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论信德 |
第八题 论聪敏之恩赐 |
—分为八节—
然后要讨论的,是聪敏和明达这两样恩赐,它们与信德相关(参看第一题引言)。
关于聪敏之恩赐,可以提出八个问题:
一、聪敏是不是圣神的一种恩赐。
二、它是否能与信德在同一人内同时并存。
三、作为圣神恩赐的聪敏,是否祇是鉴赏性的,或者也是实践性的。
四、是否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
五、没有恩宠的人,是否也能有聪敏之恩赐。
六、聪敏之恩赐与其它恩赐的关系如何。
七、哪一端真福与这恩赐相关。
八、哪一种(圣神之)果实与这恩赐相关。
(按本题所论的「聪敏」,拉丁文作’’intellectus’’。而此字除指圣神的恩赐「聪敏」之外,亦可解作「理智」或理智之直接领悟真理的「悟性」︱参看第四题第八节正解。本题原文二义参用,故译文依其文义而酌情译出。希读者注意。)
第一節 聪敏是不是圣神的一种恩赐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聪敏似乎不是圣神的一种恩赐。因为:
一、白白施与的恩赐与自然的恩赐或天赋不同,它们是另外加在自然的天赋之上的。可是,悟性(或聪敏),是人灵的一种自然习性,藉以认识那些自明的原理,如同「伦理学」卷六(第六章)所讲的。所以,不应该把它当作圣神的一种恩赐。
二、此外,按照狄奥尼修在「神名论」(第四章)所说的,天主的恩赐为受造物所享有,要看他们的自然状态与配合能力。可是,人性的状态,不是简直地认识真理,这属于理智悟性(或聪敏)之理或本质,而是经过推理才认识的,这属于理性推理之理或本质,如同狄奥尼修在「神名论」第七章所解释的。所以,施与人的对天主的认知,更应称为一种理性之推理的恩赐,而不应叫做一种理智之聪敏(或悟性)的恩赐。。
三、此外,在灵魂的机能方面,理智是与意志同等并列的,这可从「灵魂论」卷三(第九章)看出。可是,没有一种圣神的恩赐是因意志而得名的。所以,没有一种圣神的恩赐应有理智之「聪敏(或悟性)」这个名称。
反之 依撒意亚第十一章二节说:「上主的神,智慧和聪敏的神,将住在祂内。」
正解 我解答如下:聪敏暗示一种深入的认识;因为intelligere(聪敏之相关动词)这个拉丁字(领悟、理解、明了),等于intus legere(深入阅读,洞察)。凡是看到理智与觉官不同的人,都能清楚了解这一点;因为觉官的认识,祇是有关外表上有形的性质;而理智的认识,却深入事物的本质;因为理智的对象,是「物之为物」,如同在「灵魂论」卷三(第六章)里所说的。
有许多事物隐藏于内里;要探知它们,人的理智,可以这样说,必须深入其中。因为本体实在的本性,藏在依附体之下;言语的意义,藏在言语之下;象征和比喻所指的真理,藏在这些形像之下。因为可理解的事物,如与可感觉的事物相比起来,则前者被紧闭在内,而后者则可见在外;效果藏在原因内;原因又藏在效果内。所以,关于这一切,我们都可以说领悟(intellectus)。
不过,既然人的认识,是从觉官,有如是从事物的外表开始,所以人的理智或领悟之光越强,就越能深入事物的心腑。可是,我们自然的理智之光能力有限;因此,它祇能达到某一个深度。所以,人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光,以便更能深入探索那些靠自然的光无法认识的事物;而这赐与人的超自然之光,就是所谓聪敏的恩赐。
释疑 一、借着我们所获得的自然之光,可立即认识某些普遍的自明原理。可是,由于人命定应该享受超自然的幸福,如同以前所讲过的(第二题第三节;第一集第十二题第一节;第二集第一部第三题第八节),所以人必须知道某些更高的真理;为能知道这样的真理,他就需要聪敏的恩赐。
二、理性的推理程序,常是始于领悟(intellectus),止于领悟。因为我们推理,是从某些已领悟的着手;几时我们领悟到了原先未知之事,推理的程序就告完成。因此,推理的行为,出自先已存在的领悟或悟性。可是,恩宠的恩赐不是出自自然之光,而是后加其上,使它臻于善的。所以,这后加的恩赐,不称为「(推理的)理性」,而称为「悟性或聪敏」;因为这后加的光之于用超自然的方法所显示给我们的事,犹如自然的光之我们从起初(不需要推理)就知道的事。
三、「意志」仅仅说明一个嗜欲的动态,并不指出什么可贵之处;至于「悟性或聪敏」,却说明一个深达事物心腑的知识的可贵之处。为此,这超自然的恩赐,名为「聪敏」,而不名为「意志」。
第二節 聪敏之恩赐是否能与信德同时并存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聪敏之恩赐似乎不能与信德同时并存。因为:
一、奥斯定在「杂题八十三」(第十五题)说:「被领悟的事,受制于领悟者之掌握。」可是,人所相信的事,则不为人所掌握,因为(保禄)宗徒在斐理伯书第三章十二节说:「这并不是说,我已经掌握它,或已成为成全的人。」所以,一个人似乎不能同时兼有信德和聪敏或领悟。
