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第三部分 论灵牧的劳心 |
第二十一章 应怎样劝勉那些不将自己所布施与热闹,且也不贪恋别人的财物,及虽将自己所有布施与人,却又 |
劝告那些既不将自己所有布施于人,且也不贪恋别人财物的人是一样;劝告那些既将自己所有布施于人,却又同样觊觎别人财物的人,则是另一样。
劝告那些既不贪恋别人财物,而也不将自己的所有布施于人的人,要详细认清,他们所用的一切,都是来自大家所共有的土地。这土地毫无偏私地供给所有的人食物。
所以,如果他们把上天赐予的共同恩物归为己有,不必枉费心机地想自己无罪。凡是不把自己的所得周济穷人,就是动手杀害他的近人,因为,他们储存多少垂死的穷人的日用品,即是迫死多少人。原来在我们供给穷人任何生活必需品时,并非在施舍我们的东西,反之,乃是将那东西归还原主。所以,与其说我们做了慈善事,倒不如说我们偿还了公道的债务。
因之,当真理警告人小心行善时,说:“你们应当留心,不要在人前行你们的仁义。”(玛六1)圣咏作者也歌颂这种见解,说:“他博施,周济穷人,他的仁义永世长存。”(咏一一一9)请看:这里不把博施,周济穷人称作慈善,而称作仁义。因为,不拘何人自天主手里接受恩物,都应与大家分享。所以撒罗满也说:“义人施舍,毫不吝啬。”(箴二26)
应劝告他们,仔细留心经上说的那个不结实的无花果树。因为园主不满地说:“它白占了一块地皮。”当那些头脑清醒,思虑高深的人,毫无益处地保留能为别人有好处的思想时,便似那棵无花果树,既不结果,又白占了一块地皮。同样,当一个愚昧的人,以他怠惰的阴影遮盖起别人可用他善行的太阳所耕耘的土地时,便也是既不结果,又白占了一块地皮的无花果树。
但是,有时我们或许会说:“我们只是享用天主赐给我们的恩物,我们并未贪求别人的货财;我们容或未作任何可称道的慈善事,可也绝未作出任何对不住人的事。”他们之所以能有这种想法,看来是他们堵上了心灵的双耳,不愿倾听来自天上的忠告。
就连在福音上所提及的那个穿紫挂红及着细麻衣,天天奢华宴乐的财主,(路廿六19),也并未打家劫舍,招摇拐骗,不过只是未善用自己的财富而已。在他结束现世的生活后,地狱里的报复的永火吞噬了他,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不合法的事,乃是因为他们漫无节制地追逐了合法的事。应劝告那些冥顽不灵的人,要知道,当天主赐给他们一切,而他们并未能以慈善的祭饼回献给天主时,便已是反对天主而犯了不公道的罪。所以圣咏接着说:“无人能解救自己受的救恩,谁都不能将赎命的代价还给天主。”(咏四八8)所说的给赎命的代价,就是在天主尚未给圣宠神光之前,将我们的善行就奉献给天主,故圣若翰洗者呐喊,说:“斧子已放到树根上了,凡不好结果子的树,必被砍掉投入火中。”(路三9)
所以,谁若因为自己并未打劫别人的货财就自认无罪,要当心那即将砍来的无情斧头。他们所谓的安全绝无保障,他们即疏忽结善行的美果,到离开现世时,就仿佛是从树干上被砍下来的嫩枝,晒干备烧。
相反地,应劝告那些既把自己所有布施于人,却又不停觊觎别人财物的人,不要在人前贪图有慷慨之名,而在天主前却成了假善欺人的伪君子。这些人豪兴所至,便毫不顾虑地把他们的财物施舍给人,不只如我们前面所说,将来要懊悔莫及,自我哀怨,并且因受到贫穷的交迫,甚而会一百八十度地突然一变而成为吝啬。请想!还有什么比变慷慨为吝啬,使德行成为罪恶根苗的心灵更不幸的呢?
因之,首先应当劝告他们,要合理地把握住他们的所有;然后再劝告他们不要觊觎别人的财富。如果罪恶不能根除,虽则砍去许多枝叶,吝啬的树是仍然不会枯死的。所以,如果首先把自己的财产处理得当,打劫拐骗的诱惑便再没有可乘之机。
不过,被劝告的人还要知道,当他们以养成习惯,即令偷抢的诱惑来骚扰不绝,而仍能不为所动时,更要再进一步,去学习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给人。因为他们也有帮助他们穷苦弟兄的责任。
但为了赎罪而做的慈善事是一回事,为了当行善事而犯罪则是另一回事。这绝称不起是慈善事了。因为在果树根上放上苦的毒药后,便再也不能结出甘甜的美果了。所以,这也即是天主为何拒受祭品的理由,他说:“我是爱慕公义的上主,在燔祭中的不易抢劫,我十分恼恨。”(依六一8)又说:“恶人的祭物是可憎的,何况他们的祭献又带恶意呢?”(箴廿一29)
凡把应施舍人的财物去献给天主,人或不知,天主却非常注意,必断然拒绝。因为他曾借某智者的口指明,说:“凡掠取穷人的财物来做祭品的,无异于在父亲前杀害他儿子的人。”(德卅四24)世界还能有什么比在父亲前杀害儿子更惨与更不能容忍的事呢?所以,用父亲丧失儿子的痛苦来做比拟,便充分说明了,这种祭品要招惹到天主的多大义怒。可是他们总在计较自己施舍了多少,至于他们掠夺了多少,就不算数反而伪装不知了,他们对功行记得一清二楚,对过错则熟视无睹。
所以,希望他们听清经上记载的话:“赚得工资的,无意将工资投入破袋内。”(盖一6)在破钱袋内尽管投进大把银钱,到取用时,却分文不见,早经丢失,凡是只计较自己施舍了多少,却不省察掳取了多少的人,就是无异将工资投入破钱袋内,因为,他们虽非常自信地将他们的善行带在身边,但不知早从掠取的漏洞中溜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