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其他牧涵

新千年的开始


公元两千大禧年结束之际 

致主教、圣职弟兄及平信徒 

问候主教弟兄,司铎与执事们,男女会士及所有信友: 

1. 值此新千年的开始,及大禧年结束之际,在庆祝了耶稣诞生两千年,并庆祝教会的旅途踏上了一个新阶段的时候,我们心中响起了耶稣的话。有一天,他在西满的船上向群众说话,说完之后就请西满把船「划向深处」,去「撒网捕鱼」(路五4)。西满伯铎和他初期的同伴相信耶稣,把网撒下去。「他们照样办了,网了许多鱼」(路五6)。

划向深处!这句话今天又为我们响起,也要求我们以感恩的心缅怀过去,以热忱活出当下,并以信心迎向未来:「耶稣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希十三8)。

教会在今年专心于注视她的新郎、她的主的面容,因而特别喜乐。她更加成为一个旅途中的子民,由那位「群羊伟大的司牧」(希十三20)所带领。在罗马以及在耶路撒冷的天主子民,以及各地方的教会,以惊人的活力,动员了如此众多的人数,穿过了「圣门」--即基督。教会及圣神齐声向这位历史的终向及世人的唯一救主呼喊:「吾主耶稣,请来!」(参阅默廿二17,20;格前十六22)。

我们无法估量,这项恩宠事件在这一年里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然而确定的是,「生命之水的河流」,亦即不断地「从天主和羔羊的宝座那里涌出」的生命之水(参阅默廿二1),已经倾注在教会身上。这是圣神之水,能消干解渴,带来新生命(参阅若四14)。这是天父仁慈的爱,在基督内再次让世人知晓,并赐给我们。在今年的年尾,我们能焕然一新踊跃欢腾,再一次说出古老的感谢词:「请向上主赞颂,因为他美善宽仁,他的仁慈永远常存」(咏一一八1)。


2. 我所爱的诸位,因为这一切,我觉得必须给你们写信,与你们一起分享这赞颂之歌。自我就任以来,心中就一直想着两千年的圣年,并把它视为一项重要的约期。我想到,庆祝两千年是天赐的机会,这一年距离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结束已有卅五年,教会理当自我检讨,为了以崭新的活力来担负起传播福音的使命,做了多少革新?

  大禧年达到了这个目标吗?我们的奉献,我们慷慨的努力和无可避免的缺失,都在天主的鉴临之中。然而我们不能不感谢天主为我们所行的「奇事」[Paul1] :「我要永永远远歌咏上主的恩宠」(咏八九2)。同时必须将所观察到的,再次加以思考,也可以说是重新「解读」,以便听到圣神在这最热烈的一年中,向教会说的话(参阅默二7,11,17等节)。


3.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尤其应把我们的思想投向等在面前的未来。在这几个月里,我们常常展望正开始的新的千年,好像我们所度过的大禧年,不只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将来的预言。现在我们应从所接受的恩宠中得益,要下定决心将所领受的恩宠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我愿邀请所有地方教会都能担负起此一任务。每一个地方教会,聚集在他们的主教四周聆听圣言,同时怀着弟兄情谊「擘饼」(参阅宗二

)时,「唯一、至圣、至公,及从宗徒传下来的基督的教会,就真正临在并在此处活动」[i]。天主唯一子民的奥迹,更按每一个各别教会的实际情况,而有了特定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文化。

  总之,教会在时间及空间中的扎根,反映出「天主降生成人」本身的行动。现在是每一地方教会反省,在这特殊恩宠的一年中,或在更长的年份,即从梵二大公会议召开到大禧年的这些年中,圣神对天主子民所说的话,来评估教会的热情,并找出新的热诚以承担起灵修及牧灵职责的时候。我就是怀着这个心意写这封信,愿意在大禧年结束之际,以此做为我在宗座职务上的贡献,使教会在各种不同的神恩中,同心合意前行时,能闪耀出更明亮的光辉。

  

第一章 
与基督相遇--大禧年的精神财富 

4. 「上主,全能的天主!我们称谢你」(默十一17)。在大禧年的通谕中,我表示希望庆祝圣子降生成人奥迹的两千年,能是「不断地对至高天主圣三的赞美诗」[ii],对于「所有仰望基督及祂的教会者,也是一趟和好之旅,以及真正希望的标记」[iii]。在大禧年中,我们就体验了这些重要的层面,并在热烈的时刻中,使我们彷佛亲手触摸到天主仁慈的临在,而「一切美好的赠与,一切完善的恩赐」(雅一17)都是从天主而来的。

我首先想到「赞美天主」的责任。对天主在基督内的启示,要从信仰上真诚地回应,就得从赞美天主开始。基督信仰是一个恩宠,是天主的奇迹,祂不因为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就感到满足,却要把自己放在与祂的受造物同等的地位,祂以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中藉着先知对我们说话后,更「在这些日子里,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一1-2)。

  在这些日子里!是的,大禧年让我们明白,两千年的历史,并没有稍减「今天」的新鲜感,天使对牧羊人宣告耶稣在白冷城降生的大事时:「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二11)。两千年过去了,但是耶稣在纳匝肋的会堂里,当着惊奇的同乡,把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应用在自己身上而宣布的使命,是历久弥新的:「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路四21)。两千年过去了,但是需要怜悯的罪人--谁不是罪人呢?--仍然体验到「今天」的救恩的安慰,那是来自十字架上,对着悔罪的凶犯敞开天国之门的救恩,所给人的安慰:「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廿三43)。


时期满了 

5. 大禧年与新的千年的开始,正巧碰在一起,当然可帮助人们更注意到在广大救恩史内的基督奥迹,但不致扯进有关「千年论」的幻想。基督宗教是植根于历史中的宗教!天主选择在历史的土壤中,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为「时期一满」(迦四4),由圣母生下天主之子做准备。由祂的既神而人的奥迹来了解,基督是历史的基础及中心,祂是历史的意义及终极的目标。其实,「没有一样不是由祂而造成的」(若一3),而祂就是圣言,是天父的肖像(参阅哥一15)。祂的降生成人,是圣神的恩赐,并在逾越奥迹中到达高峰,那是时间律动的中心,是天国临近的奥秘时刻(参阅谷一15),确确实实在我们的历史中生根,就如种子必会长成一棵大树(参阅谷四30-32)。

「耶稣基督,愿光荣归于你,因为你掌管今天及永远。」今年我们用这个重复了千万次的颂歌,默想基督,正如默示录告诉我们的,祂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终末」(默廿二13)。在瞻仰基督时,我们也敬拜天父及圣神,唯一且不可分割的圣三,言语难以表达的奥秘,万事万物都在这奥秘中找到起始和完成。

  

净化记忆 

6. 为净化我们的眼光以瞻仰这奥秘,大禧年的明显特色就是要求宽恕。这不但对个人如此,对整个教会也是如此。个人在大禧年中省察自己的生命,为祈求天主怜悯,并得到天主大赦的特恩;教会则愿意回想她的众多子女在历史过程中的不忠信,这些不忠信让身为基督净配的容貌黯然失色。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为这良心的省察做准备,知道我们这拥抱罪人的教会,「是神圣的,但也时时需要净化」[iv]。科学化的研讨会议帮助我们指认出,在开头的两千年期间,福音精神有哪些地方并不常在人前闪耀。我们怎能忘记二○○○年三月十二日,在圣伯铎教堂举行的动人礼仪?在那礼仪中,我仰望被钉的主耶稣,代表教会祈求天主宽恕她所有子女的罪。这样的「净化记忆」增强了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也使我们在接受福音时更加谦卑、更为警醒。


为信仰作证 

7. 然而此一强烈的忏悔感,并未妨碍我们归光荣于天主,为了祂在每一世纪--尤其是刚刚过去的那一个世纪,赐给祂的教会众多圣人及殉道者。其中有些是在大禧年中被列为真福或被列入圣品。圣德,出现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圣德,不论是属于历史上着名的教宗,或是谦逊的平信徒及修会会士,都完美清楚地表达了教会的奥秘。圣德,是不需语言就能说服人的信息,是基督面容活生生的反映。

圣年期间,也努力搜集了廿世纪为信仰作证的宝贵记忆。二○○○年五月七日那天,我们与其他教会和教会团体的代表,在激发回忆的罗马圆形剧场,也就是古时宗教迫害的象征地,一起纪念了他们。这是我们必须保存的传统;我们应时时为此感谢,也应时时决心效法他们。


旅途的教会 

8. 好似在追随圣人的脚步,教会无数的儿女一波接一波地来到罗马,来到宗徒的墓前,愿意宣示他们的信仰,告明他们的罪过,接受仁慈的救恩。今年的许多庆典,群众都把圣伯铎广场挤得满满的,真令我十分感动。我常常停下来观看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地等候穿过圣门的朝圣者。我试着想像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故事,其中有欢乐、忧愁、痛苦;那些人是基督曾经会晤过的人,而他们在与基督交谈后,又怀着希望重新上路。

在观察不断涌来的朝圣者时,我认为他们就是旅途教会的具体形象,这教会,正如圣奥斯定所说,是「在世界的迫害与天主的安慰之间」[v]。我们只能看到这独一无二事件的外貌。谁能测量在人类心中的奇妙恩宠呢?我们唯有沉默、敬拜,谦卑地信赖天主的奇异工程,并不停地歌唱祂的爱:「我要永远歌咏上主的慈爱(Misercordias Domini in aeternum cantabo)!」[Paul2] 


年轻人 

9. 大禧年的许多聚会,把差异相当大的人团聚在一起,而参与的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有时对教会与民间的筹备者和推动者的努力构成极大的考验。在此文告中,我愿向每一位表达由衷的感激。但除了参加人数的众多之外,经常令我感动的,还是这些聚会所表达出来的真切的祈祷、反省和共融的精神。

年轻人充满喜乐、振奋人心的集会,我又怎能不特别一提呢?两千年大禧年的众多影像中,如果有一个能让人铭刻心中永志不忘的,那无疑就是一波波的年轻人。我与他们有非常特别的交谈,彼此充满着感情和深刻的了解。自从我在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和圣伯铎广场欢迎他们以来,一直就是这样。我看到他们在罗马蜂拥而过,有着年轻人应有的快乐,但同时也很有思想,热心祈祷,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真诚的友谊。不论是他们自己或是见到他们的人,都不容易忘记那一个星期。在那一星期内,罗马因为有年轻人而变得年轻了。我们不可能忘记在杜维嘉(Tor Vergata)所举行的弥撒。

