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蒂茂德书二

1-4章


圣保禄致蒂茂德书二

第一章 勿以福音为耻

第二章 勖精诚专一,心气和平

第三章 圣徒必不容于世

第四章 保禄准备致命


第一章 勿以福音为耻

  1. 天主恩旨,为基督耶稣宗徒,宣扬天主所许因基督耶稣而获永生之恩诺者,保禄

  2. 致书于我爱子蒂茂德曰:

    伏愿恩宠、慈愍、平安,降自天主圣父,及吾主耶稣基督,加于汝身。

  3. 予承祖宗遗风,一秉纯洁之心,昭事天主;实天主之洪恩,有以致之;感激之情,充溢五内;予又感谢天主,使予能为汝祈祷,昼夜不辍;

  4. 每忆汝之热泪,欣慕之心,油然而生,渴欲与汝相见,用充神乐。

  5. 盖予知汝之信德,实出至性,自汝外祖母罗懿,已具笃信;汝母幼仪,亦禀斯德;家学渊源,由来旧矣。

  6. 予昔亲自为汝行覆手之礼,汝即受有天主之宠光,务望将斯宠光,重复燃起,令其焕然一新。

  7. 天主所授于吾人者,绝非畏首畏尾,因循苟且之精神,乃刚毅仁爱,刻苦自励之精神也。

  8. 故望勿以为作证是羞,亦勿以予之因被囚为耻。当赖天主之德,毅然与我共为福音而忍辱负重也。

  9. 天主之救拔吾人,而授吾人以圣召者,初不凭吾人之功绩,乃凭其自己之圣意,与夫在基督耶稣身上,夙所赐于吾人之圣宠也。盖此圣宠之授予,实在万世以前;

  10. 顾其昭著,则有待乎我恩主耶稣基督之降生耳。今彼已将死亡置于死地,且藉福音之道,已将永生与不朽布之于世,昭然若揭矣。

  11. 予之奉命而任传道、而作宗徒、而充师导者,为此福音而已。

  12. 予之造次颠沛,备尝艰辛,亦为此福音而已。然予不以为耻也。无他,予知所仰望者之为谁氏之子,且深信彼之所寄于予者,彼必能保其完整,以待彼日之临也。

  13. 务望将予所授圣道之真传,奉为圭臬;恒以信德、爱德,仰体耶稣基督之心;

  14. 且依恃寓于吾人怀中之圣神,守此至宝,莫使被劫也。

  15. 亚细亚诸教友之背我,尔所知也。就中尤以费者路赫尔毛为甚。

  16. 奥乃西弗则屡次予我以宽慰,不以予之缧绁为耻,愿矜恤其合家大小是祝。

  17. 渠一抵罗马即四处探听我之所在,而惠然来访,渠实有心人也。

  18. 吾愿其在大审判日,蒙慈恩。曩在伊法所时,吾如何承其多方照拂,固汝所素稔也。


12

造次颠沛,仓促不安定的时候。

13

圭臬,ㄍㄨㄟ ㄋㄧㄝˋ,标准、模范。

18 素稔(ㄖㄣˇ),向来都很熟悉。

第二章 勖精诚专一,心气和平

  1. 是故望吾儿赖耶稣基督之恩宠,再接再励,自强不息。

  2. 予在众证人前所传授于尔之事,尔亦当传授于忠实之信徒,令彼亦得转以传人。

  3. 更望与我同劳,庶不愧为基督耶稣之雄兵。

  4. 夫从军者,欲得其长官之奖许,必专心一志,不以杂务自累。

  5. 竞赛者欲夺得锦标,亦必严守纪律,弗违规章。

  6. 嘉禾初熟,农夫先尝其粒者,亦恃平日耕耘之勤耳。

  7. 汝其深味吾言,则必赐汝明悟,而无所不达矣。

  8. 务将予所传之福音,存之于心!一言以蔽之,即大维之裔,耶稣基督,确自死者中复活是已。

  9. 予之所以身被桎梏,一若匪徒者,惟为斯福音而已。虽然,天主之道,则无人能加以桎梏也。

  10. 予之忍受一切,实为选民之故,欲使其恃基督耶稣以邀天恩,而承无疆之休。

  11. 建言有之:

    「人若共其死,亦必共其生。

  12.   人若共其辱,亦当共其荣。

      人若不认亦无从认。

  13.   人若无信义,彼则仍有信。

      至诚无妄者,安能违其性?」

  14. 吾儿宜将此至理名言,传之于众,耳提面命,务使同人仰体心,勿为文字上之争执,此种争执,非惟无益,抑且惑众。

  15. 汝当努力善操圣道,莫使失真,庶几不愧为天主所悦之良工。

  16. 一切不经之论,无谓之辩,矣当避之若浼。其言不经者,其行亦必日趋腐化。

  17. 谬种流传,坏风败俗,喜买乃非肋多即属此类。

  18. 若辈淆乱真理,妄称复活,已是明日黄花;同人中因此而丧失信德者有焉。

  19. 虽然,天主坚实之基础,固屹然不可摇动;其基础之上,镌有铭曰:

    凡属者,皆所识。

    名者,宜远罪孽。

  20. 虽然,同一大宅之中,固有金银之器,亦有木器、瓦器;或为贵器,或为贱器。

  21. 人苟能涤垢荡瑕,澡身浴德,则必得成为高尚之器,既圣且洁,必蒙其大用,以成善工。

  22. 吾儿年事尚轻,惩忿窒欲,尤为当务之急。务望与心定光明,奉不贰者为伍,相与励志砥行,修养信德,实践爱德,心气和乎,怡然自得。

  23. 凡无知愚昧之辩,徒滋口角,慎莫为之。

  24. 之仆,岂宜耳红面赤,与人争论?惟当和气迎人,循循善诱,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25. 即欲规人之过,亦须平心静气,委宛言之,庶几天主启牖其衷,俾得领悟大道,

  26. 改过迁善,自拔于妖魔之罗网,而脱其拘系


9

桎梏,ㄓˋ ㄍㄨˋ,脚镣、手铐。

16

不经之论,合乎常规的议论。

16 若浼(ㄇㄟˇ),好像是玷污的脏东西。 18 明日黄花,过时的事物。
22 惩忿窒欲,遏止忿怒、堵塞欲望。 25 启牖(ㄧㄡˇ),开窗,喻启发、启示。
26 拘系,拘束捆绑。

第三章 圣徒必不容于世

  1. 然吾儿当知季世必有危时,

  2. 人将逞其私欲,孳孳为利,骄矜自慢,轻薄亵渎,不孝父母,忘恩负义,不虔不敬,

  3. 天良泯灭,结怨不解,谮人不辍,沉湎无度,凶暴不驯,疾善如雠,

  4. 叛逆无信,刚愎自用,桀敖成性,不爱天主,惟爱荒逸,

  5. 外饰虔诚之貌,内实麻木不仁。此类之人,务望吾儿避之若浼。

  6. 盖若辈夤缘勾结,入人之家,引诱意志薄弱之妇人,使其弃正入邪,罪累重重,

  7. 逐物移意,但知下学,不知上达。

  8. 若辈心术已坏,丧失信德,反抗真道,正如昔日亚乃芒伯之反抗摩西也。

  9. 虽然,吾知其行不远矣。盖其愚妄,已昭昭在人耳目,亦如彼二人之荒谬之终见暴露耳。

  10. 惟吾儿素承吾之教诲,对于吾之行实、吾之志向、吾之信德、吾之刻苦、吾之爱德、

  11. 吾之忍耐、以及吾之颠沛造次、艰辛忧戚,莫不耳濡目染。当日吾在安底阿宜高念利斯特诸地,所遭受之一切危难迫辱,想汝犹能忆之;然吾恃之恩佑,至今犹依然无恙也。汝其识之!

