助文艺复兴运动。
218      Leo X (1513-1521) 良十世,莱奥十世 意大利人。因贿赂、鬻卖圣职、奢华的教廷生活,乃至贩卖大赦,激起路德↗Luther等人的改革声浪。1520年将路德开除教籍,后为抗抵路德在德国的势力,与法王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合作结盟。
219      Adrianus VI (1522-1523) 阿德里亚努斯六世 荷兰人。神秘神学家、克修者。一反前任教宗的奢华无度,以删除非必要的开支面对严峻的财务危机。1522-1526年派代表参与德国纽伦堡议会(Diet of Nürnberg),承认罗马教廷的问题,肯定改革的重要。
220      Clemens VII (1523-1534) 克雷孟七世[天],革利免七世[基],克莱门斯七世[文] 致力遏抑路德之改革运动所造成的影响,却因加入法王的科尼亚克(Cognac)联盟,反而引起西班牙王卡洛一世(Carlo I)、西班牙教会及德国路德派人士联合反对教宗。因英王享利八世(Henry VIII)的婚姻问题将之开除教籍,引发英国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分裂。
221      Paulus III (1534-1549) 保禄三世,保罗三世 罗马人。为响应新教的改革声浪,第一位在天主教会内推动宗教改革的教宗。召开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附录三)。鼓励各地的枢机主教推动革新。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支持者。
222      Iulius III (1550-1555) 犹利乌斯三世,尤利乌三世 重新召集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附录三)。在战乱中小幅地进行教会革新。
223      Marcellus II (1555) 马塞勒斯二世 曾和犹利乌斯三世↗Iulius III教宗并列为特利腾大公会议的共同主席,支持教会的革新运动。
224      Paulus IV (1555-1559) 保禄四世,保罗四世 促成由卡耶坦(Cajetan)所领导的修会圣职会。利用异端裁判所↗Inquisition调查圣职人员的生活纪律,并收编无住所↗domicile的会士或圣职。
225      Pius IV (1559-1565) 碧岳(庇护)四世,皮乌斯四世 继续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附录三),会议终了(1564年)发布《特利腾信仰宣誓》(Professio Fidei Tridentinae)。
226      Pius V (1566-1572) 碧岳(庇护)五世,皮乌斯五世 为履行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附录三)的决议,发行会议的相关法令、并于1556年出版罗马天主教教理书。
227      Gregorius XIII (1572-1585) 额我略十三世,格雷戈里留斯十三世 致力于发展教育,在罗马设立23座学院。推动远东的传教工作。发布《在严重的…中》(Inter Gravissimas) 通谕,修改历法的谬差。
228      Sixtus V (1585-1590) 西克斯图斯五世 方济各会会士。为维持教会的和平安定,以军事镇压意大利中部骚乱的盗匪,而有「铁教宗」的称号。设立十五个由枢机主教负责的常设委员会,以管理教廷事务。
229      Urbanus VII (1590) 乌尔巴努斯七世,乌尔巴诺七世 意大利贵族。改革派企望已久的教宗,可惜在未加冕前就过世了。
230      Gregorius XIV (1590-1591) 额我略十四世,格雷戈里留斯十四世 颁布法令禁止在教宗选举时的赌博行为。
231      Innocentius IX (1591) 依诺森九世,因诺森奇乌斯九世 意大利人。仅在位二个月。努力遏制教宗领土内之盗匪为乱及改善卫生下水道系统。
232      Clemens VIII (1592-1605) 克雷孟八世[天],革利免八世[基],克莱门斯八世[文] 跟随乌尔巴努斯七世↗Urbanus VII的改革脚步,对教宗领土境内的盗匪毫不留情。曾任枢机委员会的会议主席,仲裁道明会与耶稣会在「恩宠与自由」神学问题上的争论,但最后并未获致任何结论。
233      Leo XI (1605) 良十一世,莱奥十一世 义大人。任教宗职不到一个月。
234      Paulus V (1605-1621) 保禄五世,保罗五世 罗马人。教会法学家。为落实特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附录三)的法令,一改以往的惯例,命令所有罗马的主教回到所属的教区。晚期受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所苦。谴责加利略(Galilei)的太阳系统理论。
235      Gregorius XV (1621-1623) 额我略十五世,格雷戈里留斯十五世 意大利人。耶稣会法学家。曾颁布《永生天父之子》(Aeterni Patris Filius)、《罗马教宗应该》(Decet Romanum Pontificem)等文件,载明教宗的选举方法及相关细节。