  年轻人再一次显出,对罗马及对教会而言,他们都是天主圣神的特殊恩赐。有时当我们看到年轻人,想到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特有的问题及弱点时,难免会感到悲观。然而大禧年的年轻人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告诉我们,尽管可能有些含糊,然而年轻人实在深切地渴望那以基督为最后圆满的真价值。难道基督不是真自由以及内心深处喜乐的秘方吗?难道基督不是至崇高的朋友,以及一切真诚友谊的导师吗?如果我们介绍给年轻人的基督是真正的基督,他们就会体验到祂真的是令人信服的解答,也能接受祂的讯息,即使那讯息的要求很严,而且带有十字架的印记。为这个缘故,为答覆他们的热情,我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在信仰及生命上做彻底的选择,托付给他们一个卓越的任务,就是在新的千年的伊始,成为守护黎明的「警卫」(参阅依廿一11-12)。


各类朝圣者 

10. 显然我无法详细描述大禧年的每一桩大事。每一个大事件都有本身的特色,也都不只为直接参与者,也为那些听人家述说,或是透过媒体从远距离参与的人,有所启示。但是我们又怎能不提到,那首次献给儿童们的大集会中的欢乐气氛呢?以儿童的集合作为开始,正是以某种方式表示尊重基督的训诲:「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谷十14)。或许更进一步表示重行耶稣所做过的,即把一个儿童放到门徒中间,使之成为一个标记,表示如果我们要进入天国,就应该有儿童的态度(参阅玛十八2-4)。

因此,从某方面来说,各个不同的成人团体,都是跟随着儿童的脚步来寻求大禧年的恩宠:从老年人到病人及残障人士,从工厂及田里的工人到运动员,从艺术家到大学教师,从主教到神父到度献身生活的人,从政治家到新闻工作者,以及来此肯定自己是为和平效劳的军人。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次大集会,就是五月一日劳工节的聚会。我请求他们效法圣若瑟,也效法耶稣的工作灵修。这个禧年的聚会也给我机会强烈地呼吁,要矫正在劳工界中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并以坚定的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确实注意人类的团结以及每个人应得到的尊重。

儿童,带着他们天生的喜庆感,再次出现在家庭禧年的庆祝中,我向世人举扬他们,称之为「家庭及社会的春天」。这个禧年聚会非常动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家庭,从基督所启示、对家庭的原始计画中汲取新的热忱(参阅谷十6-8;玛十九4-6),并愿努力把这启示带进现代文化中,因为这个文化愈来愈令人担心有失去婚姻及家庭制度的真正意义之虞。

对我来说,与「天使之后监狱」的犯人会面,也颇令我感动。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痛苦,但也看到悔悟及希望。大禧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仁慈之年」。

最后,在大禧年年底,有一次愉快的聚会,就是与对世人影响至大的娱乐界人士见面。我有机会提醒他们,他们有重大责任,利用娱乐来提供正面的讯息,提供合乎道德且能传达信心及爱的讯息。


  

国际圣体年 

11. 本着大禧年的精神,国际圣体大会的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结果也确实如此!由于圣体圣事使基督的牺牲临在于我们当中,而这个圣年又是献给降生成人的圣言,所以祂实际的临在又怎能不成为圣年的中心呢?正是为了这个原因,这一年是「热烈的圣体年」[vi],我们也努力那样生活。同时,随着圣子降生的记忆,又怎能忽略圣子的母亲呢?圣母临在于大禧年的庆祝中,她不仅是高水准学术集会的主题,而且我更偕同全世界众多在场的主教们,藉着盛大的奉献行动,将新的千年所有人的生命都托付在她慈爱的照顾之下。


合一的层面 

12. 各位当能了解,我很容易从宗座的立场来谈论大禧年。然而我并没有忘记,我也希望各地方教会里都能庆祝大禧年,因为是在地方教会中,大多数的信友能得到特殊的恩宠,尤其是大禧年的大赦。不过,许多教区都希望组成盛大的教友团体,到罗马来参加庆祝。这永恒之城再一次证明它得天独厚的角色,每一个地方教会的资源和神恩,也就是每一个国家及文化的资源和神恩,都在这里找到「普世的」合一,使基督的唯一教会更清楚地显示出她作为「合一的圣事」的奥迹。[vii]

在大禧年的活动中,我也曾要求特别注意到合一的层面。还有什么场合比共同庆祝基督诞生,更能激励人们在充分的共融之路上前进呢?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意做了许多努力,其中的一个高潮就是,二○○○年一月十八日在圣保禄大殿举行合一聚会时,由伯铎的继承人、圣公会首席主教和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区大主教,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教会代表及教会团体的参与下,一起开启圣门,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此外也曾与东正教宗主教及其他基督教派的领袖举行过几次重要集会。我特别记得阿美尼亚大公宗主教卡瑞金二世最近一次的访问。此外,也有其他教会和教会团体的许多成员参加了为各个不同团体所举办的大禧年集会。合一的路途当然还很崎岖,或许还相当漫长,但是有复活主的临在与带领,使我们看到希望,又有天主圣神时时给我们新的惊喜,赐给我们用之不竭的力量,也令我们大受鼓舞。

圣地的朝圣 

13. 我又怎能不记得我个人的大禧年--圣地之旅呢?我本想从加色丁的乌尔(Ur)开始这趟旅程,好能实际上追随「我们信仰之父」(参阅罗四11-16)亚巴郎的脚步。然而我只能在二月廿三日于「保禄六世大厅」举行的圣道礼仪中,满足于精神上的朝圣。而真正的朝圣几乎就紧接在这次礼仪之后,追随着救恩史的各个阶段。我很高兴去到了西乃山,天主颁布十诫的地方。一个月后我又出发,先是到了乃波山,然后到救世主曾住过,且成为圣地的各个地方。能够敬拜他出生及生长的地方,白冷城和纳匝肋,能在晚餐厅,即建立圣体圣事的地方举行感恩祭,再次默想他为我们献出生命的哥耳哥达十字架的奥秘,我心中的感受实在是难以形容。那些地方至今仍动荡不安,最近更受到暴力的困扰,而我在那些地方受到特别热情的欢迎,不仅是教会成员,也受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欢迎。我在哭墙前祈祷时,以及去雅瓦限(Yad Vashem)纪念馆,令人心寒地想到纳粹死亡集中营里的受害者时,都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我的朝圣是弟兄情谊及和平的时刻,我也愿意一直记住这次朝圣,视为整个大禧年中最美好的恩宠。回想那段日子的心情,我不禁要表达我深切的愿望,希望圣地悬而未决的许多困扰能很快获得公正的解决之道,因为圣地是犹太人、基督徒和回教徒所共同珍视的地方。 


国际债务 

14. 大禧年也是一个实践爱德的时候--它不可能是别的。早在准备庆祝大禧年的那几年里,我已要求能更广泛、更深刻地重视仍旧困扰着这世界的贫穷问题。在这情况下,贫穷国家的国际债务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对这些国家给以一个慷慨的表示,正是大禧年的精神。在圣经时代,禧年本来就是一个团体在人际关系上,重新建立正义与同舟共济精神的时候,也包括归还原本属于他人的一切。我很高兴注意到,最近许多债权国家的国会,都投票通过豁免最贫穷、负债最重的国家的债务。我希望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很快执行国会的决定。较贫穷国家与国际金融组织签定的多边债务问题,则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组织的会员国,尤其是较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能够达成必要的共识,迅速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国家的进步均有赖于此,对许多人民的经济及生活状况也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新的动力 

15. 这些只是大禧年庆祝活动的一部份而已。这些活动留给我们许多回忆。但是如果我们问,所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遗产的精髓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地说,就是瞻仰基督的面容:思索祂的历史特色以及祂的奥秘,基督在教会及在世界中多重的临在,并承认祂是历史的意义和生命之旅的明灯。

现在我们必须向前看,我们必须「划向深处」,信赖基督的话:撒网捕鱼!我们在这一年所做的,并不能令我们感到自满,更不能让我们的投入懈怠下来。相反的,我们所得到的经验应该在内心激发起新的动力,催迫我们以具体的创新行动,将所感受到的热情贡献出来。耶稣曾亲自警告我们:「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九62)。为了天国,我们没有时间往后看,更没有时间偷懒。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做,为此我们必须着手设计有效率的大禧年后的牧灵计画。

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在天主帮助之下所作的计画,必须深深植根于默观和祈祷。这个时代是不断地在动的时代,经常导致行动主义,容易沦为「为做事而做事」。我们应该抗拒这样的诱惑,在「做」(to do)什么之前,先要努力「是」(to be)什么。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回想耶稣如何责备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其实需要的惟有一件」(路十41-42)。本着这样的精神,在尚未提出一些实用的指南供做参考之前,我希望与各位分享有关默想基督奥迹的一些重点,这才是我们所有牧灵活动的绝对的基础。


  

第二章
瞻仰基督的面容 

16. 「我们愿拜见耶稣」(若十二21)。这是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希腊人对门徒斐理伯的请求。在大禧年中,这句话也在我们耳中响起。就像两千年前的那些朝圣者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或许常是不自觉地--要求信友不但要「讲论」基督,也要以某种方式让他们看见基督。在历史中每一个时期反映出基督之光,让祂的面容也在新的千年的各个世代中发出光辉,难道不正是教会的使命吗?

