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活于感恩的教会

第五章 感恩祭的尊贵


第五章 感恩祭的尊贵
47.阅读对观福音建立圣体圣事的记载,耶稣在举行最后晚餐的那个晚上,以简单却「隆重」的方式建立此一伟大圣事,令人感动。其中有一段叙述,从某方面来说,可以视为建立圣体圣事的前奏。伯达尼的傅油。有一名妇人--若望指出她名叫玛利亚,是拉匝禄的姊妹--把一瓶极珍贵的香液,倒在耶稣头上,这事激怒了门从,尤其是犹达斯(参玛廿六8;谷十四4;若十二4),激起愤怒的反应,认为此举是一种不可容忍的「浪费」,因为穷人更有需要。但是耶稣的反应却完全不同。祂一方面毫不免除门徒对穷人施行爱德的责任,认为门徒应时时关怀他们--「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起」(玛廿六11;谷十四7;参若十二8)--祂也同时把此事件看作是与祂即将来到的死亡与埋葬相关的,而把这妇人为祂傅抹香液的举动,视为提前表示对祂的身体,即使在死亡后仍继续应受的光荣,因为这与祂位格的奥迹相连而不可分离。

对观福音继续叙述耶稣指示们徒,要他们细心预备为吃逾越节晚餐需要的「宽大餐厅」(参谷十四15;路廿二12),同时也记述了圣体圣事的建立。此叙述使我们察觉到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犹大人逾越节晚餐的礼仪,直到唱「哈肋耳」圣咏(参玛廿六30;谷十四26),同时这段叙述以简洁又隆重的方式,并且依照各种不同的传统,把基督祝福饼酒所说的话提供给我们,基督用这话作为祂牺牠身体,倾流圣血的具体记号。圣史把这些细节,在初期教会渐趋稳固的「擘饼」习惯的光照下记录下来。但是从耶稣时代起,圣周四事件已经有迹可循,可以看到依旧约传统习俗所形成的礼仪特点,同时也在基督徒礼仪庆典中,为符合逾越节的新内容而予以更新。

 

48.就像伯达尼那位为耶稣傅抹香液的妇人,教会也不怕「挥霍」,把最好的献给祂,以表达她在无与伦比的圣体恩赐之前的叹赏与崇敬。如同第一批门徒受命去预备那间「宽大的晚餐厅」,在世纪更迭中,及在不同文化交替中,教会也同样感觉必须在相称于此伟大奥迹的布置空间举行感恩祭基督徒礼仪是在效法耶的言语行动,及发挥犹太教的礼仪传统上而诞生的。神圣净配不断地把自己赐给教会──把在十字架上、一次而为永远的牺牲传给世世代代的信友,使自己成为所有信友的食粮,我们能以其他适当的方式来领受这项恩赐吗?虽然「筵席」一词会有亲昵的连想,教会对自己与其净配间的「亲切」,从未屈从于俗化的诱惑,不会忘记这净配是她的主,而这「筵席」永远是一项祭宴,以耶稣在哥耳哥达所倾流的血为标记。感恩祭宴是一个真正的「圣」宴,其中的简单标记,隐藏着天主深不可测的神圣性。哦,神圣的祭宴,在祭宴中我们领受了基督!(O sacrum convivium, in quo Christus sumitur!)在祭台上被擘开的饼,做为我们尘世旅人的「天使神粮」,我们除非像福音中百夫长那样谦逊地说。「主啊,我当不起你到我舍下来(玛八8;路七6),是不能领受这食粮的。

 

49.在认识此奥迹的崇高意义之后,就容易了解,在历史中教会对圣体奥迹的信仰,不但要表达在内在的虔敬上,也要求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以便使人记起并凸显。因此渐渐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感恩祭礼仪的规程,对于合法形成的各种教会传统,给予应有的尊重。丰富的艺术传统出来。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受到基督奥迹的导引,直接或间接地从圣体圣事中找到伟大灵感的泉源。

例如建筑,就见证了这种演变,自从历史情况许可,感恩祭的学行就从最初期时在基督徒的家中,进到最初几世纪时庄严的圣殿,到中世纪时代气势雄伟的主教座堂,直到在基督信仰所接触之地逐渐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教堂。

礼仪空间内部的祭台和圣体龛式样的发展,则往往不只是受到艺术灵感的启发,也是因为对此奥迹的明确了解使然。至于圣乐也是如此,只要想想那出自灵感的优美葛利果圣歌,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恰如其分地斟酌弥撒的礼仪经文。同样,礼仪用品及祭衣方面,从精细的手工艺品,到真正的艺术作品,无所中包。这些,我们又怎能忽视呢?

