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 |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 |
经文述了这是耶稣走最后阶段路程的开始,用了「被接升天的日期,快要来到」(第51节),看来实在是一件光荣的事,可是背后耶稣却是背着受难的担子,这样的心情,又可会只是愉快呢? 所以,耶稣与门徒都朝着耶路撒冷,由北往南行,沿途经过撒玛雅的村庄,由于自充军时代,撒玛黎雅是一个各民族杂居之地(参考列下17),所以那里的人信奉不同的神,因而与犹太人不和;所以他们都不接待一些往耶路撒冷走的人,耶稣所遇上的情况也是一样。 当他们不肯接待耶稣与门徒,雅各布伯与若望便想把此城梵毁,以报服他们的「行为」;这又是一个门徒对耶稣的误解,正如上文(路9:44-50节)所述,门徒都是不明白和误解了,这里又再一次,门徒不明白耶稣,他们要「显示实力」,要消灭一些不接纳,不属于我们的「外人」。这些事却令耶稣再一次的心伤与失望,所以,衪便回头斥责了门徒(第55节)。 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与一些反对,排斥我们的仇人,敌人相处?那时,我们是否会记起耶稣的教训?可能我们会觉得爱仇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至少我们也不应出言伤害对方。门徒当时不明白耶稣的意思,那么我们今天明白了,又会实行吗?若不,我们又与那些门徒有何分别呢? 耶稣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再一次教导门徒如何跟随祂。在短短六节中,耶稣讲出祂对三种人「跟随祂」的态度的响应。 第一个人是主动地要求跟随耶稣,可是耶稣指出跟随祂可要四处流亡,甚至要面对迫害的危险。之后,耶稣对第二个人作邀请;可是这次被邀请的竟为世俗事而忧烦。耶稣教导他勿挂虑世事,要去为祂的话而生活,去干天主的工作而非人的事业。至于最后的一位,口里愿意「跟随」,但理想最好先完成了心中的事业,这是否有点像是条件式的交换?为今天的我们而言,又是否一个真正表达出现今社会的人们:想得救但又不愿放弃原有的一切。 无论如何,耶稣会按我们个别的情况而作适当的邀请。 有的作牧者,有的作教导,有的作服务等,各有其本份(参格前12:27~31)。所以这部份真的使我们每人作反省,我们是上述的那一种?有否细心聆听并慷慨地作出回应?或是充耳不闻。 这是路加记载中第二次派遣门徒传教了。 耶稣以「庄稼多而工人少」来指出有需要派遣门徒出外传教,为要人们透过子而认识父(v.22);若人们不接受的便连粘在脚上的尘土也拂下来,以指出不承认天父及悔过的,不会得救,如对诸城的斥责一样(v.10, 13~16)。 「两个两个」意味着同行互相支持及为宣讲作见证等,他们会因宣讲而置身于困难和危险的境况中(v.3);可是耶稣会给予足够恩宠,如驱魔及治病的奇恩(v.9, 17~19)。以「耶稣的名」来作的,显示祂的威能。但是耶稣要门徒欢喜的,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已登记在天上了。 同时耶稣称赞天父,祂的启示教人全心依靠信赖祂,而小孩子那颗真诚无伪的性情也最能得天父喜爱。 回想起来,我们能像小孩子那般真诚地依赖天父,尊敬并承行祂的旨意吗?又能否将耶稣的名带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更多的人也可同沾祂的救恩?其实我们不能像当时的门徒们,可以与耶稣朝夕相对,一起生活;但是我们深信祂永存在我们心内,同样与我们同行,借着恩宠来坚强我们的信德,不断更新地活出每一天。感谢赞美主。 这段圣经记载了耶稣和法学士讨论爱的诫命及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在这段讨论中,几部对观福音均有提及,但只有路加记载了这比喻。经文中,法学士为「永生」的问题试探耶稣,考验耶稣的智慧。但耶稣反问法学士,引发他回答自己的问题,一言以蔽之,若人们能「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必能得到永生。然而就「近人」二字而言,一般犹太人传统的解释是本国人,即以色列人。耶稣正要纠正一般犹太人的这个观念,而讲了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 就历史问题而言,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是不和的,他们不单不是同胞,更是仇人!可是,耶稣正要艾萨克玛黎雅人作比喻的主角,以犹太司祭和肋未人「恪守规则和冷漠」作陪衬(他们不敢察看伤者,恐怕他已死了而使自己不洁),道出这个撒玛黎雅人对那受伤犹太人的慈悯。最后,耶稣再一次反问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法学士也明白是那「怜悯他的人」。虽然他未有直言,却早已心里有数。 从耶稣的比喻看爱主爱人的法律,比恪守社会、宗教和种族的规范更为重要。但耶稣所指的「近人」,是所有有需要帮助的人,不分种族,不分敌友。这革新的思想打破当时犹太人的理解,这观念又能在今天给你甚么启发? 相信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两位主角是姊妹,也是耶稣的好友。有一天,姊姊玛尔大热情地接待耶稣到家中作客,自然地,她悉心的预备一切来招待客人,所以忙碌非常;可是她的妹妹却只顾坐在耶稣跟前听祂说话。姊姊玛尔大向耶稣申诉妹妹不协助,耶稣不但没有为此教训玛利亚,反而更称她选择了更好的一份。 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像玛尔大般奔波劳碌?仰或像玛利亚选择与主相聚的时刻呢?我们会否因俗世事之缠扰而终日大费周章,已惯常地忘却了找个机会,来与主沟通一下,细心聆听祂的话语。我们往往为每天的大大小小事务而烦恼,而没有记起天父又意愿我们如何。现代人为了生活确实忙碌,但天主圣言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没有这种滋养,我们会变得干枯不振。 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细心反省一下,我像玛尔大还是玛利亚?有否打开心扉让耶稣进入,事事追求天父的旨意而为? 