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卷二 圣化信仰生活的方法

第七章 病人傅油圣事


主耶稣关怀、医治各种病人
 
病苦是人生中的严重问题,它使人体验到自己的无能和有限,感到忧心烦闷。救主耶稣深知他们的心情,对他们非常关怀,曾治愈患各种病症的人,不但治疗人肉身的病苦,而且还治愈人灵魂的病痛,为人赦罪:因为祂来是为医治整个的人,包括灵魂和肉身。的确,祂是病人所需要的医师。
 
病人傅油(病傅)是什么?
 
病人傅油是主耶稣亲定的圣事,为赋圣宠于病人,以减轻他心灵和肉身两方面的痛苦,使他感到心灵平安,肉身的病况好转,恢复健康,克尽原有的职务。倘若到了死亡关头,则帮助病人备妥他的心灵去见天主,进入天国。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傅油亦称为终傅。
 
关于病人傅油圣经上有什么记载?
 
根据福音的记载,耶稣派遣宗徒们去传教时,曾命令他们要传天国的福音,也要带着油、治愈各种病人。宗徒们遂分往各地,为人讲道驱魔,且给许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们。(谷六7-13)。以后宗徒们遂为病人们施行傅油礼,由主的弟兄雅各伯宗徒为证,他向教友们说:“你们中间有患病的吗?该请教会的长老们来为他祈祷,因主的名为他傅油。出自信德的祈祷必拯救那病人,主会使他起来;如果他犯了罪,也必获得赦免。”(雅五14-15)。“因主的名给病人傅油”,即是因耶稣基督的吩咐,仗着耶稣的权能给病人傅油。这在证明病人傅油圣事是主耶稣立定的。此外傅油能赦免病人的罪,更证明是主耶稣所立定的,不然,傅油怎能有赦罪的能力呢?
教会的圣传也明认为病人傅油是教会的七件圣事之一,在教会的礼仪传统上,不论在东方或西方,自古以来就证明用圣油为病人行傅油礼之重要,而且是在病人频临死亡时举行,为此才获得了“终傅”之名。虽然如此,教会礼仪总未疏忽祈求上主让病人获得痊愈。
 
病人傅油有什么礼仪(如何举行)?
 
遵照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决议,罗马宗座于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卅日公布了有关病人傅油的通谕,为拉丁礼教会制定了下列礼仪:
一、神父先为病人祝平安、洒圣水、说明为病人祈祷和傅油的重大好处。
二、帮助病人办个妥当告解、获得罪赦,同天主和好,心灵平安,获得安慰和鼓励。
三、为病人读经和祈祷,加强他对天主的信心和依靠。
四、为病人傅圣油(祝圣过的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先在病人前额傅油,同时口念下列经文:“藉此神圣的傅油,并赖天主的无限仁慈,愿天主以圣神的恩宠助佑你。阿门”;再在病人的左右两手心上傅油,同时口念下列经文:“赦免你的罪、拯救你,并减轻你的病苦。阿们。”
五、为病人送圣体,让他与吾主耶稣合而为一感到安慰。
六、若病人已面临死亡时刻,要为他施放临终大赦。
 
怎样的教友该领病人傅油圣事?
 
凡能分辨是非善恶的男女教友,在病重或病危时,都该领此圣事;病人在接受有危险性的手术前,亦可领病人傅油圣事。年老力衰的人,虽无重病,也可领病傅圣事。但上阵作战之士兵或将行刑的死囚,不能领终傅,因为他们不是病人。但可以办告解、领临终圣体。
 
病人傅油可以重领吗?
 
若同样的病日久不愈,或加重了,或又患新病与旧病并发,或旧病痊愈后复发,皆可重领病人傅油。
 
若教友病危时找不到神父,该怎么办?
 
该发上等痛悔,依靠天主的仁慈预备善终,同时请教友们前来为他祈祷,助他获得善终。
 
若病人已不省人事,还可领终傅吗?
 
若他平时是热心教友,得认为他愿意领终傅,可以为他付此圣事。若他平时很冷淡,无法认定他是否愿意领终傅,神父可有条件的为他付终傅。若病人神志清醒,一定要病人表示愿意,才为他付终傅。
 
领病傅或终傅有什么效益?
 
一、增加宠爱,即加强天主与病人之间的亲切关系;赦免小罪。
二、若有忘了的大罪、或因重病昏迷不能告的大罪,只要发下等痛悔,也能因终傅圣事而获得赦免。
三、赐给病人对于诱惑的抵抗力。
四、能使病人忍耐病苦,心灵平安,安然而逝。
五、有时也使病人痊愈、恢复健康。
 
病到什么程度可请神父付病傅圣事?
 
当人患重病时,就该请神父来付病傅圣事,因为此时病人还清醒能说话,神父可以帮助他善领病傅,获得病傅的实效。千万不要等到病人已面临死亡末刻,已无法说话表达心愿,或已神志不清,或已昏迷不醒,才请神父来,因为那时候神父说什么,病人已听不懂或听不见了。神父想帮助他已经很难了。所以家中有人患重病时,家属应一面为他延医诊治,一面应为他请神父来照顾他的灵魂,为他傅油行圣事,千万不要只顾忙着为他请医生照顾他的肉身,却忘记为他请神父来照顾他的灵魂。可惜这种不幸事件屡次发生。请教友们注意慎防。
 
谁施行病人傅油圣事?
 
病人傅油圣事的施行人是主教和神父们,为此在各堂区任职的神父们,有责任训练自己的教友们领受此圣事的神益。教友们彼此之间也该互相关怀,为其他患重病的教友请神父来为他施行病人傅油;患重病的教友们也该好好准备自己善领这件圣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