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甲年

十一月份


为人民服务〈常年叁十一主日〉 

  本主日常年期第叁十一主日的弥撒福音取自圣玛窦福音第23章第1到12节。经文这样说:

  那时,耶稣对群众和门徒说:「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凡他们吩咐你们的,你们要行、要守,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只会说而不做。他们把重担捆起来压在别人的肩上,自己连一个手指也不愿动。他们所作的事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因此,他们把经匣做得大,穗子放得长;在筵席上爱坐首位,在会堂 喜居上座;喜欢人在公共场所向他们请安,尊称他们为『拉比』(师傅)。你们不要让人称你们为『拉比』,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姊妹。你们不要在世上称人为你们的『父亲』,因为你们的父亲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也不要让人称你们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你们中间最大的,就应做你们的仆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玛23:1-12)

  圣玛窦福音是公元第一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它的原始读者是由犹太教归化的基督信徒。为了适应当时的读者,圣玛窦福音记载耶稣的言论,强调基督教会和犹太宗教的异同。在我们刚才聆听了的那段记载中,耶稣责备犹太教的领导阶层,经师和法利塞人,说他们言行不一致,爱出风头,喜欢别人称他们为「师傅」。至於基督教会,圣玛窦福音记录耶稣向他的门徒们说:「不要让人称你们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你们中间最大的,就应做你们的仆人。」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取自旧约玛拉基亚先知书第1章第14到第2章第1到2,以及8到10节。在这篇读经 ,天主责备肋未族司祭们渎职,说他们离弃正道,破坏盟约。天主说:

  司祭们,这是向你们提出的警告:你们如果不听命,不把荣耀我名的事放在心上,我必诅咒你们。万军的上主说:你们离弃了正道,使许多人触犯天主的法律,破坏了我和肋未所立的盟约。因此,我也使你们受到全体人民的轻慢鄙视,因为你们没有遵行我的道,在施教时只顾私人的情面。(拉2: 1-2, 8-10)

  由此看来,本主日弥撒礼仪的主题可以是警惕教会的领导者,或神职人员,要他们反省自己的身分与职务。他们的身分与他人平等;他们的职务是为他人服务。同样,平信徒在家庭,和社会中居领导的,也受到警惕,他们的地位,也是为家庭和社会众人服务。所以,无论是谁,如果他们骄傲或旷职、渎职,必要受到天主的严厉责斥。

  一般平信徒和在教会中居属下地位的人们,包括神父和修女们在内,也同样从本主日的弥撒礼仪中取得教训。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取自圣保禄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书第2章第7到9,以及13节。在这篇读经中,圣保禄宗徒邀请得撒洛尼的信友们感谢天主,说:

  我们不断地为你们感谢天主,因为当你们听到我们给你们宣讲天主的福音时,并没有把它当作人的言语,而实在把它当作天主的言语来领受;这言语正在你们信者身上发生效力。(得前2: 13)

  圣保禄宗徒这样说,不期然对福音中耶稣所说的话下了注脚。耶稣曾说:「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座位上,凡他们吩咐你们的,你们要行、要守,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圣保禄宗徒的解释是,今日教会中的领导阶层,也好比经师和法利塞人,即使他们的行为并不理想,但由於他们是天主的差使,我们仍应该听从他们所宣讲的福音。我们信的是天主,而不是世人。这是我们信仰天主,爱慕天主的生活见证。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在本主日弥撒福音里,耶稣指责经师和法利塞人的言行不一致,但是并不愿摇动他们在犹太宗教中的地位和权威。他也指责他们的好出风头,喜欢坐第一把椅子。他劝告他的门徒们,不要叫人们称他们为『拉比』、『父亲』、『导师』。他说:

  你们不要让人称你们为『拉比』,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姊妹。你们不要在世上称人为你们的『父亲』,因为你们的父亲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也不要让人称你们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

  说完这话,他便结论,说:

  你们中间最大的,就应做你们的仆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耶稣这一席话,从犹太宗教的领导──经师和法利塞人──说起,谈到他的门徒们,他们是我们教会的领导。耶稣警告他们不要叫人称他们为『拉比』、『父亲』、『导师』。但是,在今日教会中,教宗被称为"圣父",主教被称为"大人",司铎被称为"神父",修女被称为"姆姆"。说得难听些,世俗的风气已经侵入我们的教会。从好的方面着想,那是我们天主教徒爱戴教会神长的自然表示。

