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在亚洲

第五章 共融交谈为传道


第五章 共融交谈为传道  
共融和传道携手并进 

24. 遵照圣父永远的计画,从世界之始就成为预兆的教会,在旧约中准备好,由基督耶稣 所建立,而在五旬节日由天主圣神呈现于世界,「于世界的迫害和天主的安慰之中,在她 的朝圣之路上前进」(1),努力走向天上光荣中的完美境界。因为天主愿意「所有人类都 能成为天主的子民,形成基督的唯一身体,建成一个天主圣神的殿宇」(2),教会是在世 界上「天主对人类之爱的有形计画,救恩的圣事」(3)。因此,教会不能被认为只是一个 社会组织,或是人类福祉的媒介。虽然在她中间存在着罪人,教会必须被视为在天主和人 之间相遇的优惠之地,天主选择在教会内启示祂内在生命的奥秘,和贯彻祂拯救世界的计 画。 天主爱之计画的奥秘临在并活动于人的团体中,这团体的人们藉着洗礼与基督一起埋葬于死亡之中,而就像基督藉圣父的光荣已从死者中复活,他们也要走入崭新的生命(罗六4)。 教会奥秘的中心点是共融的联系,联合新郎基督和所有的领洗者。藉着这个生活的和给与 生命的共融,「基督徒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上主所有」(4)。基督信徒在圣神的爱 的联系中与圣子结合,就是与圣父结合,从这一个共融中产生基督徒彼此分享的,藉着基 督在圣神内的共融(5)。因此,教会的第一目的就是,成为人与天主内在联合的圣事,因 为人们彼此间的共融是根基于人与天主的联合,教会也成为人类合一的圣事(6)。这个合 一已经在教会身上开始,而同时她是那尚待完全实现之合一的「记号和工具」(7)。 

在基督内的生命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无论谁进入与主的共融,就必须结果实:「那住在 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结许多的果实」(若十五5)。所以这也是真的,如果一个人不 结果实,他就不存留在共融中:「凡在我身上不结实的枝条,他(我的父)便剪掉」(若十五 2)。与基督的共融,是结果实不可或缺的条件,由此产生基督徒之间的共融;而与他人的 共融是基督和圣神的恩赐,是枝条所能供给的最美好的果实。在此意义下,共融和传道是 分不开的连结。它们彼此贯通,彼此互相包涵,以至于「共融是传道的源头,也是传道的 果实:共融引发传道,而传道在共融中完成」(8)。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使用共融的神学,得以把教会描述为天主的朝圣之民,所有的人民在某种方式下都与之有关 (9)。在这个基础上,主教会议的教长们强调在教会和其他 亚洲宗教的信徒间的神秘连结,说他们是「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连结到教会」(10)。在如 此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中间,「共融的教会生命具有更大的重要性」(11)。实际 上,教会为合一的服务在亚洲有特殊的贴切性,那里有那幺多由于种族、社会、文化、语 言、经济的和宗教的不同,而引起的紧张、分裂和冲突。就在此环境中,亚洲的众多地方 教会,在与伯铎的继承者共融合作下,需要藉着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更大的心灵共 融。在她们的福传使命上极为重要的,还有她们与其他基督教会和教会团体,以及其他的 宗教信徒保持联系(12)。因此,主教会议更新亚洲教会的承诺,改善教会合一的关系和宗 教交谈,认定建立合一、推动和好、锻造团体的联系、在宗教和文化之间促进交谈、根除 偏见以及在民族间产生信任,这些都是教会在亚洲福传使命的基本工作。所有这一切,都 要求天主教团体作一个诚实的反省,有寻求和解与更新献身交谈的勇气。在第三个千年的 门槛前,很清楚的,教会的福传能力要求她认真努力为合一的缘故而服务,并及于所有的 层面。共融与传道携手并进。 


教会中的共融 

25. 聚集在伯铎的继承者四周,一起祈祷,一起工作,亚洲主教特别大会的主教们成为教 会共融的象征,他们在爱德中代表着所管理的各地方教会,在如此丰富的多釆多姿中共融。 我自己出席主教会议的综合讨论会,是一个好机会分享主教们的喜乐和希望、困难和焦虑, 同时也强烈而深刻的感觉到我在执行自己的职务。实际上,正是在这教会共融的观点下, 伯铎继承者的普遍权威更清楚地表现出来,首先并不是对地方教会的统治权,其实最重要 的,是牧灵的首席权,是为信仰的合一及天主全体子民的生命服务。完全清楚瞭解「伯铎 的首席权有一个特有的职务,就是保证并推动教会的合一」(13),主教会议的教长们感谢 罗马教廷的各部会和圣座的外交使节,在共融与共同负责上为地方教会所提供的服务(14)。这个服务的基本特征是,这些伯铎继承人的亲密同工,对他们所接触的地方教会合 法的多元性,以及文化与人民多样性,所表达的尊敬与敏感度。 