然而如果我们不先瞻仰祂的面容,我们的见证会无可救药的不足。大禧年当然能帮助我们深入瞻仰基督。在大禧年结束,我们带着这段特殊时间所拥有的宝贵经验,回到例行的日常生活时,我们的眼光会越发坚定地注视着上主的面容。


福音的见证 

17. 瞻仰基督的面容,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圣经中关于祂所说的一切,圣经从头到尾都透露着祂的奥秘,在旧约中是以隐蔽的方式预示,在新约中则是完全的启示出来,所以圣业乐能强烈地肯定:「不认识圣经,就是不认识基督」。[viii] 我们牢牢地以圣经为依靠,开放自己,接纳圣神的行动(参阅若十五26),因为圣神是圣经写作的源头;并接纳宗徒的见证(参阅若十五27),他们有着与生命圣言--基督相处的活生生的经验:他们亲眼看见过,亲耳听见过,也亲手触摸过基督(参阅若壹一1)。

我们从他们所接受的,是以正确的历史证据为依据的信仰:福音的编写虽然十分复杂,而且主要是为了宣讲教理,但福音以完全可信赖的方式传给我们这些真实的证据。[ix]


18. 按照现代史学的标准,福音不能算是完整的耶稣传记。然而从四部福音中,这位纳匝肋人的面容浮现出来,并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四位圣史费尽心血,搜集可靠的证据(参阅路一3),并参考经过教会仔细审查的文件,希望能重现耶稣的面貌。基于这些第一手的证据,并在圣神的光照下,他们知道了令凡人困惑的事实,即耶稣生于童贞女玛利亚、若瑟的妻子。耶稣在纳匝肋住了大约卅年(参阅路三23),从那些认识他的人中间,圣史搜集到有关「木匠的儿子」(玛十三55)的事迹,他自己也成为木匠,他在大家庭中的地位也很清楚(参阅谷六3)。他们记录了他对宗教的热诚,由于这分热诚,他每年与家人一起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去朝圣(参阅路二41),也在自己的家乡定期到会堂去(参阅路四16)。

有关耶稣公开传教的记载虽然并不完整详细,却充分得多,它从这位年轻的加里肋亚人在约旦河接受洗者若翰的施洗开始。由上天来的见证增强了他的力量,知道他是天父的「爱子」(路三22),他开始宣讲天国的来临,他以言语,以恩宠及慈爱的标记,指出天国的要求与能力。福音为我们呈现出来的耶稣,是走遍乡村城镇的人,有他所拣选的十二位门徒(参阅谷三13-19),一群协助他的妇女(参阅路八2-3)陪同,并有一群找寻他、追随他的群众,哭求他的大能治愈的病人,以及以不同程度接受他圣言的听众。

  然后福音的叙述,集中在耶稣与当时宗教社会中主流团体之间日渐升高的紧张,最后在哥耳哥达悲剧性地达到高潮。这是黑暗的时刻,随之而来的是崭新的、光辉的、永恒的黎明。福音的叙述最后以证明纳匝肋人战胜了死亡做结束。他们指出空了的坟墓,也在耶稣的几次显现时跟着他,在这些显现中,门徒先是困惑茫然,然后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乐--因为经验到他活生生且光荣的临在。他们由他领受了圣神的恩宠(参阅若廿22),及向「万民」传福音的使命(玛廿八19)。


信德之路 

19. 「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若廿20)。在耶稣复活后,门徒所瞻仰的面容,就是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将近三年的同一位耶稣的面容,而祂藉着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同上),使他们信服他那令人惊叹的新生命的事实。当然这并不容易相信。前往厄玛乌的两位门徒,是在漫长的灵修之旅(参阅路廿四13-35)后才相信的。宗徒多默也在亲自证实这件奇事后才相信(参阅若廿24-29)。尽管见到了也触摸到他的身体,但只有藉信德才能使之充分进入那面容的奥秘中。门徒从基督在世上真实的生活中,必定已有过这个经验,当他们觉得受到耶稣言语和行动的挑战时,脑海中所浮起的问题必定也与信德有关。除非经由信德之路,我们永远不能真正触及耶稣。福音中「斐理伯的凯撒勒雅」这着名的一幕(参阅玛十六13-20),似乎指出了信德之旅的各个阶段。耶稣像是在初次评估他的使命,问他的门徒,「人们」说他是谁,门徒回答他:「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也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者先知中的一位」(玛十六14)。这确实是高明的回答,但距真相多么遥远。这位经师讲话那么令人着迷,群众能感觉到他的确在宗教上有极特殊的一面,但他们还无法把他放在那些塑造了以色列历史的「天主的人」之上。耶稣确实太不一样!他期望于那些接近他的人的,正是这进一步的体认,深入他的生命的深处:「你们说我是谁?」(玛十六15)。只有伯铎所表达的信德,以及在每一时代,由教会与伯铎一起表达的信德,真正进入了中心,触及这奥迹深处:「你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玛十六16)。


20. 伯铎怎么会有这信德的?如果我们愿以更大的信心来追随他的脚步,那么所要求于我们的是什么呢?在耶稣接纳伯铎宣信的那句话中,玛窦给了我们清楚的指示:「不是血和肉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十六17)。「血和肉」指的是人,以及一般人了解事情的方式。但就面对耶稣而言,用普通的方式并不够。我们需要「启示」的恩宠,而启示来自天父(参阅同上)。路加提到耶稣与门徒的这段对话,是耶稣在「独自祈祷」(路九18)时,这也给了我们同样的指示。这两个指示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圆满地瞻仰上主的面容,不能单靠自己的努力,而要让天主的恩宠带领我们。只有静默与祈祷的经验,才能提供适当的环境,使对天主奥秘的真实、忠信且一贯阜认识得以成熟发展,而其顶峰就是圣史若望隆重的宣布:「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一14)。


  
奥迹的渊博 

21. 圣言及血肉、天主的光荣与寄居在人间! 耶稣的身份就在这两个层面密不可分的合一之中,这正是公元四五一年加采东大公会议中的古典说法:「一个位格,两个本性」。这位格就是永生的圣言,圣父之子,没有别的。两个本性是神性与人性,不相混淆,也不可能分离。[x]

我们知道我们的概念和言语都有限。这个说法,虽然是人的说法,然而在教义内容上,却经过审慎斟酌,尽管有些惶恐不安,多少能使我们一探这深邃的奥迹。是的,耶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就像宗徒多默一样,教会也不断受到基督的邀请,去触摸他的伤口,也就是承认他来自圣母玛利亚的全部人性,交出了生命,并因复活而改变了容貌。「把你的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罢!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膀」(若廿27)。像多默一样,教会在满溢神圣光辉的复活之主前俯首朝拜,不停地呼喊:「我主!我天主!」(若廿28)。


22. 「圣言成了血肉」(若一14)。若望对基督奥迹生动的表述,由整部新约证实。保禄宗徒也用同样的方式肯定天主子「按肉身是生于达味的后裔」(参阅罗一3;参阅九5)。如果说由于现代文化中充斥着理性主义,今天在信仰上最成问题的是相信基督的神性,那么,在过去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却是倾向于减少或除去耶稣人性在历史中的具体存在。然而从教会的信仰来说,必须要肯定圣言真正「成为血肉」,而且在各方面取了人性,只是没有罪过(参阅希四15)。从这个观点来看,天主降生成人真正是天主圣子「贬抑自己」(kenosis)--是「空虚自己」,放弃了祂永远的光荣(斐二6-8;参阅伯前三18)。

另一方面,天主圣子的贬抑自己,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基督圆满的光荣,连祂的人性也包括在内:「为此,天主极其举扬他,赐给了他一个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斐二9-11)。 


23. 「上主,我在寻求你的仪容」(咏二七8)。圣咏作者古老的渴望,无法得到比瞻仰基督容颜更大、更喜出望外的满足。天主真的降福了我们,并且「以自己的慈爱容光照耀我们」(咏六七1)。同时,是人又是神的天主,也把人类真正的面容启示给人类,「向人类充分启示了人之为人和人的崇高使命」。[xi]

耶稣是「新人」(参阅弗四24;哥三10),祂召唤获得救赎的人类分享祂的神性生命。降生成人的奥迹奠定了一种人类学,可以超越本身的限度和矛盾,而走向天主,且进一步走向「分享天主生命」的目标。这目标是藉着使获救的人结合于基督,并进入与圣三生命的亲密关系而达成。教父们非常强调降生奥迹中的救赎幅度:唯有因为天主之子真正成为人,人才能在祂内,藉着祂而真正成为天主的子女。[xii]


圣子的面容 

24. 圣子神而为人的身份在福音中强烈浮现,福音提供我们一系列的基本要素,使我们能进入这奥迹的「新领域」,即基督的自知自觉。教会毫不怀疑圣史的叙述,同时受到上主的启发,也正确无误地了解了耶稣所说的真理,即祂的位格及祂对此的察觉。路加记载耶稣刚满十二岁时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谈话,是耶稣第一次有记录的谈话,路加的记述,不就是希望告诉我们他的人性及神性吗?那时耶稣就证明他知道自己与天主的独特关系,就是「子」应有的关系。当他母亲告诉他,她和若瑟一直焦急地找他时,他毫不犹疑地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二49)。难怪后来在他成长后,他的话都很坚定地表现了他自身奥秘的深度,这在对观福音中到处清楚可见(参阅玛十一27;路十22),而尤其是在若望福音中。在耶稣的自我认识中没有半点疑惑:「父在我内,我在父内」(若十38)。

如果我们可以肯定说,他做为一个人,「在智慧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成长(路二52),他在人性上对自己奥秘的了解也会有所进展,直到他在自己受光荣的人性上完全的展现,无疑地耶稣在人世时已经知道他身为天主子的身份。若望强调了这一点,甚至肯定说正是由于这个自知,终于使得耶稣被人排斥、判罪,设法除掉:「因为他不但犯了安息日,而且又称天主是自己的父,以自己与天主平等」(若五18)。在革责玛尼和哥耳哥达,耶稣的人性意识曾受到最严厉的考验。但即使苦难与死亡,都不能动摇他对自己是在天之父的儿子的坚定信心。


受苦的面容 

25. 在默观基督的面容时,我们会面对他的奥迹中最吊诡的一面,就是他最后在十字架上的时刻。面对这奥秘中的奥秘,我们只能匍伏敬拜。

  橄榄园中痛苦的一幕强烈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耶稣因想到他即将受到的试炼而忧郁,独自在天父面前以习惯性、深情的信赖呼求:「阿爸!父啊!」祂求天父,如果可能,请免去这苦杯(参阅谷十四36)。但天父似乎不愿聆听圣子的呼求。为了把人类带回天父的面容前,耶稣不但必须取得人的面容,还必须承担「罪恶」的面容,「因为他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好叫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格后五21)。