  但是,我们不必在这样的问题上多费口舌,因为耶稣这一席话的重点是在最後一句结论的话上。他说:

  你们中间最大的,就应做你们的仆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在这句话里,耶稣分明肯定在他的教会中是有大小的分别的,而且在大的中间还有一个"最大"的。他就是继承伯多禄职位的罗马教宗。这并不相反耶稣所说的"你们众人都是兄弟姊妹",却进一步地说明了教会的本质。教会是圣事性的。它是一个有圣统组织的社团,同时也是基督的玄妙奥体。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的教会不仅是一个宗教社团。假使它只是一个宗教社团,我们便很容易和教外同胞一起讨论它在我们国家里的"法人"地位。但是它也是一个奥迹,是我们基督信徒信仰的对象。在念早晚课的时候,我们念信经说:"我信有圣而公教会,诸圣相通功。"在望主日弥撒时,我们又说:"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这样,问题便不如此简单了。教外同胞不相信教会也是一个奥迹,他们不能 解在我们国内的教会与普世教会之间的真正关系。在和他们讨论这类问题时,我们必须有耐心,但是我们不能背弃我们的信仰。梵二大公会的《教会宪章》说:

  罗马教宗继承伯多禄,对主教们和信友群众,是一个永久性的、可见的统一中心和基础。(教会 23)

  我们要记得。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天主教徒的共同信仰。
  基督我们赞美你!




十个童女的比喻(常年期第叁十二主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二主日。常年期是教会礼仪年历上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个时期,不像四旬期和将临期,并未指定庆祝基督的某一特殊奥迹,而是综合地纪念全部的基督奥迹。

  常年期包括叁十叁或叁十四主日。最後一个主日也就是基督普世君王节。今年的常年期共有叁十四主日。本主日是倒数第叁主日。在常年期的尾声,教会的礼仪常弥漫着「末世」的气氛。

  「末世」是圣经神学上的一个术语,意味着今世的终结,基督的再来,以及个人和世界的未来终向。在旧约圣经中,有关末世的言论主要是在憧憬默西亚时代的美好景象:比如,逃出埃及,进入客纳罕,在西乃山与天主缔结盟约等事情。在新约中,「末世」的观念已为「天国」所替代。由於天主圣子的降生为人,天国已存在人间,虽然尚未成全,将来必有圆满的一天。因着基督的死亡及复活,我们信仰他的人,都可以期待他的再来,希望到那时像他一样复活,跟他一起进入天国。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取自圣玛窦福音第25章第1到13节。在这篇福音记载中,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说明有关末日或天国的道理。耶稣自比新郎。他说:新郎姗姗来迟,以致等候他的十个童女都打盹了。其中五个糊涂的,五个明智的。那五个糊涂的,拿了灯,却没有随身带油,临时出门去买油,买油回来,门已关了,不能进去参加婚宴。别的明智的,拿着灯,也把油装在瓶 带来。新郎一到,她们便准备好了,随着新郎进去参加婚宴了。
  今天弥撒福音这样记载,说:

  那时,耶稣给门徒讲了这个比喻说:「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她们的灯,去迎接新郎。其中五个是愚笨的,五个是明智的。愚笨的拿了灯,却没有带油;聪明的拿了灯,同时还在 中带着油。新郎来迟了,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半夜有人喊叫:『新郎来了,出来,迎接他!』那些童女都起来,准备她们的油灯。愚笨的童女对明智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熄灭了。』明智的回答说:『只怕为我们和你们都不够,倒不如你们到卖油的人那处去买吧!』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些准备好了的,与新郎一同进去,共赴婚宴,门就关上了。後来,其馀的童女也来了,说:『主啊!主啊!请给我们开门吧!』但他回答说:我切实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玛25: 1-13)