我认识一对很可爱的父女。父亲四十多岁,女儿约有两岁,还在牙牙学语。这个小女孩很爱撒娇,看见爸爸来了便眉开眼笑,缠着他不放,有时要爸爸和她玩耍,有时却只静静地坐在他身旁用纸笔涂鸦。这位平日一本正经的父亲,看见女儿便像是融化了,不顾尊严地与女儿玩作一团;女儿就俨如他的小公主,他只需抱着她便心满意足了。 跟这对父女相处久了,我也学会向天父撒撒娇。天父称我们为祂的子女,总不想我们只视祂为高高在上的神吧!我们现在常常谈论亲子关系,但与天主却常有代沟,所以实在应该每天拨出时间祈祷,与天父沟通沟通。 许多朋友说,长大后甚么感受也要藏在心里,还要戴上面具做人,再不能像小时候一样,爱说甚么便说甚么,喜怒哀乐也可以放在脸上。千万别沮丧,因为天上的父正等待我们与祂坦诚分享,祂不要我们戴上面具,因为祂洞悉人心,祂要我们向小孩子学习。 今天拨出一点时间,与这位和蔼慈祥的父亲交谈一下吧! 「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给他开。」(路11:10) 你相信吗?有没有试过抱怨得不到所求呢? 「恬不知耻地切求」,可以看到求者对所求东西的渴望,也展现出求者的勇气与坚持。恒心能使事情改变,使心硬的人感动,将无可能成为可能。 父母对待孩子的要求,凭着人性所限的判断,必在他们认为最适当的时候,给予最合适的东西;更何况那掌握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全知全能的天父呢? 得不到所求,往往是因为心中只有所渴望事物的一种模式,如想要吃石班鱼,若天主认为红衫鱼为你更好,赐给你时会看不到;同样,你求要月饼,为了你身体的好处,天主赐你梳打饼,你又有否留意到呢?当相信的层面,只流于我要我想的,那我们就变成了天主,连天主所赐的也可能接收不到。 下次祈求时,尝试怀着一份对父亲依恃之心,以信德的眼光,用心去领会,你将会发现天父所赐下的,比你所求的更多、更全面,为你更为有益,也是为了其它人得救的好处。 现代人倾向将事物相对化,对罪恶和魔鬼等,都会被说成祗在乎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信则有,不信则无。在福音中我们看到魔鬼的真实存在。但现代人太理性了,为他们来说,魔鬼祗是代表我们离开天主的一种标记或比喻。 魔鬼的确存在,并在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等待机会引诱我们产生仇恨,带我们离开天主,向耶稣的爱和救恩说「不」。我们必须时常读经祈祷,勤领圣事,特别是圣体圣事,因为圣事是恩宠的泉源。这些恩宠像盾牌一样,帮助我们抵挡魔鬼的技俩。另一方面,圣经同样提醒我们都是罪人(有份喊叫钉死耶稣的群众);然而我们却被天主所爱,被耶稣救赎的罪人。我们要承认自己软弱的人性,需要耶稣的救赎。大多数人觉得并不需要耶稣,靠自己便可以获得一切。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啊,你算甚么!天主竟这样爱了我们,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就是永远和天主有沟通的生命)! 与耶稣谈话的女人与在场的法利塞人一起看见耶稣驱魔和训导群众,却没有以为耶稣「仗赖魔王贝耳则步驱魔」(1:15),也没有要求耶稣显示一个自天而来的征兆(1:16)。她由眼前耶稣的言行中看到一份完美光华的人性,令她不禁高声赞叹。「怀过你的胎,及你所吮吸过的乳房是有福的!」(11:27) 相信这妇人就像当代典型的妇女一样,花耗一生的心血在家中培育孩子成长,也许她也会憧憬孩子成材而享有作为母亲的一份光荣和福气。妇人通过自己个人的生活实践,认出耶稣母亲的福气,勇敢地在人群中赞美耶稣,宣示自己的信念。 耶稣愿意进一步帮助她明白自己母亲的真正祝福,在于她「听天主的话而遵行」(11:28)。比对圣妇依撒伯尔在圣母刚怀孕时赞美她的话:「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1:42-45),我们可以看见圣母在信仰中的成长,她不单相信了天主的话,而且也遵行了天主的话。 这个小片段被放置在耶稣训示魔去复来的危险(11:24-26)后面,帮助信友明白战胜邪魔最重要的就是聆听和遵行天主的话 -「那听天主的话而遵行的人, 更是有福的!」 「物先腐而后虫生」,祗是我们不留意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反省事物间的关系,因此看不到事物的征兆,而不是没有征兆。 我们祗会要求天主给我们征兆,一些我们看得见的征兆。但很奇怪,如果那些征兆超乎我们的期望,在我们逻辑理解范围外的征兆,例如一个病人在覆手祈祷后得医治,理性的我们又会质疑它的可信性,是否心理作祟。祗要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征兆,正在影响我们和天主的关系,或直接说,逐渐带我们远离天主: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婚姻的质疑、对异己的报复、对人性的践踏,都一一令我们远离我们在天主心目中的计划。人将自己的地位不断升高,天主变得可有可无,或祗是有困难时的祈祷对象而已。耶稣已不断在福音中提醒当时的人,没有好好看清楚天主在祂身上的工作(盲人复明、瘸子走路),没有好好听清楚天主在祂身上所发出的讯息(天主爱所有人,包括罪人,人要悔改)。祗是这些都是超乎当时的人的想象,以致他们没法接纳。至于我们呢?我们有否借着读圣经和祈祷,看清楚和听清楚天主给我们的征兆和在我们身上的旨意? 耶稣说人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灯,眼睛若是明亮,人才能行在光明中。人应省察自己里面究竟有没有光,能否使人从你的生活上见到一个光明的人生。法利塞人因只注意外表洁净的礼仪而内心充满罪恶,因此受到耶稣的责备。 主耶稣特别指出法利塞人六祸,因为他们只注重外面的律法而不行公义、自高自傲、外表敬虔却心中诡诈,且里面刚硬不肯认罪,更把律法重担加给人,自己不能进神国,也拦阻别人进去。法利塞人的大祸更在于他们不但不接受耶稣的指摘而悔改,反而想拿耶稣的把柄来除灭祂。 今天我们借用这段经文反省一下,我们的教会生活是怎样的一回事,是否像经文中的法利塞人一样,只着重信仰的形式,却没有在生活之使人看到基督在我们身上。抑或是贪恋教会的权位,只希望高高在上,指挥别人工作,但自己却一根指头都不愿动。 