这个奥秘的深邃,我们永远无法探测。耶稣在十字架上近乎绝望的痛苦哀呼,听起来似乎很刺耳:「厄罗依,厄罗依,肋玛,撒巴黑塔尼?」意思是:「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谷十五34) 我们能想像比这更大的痛苦,更浓密的黑暗吗? 事实上,耶稣引用圣咏第廿二篇的开头语,向天父痛苦的问「为什么」,正表达了那难以言喻的痛苦的实在性;但是整篇祈祷的意思让这句「为什么」闪耀起来,在这其中,圣咏作者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情绪,把痛苦与信赖连结在一起。所以圣咏作者接着说:「我们的先祖曾经依赖了你,你救起他们,因他们依赖你;因为大难临头,求你不要远离我,求你来近,因为无人肯来扶助我」(咏廿二5,12)。


  

26. 亲爱的弟兄姊妹,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求,并不是一个人绝望痛苦的呼求,而是圣子的祈祷,他在爱中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天父,为使世人得救。当他与我们的罪相连的那一刻,即被天父「舍弃」时,他也把自己「舍弃」,交到天父手中。他定睛注视着天父。正因为唯有他认识并体验天父,因此,即使在这黑暗的时刻,他仍然很清楚地看到罪恶的严重性,并因此而受苦。因为他看见天父,并因完全在他内而欢喜,因此唯有他能完全了解,犯罪就是排斥天父的爱。他的苦难远超过肉体的痛苦,而更是心灵极端的痛苦。神学传统不断地问,耶稣怎能一方面体会他与天父至深的结合,而那是喜乐幸福的泉源,一方面又体会到极端的痛苦,直到哀呼被舍弃的地步。这两个似乎不能相容的要素同时存在,正是植根于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至深的合一。


27. 面对这奥迹,我们不但因为神学研究,也因为诸位圣人的「生活神学」的伟大祖产,而获益良多。圣人给了我们宝贵的真知灼见,多亏他们中有些人得到了圣神的特殊启发,或甚至透过个人所经历、被神秘传统形容为「暗夜」的可怕试炼,使我们更容易了解信仰的直观。屡见不鲜地,圣人们也常经历类似耶稣在十字架上,那种吊诡地混和了祝福和痛苦的经验。在《对话集》(Dialogue of Divine Providence)中,天父让圣加琳.塞纳(Catherine of Siena)明白,喜乐与痛苦如何能同时存在于神圣的灵魂中:「因此灵魂既喜乐又痛苦:因为近人的罪而痛苦,因为与天主的结合以及内心所接受的爱情而喜乐。这些灵魂效法无玷羔羊,我的独生子,他在十字架上也是既喜乐又痛苦」[xiii]。同样,圣女小德兰也将她的痛苦与耶稣的痛苦结合,在她自己身上「体验」耶稣的喜乐与痛苦。「在橄榄山上,我们的天主受到祝福,充满圣三的喜乐,然而他的死亡并不因此而略减痛苦。那是一个奥秘,但我可以保证,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我可以了解一二」[xiv]。这是多么有启发性的见证!此外,圣史本身的记载为教会有关基督自我意识的了解提供了依据,就是基督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仍然为行刑的刽子手祈求宽恕(参阅路廿三34),并向天父表达了他在孝爱中最彻底的舍弃自己:「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路廿三46)。


复活主的面容 

28. 在圣周五和圣周六时,教会不断地默观这流血的面容,这面容隐藏了天主的生命,也带给世人救恩。但教会默观基督的面容时,不能仅止于被钉者的形象。他是复活的主!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我们的信仰也是空的(参阅格前十五14)。耶稣复活是天父回应基督的服从,正如希伯来书上所说:「当他还在血肉之身时,以大声哀号和眼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和恳求,就因他的虔敬而获得了俯允。他虽然是天主子,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且在达到完成之后,为一切服从他的人,成了永远救恩的根源」(五7-9)。

从此,教会的眼睛注视的就是那复活的基督。她追随着伯铎的脚步而这样做,伯铎曾为了他否认耶稣而哭泣,然后又在可以理解的惶恐下表达了他对基督的爱:「你知道我爱你」(若廿一15-17)。教会也在保禄的陪伴下这样做,保禄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上主,并为祂所震服:「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一21)。

在这些事情发生的两千年之后,教会再次经历这些事件,彷佛是发生在今天。新娘,即教会,注视着基督的面容,默想她的宝藏和她的喜乐。对耶稣--内心真正喜乐的泉源--的回忆是多么甜蜜!(Dulcis Iesus Memoria, dans vera cordis gaudia) 受到这经验的激励,教会今天再度出发上路,在第三个千年初始时,向世人宣讲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希十三8)。

  

第三章
由基督重新开始 


29. 「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廿八20)。亲爱的弟兄姊妹,这项保证已陪伴了教会两千年,现在由于庆祝大禧年,又在我们心中更新。我们应该由其中吸取基督徒生活的新动力,成为激励我们信仰之旅的力量。意识到复活主临在我们当中,我们也要像伯铎一样,用他在耶路撒冷五旬节的宣讲后立刻问起的问题,来问自己:「我们该作什么?」(宗二37)。

  我们以信赖乐观的态度提出这个问题,但并不轻看我们面对的困难。面对这个时代的巨大挑战,我们当然不致于天真地以为会找到某些神奇药方。不,拯救我们的,不会是一个药方,而是那一位(Person)以及他给我们的保证:我同你们在一起!

因此,问题不在于发明「新的方案」。这方案已经存在:这方案在福音中,也在活生生的传承中,永远是一样的。基督终究是这方案的中心,他应被人认识、爱、效法,在他内生活出圣三的生命,偕同他改变历史,直到在天上的耶路撒冷达致圆满。这个方案不随着时代及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即使为了真正的交谈以及有效的沟通,会考虑到时代和文化的因素。这个万年通用的方案就是我们为第三个千年所订的方案。

然而,它必须适应每一团体的处境而转化为不同的牧灵计画。大禧年给了我们绝佳的机会,使我们有了好几年的时间,在整个教会共同的旅程上同行,那是以圣三为主题的教理讲授之旅,并有精心设计的牧灵计画,以确保大禧年能成为收获丰硕的大事件。我在《第三个千年将临之际》宗座文告中所提出的想法,得到了真诚而广泛的接纳,我为此衷心感激。此时我们要面对的不再是立即的目标,而是目标更大、要求更严苛的正规牧灵活动。传福音的方针具有普世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像过去一样,在世界各地的教会生活中继续扎根。只有在地方教会中,才能确定详细牧灵计画应有的特色--目标和方法、参与人员的培育和进修,寻求必须的资源等等,这样可使基督的宣讲深入人心,塑造团体,并藉着福音价值观的见证,对社会及文化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诚恳地呼吁各个地方教会的牧人,藉着各领域内天主子民共同参与的帮助下,满怀信心地计画往后各阶段的旅程,使每一教区团体的选择与邻近教会及普世教会的选择能互相配合。

  这样的配合当然会因为教会中的合作领导而更容易,如今主教们已经习惯在主教团和主教会议中进行这种合作。这不也是为准备大禧年而举行的各洲主教会议的意义吗?这些会议也为今天在许多不同环境和文化中的福音传播,做了重要的指示。这些丰富的反省遗产不能任其消失,必须以实际的方式落实。

  因此等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振奋的牧灵复兴工作--这工作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我愿意就我的观察,指出大禧年庆祝中显示出的几个牧灵优先,做为对每一位的勉励和指导。


成圣 

30. 首先我毫不犹疑地说,一切牧灵工作都必须与圣德有关。这难道不是圣年大赦--基督赐给每一位受洗者的特别恩宠,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净化、焕然一新--的终极意义吗?

我希望,那些参与圣年庆典的人士中,许多人都从这项恩宠得到好处,也完全了解它的要求。大禧年结束后,我们回到平常的生活,但知道,强调成圣仍然是最急迫的一项牧灵工作。

因此必须再去发现《教会宪章》第五章「论教会内普遍的成圣使命」在实用上的重要性。参与大公会议的主教及成员如此强调这一点,不只是为了用灵修的外表来粉饰教会学,而是为了要使成圣的召叫,成为他们在讲论「教会」时的固有及重要的特征。重新发现教会是一个「奥迹」,即教会是「在父、子和圣神的合一中聚集而成的民族」[xv],必然也会重新发现教会的「圣德」,教会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对本质是「圣」的那一位,即「非常圣」(参阅依六3)的那一位有基本的归属感。承认教会是圣的,就是指明她是基督净配,基督舍弃了自己,正是为了圣化她(参阅弗五25-26)。这件圣德的礼物可说是客观的,献给每一个受洗者。

然而这礼物又成为一项使命,必须统合基督徒的整个生命:「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圣」(得前四3)。这是一项责任,不是只与某些基督徒有关:「所有基督徒,不论身份与地位如何,都被召叫走向基督徒生活的圆满和爱德的成全境界」。[xvi]


  
31.在新千年的开始,把这个基本真理重新拿来做为牧灵计画的基础,乍看之下似乎很不切实际。「圣德」是可以计画的吗?在一个牧灵计画中,「成圣」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在成圣的目标下做牧灵计画,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选择。它表示我们相信,既然圣洗是透过与基督结合和圣神的临在,而真正进入天主的圣德内,那么,若仅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只遵守最低标准的道德和只有表面上的虔诚,岂不是矛盾的事?问慕道者:「你愿意接受洗礼吗?」也就是问他们:「你愿意成圣吗?」意思就是把山中圣训彻底的本质放在他们面前:「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

正如大公会议所解释的,成圣的理想不能遭到误解,好像那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只是为了少数有圣德的「非凡人士」。按照每一个人圣召的不同,成圣之道也有许多。我感谢天主在这些年里,使我能将许多基督徒列为真福或列入圣品,而且其中有许多平信徒,是在最平凡的生活环境中达到成圣的境地。所以列圣的时刻,也成为全心全意向每一位平凡的基督徒提供这个高标准的时刻,而基督徒团体和基督徒家庭的整个生命都应该朝向此一方向。然而我们也很清楚,成圣的道路是个人的事,也要求应按照人们的需要而给以真正的「成圣教育」。这样的教育,必须一方面采用传统的方式,即个人和团体的帮助,一方面也要采用教会所认可的善会和运动所提供的较现代的方式,并将二者的资源加以整合。