236      Urbanus VIII (1623-1644) 乌尔巴努斯八世,乌尔巴诺八世 意大利人。致力于推广海外的传教工作。谴责加利略(Galilei)的学说。
237      Innocentius X (1644-1655) 依诺森十世,因诺森奇乌斯十世 罗马人。1648年签署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条约,结束了让欧洲崩解的三十年战争。1653年以《在这个集会中》(Cum occasione)诏书谴责杨森主义↗Jansenism。
238      Alexander VII (1655-1667) 亚历山大七世[天], 亚力山大七世[基] 意大利人。特别重视伦理议题,谴责宽解主义↗laxismus。反对杨森主义↗Jansenism。
239      Clemens IX (1667-1669) 克雷孟九世[天],革利免九世[基],克莱门斯九世[文] 意大利人。在其任内,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开始推动加利刚主义↗Gallicanism,缩减教会在法国的权利。协调法国境内的杨森主义↗Jansenism,而有「和平的克雷孟九世」之称。
240      Clemens X (1670-1676) 克雷孟十世[天],革利免十世[基],克莱门斯十世[文] 罗马人。致力于维持欧洲的和平及抵抗鄂图曼土耳其的发展。
241      Innocentius XI (1676-1689) 依诺森十一世,因诺森奇乌斯十一世 意大利法学家、耶稣会士。因接受枢机团所提之十四项革新计划而获无异议通过就任教宗。任职后致力于推动该项计划,并为教会的权利奋战。不同意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过于激烈地迫害新教教徒,并于1685年废止南次诏书↗Edict of Nantes。组织神圣联盟抵抗鄂图曼土耳其。
242      Alexander VIII (1689-1691) 亚历山大八世[天], 亚力山大八世[基] 威尼斯贵族。79岁被选,故任期不长。主要成就为修复与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关系、减低赋税、改善社会福利。
243      Innocentius XII (1691-1700) 依诺森十二世,因诺森奇乌斯十二世 意大利人。1692年颁布《相称罗马主教法令》(Romanum decet Pontificem)规范教宗的收入及任用亲族的权力。重申亚历出大, 七世↗Alexander VII反对杨森主义↗Jansenism 的宣言,并谴责寂静主义↗quietism。
244      Clemens XI (1700-1721) 克雷孟十一世[天],革利免十一世[基],克莱门斯十一世[文] 罗马贵族、神学家、教会法学家。1713年颁布《天主的独生子》宪章↗Unigenitus Dei Filius,谴责杨森主义↗Jansenism。在任期间,被迫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中。在传教事务上,反对耶稣会士在中国的礼仪适应。
245      Innocentius XIII (1721-1724) 依诺森十三世,因诺森奇乌斯十三世 罗马贵族。重申克雷孟十一世↗Clemens XI 对中国礼仪问题的禁令,并因耶稣会士违反该禁令,而施以三年内不得收初学的处分。为落实《天主的独生子》宪章↗Unigenitus Dei Filius,取消晋升其弟伯尔纳德(Bernard)为枢机的计划。
246      Benedictus XIII (1724-1730) 本笃十三世,贝内迪克图斯十三世 意大利贵族、道明会会士。醉心于祈祷、灵修与听告解,强调圣职应度简朴的生活,但几乎不问世事,以至后来遭科夏(Coscia, Niccolo)枢机纂权,洗劫教廷财物。
247      Clemens XII (1730-1740) 克雷孟十二世[天],革利免十二世[基],克莱门斯十二世[文] 罗马贵族。致力于促进教宗国境内的贸易及商业发展,并改进教廷财务。
248      Benedictus XIV (1740-1758) 本笃十四世,贝内迪克图斯十四世 罗马波隆那人。神学家及教会法学家。在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的背景下,编订《禁书索引》↗Index of Prohibited Books以审查书籍。在政治上与各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249      Clemens XIII (1758-1769) 克雷孟十三世[天],革利免十三世[基],克莱门斯十三世[文] 罗马贵族。致力于抵抗杨森主义↗Jansenism。针对葡萄牙与耶稣会的冲突,发表《应忠于自己的神恩或不应存在》↗Sint ut sunt, aut non sint声明,并拒绝各国所提之解散耶稣会的要求。
250      Clemens XIV (1769-1774) 克雷孟十四世[天],革利免十四世[基],克莱门斯十四世[文] 方济会士。迫于各国的政治压力,于1773年签署《主与救主》(Dominus ac Redemptor)文件,解散耶稣会,以维持教会与法国及西班牙间的和平。
