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富于仁慈的天主 |
(七)从教会的使命中看出天主的仁慈 |
这一代人的画像不能不令人感到深沉的忧郁。但这画像使我们重新想起因圣子降生而引发的玛利亚的「赞主颂」:「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赐予敬畏他的人」。我们今天的教会,因看不断默想以上由圣神感动所说出的动人的话,并把这些话引用到今天人类大家庭所受的苦难上,不能不深深地意识到,她应追随旧约和新约的传统,尤其是耶稣基督及其宗徒们的芳,在善尽其传教责任上,去为天主的仁慈作证。教会必须为显示在基督身上的天主的仁慈作证,为显示在基督的救世使命上的天主的仁慈作证。教会首先必须把天主的仁慈作为信仰的救世真理来宣讲,然后设法把天主的仁慈引进到信友的生活里,并尽可能地引进到一切善心的人的生活里。最后,教会因宣讲仁慈,且始终信守不渝,有权利与义务去呼求天主的仁慈。当面对肉体和精神上的邪恶猖獗之时,当面对看使今天人类生命的整个视野都罩在阴影之中的一切威胁之时,那就是教会应当祈求的时候。 (13)、教会明认天主的仁慈,并宣讲天主的仁慈
教会必须明认天主的仁慈,并按照历代相传的天主启示,宣讲包含在天主仁慈里的一切真理。在这篇通论里,我们至少已为天主仁慈绘出一个轮廓。天主的仁慈在整个的圣经和圣传里,则有非常丰富的表达。在教会的日常生活里,有关天主仁慈的道理是表达在圣经里,并在教会礼仪的读经里获得万古常新的回应。具有真实无伪的信仰之天主子民能够认识这端道理,恰与许多热心的个人及团体所显示者无异。把天主仁慈的种种表现综合起来,作成一个清单,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它们大部份是清楚地刻印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些神学家肯定地说,仁慈乃是天主最伟大的属性及最伟大的成全境界,这由圣经、圣传和整个天主子民的信仰生活,均可获得证明。这里所谓成全境界,不是指在那神圣的奥秘里所不可探测的天主本性,而是指那种成全及属性,人在其存在的体验中,可藉它以与生活的天主紧密地,频频地相遇。我们可以说,它与基督对斐埋伯所说的话,若合符节(112)。所谓「看见父」─即在信仰中看到天主──乃是在与文的仁慈相遇时,所感到内心的纯朴与真理的体验之一剎那。这个经验与我们在浪子回头的比喻里所体验到的相似。 「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113)。教会相信天主的仁慈,教会在其广泛的信仰经验中、在它的训导中 在它不断地默想基督、专注于基督、专注于他的生活和福、他的十字架与复活和他的整个奥秘中,在天主的仁慈内生活。在教会的活的信仰及训导里,任何足以构成「看见基督」的东西,都使我们更加接近「看见那望而仁慈的父」。当教会特别注意到耶稣圣心时,她似乎是以特殊的方式,明认天主的仁慈、敬拜天主的仁慈。事实上,正因我们在耶稣圣心的奥秘里与基督接近,使我们能够对父的仁慈的爱之启示,加以深沉的思考──这一点可以说是启示的中心,同时也是人性最可接近的一点──把父的仁慈之爱启示出来,实构成人子救世使命的主要内涵。 假如教会表白并宣讲天主的仁慈,又假如作为受托人及分施者的教会,带领人民更加接近救世音的仁慈之源,那么,这个教会便是度看真实无伪的生活──因为造性者和救世者最了不起的属性就是仁慈。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事,乃是经常默想天主圣言,尤其是怀成熟的意识去参与圣体,告解或和好圣事。圣体圣事使我们与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日益接近:「因为我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之时」我们不但宣报救世主的死亡,我们也宣布祂的复活,期待祂在光荣中来临(114)。圣体圣事原是为纪念耶稣基督,他在执行其救世使命之时,用言语及十字架把父启示给我们。这个圣体圣事又为无尽的爱作证,藉爱,他渴望永远和我们结合在一起:约远在我们中间,和所有的人作心灵上的会晤。告解或和好圣事是为每一个人,即便是受极大的罪过所困扰的人,清除心灵上的障碍。