每一个个别的教会必须建立在为教会共融作见证的基础上,这共融构成教会的真正本质。 主教会议的教长们选择用围绕在牧者四周的团体共融来描绘教区,在其中圣职人员、献身 生活者和平信徒,共同参与由天主圣神的恩宠所支持的「生活和心神的交谈」(15)。在亚 洲复杂的社会、政治、宗教、文化和经济现实中,教会团体共融的愿景首先是在教区中得 以实现。教会共融指的是,各地方教会应成为主教会议教长们所称的「参与的教会」,就 是说,在这个教会中,所有的人活出他们自身的圣召,善尽自己的本份。为了建立「使命 的共融」和「共融的使命」,必须认识、发展、善用每一个成员独特的神恩(16)。尤其是, 必须促进平信徒和献身生活男女,藉着诸如牧灵议会或堂区大会之类的组织,更进一步参 与牧灵计画和决策(17)。 

在每个教区,堂区依然是信友们平常集会的地方,在那里信仰得以成长,生活出教会共融的奥迹,参与教会的传道使命。因此,主教会议的教长们催促堂区主任设计新而有效的方 式牧养信友,让每一个人,特别是穷人,感觉到真正是堂区的一份子,也是天主子民整体 的一份子。与平信徒一起作牧灵计画应该是所有堂区一个正常的特征(18)。主教会议指 出,对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堂区应该经由有组织的青年使徒工作和青年俱乐部,提 供更多团契和共融的机会… 」(19)。任可人都不能因为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或教育因素,而先天地被排除在完整参与堂区的生活和传道使命之外。正如每一个基督的 信徒都有神恩奉献给团体,团体也应该自动自发接受每一个人的神恩,并从而获益。 

在这个背景下,并由于他们的牧灵经验,主教会议的教长们强调基层教会团体(基信团)的价值,基信团是一个对推动堂区和教区共融和参与的有效的方式,也是福传的真正力量 (20)。这些小型团体帮助信友们,像初期教会的教友一样,过一个确信、祈祷和爱的团体 生活 (参宗二44-47;四32-35)。其目标是要帮助他们的成员以手足友爱之情和服务的精神把福音生活出来,因此成为一个稳固的出发点,以建设一个表达爱的文明的新社会。和主 教会议一起,我鼓励亚洲的教会,尽可能地考虑,以这些基信团当作教会福传活动的一个 积极因素。同时,就像教宗保禄六世所写的,只有当他们生活在与个别教会和普世教会的 合一中,诚心与教会的牧者和训导权共融,致力于传道工作,绝不屈服于孤立主义或意识 型态的剥削,这些基信团才会真正有效力 (21)。这些小型团体的存在并不废除那些根基 稳固的制度和结构,后者为教会使命的完成仍然是必要的。 

主教会议也承认神恩复兴运动在建立共融、藉着信仰和圣事提供一个更亲密经验天主的机会,以及培养生命的皈依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22)。堂区主任有责任陪伴并鼓励这些 团体,使他们能够整合到堂区和教区的生活与传道使命中。那些参与协会和运动的成员应 该支持地方教会,而不能自认为是教区结构或堂区生活的替代品。当这些运动的地方领导 者和堂区主任以一种为众人好处的爱德精神一起工作的时候,共融便会成长强化 (参格前 一13)。 

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团结 

26. 这个「内向」的共融有助于个别教会彼此之间的团结。留意地方的需要是正当而不可或缺的,但是共融需要个别教会保持彼此开放并且彼此合作,因此,在他们的多样性中,仍可 以保存并清楚地表达与普世教会共融的联系。共融要求互相瞭解和互相协调的传道方法, 但不损及自主性和教会根据其各自的神学、礼仪和灵修传统而有的权利。然而,历史指出, 分裂经常会伤害到亚洲教会的共融。许多世纪中,在不同的教会管辖权、礼仪传统和传道 方式的个别教会之间,曾经有紧张和困难的情形。出席主教会议的主教们承认,即使在今 天,在亚洲不同的个别教会之间及其内部,有时还有不幸的分裂,通常和礼仪、语言、种 族、种姓阶级和意识型态的不同有关。一些伤痕已经部分被医治过,但还没有痊愈。教长 们承认,共融微弱的地方,教会的作证和传道工作也会受害,他们提出具体的步骤来强化 亚洲个别教会之间的关系。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外,他们建议更平均地分配神父,更 有效的财政团结,文化和神学的交流,以及在教区之间增加伙伴关系的机会(23)。 