祈祷 

32. 成圣的培育,对基督徒生活的首要要求就是祈祷。大禧年是更加热切祈祷的一年,不论是个人祈祷或共同祈祷。但我们都很了解,不能把祈祷视为一件当然的事。我们必须学习如何祈祷:好像第一批门徒一样,总是从主耶稣那里重新学习祈祷:「主,请教给我们祈祷」(路十一1)。祈祷将成为与基督的谈话,使我们成为他亲密的朋友:「你们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若十五4)。这样的相互关系是基督徒生命的本质和灵魂,也是一切真正牧灵生活的条件。圣神在我们内的工作成就了这样的相互关系,使我们藉着基督、在基督内,得以瞻仰天父的面容。学习基督徒祈祷中的圣三模式,特别是在礼仪中充份生活出来,因礼仪是教会生活的顶峰和泉源[xvii],同时也在个人的经验中生活出来,这就是真正活泼的基督信仰的秘诀,我们没有理由害怕未来,因为这信仰会不断回到源头,并在其中找到新的生命。


33. 尽管今天的世界已普遍世俗化,但也普遍有着对灵修的需求,而且多半是对祈祷的重新需要,难道这不是一种「时代的讯号」吗? 现在有许多其他宗教遍布在古老的基督宗教国家内,它们对这样的需要都有自己的回应方式,有时那些方式十分吸引人。而我们,既接受了恩宠,能信仰基督--天父的启示者、世人的救主,就有责任让世人看到,这信仰可以使我们与基督建立多么深厚的关系。

在这方面,东、西方教会杰出的神秘传统能提供许多的教导。它让我们知道如何使祈祷进步,成为真正的爱的交谈,甚至把自己整个交付给神圣的爱人,在圣神的触动中欢跃,以孝爱之心在天父心中憩息。这就是活生生地体验基督的许诺:「谁爱我,我父也必爱他,我也要爱他,并将我自己显示给他」(若十四21)。这个旅程完全受到恩宠的支持,它要求在灵修上强烈地投入,而且是一种痛苦的净化(「暗夜」)。但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引领人进入一种无可言喻的喜乐,神秘家把这种经验称之为「婚姻的结合」(nuptial union)。说到这里,在许多引人注目的例子中,我们怎能忘记圣十字若望和圣女大德兰的教导呢?

是的,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基督徒团体必须成为真正的「祈祷的学校」。在祈祷中与基督的会晤,并不只是恳求帮助,也要对基督感谢、赞美、敬拜、默想、聆听和热心的敬礼,直到我们真正与天主「恋爱」。这真是一个热切的祈祷,但并不使我们偏离对历史的承诺:敞开胸怀接受天主的爱,也能敞开胸怀接纳弟兄姊妹的爱,并使我们能按照天主的计画来塑造历史。[xviii]


34.接受天主召叫,过献身生活的基督徒,当然要以特殊的方式祈祷:他们的献身使他们更容易有默观的经验,他们也应该更用心地去培养它。但若认为普通的基督徒就能以肤浅的祈祷为满足,那就错了,那样的祈祷无法满足整个生命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当今世界对信仰的许多考验,他们就不只是平庸的基督徒,更是「处境危险的基督徒」。他们的信仰很可能不知不觉地逐渐受到侵蚀,最后也许会被「替代品」所吸引,接受其他宗教的提议,甚至沉溺于荒谬的迷信中。

因此在某方面来说,祈祷的教育必须是所有牧灵计画中的重点。我自己已决定在未来几次星期三的教理讲授中默想圣咏,从晨祷的圣咏开始,教会的公共祈祷邀请我们用这些圣咏圣化并指引我们的一天。如果不只是修道团体,即连本堂也能做更多努力,让处处充满祈祷的气氛,那该多么有帮助啊。这需要在适当的分辨下,让通行的热心祈祷有适当的地位,尤其要教导人们学习礼仪祈祷。基督徒团体在日常的生活中,把人世间各种形式的牧灵职责与见证,结合于感恩祭,甚至日课经中的晨祷和晚祷的颂念,或许比我们想像的要可行得多。许多献身的基督徒团体,包括大部份由平信徒组成的团体,他们的经验足可证明这一点。


主日感恩祭 

35. 因此我们的注意力显然应该放在礼仪上,礼仪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xix]。在廿世纪,特别是自从梵二大公会议以来,基督徒团体举行圣事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感恩祭上。应继续循着这个方向,并特别强调主日感恩祭和主日本身,要当做信仰上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复活主的日子,也是圣神的恩赐,真正是每周一次的复活节[xx]。两千年来,基督徒计算时间的方式,都是根据对「一周的第一天」的记忆(谷十六2,9;路廿四1;若廿1),也是在那一天,复活的基督赐给门徒平安的恩宠,也赐给他们圣神(参阅若廿19-23)。基督复活的事实是基督徒信仰的原始依据(参阅格前十五14),这是时间奥迹的中心事件,预示了末日基督将要光荣地来临。我们不知道新的千年会带来什么,但我们确信,在基督、「万王之王,万主之主」(默十九16)的手中,我们很安全;正因为我们不是一年只庆祝一次复活节,而是每星期庆祝一次,所以教会继续「向每一世代的人指出,历史的真正轴心,世界起源的奥秘以及它最终的命运都指向它」[xxi]。


  

36. 跟随《主的日子》宗座文告,我愿意强调,对每一个领过洗的教友来说,参与感恩祭应该真正成为主日的中心。那是教友的本分,不只是为了遵守教会的规定;为度一个有见地又言行一致的基督徒生活,这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所进入的千年,已经有许多记号显示出,今日世界的特色是各种文化与宗教的交织,即使在许多世纪以来都是基督宗教的国家也是如此。在许多地区,基督徒已经,或逐渐成为「小小的羊群」(路十二32)。这给了他们挑战,要在孤立且艰难的情况中,更坚强地为他们自己身份中与众不同之处作证。每主日参与感恩祭的本分即是其中之一。主日感恩祭每个星期把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像天主的大家庭一样,围绕在圣言和生命之粮的餐桌四周,是防止教友分散的最自然的解方。那餐桌是一个有特恩的地方,在那儿不停地宣讲并培育共融。正是藉参与感恩祭,主的日子也成为教会的日子[xxii],使教会能有效地执行合一圣事的角色。


和好圣事 

37. 我也要求重新鼓起牧灵勇气,在每天对基督徒团体的教导中,能具说服力且有效地推动和好圣事。各位当还记得,一九八四年我在世界主教会议后的《和好与忏悔》宗座劝谕中就谈到这个主题,该劝谕综合了世界主教会议中有关此主题的反省结果。我的请求就是尽一切努力来面对现代文化中很明显的「罪恶感」的危机[xxiii]。但我更坚持要再度发现基督慈惠的奥秘(mysterium pietatis),天主在他内显示给我们祂的同情心,以及让我们完全与祂和好。我们应透过忏悔圣事重新发现基督的面容,对信友来说,这是「在领洗之后,获得宽恕及重罪之赦的正常管道」[xxiv]。世界主教会议谈及这个问题时,大家都看到了和好圣事的危机,尤其是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从那时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起危机的原因并没有消失。但是在大禧年,我们特别注意忏悔圣事,因此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讯息,我们不应忽视,就是:如果许多信友,其中很多是年轻人,已从这个圣事获得好处,那么牧者或许应该有更大的信心、创意和恒心,来介绍这圣事,并引导人们重视这圣事。亲爱的圣职弟兄,我们不应屈服于眼前发生的危机!天主所赐的恩赐,是来自洞悉人心的那一位,他也是历史的主宰,而圣事就是他所赐与的最宝贵的恩宠。 


至高的恩宠 

38. 如果在未来的计画中,我们更自信地投身于能给个人祈祷及团体祈祷适当地位的牧灵活动,会看到基督徒人生观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至高的恩宠。在每一趟灵修之旅和牧灵工作中,我们都会一再受到诱惑:认为其结果有赖于我们行动和计画的能力而定。当然天主要求我们真正与他的恩宠合作,因此要我们投下所有的能力与智慧,来为天国服务。但最大的致命伤,就是我们忘了「离开了基督,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参阅若十五5)。

祈祷使我们在真理中扎根。它不断提醒我们以基督为首位,以及与基督结合时,内修生活及成圣的至高重要性。不重视这个原则,就难怪我们的牧灵计划一无所成,空留失望气馁于心中。我们会像福音中捕鱼的门徒一样地说:「我们已整夜劳苦,毫无所获」(路五5)。现在是信仰、祈祷、与天主谈话的时刻,以敞开的心胸,接受恩宠的潮水,让基督的圣言以全部的力量穿透我们:撒网捕鱼!在那个场合中,是伯铎说出了充满信德的话:「我要遵照你的话撒网」(同上)。在新千年的开始之际,让伯铎的继承人邀请整个教会实践信德的行动,表现在祈祷的热忱中。


聆听圣言 

39. 如果不再次聆听圣言,显然就无法想像成圣和祈祷的首要性。自从梵二大公会议强调了天主圣言在教会中的重要地位后,人们远比过去更为热心聆听圣言,用心研读圣言。在教会的公开祈祷中,圣经有了理所当然的尊高地位。个人及团体都全面使用圣经,许多平信徒也研读神学和圣经学,以便热心研读圣经。但最重要的,还是藉着福音传播和教理讲授,使人再次更加注意天主圣言。亲爱的弟兄姊妹,这个进展必须加强、深入,要确使每个家庭都有圣经。尤其重要的是,在古老且永远真实的诵读圣言(lectio divina)传统中,聆听圣言应该成为能给予生命的交会,「诵读圣言」所读的都是圣经中生活的圣言,能够质问、引导并塑造我们的生命。