在告解圣事里,每一个人均能从独特的境况申,经验到天主的仁慈。就是说,经验到比罪更有力量的爱。这些话在「人类救主」通谕里业已说过,但如今再回到这个基本的话题,仍然是很适切的。 正因罪存在这个世界里,这世界又是天主所爱的─「天主竟这样变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115)─天主本是爱(116),祂除了表示仁慈以外,不能用别的方式来启示祂自己。这不但附合天主就是爱的最深奥的真埋,同时也与整个人的内在真理,以及作为人的尘世家乡的世界的内在真理相附合。 仁慈既然是无限天主的成全境界,其本身也是无限的。父之决心欢迎回家的浪子,亦非人所能穷究其深奥。宽恕的决心和力量系由圣子所作牺牲的惊人价值中源源而来,因而也是不可限量的。任何人的罪都不能胜过这个力量,或限制这个力量。在人这一方面,只有缺乏善意,即缺乏贩依和悔改的决心,才能限制这个力量。换言之,只有固执,反对恩宠和真理,尤其在面对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的见证时,才能限制仁慈的力量。 因此,教会宣告并呼吁悔改(皈依)。皈依天主常常就是发现他的仁慈。就是发现那耐心的与慈祥的爱(117),这种爱只有造性者与父才能有;这个爱也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118),在与人订立盟约时所信守不渝的爱:祂直至让望子被钉十字架,死而复活。皈依天主就是重新「发现」这位富于仁慈的父之结果。 对于仁慈的天主和爱人的天主之真实无伪的知识,乃是使人皈化的坚定而无尽的力量。这种贩化不仅是内心的暂时行动,它也是持久性的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从仁慈这个途径来认识天主看天主的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归向祂。因此他们是生活在皈依的状慰中;就是这种贩依状态,指出了在这尘世的旅途中,每一个男女最深的旅途性成份。显然地,教会不但用教训的话,最要紧的还是藉整个天主子民生活的节奏,来表白由受钉而复活的基督所揭示的天主的仁慈。藉生活的见证,教会达成了天主子民所应负的使命。这种使命可以说是分担或承继基督自己的救世使命。 当代的教会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以天主的仁慈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梵二大公会议所赋予的任务,而其首要的工作则是以联络所有基督徒为目的之合一工作。当教会正朝这个方向作种种努力之时,教会谦逊地承认,只有比使人分裂的力量更为有力的爱,才能产生合一。这种合一乃是基督向父所祈求的,也是圣神不断地以「无言可喻的叹息所代我们转求的」(119)。 (14)、教会努力实践仁慈 耶稣基督教导我们,不但应接受天主的仁慈,并经验天主的仁慈,同时也要以仁慈对待别人:「怜悯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120)。从以上的话,教会认为基督要我们采取行动,因而努力去实践仁慈。山上圣训所称道的八端真福,都是给我们指出皈化与生活革新的途径。不过称道怜悯别人的那一端,尤其富有劝说力量。人得到了天主仁慈的爱以后,他自己的内心也转变为生活在爱人的精神之中。 这种真正福音化的历程,并不是一劳永逸能实现的精神革新,它乃是一种整个的生活方式,也是基督徒圣召的主要而持久的特征。它在于不断地去发现爱,恒心地去实践爱德,视爱德为结合的力量和提升的力量,不顾任何心理的或社会性的困难:事实上,这是有关仁慈的爱的问题,因为这种仁慈的爱,在本质上乃是创造性的爱。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仁慈的爱绝非单独一方的行为,或单向的活动。即便在有些情形中,好像只有一方在给予并奉献,而另一方只是接受和汲取(例如,医师看病,老师教书,父母养育儿女,施恩者帮助需要的人),其实,给予的一方同时也是受益者。无论如何,他很容易发现他自己也是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他也得到了好处,经验到仁慈的爱;他能够发现自己也是接受仁慈的对象。 