地区和全洲性的主教协会,特别是中东的天主教宗主教公会议和亚洲主教团协会,曾帮助培养了地方教会之间的合一,也提供管道以合作解决牧灵问题。同样地,在亚洲各地有许 多的神学、灵修和牧灵活动,培养了共融与实际的合作(24)。大家都应该关切这些充满 希望的创举,能够进一步发展,为了亚洲的教会和社会的好处。 


天主教的东方教会 

27. 天主教东方教会的情形,主要是在中东和印度,值得特别的注意。从宗徒的时代开始, 他们已经是宝贵的灵修、礼仪和神学传承的护守者。他们的传统和仪式,源出于信仰在许 多亚洲国家土地上深刻的文化融入,该得到最高的尊重。和主教会议的教长们一起,我要 求每个人承认这些教会在教规和礼仪上合理的习惯与合法的自由,就如《东方教会法典》 所明文规定的(25)。根据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教导,有一些害怕和误解必须要立刻 加以克服,这种害怕和误解有时出现在天主教东方教会和拉丁教会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在 东方教会与东方教会之间,尤其是在有关他们人民的牧灵关怀上,甚至延伸到他们自己的 领土之外(26)。信友们身为唯一教会的子民,重生进入基督的崭新生命中,应该以一种共 同意志、信任和无穷慈善的精神去面对一切。不能让冲突制造分裂,但要以真理与尊重的 精神来处理,因为除非出于爱德,不能产生任何的美善(27)。 

主教会议的教长们也催促这些可尊敬的东方教会,继续进行她们直接参与的,和她们的姊妹东正教的合一交谈,(28)。他们在宗教交谈上也有宝贵的经验,尤其是与回教的交谈。 这对亚洲和其他地方的教会能有帮助。显然,天主教东方教会具有传统和经验的丰富资产, 对整个教会有极大的助益。 


分享希望和痛苦 

28. 主教会议的教长们也注意到,必须与前苏联在亚洲领土上的地方教会,进行有效的共 融与合作,这些地方教会正从过去痛苦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困境中重新建立起来。教会在祈 祷中陪伴他们,分担他们的苦难、分享他们的新希望。我鼓励全教会提供伦理、牧灵和物 质的支援,尤其需要圣职和非圣职人员,以帮助这些教会团体。从事此项任务,就是与当 地人民分享耶稣基督身上所启示的天主的爱(29)。 

在亚洲许多地方,我们的兄弟姊妹继续在自由受到限制,甚至被完全否认的环境中度他们的信仰生活。为教会中这些受苦的肢体,主教会议的教长们表达了特别的关怀与挂念。我 和亚洲的主教们一起,劝勉这些在困难环境中的教会,把他们的苦难结合于被钉十字架的 主,我们和他们都知道,只有在信德与爱德中背负十字架,才是人类到达复活和新生命的 途径。我鼓励亚洲各国的主教团,建立一个帮助这些教会的办公室;我也保证教廷会继续 接近并关怀所有因信仰基督而遭受迫害的人(30)。我请求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采用并实 施保障所有人民宗教自由的政策。 

主教会议的教长们多次想到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会,祈祷那一天很快来临,使我们心爱的中国兄弟姊妹们能完全自由地实践他们的信仰,与伯铎宗座及普世教会圆满共融。亲爱的 中国兄弟姊妹们,我向你们提出这个热切的劝谕:绝不让艰苦与悲伤减低你们对基督的热 心,和对你们伟大民族的贡献 (31)。主教会议也对北韩的天主教会表达了热诚的关怀之 意,并且支援「天主教徒的努力,以援助缺乏生存最低条件的北韩人民,而且把和好带给 一个民族、一个语言和一个文化遗产中的两个国家」(32)。 