251      Pius VI (1775-1799) 碧岳(庇护)六世,皮乌斯六世 意大利贵族。法国大革命及美国独立运动的见证者。致力于对抗因欧洲解体随之而来的俗化主义↗secularism及费布罗尼乌斯派↗Febronianism、若瑟主义↗Josephinism的反教会运动。
252      Pius VII (1800-1823) 碧岳(庇护)七世,皮乌斯七世 意大利贵族、本笃会士。对现代思想采开放的态度,并与各国签署政教协议,维持与各国的外交关系。1814年重建耶稣会。
253      Leo XII  (1823-1829) 良十二世,莱奥十二世 意大利人。面对教会现代化的改革要求,采谨慎保守的态度:一方面恢复意大利各地教会领土的老制度,另一方革新罗马大学和许多修会、支持学术及传流活动。
254      Pius VIII (1829-1830) 碧岳(庇护)八世,皮乌斯八世 意大利贵族。1829年颁布《交给我们的谦逊职位》(Traditi humilitati nostrae),谈论宗教、社会和秩序的崩溃来自信仰上的冷淡,强调传统的价值。
255      Gregorius XVI (1831-1846) 额我略十六世,格雷戈里留斯十六世 罗马贵族、本笃会会士。强调教宗的权威,于1832年的《我们惊讶》(Mirari vos)通谕中,谴责自由主义↗的主张。拒绝一切在政治上的革新思想。积极推动传教事务、强调本地司铎的培养、解决南美洲与印度主教的任命权问题。谴责奴隶制与奴隶买卖。支持学术发展,在其任内,所译的新士林学派↗Neo-Scholasticism开始占主导地位。
256      Pius IX (1846-1878) 碧岳(庇护)九世,皮乌斯九世 意大利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教宗。因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失去了教宗国的领土,并自囚于梵蒂冈内,成为第一位「现代的教宗」,即不依赖世俗权力,而依靠灵修的权威领导教会。1849年宣布圣母无染原罪成胎↗Conception, Immaculate信理、1870年于《永远牧人》宪章↗Pastor aeternus)中,宣布教宗的不可错误性↗Pope, infallibility of the。
257      Leo XIII (1878-1903) 良十三世,莱奥十三世 意大利人。致力于促进教会的现代化发展、改进教廷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继续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Council, Vatican I↗附录三)的改革工作。共发表46个通谕,论及基督信仰、社会、国家、婚姻和家庭。其《新事》通谕↗Rerum novarum,为教会的社会伦理思想铺路。提倡多玛斯↗Thomas Aquinas思想的研究、鼓励信友学习圣经,于1902年成立宗座圣经研究委员会(Pontifical Biblical Commission)。
258      Pius X (1903-1914) 碧岳(庇护)十世,皮乌斯十世 意大利人。在神学思想上,反对现代主义↗Modernism运动。以「社会的基督化」为目标,推动牧灵性的措施,如:改进圣职人员的灵修教育和神学教育、鼓励「公教进行会」(Actio Catholica)运动、注重平信徒的宗教教育、允许信徒每日可以领圣体、降低初领圣体的年龄、重新编修《日课经》↗Breviary和《弥撒经本》↗Missal、恢复额我略圣乐↗chant, Gregorian、改革教会圣乐及彻底修改《天主教法典》↗CIC等。但新的教会法典于1917年才出版。
259      Benedictus XV (1914-1922) 本笃十五世,贝内迪克图斯十五世 意大利人。在政治和神学方面采稳定发展的立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各国保持严格中立的态度,但谴责战争的不人道手段,致力于推动和平组织。于1919年的《伟大的那事》(Maximum illud)中,特别注意传教地区的问题,推动培养本地的圣职人员,呼吁传教士避免靠近帝国主义者对海外地区的剥削。1917年颁布修正的《天主教法典》↗CIC。
260      Pius XI  (1922-1939) 碧岳(庇护)十一世,皮乌斯十一世 意大利人。在欧洲各大帝国崩溃的背景下,强调「基督的王国」,于1925年制定基督君王节为教会的瞻礼。1922年的《那里有秘密》(Ubi arcano),推动「公教进行会」(Catholic Action)鼓励平信徒和圣职人员合作;颁布数个有关伦理的通谕,讨论婚姻、社会、军事竞赛及失业等问题。1937年发表《天主赎世主》通谕↗Divini Redemptoris,反对无神论和共产主义内容,《以热诚的关怀》(Mit brennender Sorge)通谕,谴责纳粹党的意识形态。签订拉特朗协议,解决梵蒂冈国↗Vatican State的领土问题。