愿天主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活出信仰,见证基督。 耶稣公开的宣讲中,多次提醒门徒要慎防法利赛人,因为他们把罪和丑恶的一面掩盖隐藏起来,但终究被显露。耶稣称这种假冒为善为法利赛人的酵,因为它像面酵一样,一点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所以要谨慎防备。 除了在行为上应该有敬畏天主外,在我们的心灵中,应时刻学习倚赖天主,天主看重我们永恒生命的价值,胜过今世身体的生命。但是人却经常担心肉身的生命,以致陷入惧怕的网罗中,失去了平安与喜乐。我们应当敬畏那掌管我们生命权柄的天主,祂看顾我们,保护我们胜过一切。虽然在生命的历程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困难和考验,这些困难对我们的信仰产生不少的冲击,有时甚至令我们对信仰有所怀疑,当中亦有人因为经不起信仰冲击而离开了天主。经文再次提醒我们:凡在人前承认我的,人子将来也要在天主的使者前承认他;他在人前否认我的,将来在天主的使者前也要被否认。不要为所遇见的困难而忧虑,因为圣神会加添我们力量,使我们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这人为与兄长争家产而来找耶稣,耶稣以此比喻劝人不可贪心,比喻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有一位富人,他的拥有许多田地财产,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收藏起来,于是他为自己盖一所更大的仓库,以便日后可以好好的享受。然而天主对他说,今夜就要收取他的灵魂,他所拥有的,将会一无所有。比喻给我们看到无知的人只为今生肉体的享受而劳苦思虑,却疏忽了一旦死后灵魂沦入永刑之悲惨。税吏匝凯虽然为自己积蓄了好多金钱,但当他的生命遇上耶稣以后,他明白了生命的终向不是放在金钱和物质,所以他愿意放弃自己的财富,甚至以四倍的钱,送还那些曾经被他欺骗过的穷人。倘若那位嚷着要耶稣帮他分家产的人,明白到生命的丰盛不在于财产的多少,而是得着心灵的满足和永生的希望,相信他必然打消分家产的念头。 看完这段经文,我们问一问自己我生命的终向在那里?我是那位嚷着要分家产的人,抑或像匝凯一样,为天主放弃自己所拥有的。求主叫我不只为今世打算,更以得着基督为至宝。 那一种生活使我们感到富足与喜乐呢?我们时刻想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却忘记问一问自己希望得到的是物欲的富足,还是灵魂的富足。很多时当我们积极地去寻找俗世的喜乐时,我们沉溺在物质生活当中,愈是渴求,愈想拥有;欲望好像占据了整个人,永不止息;有时人就被这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来。 得到了的,还是会失去,谁可以源源不绝地供给我们永恒的喜乐和富足呢?俗世的享乐是短暂的,惟有在主内才找到永恒的福乐;借着祂的恩宠,使我们的生命丰盈满溢。在人生旅途上,与天主同行,祂永不使我们空手而回,反而满载而归。认识天主,接受祂恩宠;透过祂的爱,我们学习如何去爱别人,与身边的人产生一个爱的互动气旋,在爱中找到喜乐,心灵的空虚被爱所填满,因而变得富足。 为使我们得到祂这喜乐的恩宠,天主要求我们放弃俗世的物欲,好使我们的心腾出空间去接受祂所赐与的恩宠,换取无穷的喜乐,得到心灵的富足。只要全心的交付,就不用心明天要吃什么,穿什么;因为天主永不使人失望。 「宝藏」是人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时下流行的卡通人物闪卡,在成年人眼中不过废纸一张,小孩子却视之如珠如宝。人的心是和他的「宝藏」连在一起的,因为那是他的志趣,甚至生活的动力。所以,耶稣说:若他们的财宝在天上,他们的心也会在天上;若他们的财宝是在地上的话,那么他们的心也一定会在地上。 耶稣并不反对跟随他的人拥有钱财,但提醒他们要懂得使用财富,不要反被所拥有的财富支配。例如不要让所拥有的财富来阻拦到自己依靠天主的信心。事实上,有些跟随耶稣的门徒都拥有钱财。圣史路加记戴,耶稣到各城各村传布福音的时候,有些热心妇女「用自己的财产资助他们」(路 8:1-3)。耶稣亦保证,那些为天主的国舍弃一切的,无不获享永生的赏报(参阅 18:28-30) 主,让我能够和身边的人分享我今天所拥有的。求你教导我怎样在生活中能够善用我所拥有的财富。 尽管这段经文事例众多,它的主题却只有一个,就是告诫门徒要醒寤,时刻准备妥当,以忠信、克尽己职的侍主生活,等候主耶稣的来临。祂在每个人生命中的临现有三:人生每一个时刻,生命终结时,世界末日。后两个时刻我们不知何时出现,我们却知世上常有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我们合理地计划将来的同时,也该合理地怀着时日无多的意识,经常活好「当下」一刻。的确,「明天」可以是遥不可及的。 三个比喻中,从婚筵回来的主人、盗贼和委托管家的那个主人都代表天主,祂对醒寤者的赏报大得叫人喜出望外(见37及44节),常把易熄的油灯点着、将长袍束在腰间,以免行动累赘的仆人,跟防盗的家主,及管理其它家仆的管家都可比作门徒,管家亦可指教会里的管理人。比喻的意思不难明白,问题是我们会否醒寤,将来如何向主交代一生的账? 选择耶稣是没有中间路线的,洗者约翰已指出耶稣的洗礼是由圣神和火而来的,经过火的洗礼,一切东西会被燃烧至尽,被升华,然后产生另一种物质。 耶稣的洗礼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经验,好像是被火燃烧,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这个新造的人,有新的使命,新的价值观;和没有信仰的人完全不同,因此很自然会产生冲突,甚至和最亲近的家人分裂。 在福音中,耶稣给我们充足的心理准备,祂的平安和喜乐是世人所不能给予的。我们的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因祂而生活。回顾过往二千多年来,无数的基督徒甘愿为主耶稣奉献和牺牲自己,作出活生生的见证。其中有些为耶稣放弃安逸享乐的生活,服务教会,行爱德的工作;有些为耶稣放弃高薪厚职的事业,过献身的生活;有些为耶稣更终身离乡别井,向外方传教;有些为耶稣却隐没在尘世中,过祈祷默观的隐修生活;有些甚至为耶稣流血致命牺牲。他们无论是神父、修女、或是一般的教友,他们都是将自己的生活与基督结合在一起。 