二、此外,凡是被领悟的,是因悟性或聪敏而被看到。可是,信德是关于未见的事物,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题第四节;第四题第一节)。所以,在同一个人内,信德与聪敏或悟性不能同时并存。
三、此外,聪敏(悟性)比明达(知识)更为确实。可是,知识与信德不能在同一人内同时并存,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题第五节)。所以,聪敏更加不能与信德在同一人内同时并存。
反之 (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三十二章)说:「聪敏照明心智有关所闻的事。」可是,一个有信德的人,关于他所闻的事,可以在其心智内受到照明;例如路加福音末章(第二十四章)四十五节说:主「遂开启门徒们的明悟,叫他们理解经书」。所以,聪90敏之恩赐可以与信德同时并存的。
正解 我解答如下:在这里,我们必须作两种区别:一种是关于信德方面的,一种是关于聪敏或领悟方面的。
关于信德方面,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有些事物本身就是直接属于信德的,因为它们超出自然的理性之上,例如天主三位一体,以及天主圣子降生为人等奥迹。至于别的事物,由于它们以种种不同的形式,附属于刚才所说过的那些事物,因而才是属于信德的,例如一切包含在圣经之内的事物。
关于聪敏或领悟方面,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我们有两种方式领悟或明了事物:一种方式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所明了之事物的实在本质,以及一个所明了之命题的真理本身,这时我们就完全明了或领悟一件事。我们一天是在这种相信的处境之中,我们就一天不能这样去明了或领悟那些属于信德直接对象的事物。至于其它附属于信德的一些事物,则可以这样去明了或领悟。另一种方式是,如果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于一个命题的真理,不知道它的实质和真相,这时就祇有不完全的明了或领悟;但知道无论它们的外貌怎样,它们不会相反真理的,因为人明了或领悟到,不可为了事物的外貌,而放弃信德的事物。按照这一方式,我们就是在这个相信的处境之中,也没有一件事物可以阻止我们(不完全地)去明了或领悟那些属于信德直接对象的事物。
释疑 这就足以答复前面的质疑了;因为起初三个质疑,是有关完全的明了或领悟。而最后的一项分析「反之」,则是关于明了或领悟那些附属于信德的事物的。
第三节 聪敏之恩赐祇是鉴赏性的抑或也是实践性的
有关第三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如果把聪敏作为圣神的恩赐来看,那么它似乎祇是鉴赏性的(speculativus),而不是实践性的(practicus)。因为:
一、(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三十二章)说:聪敏「深入某些更高超的事物」。可是,实践的理智祇管下级的事物,即那些与行动有关的个别事物,而不管高超的事物。所以,视作恩赐的聪敏,不是实践性的。
二、此外,视作恩赐之聪敏,比视作理智之德性的悟性,更为高贵。可是,视作理智之德性的悟性,按照「哲学家」在「伦理学」卷六(第六章)所说的,祇管那些必要的事物。所以,聪敏之恩赐更加应该祇管那些必要的事物。可是,实践的理智不理必要的事物,却注意那些可能改变现状的,以及藉人工可能实现的事物。所以,聪敏之恩赐不是实践性的。
三、此外,聪敏之恩赐,在有关那些超出自然理性的事物上,照明人的心智。可是,实践的理智所管的人类的活动,并不超出指导人行事为人的自然的理性,如同以前所证明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五十八题第二节;第七十一题第六节)。所以,聪明之恩赐不是实践性的。
反之 圣咏第一一O篇十节说:「凡实行它(敬畏上主)的人,都很聪敏。」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前所述(第二节),聪敏之恩赐,不仅是有关那些信德首要的事,而且也有关一切附属于信德的事。可是,善的行动与信德有着某种关系;因为按照(保禄)宗徒在迦拉达书第五章六节所说的:「信德以爱德行事。」为此,聪敏之恩赐也扩及某些行动,不是把这些行动当作自己主要的对象,而是因为永恒之理是我们行事的准则;而那经过聪敏之恩赐改善的更高的理性,如同奥斯定在「论天主圣三」卷十二(第七章),「必须观摩、参政、并依附这些永恒之理」。
释疑 一、与人的行动有关的事,从其本身看来,并不是非常高超的;不过,如果把它们与永恒法律的准则、以及永福的目标相连来看的话,它们就是高超的;因而可以成为与聪敏有关的事物。
二、聪敏之恩赐之可贵,正是因为它对于永远的或必要的事,不仅看它们的本身,而且也把它们看作人性行为的准则;因为认识能力所及的范围越广,便越高贵。