  12. 凡真心奉事基督耶稣,而实践其道者,靡有不遭受危难迫辱。

  13. 而狂妄不肖,妖言惑众之徒,且将变本加厉。呜呼,若辈之欺人也,其亦自欺而已矣!

  14. 惟望吾儿,笃守所学,毋负所托,应念所师承者为何如之人。

  15. 莫忘幼承慈训,素谙经籍。凡经籍所载,莫非令人醒悟,信仰基督耶稣,以自求多福耳。

  16. 全部圣经,皆天主之所默启,有益于人,其所以觉世民,警恶劝善,导人于正者,亦云备矣。

  17. 是在天主之徒奋发自励,孳孳为善,以臻才德全备之地耳。


1

季世,末世。

3

谮(ㄗㄣˋ)人,毁谤、诬陷人。

4 桀敖(ㄠˋ)成性,凶暴、倨慢成性。 6 夤缘,ㄧㄣˊ ㄩㄢˊ,攀附权贵以求提升。
16 牖,ㄧㄡˇ,窗户,喻启发、启示。

第四章 保禄准备致命

  1. 予在天主黜陟幽明,基督耶稣明鉴之下,且以基督之重临及乘权,剀切命汝,

  2. 努力传道,处顺毋弛,处逆毋馁。务须一秉坚忍不拔之耐德,及真实无妄之教理,以规人之过,惩人之恶,而勖人之善也。

  3. 盖时有必至,将见正道不容于世矣。滔滔者将其私意,好新务异,各师其师;

  4. 于真谛妙理,则褎如充耳,惟恐有闻;于妖言邢说,则洗耳恭听,惟恐不闻也。

  5. 吾儿当朝干夕惕,忍辱负重,毅然以光大圣道为己任,克尽司铎之职。

  6. 须知予已准备舍生致命矣。予之解脱,即在目前;

  7. 予之奋斗,不为徒劳;予之行程,已告完成;予亦何幸而得笃守信德,舍命不渝!

  8. 今而后已有正义之荣冠,备以待我;一俟彼日之临,公明之,将以斯冠加诸我首;岂惟于我为然,凡渴望其来临者,亦莫不然也。

  9. 极望吾儿能速来伴我。

  10. 代马士不能忘情于斯世,已离我而赴德飒洛尼矣;格肋森则往加拉西亚提多亦赴达尔马西亚

  11. 与我作伴者惟露稼一人而已。望吾儿携玛尔谷同来,彼于传道,大有用也。

  12. 弟吉各予已遣之前往伊法所

  13. 汝来时,勿忘随携予所寄存于特罗亚加尔布处之外衣,及所有书籍,尤以革皮书为最需用。

  14. 铜匠亚立山与我为难,无所不用其极,愿按其所行而报答之。

  15. 吾儿亦当加意提防,此人乃吾教之劲敌也。

  16. 我首次提审时,竟无一人为我辩护;同人皆纷纷弃我而去。愿曲恕其行。

  17. 当时惟佑我,充我以大无畏精神,俾我犹克从容布道于异邦人,且竟能安然脱出狮口。

  18. 必全我于诸恶,而保我之清白,以归天国也。愿享受光荣,永世靡暨,心焉祝之。

  19. 波立西拉亚吉拉以及奥乃西亚一家代我问安。

  20. 伊拉多现在格林多。吾离米来多时,特洛斐莫适患病滞留。

  21. 望吾儿摒挡一切,务于冬季以前赶到此处。欧布路布登理诺格老弟以及此间众兄弟皆嘱笔问安。

  22. 伏愿与汝灵常偕,圣宠被汝之身。


1

黜陟(ㄔㄨˋ ㄓˋ)幽明,眨降暗的,提升光明的。

1 乘权,乘:登也、升也。乘权:登权、得权也。
1 质,凭借。 2 勖(ㄒㄩˋ)人,鼓励。
3 徇,受…左右。
4 褎(ㄧㄡˋ)如充耳:褎如,笑的样子;充耳,耳塞
5 朝干(ㄑㄧㄢˊ)夕惕,早晚都勤奋谨慎。 16 曲恕,特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