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若望福音概论

金鲁贤主教牧函(下)



罪 妇

耶稣怜悯患病的人,也怜悯犯罪的人。若望记述耶稣怜悯罪妇的情节一样令人感动:

耶稣到橄榄山上去了。清晨又来到圣殿,民众都来到祂那里,祂就坐下训诲他们。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个行奸时捉到的妇女,放她在中间,对耶稣说:“师傅,这妇女是正在犯奸时捉到的,在法律上梅瑟命我们用石头击死这类的妇女,你说怎样?”他们说这话试探祂,好能控告祂。可是耶稣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划字。他们不断地追问祂,祂就直起身来对他们说:“你们中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头吧!” 祂又俯着身子在地上划字。可是他们听了这话,从年纪老的开始,一个一个退出去,独留耶稣和站在中间的妇女。耶稣于是挺起身来对她说:“女人,控告你的人在哪里?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1)

某些圣经注释家认为这一段不属若望圣史原文,而是后人加进去的。但圣奥斯定等著名圣师否认这种说法。不少神学家还称其为若望福音中的一粒尊贵的明珠。

福音记载说“一个一个退出去,独留耶稣和站在中间的妇女。”是啊,蓄意陷害者失望地走了;幸灾乐祸者失望地走了;好奇看热闹的人一见没戏也走了。圣奥斯定讲道中说只留下MISERIA 和MISERICORDIA,悲惨与慈爱。作为一名妇女,犯奸当场被抓住,是悲惨;身陷绝境且将被处死而无人搭救,是悲惨。可她想不到的是在她面前的竟是慈爱的主,他来拯救罪人脱离悲惨的处境。耶稣慈祥地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她得救了。她犯过罪,被当场抓住,险些送命。耶稣怜悯她,救了她,只是要她“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女人满怀着感激与希望走了,心里充满了重生的激动。

撒玛利亚妇女

上述的罪妇是经师和法利塞人把她押到耶稣面前的。若望还记载了耶稣亲自去找的一名罪妇,而且找得很辛苦,耶稣感到又累又渴:
耶稣知道了法利塞人得悉祂召徒授洗,比若翰还多。其实耶稣并不授洗,而是他的门徒——就离开犹太,再到加黎利去。祂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祂来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西加尔,靠近雅各伯给他儿子若瑟的田,雅各伯的井就在那里。耶稣行路疲乏了,随意在井畔坐下。那时约在第六时辰。有一撒玛利亚妇人来汲水。耶稣对她说:“给我喝吧!”——因为门徒们进城买食物去了——撒玛利亚妇人对他说:“怎么你一个犹太人,向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因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不相往来。

耶稣回答她说:“假使你识天主的恩惠,和对你说‘给我喝的’是谁,那你或许早已求了祂,而祂也早已给了你活水。”妇人对他说:“主,你没有汲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哪里有活水?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我们这口井。他自己、他的子孙、他的牲口都喝这里的水。”耶稣回答她说:“凡喝这里的水的,还要再渴;但谁喝了我给的水,永远不渴;我给人的水,在人心中成为涌到永生的泉水。”妇人说:“主,给我这水,使我不渴,也不用再来这里汲水。”耶稣对她说:“去叫你的丈夫,再回到这里来。”妇人回答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的对,‘我没有丈夫’,因为你有过五个丈夫,现在你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这你说得对。”妇人说:“主,我看你是个先知。——我们的祖先在这山上朝拜天主,你们说耶路撒冷是朝拜之地。”耶稣对她说:“女人,你相信我吧,时候到了,你们朝拜父,将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朝拜你们所不认识的,我们朝拜我们所认识的;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来的。但是时候到了,而且现在就是;真的朝拜的人,将用心神和真理来朝拜父;因为父要这样朝拜祂的人。天主是神,朝拜祂的人也该用心神和真理来朝拜祂。”妇人说:“我知道默西亚要来,祂来了,要告诉我们一切。”耶稣对她说:“和你谈话的我,就是。”

这时,门徒来了。他们惊奇他和妇人谈话,但没有人说:“你要什么?”或“为什么和她谈话?”于是,妇人撇下她的水壶,急急忙忙走向城里去给人们说:“你们来,看这人,祂说出了我所做的一切,莫非祂就是基督?”人们就出城往祂那里去。