耶稣岂是凡人?他影响了及正在影响着何止千千万万的生命!身为基督徒的你和我,到底会怎样作出抉择呢? 看见乌云密布,大家便知道快下雨了,在耶稣时代,许多犹太人都能从风和云这些征兆,看出天气的情况。在世俗的事情上,人们常有那如「见微知着」、「话头醒尾」的敏锐辨认和醒觉,但在属灵的事情上,却表现得相当愚拙!耶稣曾行不少神迹,曾给人指出生命之道,曾赦免人的罪过…以此宣讲了天主的国,清楚显示了默西亚(即救主)时代的来临,犹太人却因成见而没辨认出来,没把握这救恩的时机!我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他们在永生大事上如此愚昧,耶稣便即以「赶快与对头和解」的比喻劝诫他们。这个故事假定当事人问心有愧,自知在审判时只会得到公义的惩罚,因此要尽速与对方修和。同样,每个人一生或多或少都总有罪过,若不及时把握救恩,接受上主的宽恕,当时限一到,死亡忽然掩至,便得在主前交账,「还清最后的一分钱」(罪)债。世上有些事情是刻不容缓的,「与主和好」正是其中一件。 我们擅于辨认世俗和属灵的征兆吗?我们会担搁救恩的大事,拖延与主修好吗? 有些神学家说:「天主使人受灾难,不常是因为他有罪,有时仅是爱他的凭据,要他悔改,救他的灵魂」。但如果你向一个正在受苦的人这样解释,他一定会请你离开,甚至可能更加敌视基督宗教。 为甚么人会受苦?痛苦的经验,自创世以来便有,相信是人类最真实的经验,比快乐的经验更加刻骨铭心。不同人尝试从不同角度解释痛苦的来源和解决的方法,不同的宗教也有自己的看法。当人面对痛苦时,一定会问为甚么是我?为甚么我会有这样的痛苦?当人说史罗亚塔倒下压死的人是罪有应得时,耶稣却说:「如果你们不悔改,都要同样丧亡」。无论是天灾或人祸,事情已经发生了,人已死了,我们再说甚么也无补于是(虽然哀伤悲恸是必然的)。但有点是肯定的,人人都有罪(处于罪的境况),离开了天主,不能自救,人一定要接纳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即上主对我们显示的爱),才可重回天主的身边。究竟这悔改的经验有否影响着你的日常生活,及和天主的关系呢? 紧接着耶稣劝人及早悔改、以免丧亡的教导,祂讲了这个无花果树的比喻。圣地有许多无花果树,它一年结果两次,像比喻中三年不结果的,实属罕见。若有,大概未到三年就已被人砍了,改种另一株果树。 可是,旧约常以无花果树代表以色列民,蒙受上主无数恩典的他们,也真没为上主结出悔改的果实!比喻中,园主是天主,园丁是耶稣,祂们对这棵树都已算宽容,即使早些砍掉它也是天公地道,如今再一次给予机会,还在树的四周掘土加粪,能够做的都做了,实在仁至义尽,它若不结果而被砍掉,都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了。 这个既富慈爱宽仁又有严厉警告的比喻,不仅对犹太人合用,也适用于日后的基督徒,以至全人类。我们感谢上主的慈爱,珍惜祂赐予的机会,不忘祂劝人悔改的训诲。 当人遇到问题时,第一个反应很自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或利益出发;保护自己,也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天主的本质是爱,出于爱的结果可以很不同。当会堂长用法律的规条来反驳耶稣时,耶稣便挑战他的双重价值观,询问他如果换转是自己养的牲畜,也会这样做。 人由于罪的氛围,往往无法完全摆脱世俗那种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或多或少都是个假善人,当我看到街边的乞丐时,第一时间会否想,也许他在家中吃大鱼大肉,行乞祗是一种职业而已,未必需要我的金钱?当一牵涉到自己的利益时,顶多祗能从持平的态度处理,即多考虑别人的利益。但耶稣却进一步要求我们要从天主的爱出发,以人作为处事为人的基础,而不是工作,金钱,资金,因为每个人都是天主的肖像。当耶稣看见那个病妇被病魔缠身十八年,怎能不动了怜悯之心,耶稣不要我们用平常心去看事物,他要我们用天主的眼光看事物,要我们成全,如同天父是成全一样。人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耶稣的救恩,即是天主的爱。除非我们能放开自己的价值观,接受天主无限的爱,否则无可能完全摆脱那种自我中心的倾向。 耶稣宣讲最重要的中心是天主的国,但天国是怎样的呢?除了耶稣,没有人知道.所以祂祗好用比喻来讲。天国是重质不重量的,正如耶稣以芥子和酵母作比喻,虽然表面上是微不足道、毫不起眼,但由于天主的介入,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和成果。祗要人承认自己是罪人,将自己开放给耶稣,接受祂为救主,依靠天主的力量,祂一定会带领教会的发展,赐予教会所需要的恩宠。 虽然说天主爱所有人,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并认识真理(弟前2:4),但不是人人都会接受天主在耶稣身上的启示,例如犹太教徒及伊斯兰教徒等,更有大部份人甚至不接受神的存在。这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天主教、基督教及东正教徒)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也就是教会的福传使命──使万民成为门徒。但这福传的挑战在于教会能否在仆人和先知,宣讲和服务的职务取得平衡,否则变成空讲耶稣或祗是一个有服务、没有信仰的社会福利机构。为每个基督徒来说,如何在现今社会,和耶稣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以言以行,宣讲福音,建立天国,是不可迥避的使命和职务,也是天主给我们的福份。 窄门相反宽敞的大门,不能容纳一群人一次过地走来。巴肋斯坦有些地方的门只能容许人一个跟着一个地进入,身体较肥胖的人可能在进门时还要加番努力。这样一扇门会带人进入一间甚么样的房子?很大机会是穷人的家。 跟随耶稣的人,不能与祂同席饮宴吃饭,听祂教导、但继续过旧我的生活,因为追随耶稣就是要分享他的神圣使命,彻底皈依,度一个新我生活,尤其愿意与贫穷的人一起。 犹太人常倚仗自己是天主的选民、圣祖的后代,天主曾在他们中派遣先知。但耶稣警告他们,如果他们不真心悔改的话,家主要关上门,他们就要饱尝与天主隔绝的痛苦,其它后来接受天主的话而彻底皈依的外邦民族,就会先他们而进入天主的家,享受天主给他们安排的末世筵席。 