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一百周年

第六章 人是教会的道路


第六章 人是教会的道路

53  面对工人阶级的贫困,教宗良十三世如此写道:[谈论这个问题,我们颇具信心,而且是在行使那明明属于我们的权利‥‥倘若我们保持沉默,则似将有怠于职守(107)。]过去一百年来,教会密切留意社会问题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一再发表自己的思想。她之所以这么做,确实不是因为想恢复已往的特权,或将她自已的观点,强加于人。其惟一的用意,在于对人的关怀和责任。原来,基督本人已把人托付给了教会。就是这人,一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言,是世上惟一天主愿其为其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受造物。并且天主对他有所计划,让他分享永恒的救赎。此处我们所论及的,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真实、[具体]、[有其历史]的人。我们所面对的是每一个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被包容在救赎的奥迹内,而基督透过这项奥迹。将祂自已与每一个人结合在一起(108)。既然如此,教会当不能舍弃人,而且[这人就是教会要完成其使命时,当行的首要途径‥‥这是一条基督本人走过的道路,一条必然途经降生和救赎奥迹之路(109)。]

上述这点,而且惟有这点,乃是启迪教会社会教理之原则。教会逐渐地,尤其是从我们现今所纪念的那个日子以来的世纪中,以有系统的方式来发展其社会教理。事情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教会整套蕴藏丰富的教理,其所着眼之处,不外乎人:在具体现实中的人,既是罪人,同时又是义人。

54  人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一个复杂关系的网络内,教会有鉴于此,今日其社会教理也以人为焦点。哲学和有关人的各种科学,有助于阐释人在社会里的中心地位,并使他更能了解自己做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人真正的身份是通过信仰,才完整地启示于他的,而教会的社会教导,正是始于此一信仰。教会固然有赖于哲学与其它科学之贡献,其社会训导之目的,则在于协助人走上救援的途径。

[新事]通谕可被视为十九世纪末叶,一项具有确实贡献的社会经济分析来阅读,不过其特殊的价值,系出自其为一份教会训导文件,与其它这类性质的文献一起,道地道地成为教会宣扬福音使命的一部分。因此,教会的社会教导本身,就是一项确实有效的福传工具。准此,它向整个人类宣扬天主,及其在基督内的救恩奥迹,并因此给人揭示其真正面目。鉴于此,且仅鉴于此,教会才让自己与其它一切事物有所牵连,包括个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人权,家庭和教育,国家的责任,国内和国际社会秩序之整顿,经济生活,文化,战争与和平,以及对生命之尊重:由受孕之始直到死亡。

55  教会对[人的意义]之了解,得自上天的启示。教宗保禄六世有言:[要认识人,真正而完满的人,人必先要认识天主],按着教宗引用圣女加大利纳在祈祷中所表达的理念,而继续言道:[永恒的主啊,在祈的本性内,我将认识自己的本性(110)。]

因此,基督徒的人类学,实在是神学的一个篇章。由于这个缘故,就其对人的关怀、与其对人和人在世上行事方式所拥有的兴趣而言,教会的社会教理[属于神学、尤其是伦理神学的范畴(111)。]要解释和解决今日人类社会的问题,有需要藉助神学的向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与[无神论者]及放任与消费主义者的解决方案,相形之下,益显其为真。原来[无神论]者的解答,剥夺了人基本向度之一:精神的向度,而放任与消费主义者的解答,则在种种借口下,企图令人信服:人可以自由放任,无需受法律和天主本人的约束,因而把人囚禁在自私自利之监牢里,终不免损己害人。

教会向人宣讲天主的救恩,通过圣事给人提供、通传天主的生命,并以爱天主爱邻人的诫命,来给人的生命指出方向,每当教会在从事上述这些事工的时候,她就使得人性的尊严,具有更充实的内涵。然而,就是因为教会从不能放弃她为了人而负起的宗教与超性使命,她也明白,今日其使命遭遇到特殊的困难与障碍。为此之故,她才以万古常青的精力和日新又新的方法,致力于振兴全人类之福音传播。即使在公元第三个千年的前夕,教会依然继续做为[人类的超越性之标志与守护者](112),宛如她从存在之初起,在历史的进展中,与人同行时,一直所做的一般。[新事]通谕本身,可谓此一作为的重要标志。

56  值此通谕面世一百周年之际,我愿意感谢那些致力于研究、说明解释,以及使教会的社会训导更为人所知的人们。为达此目的,地方教会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但愿这个周年纪念,能给从事研究、传布、和在种种情况下应用该项训导的人,带来新鲜的热忱。