同样地,主教会议常常想到耶路撒冷的教会,她在所有基督徒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的确,先知依撒意亚的话在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信徒心里回响着,为他们来说,耶路撒冷 占有唯一而珍爱的地位:「凡爱慕耶路撒冷的,你们都应同她一起快乐,因她而欢喜…如 此你们能从她那丰满的乳房吸乳而得快乐」(六六10-11)。 耶路撒冷,这个天主与人和好的 城市,也是人与人之间和好的城市,经常成为冲突和分裂的地方。主教会议的教长们呼吁 个别教会与耶路撒冷的教会站在团结的立场,分担她的悲伤,为她祈祷,与她合作,为在 圣城的两个民族、三个宗教间的和平、正义与和好来服务 (33)。我再一次重提我时常向 政治和宗教领袖以及一切善心人士的要求,要找到一个方法来确保耶路撒冷的和平与完 整。正如我曾经写过的,我深切渴望到那里去作一个朝圣之旅,就像我的前任教宗保禄六 世一样,到耶稣基督生活、死亡和复活的圣城去祈祷,去拜访那些地方;宗徒们从那里出 发,藉着圣神的德能,向世界宣讲耶稣基督的福音(34)。 


交谈的使命 

29. 为帮助教会准备庆祝公元二千年大禧年而召开的各大洲的主教会议中,有一个共同的 主题就是新福传。一个宣讲福音的新纪元是必要的,不只是因为,在两千年之后,仍然有 一大部份的人不认识基督,而且也是因为教会和世界发现在新的千年的门槛前,自己正处 于一个特殊的情况中,即宗教信仰和其所支持的道德真理正面临特别的挑战。几乎在每个 地方都有一种倾向,即只顾建立进步和繁荣,不顾天主的存在,而且把人的宗教的层面贬 低到私人的领域。一个社会一旦与有关人的最基本的真理分开,就是离开与造物主的关系, 离开基督在圣神内所带来的救赎,这样的社会只有越来越远离生命、爱和幸福的真正泉源。 这个即将结束的暴力世纪足以证明,当人放弃真理和善良,而追求权力的欲望和个人的显 达时,能发生多幺恐怖的事。新福传因为要求悔改、恩宠和智慧,实在是走向更美好世界 和更光明未来的唯一希望。新福传的问题不在于教会有什幺金玉良言要向我们这时代的人 们说,而是要如何清楚地并令人信服地说这些话! 

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时候,我的前任教宗保禄六世,在他的通谕《祂的教会》中宣布说,教会与现代世界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是我们这时代最重要的关怀之一。他写道:「其 存在和其急迫性在我们的灵魂上造成负担、刺激和使命」(35)。自从大公会议以后,教会 一直表示她要以交谈的精神继续进行与现代世界的关系。然而,交谈的渴望不只是民族间 和平共存的策略,而是教会使命本质的部分,因为它起源于圣父藉着圣子在圣神的德能中 与人类爱的救恩交谈。教会只有采取符合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工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她的 使命:他成为人,分享我们人的生命,以人的语言来通传他的救恩信息。教会所提倡的交 谈是根基于圣言降生成人的逻辑上。因此,教会只能藉着热诚无私的团结,与在爱德中寻 求真理的亚洲人进行交谈。 

教会作为全人类合一的圣事,教会不能不时时处处与所有民族进行交谈。回应她所接受的传道使命,教会勇往直前和世界各民族会面,意识到自己是茫茫人海中的「小小羊群」(参 路十二32),但也是融入世界面团中的酵母 (参玛十三33)。她尽力投入交谈的第一个对象是那些同样信仰耶稣基督为主和救赎主的人。然后延伸至超越基督信仰的世界,到达每一个 其他宗教传统的信从者,那是以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宗教渴望为基础。合一交谈与宗教间 交谈构成教会真正的圣召。  

合一的交谈 

30. 合一交谈是对整个教会的挑战和悔改的召唤,尤其是在亚洲,人们期望从基督信徒得 到一个更清楚的合一记号。为了使所有民族在天主的恩宠中相聚一起,必须使那些已经接 受耶稣基督为主的人彼此之间恢复共融。耶稣自己为门徒们的合一祈祷,也不断地要求他 的门徒们要合一,为让世界能够相信是天父派遣了他(参若十七21)(36)。但是主所要求的 教会合而为一的愿望尚有待他的门徒们完全而勇敢地回应。 