这期间,门徒们请祂说:“拉比,吃吧!” 祂对他们说:“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彼此说:“莫非有人给祂吃了?”耶稣对他们说:“我的食物,是承行遣我者的意旨,完成祂的事业。你们不是说,还有四个月就是收获期吗?看,我对你们说,举起眼来,看看田野:田野已经发白,可以收获了。收获的人已得到了酬报,正在将果谷积到永生,使播种的和收获的一同喜乐。俗语说得对:‘一人播种,另一人收获。’我派遣你们去收你们没有劳过力的,别人劳力了,而你们去分享他们的劳
力成果。”

这城的许多撒玛利亚人信了祂。因为那妇人作证说:“祂说出了我所做的一切。”撒玛利亚人来见了祂,请祂在他们那里住下。祂在那里住了两天,因祂的讲论而信了祂的人更多。他们对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不再因你的话而相信: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祂真是救世主。”(若4:1-42)

耶稣在劝化撒玛利亚妇人的事件中,有很大突破,一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素不来往,犹太人瞧不起撒玛利亚人,视他们为外邦人。耶稣却主动与她谈话,且向她要水喝,使她颇感惊奇;二是耶稣平时不单独与陌生妇女交谈。为了承行天父的旨意(耶稣向门徒说,这是祂的粮食),为了拯救人灵,耶稣不惜打破常规。

当时,犹太人都在热切地期盼着默西亚的来临。许多人认为洗者若翰就是,可是这位伟大的圣人却说自己连给默西亚解鞋带也不配。(若1:27)耶稣并不轻易表明自己默西亚的身份,即使对自己的门徒,也是等到临近受难前,才启发他们表态。在西满伯多禄代表其他门徒宣认默西亚时,祂既肯定西满的信德,同时嘱咐门徒们不要对别人宣传。(玛16:13-20)然而,对这个撒玛利亚妇人,耶稣主动告诉她,自己就是默西亚。(若4:25-26)此后,又主动告诉了胎生的瞎子。

天主的奥迹先显示于弱小卑微者,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耶稣因圣神而欢欣称颂父的话:“父,天地的主宰!我颂扬你;因为你把这些事对聪明和通达的人隐藏起来,而启示给了小子们。父!是的,因为你本来喜欢这样做。我父把一切都交给了我。除了父之外,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及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知道父是谁。”(路10:21-22;参阅玛11:25-27)

深夜来客

现在我们来看耶稣对待聪明通达的人——如尼阁德睦的些微区别:
有一个法利塞人,名叫尼阁德睦,是犹太人中的要人。他黑夜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从天主那里来的导师,因为天主若不同他在一起,谁也不能行你所行的灵迹。”耶稣回答他说:“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人若不自上再生,不能见天主的国。”尼阁德睦对他说:“人老了,怎能再生?难道能重入母胎再生吗?”耶稣回答说:“我切切实实告诉你,谁若不由水和圣神再生,不能入天主的国。由血肉生的是血肉,由神生的是神。你不要惊奇我对你说:应该再生。风随意向哪里吹,你听到它的声音,却不知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由圣神生的,也是这样。”

尼阁德睦对祂说:“这事怎么能成?”耶稣回答他说:“你是以色列的导师,却不知道这事?我切切实实告诉你,我们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作证的,是我们见过的;而你们不接受我们的作证……”(若3:1-11)

我这里只引用到第11节在前面10节耶稣和尼阁德睦的谈话里,用的是“你”、“我”,这是两人之间的对话。第十一节开始,圣史用了“我们”和“你们”,则记述的是团体间的事了。从后面的第十四节开始,圣史用了“他”,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这是圣史自己的感受,是他的独白。可见这一章里记述的是发生在三种不同的场合。

