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信仰与理性

第三章 我了解,为叫我相信


第三章 我了解,为叫我相信
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

24. 圣史路加在《宗徒大事录》里叙述,圣保禄在传教旅途中来到雅典。在这座哲学家的城里,充斥各种偶像。有一座祭坛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立刻抓住机会,找出一个共识,开始他的福音宣传,他说:「雅典的市民们,我看你们在各方面都更敬畏神明。因为我行经各处,细看你们所敬之物,也见到一座祭坛,上面写着『给未识之神』。现在我将你们所敬拜而不认识的这位,传告给你们」(宗十七22-23)。圣保禄从这里开始讲论造物主天主、超越万有的一位,祂将生命赐予众人。圣保禄接着说:「祂由一个人造了全人类,使他们住在全地面上,给他们立定了年限,和他们所居处的疆界;如果他们寻求天主,或者可以摸索而找到祂;其实祂离我们每人并不远」(宗十七26-27)。


圣保禄宗徒强调一项真理,教会常以之为至宝:在人的心灵深处,隐藏着希求、怀念天主之情。圣周五的礼仪特别提醒我们,为不信者祈祷:「全能永生的天主,你使我们渴望地寻找你,并在找到你以后,才能得到安息」[22]。所以有一条路,人若愿意就可以走;从理性的能力开始,超越偶发的有限,投向无限。


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人们曾表达了这种内心希求的心声。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以及任何其它人类借着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产品,都成了阐述这一热切寻求的管道。哲学以特殊的方式欣然接受了这一切,并以自己特有的方法和学术方式,表达了人类普遍的企望。


25. 「每人都希望满足求知欲」[23],而这欲望的对象就是真理。每天的生活显示人人都切望知道,那在道听途说之外的事情的真象。在有形的受造物当中,人是惟一的,不仅能够知道,而且知道自己知道,也因此关心显示给他的实在真理。没有人对他所知道的真理会真正置之度外。如果发现是假的,他弃之如敝履;反之,如果能够确认为真理,他会心满意足。这是圣奥思定所给的教训:「我遇到很多人有意欺骗,可是没有人愿意受骗」[24]。我们说一个人达到成熟年龄,意指他能独立分辨真假,对事情的客观真实形成自己的判断。众多研究的目标就在于此,特别是科学的领域,在最近几世纪里达到可观的成就,促进全人类真正的进步。


对实践层面所作的研究与对理论的研究,同样重要:我愿意指出研究有关行善的真理。实际上,一个人按伦理行事,按照自由与正直的意向行事,他就走上快乐之路,并趋向完美。这也是一个真理的问题。我曾在《真理的光辉》通谕里表达此一确信:「没有自由就没有伦理虽然应尊重每一个人各自追求真理的旅程,但有一个极严肃的先决的伦理义务,即找寻真理,并在认出真理之后,服膺真理」[25]。
  
所以,在生命中所选择,所追求的价值,必须是真的,因为只有真的价值才能成全人的本性,使人臻于完美。不是在自我封闭中能找到这价值的真理,而是开放自己,甚至在超越自己的范畴内,才能找着。为使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发展为成熟的人,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26. 真理起初以询问的形式呈现给人:生命有意义吗?生命的终向在那里?乍看之下,个人的存在似乎毫无意义。要怀疑生命的意义不必求助于主张荒谬的哲学家,也不必求助于乔布书中那些煽动性的问题。每天司空见惯的,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及一连串理智无法解释的事实,已足以使人逃避不了有关意义的问题[26]。再加上我们生命中第一个绝对确定的真理,即除了我们存在以外,我们不可避免地将会死亡。面对这个困惑的事实,寻找一个圆满的答复是必须的。每个人希望-也应该-认识有关自己结局的真理。人想知道死亡是自己生命决定性的终点,或者死后还有余生-他是否可以期待另一生命。有意思的是,哲学思想从苏格拉底的死亡得到了一个决定性的方向,两千年来都未变动。这不是偶然的,面对死亡的事实,哲学家们不断地重新提出这问题,同时也不断提出有关生命和永生之意义的问题。