  这就是十个童女的比喻。乍然听来,它的情节极其简单,意义也相当明白。在这比喻中,新郎来得既迟又突然,格外强调了常常警醒的必要。何况,在讲完这个比喻後,耶稣也结论说:「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接着探究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的内容主题,并体味其後答唱咏中的祈祷词,我们便会发现这个比喻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按照读经一和答唱咏的提示,「明智」就是追求「智慧」,而「智慧」则是耶稣基督。由此看来,上述十个童女比喻的焦点,应该在新郎身上。耶稣用了「明智」和「糊涂」两个形容词,来分别人们与他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他们在末日的得救或不得救。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取自智慧篇第6章第13到17节,内容涉及寻觅智慧,找到智慧,沉思智慧,为它而守夜不寐。读经一强调爱慕智慧的人容易看见智慧,因为智慧到处寻找配得上它的人,它在路上亲切地把自己显示给他们,关切地迎接他们。
  今天读经一这样说:

  智慧是光明的,永不暗淡。爱慕她的,必看见它;寻觅她的,必找到她;追求她的,必先蒙她显示。黎明时分寻求她,不必费力,因为她已坐在门前。沈思她,是完美的知识;为她守夜不寐,必毫无顾虑,因为智慧到处寻找与她相配的人,在路上把自己显示给他们,亲切地迎接他们。(智6:13-17)

  这样被位格化了的智慧指的是谁呢?是天主,特别是天主圣子,耶稣基督。本主日弥撒中的答唱咏取自圣咏第63篇。其主题是基督信徒们对他们的净配基督的渴望和爱慕。

  【答】:上主,我的天主,我的灵魂渴慕你。

  领: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寻觅你;我的灵魂渴慕你,我的肉躯热切期望你,好像一块乾涸无水的田地。【

  领:我在圣殿 曾殷切仰望你,想要看见你的威能和光荣。因为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宝贵,我的唇舌称扬赞颂你。【

  领:我要一生一世赞美你,因你的名,我高举双手向你祈祷。我的灵魂好像饱飨美食,我要以欢愉的歌声赞美你。【

  领:我在床上想起了你,彻夜不眠地思念着你。你助佑了我,我在你的护翼下欢欣歌舞。【】(咏63: 2; 2-8)

  教会的礼仪年度即将结束,暗示着总有一天,我们在世的路程也快走完了。基督姗姗来迟,是为考验我们的恒心,考验我们对他始终不渝的忠贞,也是为给予我们回头改过的机会。「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

  主内的兄弟姊妹们,
  在本主日弥撒福音里,耶稣讲了五个童女的比喻。这比喻,乍然听来,情节极其简单,意义也相当明白。比喻中的新郎来得既迟又突然,格外强调了常常警醒的必要。耶稣在讲完比喻後,也结论说:「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

  但是,如果我们探究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的内容主题,并体味其後答唱咏中的祈祷词,我们便会发现同一比喻的更深一层意义。读经一取自《智慧篇》,内容涉及寻觅智慧,找到智慧,沉思智慧,为它而守夜不寐。读经一强调爱慕智慧的人容易看见智慧,因为智慧到处寻找配得上它的人,它在路上亲切地把自己显示给他们,关切地迎接他们。答唱咏取自圣咏第63篇。其主题是基督信徒们对他们的净配基督的渴望和爱慕。

  按照读经一和答唱咏的提示,「明智」就是追求「智慧」,而「智慧」则是耶稣基督。由此看来,上述十个童女比喻的焦点,应该在新郎身上。耶稣用了「明智」和「糊涂」两个形容词,来分别人们与他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他们在末日的得救或不得救。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二主日,教会的礼仪年度即将结束。这暗示着总有一天,我们在世的路程也快走完。基督姗姗来迟,是为考验我们的恒心,也是为给予我们回头改过的机会。
「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

  「警醒」就是不要犯罪,犯罪後立刻悔改,快办神功,请神父赦罪,求天主宽恕,免得灵魂上带着大罪,去见天主,被投入地狱,永远受苦。人老了,见天主的日子快到,格外须要警醒。但是,谁能保证年轻人,能常生不死,不必见天主。少年早夭的人,多得是。所以,不论老人或青年,我们都要把本主日弥撒礼仪的讯息,记在心里,放在眼前:

  「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

  但是,所谓「警醒」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靠近基督,站在他的一边。做明智的童女,不要做糊涂的童女。糊涂的童女,满以为新郎姗姗来迟,尽可出门去买好了油再回来,岂知新郎突然来到,门关上了。她们只得听耶稣的声音说:

  我切实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今天,有些糊涂的教友,也有危险听到如此可怕的审判,不可不加以警惕。
  基督我们赞美你!