从初世纪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此城历尽苍桑,经历无穷尽的战火,为何这和平之城(耶路撒冷之原意),要承受这么多灾劫?本来在上世纪末,我们以为看到和平的曙光,历史性的以巴和谈,为何现今却变成泡影,甚至烽烟再起?究竟这是否上主的咒诅? 断乎不是!正如经文中,耶稣以慈悲和极哀痛的心情向耶路撒冷说:「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鸡聚集自己的雏鸡,在牠的翅翼下,可是你们偏不愿意!」(路13:34)。人多少次因着私利,这私利可能不是个人的利益,而可以是个别民族的利益,甚至是上主选民的利益,但每当人因谋求私利而加害他的近人时,他们便已选择背离上主。只有在人心真正归向上主,放下自我的私欲,为着人类共同的利益出发时,真正的平安才能实现。那么,我们必能由衷地赞美上主说:「因主名而来的,当受赞颂,欢呼之声,响澈云霄」。 「但第七天是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当守的安息日;你自己、连你的儿女、你的仆婢、你的牲口,以及在你中间居住的外方人,都不可作任何工作。」(出二十:10)这是十诫的明文规定,是每个犹太人都知道的法律,而且是上主直接宣布的。 今次的故事跟平常的很不一样,今次好像是耶稣反过来有意刁难法利塞人。福音中没有说该位患有水臌症的病人的病情有多严重,但按常理水臌症不是甚么急病,不像跌落井里,会有生命危险,为何不能等到过了安息日才治理呢?是耶稣有意去挑战法律?还是不愿见到病人继续受苦?在这段落中,福音没有给予我们答案。但福音说所有人都没有答辩,是否意味着其实在他们心中都存有疑窦,都在询问自己一个问题,既然为救命是可行时,为何治病就不可以?还是这是一个陷阱,好让悲天悯人的耶稣误堕法网? 真正的情况我们无办法知晓,但这故事却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反省,我们行事时有没有认真考虑到所做的事是「上主视为美的事」?还是随便找个理由便开脱自身应负的责任,例如以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借口,去逃避守主日的责任。行动的真正动机是甚么,是否有相称的理由?究竟是为响应上主的召叫,还是为着自己的私利呢? 在路加十四章之中,三个故事带出的主题都是希望人明白天国的新精神,就是仁爱、谦让、忘我和服从。这些主题都包括在整个十四章之内。 第一个片段是安息日治病(1-6节)是讲述法利塞人抓住耶稣安息日医治病人,想成为控告祂的把柄。然而耶稣以安息日仍会将掉在井里的亲人和牛只都拉上来,去反驳他们的指控时,他们立时语塞。当中带出仁爱胜于规条和律法的梏桎。 第三个片段是救恩的大筵席(15-24节)世人推辞赴宴绝是有种种的借口,一如故事中的人,以买地—为钱财忙碌;试牛—忙于职业而忽略救恩;以娶妻—指家庭情感的问题,而拦阻人接受救恩。总之,一切推辞的理由都是因为人只专注世界上的事物,而没想到永生的事。仆人再受命出去,到城内、乡村、大街小巷邀人赴筵,这正是给我们今天传福音的榜样,叫我们也尽心竭力引人来赴这救恩的筵席。 第二个片段是赴宴与设宴(7-14节)法利塞人的首领邀请耶稣吃饭,有人竟拣首位而坐,耶稣就此即席施教,自高的应先学习谦卑。不要高举自己,要让别人尊敬才有光荣。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我们应当学习谦让的精神以见证主道。 另一种人摆设筵席的动机是希望得人的报答和称赞,而并不是请那些饥饿有需要的人。主的教训是以有牺性忘我的精神,并且以爱心行事,不求人的报答,因为将来主必报答。 「宴席」——即在不平常的环境或机会下,预备特别的饭菜并共同享用进食,当中不单为着食物的养生之用,还表达着彼此同心合意,互结契盟、友谊。同时,这样的聚餐往往带有特别的意义或目的:如生日、婚姻、平安归来、国王登基、宗教原因如割损礼…等。以民与天主结盟后,也有宴会,并以祭祀方式举行。因此,犹太人一向认为,在天国的人们常在欢乐气氛中举行盛宴。所以,有人向耶稣说将来在天国中吃饭的人是有福的,便是认为将来天国的欢乐就是现时欢乐的延长,亦是天主为他们这些「被选的人」所设的一种永恒的宴席。 耶稣在此给他们讲论有关筵席的比喻。耶稣喜用比喻,是希望藉一些当时群众容易明白、了解的事去表达天国的道理。在犹太人的习俗中,开设宴席的前几天,会先邀请客人一次,在宴席备妥以后,再邀请客人一次;如果主人家不再打发仆人邀请,或客人拒绝赴宴,二者都是一项对对方的侮辱。在比喻中,家主表示天主,筵席表示天国,仆人指先知,尤其是门徒们和耶稣;不愿来参加宴席的是代表以色列的领袖和法利塞人,篱笆边的人则指其它各民族——外邦人:以色列人领袖和法利塞人自认是天国的合法继承人,殊不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拒绝了天主的邀请,于是天主召唤了外邦人,而天主救恩的计划亦终会实现。 路加福音在这里引述了耶稣说做他的门徒的条件,这正因为有很多群众跟随着耶稣,愿意做他的门徒,但却碍于家庭的牵挂,未有实践。「恼恨」在这里并非真的对父母憎恨的意思,而是要对耶稣绝对的依赖、服从,以至耶稣是生命中首要的位置,或爱主胜过一切的意思:包括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十字架」是当时耶稣时代,罗马统治社会的一个最惨酷的刑具,所以背十字架就是受凌辱、受苦的标记。故此,跟随耶稣就是要将耶稣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成为自己的最爱;并准备舍弃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 耶稣所说的两个比喻,都有同一的意义,就是说明在追随耶稣以前,应先考虑清楚,以免半途而废,被人讥笑:就如同建塔和打仗一样,没有不先作筹算、计划的,否则,只会导至最后自己的羞愧。今天,我们成为耶稣的门徒的,我们又有否作出仔细的考虑呢?又我们有否将耶稣成为我们生命的首位,并怀有如同耶稣一样的牺牲精神——愿意为着他受凌、受苦痛? 最后,耶稣提及到「盐」,盐有调味和防腐的作用,但若果盐已失了味的话,定被人丢掉,因它已没有了其用处:同样,我们成为耶稣的门徒,就要做耶稣门徒应做的条件,否则,我们又那算是耶稣的门徒呢? 一些自以为是义人的法利塞人,不了解耶稣为何与罪人接近,耶稣便讲了三个比喻:亡羊(15:1-7);失钱(15:8-10)和浪子的比喻(15:11-32),以说明天主是怎样的急切寻觅罪人,等待他们回头悔改,若罪人真心悔改,天主又会多么的欢乐。 