尼阁德睦是法利塞人,是知识分子,又是犹太公议会的成员,身份、地位都很高。他在夜里来见耶稣。有人说他选了夜间,是为能和耶稣静静地促膝长谈;另有圣经学家认为他初次访问耶稣,彼此之间并没有达到促膝长谈的程度,只是因为他不愿别人知道,深怕暴露引起麻烦。按我理解,圣史记述的内容是前后呼应。若望福音第一章第5节说“道内有生命,生命是人们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尼阁德睦虽是经师,但没有得到真光,他的心灵初在黑暗之中。处在黑暗中的尼阁德睦黑夜拜见真光。圣史这样记述是有深意的。他对耶稣很尊敬,称耶稣为拉比,但他也相当矜持。他是高级知识分子,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必定会妨碍他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耶稣向他说:“人若不自上再生,不能见天主的国。”耶稣的话有两点:一是“自上”,二是“再”生。尼阁德睦只懂了一点“再”生,于是他提了一个并不高明的问题“人老了,怎能再生?难道能重入母胎再生吗?” 他未能懂得更重要的“自上”。从而引出耶稣心平气和的反问:“你是以色列的导师,却不知道这事?”谈话似乎到此结束,由于知识分子的局限性,耶稣没有象对胎生瞎子和撒玛利亚妇女那样向他显示自己默西亚的身份,而让他回去进一步思索。然而,尼阁德睦此行仍大有收获,当司祭和法利塞人密谋杀害耶稣时,尼阁德睦挺身而出,说:“我们的法律岂能没有先听本人,没有明白他所做的,而判断一个人吗?”(若7:50-51)由于尼阁德睦的反对,当时会议没有作出决定就散了。耶稣被钉以后,他竟公然出来,而且还带着约一百斤没药和沉香的混合物,伙同其他人领了耶稣的遗体,
按犹太人的殡葬习俗,用殓布加上香膏裹好安葬了。(见若19:39-42)耶稣传教时,曾有玛利亚给他敷香液而遭到茹达斯批评,于是耶稣说:“她把香液抹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而作的。我切实告诉你们,普天之下,这福音无论传到哪里,都要述说她刚才的行为,而忆念她。”(玛26:12-13)尼阁德睦用香膏抹耶稣的遗体,也应得到同样的肯定,福音无论传到哪里,人们都会记念尼阁德睦。我们信仰耶稣有过程,重要的是,在紧要关键的时刻有勇气挺身而出。

耶稣善牧

以上我们通过耶稣的言行来了解耶稣。耶稣用子和父的关系来说明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和天父的关系。那么,耶稣和人是怎样的关系呢?若望圣史给我们记述了:

“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不从羊栈的门口进来,而从别处爬进来的,是盗贼。从门口进来的是羊的牧人。守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一个一个地叫自己的羊,领它们出去。他把自己的羊群放出后,就走在它们前面。羊跟着他,因为它们认得他的声音。它们不跟生人,反而躲避生人,因为它们不认得生人的声音。”

耶稣给他们说这譬喻,他们却不明白他说的意义。耶稣就再对他们说:“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我就是羊栈的门;凡先我而来的,都是盗贼,羊不听从他们。我是门,谁若由我而入,必得安全。他可进来出去,又可得到草料。贼来,只为偷窃、残杀、破坏;我来,使人们得有生命,得有丰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为自己的羊舍掉自己的生命。雇佣工因不是牧人,羊不是他自己的。他见狼来了,就抛弃羊而逃走了
,狼就攫取羊,驱散羊。佣工逃走,因为他是佣工,他并不关心羊群。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认识我。如同父认识我,我认识父一样,我并且为羊舍掉自己的生命,我还有别的羊,不属这羊栈,而这些羊我也该领它们来。它们将听从我的声音,而成为一个羊群,一个牧人。”(若10:1-16)

犹太民族先是游牧民族,在巴勒斯坦一带定居后,主要成为农业国,但畜牧业仍很重要,主要是牧羊。牧民常年与羊群在一起,悉心照料、牧养。生活较清苦,但心地忠厚、纯洁。这指的是羊群的主人,若是雇工则当作别论。旧约时期,天主多次自比为牧者,把犹太民族视作羊群。厄则克耳先知书第三十四章第1
1节至16节这样记载:

“因为吾主上主这样说:看,我要亲自去寻找我的羊,我要亲自照顾我的羊。犹如牧人在羊群失散的那日怎样寻找他的羊,我也怎样寻找我的羊;我要把那些曾在阴云和黑暗之日四散在各地的羊,从那些地方救回来。我要从各民族中将他们领出,从各国将他们聚集起来,领他们回到自己的地域;我要在以色列的群山上,溪水畔,以及本国的一切牧场上牧放他们。我要在茂盛的草原上牧放他们,在以色列的高山上有他们的羊栈,在那里他们要卧在舒适的羊栈里,在以色列的群山上,在肥美的牧场上吃草。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亲自使他们卧下——吾主上主的断语——失落的,我要寻找;迷路的,我要领回;受伤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疗养;肥胖和强壮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义牧放它们。”
耶肋米亚先知书第三十一章第10节也说:
“万民!请听上主的话,向遥远的海岛宣传说:那昔日驱散以色列的,再要聚集他们,看守他们像牧童看守自己的羊群。”
依撒意亚先知书第四十章第11节又说:
“祂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们抱在自己的怀中,温良地领导哺乳的母羊。”
耶稣是善牧,这个比喻可说是家喻户晓。神父们讲道时也多次解释,我在这里不多重复。我只是提醒自己不当雇工更不作贼。耶稣说“贼来只为偷窃、残杀、破坏。”凡想剥削自己所牧的羊,就是贼;凡以不符合福音精神的言论教导羊群、把羊领入歧途的就是贼;凡为了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搞破坏、分裂的就是贼。
凡不关心羊群的是雇工;凡不守卫、保护羊群的是雇工;凡见狼一来拔腿就逃的是雇工。我提醒自己、也希望我们所有神父、修女都不是雇工,而是效法我们的善牧耶稣肯为羊群舍弃性命。

在此,我愿以圣咏第23首“上主是善牧”与各位一起歌唱: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祂使我卧在青绿的草场,又我走近幽静的水旁,还使我的心灵得到舒畅。祂为了自己名号的原由,领我踏上了正义的坦途。纵使我应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住。祢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畅。在我对头面前,祢为我摆设了筵席;在我的头上傅油,使我杯爵满溢。在我一生岁月里,幸福与慈爱常随不离;我将住在上主的殿里,直至悠远的时日。

犹太基本是个农业国,人民多从事种植业。犹太的葡萄以高产质好而闻名。梅瑟率领以色列民族行进在旷野中时,曾打发侦察员到天主许诺的那块福地去打探。他们去了,并带回当地土特产,尤其突出的是需用两个人抬着的一枝挂满葡萄的树枝。(见户13:23)犹太人进入福地后种植的水果主要是无花果和葡萄,尤其后者,因为既可生吃,又可酿酒。

耶稣是住在城镇,而且属于手工艺者。但祂也到农村去,去观察果农们的劳动。在祂讲道时,自比为葡萄树,父是葡萄园丁: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葡萄园丁。凡在我而不结实的枝条,祂便截去;凡结实的枝条,祂便修整;使结更多的果实。你们因了我给你们讲的道,已是洁净的了;你们居住在我内,我也居住在你们之内。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自己不能结实;你们若不居住在我内,你们也同样不能。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谁居住在我内,我居住在他内,他就多结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做。谁不居住在我内,就像枝条抛在外面就干枯了;人们拾起它来,投在火里焚烧。如果你们居住在我内,我的话也存在你们之内;凡你们所愿的,求了,你们就会得到。我父受光荣在于你们多结果实,你们也就成了我的门徒。……”(若15:1-8)

如果说在“善牧”之喻里,我们与耶稣的关系还只是羊群与牧人的关系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与耶稣已深入到融为一身的葡萄树与枝条的关系了。耶稣是葡萄树,我们是枝条,维系生命之液从树根经树干流入树枝,活的是同一个生命。在这个比喻的基础上,保禄重点讲了我们是一个身体,耶稣是头,我们是肢体,以及肢体彼此间的关系:“一个身体是由若干肢体构成的,每个肢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同样,虽然我们有
许多人,但我们众人在基督内成为一个身体,互相联络,构成身体中不同的部分。”(罗12:4-5;参阅格前12:12-27)

所以,我们和耶稣基督同是一棵树、同是一个身体。耶稣是树、是头,我们是树枝、是肢体,因此,我们片刻也不能离开耶稣,否则就枯干了、死了。耶稣生命的汁、液在我们身内循环流动,使得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一旦流动被阻,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我们应留在耶稣基督身体内,留在教会内,供给树汁、血液的耶稣基督亲定的圣事能帮助我们与他紧紧相连,使得我们的灵性生命茁壮成长。我们互为肢体的信徒之间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一信仰。

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

圣史若望写福音最晚,他看到过玛窦、马尔谷、路加——的福音。凡他们记述的他都略去,而收入他福音的多是其他福音没有记载的。最后晚餐中,耶稣建立圣体圣事,对观福音全都记录,若望就略去。但是他详细记录了耶稣向犹太人讲的祂是食粮,信祂的人要吃祂的肉、喝祂的血:

“……我是生命之粮。你们的祖先在旷野中吃过‘玛纳’,他们死了。这是自天而降的食粮,谁吃了就不死。我是自天而降的活粮;谁吃了这食粮,将永远活着。我要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作为世界的生命。”于是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人怎能将自己的肉给我们吃呢?”耶稣对他们说:“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在你们内没有生命。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我在末日将使他复活。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粮,我的血是真实的饮品。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他生活在我内,我生活在他内。如同生活的父派遣我来,如同我因父而生活;照样,吃我的,也将因我而生活。这是自天而降的食粮;不像你们祖先所吃过的,他们死了。谁吃这粮食,将永远活着。”这些话都是祂在葛法翁会堂里讲道时说的。(若6:48-58)

耶稣的话确实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谁能吃他人的肉、喝他人的血呢?然而,耶稣再三强调并严辞指出“谁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就没有生命;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

耶稣的话实在生硬,以致追随者中有许多人还是听不进去,而不再与祂同行了。(见若6:66)耶稣于是问宗徒们“你们也要走吗?”西满伯多禄很“义气”,深情地回答说:“主!我们到谁那里去呢?惟祢有永生的话。”(见若6:68)

耶稣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到了,祂既爱了世上属于祂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见若13:1)“爱到底”既指爱的时间:爱到最后、爱到死,也指爱的程度:爱到为世人舍弃性命。耶稣为我们舍弃性命的形式很特殊:先是其中一个门徒以三十元钱的代价将祂出卖,再被自己的同胞交付于殖民者手中,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自己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上山,被钉而死。

耶稣为我们交出了性命,又为我们取回了性命。(见若10:17-18)耶稣取回了性命并交给我们,交在我们手中,直到永远。为此,祂为我们建立了圣体圣事。

今年我们遵循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训导,和普世教会一起举行了圣体年并在佘山隆重地结束。今年十月教宗又在罗马召集了全世界主教代表专题学习讨论了圣体圣事,发表了许多文件,有些已译成中文,希望大家去阅读,我不重复了。

我只想提请大家注意,若望圣史强调耶稣的话:我们必须领受耶稣作我们的食粮,才能有真正的生命,直至永远的生命。教会也由此得到生命且存留到永远。

我们必须勤领圣体。有些教友认为自己在家里念经就够了,不必进堂、不必领圣体。这是错误的,不领圣事,就自己断了粮食,就要饥饿、就会冷淡、就会失去超性的生命。现在讯息交通迅猛发达,教宗表示中国教会只有一个,没有地上地下之别。那么为什么还不进堂呢?

耶稣为宗徒洗足

若望没有重复建立圣体圣事的记述,但补充了一个极其重要、感人至深的情节,即耶稣为宗徒们洗脚:
逾越节前,耶稣知道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爱了世上属于祂的人,就爱他们一直到底。

晚餐时——那时魔鬼已将负卖祂的意念,投入西满的儿子,依斯加略茹达斯的心中——祂知道父将一切交在祂手中,自己由天主而来,要重归天主。祂就离席,脱去外衣,取手巾束上腰。然后,倒水在盆中,开始给门徒洗足,并用束着的手巾擦干。

祂来到西满伯多禄跟前,伯多禄对他说:“主!你给我洗足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现在你不明白,以后你会明白。”伯多禄说:“不,你永远不可洗我的足。”耶稣说:“我若不给你洗,你就和我无份。”西满伯多禄说:“主!不单洗足,还洗手和头。”耶稣说:“谁洗澡了,只需洗足就全身洁净了。你们是洁净的,但不都是。”原来祂知道谁要负卖祂,所以说:“你们不都是洁净的。”

祂洗足完了,穿上外衣,回到席上,对他们说:“你们明白我给你们所做的吗?你们称我‘师’、‘主’,称得对,我实在是的。我身为‘师’、‘主’,尚且给你们洗足,你们也当彼此洗足。因为,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被派遣的使者也不能大于派遣他的人。如果你们知道这点而实行了,是有福的。(若13:1-17)

在叙述耶稣给宗徒们洗足之前,圣史先向读者披露了耶稣当时的心情“耶稣知道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爱了世上属于祂的人,就爱他们一直到底。”对于我们人的本质、我们人性的软弱,耶稣完全知道。若望在福音第二章第24-25节记载耶稣不信任那些见祂行的灵迹而信祂名的人说:耶稣自己却不信任他们,因为祂认识众人,也不需要谁来为人作证,祂自己认识人的心。尽管耶稣认识人、认识人的心,但仍全心爱人,无所保留。

若望写下这些话以后记述了耶稣给宗徒洗足的过程。

我们想象耶稣身为天主子,端着盆,跪在宗徒面前、包括跪在明知将要出卖自己的徒弟面前,一个一个为他们细心洗足、细心擦干。我们能想象耶稣当时的心情吗?还有茹达斯的心情呢?