我们可以说,感恩祭在塑造教会和教会的灵修的同时,也有力地影响了教会的「文化」,特别是在艺术方面。

 

50.在从仪式和美学方面,致力于敬拜此一奥迹的努力中,东、西方的基督徒之间出现了某种「相互媲美」的情形。我们怎能不为了希腊──拜占庭传统以及整个斯拉夫地区的建筑和艺术杰作,对基督宗教艺术的贡献,而特别感谢上主呢?在东方教会,宗教艺术保留了相当强烈的奥秘感,使艺术家努力于创造「美」的作品时,不仅在于表现个人的才华,也是为信仰而作的一项服务。他们已远远超越纯粹的技术,是以开放和顺服的心灵,接受天主圣神的启发。

东、西方基督宗教在建筑和镶嵌画上所发出的异彩,是属于全体信友的共同财产;对于我们在信仰中,在礼仪中所渴望的圆满共融,这些作品本身包含了希望,甚至可说也包含一项保证。这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及要求,就像鲁柏列夫(Rublev)所书的那幅着名的天主圣三圣像一样,要有一个深度的感恩精神的教会,在这教会内,藉着领受擘开的面饼,分享基督的奥迹,有如沉浸在天主圣三不可言喻的合中,使教会本身成为天主圣三的「圣相」(ICON)。

当艺术作品各项要素是要按照教会训导以表达感恩圣事的意义时,在此观点下,就须不断关注有关宗教建筑的构造和陈设的规范。犹如历史所呈现的,我在《致艺术家书》中(100)也强调,教会一直给艺术家留下创作的广大空间。但是宗教艺术必须有独特的能力,按照权威当局所规定的牧灵指导,来适当地表达教会整体信仰中所领受的奥迹。宗教圣像画和宗教音乐都是如此。

 

51.在那些有着古老基督宗教传统的地方所发展出来的宗教艺术和礼仪典章,如今也在基督宗教尚年轻的地方发展着。这正是梵二大公会议鉴于需要健全的及适当的「本地化」所给予的指示。在我无数次的牧灵访问中,我注意到,在世界各地,当感恩祭典在形式、风格和感情上,带有不同文化的特色,就能彰显出很大的活力。能适应时空变迁的感恩祭,不但给个人,也给全部民族提供食粮,同时塑造出由基督信仰所激发的文化。

然而,在进行这项重要的适应工作时,必须时时留意这不可言喻的奥迹,每一世代都需要按此奥迹来作衡量。这「宝藏」太重要、太珍贵,不能不先经过教会主管堂局谨慎地评估就冒然实施,或是进行贸验,致使感恩祭有变得贫瘠或受到损害的危险。此外,由于感恩圣事的基本特质,要求进行这项评估时,应与圣座密切联系。正如我在世界主教会议之后的通谕《教会在亚洲》中所写:「这样的合作是必要的,因为神圣礼仪表达并庆祝众人所宣认的唯一信仰,是整个教会的财产,不能由地方教会单独做决定而不顾及普世教会」(101)。

 

52.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举行感恩祭时司铎的责任特别重大。他们有责任「以基督的身分」(in persona Christi)主持感恩祭,并为共融作证,也为共融效力,这不但是为了直接参与感恩祭的团体,也是为普世教会,因为普世教会是每一感恩祭中的一部分。但令人惋惜的是,尤其自梵二大公会议后的礼仪改革以来,由于对创新及适应的意义的误解,以致产生不少弊病,使许多人感到痛苦。一些针对「形式主义」而有的反应,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促使有些人认为由教会的重要礼仪传统及教会的训导所选择的「形式」并不具约束力,他们引进种种未受主管当局许可,且又常是完全不适当的创新做法。

因此我认为自己责任强力呼吁,必须十分忠实地遵守举行感恩祭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具体表述出感恩祭的真正教会特性。那是感恩祭最深的意义。礼仪绝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它不是主祭者的,也不是参礼会众的。保禄宗徒就以严厉的口吻向格林多教会发言,指责他们举行感恩祭的重大缺失,以致造成分裂(Schismata)、出现了党派(haireseis)(参格前十一17-34)。我们的时代也需要重新认知并重视遵守礼仪规范,以反映并见证在每一次感恩祭中临在的唯一而普世性的教会。忠实地按照礼仪的规范举行感恩祭的司铎,以及遵守此规范的信友,就是以静默但却有力的方式证明他们对教会的爱。正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确仪规范的深刻意义,我已要求罗马教廷合适的部会对此一十分重要的主题准备一份更详尽的文件,也包括一些法律性质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得低估此一交托在我们手中的奥迹。这奥迹是如此伟大,任何人不能等闲视之,也不得漠视感恩圣祭的神圣性及普世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