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若望福音讲义

写作特征


若说马尔谷开创了福音文体,那么若望就代表着一个勇敢的尝试,他把耶稣的讯息向不同文化开放将他本位化,适合于当代人的想法。所以若望为宣讲基督,不但用他的听众所说的语言 ——希腊文,而且用他们所喜爱的观念和意象,不管他们是犹太人,或洗者若翰的门徒,或是撒玛黎雅人,或是外邦人,为使他们了解。
为完成这伟大工作,圣史全然与基督的信息同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然后才能向任何集团,传授基督喜讯,他的方法是:向撒玛黎雅人福讲基督,就回忆基督生活中,曾与撒玛黎雅妇人在井旁相遇之事,又信赖圣神必相帮他追忆和深入明了往事(14,25-26;16,13)然后凭他惊人的写作才能编写这些不但包括实事,还有他对这事迹更深入了解的恩赐,这些记述或是一些应急作品,后来自己编辑成书,由于团体又来些新的成员,又写了其他叙述,其中一些编入第二次出版的福音内后来的作品,片段由弟子编入最后的福音内。
二、从奇迹来说
“言论揭露奇迹的深意,奇迹证实言论的真理”
所选七个奇迹都适于福音的中心目的:揭露耶稣是天主子,是救主。
    、有三个干涉视为特属天主的权力的自然界:变水为酒、增饼、步行水面。其余四个宜于反映出耶稣的光荣。(五5九1四47十一39)
、七暗示“完全”的象征意义,作者以此代表耶稣所行的全数奇迹。
、“奇迹”在若望看来,有耶稣自我启示的作用,他藉此“显示自己的光荣”二11,所以若望圣史称为“标记”有时也称为“工程”“工作,标记是圣史常用的”,工程是耶稣所用的,差别仅是观点上的“作者从人方面来看奇迹,耶稣注意它们的由来:即他和“父”的合一工作。视为“工程”时奇迹特别启示“父”和“子”互相关系。如:九3-4七21五17十37-38。(工程比标记范围较广,也包括别的服务工作,甚至包括耶稣全部服务(四34十七4))
除此之外,奇迹还照它们所有的个别象征透露耶稣为末世救恩之来源。
如:治病的奇迹(四、五)暗指耶稣有赋予永远生命的全权,犹太传统,视重病者已在死亡的权势下而等于死人,治好这种病人,挽救他们如同复活了他们一样,故在治好王臣儿子叙述内三次“他活了”(四50、51、53)
“瞎子”象征耶稣是光照世人的真光九5、39
复活拉匝禄:十一25-26说明了
变水为酒,其深意,保留到最后的上等酒(10节)与它的丰富(6-7节),尤其以旧约及晚近的犹太传统为陪衬,暗示耶稣带来的末世救恩。
二、从语言来说:
1、字汇
若望福音写的希腊文通畅但不讲究,庄重、朴实无华,适合传递深刻的思想。字、词的变化不多,藉有限的字汇表达多层次的思想。他全书约用了920个字眼,其中有些是他特爱用的。如:爱、真理、认识、生命、世界、作证、留住或住在、光。相反有很多对观圣史惯用的字却不出现。如:经师、义人、皈依、祈祷、怜悯、福音、比喻等。
2、近乎诗词性的言论
除了序言1,1-18是用诗歌方式写成之外,福音中耶稣的言词也格外庄重严谨,且略有韵律。所以有些现代语文译本把若望福音中的耶稣言词以诗词形式来翻译。
3、平行、对称、前呼后应等写作技巧
同义平行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我们知道的,我们才讲论;我们见过的,我们才作证;而你们却不接受我们的作证。”(3,11)“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6,35)
相反平行
“那信从我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3,18);“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的。 ”(3,20-21)。
渐进平行
“也会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8,32)。