三、人性行为的准则,就是人的理性,以及永恒的法律,如同以前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一题第六节)。可是,永恒的法律超出人的理性。所以,要认识那些遵循永恒法律的人性行为,就超出自然的理性,而需要圣神的恩赐给人超自然的光。
第四节 是否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
有关第四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似乎并非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因为:
一、(大 )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二(第四十九章)说:聪敏之恩赐,给人「作为补救智力迟钝的一种方法」。可是,有许多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智力仍然迟钝。所以,并非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
二、此外,一切与知识有关的事,似乎祇有信德是为得救所必要的;因为按照厄弗所书第三章十七节所说的,「基督因着信德住在我们心中」。可是,并非每一个有信德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事实上,如同奥斯定在「论天主圣三」(卷十五第二十六章),所说的那些有信德的人,必须祈祷,使自己能够领悟。所以,聪敏之恩赐为得救并非必要;因而并非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都有它。
三、此外,凡是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大家都有的事物,决不会离开他们的。可是,聪敏以及其它的恩赐,「有时为了人的益处而离开」;因为,如同(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二(第四十九章)所说的,有时「如果心智因领悟玄妙之事而沾沾自喜,就会在卑贱的事上变得愚鲁迟钝」。所以,所有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不是都有聪敏之恩赐。
反之 圣咏第八十一篇五节说:「他们原本无知无识,未曾领悟,在黑暗中行走。」可是,没有一个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会在黑暗中行走的;因为按照若望福音第八章十二节所说的:「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所以,没有一个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缺乏聪敏之恩赐的。
正解 我解答如下:凡是在恩宠状态之下的人,必然都有正直的意志;因为按照奥斯定所说的,「恩宠准备人的意志,使它向善」(驳朱利安,卷四第三章)。可是,除非对于真理已经稍有认识,是不能把意志正直地导向于善的;因为意志的对象,就是已知之善,如同在「灵魂论」卷三(第七及十章)里所说的。而且,正如圣神用爱德的恩赐指导人的意志,使它直接趋向某一超自然的善;同样,祂用聪敏的恩赐,照明人的心智,使它知道正确意志所应该趋向的、某一个超自然的真理。为此,正如凡是在「使中悦天主之恩宠」(圣化恩宠、宠爱)状态之下的,都有爱德的恩赐,同样他们也都有聪敏的恩赐。
释疑 一、有些在圣化恩宠状态之下的人,对于那些为得救并非必要的事,可能智力迟钝。可是,对那些为得救必要的事,他们却受有圣神充分的教导;因为按照若望壹书第二章二十七节所说的:「有祂的傅油(圣神)教训你们一切。」
二、凡是有信德的人,虽然并非都能完全明了一切应信的事,可是他们知道自己应该相信它们,也知道自己决不可背离它们。
三、关于为得救必要的事,聪敏之恩赐决不会离开圣贤之人的;可是,为使他们免受骄傲的诱惑,有时关于其它的事,聪敏之恩赐离开他们,使他们的智力不能清楚了解一切的事。
第五节 没有圣化恩宠的人是否也有聪敏之恩赐
有关第五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那些没有使中悦天主之恩宠(gratia gratum faciens)或圣化恩宠的人,似乎也有聪敏之恩赐。因为:
一、奥斯定解释圣咏(第一一八篇二十节)「我的灵魂渴慕祢的谕令」时说:「领悟(聪敏)在前飞驰,而人的意志却在后缓行,甚或停滞不前。」可是,凡有圣化恩宠的,其意志因爱德而迅疾快速。所以,那些没有圣化恩宠的人,也可能有聪敏之恩赐。
二、此外,达内尔第十章一节说:「在先知的神视中需要领悟(聪敏)。」所以,似乎没有一个预言是没有聪敏之恩赐的。可是,可能有预言,而无圣化恩宠,如同玛窦福音第七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所述明的,那些说「我们用你的名字说过预言」的人,获得的答复是:「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所以,可能有聪敏之恩赐,而无圣化恩宠。