各尽所能为社会和为教会服务(常年期第叁十叁主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叁主日,是礼仪年历倒数第二主日。时光的流逝,令人想到个人的死亡,也念及世界的末日。主基督快回来了。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告诫我们警醒谨慎,等候主基督的来临;读经一和福音则劝勉我们,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尽量发挥天主赐给我们的才能,为社会并为教会服务。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取自圣保禄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书第5章第1到6节。人人都要死,那是必定的事实。怎样和几时死,这却是很难预料的了。耶稣说,死好比一个贼,是在夜间人们不理会的时间来访的。圣保禄宗徒援引耶稣的话,教训我们要警醒谨慎。他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 这样说:

  弟兄姊妹们,关於时候与日期,不需要给你们写什麽。因为你们明明知道,主的日子要像夜间的盗贼一样来到。当人正说「平安无事」时,死亡会猝然来到他们身上,就像阵痛突然来到怀孕的妇女身上一样,绝对逃脱不了。
  但是,弟兄姊妹们,你们并不生活在黑暗中,以致那日子像盗贼一样突然袭击你们。不,你们众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们不属於黑夜,也不属於黑暗。所以我们不该像其他人那样继续昏睡,却应警寤清醒。(得前5:1-6)

  圣保禄宗徒所说的警醒,叫我们记得上主日弥撒福音中,耶稣所讲「十童女」的比喻。其中五个明智的童女非常「警醒」,她们拿着灯,贮满了油,等候新郎的来临。我们说过,那就是教训我们要保持着领洗时所接受的信德,对基督和他的教会忠贞不渝。

  圣保禄宗徒所说的「警醒」又有什麽意义呢?我们以为可以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和福音来解释。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取自旧约箴言第31章第10到13, 19到20,以及30到31节。内容描述犹太社会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她对自己的家庭和本地社会都有所贡献,因此博得大众的一致赞扬。
  今天读经一这样说:

  贤淑的妇女,那 能找到呢?她远胜珠宝。她的丈夫衷心信赖她,绝不至有所缺乏。她一生使丈夫幸福,不令他烦恼。她找来羊毛和细麻,愉快地亲手操作。她手执纺锤,手指旋转纱锭。她慷慨周济贫穷的人,伸手扶助困苦的人。美色只是虚幻,艳丽无非泡影!敬畏上主的妇女,应受赞扬。愿她享受双手辛劳的成果!愿大众在城门口表扬她的行为!(箴31: 10-13, 19-20, 30-31)

  本主日弥撒中的福音取自圣玛窦福音第25章第14到30节。内容是讲「元宝」的比喻。一个主人在出门远游前,把家务托付给叁个仆人管理。他按照他们各自的才能,分别给了他们五个、两个和一个「元宝」。後来主人旅行回来,与仆人算账。那收了五个「元宝」的,赚了五个「元宝」;那收了两个的,也赚了两个。主人嘉奖他们,给予他们赏报。那只收了一个「元宝」的,却把它藏在地 ,没有为主人赚钱。他是一个无用的仆人,却还说主人是苛刻的人。那麽,主人怎样对待他、处置他呢?
  本主日弥撒中的福音这样记载:

  「随後,那个领到一个元宝的也前来了,说:『主!我知道你是一个刻薄的人,在没有播种的地方,也要收获;在没有散布的地方,你也要收集。由於害怕,我就把你交给我的元宝埋在土中。请看,你的仍是你的。』主人回答说:『你这又可恶又懒惰的仆人!你既然知道:我在没有播种的地方,也要收割;在没有散布的地方,也要收集;你就应当把我的银钱存放在钱庄 ,好等我回来时,连本带利收回。所以,你们把他的这个元宝取回来,给那个有十个元宝的人。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更富裕;凡没有的,连他原有的,也要夺走。把这个无用的仆人,扔到外面黑暗中去!在那 是哀号和切齿。』」(玛25: 24, 27-30)