按照这个说法,受钉的基督乃是我们的卓越模范,我们的灵感和鼓励。假如我们以这个模范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我们便能够谦逊地对别人施予仁慈。因为我们知道,基督会接纳我们的行为,好像我们是对他做的一样(121)。按照这个模范,我们必须不断地净化我们的行动和意向,我们的意向是把仁慈视作单向的行为,好像是给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倘使要真正地成为仁慈的爱,则当我们实践此爱的一刻,必须深信,我们所施惠的人,同时也施惠给我们。假如缺乏此种双向的和互惠的品质,我们的行为不能算是真正的仁慈行为;我们的贩化,韧基督用言语和行动,直至死于十字架上,所希冀于我们的贩化,还不能充份地在我们身上达成;他所敌示给我们的那种仁慈之爱的壮润泉源,我们还末充份地分沾到。 因此,在山中圣讯里,基督有关仁慈的人乃真福的说法,其意义远比普通人有关仁慈的看法为丰富。普通人把仁慈视作单向的行为或活动,假定并保持施惠者与受惠者之间的某种距离。因此他们设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上,不讲仁慈而单谴公义。可是,对于仁慈的此种看法,完全无视于圣经传统中,以及耶稣基督在其救世使命中所说的。有关仁慈与公义之间的基本关系。真正的仁慈可以说是公义的最深泉源。假如说在人中作公平的财物分配,需要公义作仲裁的话,则只有爱(包括我们称为「仁爱」的爱)能够使人恢复其失落的人性。 真正基督化的仁慈,也可以说是人民之间最圆满的「平等」的化身;因此也是最圆满的「公义」的化身。因为在实践公义之时,也要达到平等的目的。不过公义所产生的平等,其范围仅限于客观的和外在的财物,而爱和仁慈却使人与人之间,在人本身的价值上发生关系,并以合乎人性尊严的方式彼此相对待,同时,藉「忍耐和仁慈」的爱(122)所达到的「平等」,并不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给予者因感觉他也从受惠者一方获得益处而变得更加慷慨;同样,受惠者因意识到接受人家的赠予也是一种行善,无形中促进了人的尊严感。这都使人与人间达到更深度的团结。 因此,为要按照极度尊重人性的精神,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来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慈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假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按照公义的尺度来调整的话,则以上的兄弟关系便无法达到。在人际关系的各方面,可以说,「公义」应由「爱」来加以大大的修正。这个「爱」,正如圣保禄所宣称的,「是含忍的和仁慈的」,换言之,这个「爱」应具有仁慈的特性.因为「仁慈之变」实为福音及基督宗教的本质。此外,我们应记住,「仁慈的爱」也就是在「浪子回头」(123)与「亡羊」、「失钱」的比喻里色,所描写的那种至诚的亲切与感性。为此,仁慈的爱在关系密切的人中间,是纯对不可或缺的:就是说,在夫妇之间、在亲子之间、在朋友之间,此种爱绝不可缺少;在教育及牧灵工作方面,此种受亦不可缺少。 可是,「仁慈的爱」之活动范围,并不限于以上的几种关系。教宗保禄六世一再地指出,在文化、社会、以及经济和政治各方面所作的一切努力,均应以达到「爱的文明」(125)为目标。我们还应加上一句,面对看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假如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还是停留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126)的标准上,而不想用另一种精神来补足它,把这个标准作根本的改变,这种目标则永远不会达成。的确,梵二大公会议也是引导我们朝这个方向走。因为它一再地说到,我们必须使这个世界更合乎人性(127)。并说,这个理想的实现,正是教会在现代世界所负的使命。