三、此外,聪敏之恩赐与信德相关;因为按照依撒意亚第七章第九节的另一种译本(七十贤士译本)所说的:「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领悟。」可是,可能有信德而无圣化恩宠。所以,也可能有聪敏之恩赐,而无圣化恩宠。
反之 主在若望福音第六章四十五节说:「凡由父听教而学习的,必到我这里来。」可是,按照(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三十二章)所说的,我们是用理智之领悟或聪敏来学习或明了所听闻的事物。所以,凡有聪敏之恩的,就到基督这里来;而这非有圣化恩宠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可能没有圣化恩宠,而有聪敏之恩赐。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前所述(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八题第一至三节),圣神的恩赐改善人灵,使人灵更易为圣神所推动。为此,理智的恩宠之光,称为理智或聪敏之恩赐,就是因为人的理智容易被圣神所推动。而考虑这推动,则要看一个人是否真正认清自己的目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理智还没有被圣神推动到这地步,以致它对于自己的目的,能作一正确的估价,那么,无论圣神怎样照明它,使它认识关于其它祇是信德前导的真理,它还是没有得到聪敏之恩赐。
然而,要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最后目的,作一正确的估价,他必须对于这个目的,没有什么错误的思想,并且必须把这个目的视作至大之善,而固执不渝。一个人非有圣化恩宠,决做不到这样的事;又如在伦理的问题方面,一个人也必须靠有德性的习性,才能对于自己的目的,有一正确的估价。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没有圣化恩宠,而能有聪敏之恩赐的。
释疑 一、奥斯定所说的领悟或聪敏,是指无论什么理智的照明。除非一个人的心智改善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能对自己的目的,有一正确的估价,那么这种理智的照明还没有到达恩赐的地步。
二、先知预言所需要的领悟或聪敏,是有关那些给先知所启示的事物,一种心智的照明;不过,这并不是对于最后的目的,作一正确估价的照明;而这种(对于最后目的的)照明却是属于聪敏之恩赐的事。
三、信德祇包括赞同所提出的事;而聪敏却包括对真理的一种领悟;除非一个人已有圣化恩宠,决不能对目的有这种领悟,如同前面所讲的(正解)。为此,聪敏与信德不可相提并论的。
第六节 聪敏之恩赐是否与其它恩赐不同
有关第六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聪敏之恩赐似乎并不与其它恩赐不同。因为:
一、凡事物之反面或相反者,彼此如无不同,则事物彼此亦无不同。可是,按照(大)额我略在
「伦理丛谈」卷二(第四十九章)所说的,智慧与胡涂相反,聪敏与愚笨相反,超见与轻率相反,明达与无知相反。可是,在胡涂、愚笨、轻率、无知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聪敏之恩赐也与其它的恩赐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二、此外,悟性这个理智的德性,与其它理智的德性不同,就是因为它是专门关于自明的原理
的。可是,聪明之恩赐并不是关于任何自明的原理的;因为关于第一原理的自然习性,已足以应付那些自然而知的事物;而信德,则足以应付那些超自然的事物;因为信条有如超自然知识方面的第一原理一般,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题第七节)。所以,聪明之恩赐并不与其它恩赐不同。
三、此外,一切理智的知识,或是鉴赏性的,或是实践性的。可是,聪敏之恩赐与二者都有关系,
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三节)。所以,它并非与其它理智的恩赐不同,而是把它们都包罗在内了。
反之 凡是一起一一列数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必然有些不同;因为不同就是数目之由来。可是,聪敏之恩赐与其它的恩赐同列并举,如见于依撒意亚第十一章二至三节。所以,聪敏之恩赐与其它恩赐不同。
正解 我解答如下:聪敏之恩赐与其它三种恩赐,即孝爱、刚毅和敬畏不同,这是很显然的;因为聪敏之恩赐属于认识的能力;而其它三者,则属于嗜欲的能力。
