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初期教会的礼仪与教义

初期教会的信仰生活


我们除了要明白古代地窟时期基督徒的生活之外,要鼓舞我们、激发我们学习效法古代教友们的信仰精神,圣化我们的生活。首先要介绍的是地窟时期基督徒的生活,他们如何因为祈祷而得到了圣化。当时的教友,不像现代的许多基督徒那样,仅仅只是在星期天弥撒中想到天主,而是在每天的生活当中,实践着圣保禄在罗马书中14章第7及第9节以及斐理伯书信第1章第21节中所教导的“我们或生或死,都属于天主,为我,生活就是基督。”
耶稣曾屡次强调祈祷的重要,而且祂也以身作,给我们树立了祈祷的表样,每次有重大事件发生,祂事先必作长时间的祈祷。祈祷,构成基督徒生活的一部份,更适当的说,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不断的祈祷。
亚历山大城的圣格肋孟就曾留下下面的这一段文字,他写道:“我们将自己的整个生活,当作一个瞻礼,因为我们确信,天主无所不在,处处都在。无论我们在耕田,或在海上航行,都可以赞颂天主的圣名,所谓祈祷,就是和天主谈话,基督徒在散步的时候、谈话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工作的时候、读书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高举心灵,向天主祈祷。”
信徒们每天数次面向东方祈祷,东方是乐园所在的方向,也是耶路撒冷所在的方向,他们时而高举双手,时而紧捧双手,双膝跪下或俯伏地上,他们在额头上、口唇上和胸上,划三个十字圣号,同时口中诵念着祷词。公元140年时,亚立司泰提就提这样描写说:“基督徒每天早晨,在每一个时辰,歌颂天主的恩泽,他们在吃饭、喝水时也想到要感谢天主。”
早期的基督徒,每天主要的祈祷时间有下面几个时段,当然清晨鸡鸣时到黎明时是黎明的祈祷,从日落时到点灯的时刻有傍晚的祈祷,从早到晚的各种生活中的主要活动,都伴随着祈祷,像起身、进食、就寝,出门访客、工作、旅行。此外还有一个从犹太古教传承下来的习惯,在每天的第三、第六、第九时辰,作更隆重的祈祷。
当时的信友,每天念些什么经文呢?经文的内容,因时代久远,已经失传,但确知当时的信友一定念“天主经”。此外,信友们也用圣咏赞颂天主,也引用犹太民族的一些传统经文,此外殉道烈士们的传记中也提供了许多优美的祷词,是面临死亡的勇士们发出的信仰和希望的呼声。我现在就引用一段公元155年圣鲍利加布的祈祷词供各位参考。
“主,全能的天主,耶稣基督之父,你的爱子教导我们认识了你,我感谢你拣选了我,在今天,在这个时辰参加殉道者的行列,分尝基督的苦,将来灵魂和身体都能享受永生。但愿今天我能加入殉道者的行列,献身作一个肥硕可爱的祭品。真理的天主,为了这个恩惠,我赞美你,借着永生的耶稣基督,我感谢你,愿你和祂和圣神,在现在及将来,永享光荣,阿门!”这是斯米纳的主教圣鲍利加布,在受火刑的时候,所朗诵的祈祷词,也是当时教友们每天诵念的祈祷经文。
初期教友对祈祷的看法,和现在的一般教友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一提到祈祷,就认为那是向天主有所请求,希望天主俯允我们的请求,初期教友比我们了解祈祷和圣事真正的意义。他们认为祈祷就是和耶稣谈话,如同当年往厄玛乌去的两个门徒,他们和光荣复活的耶稣共同谈话一样,如同我们将来在天国与耶稣面对面倾心欢谈一样。教友领圣体,就是参加耶稣爱难前夕的最后晚餐,就是参加不久的将来要在天国举行的永久圣餐。
初期教会的教友充份的明白,所谓如何圣化时间的问题,将瞻礼和祈祷排列一定的次序,列入全年的日历和每星期的日子里,使每天的生活能够完全被圣化,每天的时间都奉献给天主。星期天是每个星期的中心,因为这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以星期天作为每个星期的开始。犹太人原有守严斋的习惯,基督徒也保持了这个习惯,也利用这种守斋的方法补赎罪,但把守斋的日子加以变更,改在每个星期三和星期五,全年的日历,也按着各大瞻礼安排,刚开始的时候,重要的节日,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耶稣复活节”。不久以后,纪念基督一生事迹的其他节日相继的排定,“耶稣圣诞瞻礼”很早就有了,犹太人的“五旬节”,改为“圣神降临节”。