宣讲圣言 

40. 我们藉圣言得到滋养,俾能在福传工作中成为「圣言的仆人」,这是新的千年开始时最优先的工作。过去曾经影响人类生活的「基督化社会」,在脆弱的人性当中很清楚地以福音价值观为衡量的标准,这样的「基督化社会」可谓一去不复返,即使在古老基督文明的国家亦然。今天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个民族和文化交往混杂,这新情势的后果难明,愈来愈多样化,也愈来愈严峻,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样的情势。这些年来,我一再提出新福传的要求,如今我再次要求,尤其坚持我们应在内心重振原有的冲劲,让我们充满了五旬节之后,宗徒宣讲的热火。我们必须让保禄的热烈信念在自己身上复苏,他曾呼喊道:「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九16)。

这样的热情定能在教会内激起一种新的使命感,这使命感不是只保留给一群「专家」,应该是所有天主子民的责任。与基督真正接触的人,不可能只把这个经验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必须宣扬基督。需要有一种新的使徒动力,活出基督徒团体每天的投身与奉献。然而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道路,也要尊重传福音地区的文化差异,使每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不致受到排斥,而能得到净化,走向圆满。

在第三个千年,基督宗教应能更有效地回应本地化的需要。基督信仰,在完全忠于自己,坚定忠实地宣扬福音及教会传统,并反映出那些接受福音、让福音生根的文化及民族的不同面貌。在大禧年中,我们特别喜悦于教会多种风貌之美。这也许只是个开始,勉强算是天主圣神为我们准备的未来的一个素描。

我们必须信心十足地把基督介绍给所有人。要向成人、家庭、年轻人、儿童宣讲,绝不隐瞒福音中最严苛的要求,但是要考虑到每一个人的需求,注意到他们不同的敏锐性和不同的语言,效法圣保禄的做法,他曾宣称:「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格前九22)。在提出这些建议时,我特别想到对年轻人的牧灵关怀。我先前说过,正是在年轻人身上,大禧年给我们提供年轻人慷慨奉献的明证。我们要懂得善用这令人振奋的回应,把这份热诚当做新的塔冷通(参阅玛廿五15),天主把它交在我们手中,让我们能善用它来产生效益。


41. 愿我们在大禧年中所纪念的那许多为信仰作证的光辉灿烂的例子,支持并引导我们拥有这自信、进取、有创意的使命感。对教会来说,殉道者常是生命的种子。殉道者的鲜血就成了基督徒的种子[xxv]:戴都良(Tertullian)的这句「名言」已在历史上的所有考验中得到了证明。这难道不正是刚开始的这个新世纪、新千年的情形吗?也许我们太习惯于把殉道者想成是很遥远的事,好像是属于过去的范畴,尤其是与基督徒时代最初几个世纪联想在一起。大禧年的纪念给了令我们惊奇的景像,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时代就有许多见证人,他们在敌意和迫害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活出了福音,甚至用自己的鲜血为福音作证。天主圣言在他们身上就如同撒在好地里的种子,结实一百倍(参阅玛十三8,23)。他们的例子为我们指点了,也可以说,帮我们铺平了未来的道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天主恩宠下,追随他们的脚步。

第四章

爱的见证


42. 「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十三35)。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我们真的瞻仰了基督的面容,我们的牧灵计画必定会受到基督给我们的「新命令」的启发:「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若十三34)。

这是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都必须献身及好好计画的一个重要领域:共融,它体现并启示出教会奥迹的真正本质。共融就是从永生之父心中涌出来,并藉着耶稣所赐的圣神倾注在我们心中的爱(参阅罗五5)的果实与明证,为使我们大家「一心一意」(宗四32)。也就是藉着建立这爱的共融,使教会如同一件「圣事」,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xxvi]。

天主的这一番话非常明确,我们不能小看这话的含意。教会在历史中的旅程有许多需要,尤其是在这新世纪中;但是若没有爱,一切都是徒然。保禄宗徒在爱的颂歌中提醒我们:即使我们能说人间的语言,和能说天使的语言,即使我们有「移山」的信心,若是没有爱,就什么也不算(参阅格前十三2)。正如圣女小德兰所感受的,「爱」的确是教会的「心」。我宣称小德兰是教会的圣师,因为她是「爱的科学」的专家:「我了解教会有一颗心,这颗心燃烧着爱火。我了解只有这爱,能使教会的成员动起来….,我明白爱含有一切圣召,爱就是一切。」[xxvii]


共融的灵修 

43. 使教会成为共融的家庭和学校,这是新开始的千年给我们的一大挑战--如果我们愿忠于天主的计画,并答覆世人最深沉的渴望的话。

  但在实际上,这句话是指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我们的思想可能很快就转到必须采取的行动上面,但我们不能顺着那样的冲动。在实际制定计画时,我们必须推动一种共融的灵修,使我们不论在培育个人和基督徒,或是培育祭台上的神父、圣职人员和牧灵工作者,或是建立家庭和团体,都以共融的灵修做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共融的灵修首先是我们的心默想天主圣三居住在我们内的奥迹,并在我们四周兄弟姊妹的面容上看到圣三的光辉照耀。共融的灵修也表示能够在基督奥体至深的合一中,关怀我们主内的弟兄姊妹,把他们视为「我们中的一个」。分享他们的喜乐与痛苦,感觉到他们的渴望,照顾他们的需要,给他们真诚深刻的友谊。共融的灵修也表示我们能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视之为上主的恩赐而欣然接纳它、看重它:不只是把它视为天主赐给那位弟兄姊妹的恩赐,也是一项「赐给我的恩赐」。最后要说的是,共融的灵修,意思是知道如何为我们的弟兄姊妹「留出空间」,来「彼此协助背负重担」(迦六2),并抗拒时时困扰着我们的自私自利、跟别人比、追逐名利、不信任、嫉妒别人等等的诱惑。我们不要心存幻想,除非朝着这条灵修之路走去,外在形式的共融是没有多大用处的。那样只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架,成为共融的「面具」,而不是共融的表达和成长之道。


44. 因此,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更专注于尊重并发展那些根据梵二大公会议的重要指示,足以确保并维护共融的领域与方法。我们怎能不先想到特别为共融服务的伯铎职权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主教团?这些现实的基础和本质是建立在基督对教会的计画上[xxviii],但是必须时时检讨,才能确保他们是真正地追随福音的启示。

自从梵二大公会议以来,罗马教廷、世界主教会议的组织和主教团的功能都已做了许多改革。但为了使这些共融的工具能充分发挥功能,还有许多事要做,才能在这快速变迁的时代中,迅速而有效地回应教会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


45. 我们必须在每一教会结构中的每一层次,日复一日地培养和推广共融。主教、神父和执事之间的关系,本堂神父和全体天主子民的关系,神职人员和修会会士的关系,善会和教会运动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明显地表现出共融的特色。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更加重视教会法典所设想的参与的结构,如司铎与牧灵谘议会等。这些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并不是按照议会民主的规范,因为其方式是属谘议性的,而不是审议性的[xxix];然而这并不表示因此而失去其意义或重要性。共融的神学和灵修,可助长牧人和信友彼此之间有效的交谈:一方面在重要的事情上先天地把他们结合成为一体,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在有争论的事务上得到一致的看法。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吸取过去古老的智慧,在不侵害牧人的权威下,鼓励牧人多多倾听全体天主子民的心声。圣本笃有一次提醒隐修院院长,要他也听听团体中最年轻成员的意见,很能说明这点;圣本笃说:「天主往往把更好的意见启发给最年轻的人」[xxx]。诺拉的圣保林则劝勉道:「让我们听听信友们说些什么,因为天主圣神在他们每一个人心中嘘气」[xxxi]。

这些法律的智慧,提供了精确的参与规定,彰明了教会的圣统结构,也避免武断或没有根据的说法;而共融的灵修,藉着推动信任与开放,十足地与每一个天主子民的尊严和责任相呼应,而使教会机构的实体有了灵魂。


圣召的各种形式 

46. 这样的共融理想,与基督徒团体是否能留出空间以接受圣神的一切恩赐有密切关系。所谓合一,并不是指完全划一,而是让合法的差异彼此融合。教会的共融是许多成员合成一个身体的事实,即唯一的基督奥体(参阅格后十二12)。因此第三个千年的教会,要鼓励所有领过洗礼和坚振的信友,意识到他们在教会内应负的积极责任。各种使徒工作,不论是正式的,或只是获得认可的,都能与圣职人士一起,为了整个团体的好处而兴盛活跃,支持教会的各种需要:从教理讲授到带领礼仪,从教育年轻人到各式各样的仁爱工作。

当然,为了推广神父职及修会生活的圣召,必须有慷慨的献身,尤其是要向庄稼的主人不断的祈祷(参阅玛九38)。这与世界各地的教会都有很重大的关系。在某些传统的基督宗教国家里,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因为消费主义和世俗主义使人对宗教失去兴趣,而使得情况严重改变。我们急切需要落实大规模的圣召推动计画,以个人的接触为基础,把堂区、学校和家庭都动员起来,激发人们更认真地反省生命的根本意义。当一个人受邀对天主的召叫作出回应,尤其是当这召叫是要求人为了天主的国而完全献出自己,以及献出自己的能力,这就达到了生命的圆满。

  我们就是从这个观点来看其他所有圣召的价值,这些圣召都是植根于因圣洗圣事而获得的新生命中。尤其需要更进一步充分发现平信徒的特定圣召,即受召「在世俗的事务中,照天主的旨意安排它们,而企求天主之国」[xxxii],他们「藉着宣讲福音与圣化人民的工作,他们各按其身分在教会里、在世界上,承担着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xxxiii]。

同样,共融的另一个重要面向就是推动各种善会,不论是较传统的善会,或是较新的教会运动,它们不断给予教会活力,这是天主的恩赐,也是真正的「圣神的春天」。当然,这些善会和运动不论在普世教会或地方教会,应在教会完全的和谐下,并服从牧人权威的领导下行动。但宗徒严格和果断的警告,也能适用于所有人:「不要消灭神恩,不要轻视先知之恩,但应当考验一切,好的,应保持」(得前五19-21)。


47. 在目前这历史时刻中,尤其应给予家庭特别的牧灵关怀,因为这个基本制度此时正遇到极端且普遍的危机。基督徒对婚姻的看法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相互且完整的联系,独一无二而且不可分开--是天主原始计划中的一部份,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人的「心硬」而黯然失色,但基督来使它恢复原始的光辉,让人看到天主「起初」就有的旨意(玛十九8)。婚姻被提升为一件圣事,表达出基督对他的教会婚姻之爱的「伟大奥秘」(参阅弗五32)。