耶稣一一洗完了脚,回到自己座位后,开始教训宗徒们。耶稣的教训明白告诉我们,要照祂所做的去做、要彼此洗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教会没有执行耶稣这个命令,我们没有彼此洗脚(只是在圣周礼仪时,主礼的为12名教友代表象征性地洗脚)。如我们的堂区内、团体内彼此洗脚,该多好啊!如此,是否能有助消除我们之间的不睦、是否能促进我们之间的友爱呢?但愿有一天,教宗下令全世界教会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恢复洗足的圣礼!

最后的教训

耶稣为宗徒们洗了脚,建立了圣体圣事,永留大祭于人间。唱完圣咏之后,即率领宗徒们向橄榄山上的革责玛尼山园走去。耶稣知道就要发生于他身上的惨事,以及宗徒们的表现,心情格外沉重。他有许多话要向特选的人倾诉,是临别赠言、是死前遗嘱。宗徒们似懂非懂,有的还心不在焉。若望圣史把它摘要追记于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四章之中,其篇幅占了整部若望福音的五分之一。我们称之为最后晚餐后的训话。五十三年前,我认为LEBRETON神父所写的诠解非常好,请人译成中文,作为“神修文库”丛书之一发行,如有哪位教友还保存此书,请捐献给光启社,以便再版。

在赠言里,耶稣再三讲了祂和圣父的亲密关系,再三强调父在子内、子在父内。两位实为一体。(见若14:10-11;又见若17:21)耶稣奉派来到人世,所言所行完全遵循父的旨意,祂说:“我对你们说的话,并不凭我自己说的,而是居住在我内的父,自己完成祂的事业。”(若14:10)

临别时刻,耶稣极其复杂的心情不是我们能够参透的,而最为忧心的似乎就是早已预见的我们今天的分裂。耶稣于是向父苦苦哀求说:
“我不但为他们祈祷,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而信我的人祈祷,好使众人合而为一。父!一如我在你内,祢在我内,使他们也在我们之内合而为一,使世界相信是祢派遣我来的。祢给我的光荣,我已给了他们;好使他们合而为一,一如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之内,祢在我之内,好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若17:20-23)

所以,我们该翕合耶稣的祈祷,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全体天主子民在基督内的共融合一。如此,将使世界相信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也相信是天父派遣基督来的(若17:21ь)。

我的牧函是写得略显长了,但在结束之前,还需再看看若望记载的两段关于圣母的事迹,我们先来看加纳婚筵:

第三日,在加黎利的加纳有喜筵,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被请赴筵。酒缺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对她说:“太太!这和你我有何关系?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祂的母亲对侍席者说:“祂吩咐你们什么,就做什么。”那里有六口石缸,是供犹太人行洗洁礼用的,每口可容二、三坛水。耶稣对他们说:“缸里注满水吧!”他们就注满到缸口。祂接着说:“现在舀出来,送给司筵者。”他们就送去了。司筵者尝了水变的酒,不知从哪里来的,——舀过水的人知道。司筵者呼新郎来,对他说:“人家都先进好酒,等人们喝醉了,才进次的,你反把好酒留到现在。”

耶稣在加黎利的加纳行了这第一个灵迹,显出祂的荣耀,门徒们也信了祂。(若2:1-11)喜办婚筵的这家人,谅是圣母的亲戚。所以,圣母在那里帮助张罗,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被请赴筵。由于客人太多且都海量,圣母细心地发现主人准备的酒没有了。圣母知道如果正在开怀畅饮的客人发现酒缺,主人定将十分尴尬、大失面子。于是,圣母暗中请求耶稣发一灵迹,以解主人燃眉之急。而耶稣却说祂的时候还没有到,似乎拒绝了圣母。毕竟,知子莫若母。圣母充满信心地告诉仆人照耶稣吩咐的去做。由此,我们可知圣母转求的奇特功效,原本耶稣的时候还没到,但圣母一求,时候就到了。天主行事也慷慨大方,六缸水即时变成了六缸满满的头等美酒。