27. 无人能够逃避这些问题,无论是哲学家或是普通人。而人们给予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他的寻求将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没有可能达到一个普遍与绝对的真理?本来每一个真理,即使是局部的真理,但只要是真理,就会展现出它的普遍性。凡是真的事物应该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常是真的。不过除了这一普遍性,人还寻求一个绝对,好给全部的寻求一个答案及意义:一个终极的东西,可作为一切的基础。换言之,人寻求决定性的解释、最高的价值,在它以外,别无凭依,且一切问题也不复存在。假设的说法可以迷惑人,但不能满足人。每一个人不论承认与否,都会有一时刻,需要把自己的存在固定于一个决定性的真理上,一个不再令人疑惑的确定性上。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都设法寻找、发掘并解释这样的真理,从而诞生了各种思想体系或学派。不过,在哲学体系之外,有另一些表述,人用以形成自己的「哲学」:即一些个人的信念或经验,家族或文化的传统,或在一个师傅的带领下找寻生存的路线。在这些表现的背后,存在着活泼的愿望,想要达到真理的确定性,及其绝对的价值。

人类真理的各种面貌

28. 应该承认寻找真理不常是如此透明,如此有效果的。理性与生俱来的有限性及人心的无常多次使个人的寻找变得模糊,或偏离正路。各种分心也可能令真理窒息。甚至有人刚隐约看见却又回避,因为他害怕真理的要求。然而,他尽管躲避,真理仍然影响他的生活。实际上生命不能建基在怀疑、不确定或谎言上;这样的存在时常受到恐惧、焦虑的威胁。因此我们可以给人下一个定义:寻求真理者。


29. 若说这样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寻找,可能是完全无用或徒然的,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凭这探索及设定问题的能力,已经包含了基本的答案。人不会对他完全不知的事情,或者他认为不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有在他可以找到答案的远景下,他才会迈出第一步。其实在科学的研究上,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根据他的直观,下手寻找一个现象的逻辑及可检验的解释,他从起初就有信心找到答案,虽失败也不放弃。他不认为他最初的直观是无用的,只因为他没有达到目的;更好说他还没有找到适当的答案。

上述的情形对研究人生最终的问题也同样有效。渴望真理是如此植根于人心,如果弃置不顾,将使存在陷于危机。总之,只要观察每天的生命,就足以发现我们每人都为一些基本问题所困扰,而在每人的心中也至少会有一个答案的轮廓在。这些答案是人们确信的真理,因为基本上与其它许多人所达成的答案并没有分别。的确,并不是每一个达成的真理都有同等的价值。不过,把所有成果综合起来,大体上就证实了人类有能力达成真理。


30. 现在略提一下真理的各种形式,或许有些帮助。最多的形式是依据直接明了,或由试验证实的真理。这是每天生活及科学研究的真理。另一层次,是哲学性质的真理,人借着理智推理而达成。最后,有宗教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宗教真理植根于哲学,存在于各宗教传统对最终问题的答案中。

对于哲学真理,应该说并不限于职业哲学家一些有如花开花落的学说。如上所述,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下,都是哲学家,他拥有一些哲学观念,作为生活的指引。他以此种或另种方式形成一个综合观念,给自己存在的意义一个答案:他依此观念解释自己生命的历程,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我们可以提出哲学和宗教的真理与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真理之间的关系。但在处理这问题之前,还要注意一个哲学资料[27]。


31. 人天生不是为独自生活。他出生、成长于一个家庭,最后借着工作进入社会。因此,人从出生即已沉浸于各样的传统中,不仅从其中接受语言及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多项真理,对这些真理他几乎本能地相信。然而,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可能会对这些真理产生怀疑,并通过慎思审问加以评估。也有可能,在此一过程之后,根据生命的体验,或进一步的思索后,又「重新发现」同样的真理。无论如何,在人类生活中,单纯信服的真理,比那些经过个人考验而证实的真理要多得多。事实上,谁能细察那无数的现代生活所依靠的科学成果?谁能数清每天从世界各方纷至沓来的,通常都信以为真的新闻?最后,谁又能重新走过经验与思想之路,重聚人类智慧与宗教的宝藏?因此,人是寻求真理者,也是因信而生活者。