在这点上,教会不能向某种文化压力让步,不论它传得多广,甚至是多么积极。我们反而必须透过更完整的福音培育,使基督徒家庭能更令人信服地显示出,符合天主旨意也符合人类真正好处的婚姻生活是可能的,即包括配偶本身及较脆弱的子女的好处。家庭本身须更有意识地去关怀和照顾子女,并在教会和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以维护他们的权利。


合一的承诺 

48. 至于在微妙的合一问题上促进共融的这个急迫的工作,我们又该怎么说呢? 很遗憾,当我们跨越新的千年的门槛时,仍背负着过去不幸的包袱。大禧年给了我们一些真正动人及先知性的标记,但是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大禧年里,我们定睛注视基督,使我们对于「教会是一体」的奥秘有了更鲜活的意识。「我信唯一的教会」:我们在信经中所宣示的,就在基督内找到它的终极基础,在基督内,教会是不可分裂的(参阅格前一11-13)。教会是基督的奥体,因圣神的恩赐而合一,因此是不可分裂的。历史上教会子女分裂的事实,是由于我们在接受那不断地由教会奥体的头--基督通传给祂奥体的恩宠时,所显露的人性的弱点所致。耶稣在晚餐厅的祈祷--「父啊,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使他们也在我们内合而为一」(若十七21),是启示也是祈求。它启示我们,基督与天父的合一是教会合一的泉源,也是她将要在基督内不断领受的恩赐,直到末日的圆满为止。这合一具体地呈现在天主教会内,尽管其成员有人性的缺点;这合一也以不同程度,在其他教会及教会团体所拥有的许多圣化及真理的要素中工作;这些要素既然是基督的教会本有的恩赐,就不断推动他们走向完全的合一。[xxxiv]

基督的祈祷提醒我们,我们必须接受这恩赐,也要更加深入地培养。「愿他们合而为一」的请求,同时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一项命令,是支持着我们的力量,也是对我们的迟缓与心胸狭隘的善意责备。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耶稣祈祷的力量,我们怀着希望,相信即使是在历史中,我们也能与所有的基督徒达到圆满而有形的共融。

在大禧年之后重新出发的朝圣之旅中,我怀着极大的希望来看东方教会,期盼能完全回到第一个千年时的恩宠的交换,那些都曾使教会更丰富。愿在回忆教会以「两片肺叶」呼吸的时代时,能激励东方和西方教会的基督徒,在同一信仰中,并在尊重合法的差异中并肩同行,彼此接纳和滋养,有如属于同一基督奥体内的成员。

同样的承诺,应该也能使我们与在宗教改革后出现的英国国教及教会团体中的弟兄姊妹之间的交谈成真。在天主的助佑下,双方在有关信仰和基督徒的道德等重要问题的神学讨论上,在仁爱工作的合作上,及更重要的在圣化的合一上,一定会有结果。因此,我们满怀信心地继续朝圣之旅,渴望有一天,能与每一位追随基督的人,真诚地同声高唱:「看,兄弟们同居共处,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咏一三三1)。


以爱德下注 

49. 由教会内的共融开始做起,爱德依其本性向普遍的服务开放;激励我们对每一个人付出实际而具体的爱。这也是基督徒的生活、教会的一切活动以及牧灵计画应该清楚表现的特色。刚刚开始的这个世纪,这个千年,必须能看到、且更清楚地看到,基督徒团体对最贫穷者的仁爱工作会奉献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真的从瞻仰基督开始,重新出发,必能特别在那些他愿意认同的人的面容上看到他:「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玛廿五35-36)。福音中的这段章节,不只是邀请我们做仁爱工作,这是一篇基督论(Christology),它为基督奥迹投射了一道亮光。藉由这段话,就如藉着她的正统教义,教会得以衡量她身为基督净配的忠诚度。

当然我们必须记住,不要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我们的爱之外,因为「天主圣子降生成人,在某种程度内,同人人结合在一起」[xxxv]。然而,正如福音中所明白提示的,基督特别临在于穷人身上,因此要求教会要优先选择穷人。这个选择证明天主的爱,证明他的眷顾与仁慈;历史仍以某种方式充满了天国的种子,那是耶稣在世时亲自撒下的,为回应那些因精神和物质上有所需要,而去求教耶稣的人的期待。


50. 我们这个时代有众多的需要期待着基督徒给以热情的回应。我们的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千年,负载着种种矛盾的重担,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使少数幸运者拥有无穷的机会,而其他千百万人不仅停留在进步的边缘,也使他们的生活处境远低于人类尊严的起码需要。在今天的时代,居然还有人死于饥饿,有人不识字,有人缺乏最基本的医疗照顾,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在传统的贫穷形式之外,我们再想一想新的贫穷,那么贫穷的图表还可无限延伸。新的贫穷往往发生在经济资源并不缺少的领域和群体中,他们是由于生活缺乏意义、吸毒、年老或生病害怕被遗弃、遭到排斥、被社会歧视等等,而感到绝望。面对这种情况,基督徒必须在基督内表达信德,学习分辨基督从这贫穷世界中所发出的求救的呼声。也就是说,要继续履行过去两千年里以各种不同方式表达的爱的传统,只不过在今天这些爱德工作需要更多的智慧应变。现在是在爱德工作中「创新」的时候,不但要讲究效率地帮助人,也要能「更体贴」受苦受难的人,使助人的行动,不致成为令人屈辱的施舍,而是弟兄姊妹之间的分享。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穷人在每一个基督徒团体中都能觉得自在。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传播天国福音的最可贵、最有效的做法吗?虽然福音本身是爱德最崇高的形式,但如果不是藉着爱德而传播福音,如果没有基督徒贫穷的见证,那么在今天这个大众传播发达的时代,福音的宣讲很有可能遭到误解,或被淹没在每天吞噬我们的浩瀚言语的汪洋中。


  

今日的挑战 

51. 此外,生态危机危害人类,使得地球上广大地区不适合人居住;和平的问题,毁灭性战争的威胁如影随形;许多人的基本人权遭到蔑视,尤其是儿童的权利;还有基督徒必须敏于面对的无数紧急的问题。面对这一切,我们又怎能漠然处之呢?

福音中某些彻底要求的观点,常不易为人了解,甚至使教会的介入不受欢迎,但这些信息是教会爱德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们特别需要在这方面多加投入。在此我要说的是应尊重每一个人类生命,从受孕的那一刻起,直到自然死亡时为止。同样,秉持为人类服务的精神,使我们不论合不合时宜坚持主张,那些使用尖端科技的人,尤其是在生物科技的领域,绝不可罔顾基本的伦理要求,以可疑的团结为诉求,最后却导致一个生命和另一生命间的不平等,漠视属于每一个人类生命应有的尊严。

基督徒若希望自己的见证有效,尤其是在这些敏感而有争议性的领域中,必须特别下功夫,以适当的方式解释教会所持立场的理由,并要强调,教会并不是把一些以信仰为基础的观念强迫非信友接受,而是为诠释并维护植根于人类本性中的价值。这样,爱德的行为就会对文化、政治、经济和家庭有利,使人类的前途及未来的文明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普遍受到尊重。


52. 显然这一切应以基督徒的方式去达成:特别是平信徒应该在这些领域中,实现他们固有的圣召,避免把基督徒团体变为仅只是社会服务机构而已。尤其是教会与民间社团的关系,应该在符合教会的社会训导下,尊重后者的自主权,及其专业领域。

教会训导当局的努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廿世纪,按照福音的光照来解读社会现实,并适时且有系统地对社会问题提出贡献,这些社会问题是全球性的。

问题的道德和社会层面是基督徒作证的重要元素:我们必须抗拒私秘化、个人化的灵修的诱惑,这样的灵修不符合爱德的要求,也与天主降生成人不相干,更不用说基督信仰的末世性张力。这末世性的张力使我们意识到历史的相对性,但绝不表示我们从「创造」历史的责任中退缩。在这里,梵二大公会议的训导再适时不过了:「基督的道理,不但不阻止人们建设世界,不但不使他们漠视同胞人类的福利,反而加紧其必须这样行事的义务」[xxxvi]。


具体的记号 

53.这种满怀爱德及提升人性的奉献,深深植根于福音的基本要求,为了给它一个具体标记,我决定,除了大禧年在爱德工作上已有的丰硕收获之外--我所谓的收获,特别是指为帮助众多较贫穷的弟兄姊妹参与大禧年的捐赠--还应该留下一部分善款,做为大禧年所燃起的爱火的成果和印记。许多朝圣者已提供捐助,许多财经领导人也慷慨协助,这些都成为大禧年很适当的庆祝。扣除了大禧年的花费之后,剩下的钱我们要捐出来做仁爱工作。这样重要的宗教活动,绝不能有任何从中谋利的现象。所剩下的钱都要用来延续教会从起初就一再重复的经验,那时耶路撒冷的教会团体,让非基督徒看到的动人景象,就是发乎自然地交换所有,甚至为了帮助穷人而把一切都归公用(参阅宗二44-45)。

我们要捐赠的,只是一条小溪流,它注入贯穿历史的「基督徒仁爱工作」的大河中。这条小溪虽小,却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大禧年,世人都注视着罗马--这个「爱德之首」[xxxvii]的教会,把奉献交给伯铎宗座。现在,在大公教会的中心所展现的爱德,藉着这个标记而以某种方式流回到世界,这将使大禧年中的共融经验,永远传下去,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交谈与使命 

54.一个新的世纪、新的千年,正在基督的光照下展开。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见这光。成为这光的「反射」,是我们的使命;这个使命虽美好,要求却很严苛。这是神秘的光(mysterium lunae),是教会的教父默观中的重要部份,他们利用这个意象来显示教会对基督的依赖,基督是太阳,教会则反射基督的光[xxxviii]。这样也表达了基督自称为「世界之光」(若八12),并要求他的门徒做「世上之光」(玛五14)的说法。

如果想到人性的弱点,而这弱点经常使我们不透光、充满阴影,就会觉得这个使命很令人惧怕。但是如果能转向基督的光,敞开自己接受圣宠,使我们成为新的受造物,那么就可以完成这项使命了。


