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若望福音讲义 |
福音的对象与目的 |
传统认为若望福音是为补充“对观福音”的缺失,实际上,研究后发现若望与对观福音间不同地方引起的问题和所要补充说明的(对观福音)更难解释。因此,这种说法已经难以接受了。
第一节 福音本身指出的动机
作者自己说的好:“这些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基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廿31)可说这是最初和最重要的目的或动机。耶稣复活后,圣神使人对耶稣能有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是天主子,在时间开始前就与天主父同等,却又事事服从天父。在此福音中耶稣像在伊园中散步的那位温和可亲(创三8)(整部福音中门徒不惧怕耶稣);又像厄则克耳在神视中所见的一样惊人(则一1-28)。
应知道,若望在描写与天父同尊同荣的那位,因此基督的天主性支配全部福音思想,以“圣言是天主”开端,以多默“我主,我天主”(廿28)的信仰表白作结,自首至尾声言耶稣与天主平等,故基督以“我是”(出三14)的称谓是理当的。
若望并未忽略基督的人性,他是成为“血肉”的天主圣言,“血肉”确切表明耶稣分享了我们在世有限有死的本性观念,福音中耶稣疲倦(四6)口渴(四7)流泪(十一35)死亡(十九30)但作者不看重他的人性,他的读者所怀疑的倒是耶稣的天主性,而若望说明的,就是此一真理。
若说若望为保留耶稣的历史传统和门徒们在神学上的洞察,这动机本身可成为若望成书的充分理由,若望团体对耶稣的身份与言行有特殊的了解,可能写福音的目的,是为保留“耶稣的历史事迹”因若望团体似乎越来越倾向发挥神学,部份人士担心神学化,因此,有必要记录耶稣的传统事迹。[1]
第二节 学者们的推测
有学者认为若望福音可能还有护教、传教和牧灵的目的.。就如讲道时针对不同的人,小孩、青年、成年等。若望福音针对不同的对象来写福音。
(一)反驳犹太人的议论
从福音的传统看到耶稣和法利塞人常有冲突,若望福音中的冲突,从第二章便开始了,似乎若望在写福音时,冲突仍然存在。如:若望称耶稣是默西亚,这正是犹太权威人士所反对的。用希腊文写希伯来名称“默西亚”为保留希伯来原音,且用“基督”(受付者),因为犹太人对此称号非常熟悉且深知其意义,若望所指出的耶稣与旧约预像及默示图像相合。如:上主的仆人(一19-34),天主的羔羊(一29)以色列的君王(一49)天主的圣者(六69)等。
以“代替”的主题表达新约的基督已取代了犹太制度,如:圣洗取代犹太制度中的取洁礼;耶稣的身体代替了耶京圣殿;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父;取代在耶京圣殿的朝拜(四21-24);耶稣取代了犹太庆节:安息日(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逾越节(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新的逾越节),账棚节(耶稣是活水、食粮)重建节(耶稣的身体是新的圣殿)等等。
若望这样表达,可看出他的两个神学趋向:面对不信耶稣的犹太人,卫护基督信仰;召唤四散各国会堂的犹太基督徒(见后面)。
福音中耶稣面对犹太人常有一种辩论的态度,犹太人一直自豪于犹太宗教的卓越地位,然面对耶稣,犹太宗教就失去了这地位,不信的犹太人以梅瑟的门徒自居,耶稣也用法学士的技巧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并与他们辩论。(如:四25-26;五31-47;八54-55;十34-36)若望护教性态度,可从它使用“犹太人”一词看出来,若望提及犹太人有65之多(对观福音中一共才提及15、6次),若望福音中“犹太人”的意义有几个:
a) 纯宗教或国籍意义:指具有犹太宗教思想的人,或犹太民族(四22;十八33,35)
b) 中立性用法:在提及犹太习俗庆节时指犹太人(二6,13;七2)
f) 与对观福音用法不同:如十八31记载犹太人控告耶稣对观福音(谷十五1)只有司祭长、长老、经师们在比拉多前控告耶稣二18和谷十二27-28亦可见到同样的情况有些不合,耶稣是犹太人,门徒及朋友也都是犹太人,以上用法也反映出写福音时犹太的社会情况。
(公元70年耶京有很大改变,有撒杜塞思想的人‘司祭或长老’差不多都消失了,他们的土地被罗马人占有,圣殿也毁灭了,司祭失去了工作及权力,没有了公议会,写福音时只有法人,因为他们的权威来自圣经,罗马无法夺去圣经,夺走信仰。)