可是,聪敏之恩赐与其余三种也属于认识能力的恩赐,即智慧、明达和超见的不同,就不是这样明显了。有人认为,聪敏之恩 赐之与明达及超见不同,就是因为这两种恩赐是关于实践的知识的,而聪敏之恩赐则是关于鉴赏性的知识的。至于它与那个也是关于鉴赏性知识的智能之恩赐的不同,就是智慧是主理判断的,而聪敏则使心智能接收给它所提出的事物,并能深入事物的心腑。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在前面定出了恩赐的数目(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八题第四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就可以知道,聪敏之恩赐不仅是有关鉴赏的事物,而且也有关实践的事物,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三节);同样,明达之恩也与二者有关,如同我们以后要讲明的(第九题第三节)。为此,我们必须用另一个方式来加以区别。
这四种恩赐,都是为认识超自然的事物的;而在我们方面,这种超自然的认识,以信德为基础。可是,「信德出于听道」,如同罗马书第十章十七节所说的。所以,必须给人提出一些应信的事物,不是好像看见的事物,而是好像听闻的事物,使他用信德去赞同。不过,信德首要是关于第一真理,其次是关于应予考虑的有关受造物的某些事物,再其次则也关于指导人的行为,这是由于「信德以爱德行事」,这从前面所讲过的话就可以知道了(第三节;第四题第二节释疑三)。为此,关于供信德相信的事物,在我们方面应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这些事物应用理智去深入或领悟;而这是属于聪敏之恩赐的事。第二件事就是一个人必须正确地判断这些事物,他必须注意,自己应该坚持这些事物,而远离与其相反的事物;而这样的判断,如果是有关天主的事物,就是属于智慧之恩赐的事;如果是有关受造之物,就是属于明达之恩赐的事;至于把这判断应用到个别的行为上,那就是属于超见之恩赐的事。
释疑 一、前述四种恩赐之不同,显然与(大)额我略所说的与其相反之事的不同相对。愚笨或迟钝为敏锐(聪敏)之反;因为用比喻来说,如果一个理智能深入那些给它提出之事的心腑时,就说这理智是敏锐的。所以,是愚笨或迟钝,使人的理智不足以深入一事的心腑。如果一个人错误地判断人生一般的目的,就被称为胡涂;所以,胡涂正好与那使我们正确地判断普遍原因的智慧相反。无知表示心智的一种缺点,即使是有关任何一件个别的事,也是如此;而明达却使人正确地判断个别的原因,即受造之物;所以,无知与明达相反。轻率显然是与超见相反;因为有了超见,人就不会未经理性深虑,而遽然采取行动。
二、聪敏之恩赐,是关于恩宠所赐与的那种知识的最初原理的;不过,它与信德不同;因为赞同
这些原理,是属于信德的事;用心智去深入透识所说的事物,是属于聪敏之恩赐的事。
三、聪敏之恩赐与两种知识,即鉴赏性的知识和实践性的知识,都有关系;不是为判断,而是为察觉其意,以领悟所说的事物。
第七節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此真福第六端是否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有关第七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玛窦福音第五章八节)此真福第六端似乎并不是与聪敏之恩赐相关或相呼应。因为:
一、心里洁净,似乎主要是属于情感方面的事。可是,聪敏之恩赐并不关于情感,而是关于理智能力的。所以,前述的真福并不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二、此外,宗徒大事录第十五章九节说:「以信德净化了他们的心。」可是,心的洁净,是靠心的净化而得来的。所以,上述的真福,更与信德的德性相关,而不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三、此外,圣神的恩赐改善生活在现世的人。可是,看见天主并不属于现世的生活;因为它使人获得真福,如同以前所讲过的(第一集第十二题第一节;第二集第一部第三题第八节)。所以,那包括「看见天主」的真福第六端,并不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反之 奥斯定在「山中圣训诠释」(卷一第四章)说:「圣神之第六件工作,即聪敏,可以适用于心里洁净的人,他们在眼目获得净化之后,能看见眼目所未能看见的。」
正解 我解答如下:在第六端真福里,一如在其它各端的真福里,包含有两件事:一件是功劳,即心里洁净;另一件是奖赏,即看见天主,如同以前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九题第二节);而每一件都多少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洁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见天主的前导和准备,在于清除心里不正当的情感;而心的这种洁净,是用属于嗜欲能力的德性和恩赐来完成的。心的另一种洁净,好像是针对看见天主的一种充实或完成,这就是把一切心像和错误完全清除了的心智的洁净,它使心智接受所提供的有关天主的事物,不再按照形体的心像方式,也不沾染异端的邪说。而这样的洁净是聪敏之恩赐的效果。