  在我们的教会中有主教,有神父,有各修会团体的成员,还有极大多数的平信徒。我们各人从天主那 接受不同程度的圣宠和本性才能,在教会和社会中有不同的身分地位,执行各自不同的职务,但在末日,天主都要向他们一一算账。

  今天弥撒福音的教训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鼓励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按照各自从天主那 接受了的圣宠和本性才能,尽力为教会和社会服务;消极方面是警诫我们,不可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码主义。什麽叫作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码主义呢?做个比方来说。有人说:我不是大圣人,或修道人。我只是个普通人或平信徒,是个世俗人。我能够做到不犯大罪,临终时发个痛悔,死後勉强能升天堂就是了。能够做到不犯大罪,临终时发个痛悔,倒是难能可贵的事。但是,死後勉强能升天堂就是了,这样的思想却是要不得的最起码主义。怀这样心态的人,就是今天弥撒福音所说,把「元宝」埋在地下的无用仆人;在末日是要受到天主极严厉的斥责和惩罚的。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叁主日,是礼仪年历倒数第二主日。时光的流逝,令人想到个人的死亡,也念及世界的末日。主基督快回来了。弥撒礼仪也向上星期那样,强调「警醒」的重要。

  上星期,弥撒福音中的五个童女的比喻的结论是:「所以你们要警醒着,因为那日子和那时辰,你们都不知道。」但是,在同一主日弥撒中读经一及其後答唱咏中祈祷词的指示下,我们可以看出十个童女比喻的焦点,应该在新郎身上。耶稣用了「明智」和「糊涂」两个形容词,来分别人们与他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他们在末日的得救或不得救。

  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二强调「警醒」的重要性。人人都要死,那是必定的事实。怎样和几时死,这却是很难预料的了。耶稣曾说,死好比一个贼,是在夜间人们不理会的时间来访的。圣保禄宗徒圣保禄宗徒援引耶稣的话,教训得撒洛尼的基督信徒们,说:

  所以我们不该像其他人那样继续昏睡,却应警寤清醒。

  本主日的读经一和福音则劝勉我们,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尽量发挥天主赐给我们的才能,为社会并为教会服务。读经一描述犹太社会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她对自己的家庭和本地社会都有所贡献,因此博得大众的一致赞扬。福音讲「元宝」的比喻。一个主人在出门远游前,把家务托付给叁个仆人管理。他按照他们各自的才能,分别给了他们五个、两个和一个「元宝」。後来主人旅行回来,与仆人算账。那收了五个「元宝」的,赚了五个「元宝」;那收了两个的,也赚了两个。主人嘉奖他们,给予他们赏报。那只收了一个「元宝」的,却把它藏在地 ,没有为主人赚钱。他是一个无用的仆人,却还说主人是苛刻的人。那麽,主人怎样对待他、处置他呢?比喻中的主人说:

  把这个无用的仆人,扔到外面黑暗中去!在那 是哀号和切齿。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各人从天主那 接受不同程度的圣宠和本性才能,在教会和社会中有不同的身分地位,执行各自不同的职务,但在末日,天主都要向他们一一算账。这是本主日的弥撒礼仪带给我们的讯息。

  这讯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鼓励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按照各自从天主那 接受了的圣宠和本性才能,尽力为教会和社会服务。消极方面是警诫我们,不可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码主义。

  什麽叫作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码主义呢?做个比方来说。有人说:我不是大圣人,或修道人。我只是个普通人或平信徒,是个世俗人。我能够做到不犯大罪,临终时发个痛悔,死後勉强能升天堂就是了。

  能够做到不犯大罪,临终时发个痛悔,倒是难能可贵的事。但是,死後勉强能升天堂就是了,这样的思想却是要不得的最起码主义。怀这样心态的人,就是今天弥撒福音所说,把「元宝」埋在地下的无用仆人;在末日是要受到天主极严厉的斥责和惩罚的。

  把这个无用的仆人,扔到外面黑暗中去!在那 是哀号和切齿。
  基督我们赞美你!



