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十五、十六世纪

文艺复兴时代概述


前面的一部分专门介绍了中古时代前期和全盛的中期的情形。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直到十三世纪的末叶,也可以说十四世纪初年,教宗鲍尼法斯八世的去逝为止。也就是说,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蛮族的入侵、时势的变迁,基督所创立的圣教会,不久之后就取代了罗马帝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圣教会的使命原本是“出世”的,以救人的灵魂为任务,但是,环境的变迁,使得教会也负起了“入世”的责任。从第三世纪以后,罗马的文明已经呈显出衰退的局势,幸好有基督的教会担负起,继往开来的重大工作。它一面继承了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一面培养自己的实力,从事归化蛮族的神圣使命,教会的势力也就逐渐传播到整个儿欧洲。所以说,当日尔曼人进入濒临崩溃的西罗马帝国时,是圣教会从废墟中,拾起了古典文化的残骸,将它传授给新来的蛮族;当罗马帝国的政权在西方消逝之后,是圣教会当仁不让的负起了,领导和教化的责任;各教区主教也代替了地方政府。在中古时代,教会联系着各个民族,建立了所谓的“基督教世界”和“基督教文化”。到了教宗额我略一世时,逐渐产生了所谓的“教皇国”,在长期的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的冲突,这相互之间的权力消长,构成了欧洲中古历史。在中古时代的晚期,中古的思想和制度,都逐渐的衰弱。在资本主义、专制王权、理性主义的不断冲击之下,中古的基督教世界,在十六世纪之初,终于宣告崩溃。宗教革命可以作为中古和近代之间的里程碑,许多历史学家,也称中古晚期为“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起自1303年教宗鲍尼法斯八世的去逝,到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这是一个从中古进到近代的过渡时代,因此这里也要进入中古的晚期,因为中古晚期这个时代的事情和后面的文艺复兴以及天主教在十六世纪的革新密不可分,因此将中古晚期这个文艺复兴的时代放到了近代历史中来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更好说,它是教会领导地位的衰落时期。中古教会在欧洲社会的领导地位,从十一世纪1077年日尔曼皇帝亨利四世,为了解决他和教宗额我略七世之间的政教冲突,而引发的“卡诺沙事件”,到1303年教宗鲍尼法斯八世和法国国王菲力普四世之间的冲突,菲力普竟然派遣军队到义大利的亚那尼,企图逮捕教宗,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年迈的教宗,经过这次的打击,不久就去逝。在这两百多年中,从逐渐兴起,而到一蹶不振,在14到15世纪的两百年中,教会历经内忧外患。到了16世纪初,由于马丁·路德倡导宗教革命,圣教的大一统局面,终于破裂而不可收拾。这里就是主要分析宗教革命所产生的原因。
圣教会力量的来源,是靠着教会本身所特有的两大特性,一是普遍性致公性、一是统一性致一性。所谓普遍性致公性,指的是教会,是所有人的教会,而并非是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国家、或是某一个地区的教会。这种普遍性的有形象征,是教宗的定都罗马,所以罗马的教会也称为“公教会”。而所谓的统一性致一性,指的是教会只有一个,是不能分割的,教会的有形象征是教宗、耶稣的代表伯多禄宗徒之长的继承人。14世纪的时候,教会力量的这两大要素和特性,先后受到严重的震撼而开始动摇,先是教宗流亡亚威农,长达70年之久,由于这段也被称为“巴比伦流亡时期”的教宗,全都是法国人,他们的领导政策也就多少偏向法国,因此使得当时的人,怀疑教宗似乎是法国王室的教宗,而不是领导整个教会的教宗。等到教宗最后离开亚威农返回罗马后,又发生了更大的不幸,先是出现了两位闹双胞案的教宗,后来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教宗,互相对抗、争夺权位。一时之间教会分裂,各自拥护自认为“正统的教宗”,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西方大分裂”,时间长达40年之久,这真正是教会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就在这惨痛的分裂问题解决后的整一百年,马丁·路德向教会发动革命,教会的分裂终于演变成为定局,圣教会也就同时失去了有史以来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