路加特别强调的信息,是失而复得的喜乐与庆祝。在亡羊的比喻中,牧羊人就是天主,那九十九只羊便是法利塞人及经师,而那只迷失了的羊便是税务员与罪人们。牧童们是受村中的邻人所托看管羊群,若有羊迷失了,他们一定要找回来;即使有野兽来袭击,只剩下一只羊耳,也要找回来,以表示自己清白(参阅出2:9-14)。所以,耶稣以牧羊人对羊群的爱护与带领象征天主对人类的爱,这为当时人最明白不过。牧童寻找亡羊时,留下来的九十九只羊就由其它牧童照顾,当那只迷失了的羊找回来了,所有牧童都会十分高兴,全村的人也都会因为寻回迷失的羊而高兴。那九十九只羊也应该因它的回来而高兴,因为牠们同属一栈。 其实耶稣是说明法利塞人、经师和罪人,同属天主的羊栈。虽然是税吏及罪人,但是天主也重视他们的悔改,只要有一个弟兄回归父家,不是应该高兴吗?耶稣希望利用这个比喻,邀请他的对头人,看清楚天父的慈悲及了解自己的心硬,从而改变自己,回头悔改。 这个失钱的比喻与上文亡羊的比喻可谓异曲同工。同是有人失去了一些东西,当寻获后十分高兴,通知全村所有人来庆祝。 我们尝试设身处地,进入妇人的家中,与她一起寻找「达玛」。她是在一间没有窗,只有小门的暗室内掉了「达玛」。一个「达玛」大约是一天的一资,由于她并不富有,所以必须寻回。她要点灯并用扫把打扫地上的尘土,细致地找;她必须照遍每一个角落,用灯光照耀使「达玛」闪烁起来,才能找到。待寻回后,高兴不已,便告诉全村的人来,一起分享她的快乐。 耶稣在这表达出天父对每一个迷失了的人的关怀。天主派遣子来到世界上,就是要寻找罪人,所以法利塞人不应因为耶稣与罪人交往而反对衪,反而应该高兴,因为他们是上主手中九个「达玛」之一。 主,感谢对罪人的关怀与照顾,丰厚的慈爱,显示出我们的贫乏;求倾注的爱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在回归父家的路上,分享你的喜悦。 荡子回头的比喻是讲一个人有两个儿子。焦点不应该只集中在幼子身上。因为在分家这件事上,长子事实上要拒绝自己的一份和不要让家产越薄,所以理应出言阻止并规劝弟弟,可是他没有尽此责任。反而终日以奴隶的心态,留在家中,「你看,这些年来我待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29),到最后,长子是否比幼子更迷失呢? 幼子离乡别井,耗尽资财,做犹太人宁死也不做的养猪工作,但他想念父亲佣工的幸福,便想回去当一个工人吧了。当他回到家中时,被父亲的爱溶化了。 本来是一个不甚完美的悔改,在「爱」面前,就变成完全的悔改。因此,幼子回家了,真正回到父亲的身边,再度成为儿子;相反,长子似是有家,但有家归不得。 主,求厚谅我们有时像那长子,身在福中不惜福;有时像那幼子,身在异乡,消耗恩宠,同是未懂悔改。在回归父家的路上,求在前带领、提携。回到家里后,教我们学习那父亲,接纳和欣赏每一个弟兄姊妹。 耶稣在这称赞不忠信的管家,表面看来是莫明奇妙。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富翁是个怎样慷慨大方的人便会明白耶稣的说话。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富翁,他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债户所欠的债务相当庞大。当他发现管家的不忠之后,理应立刻把他辞退,并要他交还所挥霍的金钱。但主人却没有这样做,只叫管家交出账目。换句话说,即给他一个改过自身的机会。但管家却毫不领情,反趁未被革职前,利用职权为自己将来铺路。耶稣称赞管家「手段高明」,是赞赏他处理世俗事务的精明,而并非赞同管家的不忠。 耶稣用这比喻强调,世俗的人往往在处理自己的财富和事业都非常精明,但对于追求天国的幸福,却不太精明。耶稣要求我们寻找天国的心也要如同应付世俗事务的心一样精明能干。可惜相信天主的人(光明之子)却不能完全洞悉他们的主人(天主)的大方;不懂得以全心的依赖来应付天主。 主!耶稣基督,求您引导我们效法世俗之子的机灵,学习光明之子懂得把握天主的大方和慈悯,善用财物,事奉天主。 徒守法律形式,忽略其内在精神的法利塞人,喜欢炫耀自己的善行。他们认为富有是好人的记号,是天主对守法者的回报。故此,他们听见耶稣说人不能兼事奉天主和钱财,便嗤之以鼻。纵然金玉其外,天主也洞悉他们败絮其中。自以为义已叫人厌恶,伪君子还炫耀自己的「善行」,并以财富为证,就更是可憎。 耶稣绝不轻视法律,祂所宣扬的、值得所有人不惜牺牲一切来进入的天国,并非废除法律,反要将它满全。写下法律的希伯来文,有些字母的分别只在于「一笔一画」,法律中如此细微的地方,耶稣都极其重视,不会废去,有关婚姻的法律就是一例。 天主在创世之初已给人赐下互爱忠贞的婚姻,梅瑟为了人的心硬,容许人在妻子「有甚么难堪的事」时休妻。在耶稣时代,人们倾向将它解释得极其宽松,只要妻子做饭时放盐过多,或丈夫看她比另一女子较为丑陋,都算作「难堪」,可以休妻。耶稣重申婚姻的贞洁和神圣,满全了法律,也彰显出没遵守法律的倒是法利塞人。 我会重蹈他们的覆辙吗? 这段福音记载了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内容不单道出妄用世物的后果,同时法利塞人也被指责没有切实遵守天主的诫命。这里再一次显出路加福音关注贫穷弱小的幅度。 比喻中,我们看到富翁在世时极尽奢华,却从不关心或可怜在他门前的乞丐拉匝禄。及至他们两人死后,拉匝禄终能在圣祖亚巴郎的怀里享福,而那富翁却在火焰中极其惨苦。 这比喻主要是向富翁说的,这判断是叫富人悔改关心穷人,却不是强调那「秋后算帐」的后果。再者,也不能误将这比喻解释为「受苦不要紧,总有一日倒转过来的;他受苦,我享福。」首先,耶稣从不否认受苦的价值,但这样的解释在今天未免有点消磨意志,使人不寻进步。 其实,这个比喻不是批判富人,而是鼓励富有的人要关怀别人的需要,将多余的施舍给穷人,回馈社会。我们认识天主的旨意,在现实生活中,若我们不但没有将多余的给有需要的人,反而持之不放,为攫取更多的宝货竭泽而渔,那么,这就是莫视天主的旨意,被批判的亦是此种行为!朋友,希望你也能做到穷蹇时不沮丧,富贵时,也不颐指气使,好好嘉惠有需要的穷人! 这段福音包含耶稣对门徒的四个教训。 第一,不要树立恶表,引人陷于罪恶。此事无可避免是一回事,干这事的人有其责任是另一回事,纵然只是使一个年轻或软弱的「小子」误入歧途,也当负上偌大的责任。我们还会掉以轻心,把不能避免的恶事看成极之平常吗? 第二是宽恕之道。