前呼后应
如: 2,11及4,46、54加纳的两次奇迹。1,28及时性10,40若翰在约旦河授洗。
ABCDBA对称式
如18,28--19,6耶稣在比拉多前及以下的例子:6,36-40。
A 36见了我还不相信……………………A 40见了子而信子
 
B 37到我这里来的,我不驱逐……B 39他给我的人,我一个不失
 
                  C  38 我自天而降,承行父旨
4、双关语,误解,讽刺
若望爱用双关语,同一词语在表层意义内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含义,如“圣殿”除了指耶路撒冷圣殿外,也指耶稣的身体(2,21);“重生”:再次出生或从上而生(3,3、5)。“被举起”:被钉十字架上,从地面高举或提升到光荣中(8,29;12,32)等等。籍着这些双关语很多次耶稣在与别人谈话时,他的对话者道德只看到字面或事的表面而误解耶稣的用意,然后耶稣一步步地给他们揭露他们没有领会到深层意义。如:2,19-22:与犹太人谈重建“圣殿”;3,3-5:与尼苛德摩谈“重生”;4,10-15:与撒玛黎雅妇人谈“水”;4,31-34:门徒错解耶稣的“食物”;8,56-58:“看见亚巴郎”;11,6-16:拉匝禄“睡着了”;11,17-24:玛尔大误解“复活”;12,30-36:群众不明“被高举”;13,1-11:伯多禄不明“洗脚之意”;13-16:伯多禄、多默、斐理伯及其他门徒多次误解最后训言中的若干细节;18,28-19,16:在受审时比拉多多数误解耶稣的说话。
    在福音中也有不少含有讽刺意味的话,多出自耶稣敌人的口。他们本是攻击耶稣,但却无意中道出了做文章极深的真理。如:4,12:撒玛黎雅妇人对耶稣说:“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7,42不认耶稣真身份的人说:“经上不是说:默西亚要出自达味的後裔,来自达味出生的村庄白冷吗?”;11,50耶稣受审时,盖法说的那句话被若望如此加以解释:他无意中“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麽有利。”;在苦难叙述中19,2-3“兵士们用荆棘编了个茨冠,放在他头上,给他披上一件紫红袍,来到他跟 前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并给他耳光。”他们本欲讥笑耶稣,却道出了一个真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以三种文字写成的“罪状”却变成了各民族承认他为君王的见证。
5、加插注解
作者很多次在行文时加插一些小注释,有时为解释一些名词或名字如:1,38;4,20;有时是一个信仰进展或象征,如:2,21;12,23;18,9;有时为改正一些误解如:4,2;6,2;有时为提醒读者记起一些已述过的事迹如:3,24;11,2;7,50;21,20;这些小注释在全福音中有超过五十次之多。这也反映出福音成文历史的繁复过程。
6、注重个人与耶稣相遇
在若望福音中“群众”占的位置比在对观福音中少得多,一开始群众对耶稣的态度便很冷漠,虽然也有人因看见他的奇迹而相信他,但“耶稣自己却不信任他们……他认识人的心”(2,24-25)。当群众要拥他为王,到处找寻他时,他一言道出他们的不正企图,他指出他们找他“是因为吃了饼,而且吃饱了”(6,26)。若望也没有如对观福音般记载耶稣对群众大动慈心(参玛9,36;14,14;15,32及平行文)。耶稣讲道的对象大多数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而不是向普罗大众,所以他的言词及讲道内容都较高超,不如对观福音一样多姿多彩,引用日常生活小例子,平实,大众化。耶稣多与几个人作较长的对话,耐心的开解对方的思想,心灵。他召叫门徒时也比对观福音更个性化,如:首二位门徒(1,35-39)伯多禄(1,40-42),斐理伯(1,43-44)纳塔乃尔(1,45-51),又与尼苛德摩(3,1-21)撒玛黎雅妇人(4,1-26);与被愈的人,如:瘫子,瞎子(5,6-14;9,35-39);与朋友,如:玛尔大,玛利亚等(11,21-34)作长谈。最突出的是他对宗徒们说的临别训言,亲切,深奥,丰富(13-17章)。