我们年轻时经常唱“亚物光荣海星”这首歌,中间有一句为“请示为我母!”,我当时想的是:圣母呀,请你显示为我们的母亲吧!现在的领会是:“圣母呀,请显示你是天主圣子的母亲,让祂通过你俯听我们的祈求吧!”是的,天主圣子通过祂的母亲赏赐我们所需要的种种恩宠,圣母是诸宠的中保。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段:

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祂的母亲、祂母亲的姊妹: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耶稣见了祂的母亲,和站着的爱徒,就对自己的母亲说:“太太!这是你的儿子。”然后对门徒说:“这是你的母亲!”从那时起,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若19:25-27)

此时,悬挂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真是一个无比凄惨的失败者:被众人抛弃、连自己心爱的宗徒、精心培育的十二人,除了眼下的若望,也一个个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逃的逃、躲的躲,早已不见了踪影。这一切,耶稣都早已知道且原谅了他们。在去山园的路上耶稣引用经上的话向门徒们说:“我打击牧人,羊群都逃散。”

耶稣在十字架上对母亲和爱徒说的话,从字面看,是耶稣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爱徒,由爱徒来照顾母亲。但如果只是为了使母亲将来有人照顾,耶稣应把圣母托给玛达肋纳,因为她肯定比一个男子更会照顾好圣母。所以事实上,耶稣是把爱徒托给了母亲,通过爱徒,把未来的教会托给圣母。

圣母养育了耶稣,直至把耶稣送到十字架祭台,祭献于天父。现在又接受了新的使命。在安葬了耶稣以后,圣母与若望、玛达肋纳等人返回到耶路撒冷。圣母再次奉命,哺育刚诞生的教会。她把宗徒们聚在一起,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坚固他们的信德,和他们一起诵经祈祷,一起等候圣神的降临。圣母是耶稣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教会的母亲。
教会之母,为我等祈!中国教会之母,请保佑中国教友!

结束语

写到这儿,可以结束了,先重复一下:

起初有圣言,圣言就是天主,圣言成为血肉。

我们恭读若望福音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天主圣父和祂派遣来的圣子;认识了天主圣子就是天主之言。天主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通过圣体圣事,坐在天主圣父之右者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通过圣子的启示,祂留给我们的教训、祂的言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应重视、珍惜天主赏赐的这个宏恩。我们应终身诵读、默想天主之言——圣经,尤其是福音。

对天主来说,言就是天主第二位,和天主父同性同体。听了言,就见了父。

对人来说,说话就是天主给我们的极大恩宠。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受造物,就在于人有思想,且能把思想通过言语进行沟通,传于后人。天主按自己的像造了人,天主有言,就赐人以言。

言者,心之声也。通过言语,人显示自己的内心;听其言,知其人。言语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人际交往,全靠言语。真言实语,诚信可靠。

然而,现在社会,人言出了问题。人变得聪明了,会伪装、会说假话、说谎言、造谣言、进谗言,总之,心里想的和口上说的不一致;过去的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的人,说了不算了。社会上有些人口里花言巧语、甜言蜜语,内心却在暗中算计如何骗人、如何害人,有谁信了他的话,他暗中得意,别人上当了,他成功了。涉世不深的人,轻信人言、受骗上当,到处吃亏。只得叹世道冷、人心恶。

天主造人原意可不是这样。我们教友的言行应符合天主的圣意。今年我们教友应特别重视福传,我们翻开福音之前,必须收敛心神,怀着虔敬、孝爱的心去诵读、聆听。而不能漫不经心,像对待其它书籍那样。

我们对于自己的言语也须慎重,应心口合一。从我们口中不能道出假话、更不能喷出害人的谎言。耶稣说从心里发出的才会污秽自己、污秽他人。我们必须牢记耶稣的教训:“你的说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多余的话都来自邪恶。”(玛5:37)我们应是行为正直、一身正气、说话诚实。古人教训我们慎独,今日我们更应慎言。政府也大力提倡说真话、讲诚信。我们教友应实践耶稣的教训,从而成为说真话、讲诚信的典范。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第17节,耶稣求父说:“求祢圣化他们在真理之中:祢的话就是真理。”耶稣接着又说:“我为他们祝圣自己,使他们也因真理而受到祝圣。”(若17:19)我们都要努力做圣者,让真理之光照耀我们、照耀这个世界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