有些国家在[真实社会主义]崩溃之后,在其重建工作中,正显得盲无方向,情况十分严重。我特别希望教会的社会训导,在这些国家中,能广为人知,并为其所运用。至于西方国家,则冒有一种危险:把该项崩溃,当做他们经济体系所赢得的一面倒胜利,却因而忽略了对自己的体系,从事必要的改革。同时第三世界的国家,正比往日任何时候,更是面临着低度开发的悲剧经验,其严重的程度,日甚一日。

教宗良十三世于订定了解决劳工问题的原则和指引之后,做过这么一段犀利的声明:[每个人皆应立刻而直接了当地,去着手进行份内该做的事,免得本已势强力壮的祸害,由于人的迟延,变得绝无补救的余地。]他又补充说:[至于教会,绝不吝于合作(113)。]

57  对于教会而言,乃不可把福音的社会讯息,当做一套理论,而最应视之为一项行动的基础和动机。一些初期的基督徒,受此信息的启迪,把他们的食物分施给穷人,他们作了见证,告诉我们:尽管出生社会背景不同,人们仍有可能平安和谐共处。十数个世纪以来,借着福音的力量,僧侣们耕作田地;男女修会会士创办医院,提供穷人栖身之所;宗教慈善团体,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个别男女人士,他们为那些需要帮助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奉献心力。他们确信基督的话:[凡你们对我这些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40)并且深信这些话语,不应只是一项虔诚的愿望,而应成为一项生命的承诺,具体付诸实行。

今日,教会比以往更了解,行为的见证比信息的内在逻辑和其前后一贯的原则,更能使她的社会信息,当下取信于人。教会之优先选择穷人,而从不排除或歧视其它群体的人,也是源于这番了解。这份选择,其范围并不仅限于物质方面的贫穷,因为如众所周知,世上有多种形式的贫穷,尤以现代社会为然-不仅有经济方面,还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贫穷。爱护穷人是教会的本性,也是她一贯不变的传统之一环,这爱心促使她正视世上的情况:尽管技术和经济方面都有进步,却面临着出现大规模贫穷的威胁。在西方各国里,生活在社会边缘上的人,老年与病患,消费主义受害者,乃至于更易感受切身之害的大批难民和移民,这些人正经验着不同形式的贫穷。至于开发中的国家,重重悲剧性的危机,隐然可见,除非采取一些国际性的协调措施,就会来不及补救了。

58  爱护他人并且首先爱护穷人,是在提倡正义时,变得具体。教会在这些人身上,见到基督本人。穷人伸手求援,以保生存。除非人们不把穷人当成讨厌鬼或负担,而是一项表示慈爱和使生活更形充实的机会,正义便无法获得完满的实现。只有这般觉醒,才能使人有勇气去面对每项真实的助人行动中,所不免碰到的冒险和转变。此中问题不仅在于[从自己的富余中去给与],而是去帮助那些目前尚被排除在外,或身居边缘,而无从进入经济和人类发展圈内的全体人民。要做到这点,只靠世上大量生产的剩余物品是不够的。其所要求的,其中最要紧的是生活方式、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现存治理今日社会的权力结构等方面的改变。当中的问题,也不在于除去一些经验证明是有用的社会组织工具,而是如何使其取向,与人类大家庭中妥善的公共福利观念相符合。今日,我们面临所谓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对此现象不可置诸不理,因其能为更进一步的繁荣,创造出不寻常的机会。不过,人们也愈来愈感觉到,经济愈形国际化,愈应有其有效率的国际机构,对经济加以监督,使其导向公共福利。这不是单独一个国家,包括世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内,所能办到的事。为获得这样的结果,强国之间的协调,必需加强,并且在国际机构中,全人类的利益能受到机会均等的待遇。另有一点也是必要的:国际机构在评估其决策所造成的影响时,始终应当充分地考虑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无足轻重的国家和民族。这些国家和民族,为最迫切和令人失望的需求所困扰,因而更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才能发展。在这方面,颇有待大家的努力。

59  因此,为能满全正义的要求,并使达成此目标的尝试得以成功,我们需要圣宠的恩赐,这是一份来自天主的礼物。圣宠和人的自由,两者彼此协力,便构成了天主在历史中神秘的临在,是即所谓上智的安排。

追随基督,生命因而为之刷新改观的经验,要求人把这种更新的经验,通传给那些生活在实质困难、问题、挣扎和挑战中的人们,使得他们这些经历,在信仰之光的照明下,变得有意义而更合乎人道。信仰不仅帮助人们找到答案,甚至能使令人受苦的种种情况,变得在人性的限度里可以承受,因而使处身于这些情况的人,不致于失去或忘记他们的尊严和召唤。

除此以外,教会的社会教导,倘有重要的科际向度。为了使有关人的惟一真理,更能降生于种种不同而又变化无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脉络里,该项教导与各种有关人的学科,展开对话,吸取这些学科的长处,同时助其拓展视野,以服务个别的人为其目标,好让人在自己整个召唤中,获得承认与爱护。