基督普世君王节(常年期最後主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四主日,是教会礼仪年的最後主日。教会今天庆祝基督普世君王节。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厄则克耳先知书第34章第11到12,以及15到17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5章第20到26 及28节;以及圣玛窦福音第25章第31到46节。内容都谈到世界末日和基督为王。

  我们先从读经二说起。在这篇读经中圣保禄宗徒讲述耶稣复活的道理。他说耶稣是死人中第一位复活者。在他以後,我们信仰他的人,都要依次复活。圣保禄宗徒又说:基督必须为王,直到他把所有仇敌屈伏在他的脚下。到了那时,他便把王权交还给天主圣父。这篇读经所强调的是基督以及基督信徒的最後胜利。
  今天读经二这样说:

  弟兄姊妹们:基督已从死中复活,成为所有安息者最早复活的果实。正如死亡是从一个人来的,死人复活也从一个人而来。众人都在亚当中死去,众人也将在基督内复活;但众人各按其次序:最先是基督,其次是他再来时,属於他的人;然後,结局来到,那时,基督将消灭一切执政者、掌权者以及大能者,并把王国交还给天主父。因为基督必须为王,直至天主把他的仇敌顺服在他脚下;最後,他要毁灭的仇敌,乃是死亡。到了一切都顺服於他时,子本身也将顺服於那使一切都顺服於他的天主,这样,天主要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前15: 20-26, 28)

  在旧约圣经中,天主是以色列人的牧者和君王。他既仁慈又公义。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 ,厄则克耳先知强调天主对他的子民以色列人的爱护和照顾,但也预告他要对他们施行审判。他首先采用了绵羊和山羊的形像来表示,在世界末日公审判的时候,得救和不得救的人。
  今天读经一这样说:

  我主上主这样说:「看!我要亲自寻找我的羊、照顾我的羊。牧人在羊群失散时,怎样寻找自己的羊,我也要怎样寻找我的羊;我要把在阴暗的日子中四散的羊救回来。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亲自使它们歇息。我主上主说:失落的,我要寻找;迷路的,我要领回;受伤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治疗;肥壮的,我要守护;我要广施救恩牧养它们。」
  我主上主这样说:「我的羊群,看!我要在羊与羊之间、绵羊与山羊之间施行审判。」(则34: 11-12, 15-17)

  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节,弥撒礼仪的教训主要表现在弥撒福音中。本主日弥撒,圣玛窦福音袭用厄则克耳先知已经采用了的形像,以绵羊和山羊的比较,来描绘公审判的场面,向我们预告基督及其忠实信徒在世界末日的最後胜利。

  在这篇福音记载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篇讲话的意义。那就是君王对得救的绵羊致词後的结论:「凡你们为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本主日弥撒的福音这样说:

  耶稣对门徒说:「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同众天使一起降来时,他将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彼此分开,像牧人把绵羊与山羊分开一样,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放在左边。那时,君王要对右边的人说:『我父降福的人,你们来吧!承受在创世时就给你们预备好的王国吧!因为,我饿时,你们给我吃;我口渴时,你们给我喝;我出门时,你们接待我;我赤身裸体时,你们给我衣服穿;我患病时,你们照顾我;我坐牢时,你们来探望我。』那时,义人回答说:『主啊!我们什麽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见你渴了,给你喝呢?什麽时候见你作了旅客,接待你?见你赤身裸体,给你穿?什麽时候见你病了或坐牢,来探望你呢?』君王回答他们说:『我切实告诉你们:凡你们为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人做的,就是为我做的。』君王又对左边的人说:『你们该受诅咒的人,离开我!到那专为魔鬼及其使者所准备的永火中去吧!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我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出门时,你们不收留我;我赤身裸体时,你们不给我衣服穿;我患病时或坐牢时,你们不来探望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麽时候见你饿了,渴了,出门,赤身裸体,患病或坐牢时,不服侍你呢?』君王要回答他们说:『我切实告诉你们:凡你们没有为这些最小中的一个人做的,就是没有为我做。』这些人要受永罚,而义人却进入永生。」(玛25: 31-46)

  圣玛窦福音第十章记载,耶稣派遣宗徒宣讲天国,预言宗徒将受迫害说:「看!我派遣你们好像羊进入狼群,你们要提防世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议会,要在他们的会堂 鞭打你们,并且你们为我的缘故,被带到总督和君王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证。」接着,耶稣又向他们说:「谁获得自己的生命,必要丧失性命,谁为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就是接纳那派遣我来的。」最後,耶稣便结论说:「谁若只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因为他是门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失不了他的赏报。」