55.在这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考虑「宗教交谈」的大挑战,在新的千年里,我们应该忠于梵二大公会议的训导[xxxix],继续投身于这个目标。在预备大禧年的那几年,教会曾特别透过一系列有高度象征意义的会面,寻求与其他宗教的首领建立开放和交谈的关系。这样的交谈必须继续。新的千年,必是一个文化和宗教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交谈显然更重要,为能建立稳固的和平基础,也为防止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染满鲜血的宗教战争的再度发生。唯一天主的名号应该愈来愈显明其原始的意义:是一个和平的名号,是召唤和平的名号。


56. 然而,交谈不能奠基在对宗教的冷漠上,我们基督徒在参与交谈时,应责无旁贷,清楚地为心中所怀的希望作证(参阅伯前三15)。我们不应害怕我们的宣讲会冒犯到他人,因为它是喜乐地宣扬一个预备赐给所有人的恩赐,并在极度尊重每个人的自由的情形下,把这恩赐献给所有的人:就是天主的启示,而天主是爱,天主「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若三16)。正如最近颁布的《主耶稣》宣言所强调的,这样的交谈不是协商,不是单纯的表达意见,它是一个恩宠,使我们充满喜乐,是我们有责任去宣扬的讯息。

因此教会不能忽略她在世人中的福传行动。教会最首要的使命就是向世人宣布,在基督--「道路、真理和生命」(若十四6)内,人们能得到救恩。宗教间的交谈「不能用来取代宣讲,而要继续走向宣讲」[xl]。此外,传教使命并不阻止我们以切愿聆听的态度来交谈。其实我们知道,由于恩宠奥迹使人类生命及人类历史充满无限的可能和意义,教会本身信赖护慰者--真理之神的助佑(参阅若十四17),不断地深入探讨,而这位护慰者的任务就是把教会「引入一切真理」(若十六13)。

这个基本原则不只适用于无止境地在神学上研究基督的真理,而且也适用于基督徒与其他哲学、文化和宗教的交谈。「随意而吹」(若三8)的天主圣神临在于人类共同的经验中,尽管人类经验有许多矛盾的地方,常常启示出祂临在的记号,帮助基督的门徒更深入了解他们所传报的讯息。梵二大公会议不就是本着这种谦虚而充满信任的开放态度,来阅读「时代的讯号」[xli]的吗?即使在教会细心地深入分辨,为了解「何者是天主的计画,何者是天主临在的真正讯号」[xlii]时,教会仍承认她不只是给予,她也「接受人类历史及其发展对教会所提供的种种」[xliii]。这种开放的态度,加上仔细的分辨,是大公会议在涉及其他宗教时所抱持的态度。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极忠实地遵守大公会议的教导,并追随它的道路。


在大公会议的光照下 

57.亲爱的弟兄姊妹,梵二大公会议给予我们的指引是多么的宝贵啊! 因此在为大禧年做准备时,我要求教会检讨自己对大公会议接受的程度[xliv]。这一点做到了吗?在梵蒂冈举行的会议,是一个反省的时刻,我希望所有的地方教会都以不同的方式做了类似的努力。虽然过了这么些年,大公会议文献的价值或光辉丝毫不减。人们必须在教会传统内正确地阅读,使其广为人知,也要牢记在心,当做教会训导的重要及规范性的文件。现在大禧年已经结束,我更觉得应义不容辞地指出,大公会议是廿世纪中赐给教会的一大恩宠:我们找到了一个稳当的指南针,在刚开始的这个世纪中指引我们方向。


结论 

划向深处! 

58. 让我们怀着希望前行!新的千年在教会面前展开,像一片浩瀚的汪洋等着我们在基督的助佑下大胆前进。天主之子在两千年前因为爱世人而降生成人,到今天仍在工作:我们需要有敏锐的双眼以看清这一点,尤其要有一颗慷慨的心好成为天主的工具。我们庆祝大禧年,难道不是为了使我们与希望的活泉重新接触吗?现在,我们所瞻仰并热爱的基督,要求我们再次出发,踏上旅途:「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玛廿八19)。此一传道的命令伴着我们进入第三个千年,催迫我们分享初期基督徒的热忱:我们可以仰赖同一位圣神的德能,即在五旬节所倾注的圣神,这位圣神至今仍驱迫着我们,在「不叫人蒙羞」(罗五5)的望德的支持下,重新开始。

在新世纪的开始,我们走在尘世之路时,必须加快步伐。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教会都有许多路要走,但是所有在同一圣体内结合的人,彼此没有距离,在圣体桌前和在生活圣言当中,我们的共融得到滋养。每个主日,复活的基督要求我们再次与他相会,就像在那「一周的第一天」(若廿19)晚上,他在晚餐厅显现给他的门徒,为了要向他们「嘘气」,使他们领受赐予生命的圣神,并使他们开始宣讲福音的伟大历程。

在这旅途上,有至圣童贞玛利亚的陪伴,几个月前,在从世界各地前来聚合的许多主教面前,我将第三个千年托付给她。在这一年里,我经常向这位「新福传之星」圣母祈求。现在我再次指出圣母是光辉的黎明,及我们步履的指引。我再一次重复耶稣亲自说过的话,也表达全体教会的孝爱之情,而向她说:「女人,看,你的子女」(参阅若十九26)。


59.亲爱的弟兄姊妹,圣门的象征现在在我们背后关闭,只是为了让基督──生活之门大开。经过了大禧年的热忱之后,我们并不是要回到沉闷的日常生活。正好相反,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一次真正的朝圣,那么此后的生活就好像是迈开步伐,奔向前程。我们必须效法保禄宗徒的热心:「向在我前面的奔驰,为达到目标,为争取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召我向上争夺的奖品」(斐三13-14)。我们也都必须效法圣母的默观,她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回到纳匝肋之后,把她儿子的奥秘默存在心中(参阅路二51)。

复活的耶稣一路上陪伴着我们,也让我们像厄玛乌那两位门徒一样「在分饼时」(路廿四35)认出他来。愿他见到我们警醒,随时可认出他的面容,以奔向我们的弟兄姊妹,报告这个好消息:「我们看见了主!」(若廿25)。

这会是两千年大禧年最希望得到的成果。而大禧年确实将纳匝肋耶稣,天主之子,世人的救主的奥秘,再一次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大禧年现在已将结束,也为我们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愿全体教会藉着基督,在圣神内,向天父献上赞美与感谢。为此我给予各位我衷心的祝福。


二○○一年一月六日主显节,发自梵蒂冈 

时值在任第廿三年 

台湾地区主教团秘书处供应 

 


[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11。


[ii] 《降生奥迹》3。


[iii] 同上,133。


[iv]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8。


[v] 《论天主之城》,十八卷五十一章2;拉丁教父集四十一卷614栏。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8。


[vi] 参阅若望保禄二世《第三个千年将临之际》宗座文告,55(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日)。


[vi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1。


[viii] "Ignoratio enim Scripturarum ignoratio Christi est": Commentarii in Isaiam, Prologue: PL 24, 17. 


[ix]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19。


[x] 「步武圣教长的后尘,我们一致教导人相信:同一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天主性和完全的人性,是真天主而又是真人…..。在同一基督、主、独生子身上,具有两个本性,彼此毫不混淆、毫不变更、毫不分割、毫不相离…..。祂不能分割或分离为两个位格,是一位且同一圣子,独生子,天主,圣言和主耶稣基督」:DS301-302。

[x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

[xii] 圣亚大纳修(St. Athanasius)说:「如果天主之子不是真正的天主,人不可能又是受造物,又具有神性。」:Oratio II contra Arianos, 70:PG 26, 425 B-426G

[xiii] 参阅n.78。

[xiv] Last Conversations. Yellow Booklet (6 July 1897):Oeuvres completes (Paris, 1996), p.1025.

[xv] 圣西彼廉(St. Cyprian),论天主经23:PL4, 553;参阅《教会宪章》4。

[xv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40。

[xvii]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礼仪宪章》10。

[xviii] 参阅信理部:「论基督徒默想的一些层面:祈祷的方式」(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AAS 82 (1990), 362-379。

[xix]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礼仪宪章》,10。

[xx] 若望保禄二世,《主的日子》书函(一九九八年五月卅一日),19。

[xxi] 同上,2。

[xxii] 参阅同上,35。

[xxiii] 参阅18号。

[xxiv] 同上,31号。

[xxv] 戴都良,《护教者》50,13:PL 1,534。

[xxvi] 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1。

[xxvii] 圣女小德兰自传手稿第二部,Oeuvres completes(Paris, 1996), p.226。

[xxviii]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第三章。

[xxix] 参阅圣职部《有关非晋秩信友协助司铎圣职的某些问题》,特别是其中第五节:「个别教会

 中的合作架构」。(民国八十七年元月主教团主版)。

[xxx] 《会规》,III,3:"Ideo autem omnes ad consilium vocari diximus, quia saepe iuniori Dominus revelat quod melius est".

[xxxi] "De omnium fidelium ore pendeamus, quia in omnem fidelem Spiritus Dei spirat":Epistola 23, 36 to Sulpicius Severus:CSEL 29, 193.

[xxxi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31。

[xxxiii]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友传教法令》2。

[xxxiv]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8。

[xxxv]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

[xxxvi]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34。

[xxxvii] 参阅圣依纳爵.安提约基,《致罗马人书》,Preface, ed. Funk, I, 252.

[xxxviii] 例如圣奥斯定说:"Luna intellegitur Ecclesia, quod suum lumen non habeat, sed ab Unigenito Dei Filio, qui multis locis in Sanctis Scripturis allegorice sol appellatus est": 《圣咏漫谈》(Enarrationes in Psalmos), 10, 3: CCL 38, 42.

[xxxix] 参阅《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

[xl] 万民福音部and 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论宣讲福音与宗教交谈:交谈与宣讲」(一九九一年五月十九日), 82: AAS 84 (1992), 444.

[xli] 参阅《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4。

[xlii] 同上,11。

[xliii] 同上,44。

[xliv] 参阅《「第三个千年将临之际」宗座文告》(1994年11月10日),3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