32. 论信仰,我们信赖从别人得来的知识。在此可看到一种不小的张力:一方面,因信而得的知识,看来像似不齐全的形式,需靠个人逐步澄清而臻于完善;另一方面,自人性角度看,信仰比纯粹的证据要丰富得多,因为它包括一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有关,更与彻底地信任别人的能力有关,好能进入与别人更稳定、更亲密的关系。


应当强调的是,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寻求的真理,首先并不是经验的或哲学的。更好说,所寻求是人的真理:人是什么,从人内心深处所表现的又是什么。事实上,人的成全并不只在乎他能获得抽象真理,而更在乎他与别人来往时的忠信与自我付出的活泼关系。是在这种懂得自我付出的忠信里,人找到完美的肯定与安全。然而,在此同时,信仰的知识是建基于人际信用,并与真理相关连:在信仰中,人信赖别人显示给他的真理。

有许多实例可以用来说明这点!可是我立刻想到殉道者的见证。事实上殉道者是有关存在真理最真实的证人。殉道者知道他们从耶稣基督找到了生命的真理,无论什么人或事不能从他们手中夺去这真理。苦难或残酷的死亡,都不能使他们放弃与基督相遇时所发现的真理。这就是直到今天,殉道者的见证,依然引人入胜、激起共鸣、找到听众、让人前仆后继的理由。这就是为何他们的言论使人信服:殉道者提供了爱的确证,用不着长篇大论来使人信服,就在那时刻,他们向我们说出了人们长久以来所追寻的,在内心深处所认为的真理。总之,殉道者激起我们深深的信赖,因为他们说出我们已有的感受,他们彰显了我们切愿找到力量去表达的一切。


33. 由此可见,问题的界限已经逐渐完整。人的本性是在寻找真理。这种寻找不只为获取部分的、经验的,或科学的真理;人也不只为个别的决定来寻找真理。他的寻找朝向进一步的,可以用来解释生命意义的真理,因此,这种寻找最后只能止于「绝对者」[28]。靠着思想的天生能力,人能接触,也能够认识这样的真理。这种真理因为与生命有关,是本质性的,不能单凭理智获得,更应凭借对他人的信靠,即那些能保证真理之确实性与可靠性的人。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另一个人的这种能力和选择,的确是一项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人类行为。


不可忘记,理智本身的追寻要靠可信赖的交谈,及诚挚的友谊来支持。然而,猜忌与不信任的气氛困扰着理论研究,把古代哲学家的教训置之不顾,原来后者视友谊为真正研究哲学最适当的一个场合。


就我至今所说的,可知人行走在一条永无止境的追寻之路上:追寻真理,找寻一个他可以信赖的人。基督徒的信德正好可帮助他,给予他达成这项追寻的具体可行性。事实上,基督信仰超越纯粹的信心,引人进入圣宠的境界,使他分享基督的奥迹,这奥迹使他能够真正地,有条理地认识三位一体的天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信德在他身上认出了天主对人类的终极召唤,好使我们所经验到的期盼与怀旧得以满全。


34. 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所启示的真理,与哲学所达成的真理不相冲突。而且这两种知识引领我们到达圆满的真理。真理的一致性是人类推理的基本前提,不矛盾原理已清楚地表达出来。启示确保这种一致性,显示创造的天主,也是救恩史中的天主。是这同样而惟一的天主建立,并保证自然界事物的可理解性与合理性,所有学者对此信赖有加[29],也是这同一的天主自我启示为耶稣基督的天父。自然与启示真理的一致性,在基督身上以活生生的、个人的方式具体化,一如圣保禄所说的:「在耶稣内的真理」(弗四21;参哥一15-20)。祂是永远的圣言,万物藉以创造,同时祂是降生的圣言,祂以整个的存在[30],启示了天父(参若一14,18)。人的理性寻求「而不认识的」那位(参宗十七3),只有经过基督才可以找到:那在祂内所启示的是「满溢的真理」(参若一14-16),万有都在祂内、借着祂而受造,并在祂内得到满全(参哥一17)。

35. 从这些广泛的思索中,我们现在要直接探讨启示真理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这关系要从两方面思考,因为由启示而来的真理需要用理智之光来理解。事实上,只有在这两层意义下,才能确定启示真理与哲学知识的正确关系。所以,首先让我们自历史过程考虑信德与哲学的关系。由此可以确定几项原理,供大家参考,从而建立这两种知识的关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