所以在若望福音中信耶稣的人是门徒,不信的是犹太人、是反对耶稣的犹太人,是法利塞人,而一般外邦人不会有很强的意见。这种情况不知觉中被作者反映到耶稣时代。若望说:“法律是籍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一17),法律在写福音时已成为“你们的法律”(十九17)玛窦考虑如何将耶稣的讯息和旧约法律配合说:“我来不是为废除法律或先知……而是为成全”(玛五7)
若望虽反驳犹太人,却十分尊重以色列,视为积极名词(一31,47)。所以,若望反驳“犹太人”并不是指责他们伦理生活对错,只是指责他们没相信耶稣,反驳他们不信,对梅瑟亦无蔑视“若你们相信梅瑟,必会相信我,因为他是指着我而写的”(五46)。福音中也常用辣彼头衔(廿16)。
(二)反驳洗者若翰之门徒的议论
在宗十九章若翰的门徒及十八章谈到的阿颇罗只知道若翰的洗礼,可见若翰的门徒已遍及罗马帝国。第三世纪时,有一文件表示若翰是默西亚,按这资料显示,第二世纪若翰门徒的团体仍然存在,但不知第一世纪时是否已经宣称若翰是默西亚了,所以福音中可能有些辩护性质的句子。
在序言中,清楚区分洗者若翰与耶稣的不同,一1“在起初‘已有’圣言”一6“‘曾’有一人,名叫若翰”。希腊文意是若翰本来不存在,但天主使他成为人,他是受造的,一8“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若翰自己也说“他原先我而有”(一5)此段清楚说明二者的区别,耶稣是早已存在的圣言,而若翰是被造的,是为作证的,所以根据此点,有人说福音写作的目的是为反驳洗者若翰的门徒。
事实上三22-26耶稣曾在约旦河附近和若翰相处过一段日子,有人认为耶稣也施洗,但由 “其实耶稣本人并没有施洗”(四2)可知,耶稣不是若翰洗礼运动的一份子,所以,若望有意把耶稣和若翰的身份分清,以回答那以耶稣为若翰门徒的人。
虽然序言没有像对观福音一样提“妇女所生的没有一个比若翰更大的”(路七28;玛十一11),但若望仍肯定他“是由天主派遣来的”(一6),为向以民启示耶稣(一31;三29),与圣经和神迹一起是耶稣有力的证据(五32-40),是一盏点着而发亮的灯(五35),在若望福音中并不缺乏表明若翰使命的句子,也清楚区分耶稣和若翰的不同,但仍不足以将之当成全福音的目的。
有些学者看出洗者若翰和谷木阑团体有某种关系存在,因若翰就住在谷木阑附近的犹太地区,又是同一时代,他有许多思想,词汇和谷木阑团体是一样的,若望用谷木阑的语句来描绘耶稣,目的为归化谷木阑团体里的若翰门徒,这种说法有其可能性,但这样也简化了整部福音的目的。
(三)反对异端
第二世纪的依肋内的意见,若望有意攻击色林都(Cerinthus)异端。他们主张,耶稣是木匠的儿子,他领洗时,基督降到他身上直到他死亡以前才离开了他。所以,死的是耶稣而非基督,若Cerinthus的异端如此的话,那么,若望并没有明显反对,而在若望壹书中坚决强调耶稣基督是不可分割的。依肋内传统告诉我们若望学派和色林都异端有对立的情势。
另外,热罗尼莫传统,认为若望是为反对艾俾欧尼派异端和色林都异端,区俾欧(Ebiou)可能是一个基督徒犹太人团体的英雄人物,由他的名字引伸出来的,他们将耶稣视为一个人,但不是基督,他是玛利亚的儿子。
也有人认为,若望的目的是为反对幻影主义。这是一种思想倾向,而不是一种已有的系统理论,其中心思想认为耶稣基督并非真正降生成为血肉之人,耶稣的身体只是幻影,耶稣看起来象人,并非真正的人,福音中一14“圣言成了血肉”是反对幻影主义的例子。十九34耶稣肋旁流出血和水,这也具有反幻影主义的意义,这里的血和水同时有圣事的意义,也实践了若七38-39的许诺。六5-58也有同样的情形,血和肉有圣体圣事的意义,同时也有反对幻影主义的思想。
福音是以希腊文写成的,其中对于原来的希伯来语或是阿拉美语的字特别加以解释,如:默西亚(一41);辣彼(一38)史罗亚(九7)等字。这些字在巴勒斯坦应该不用解释,作者这样解释让人认为其写作对象可能是犹太裔的侨民,在巴勒斯坦以外不熟悉希伯来或阿拉美语,但一经希腊文解释便立即知道这些字的丰富含意。另外“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呢?”(四9)及以后的解释对一个巴勒斯坦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若望解释让我们认为福音对象可能包括非犹太的基督徒,此现象在二6;十九40也可看出,作者显然是为了那些不是生长在犹太文化中的读者。
若望写作的目的,也是辩护性的,在第八章中,看到的尽是犀利的词句,将“犹太人”比作魔鬼的儿子,明显是在劝那些仍留在犹太会堂的基督徒离开旧式的信仰,接受耶稣是默西亚,旧式的会堂在若望团体的眼中已经是“撒旦的会堂”(默二9;三9)
(一)召唤四散各国会堂的犹太基督徒