假如我们把那构成福音救世讯息的「仁慈的爱」,而不仅是公义,引进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合于人性的社会。 惟当我们把「宽恕」的行为引进到一切人际关系的道德一面,社会才能更合于人性。因为宽恕是福音的本质。宽恕证明在这世界上,「爱」比「罪」更有力量。宽恕也是和好的基本条件。不但是天主与人之间的和好,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好,也是靠宽恕才能达成。没有宽恕的世界,不是别的,乃是一个冷漠而无感情的公义世界,假着公义之名,每人都要向别人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潜存在人性中的种种自私,会把生命和人类社会转变成一套弱肉强食的压迫制度,或把它变成群体与群体之间不断斗争的场所。 为此,教会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尤其在现代,应把在耶稣基督内所启示的仁慈的奥秘,广为宣讲,并引进到人们的生活里,且把这种工作视作教会最主要的责任之一。不但是对于作为信友团体的教会本身,可以说,即便对于整个人类,这个仁慈的奥秘,也是一种生命的泉源。它和人所能够建立的生命不同,因为人自己总是暴露在三仇(128)的诱惑之下。基督训示我们要永远宽恕别人,就是因看这奥秘而说的。我们不是常常念他所教给我们的天主经,「求秘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吗?得罪我们的人就是指那些以不良对待我们的人(129)。要表达这句话所描写的和所要教导的生活态度有何深切的价值,实在不易。这句话教训每一个人有关自己和别人的地方,实非三言两语所能尽。意识到我们彼此都互相得罪,与圣保禄的劝谕「在爱德中彼此担待」(130)所呼吁的友爱团结,是并行不悖的。这岂不是对人,对自己和封别人的一课,谦逊之德的教训吗!为在种种不同的环境中每天怀看善意共同生活的人,这又是何等有益的教训!假如我们忽略了这一端教训,还有什么别的可作为人文计划和教育方案? 基督非常强调我们必须宽恕别人。当伯多禄问他应宽恕别人多少次时,他用象征性的数目回答说:「七十个七次」(131),意思是说,每次有人得罪你,都要宽恕。显然地,这种如此慷慨的宽恕的要求,并不取消对公义的客观要求。倘我们了解正确,可以说,宽恕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公义。在福音的讯息里,我们找不到任何章节,把宽恕或作为宽恕之源的仁慈,视作对邪恶、丑行、伤害或侮辱的纵容。在任何情形之下,宽恕的条件是,遭邪恶及丑行所伤害的人应获得赔偿,受侮辱者应得到赔罪。 这样,公义的基本构架总是在仁慈的范围内。仁慈则有能力赋给公义以新的内容,这个内容简单而充份地表现在宽恕上。事实上,宽恕指出在公义所要求的「补偿」和「休战」的行为之上,还需要爱,这样人才能肯定自己是人。为看使爱能揭露其本质,满足公义的条件尤其不可缺少。在对浪子回头的比喻加以分析之时,我们业已提醒大家,这时宽恕者与受宽恕者是在一个重要点上相遇──即在人的尊严或其基本价值上彼此相遇。这一重要点不能失落。肯定或重新发现这重要点,都是极大喜悦的泉源(132)。 教会做得很对,它把护宽恕的真实性视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在生活和行为上,或是在教育和牧灵工作上。教会卫护宽恕的方法,就是看守它的泉源。这个泉源就是在耶稣基督内所揭示的天主仁慈的奥迹。 在最近的大公会议的许多文件里,以及在许多世纪的传教经验里,所提及的教会在各方面的使命基础,不是别的,乃是「从救世主的泉源里所汲取的水」(133):教会在照顾个别教友,个别的团体,以及整个天主子民的生活时,所需要的许多指导原则,都是由这里提供。「从救世主的泉源里汲水」只能在神贫的精神下才能做到。我们之要有神贫精神,则是支由主言行的感召。他说:「你们自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134),这样,在教会生活和牧职的一切路途上──因为教会圣职人和分旅者的神贫,以及为吾主的伟大工作作证的整个天主子民的神贫──「富于仁慈」的天主已更为清晰地被显示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