借着圣事与祈祷的圣化,教友们的心灵渐渐地变化了,他们渴望与基督合一同化,使自己的生活,成为天主的肖像。圣儒斯定曾经这样的描写人心渐渐洁净、解脱而与基督爱德的精神相贯彻:“从前我们以荒唐为乐,现在贞操成了我们的幸福,从前实行魔术,现在奉献自己给天主,从前贪财,现在把所有的施舍或归为公有,而各取所需,怨恨、谋杀、彼此反对,风俗的区别使我们不在家里收留外人,现在,从基督降生以后,我们生活在一齐,我们为仇人祈祷,我们为不公道的仇教者求得回头,为能使他们也符合基督高尚的教义而生活,也能如同我们盼望从天主,世界的主人那儿获得同样的赏报。”我们可以这么说,初期教友们的一切伦理原则,都受到这种成为天主肖像、同化于基督的大原则所支配,而耳目一新。
模仿基督,是初期教会一切著作的基本概念,当时的学者和教父们,随着各人的风格,把这种观念加以引申和发挥,有的思想家认认,人应当度一种纯朴而简单的生活,就像《善牧》这本书的作者赫马斯对基督徒的理想生活,就抱着这样的看法:“基督徒是纯朴的、知足的,从来不互相仇恨,一片天真,充满了同情心。”其他作家也强调灵修的重要性,谋求能与天主密切的结合,归纳起来,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不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略有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劝教友们效法耶稣,更新自己的内心、更新自己的生活。博爱的原则,对当时残酷、无情、蔑视公平的阶级社会、盛行奴隶制度的罗马帝国而言,真正的带给人温暖,使社会得到改革。博爱是伯多禄、若望以及宗走们把他们师父的教训,不断的谆谆告诫于教友们的,要求教友们努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爱成了圣教会最名显的标记,“爱”也成了初期教会的代用词,当时的人称教会为“阿伽陪”,“阿伽陪”是希腊文的“爱”,圣教会就是“爱”,基督徒超脱了社会阶级的界限、种族语言的不同。对这样高超的理想,是不是一切教友都忠心实行了呢?人的本性是软弱的,客观的环境往往产生重大的阻挠和障碍。任何高尚的原则,到了实行的时候,必然的遭遇到种种的阻碍,初期教友的信德固然是活泼有力的,但是,假若我们以为他们个个都是圣人,那就未免过份了,他们和我们一样,随时都有遭遇诱惑的可能。依照当时的情形,他们遭遇的诱惑,比我们更严重、更危险,我举个例子说吧!他们一天到晚生活在外教气氛中,很容易受崇拜偶像的诱惑,教难期间他们很容易受到变节背教的诱惑,所以当教难平息以后,对于背了教的人,圣教会究竟采取那种态度?耶稣只把赦罪的权柄,交给了伯多禄和他的教会,起初,圣教会并没有一种宽恕罪过的方式,在很多情形下,只施行圣洗礼而已,对于轻微的过失,就规定了守大斋、施舍给穷人、祈祷等神工来加以补救。我们无法正确的指出补赎法则的编定,究竟是在何时完成的。对于这件事,在第二世纪中,教会内存着两派主张,一派主张凡受过洗的人所犯的重大过失,尤其像崇拜偶像、犯奸淫及杀人等三种罪,是不能宽赦的,即使犯罪的人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并加以补赎,也没有希望能与天主及圣教会重修和好。这种从严的主张,曾提到几位在教会内很有名望的戴尔都良、奥利振、希波利忒等,都多少与之有关系。不过这种从严派并没能在教会内形成优势,教宗们,尤其是圣加里斯多的看法和行动,就不太一样,也比较合乎人情和福音的精神。教会为了遵守耶稣基督的真正教训,承认了补赎原则,因为耶稣基督就曾经宽赦过那犯奸淫的妇女,也曾在十字架上时,答应忏悔的右盗升入天国。公元150年左右,在赫马斯所写的名叫《善牧》的这本书中,就已经把这个做补赎的欢念加以申明了。到了第二世纪的末期,每个自认犯了重大罪行的教友,必须对团体做一种忏悔,他暂时的被摈斥于教会之外,与教友团体隔离、取消领圣体的资格、还应当被强制做一些坚苦的课业及谦卑的行为,难堪的补赎,一直到主教用覆手礼将他重新引进教友的行列,因此,在当时存在着以博爱及慈悲的精神为基础的公开忏悔与庄严的宽恕,这便是补赎的悠远历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