  我们刚才听到的那个比喻,便是描述耶稣向他的门徒所说的这个预言的实现。比喻中人子口中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就是预言中的「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也就是为耶稣的缘故,「被带到总督和君王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证」的宗徒和信友,以及他们的继承人。在比喻中,他们被比作「饿了,渴了,出门,赤身裸体,患病或坐牢时」的人。

  这样说来,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节弥撒礼仪的教训,一方面是重申耶稣对他的忠实门徒的认同,另一方面是警告世人:判别他们是否得救,是要依照他们各自的信仰态度和生活,以及他们是否接纳,或拒绝基督派遣到他们那 的使者们,所宣讲的福音生活。

  不用说,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节是庆祝基督救世工程的圆满成功,也是庆祝基督及其忠实信徒们的最後胜利。

  主内的兄弟姊妹们,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十四主日,是教会礼仪年的最後主日。在这个主日上,教会庆祝基督普世君王节。不用说,这个庆节的意义是在庆祝基督救世工程的圆满成功,也是在庆祝基督及其忠实信徒们的最後胜利。在本节日的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都强调这个意义。

  在旧约圣经中,天主是以色列人的牧者和君王。他既仁慈又公义。在读经一 ,厄则克耳先知强调天主对他的子民以色列人的爱护和照顾,但也预告他要对他们施行审判。他首先采用了绵羊和山羊的形像来表示,在世界末日公审判的时候,得救和不得救的人。

  在读经二里,圣保禄宗徒先讲述耶稣复活的道理。耶稣是死人中第一位复活者。在他以後,我们信仰他的人,都要依次复活。接着,他又宣布耶稣必须为王,直到他把所有仇敌屈伏在他的脚下。到了那时,他便把王权交还给天主圣父。

  在本节日的弥撒福音里,圣玛窦袭用厄则克耳先知已经采用了的形像,以绵羊和山羊的比较,来描绘公审判的场面,向我们预告基督及其忠实信徒在世界末日的最後胜利。

  在这篇福音记载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篇讲话的意义。那就是君王对得救的绵羊致词後的这句结论:

  「凡你们为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谁是那位君王所说的"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呢?你们或许会联想到下面这句话:

  我饿时,你们给我吃;我口渴时,你们给我喝;我出门时,你们接待我;我赤身裸体时,你们给我衣服穿;我患病时,你们照顾我;我坐牢时,你们来探望我。

  你们或许会说,那"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便是:那"饿"、"口渴"、"出门"、"赤身裸体"、"患病"、"坐牢"的可怜的人。因此,你们认为,在本节日弥撒福音里,耶稣教导我们,世界末日公审判的准则是爱德。有爱德的是绵羊,升天堂;没有爱德的是山羊,下地狱。

  但是我提议,你们也参考一下圣玛窦福音第十章的记载吧!在那一章里,耶稣派遣宗徒宣讲天国,预言宗徒将受迫害:

  「看!我派遣你们好像羊进入狼群,你们要提防世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议会,要在他们的会堂 鞭打你们,并且你们为我的缘故,被带到总督和君王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证。」

  接着,耶稣又向他们说:

  「谁获得自己的生命,必要丧失性命,谁为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就是接纳那派遣我来的。」

  最後,耶稣便结论说:

  「谁若只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因为他是门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失不了他的赏报。」

  我相信,在参考了这记载之後,你们便会对那"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寻常的可怜的人,他是一个福音的使者,一个不被人接收,而受到迫害的福音使者。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教难中的忠贞的基督信徒,耶稣与他认同。

  这样说来,耶稣所宣讲的世界末日公审判的准则,不是一种浮泛的爱德,不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博爱,而是对基督的忠诚,而是我们各人在他面前作出的抉择。
  耶稣曾说:

  凡在人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认他;但若谁在人前否认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认他。(玛 10:32)

  比拉多曾问耶稣说:

  那麽你就是君王了。

  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我是君王,我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真理作证:凡属於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 (若 18:37)

  圣保禄宗徒也在本节日弥撒的读经二里声明说:

  基督必须为王。

  那麽,我们今日的基督信徒呢?我们将歌唱:

  基督胜利,基督为王,基督、基督,永为王。
  基督我们赞美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