与上述科际向度互为平行,而又应该在此一提的是,教会社会教导的实践与经验向度。此一向度存在于基督徒生活、与其良心和真实世界接触的十字路口。事实上,这项教导可从个人、家庭,献身于文化和政治生活的人,以及政治家的努力作为中,看得出来。教会的社会训导也因此而具体成形,并被运用在历史上。

60  在宣告解决工人问题的原则时,教宗良十三世写道:[此项极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外界的关注与努力(114)。]教宗确信,工业社会所导致的重大问题,惟有靠各方面通力合作,方能解决。这项肯定,业已成为教会社会教导一项永恒的因素。也让人明白为什么教宗若望廿三世颁布其论和平的通谕时,会以[一切心怀善意的人士]为其对象。

然而,教宗良却不无遗憾地承认,他那时代的意识形态,拒绝这样约合作。此后,世事多变,尤以近年来为然。今日世界日益明白:解决重大的国家或国际间题,并非只是经济生产或司法与社会组织方面的事,而且也需要藉助于特殊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价值,外加心态、行为和结构上的改变。教会自觉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作出贡献,一如本人曾在[社会事务关怀]通谕中,所写过的一般,世界上有许多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士,但愿他们也能作出贡献,有助于给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伦理基础。关于这点,我们抱有相当的希望(115)。

在该同一道谕中,我也向各个基督的教会和世界各大宗教提出呼吁,邀请他们为我们共同的信念:神所创造的人性尊严,提供一致的见证(116)。事实上,我深信,各种宗教,不论现在或将来,都会在维护和平、和建立一个配得上人的社会,这两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诚然,抱着开放的心,去与他人对话及合作,乃是所有心怀善意的人士,所必备的条件。这对于那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里,负有特殊责任的个人或群体,尤其是如此。

61  在工业化社会的初期,是那[一副不比奴隶本身好多少的轭],导致本人的前任,发言来为人辩护。过去一百年来,教会始终忠于这项职责。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满狂风暴雨的阶级斗争时期里,教会为了保护人们免于遭受经济上的剥削,和免于极权体系的暴虐,出面干预。二次世界大战后,她把人的尊严置于其社会讯息的中心,坚决主张:物质方面的财富,乃是供所有人之用;社会秩序不应有压迫的现象存在,而应建基于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经常不断地重申: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财富,也是精神和宗教方面的价值。再者,教会更发觉到,大多的人不是生活在繁荣的西方世界,而是处于开发国家的贫穷中,在那里情况仍是[一副不比奴隶本身好多少的轭]:教会因而感觉到,有义务以绝对清晰而坦率的态度和言词,来谴责此一事实,尽管她明知这样做,将不曾赢得所有人的赞许。

[新事]通谕颁布百年之后,教会发觉自己仍面临许多[新事物]及新挑战。因此这个周年纪念,应当可以肯定鼓励所有心怀善意的人士,尤其是有信仰的人,积极地去投身参与其事。

62  目前这份通谕,已对过去有所回顾,不过,最重要的,乃是瞻望未来。一如[新事]通谕,其颁布几近新世纪的发端,其用意在于:借着天主的助佑,为新世纪的来临预做准备。

在每一年代,真实而常存的[事物之创新],皆出自天主无限的能力,祂说:[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廿一:5)这些话语所指的是:当基督[把自己的王权交于天主父‥‥好叫天主成为万物中的万有](格前十五:24,28)时,历史获得完成。但是,基督徒也很明白:我们所期待的创新,曾在主再来时,全然展现,而这项创新,早在世界受造时,已经临在,并且自从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成了人,协同基督、透过基督而带来[新受造物](格后五:17;迦六:15)之时起又以特殊的方式临在于人间。

在结束本通谕的时候,我再度感谢全能的天主,祂赐给了教会光明和力量,以伴随人类,行走这条通向永恒命运的尘世道路。在第三个千年期中,教会也将会忠实地把人的道路,做为自己的道路,晓得她并非单独前行,而是与基督,她的主同行。是基督本人把人的道路做为自已的,并且指引人前行,即使当人对此并不自知的时候,也是如此。

玛利亚,救世主的母亲,在基督走向人类大家庭的旅程中,以及当祂生活于此家庭时,与基督常相左右。而她在信仰朝圣旅程中,又行走在教会的前面。祈愿她那慈母的代祷,伴随人类走向下一个千年期,而常能忠心耿耿地面对那[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参希十三:8)的我等主耶稣基督。靠着他的圣名,我衷心向全人类致以敝人的祝福。

  一九九一年,本人就任教宗职第十三年,五月一日,圣若瑟劳工纪念日。
  于罗马圣伯铎大殿。

                          若望保禄二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