正因为基督徒的数目在亚洲相对渺小,而分裂更让传教的工作加倍困难。主教会议的教长们承认:「基督徒分裂的恶表为亚洲的福传工作是个极大的障碍」(37)。事实上,基督徒 之中的分裂,在亚洲那许多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寻求和谐与一致的人看来,是信仰 耶稣基督的反见证。因此,在亚洲的天主教会特别感受到压力,要与其他的基督信徒一起 为合一而工作;了解到追寻圆满的共融要求每一个人有爱德、分辨、勇气和望德。「要让 合一运动名符其实,并产生美果,天主教信徒必须先有一些基本的态度:首先,充满善意 的爱德以及尽可能与其他教会或教会团体的弟兄合作的活泼愿望;第二,忠信于天主教会, 但并不忽视或否认其教友的缺点;第三,分辨的精神,能赏识所有的美善和值得赞美的; 最后,也需要一种渴望净化和更新的善愿」(38)。 

一方面承认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仍有困难存在,不只包括过去遗留下来的成见,也包括由于良心的深层信念而产生的判断(39);另方面,主教会议的教长们也指出,在亚洲的一些基 督教会和教会团体之间关系改善的记号。比如说,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基督信徒,通常承认 彼此拥有文化的同一性,和分享同一个教会传承的重要元素的感觉。这形成一个有成效的 合一交谈的稳固基础,此合一交谈将在下一个千年继续下去,我们盼望,也祈祷这合一交 谈最后将为正在结束的这一千年里的分裂带来完美的结局。 

具体地说,主教会议建议亚洲的各国主教团邀请其他的基督教会,在祈祷和谘询的过程中联合一起,探讨成立新的促进基督徒合一的大公结构和协会的可能性。主教会议建议,更 有效地举行基督徒合一祈祷周,也有很大的帮助。主教会议也鼓励主教们设立祈祷与交谈 的合一运动中心并加以监督;在修院、培育中心和教育机构的课程中也应包含适当的合一 交谈的培育。 

宗教交谈 

31. 在《第三个千年将临之际》文告中,我指出新千年的来到提供一个宗教交谈,与世界 大宗教领导人聚会的大好时机(40)。接触、交谈和与其他宗教信徒的合作等任务,是梵蒂 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留给全教会的责任和挑战。大公会议在一九六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所颁布 的《教会对非基督宗教宣言》中,设定了追求与其他宗教传统发展积极关系的原则,这是 我们这时代宗教交谈的大宪章。从基督信徒的观点来说,宗教交谈不只是在培养彼此认识 和互补的道路;它是教会福传使命的一部分,一种向万民传福音的表达(41)。基督信徒带 给宗教交谈一个坚固的信念,即救恩的圆满只来自基督,而他们所属的教会团体是救恩的 正常方法(42)。我在此重复我写给亚洲主教团协会第五次全体大会的话:「虽然教会乐意 承认佛教、印度教和回教等宗教传统中的真理是圣善,是那启示给万民的真理的反映,这 并不减少她的责任与决心,确定无误地宣讲耶稣基督,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在基 督所设立的正常方法之外,其他宗教徒能接受天主的恩宠并被基督所救赎的事实,并不因 此而取消天主愿意所有的人接受信仰和圣洗的召唤」(43)。 

在交谈的过程中,正如我在《救主使命》通谕中写的,「一定不可放弃原则,也不应有虚 假的和谐主义,反之,却应是在见证方面,彼此的授受,使得双方在宗教探索和体验的道 路上都有进步,同时使得人们能消除偏见、不容忍和误解」(44)。只有那些在基督信仰上 成熟和坚信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真正的宗教交谈。「只有那些深深沉浸在基督的奥秘并在 信仰团体中如鱼得水的人才能参与宗教交谈,而无过度的危险并有希望获得积极的效果」 (45)。 因此,为亚洲的教会重要的是,提供宗教交谈的适当模式-在交谈中福传和为福传 而交谈-以及为参与交谈的人提供合适的训练。 

强调了在宗教交谈中需要对基督的坚定信仰之后,主教会议的教长们继续提到需要生活与心灵的交谈。基督的跟随者必须有他们救主的温良和谦卑的心,在遇到交谈的对手时不卑 不亢(参玛十一29)。「宗教间的关系得以顺利发展,端靠向其他信仰者的开放态度,乐意 聆听和渴望尊重并瞭解对方的差异。为这一切,爱对方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将导致合作、 和谐与相互充实」(46)。 