261      Pius XII (1939-1958) 碧岳(庇护)十二世,皮乌斯十二世 意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采严格中立的态度,没有明确谴责希特勒的反犹太人运动,但组织协助犹太人的工作。共发布40个通谕表达对基督教教育、伦理道德问题、肯定人格和个人尊严的立场。在信仰教义方面,1950年宣布圣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信条。在神学方面,1943年颁布有关教会学的《奥体》通谕↗Mystici corporis;1943年《圣神嘘气》通谕↗Divino afflante Spiritu,允许信徒利用现代圣经学家的历史方法和文献分析;1947年《天主的中保》通谕↗Mediator Dei准备礼仪改革,肯定信徒们在弥撒的参与。
262      Ioannes XXIII (1958-1963) 若望廿三世,约安尼斯廿三世 意大利人。以牧灵关怀为核心颁布通谕,如1959年《在伯多禄的讲座》(Ad cathedram Petri),强调人应在仁爱的神内进真理、合一及和平;1961年《慈母与导师》(Mater et magistra),阐述教会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呼吁富有国家帮助贫穷国家;《和平于世》通谕↗Pacem in terris,强调人权和每个人的义务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召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Vatican II↗附录三),为天主教会向世界开放铺路。成立宗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推动合一运动↗movement, ecumenical。修改教会法典。
263      Paulus VI (1963-1978) 保禄六世,保罗六世 意大利人。完成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Council, Vatican II↗附录三),并推动梵二后的礼仪、圣乐、教会法律、神学等教会生活各方面的革新。1965年与东方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共同收回彼此于1054年宣布的绝罚。《民族发展》通谕↗Populorum progressio及《八十年来临》通谕(Octogesima adveniens),强调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社会公义;《人生》通谕↗Humanae vitae 继续反对不自然的避孕方法;《在现代世界传福音》劝谕↗Evangelii nuntiandi则指出教会在多元化世界中的传教使命。
264      Ioannes Paulus I (1978) 若望保禄一世[天] 约翰保罗一世[基] 约安尼斯保禄一世 意大利人。以接受二个名字表明愿意继续前二任教宗的事业和精神。放弃教宗的加冕礼,但就任一个月后,因心脏病发逝世。
265      Ioannes Paulus II (1978—) 若望保禄二世[天] 约翰保罗二世[基] 约安尼斯保禄二世 波兰人。第一位来自斯拉夫地区的教宗。致力于推动合一运动↗movement, ecumenical,举行多次的主教会议及从事至全球各地的牧灵访问,以促进教会与世界的交谈与共融↗dialogue, communion。颁布的重要通谕有:《人类的救主》通谕↗Redemptor hominis、《富于仁慈的(天主)》通谕↗Dives in misericordia、《工作者的(人)》通谕↗Laborem exercens、《主及赋予生命者》通谕↗Dominum et vivificantem、《救主的母亲》通谕↗Redemptoris mater、《救主的使命》通谕↗Redemptoris missio《真理的光辉》通谕↗ Veritatis splendor《生命的福音》通谕↗Evangelium vitae《愿他们合而为一》通谕↗Ut unum sint等。1983年颁布新编的《天主教法典》↗CIC,1984年重新修定梵蒂冈和意大利的拉特朗政教协议,1988年进行对教廷的改革。
 
 
(2)罗马天主教反教宗名册(List of Roman Catholic Anti-Popes)
1.        Hippolytus                  希波吕托斯                          217-235
2.        Novatianus                 诺瓦替安努斯                      251
3.        Felix II                        费利克斯                               355-365
4.        Ursinus                      乌尔西努斯                          366-367
5.        Eulalius                      攸拉利乌斯                          418- 419
6.        Laurentius                  劳伦奇乌斯                          498;501-505