「七」是一个不定的数目,「七次」宽恕意即无限次地宽恕。天主就是如此对待我们!人要实行或相信这教训能够实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宗徒们便求主增加他们的信德及力量,这引来耶稣第三个教导。 芥子的种子最为细小,桑树则扎根甚稳。耶稣指出人的信德尽管只有芥子般大,「一语移树往海中」这种看来是没可能发生的事,也会奇妙地出现。你可有类似的经验? 能因信德而引发「奇迹」,并非我们的功劳。全心相信和跟随主是应该的,是我们的份内事罢了,我们不能以此邀功!人这份态度才是「无用仆人」比喻所强调的,天主并非像这比喻般不爱其忠仆哩!(参阅路12:37) 十个癞病人求耶稣医治他们,耶稣定睛注视他们,然后叫他们去叫司祭检验。耶稣藉问回来向祂谢恩的撒玛黎雅人,其余九个洁净了的人在那里,以表示祂的责备和欣赏,并盛赞这外邦人的信德。故事最令人困惑的是:人怎么可能在领受大恩后不知感恩?福音记述:「他们去的时候便洁净了」,九个人即使在起行时对耶稣没有信心,但发现自己病愈的事实,还能对耶稣没有信心吗?还不会对自己的奇妙遭遇而感到感激吗?人心冷淡至此,岂不叫人不寒而悚! 九个病愈的人不回到耶稣跟前谢恩和光荣天主,是因为他们不知恩的本性,还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德,不相信是耶稣治愈他们,福音没有写明,不过耶稣对外邦人的赞美,似乎正暗示这一点。信德从来都不是人可以凭一己的能力挣取得到的,九个人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这个神迹故事最令人感到沉重的是白白送给人的信德,人依然拒绝不接受,而且送出的方法,不是讲道理的「硬销」,而是直接赐予人切身的福利,即使这样,仍不能使人感动,岂不令人叹息! 「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17:21),有些译本将「中间」译为「心里」,但无论是中间还是心里,福音在这里所描述的天国不是一个「地方」,,因为福音说不是「在这里或那里」,而且更是跨时空的,因为「就在」你们中间是现在式的,但那日子又是「将到」的。 哲学家康德说,人不能对在时间和空间以外的事物有真正的认知,因为时间和空间是知识的先验范畴。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理解福音这里所说的天国呢?这确实是一项「奥秘」。天主的国是一个「既成而未遂」的概念,既是「当下」也是「将来」,既是「此间」也是「彼岸」。好好地活在当下,便已是开始活在永恒的生命中。在人世间以上主的公义管理世界,那么天主的国便已经来临在人间了。 这段福音还有另外一个吊诡的思想,就是「谁若想保全自己生命的,必要丧失生命」,那么如果按前一段所说的,非常小心警醒地准备天国的来临,害怕末日审判受罚的人,他们究竟是想保全自己生命,还是正在丧失自己的生命? 但是原来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如你的心是渴慕上主的,天国便已在你内,但如你的心内没有上主,你寻找却也不会找到,因为天国不用等待,不用寻找,「不在那里」,却就在「此间」。 福音中论述一位穷寡妇,由于向那位不义的判官恒心呼吁,在不断的请求之下,她所希望的,终于得到了。 耶稣藉这比喻,强调怀有坚强的信德、并且恒心祈祷的重要。因为祈祷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的时刻,也是我们投靠天主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次当我们的祈求不能预期地得到应允时,便因此而灰心、气馁,不再祈求。然而,耶稣却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寻找,就会找到;你们敲门,就会给你们开」。无奈我们就是缺乏了这份持之以恒的信心,轻言放弃,轻易退避。 圣师圣奥斯定这样说:「你的愿望本身,就是一个祈祷。如因你的愿望永续不断,你的祈祷也就是连绵不断的」。的确,我们每天总有无数的希望围绕着而生活,那就让我们努力学习,以坚强的信德,用恒心不断向天父祈祷。让我们在恒久不渝的祷声中,加深和天父的关系,在生活中涌流出爱主爱人的动力。那么,在人子光荣再临之时,我们也能无惧地站在天主的台前,承受天上的福乐。 「祈祷」是人神相遇与沟通的桥梁。正如圣女小德兰认为祈祷就是力量。因此,她喜欢祈祷,她说祈祷的功能是多么的奇妙!她像一个皇后,时时向皇帝陛下恳求,凡所请求,没有不被允准的。 耶稣设的比喻中,有二个人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一个是税吏,但两人所祈祷的内涵与态度各有差异。首先,法利塞人自觉德高望重,高捧自己的美德,而藐视他人的缺失。相反,那在后边的税吏,连举目望天都不敢,只捶着胸膛哀求天父的怜悯,最后终获天主的垂允,得到罪恶的赦免,「成了正义的」(v14),那就是成了天主中悦的。 在两人的祈祷中,天父所接受的是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由于这个法利塞人因自视过高,骄傲自负,而失落了天主的恩宠。相反,那个被认为满身铜臭的税吏,因他发自内心的真诚,转化并归依天主,凭着他的信德,得到天主的恩赦。正如经上所载:「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因此,人要恒常祈祷,履行正义,可获天主的垂顾。 有到过法国祈祷胜地泰泽的人,一定为其祈祷气氛、合一精神和共融的实践所吸引,流涟忘返或一去再去。那里有很多使人难忘的景象,其中一个是泰泽的创办人,罗哲兄弟在每次祈祷聚会都带着一班小朋友同来,坐在他身傍,直到聚会完毕。罗哲兄弟做了耶稣门徒做不到的,他跟随耶稣的榜样,让小孩子们到他的跟前来,落实耶稣的训诲:「….天主的国正属于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谁若不像小孩子一样接受天主的国,决不能进去。」 作为基督徒,我们每天努力祈祷、神修、研读圣言,渴望进入天主的国。耶稣没有明确保证我们的努力一定使我们得偿所愿,但衪肯定小孩子可以进入天国,因为小孩子们有完全的依赖信心,绝不会三心两意,他们率直的绝对开放,没有丝毫机心,他们的诚恳达到百分百,他们随时随地接受天国作为天主的礼物,他们更不会以为因他们自己的能力而嬴取了天国。这些小孩子心态才是打开天国之门的钥匙,天国之门不会为其它行为而开的。 