为引导已参与交谈过程的人,主教会议建议应该规画一个宗教交谈的指南(47)。在教会探讨接触其他宗教的新方式时,我提到一些已经获得成效的交谈方式,其中包括在不同宗教 传统的专家或代表之间所作的学术交流,为鼓励全人发展采取共同行动,以及保护人性和 宗教价值等(48)。我愿意再次重提,振兴祈祷和默观生活在交谈的过程中是多幺的重要。 度献身生活的人能够藉着基督信仰中苦修和神秘主义的伟大传统,为宗教交谈提供非常重 要的贡献。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在亚西西,圣方济之城,举行了值得纪念的天主教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代表之间的集会,显示出宗教界的善男信女,不需要舍弃他们自己的传统,仍然能 够专心致力于为人类的和平与美善而祈祷和工作 (50)。教会必须在所有的层次继续努力 保存并培养这个在宗教之间的接触与合作的精神。 

共融与交谈是教会使命的两个基本面貌,可在天主圣三的奥秘中找到无限卓越的模范,一切的使命由天主圣三而来,也必须以祂为依归。教会的成员,特别是牧者们,在历史的主 宰降生成人第二千周年的纪念日上,能奉献给他的「生日」大礼物,就是在教会生活的各 层面强化合一与共融的精神;在教会持续忠信于所托付给她的一切时,焕然一新的「神圣 自豪」;以及对恩宠和对使命的新信心,这使命就是教会被派遣到世人中,为天主救恩的 爱与慈悲作见证。只有当天主子民认识他们在基督内得到的恩赐,才能够藉着宣讲与交谈 将此恩赐通传给别人。 

〔注解〕 

(1)圣思定《天主之城》,第十八章,51,2;参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宪章》8。 

(2)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传教工作法令》7;参《教会宪章》17。 

(3)保禄六世向枢密院演说 (一九七三年六月廿二日):AAS 65 (1973),391. 

(4)若望保禄二世,主教会议后的宗座劝谕《平信徒》(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日),18: AAS 81(1989),421. 

(5)参同前;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宪章》4。 

(6)参《天主教教理》775。 

(7)参同前。 

(8)若望保禄二世,主教会议的宗座劝谕《平信徒》(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日),32:AAS 81 (1989),451f。 

(9)参《教会宪章》16。 

(10)《大会建议》13。 

(11)同前。 

(12)参亚洲主教会议特别会议,讨论前报告:罗马观察报(一九九八年四月廿二日),6。 (13)《大会建议》13;参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宪章》22。 

(14)《大会建议》13。 

(15)参《大会建议》15;教义部致函天主教主教论教会对共融的瞭解,《共融观点》(一九九二年五月廿八日),-:AAS 85(1993),839-844. 

(16)参《大会建议》15。 

(17)参同上。 

(18)参《大会建议》16。 

(19)《大会建议》34。 

(20)参《大会建议》30;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使命》(一九九○年十二月七日),51:AAS 83(1991), 298. 

(21)参宗座劝谕《在新世界传福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58:AAS 68(1976),46-49;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使命》51:AAS 83 (1991),299. 

(22)参《大会建议》31。 

(23)参《大会建议》14。 

(24)参亚洲主教会议特别大会,讨论前报告:罗马观察报(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二日),6。 

(25)参《大会建议》50。 

(26)参《大会建议》36和50。 

(27)参若望保禄二世,致叙利亚马拉巴主教会议  书(一九九六年一月八日)6:AAS 88(1996),41. 

(28)参《大会建议》50。 

(29)参《大会建议》56。 

(30)参《大会建议》51。 

(31)参《大会建议》52。 

(32)《大会建议》53。 

(33)参《大会建议》57。 

(34)参《论到与救恩史有关地点朝圣》信函(一九九九年六月廿九日)7:罗马  观察报 (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七月一日)9。 

(35)AAS 56(1964), 613. 

(36)参《大会建议》50。2。 

(37)同前。 

(38)若望保禄二世,一般接见(一九九五年七月廿六日)演说4 :Insegnamenti XVIII,2(1995),138. 

(39)参若望保禄二世,一般接见时的演说(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Insegnamenti V,1 (1982),162. 

(40)参53号:AAS 87(1995),37. 

(41)参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使命》通谕(一九九○年十二月七日):AAS 83(1991),302. 

(42)参同前:同一文件 304. 

(43)4号:AAS 83(1991),101f。 

(44)56号:AAS 83(1991),304. 

(45)《大会建议》41。 

(46)同前。 

(47)参同前。 

(48)参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使命》通谕(一九九○年十二月七日)57:AAS 83(1991),305。 

(49)参若望保禄二世,世界主教会议后的宗座劝谕《献身生活》(一九九六年三月25日)8:AAS 88(1996),383. 

(50)参若望保禄二世,宗座文告《关怀社会事务》(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十日)47:AAS 80 (1988), 58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