7.        Dioscorus                   狄奥斯科卢斯                      530
8.        Theodorus                  特奥多鲁斯                          687
9.        Paschalis                   帕斯卡利斯                          687
10.     Constantinus              康斯坦丁努斯                      767-769
11.     Philippus                    斐理伯                                   约770
12.     Ioannes                     若望                                       844
13.     Anastasius                 安纳斯大修                          855; 880
14.     Christophorus             克里斯托弗卢斯                  903-904
15.     Bonifatius VII              博尼法奇乌斯七世             974; 984; 985
16.     Ioannes XVI                若望十六世                          997; 998
17.     Gregorius                   额我略                                   1012
18.     Benedictus X              本笃                                       1058-1059
19.     Honorius II                  霍诺利乌斯二世                  1061-1072
20.     Clemens III                 克雷孟三世                          1080/1084-1100
21.     Theodoricus                特奥多鲁斯                          1100-1102
22.     Albertus                     阿耳贝图斯                          1102
23.     Sylvester IV                西耳维斯特四世                  1105-1111
24.     Gregorius VIII              额我略八世                          1118-1121
25.     Caelestinus II              切莱斯蒂努斯二世             1124
26.     Anacletus II                阿纳克莱图斯二世             1130-1138
27.     Victor IV                     维克托四世                          1138; 1159-1164
28.     Paschalis III                帕斯卡利斯三世                  1164-1168
29.     Callistus (Calixtus) III     加里斯都三世                      1168-1178
30.     Innocentius III             依诺森三世                          1179-1180
31.     Nicholas V                 尼古拉斯五世                      1328-1330
32.     Schism of Avignon 亚维农分裂       1378-1415
1             Clemens VII      克雷孟七世                      1378-1394
2             Benedictus XIII                                            本笃十三世     1394-1423
3             Alexander V      亚历山大五世                  1409-1410
4             Ioannes XXIII  若望二十三世                  1410-1415
33.     Felix V                       费利克斯五世                      1439-1449
[资料来源: 宗座年鉴(Annuario Pontificio, 200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