主,请使我们永远保持童心吧! 富少年因没有接受耶稣的挑战而「异常悲伤」,这二千年前的事故,是否仍会在我们中间发生?假如白手兴家的本城或世界首富,怀着富少年一样的抱负,在寻觅永生之路,他是否一定要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然后来跟随耶稣? 这样能干的企业家,是否可以一面经营其事业,一面跟随耶稣?他可以把源源不绝的营利分施给穷人,帮助他们创业,使他们可以断穷根,不再依赖别人的施舍,这才是给贫苦的人最大的喜讯。因为穷人不单只得到喜讯,更可靠自己得到生活所需。贫穷的人除了缺乏物质,挨饥抵饿,身体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外,他们很多时也失去了社会地位,尊严和权利,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富人一时财物的施舍,只暂时解决穷人经济和物质上的问题。帮助穷人重建信心,找回失去的尊严、权利,富人得多花时间和心思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可能不是最好最有效益的行动,他们需要全情投入,为穷人谋福利是一场持久战。 主,请保守所有穷人,并召叫更多人全情投入为穷人谋福利的工作。 宗徒之首伯多禄的问题:「看,我们舍弃了我们的一切所有,跟随了你!」是相当实在,突出了伯多禄人性的面,可说他还没有真正悟道,难怪他有三次不认主的软弱行为。这与他后来殉道的勇敢,以死为主作证,有着强烈的对比。 初期教会经过血的洗礼,历代圣人们的见证、教诲,耶稣基督的福音及其神髓,在圣神的推动下,基督徒终于领悟从主的要义。我们不再担心从主的报酬,在低层次的信仰里纠缠,好像与主进行交易,讲条件和讨论谈判。我们要紧记天主子主耶稣基督的谦卑自下,把我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不再受罪恶奴役,成为天主子女和安享永恒生命的喜乐,这一切都是天主白白恩赐给我们的。我们跟随主耶稣基督,只是最基本的感恩图报,还能要求额外酬劳吗? 主,曾参与人类的历史,深悉人性的局限和软弱,求继续容忍我们的所作所为,并宽恕我们的冥顽不灵。 那十二人和耶稣一起生活了三年,是祂的「入室弟子」,他们中除出卖耶稣的那位外,全部都是后来复活事件的见证人,但他们在事件发生以前,对耶稣的预言「一点也不懂」。 宗徒的经验可能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写照。天主透过不同的途径「启示」给我们,可以是透过主日的圣经宣读、教会的宣讲、周遭所发生的事件或日常的琐事等,但在当时我们不明白,也可能没有为意这就是天主要「启示」给我们的讯息。但及后,当有一些事件发生了,我们便可能突然醒觉到原来上主早已「知会」了我们,祂时刻都在我们身旁提点我们。 我们不能预先明了上主给我们的预言,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信德薄弱呢?我想不是,反而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使我们认识到信靠上主的重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培养一颗敏锐的心,好能及早认出上主的旨意。 这个片段讲述耶稣在耶里哥治好一个在路旁行乞的瞎子。瞎子本是看不见东西和不便于行的人,他只能在路旁以行乞讨饭来维持生计。当他听闻耶稣路过的时候,便查问详情,希望可以接近衪。正当耶稣来到时,他便喊叫祂的名字,渴望得到祂的注意。最后,他终于获耶稣注意,接近和治愈他的瞎眼。 瞎子由看不见到看得见,由听闻耶稣的名字到喊叫祂的名字,由接近到跟随耶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瞎子的盼望、主动和积极。瞎子代表信徒团体,也代表我们每位基督徒。跟随基督的人要开眼,清楚看见耶稣所行的道路,亦要开启我们的心,让耶稣进入我们的心内,跟随祂的旨意而生活,要主动和积极地与主合作,活出信仰。奈何,我们只会闭着眼,关上心门,不留空间让耶稣进入。我们会以忙碌为借口,婉拒一切堂区活动,善会的邀请和祈祷聚会等等,甚至连主日弥撒,也向天主请假。 朋友,让我们打开眼睛,看看耶稣,明白祂的教诲,「在路上跟着耶稣」,因为耶稣正「站住」注视着我们。 「匝凯,你快下来,因为我今天必须住在你家中。」(路19:5) 耶稣抬头一望,看见一位身材矮小的匝凯坐在一棵野桑树上,便说出今天要住在他家中。其实,耶稣每天都来到我们家中,住在我们当中,临于我们每人心里,和我们一齐生活。即使我们是罪人,祂永远都没有离弃我们。耶稣的临在是今天,并不只是昨天(过去),明天(将来),而是今天(此时此刻),永远常在。 匝凯得知耶稣的光临,便立刻从树上赶快下来,喜悦地款待耶稣。当我们领受圣洗圣事时,便已成为天父的儿女,耶稣的门徒。当每次领受基督的体血时,我们也深信耶稣已临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又是否像匝凯一样喜悦地款待耶稣呢?匝凯款待耶稣的方法,是将自己钱财的一半施舍给穷人,和以四倍赔偿给那些曾欺骗过的人,他愿以痛改前非的心来迎接耶稣。 亲友的到访,我们会整理家居和预备一顿丰富的食物款待他们,使他们宾至如归。耶稣的亲临,我们会怎样迎接祂?是否需要以一颗纯洁的心款待祂呢? 一个贵人临远行前,把十个米纳(钱币)交给十个仆人好好保管和做生意,贵人封了王位归来时,便和他们结账。 第一个仆人用那个米纳赚了十个米纳,第二个仆人赚了五个米纳,另一个却将米纳收存在手巾里,甚么也没有赚到。贵人论功行赏,那赚了十个的,可掌管十座城,赚了五个的,可掌管五座城,没有赚取的,甚么也没有。 其实,天主很公平的,祂赐予我们各人不同的才能,并要求我们好好善用,有眼的就要去看,有耳的就要去听有手脚的就要去服务,有领导才能的就要去干,有先知之恩的就要去宣讲。我们当善用天主的恩赐,加以发挥,这样才可继续拥有和增加。 记得每主日上主日学前,例必事前搜集资料,研读圣经,与导师一齐分享和分工。虽然每次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却得到奇佳的效果,它不但给我增加信仰的认知,更丰富我的灵性生活。 天主总不容许我们做个懒惰和胡涂度日的人。我们必须善用恩赐,使之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