看见天主,也同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的,就是看见天主的本质的。另一种是不完全的,虽然它使我们看不见天主是什么,却看得见祂不是什么;因此,我们今生越清楚知道,祂超出心智所能明了的一切之上,我们就越完善的认识天主。这两种看见天主,都是属于聪敏之恩赐的事:第一种属于成全境界的聪敏之恩赐,如同在天乡所有的那样;第二种属于初学阶段的聪敏之恩赐,如同在现世旅途中人所有的那样。
释疑 这也足以答复前面的质疑。因为最初两个质疑是关于第一种洁净的。而第三个质疑是关于完全看见天主的。再者,(圣神的)恩赐不仅在今世开始改善我们,而且将来也要圆满完成的,如同以前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九题第二节)。
第八节 圣神果实中之信德是否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有关第八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圣神果实(或效果)中之信德(参看迦拉达书第五章二十二节),似乎并不与聪敏之恩赐相关或相呼应。因为:
一、聪敏(悟性)是信德的果实,因为按照另一种译本(七十贤士译本),依撒意亚第七章九节是这样说的:「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领悟」;而我们(按照通行本)在同处则却有:「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存立。」所以,信德不是聪敏的果实。
二、此外,凡是在先者,不是在后者的果实。可是,信德似乎先于聪敏;因为信德是全部神性建设的基础,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四题第七节质疑四;第二集第一部第八十九题第二节释疑二)。所以,信德不是聪敏的果实。
三、此外,与理智有关的恩赐,比与嗜欲有关的恩赐为多。可是,在果实之中,祇有一个与理智有关,即信德;而所有其它的果实,都与嗜欲有关。所以,信德与聪敏的关系,似乎并不比它与智慧、明达或超见的关系更为密切。
反之 一件事物的目的,就是这件事物的果实。可是,聪敏之恩赐的主要目的,似乎是为巩固信德;而这就是一种果实。因为对于迦拉达书第五章二十二节,「批注」(圣经夹注)上有一条说:「信德是一种果实,是关于未见之事的确实。」所以,在果实之中,信德与聪敏之恩赐相关。
正解 我解答如下:圣神的果实之有这样的称谓,如同以前我在讨论它们的时候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题第一节),因为它们是一些最后可喜的东西,因圣神之德能而产生在我们之内的。可是,最后可喜的东西,其本性有如一个目的,是意志的对象。为此,对意志来说,凡是最后可喜的东西,必然在某方面是一切其它与别的能力有关之事物的果实。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这种完成能力的恩赐或德性,区别两种果实:一种就是属于这能力;另一种好像是最后的,属于意志。这样,我们必须作结论说,真正与聪敏之恩赐相关的果实是「信德」,就是说,「信德的确实」;而与它相关的最后的后果,就是属于意志的喜乐。
释疑 一、如以信德作为一种德性来看,则聪敏是信德的果实。可是,称信德为果实时,并不是这样来看信德,而是把它看作信德的确实,一个人借着聪敏之恩赐,可以达到信德的确实。(按根据此一实质意义,中译圣经中,有的把fides译为「信实」︱︱萧静山译新经全集;有的译为「忠信」︱︱思高圣经。但鉴于全题的结构,在这里却必须译之为「信德」;否则题中的分析和思想,便无法前后贯通。)
二、信德不能完全先于聪敏;因为对于所提出的事物,假如不稍稍领悟它的话,就不可能相信而赞同它的。不过,完善的聪敏是随着信德德性而来的;而这种完善的聪敏,却又有信德的确实跟随其后。
三、实践知识的果实,不能就在这个知识里;因为这样的知识,不是为了它自己,而是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知道的。相反的,鉴赏的知识的果实,则就在它本身内,就是所知之事的确实。为此,那祇关于实践知识的超见之恩赐,本身没有一种与它相关的果实。而那些也可以关于鉴赏的知识的智能、聪敏、明达等恩赐,祇有一种相关的果实,就是那名为「信德」的「信德的确实」。有关嗜欲能力的果实之所以能有好几种,因为果实这词所表示的目的特性,如同以前已经讲过的(正解),系属于嗜欲部分,胜于属于理智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