初期的犹太基督徒,到第一世纪时经历一场危机(从耶京毁灭前一些情况看宗四5,12等)耶京在70年被毁,圣殿与祭献从此没有了。此时法利塞人依靠法律来复兴他们的宗教。尤其面临犹太宗教可能被灭亡的危胁,更加固守传统,而信耶稣的人成了法律的破坏者。(主历80年左右,犹太人企图迫使犹太基督徒离开会堂,否则就要公开咒骂自己和基督徒,或表白自己的信仰被驱逐出会堂,这些可从犹太会堂内诵念的十八项祝福,其中第十二项是对犹太基督徒的诅咒。尤其到90年辣彼在jamnia召开大会,这种正式的聚会成为犹太人对抗异已分子的武器。)
这些现象表明若望写作内容是在吸引那些想念耶稣的犹太人,他们徘徊于基督信仰与不愿违背犹太信仰的两难之中,若望的对象可能就是他们。这样,论及“犹太人”的敌对态度不致引起这些人的反感,因 “犹太人”指的是有权威并反对耶稣的人。
若望坚称耶稣是默西亚(廿31)并以“代替”的主题(见前)来解释,回答那些人的犹疑,因为耶稣代替了犹太信仰,为他们会比较容易离开会堂,例如:福音有三次提到被逐出会堂(九22;十二42;十六2)。提到相信耶稣的人没有勇气承认。可以想见,当时社会里基督徒面临着一种压力,是继续保守旧有的犹太信仰或做基督徒的人。这些信友没有做清楚的表达,大部分人信基督,却不敢公开承认也不离开会堂,不愿与旧的犹太信仰冲突。而九章那位胎生的瞎子代表为了信仰耶稣而勇敢面对被逐出会堂,这样的人是若望福音中的英雄。十九38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做了一个突破,他本是暗中做耶稣的门徒,后来勇敢到比拉多前要耶稣的遗体,这个行为无疑是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若望提出这表率,为鼓励四散在地中海沿岸的犹太基督徒效法,前面整个第九章强有力的写出了,逐出会堂的主题,其中描写了各种不同态度的人。
(二)鼓舞基督信徒
学者研究廿一31认为写作对象并不是外邦基督徒,而只是针对犹太基督徒,因为他们不了解默西亚的涵意,这称号只对犹太人才有意义。
实际上,经文原来的涵意中,有一重要的动词,一些手抄本圣经记录了这个字“为叫他们继续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20,31若是这样,对象可能是已经是信仰耶稣的人,若按我们所用的译本没有“继续”这个字,那么我们可以说,对象可能是尚未信仰耶稣的人。
至于外邦基督徒是否了解“默西亚”的涵意,。由保录给迦拉达书信中看出来,迦拉达在小亚细亚中部及南部,不论地理或种族血缘上来说,他们算是外邦人,与闪族文化无关,保禄却处处提到旧约的典故,似乎他们旧约也有认识,为他们来说了解默西亚含意应不是困难的事,况且廿31不只提到默西亚,还有天主子,天主子的概念为犹太人来说,反而不易了解,因为犹太人信仰的是唯一的神,没有“神之子”的观念,反之,地中海沿岸的外邦人,有关神的故事中大都是“神有很多儿子”的观念,他们较易接受天主子要领这样看来,福音写作的目的可能是基督徒。无论是犹太或非犹太人,福音本身也强调普世性:一9“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进入这世界”一29耶稣是“除免世罪者”三16“他来是为使世界藉着他而获救”十二32当他从十字架上被举起来时,将吸引众人归向他。十二20有些希腊人求见耶稣等。若望记载外邦人求见耶稣是他公开生活的结束,代表世上众人接近耶稣时,是他在十字架回归天父光荣复活的时刻。
另外,十16“还有别的羊……将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十一52“不但为犹太民族,而且也是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儿女都聚集归一”四35“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耶稣视撒玛黎雅人为可以收割的庄稼四42记下了撒玛黎雅人的皈依,承认他为世界的救主,他们代表世人皈依。 可说若望大部份内容是针对已信耶稣的人,并不区分犹太或外邦基督徒,目的是为加深他们的信仰,特别从13-17章,只有信徒才能了解这些话,犹太人和外邦人将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只有一个牧人十16他们的种族和血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他们是由“上”而生的三3可以看出若望的目的更是针对教会内部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