7、叙事的“戏剧性”
若望虽不像马尔谷,籍“默西亚秘密”塑造耶稣的神秘性,为他的最终身份显露渐进性地布局。但若望福音也有悬疑,气氛紧张,比如:多次提到耶稣的“时辰”(2,4;4,21、23;5,25;7,30;8,20;12,23-27;13,1;16,25;17,1)在福音首部耶稣多次说他的时辰还未到,进入耶路撒冷后却突然说:“时辰到了,人子当受光荣”(12,23)又说“我正是为这个时辰而来的”(12,27)读者自然提高警觉陪伴耶稣走向那“时辰”,去发掘它的真谛。
福音的“戏剧性”也来自若望强调的两股力量的抗衡。一开始耶稣的来临就被描写成光明在黑暗中照耀(1,5)有人来就光,有人却恨光(3,20-21),每个人都要在耶稣面前作决定。若望在描绘耶稣与人个别相遇及对话时就特别注意这点,把人在耶稣前作决定的心路历程刻划入微,如:纳塔乃尔起初认为纳匝肋不能出什么好东西(1,46)与耶稣相遇后却认他为“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1,49);尼苛德摩满心顾忌疑虑,在黑夜中探访耶稣,蒙主启迪后却变得勇敢刚毅,还公开站在耶稣那边,为他辩护(7,50-51;19,39);撒玛黎雅妇人本是一个庸俗的市井妇人,经主引导后,竟能成为喜讯的传播者(4,29);池边瘫子起初根本不知耶稣是谁,无能及无奈地在等到待水动,岂知救恩却来自一个他绝对意想不到的方向(5,1-9);耶稣治愈瞎子时,瞎子只知他是“叫耶稣的那个人”最后他却对耶稣说:“主!我相信“而俯伏朝拜他,反而法利塞人的态度就愈来愈强硬,最后被耶稣喻为瞎子(9,1-40)。每当耶稣作一件令人注目的事,常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应,“有人说:他是好人,别的说:不,他煽动群众”(7,12)耶稣复活拉匝禄后有人“见了耶稣所行的都信了他。其中有几个到法利塞人那里去”(11,45-46)引起他们集会,决定杀死耶稣。
加强这“戏剧性”的还有一些像征性的暗示,看似普通小节,但却含意深重,如:茹达斯在晚餐时“接了饼后,撒殚就进入他的心,他一吃了那饼,立即出去,那时正是黑夜”(13,27-30)。耶稣增饼时,命众人坐下,“那地方有许多青草”(6,10),耶稣在圣殿廊下徘徊被犹太人质问有关他的身份时“正是冬天”(10,22)虽然在福音的叙事或互相矛盾的地方(如:7,8-10;3,22及时性;12,37及42),但主线及布局清晰精细,把人直接带入事情内,而作个人决择。若望对小节不太拘谨,也假设他的读者超脱表面的描述进入文字的内韵。
8、言论的螺旋式思想发展
    学者们公认若望的思想方式不是直线形的推理架构而是圆形的,更好说,是螺旋形渐渐高升的。首先概括地将思想介绍,后用不同角度围绕着它作深入默观,每转一周,就有“更上一层楼”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里可举的例很多,较短的言论如8,14-19;14,21-24都清楚地表现这思想模式。较长的言论如第九章:善牧的比喻;第十五章:葡萄树等。福音的序言1,1-18的螺旋形结构亦很显著,同时这译文就像交响乐中的序幕乐章,管弦齐鸣 ,轻轻地,和谐的带出全篇音乐的主题。在译文出现的主题如光,生命,见证,真理,信,世界,光荣,显露,居住……等都在福音中此起彼落交织成一篇把听众卷入,提升的美妙音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